【明清史论文丛】明正德间几次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特征
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简表

李特牺牲后,各地流民起义延续了几十年,这些起义先后被镇压。但西晋统治阶级也在流民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
张昌
303年(惠帝太安二年)
安陆石岩山(今属湖北安陆)
东晋
东晋农民起义
孙恩
399年(东晋安帝隆安三年)
海岛
孙恩在海岛领导起义,攻破上虞(今浙江上虞),杀县令,声势大振。八郡农民纷纷响应。孙恩自称征东大将军,率起义三次渡海登陆,与东晋军作战,最后一次不幸失利,孙恩投海自杀。
朝代
农民起义名称
起义领导人
起义时间
起义地点
起义事略
北宋
北宋农民起义
王小波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春
青城(四川灌县南)
993年,王小波、李顺在四川青城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第二年,占领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控制四川部分地区,坚持斗争到995年春,最后失败。李顺Biblioteka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12月
青城
宋江
1119年(徽宗宣和元年)
海岛
南北朝
北魏北方各族人民大起义
破六韩拔陵
523年(孝明帝正光四年)
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
匈奴人破六韩拔陵领导北部边镇军民在沃野镇起义,屡败官军。两年后,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525年,河北各族人民在上谷(今北京延庆)起义。528年后,逐渐集中在葛荣领导下,发展到几十万人,由于领导轻敌,兵力分散,起义惨遭失败,葛荣被俘牺牲。但起义沉重打击了鲜卑贵族,扫荡了汉族地主势力,动摇了北魏统治,在战斗中加深了各族人民了解,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苗民起义
中国古代几次重大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的农民起义——陈涉吴广起义。当时背景:1、天下苦秦久矣;2、秦始皇已死;3、陈涉吴广在发配的途中迟到(迟到是要杀头的)。在起义开始前,舆论准备是一种很迷信的方式,篝火狐鸣,置书鱼腹,但是,使当时的人们深信不疑。其起义创举直接为天下倡,不可不谓是英雄。
得分
标题
中国古代几次重大农民起义
摘要
1、几次重要的农民起义
2、总结的规律包括1、起义共同点;2、起义的共同意义
3、宏观上的看法
关键词
起义、规律
中国古代几次重大农民起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坚忍的名族,我们的祖先是十分朴素的劳动人民,他们背朝天,脸朝地只为一块能耕种的土地。然而再朴素再坚忍的人民,如果有人触碰了他们生存的底线——生存。那么,那看似无丝毫反抗能力的朴素人民便会聚集起来,爆发出无穷的暴力力量,化犁为剑,高举义旗,创造出世界上最壮观然而也是最悲凉的东西——战争。
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1、朝廷腐败,官场黑暗,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民间传“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2、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刚刚侵入中国;3、洪秀全二次科举失败后十分愤怒立下造反志。在起义前期创立了拜上帝教,吸引信徒不计其数,《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令无数人民看到希望。意义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2、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不可不谓是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红巾军起义起义。当时1、在元朝执政者的眼中,汉人是不需补给的牛羊,即执政者眼中无子民;2、贵族割地万里,民不聊生。地主有千顷荒芜土地,贫者无立锥之地。朱元璋亲人差不多都饿死了;3、徐达给朱元璋劝的加入劝谏起义军书信泄露,他怕别人告密后被抓被逼起义。在其起义之中,一个神秘的组织——明教,在当中扮演了一个神秘的角色,当时口号:明王出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朱元璋可谓是农民起义首领的传奇人物,同时也是少数起义成功之人。
略论明代前期的农民起义

区作为 明王朝 的重要地 区, 所受 的盘剥 和驱使一直 比较严重。 笔者在阅凄史料的过程当中, 同样发现了 这样一则史料 ,是户部尚书关于陕西上奏中的表述 :
陕 西 外供 三 镇 ,内给 四 王 ,民 困 已极 。 岂得 复
从 以上 《 明史 》 《 明实录 》 亦或 《 万历野获编 》
明代 在国祚初定之后 , 较 为特殊 的农 民起义 当 属 陕西 的 田九成农 民起 义 , 《 明实录 明史 》 和《 万 历野获编 》当中均见零散 的记 录 ,其记 录如下 : 沔人 高福兴等为乱 ,尚炳巡 边境 上捕 盗。《 明 史・ 卷一百一十六 》嘲 三 十年 以征 西擒 蜀寇 高福 兴 ,俘 三千人 《 明 史・ 卷一百三 》
在正史 当中 , 由于高福兴 、田九成 等人进行 的 是 反国家的斗争行为 ,且其 活动仅 限于陕西境 内 , 故 正史对 此事件 的描述仅 一带 而过 ,未见 详细论 述 ,而在 《 万历野获编 》当中则 针对起 义者 、起义 经 过和始终均有较详 细的记述 : 元 末韩林儿起 , 称 小明王 , 改元龙凤 ,为 史所 载久矣 。其时相去无 几, 又有 袭其年号者 。山西妖 贼 王金 刚奴 , 于洪武初 , 聚众 于沔县西黑 山寺等处 , 以佛 法惑众。 后 又与沔县邵福 等作 乱。 其 党田九成
第2 3卷
第1 1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 o1 . 23 No . 11
N o v. 2 01 4
2 0 1 4年 1 1月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8 7 1 7( 2 0 1 4 )1 1 - 0 0 3 1 - 0 3
中国古代史第24课明末农民起义

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在经济、 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成祖朱棣
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
晚明出现内外交困局面主
要原因是什么?晚明内外 交困局面有什么影响? 明朝中期以后很多皇帝不 理朝政,出现宦官专权。 这是明代的宦官形象 明朝的宦官专权的历史事 实有哪些?
明熹宗天启朱由校
魏忠贤像
努尔哈赤
外困形成的原因:来 自东北的后金政权进 攻。满族首领努尔哈 赤1616年建立大金政 权,史称“后金”。 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 明军,逐渐占领山海 关以北的东北全境, 并不时南下,伺机长 驱直入。 努尔哈赤是怎样的一个历 史人物?
努尔哈赤做了很多 的事情,特别重要 的有三件事情 第一件,创制满文。 满洲有自己的语言, 但没有文字,金朝 的女真文到明朝中 期已经逐渐失传。 第二件,创立八旗。 第三件,创建基地。
明王朝灭亡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 大军南下,明朝最后一支劲旅驻扎在 山海关,在吴三桂率领下投降了清朝。 李自成亲率20多万大军直杀山海关, 在山海关下与吴三桂军展开了大战。 当时战况惨烈,又逢狂风大作,飞砂 走石,吴军眼见不支,突然以逸待劳 的清军杀到,苦战两天的农民军被清 军冲乱了阵势,被迫退兵,清军尾随 入关,杀奔北京。李自成退回北京后, 急急登位称帝,然后退出北京转战陕 西、四川、湖北。清军一路尾随,伙 同明降军和地主武装剿杀农民军。 1645年李自成带少数随从在湖北九宫 山查看地势,突遭地主武装袭击,壮 烈牺牲,时年39岁。1645年张献忠 也战败身亡。
思考: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是什么?
第一、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占北京以后,没有能够乘胜追 击明朝的残余势力,使之获得了喘息的机会,伺机反攻。 第二、由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实行“均田免粮”等一 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并且严厉镇压明朝的大地主大官僚, 所以为了共同的阶级利益,各地方的地主阶级紧密地勾结起 来,成立地主武装来与农民军对抗,这也为农民军最终的失 败埋下了伏笔。 第三、李自成在北京登位后,忽视了关外的满清政权想要入 主中原的野心和决心,没有进行充分的防御准备工作。 第四、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农民起义军腐败变质。第五、李 自成犯了“流寇主义”的错误,没有建立根据地。 最后,李自成农民军面临的敌人,不仅有明朝的残余势力和 各地主武装,还有崛起于辽河流域的清朝统治者。满洲贵族 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最重要 原因。
第24课;明朝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封 建 君 主 专 制 统 治 产 物
李自成 大顺(1643年) 张献忠 大西(1644年)
清灭明朝: 入关占首都(1644年)
一、关于农民起义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古 代 历 次 农 民 起 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 唐末:黄巢起义 元末:红巾军起义 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对历次农民起义的起因、 结局及其影响的认识
2.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张献中分别建立农民政权 大顺 _______ , 大西 _______ 。 1644年 _______,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 明朝灭亡。
练习与测评 1.明末社会状况:
宦官专权;土地兼并;赋税繁多;陕北大旱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经济,从上层到下层-矛盾全面激化。
2. 畜牧经济受到中原农耕经济的影响。完全论证了-正确性。 探索与争鸣
第24课:明朝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危机与农民起义 (因) (果)
原因: 社会: 内部:阶级矛盾 统治内部: 皇帝怠政 宦官专权 内阁分争 统治上下:搜刮人民
(根本)
外部:民族矛盾
(推动)
自然: 陕北天灾不断 (直接) 结果 农民起义
1.农民起义的起因: 根本原因: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具体原因: 主观: 政治:封建暴政、统治腐朽、赋税沉重 经济:土地兼并严重 客观: 天灾
2.结局: (1)被镇压
( 2)成为工具 (3)蜕变建立新的朝代。
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
政治经验,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差别
3.农民战争的影响:
(1)或推翻封建政权或动摇封建政权 (2)夺回一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3)新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二、关于清军入关
“冲冠一怒为红颜”-《圆圆曲》 提问:分析清军入关原因
明朝的农业和农民起义

明朝的农业和农民起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农业发展和农民起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分别从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朝的农业明朝时期,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农业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明朝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得到了较大的改进。
特别是犁、耕牛等工具的改进,使得耕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为粮食生产的增加提供了坚实的条件。
2. 政府的农业政策明朝政府对农业非常重视,通过实施各种有效的农业政策,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中包括减少税负,提供补贴,严格控制粮食价格等措施,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鼓励和提高。
3. 粮食种植技术的改进在明朝时期,一些优良的粮食种植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比如大规模的水稻种植,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智慧型的水利工程,如天启时期兴修的东南河系灌区项目,使区域的耕地面积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以上种种使得明朝的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农民起义但是,同时,明朝也频繁发生了一些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主要是因为明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在制度和经济上的问题引起的。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起义有以下几个:1. 红巾军起义红巾军起义是在元末明初发生的一场起义。
当时,一些农民队伍集结起来,自称红巾军,号称“黄天当立,日月当权”。
其根本原因是处在元末明初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2.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清朝入关前,李自成曾经领导了“土木堡”并组织了“大西国”的政权,在很短的时间里占领了全国。
然而,他不久便被清军击败。
这场起义显然更多地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农民的反抗情绪。
3. 闯王历史闯王历史是一个由李自成的部下李自成玩弄权力而引起的农民暴动运动,之后被率领的张献忠变为战争。
整个过程的混乱反映了明朝统治外强内弱的现实,也说明了农民运动本身的复杂性。
这些农民起义始终给明朝这个时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明朝时期的研究来说,必须对农民起义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明代的农民起义与社会动乱

明代的农民起义与社会动乱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特别是在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方面。
这个时期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对中国社会与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明代的农民起义与社会动乱。
首先,明代的农民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矛盾激化所引发的。
明代初期,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地主对农民进行高额徭役和苛捐杂税,造成农民生活困苦。
随着明代社会的变动,中小地主与富商也逐渐增加,而原本地位较高的大地主则逐渐失去优势。
这一切导致了社会阶级的重新划分和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农民起义就是农民反抗剥削和压迫的一种形式。
其次,农民起义的爆发也与明代政府的腐败无能有关。
明代政府的贪污腐败和无能导致了社会治理的失效。
农村地区的税收征收与管理混乱不堪,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对农民进行掠夺。
同时,明代政府的军事力量也日益衰弱,无法有效维持社会秩序。
这使得农民起义得以蓬勃发展,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
农民起义与社会动乱对明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农民起义使得明朝政权受到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历经数次的大规模起义,如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起义和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起义,对明朝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农民起义也对封建地主制度产生了冲击,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变革。
尽管这些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它们对明代社会的改变是不可忽视的。
此外,明代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农民起义使得明代官府认识到了社会矛盾和农民权益的重要性,为后来农民的权益保护和改革提供了借鉴。
而且,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也使得后来的政治改革得以推动,如清代的“三藩之乱”和辛亥革命。
总而言之,明代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对当时的社会与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起义的爆发与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府腐败无能有关,农民起义与社会动乱对明代社会与政治产生了诸多影响,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末农民起义是如何发生并且壮大的?崇祯皇帝是背后重要的推手

明末农民起义是如何发生并且壮大的?崇祯皇帝是背后重要的推手众所周知,大明王朝是在满清政权与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之下而逐步走向瓦解崩溃的。
那么,明末为什么会爆发农民大起义?农民起义军是如何与明王朝对抗的?下面就给大家讲述一下明末农民起义的发生与发展,介绍一下农民起义早期的经过。
(一)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于陕西,陕西的农民是起义的主力。
陕西本来就不是什么富庶的地方,天启末年,这里连遭旱灾,颗粒无收,贫民百姓啼饥号寒、饿殍遍野。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按理应该停收赋税,并且赈济灾民。
但是,由于官僚机构的繁琐程序,导致免征赋税的政令迟迟不能下达。
地方官员依然向农民们追索包括“辽饷”在内的苛捐杂税。
如此一来,广大农民走投无路,除了铤而走险已经别无选择了。
天启七年,陕西澄城县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知县张斗耀依然催逼赋税,对于无力缴纳的百姓残酷地加以杖责,很多无辜百姓惨死在杖下。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终于被逼反了。
当年二月,有个叫王二的人,聚集了几百名走投无路的百姓来到了山上。
大家都用墨把面孔涂黑,王二对大家说:“谁敢和我去杀张知县?”大家纷纷高喊:“我敢!”于是,王二领着穷苦弟兄们冲进了县城,来到县衙,一刀杀了虐民酷吏张斗耀,然后,大家再次上山,从此落草为寇。
王二领导的起义犹如一颗火星从天而降,瞬间就点燃了遍布干柴的三秦大地。
接下来,王嘉胤、高迎祥、点灯子、不沾泥、神一元等等都分别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揭竿而起,领着穷苦百姓杀官夺粮、扯旗造反。
崇祯二年,清军首次入塞,崇祯皇帝手忙脚乱地调集各地兵马勤王。
陕西的边军也奉命来到了北京。
但是,由于朝廷组织混乱,陕西边军竟然一连多日连饭都吃不上,而且拖欠的饷银也不能及时下发。
士兵们气愤之下,发动了兵变。
兵变后的士兵们回到了家乡,由于畏惧官府捉拿,也只好落草为寇。
这些富有作战技能的士兵们和起义的农民结合在一起,让起义军如虎添翼,战斗力更强了。
农民起义的声势更加壮大。
到了崇祯三年,整个陕西的农民起义之火已经遍地燎原,不可遏制,开始威胁到大明王朝的封建统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文史哲全文数据库(1951-2004)【文献号】3810【摘要】十六世纪初,即当我国明武宗正德的时候,在华...;而且更进一步,对于明朝近古期封建社会,对...刘六、刘七等的起义在明正德间的许多起义中,...,始逃亡,酝酿起事。
明史记载说,“刘瑾家人...起义就有过不少贡献,明史记载说,他“稍有智...战术,予敌人以重创。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说,“...赵@①个人的创造和发明;这种战法显然是农民...率领,进入山西。
陈鹤明纪说,他们“纵横数千...甚者为效力。
”(8)明实录更明确地记载着他们所到达【分类】史学【标题】明正德间几次农民起义的经过和特征【作者】赵俪生【期号】195412【总期号】28【页码】41【正文】公元十六世纪初,即当我国明武宗正德的时候,在华北和中原的大平原地区,在川、陕、黔地区,在江西地区,都曾同时前后爆发过规模不小的农民起义。
我曾将这些起义事件就现有条件下可能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综合起来,分析了一下,发现其中有些问题,其试探性的解决,将不仅对这些起义本身增加理解;而且更进一步,对于明朝近古期封建社会,对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之总历程的发展,都将有可能引起向前推进一步的理解。
因此,决定把这些内容写成为如下的一篇论文。
一、刘六、刘七等的起义在明正德间的许多起义中,以刘六、刘七等领导的起义规模最大。
以时间论,按照顶压缩了的材料看,自正德五年(一五一○)十月持续至七年八月,计一年零十个月,将近两年。
以地域论,起义曾绵亘于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湖广、江西和南直隶这样七个省区。
起义最初发动于当时京畿南沿的霸州和文安,所以起初统治者叫他们做“畿南盗”。
起义之所以在这个地区上发动起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一带正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爪牙——宦官们进行强占田产、讹诈勒索,拓置“皇庄”、开设“皇店”、高利借贷等的集中地带。
当时,“诸大铛多文安人”(1),他们在其乡邦情况熟悉,榨取容易,故榨取也就特别重。
据说当地平时,就有一种反抗压榨的人民组织,叫“响马盗”。
(2)正德四年(一五○九)太监刘瑾建议自京畿南至江淮设立“四镇御史”,镇压反抗,其中正定一镇,残民尤甚,因此河北一带人民便纷起举义了。
文安人杨虎、刘六(原名刘宠)、刘七(原名刘宸)、齐彦名等,据说都“骁悍,善骑射”(3),最初被募去协捕“盗贼”,但以不能纳贿,被转诬为“盗”,始逃亡,酝酿起事。
明史记载说,“刘瑾家人梁洪征贿于宠等,不得,诬为盗,绘形捕之,破其家”。
(4)他们起事后不久,在正德六年四月,有一名文安县的增广生员赵@①(绰号赵疯子),也来参加了。
可见封建专制主义及其爪牙的迫害,不但使农民无法生活下去,连中小地主和士大夫分子也被迫参加了农民的阶级斗争,贡献出他们的才智。
例如赵@①对于起义就有过不少贡献,明史记载说,他“稍有智计,定为部伍,劝其党无妄杀人,移檄府县,约官吏师儒毋走避,迎者安堵。
(5)此外,在战法上他也有所贡献,毛奇龄后鉴录记载说,“贼受疯子教,第飚匆去来无常处,使官军奔命;凡得民间马,一日夜驰数百里,捷如飘风,而官军马少,即有,亦不能穷马力。
”(6)从此,他们就一直采用这种机动的运动战术,予敌人以重创。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说,“贼多出不意突犯”,又说,“贼恃马力,倏忽驰骤。
栖野,不占城郭;蹈虚,不立方所。
”(7)自然,我们不应该把这种战术的使用,完全归功为赵@①个人的创造和发明;这种战法显然是农民群众积累了长久作战经验的结果,同时也是农民起义中新社会成份增加的一种反映(详后)。
但无论如何,十六世纪初的农民起义就开始使用这种机动的战术,是很值得重视的;以后十七世纪中叶的张献忠起义和十九世纪中末叶的捻军起义,都曾袭用并推进了这种战法。
他们分兵为东西两路。
东路自沧州、德州进入山东境内,而且不只是一次的进入(确实次数无法统计,至少三、四次),行军路程短时曾到@②州、曲阜一带,较远路程时还到过半岛地区的登、莱诸州县。
西路由杨虎率领,进入山西。
陈鹤明纪说,他们“纵横数千里。
……御史王廷相言,盗贼所至,乡民奉牛酒,甚者为效力。
”(8)明实录更明确地记载着他们所到达的州县,是“泽、潞、辽诸州,陵川、壶关、高平、沁水、阳城、翼城、曲沃、襄陵、洪洞、赵城、灵石、介休、平遥、祁、太谷诸县。
”(9)不到一两个月功夫,他们就汇集了一枝相当壮大的兵力,东下太行,自武安又一次回到平原上来,跟东路军相汇合。
汇合之后,他们曾在沧州、枣强、德州、济宁等地,跟明朝的镇压军进行战斗,即以正德六年十月的济宁一役来看即曾一次“焚粮运船千二百一十八船”。
(10)他们乘胜进据曹州和沂州、莒州一带之地。
这时,他们又分兵为南北两路。
北路由刘六、刘七、齐彦名等率领,继续留在山东、河北一带作战,时常以奇兵突自霸州北上固安,使京师曾四度为之戒严。
南路由杨虎、刘三(原名刘惠)、赵@①、邢老虎等率领,自淮安、灵璧西行,到达永城、虞城、夏邑、归德等地。
杨虎在行军途中坠水溺死,(其妻继其事业,时称“杨寡妇军”),众推刘三为首,赵@①副之,称奉天征讨正副大元帅,以鹿邑生员陈翰(自称曾为兵部主事)和宁龙为元帅府长史,设东西二厂治事。
分军为二十八营,以应二十八宿,各营置都督,全军至十三万人。
到这时候,起义军已经达到它自身发展中的最高点了。
由于当时社会缺乏新生产方式的明显成长,相应地,也由于当时的农民运动缺乏更坚强阶级的领导,而农民群众本身又由于总是有其消极面起着与积极面相互对销的作用,故当时的农民起义也像过去时代的其他农民起义一样,总是不能在革命中长期保存高点,或不断地创造高点,使他们的事业胜利与胜利相连续。
即以刘六、刘七起义为例,跟在正德六年尾的高点之后,正德七年的低落和失败便接着到来了。
运动战是一种机动的战术,使劣势兵力得以有可能打垮优势兵力,从而取胜;但假如不能更好地取得行军当地人民的充分支持,假如放任部队中流寇主义充分发展的话,那么这个运动战本身也会给起义带来不好的结果。
因为在上述情况下,它既可以拖垮镇压军,使之疲于奔命,它又可以拖垮起义军本身,使之涣散易溃。
再就领导人物来看,以赵@①为例,他倡导了对运动战术的采用,他增进了农民起义对其他可能同盟的诸阶层的争取,他临败不馁、临刑不屈:无可否认,他是“有某种价值的”。
但他把人民仇恨目标,缩小到个别阉党佞幸(如焦芳)的身上,而对于专制主义及其代表者——皇帝却是妥协的、寄以希望的,如他在一封答覆招降的信中写道,“乞皇上独断枭雄之首,以谢天下;然后斩臣之首,以谢群奸。
”(11)这是士大夫阶层参与起义之不彻底性的一种表现,也是农民“拥护好皇帝”思想在其领袖人物身上的一种反映。
由于这些消极面的发展,起义事业便逐渐地由盛而衰了。
明朝兵部尚书何鉴重新布署兵力,以分区负责的制度责成他的部下,进攻起义军。
他派遣陆完带领刚从边疆调回来的边防军“讨山东贼”,他又派遣仇钺(仇鸾的祖父)带领另一部调回来的边防军“讨河南贼”。
结合了起义军方面弱点的发展,他们的进攻才能有所“收获”。
陆完在山东平度一带布围堵截刘六、刘七大军,使起义方面遭受很大损失,回到冀东一带立脚不住,不得已南下寻找南路军去了。
仇钺在@③州(今安徽阜阳)和光山一带,也使南路起义军遭受到很大的损失。
这时,虽然有北路军前来会师,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转捩局势了。
重要的领袖们也逐渐伤亡。
刘六在夏口中箭赴水自杀了。
赵@①在军败后剃发、怀僧人度牒、潜渡长江至南岸、“将从江西贼,再图大举”(12),但也在江夏县境被缉捕了。
他被解到北京,正德皇帝把他的皮剥下来制成马鞍,出入骑乘,即“法司奏祖训有禁,亦不听”(13),专制帝王之残酷可知。
刘三在南召也由于中箭而自缢了。
只剩下刘七和齐彦名二人,带领余部沿江东下,在江州、徽州、润州等处都曾得到了一些休息和补充,但这时敌人也已增强,陆完和仇钺两部军力也会了师,把刘七、齐彦名的部队包围在南通州的狼山地方。
在正德七年八月的狼山战役中,齐彦名中枪死,刘七也因中箭而赴水自杀了。
复有传说,云刘七实未死,数年后有见之于山西塞下者。
(14)至此,轰轰烈烈的刘六、刘七大起义,持续了近两年之久,终于被镇压下去了。
二、蓝廷瑞和方四等的起义四川地区中的农民起义,大体上分为川北和川南两枝,两枝时常有合拢起来的意图,但受到统治者的拦截,始终未能很好地汇合。
两枝中间,以川北方面的势力较大、活动地域较广。
他们所依据的主要自然环境,就是大巴山和汉水。
他们凭借了这个特定地理条件的活动,带有着开创的意义,因为在一百余年之后,李自成和张献忠领导下的群众也曾重复选定了这同一地区,作为他们的行军通道和蓄积力量的临时根据地。
正德四年(公元一五○九)十二月,保宁(今四川阆中)人蓝廷瑞(通称蓝五)、鄢本恕、廖惠等在陕南的汉中府起事,立起名号,称“顺天王”、“刮地王”和“扫地王”,置四十八总管,有众十万余。
他们行军所到的地区是相当广的,向东沿汉水攻破过许多州县,到达过郧阳;向西经宁@④、徽县、成县,自茂州绕道返回保宁;在四川本境,他们主要控制住剑、蓬二州之地,如蓬州的营山和开州的临江市,也都是他们经常驻兵和与外界通贸易的地方。
总之,茂州以东、郧阳以西、秦岭以南、大江以北,这个广大的长方形地域,已经都成为他们的活动地区了。
明朝责成四川巡抚林俊和左都御史洪钟来进行镇压。
在这两人中,洪钟此人特别值得注意,因为他是明朝专制主义对西南少数种族加强统治的代表人物之一。
早在弘治年间,他就曾以四川按察使的身份,逮捕了统治马湖地方若干世纪(自唐以来)的土酋长安氏之一份子安鳌,把他处死,并且从此把马湖的土官改为流官。
这是明清两朝若干次“改土归流”事件中的一次,它意味着封建专制主义对少数种族统治的加强,而他们之所以偏巧在此时加强统制,是由于他们对少数种族地区有了很多的企图,如金银矿场的开掘,希罕物资的互市,(所谓“互市”,实际上是掠夺),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兵源的供给。
少数种族人民身手@⑤捷,善走山岭,善射毒弩;而且他们刚刚从原始性残暴的酋长统治下解脱出来,又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封建统治者之另一类型的残暴,因此,他们便很容易被封建统治者充分地利用了。
例如在镇压蓝廷瑞等起义的过程中,“猡@⑥士兵”和“石zhù@⑦士兵”就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洪钟一方面使用土兵对起义进行镇压,一方面又使用诱降和诱杀等技术对起义来进行削弱,终于在正德六年六月将蓝廷瑞和鄢本恕等领袖一次诱杀了。
廖惠早已牺牲。
现在只剩下一个廖麻子带领着起义的余部在继续活动。
起义至此,计持续了一年另七个月。
在川南方面,原先有重庆人曹弼的起义,随后江津人曹甫也起义响应,统治者称之曰“二曹贼”。
他们跟川北方面的廖麻子声气相应,使川南川北的起义在后期有打成一片的倾向。
后曹弼、曹甫相继死,有仁寿县人方四者,承继其事。
方四,尝“为人佣耕”(15),是一个雇农出身,他表现得比较一般农民领袖坚决得多,虽妻子被执,敌人千方百计地诱降,他也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