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论文丛】明代的海运和造船工业
明朝的海上贸易和航海技术

明朝的海上贸易和航海技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明朝不仅在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同时也是中国海运业的黄金时代。
自明初开始,明朝就开始了广泛的海上贸易,开展了远洋航海,并且在航海技术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明朝的海上贸易和航海技术。
一、明朝的海上贸易明朝时期,海运贸易成为了主导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一个巨大的漏洞是它的海运监管体系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海上盜賊問題十分嚴重。
除了在国内沿海地区的贸易之外,明朝海上贸易还达到了远洋水平。
明朝的海上贸易基本上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的出口商品有茶、丝绸、陶瓷、药材和豆腐等。
在对东南亚的贸易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及地区的要求不同,明朝的海上贸易不仅限于物品贸易,还包括了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交流。
而且明朝的海上贸易十分繁荣,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二、明朝的航海技术航海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明朝海上贸易繁荣的基础,也是中国历史上航海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明朝在航海技术方面的贡献,早在明初就被全世界公认,其主要的航海工具有伏波山天文仪和指南针。
伏波山天文仪是明朝航海用的一种仪器,主要是通过观测天文星等现象以计算精准的时间,进而确定船只的经度。
指南针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但是在明朝时期被大力发展和应用于航海领域。
明朝的华夷图、庚辰图等图史也是很好的证明。
在明朝时期,中国海军的实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在 1597年的中日沈阳海战中,中国海军暴露出严重问题,最终中方战败。
此后,明朝海上贸易逐渐萎缩,航海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三、中国船只的发展明朝时期,中国的船只处于一个发展的高峰阶段,不仅数量增加,而且类型多样。
其中,福建和广东两省是中国海运和航海业的主要发展地区,造船工艺也是相当发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宝船”,由郑和率领的明朝七次西洋航海就是在这种船只的基础上完成的。
宝船在船舶工艺和技术上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巨大的载货能力、优秀的通风和防水能力等。
明朝的航海与船舶明代航海家和船只的发展

明朝的航海与船舶明代航海家和船只的发展明朝的航海与船舶——明代航海家和船只的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在航海与船舶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明代航海家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船只的建造和改进上进行了许多重要的尝试和改革。
本文将探讨明代航海家和船只的发展,以及他们对中国航海史的重要影响。
一、航海家郑和与明代航海的开创明代的航海事业得益于航海家郑和的杰出贡献。
郑和是明太祖朱棣的建文年间的一个航海家,他率领下的船队七次出使西洋,开辟了中国航海的新篇章。
郑和的航海行动不仅仅是为了扩展中国的海外贸易,更重要的是通过外交手段维护了中国在海上的地位,增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
二、明代船舶的发展明代航海的成功得益于先进的船舶技术。
明代的船只在造型和建造技术上有了显著的改进。
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是明代船舶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技术——平底船技术。
这种平底船技术使得船只更加稳定,可以在浅水区域航行。
此外,明代的船只还引入了木桩船舶制造技术,这种技术使得船只更加坚固,并能够承受长时间的航行。
三、明代船舶建造的创新明代的船舶建造也出现了一些创新。
首先,明代船舶在使用的材料上进行了改进,采用了更加耐用的材料,例如使用优质的木材进行造船,提高了船舶的质量和稳定性。
其次,明代航海家还在船舶的船尾增加了舵轮,使得舵的控制更加方便灵活。
舵轮的引入使得船只的操纵更加容易,也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
四、明代的航海成就与对中国的影响明代航海家和船只的发展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明代航海家的探险精神为后来的中国航海事业奠定了基础,激励着更多的人参与到海上探索中。
其次,在船只的改进上,明代的技术创新为后来的船舶制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
在中国的航海史上,明代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总结明代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代航海家和船只的发展为中国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郑和的开拓精神和船只的改进都为中国的海外交流和贸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代科技对造船业的影响论文素材

明代科技对造船业的影响论文素材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科技发展较为繁荣的一个时期,许多科技成果对于各个行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包括造船业。
在明代,科技的进步对造船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船体结构到装备工艺,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本文将围绕明代科技进步对造船业的影响展开探讨。
一、船体结构的改进在明代,科技的进步促使了船体结构的改进。
传统的木船常常容易受到水草侵蚀而变得沉重,科技发展使得船体结构采用了一些新的材料,例如铁木结构和趁水结构,使得船只更加坚固耐用。
此外,明代科技发展还促进了船只尺寸的增大,更多的货物和乘客可以搭载,这对于贸易和交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船舶装备的更新在明代,船舶装备得到了显著的更新,这也是科技进步对造船业的重要影响之一。
明代人引入了欧洲的航海技术,使得船只配备了更为先进的航海仪器,例如罗盘、航海图和航海日历等,使得航海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此外,明代人还在船只上安装了火炮等武器,用以防御外敌和扩张领土。
三、船舶建造技术的提升明代人在造船技术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对船舶建造技术进行了提升。
其中最重要的突破是采用了轮船推进器,使得船只的推进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此外,明代人还改进了船坞、起船机和维修工具的设计,使得船舶建造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四、造船业带动经济发展明代科技对造船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航海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高,船舶作为贸易和交通工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造船业的兴盛促进了对原材料的需求,例如木材、铁等,也催生了相关产业的繁荣。
同时,航海贸易也刺激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综上所述,明代科技对造船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船体结构的改进、船舶装备的更新、船舶建造技术的提升以及造船业带动的经济发展,都显示了明代科技对造船业的积极影响。
明代造船业的发展不仅使得中国成为航海强国,还借此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明代的造船业与海洋运输

明代的造船业与海洋运输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同时还涌现出了大批的士人、商人、航海家等。
在如此现代化的社会中,造船业与海洋运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一、明代造船业发展明代是中国造船业的黄金时期,也是我国造船业历史上的一个最高峰。
在此期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出了以南京、苏州为中心的造船业和以福州、厦门为中心的南闽造船业。
同时,江南一带的长江、太湖等水域也开始兴起了许多造船场。
1.船型多样化在明朝,由于交通发达,民用船舶中大型的船型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此外,在军用方面,鸦片战争以后,明朝全面开展了抗外侵,对军船的需求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加。
此时,以福建船型和江南船型为代表的民用和军用船舶得到大规模的建造和使用,不仅新船型层出不穷,而且形制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船型体系。
2.造船技术不断进步明代的造船技术在过去的基础上开始更新换代,从木制几何船型一直发展到了重型钢质船艏。
船身加固和拉压性能提高,甲板结构虽然采取了大量的设计创新,但仍然是木制结构,并未采用其他新型材料进行尝试。
这样的尝试和改变为我国船舶制造和设计的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明代海洋运输的发展在明代中叶,南洋海域逐渐成为中国航运业的一个重要航线,除了航向东海和黄海的航线外,还出现了南海、印度尼西亚等海域,这些航线都成为了我国与东南亚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黄金时期。
1.开辟海上航线15世纪至16世纪初期,我国开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在海洋航行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此时,南洋海域逐渐成为我国航运业的一个重要航线。
并且,在文化、科技等方面都与海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交流和互动,使中国文化带向了世界。
2.调整水路交通明朝时期,南、北海水域的内陆交通开始调整为航运方式,南方沿海的内陆交通首先采取了造运非常灵活的“全汕船”,北方内陆河网与运河也开始采用现代化的交通方式。
这些新的交通方式能够让我国的物资和粮食运输更为迅速顺畅,其中也包括了“水陆走私”,使得早期留下的珠宝、口香糖、便当等文化遗产逐渐开始闻名于世。
明朝的船艺文化与海洋世界

明朝的船艺文化与海洋世界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朝之一,因为其在海洋中的冒险和探险而被称为“大航海时代”,这个时代也是中国船艺文化辉煌的时期。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和深入研究,我们对明朝的船艺文化和海洋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明朝的海外贸易和航海事业明朝时期是中国船艺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也是中国海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重要时期。
自明初海禁政策实行以来,明朝政府开始控制中国对外贸易,禁止外国商船进入中国港口。
但是,明朝政府也注重航海技术和船舶制造,尤其是朱缅的下西洋和郑和的七下西洋,使得中国的航海技术在亚洲和非洲的海域上得到了极大的发扬。
在这一过程中,明朝的船艺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
明朝的船艺文化明朝的船艺文化包括船舶制造、航海技术和海上文化。
在船舶制造方面,明朝的船艺水平非常高超,船舶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其它国家。
明朝的船艺工匠们采用了独特的造船技术,如“刀锯船式”和“榫卯咬合工艺”,使得船舶的稳定性和航行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航海技术方面,明朝的航海家们主要依靠各种天文测量方法和地图制作技术。
在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航海中,他们运用了天文学知识和地图制作技术,成功地飞跃印度洋,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亚洲各个重要地点。
这些航海家们还能够顺应当地的气候和海洋条件,灵活应变,使得他们的航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声望。
而在海上文化方面,明朝船员们的海上生活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明朝海上文化主要有船歌、占卜、娱乐活动等。
例如,在明朝的船上会唱一些特殊的“船歌”,以求团结士气、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
同时,在海上进行占卜活动也非常流行,例如要看海外是否有灾难,是否可以顺利航行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海员们的海上生活,也充满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明朝海洋世界的影响明朝的海洋世界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从政治和经济方面来看,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使得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了亚欧大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吉林市明清造船厂征文

目录明代造船技术的演进 (2)摘要 (2)一、新制度主义关于技术演进的基本理论 (2)二、明代造船技术的规模化生产 (3)三、明代造船技术中的学习效应。
(4)明代造船技术的演进摘要∶新制度主义认为一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不仅需要技术内部的推动,更需要社会外部的动力。
技术只有融入社会进程之中,才能获得发展﹔同时,社会对技术的需求也拉动了技术的进步。
文章探究了明代特有的社会情景下造船技术的演进途径,梳理了造船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最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研究明代造船技术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字︰新制度主义;明代造船;理论;技术一、新制度主义关于技术演进的基本理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
新制度主义认为一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不仅需要技术内部的推动,更需要社会外部的动力。
技术只有融入社会进程之中,才能获得发展。
同时,社会对技术的需求也拉动了技术的进步。
恩格斯指出,社会对技术的需求超过了推动技术进步的十所大学。
新制度主义认为技术镶嵌于社会之中,社会对技术的进步有着协同作用。
首先,巨大的固定成本,意味着增加产量能降低成本。
其次,随着产品的普及,学习效果可以改善产品并降低成本。
一种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这种技术必须是易为大众掌握的,也就是说这种技术不能是实验室的技术,技术必须是成熟的、稳定的。
再次,适应性期望。
产品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增加,将使生产者获得更多的利润,强化了生产者的生产欲望,同时大规模的技术应用,使人们更有动力去改进技术,更能沿着这条技术道路去探讨。
在明代,中国造船技术和工艺取得了很大进步,并已达到中国古代造船史上的巅峰。
明代造船业的伟大成就长期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赞誉,也是中华各族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在明代还出现了《南船记》等一系列有关船舶、造船技术、船厂生产管理方面的著作。
因此,通过对明代造船技术文献的考察,试图勾勒出当时造船技术向科学转变的道路,对了解我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明朝的海上贸易与船运技术

明朝的海上贸易与船运技术明朝是中华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代,不仅是在内陆地区,而且在海上贸易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明朝期间,由于海上贸易渐渐繁荣,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长进技术的进步。
尤其在船运技术方面,明朝人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方法和理念,对后来的航海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明朝海上贸易的兴盛海上贸易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已经有着很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明朝时期,由于社会的稳定和科技的发展,海上贸易开始进入繁荣期。
至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找到了一个东南亚的通道,带来了显著的海上贸易兴盛。
大定、洪武年间,永济、铜炉等国家多次派出官员海上贸易,促进了海吉州、南海、夷洲、旺乌、占城等地的海陆贸易和文化交流。
尤其是在文景年间,甚至所有海船的税收和运费都被免除了,以鼓励更多的商人进行海上贸易活动。
这种政策对于促进整个海上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二、明朝海上贸易的路线和规模明朝海上贸易的路线和规模非常广泛,除了和东南亚贸易外,还大量与中东、非洲等国家进行海上贸易往来。
穿过南海,经由菲律宾的马尼拉、占城、广州、福州等都有明朝人的贸易据点,从南海海门到西非、中东的海上贸易延伸至125°至50°的经度,被称为“大海航道”。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的船只种类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宝船”,这种巨型船只一般载重量很大,是文化、技术和军事综合体现的代表。
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宝船”的载重能力可以达到1300吨。
此外,明朝商人还有一种叫“夷船”的小型船只,用于在海上捕鱼和运输货物,载重量一般在200吨以下。
三、明朝船运技术的创新明朝时期,由于海上贸易蓬勃发展,船舶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明代的船舶技术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改进了船舶的结构,二是改进了导航和航海技术。
在船舶结构方面,主要是“宝船”的造船工艺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明朝时期,“宝船”妙手巧匠利用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水平,在钻研绳索、锦缎、木材、铁钉,甚至气候、地理等方面,打造出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大型宝船。
明朝的船舶制造与航海技术

明朝的船舶制造与航海技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这不仅对于当时的国内贸易和外交交往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后来的海洋探索和世界的联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船舶制造1. 发展背景明朝初期,由于封建社会的制约,航海技术并不发达。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需求,明朝开始重视船舶制造,并引进外国的造船技术,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2. 造船技术明朝的造船技术主要包括船体结构、船材选择和水手配备等方面。
首先,明朝的船体结构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如龙骨加强、舷外增挡等,提高了船舶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同时,明朝还在船体设计上注重船舶的机动性和适应性,使船只能够适应不同的海洋环境和航行需求。
其次,船材的选择也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加工,以确保船只的牢固和抗风浪的能力。
明朝除了使用传统的木材外,还开始利用铁板进行造船,提高了船只的防御性能。
此外,在船舶的水手配备方面,明朝注重培养航海人才,并加强了船员的训练和装备。
这样不仅增强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也提高了航海技术的水平。
二、航海技术1. 导航技术导航技术是航海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明朝时期,为了解决航海中的方向和位置问题,人们采用了多种导航技术。
首先,明朝时期开始广泛使用罗盘导航。
罗盘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经过改进和使用,明朝将其普及到航海中,使航海人员能够准确判断方向,增强了航行的准确性。
其次,明朝还发展了日晷和星盘等导航工具,以确定船只的纬度和经度。
这些工具能够通过太阳、星星等天文现象,帮助航海人员计算出自己所在的位置,从而更好地进行航行。
2. 海上交通明朝时期,海上交通主要依靠风帆和划桨两种方式。
明朝的船只采用了先进的帆具设计,如斜帆、歪帆等,以便根据风向和航行需求灵活调整帆位。
这不仅提高了船舶的速度和操控性,也使航海更加便捷。
另外,明朝在船舶建造中注重了船只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使船只能够在长时间航行中保持良好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文史哲全文数据库(1951-2004)【文献号】4367【摘要】(一)明代在农业、手工业恢复和...航线开辟之早,都成为明代航运事业中的特色。
通...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明代海运事业已被认为在世...保证之一。
必须指出,明代造船工业发展是不平衡...上有着显著的进步,在明代造船工业中放出异彩。
...本主义大生产的萌芽。
明代海运事业发展过程是曲...。
(二)明初为供应辽东等地军士...元年“命(汤)和造舟明州,运粮直沽,海多飓...了排除海运上的困难,明代很重视航线的开辟工作...行户亦裕”。
这一面说明当时物资交流的活跃;【分类】史学【标题】明代的海运和造船工业【作者】方楫【期号】195705【总期号】57【页码】46【正文】(一)明代在农业、手工业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商业资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国内外贸易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显现了活跃与繁荣的新景象,航运事业也获得相应的发展。
海运方面,运输量之大,航程之长,航线开辟之早,都成为明代航运事业中的特色。
通商贸易的海船,往来于东南亚以及中国沿海各地;作为通使的海船队,还曾到达过阿曼湾、阿剌伯半岛和北非东部沿海。
这对于扩大物资交流的范围,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的联系,都起了有益的作用。
在防备“倭寇”时期,担任海防的战船也得到较大规模的使用,并分别注意到攻坚和追击等方面的效能。
海运事业的发展,对造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在劳动人民努力创造下,所设计制造的船只,不但种类多、数量多,在质量上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明代海运事业已被认为在世界航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造船工业的发展应是主要的保证之一。
必须指出,明代造船工业发展是不平衡的,一部分船厂由封建政权直接控制住,造船工人在强制性劳役下进行生产,封建束缚性很大,造船技术的发展有着种种限制;另一部分造船工业由私商经营,生产上有着显著的进步,在明代造船工业中放出异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业已具有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萌芽。
明代海运事业发展过程是曲折的,每个阶段都遭到封建政权的抑遏或干扰,“海禁政策”就曾束缚了它的正常活动,海外贸易不得不在走私方式下进行。
在“海禁”开放后,种种剥削、迫害随之俱来,没有权势的商人要进行海外贸易,必须经过艰巨复杂的斗争。
加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殖民主义者以及“倭寇”的侵扰,困难因素只见增强。
这些都是海运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阻力,同样给造船工业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明初为供应辽东等地军士给养,粮食由江南、山东海运到北方,但因航道生疏,气候条件没有掌握,常发生漂沉事故。
洪武元年“命(汤)和造舟明州,运粮直沽,海多飓风,输镇江(在鸭绿江口)而还。
”(1)永乐元年,由江南运粮到直沽,年额六十万一千二百三十石,安全运到的只有四十九万余石,就是因为“海道险阻,辄多漂没”的缘故。
为了排除海运上的困难,明代很重视航线的开辟工作。
在沿海地方建立起一些航行的标记,永乐十年在青浦境内建成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的宝山,“使舟人知所避,而海险不为患”。
(2)北洋航线曾进行多次的勘察和研究。
隆庆六年,王宗沐提出了由云梯关绕过山东半岛以抵天津的航线,长三千三百九十里。
它的特点是沿着海岸前进,可以利用港湾避风。
万历二十五年,于仕廉提出了运粮至朝鲜由登、莱直抵旅顺口的航线,仅五百余里,顺风一、二天就能到达。
它的特点是横渡渤海海峡,距离最近;中途利用沙门、鼍矶、皇城等岛止宿避风。
由太仓刘家港(浏河)向北航行,吴淞口外有铜沙、大沙、三角沙等暗沙,“皆涨于水底,贴于西岸;而沙脉之东,海面深阔无涯。
舟行至此,只须向东开行,以避其浅”。
(3)舟师在摸清这条航线上的情况后,改用平底沙船,绕道行驶,非常稳便。
推行海运时期,南粮北运,年输量在一百万石左右。
商人进行贸易,在海道上一年往返两次,由北方贩运粮豆枣梨到江浙的在五百万石左右。
所以王宗沐说:“海运既行,百货凑合,物价既轻,行户亦裕”。
这一面说明当时物资交流的活跃;另一面也反映了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在南洋航线上,商业活动不断突破“海禁”法令和外来的侵扰,船只往来很少终断。
嘉靖十六年,吴朴著有“渡海方程”,“其书上卷述海中诸国道里之数,南自太仓刘家河开洋,至某山若干里,皆以山为标准。
海中山甚多,皆有名,并图其形,山下可泊舟或不可泊,皆详备”。
(4)万历四十五年,张燮又写了“东西洋考”,更详细的记下内港水程、西洋和东洋的航路。
这一类的书,总结了舟师实践的经验,成为航程中重要的依据,也是最初的航海蓝图。
航海使用指南针,在北宋就已开始,明代更见进步。
“长年三老,鼓yì@①扬帆,截流横波,独恃指南针为引导,或单用,或指两间,凭其所向,荡舟以行”。
(5)“指两间”可以减少风浪摆动的影响,纠正指向的偏差,求出更确切的方位。
根据积累的经验,已经知道“针向差以毫厘,路程谬以千里”的道路。
这足以说明在航海定向工作上进一步做到周密与正确。
“如欲度道里远近多少,准一昼夜风利所至为十更,约行几更,可到某处。
又沉绳水底,打量某处水深浅几托,赖此暗中摸索,可周知某洋岛所在,与某处礁险宜防”。
(6)航程因是凭指南针指引的,所以叫做“针路”,某地到某地打水多少“托”,历时多少“更”,都有记录。
掌管指南针和更香要由主要的舟师来负责,“火长一正一副,掌船中更漏及驶船针路”。
(7)这是航海中测定时间与空间重要的凭借,虽然不够精确,但在海运事业初步发展的阶段,仍不失为有效的测量方法。
在航海长期实践中,舟师不但熟悉航程中的情况如泥色、沙礁等,对于自然的规律如潮势、风信等,在一般情况下,也能够加以掌握和利用。
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据考证,起程时间总是在冬季或春初,回国时间总是在夏季或秋初。
在每次下“西洋”通使事竣,“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满剌加国)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
(8)从刘家港运粮北上,航程由南向北,总是选择暮春开船。
有诗句道:“三月开洋春正好,南风十日到神京”。
(9)这都是充分利用气候条件的证明。
海上的风潮,不但影响着航行的通阻,还关系到船只的安危,所以舟师特别关心。
根据经验,编成许多占验风云雷雾和潮汐的歌谣,作为测候工作的依据和参考。
戚继光在防备“倭寇”时训练水军,曾采取这些材料,编了“风涛歌”,教给海防军士,载在“纪效新书”中。
航海技术的提高,对于行驶在海洋中的船只,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安全的保证,漂沉事故显然是减少了。
商船出海,缺乏统计的材料。
出使的海船,如郑和七次下“西洋”中,就未曾见到船只失事的记载。
又如出使琉球,终明之世计有二十一次,虽然常遇风险,但总是得到安全的往还。
从中可以看到在征服海洋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不少规律,为进一步发展航海事业奠定了基础。
明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和海洋斗争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熟练的航海技术,从而推进海运事业向前发展。
(三)海运事业的需要,促使明代造船工业步向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造船工业最初是服务于海上漕运的。
自洪武元年起,就开始从江南、山东由海道运粮到北方,供应军食。
“天下既定,募水工运莱州洋海仓粟,以给永平。
后辽左及迤北数用兵,……先后转辽饷以为常”。
(10)总计明代海运工具有如下几种:“凡舟车之制,曰黄船,以供御用;曰遮洋船,以转漕于海;曰浅船,以转漕于河;曰马船、曰风快船,以供送官物;曰备倭船、曰战船,以御寇贼”。
(11)其中遮洋船、备倭船和一部分战船都是海船,其余则是内河船只。
遮洋船等由官府规定统一规格,指定各提举司或卫所负责承制,以装米四、五百石的遮洋船一只为例,规定“底长六丈,头长一丈一尺,梢长一丈一尺,底阔一丈一尺,底梢阔六尺,底头阔七尺五寸,……”(12)每船有大桅、头桅各一,索缆六副,橹四枝,舵一扇,铁锚一只。
最近山东梁山县贾庄的水洼地里,挖掘出来一只洪武五年制造的木船,“是用楠木作成的,它的修造方法和北方所造的船只不同。
船长五丈一尺,宽一丈,约一人深,全船有十三个舱。
在这只满沉沙泥的船内,挖出了六十多种共二百一十四件物品”。
(13)可见明初的船只不但形式雄伟,构造上也很精密完整。
永乐九年,会通河开成后,大运河可以全线通航。
永乐十三年,“增造浅船三千余只,一年四次,由里运河转漕,遂罢海运。
独蓟州军饷,用遮洋船海运如初”。
(14)洪武、永乐年间,遮洋船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为以后发展海运开拓了道路。
就造船工业来说,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求船只坚固,能抵挡风浪,也考虑到容积大小,来提高海船的最高使用价值。
所规定遮洋船各部分的尺寸,不仅便于操纵,也适当地解决了风浪阻力的问题。
后来,造船规制日益严密,船上的桅、舵等都有一定的比例:“桅之高,少舟长五十分之一;樯枰之衡为舟之阔;其底深浅,视@②之棱;其舵与其底平。
小舟之舵则可上下”。
(15)不仅如此,根据各个航线的不同情况,还设计了不同的船只。
“江南海船,名曰‘沙船’,以其船底平阔,沙面可行可泊,稍搁无碍。
……惟闽广海船底圆而高,下有大木三段,贴于船底,名曰‘龙骨’。
……船有龙骨,则转弯趋避,较为灵便”。
(16)所以江南海船,便于航行在暗沙散布的北洋航线上;而闽广海船,便于航行在山礁丛杂的南洋航线上。
“永乐五年,改造海运船二百四十九只,备使‘西洋’诸国”。
(17)这是供郑和等出使用的船只。
郑和第一次出使率领的船队,“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只)”(18)。
第三次出使的船队,有“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通士、民稍、买办、书手通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
(19)这种通使船队所用的船只,都是经过特别设计的,在明代制造的船只中,显得特别宽畅、雄伟和坚固。
在此以后,出使乘用的船只,仍保持相当的规模。
嘉靖十三年,陈侃出使琉球,早一年先到福建造船,“长一十五丈,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为二十三舱,前后竖以五桅,大桅长七丈二尺,围六尺五寸,余者以次而短”。
(20)明代出使的船只,要求更见严格,在设计和制造上,非常突出,如前所述,郑和的船队航程辽长,远及北非东部沿海;先后出使琉球的船只,二十一次中都未曾发生沉溺事故。
这不是偶然的,除了精良的航海技术外,船只构造的坚实完善,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关于战船,明初曾有定制。
在“倭患”严重时期,沿海防务成为朝野间讨论的中心,其中造船备战被看成是很重要的工作。
福建制造的“福船”,可容百人,在海战中威力最大。
据说,福船高大如楼,吃水一丈二尺,计有四层:底层装载土石,压住船身的重量;第二层是军士寝息的地方;第三层放置武器、炊具,挂帆、下碇、系缆都在这一层进行工作;最上层是露台,用来射击矢石火炮,实施攻战。
(21)戚继光说:“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不斗人力,每每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