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论文丛】洪武祖制与嘉靖前期革新

合集下载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摘编自邰相瑀《中国古 代监察制度概述》
明朝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废相
内阁
宦官专权
封 厂卫机构 建

变化:君主专制加强



通过非正常手段加强皇权,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
(一)郑和下西洋 阅读72页正文,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 概况
1.时间: 15世纪前期 明成祖
1553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 山县地方长官获得了在濠镜澳居住权 1642年,荷兰打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3.认识:明朝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对于沿海 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性认识不足;缺乏海权、海 防意识。
《葡萄牙占领澳门》 《台湾居民反抗荷兰殖民者及被压迫图》
三、内陆边疆
民族 方位
关系
瓦剌 鞑靼
③皇帝政务繁多
洪武十七年(1384年) 9月14日至 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机达1660件,共 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 章207件、411事。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朱元璋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阅读71页正文,指出内阁设立的原因、性质、职责、演变
原因: 废相后,皇帝的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权力来源于?
2.内阁
时间: 明成祖 性质: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皇帝
职责: “内票阁拟首”辅-浏等览同百于官宰奏相章吗,?草如拟何处不理同意,见说明哪些不同。
演变: 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根据材料,试比较宰相和内阁的不同
我朝阁臣,只备认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 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全部)皆 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建文政局与明前期都司卫所管理体制的变革

建文政局与明前期都司卫所管理体制的变革

建文政局与明前期都司卫所管理体制的变革建文朝历时四年,一场靖难之役引发的不仅仅是皇位更迭。

对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学界历来有不同的观点。

固然,靖难之役首先是一场军事战争,但皇位更替带来的是权力中枢的巨大变化,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必然导致交战双方的将领、士兵、管理机构(都司卫所)、戍守驻地和待遇等的一系列变化。

受此影响,永乐朝政治也打上了浓重的“后建文时代”的烙印。

洪武朝形成的明代都司卫所管理体制和北边防御体系等,经历明初政局变化,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并对明代以后二百余年的国家防御格局和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标签:靖难之役;都司卫所;防御体制《明史·兵志一》开篇小序有言:“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

”“文皇北迁,一遵太祖之制。

”①关于明初军制是“革元旧制”还是“明承元制”,学界有不同的观点,②兹不讨论。

而成祖“一遵太祖之制”的说法,并没有引起学界太大的关注。

明太祖立国,立新朝之大体,建一代之政制,且有《皇明祖训》的约束,成祖遵太祖之制,似乎也是顺理成章。

然细究之,又似乎有欲言又止之意,清代史家断不会无缘无故写此一笔。

成祖迁都,“太祖之制”是否因被中断、才有“一遵”的必要性?果如此,中断时间只有在建文、永乐年间。

建文朝历时四年,学界多有“建文新政”之说,新政自然是相对于洪武政制而言。

③王崇武敏锐地注意到靖难之役前后明代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的变化,他称“明代政治制度之巨变以靖难一役为分野:如太祖痛抑宦官,惠帝管束尤严,迨燕兵逼江北,内臣输朝廷虚实,成祖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遂开宦官专权之渐矣。

太祖分封宁辽诸王,总在巩固边防,向外发展,成祖鉴封建太侈,诸王难制”,“然则所谓靖难事变者不仅关系朱氏叔侄之王位继承,抑且为一代制度之改革关键,固读史之人所不容忽视者也”。

④《明史·兵志》特别提到的“一遵太祖之制”,应是在刻意强调从建文至永乐这段时间的兵制变动。

由靖难之役引发的建文政局变动,导致永乐朝的都司卫所管理体制,包括都司卫所的调整、武官群体的变更、北边防御体系的重构以及京军京营体制的重建等巨大的变化,建文政局同时还对永乐朝及其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有直接或间接地的影响。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练习--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单选题1.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

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如按照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轮。

这一举措()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B.客观上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发展C.一定程度抑制地方豪民一家独大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2.朱元璋于1382年仿照宋朝的制度建立了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秩五品,备顾问,却又无与机要,命令“不得平章军国事”,“帝方自操柄,学士鲜所参决”。

这一举措说明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中枢决策发生异变C.制衡机制得到完善D.内阁决策权被削弱3.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

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这一变化表明A.内阁逐渐具有决定权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法定中枢机构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4.朱棣即位不到一个月,即命江西吉水人解缙、江西泰和人杨士奇等七人入翰林院,“直文渊阁,参与机务”。

由此表明内阁制度()A.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B.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C.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D.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5.下图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

这一情况()A.表明明朝官僚机构的膨胀B.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C.说明内阁的辅助作用不大D.促进了官僚制度的年轻化6.“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诗中赞誉的人物是()A.郑和B.郑成功C.康熙帝D.乾隆帝7.明代与蒙古抗衡,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

此外,朝廷还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

可见,明代A.理顺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B.始终与蒙古处于对峙的状态C.面临着严重的边患问题D.采用灵活方式处理民族关系8.“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

明史资料简介

明史资料简介

1、《明史》·三百三十六卷(内府刊本)国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奉敕撰。

乾隆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书成,表进。

凡《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一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目录》四卷。

其《进表》有曰:“仰惟圣祖仁皇帝搜图书於金石,罗耆俊於山林。

创事编摩,宽其岁月,盖康熙十八年始诏修《明史》,并召试彭孙等五十人,入馆纂修。

以纪载浩繁,异同岐出,递相考证,未遽定也。

”又曰:“我世宗宪皇帝重申公慎之旨,载详讨论之功。

臣等於时奉敕充总裁官,率同纂修诸臣,开馆排辑。

十五年之内,几经同事迁流,三百馀卷之书,以次随时告竣。

盖雍正二年诏诸臣续蒇其事,至是乃成书也。

”又曰:“签帙虽多,牾互见。

惟旧臣王鸿绪之《史稿》,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

进在彤帏,颁来秘阁。

首尾略具,事实颇详。

爰即成编,用为初稿。

”盖康熙中户部侍郎王鸿绪撰《明史稿》三百十卷,惟《帝纪》未成,馀皆排比粗就,较诸家为详赡,故因其本而增损成帙也。

其间诸《志》,一从旧例,而稍变其例者二:《历志》增以图,以历生於数,数生算,算法之句股面线,今密於古,非图则分寸刂不明;《艺文志》惟载明人著述,而前史著录者不载。

其例始於宋孝王《关中风俗传》,刘知几《史通》又反覆申明,於义为允。

唐以来弗能用,今用之也。

《表》从旧例者四,曰《诸王》,曰《功臣》,曰《外戚》,曰《宰辅》;创新例者一,曰《七卿》。

盖以废左右丞相,而分其政於六部,而都察院纠核百司,为任亦重,故合而七也。

《列传》从旧例者十三、创新例者三:曰《阉党》,曰《流贼》,曰《土司》。

盖貂之祸,虽汉、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趋势附膻,则惟明人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

别为一传,所以著乱亡之源,不但示斧钺之诛也。

闯、献二寇,至於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据群雄之比,故别立之。

至於土司,古所谓羁縻州也,不内不外,衅隙易萌,大抵多建置於元,而滋蔓於明,控驭之道,与牧民殊,与御敌国又殊,故自为一类焉。

从《明实录》看洪武年间的洪涝灾害

从《明实录》看洪武年间的洪涝灾害

从《明实录》看洪武年间的洪涝灾害祖晓敏;周致元【摘要】本文以《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的洪涝灾害为统计脚本,客观分析了明初30年间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统治者对不同地区救灾态度的不同.描述了水灾对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的巨大危害,客观解读了朱元璋统治集团为应对自然灾害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期刊名称】《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6)004【总页数】5页(P87-90,104)【关键词】明实录;洪涝灾害;规律;应对【作者】祖晓敏;周致元【作者单位】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41;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105对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规律的研究,由来已久。

其中,对灾害数量的统计过程,研究者采用了多种多样的统计方法。

从史实的准确性和材料的时空连续性等方面考量,笔者认为,《明实录》是研究明代社会生活作为重要的统计样本。

作为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明实录》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约两百五十年的大量资料,内容涉及皇家礼节礼仪、政府机构设置、官员的任免考核,臣子的奏折等多个层面,是有明一代史料的集大成者。

以对自然灾害的记录为例,《明实录》一书从皇帝、臣子、政府制度等多个侧面连续不断地记载了大明数百年间自然灾害,为后人研究灾害发生规律、对社会的影响、政府以及民间的应对措施等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材料。

本文以《明太祖实录》为统计脚本,以洪涝灾害为研究重点,以求对洪武年间自然灾害规律与朱元璋统治时期的救灾措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由于洪武时期朱元璋统治集团基本开创并确立了明代官方救灾的基本原则、手段和体系,后继者大多是对洪武时期政策的维护和完善。

由此可以管中窥豹,对整个大明王朝200多年的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应对措施有所解读。

在《明太祖实录》中总共记录有132次危害农业生产和人们生存的自然灾害,其中以水、旱、蝗、雹、潮和霜等6种灾害为主要灾种,具体各类发生的次数分别是:水灾68次、旱灾41次,蝗灾12次、雹灾6次,潮灾6次,霜灾5次。

经典:01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

经典:01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中国古代文学史》-马工程
▪ 后七子多为新晋进士,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且皆有志于文学, 先后中试、同部任职的经历恰好促成了相互间的结识与交往。他 们相互唱和、商讨,形成了古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律诗宗盛 唐的总体文学趋向。
12
二、郎署与台阁:后七子与严嵩之间的“风雅权”之争
▪ 嘉靖七子迈入仕途时,正值严嵩大权独揽。这群年轻气盛的新任 郎署官员无法接受严嵩试图主导文坛的企图和阴险毒辣的政治作 风。
4
二、明中叶政治生态与李梦阳的“国士”风采、诗学谱系
▪ 宣德以后,阁权日重。在朝纲不振、“奸臣”和权阉时常作 祟的明代中后期,士大夫阶层对权臣或阉党的抗争也就是对 皇权的抗争,所显示的是一种匡救时俗的壮怀。
▪ 李梦阳在建立诗学谱系时,上溯杜甫,亦意在确立以表达人 文关怀为宗旨的诗风,是因为他忧国伤时,敢于直面社会问 题。这显然是针对茶陵派而来的。
6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 雅俗文化的消长
一、商业活动的缓慢增长与俗文学的滥觞
▪ 明代初年,朱元璋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业活动 严加控制,目的是改变城市市民的奢靡生活方式。对戏曲演 出也严加管理,凡与教化无关的戏曲演出均在禁止之列。
▪ 天顺、成化年间,两京和江浙地区出现了城市经济初步繁荣 的局面,广州、武汉、芜湖等城市也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市民数量迅速增长。小说、戏曲的创作、刊印、演出在这种 背景下逐渐增加。
5
三、明代后期的党争与文学创作
▪ 如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嘉靖年间严嵩集团与反严嵩 集团之争、万历以降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都从整体上对文 坛格局产生了影响。明代中叶以后的不少作品,甚至就是当 时党争的产物或直接写当代党争的。
▪ 这些作品站在正义和公理一方,指斥强权,鞭挞邪恶,表现 出是非分明的政治态度。

重构与困境-明朝高度膨胀的皇权背后是你想象不到的无奈

重构与困境-明朝高度膨胀的皇权背后是你想象不到的无奈

重构与困境-明朝高度膨胀的皇权背后是你想象不到的无奈“国史浩瀚,公子拾遗”本期概览明朝,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多民族国家,也是最后一个奉行“华夏本位主义思想”的封建帝国。

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明朝,会发现它正处于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革的转变时期,它的前期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轨迹基本相似,但是在中央集权和皇权建构上却显得更为精密完善。

今天我们就以纵论明朝历史,来探究一下,明朝是如何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衰灭的。

初期重建:洪武帝的“乌托邦幻想”洪武祖制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前半辈子推翻元朝,剿灭群雄;后半辈子建立大明,征战北元。

可以说,明朝能存续近三百年,朱元璋就打下了一半的基础,而熟悉明朝历史的人,自然也听说过明朝皇室是信奉“祖训”的,就比如我们最常听闻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但其实啊,这句话只是后人的描述,并不是大明祖训的内容,毕竟朱元璋也不可能会预料到自己的江山会有崩溃的一天,对吧!虽说“守国门,死社稷”是杜撰的,但是明朝的发展轨迹确实是有依据可循的,这个依据就是“洪武祖制”!什么是“洪武祖制”?用高寿仙先生在《变与乱:光怪陆离的晚明时代》一书中的总结来说就是:这是企图人为地重现复古小农社会,建立一个有序、稳定的封建传统社会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有两大特点一、取法唐宋,强化君权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农,但是他却在军旅生涯中参悟了许多历史教训,正如他本人所言:“木必蠢而后风折之,体必盧而后病乘之,国家之事亦犹是。

汉无外戚、阉宦之权,唐无藩镇、夷狄之祸,国何能灭?朕观往古,深用为戒,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惑于声色,严宫闱之禁,贵贱有体,恩不掩义,女宠之祸何自而生?不牵于私爱,惟贤是用,苟干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祸何由而作?阁寺便习,职在扫除,供给使令,不假以兵柄,则无宦寺之祸。

”在朱元璋看来,汉朝亡于外戚、宦官之乱;而唐朝败于藩镇、夷狄之祸,归根结底就是皇权不够强大,而自宋代开始君权已有独裁的倾向,所以明太祖在取法唐宋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带有自身特色的内容,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建立一个“上下相维,小大相制”的政治体制。

《清史论丛》总目(第一辑至2010年号)

《清史论丛》总目(第一辑至2010年号)

《清史论丛》总目(第一辑至2010年号)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史室第一辑编者:《努力加强清史研究工作》吴量恺:《清代乾隆时期农业经济关系的演变和发展》韩恒煜:《试论清代前期佃农永佃权的由来及其性质》刘永成:《清代前期佃农抗租斗争的新发展》刘子扬、朱金甫、李鹏年:《故宫明清档案概论》李华:《清代前期赋役制度的改革——以“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摊丁入亩”》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郭松义:《江南地主阶级与清初中央集权的矛盾及其发展和变化》袁森坡:《试论清代前期的多伦会盟》金成基:《清入关前八旗土地制度试探——兼论后金(清)社会性质》周远廉:《关于16世纪40-80年代初建州女真和早期满族的社会性质问题》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第二辑韦庆远、吴奇衍、鲁素:《清代奴婢制度》刘永成:《清代前期的农业租佃关系》韩恒煜:《略论清代前期的佃仆制》郭松义:《清初封建国家垦荒政策分析》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兼论农民军的联明抗清》冯佐哲:《嘉庆年间五省白莲教大起义》许曾重、林易:《刘之协在川楚陕农民大起义中作用的考察》张捷夫:《论改土归流的进步作用》孟森遗稿:《关于刘爱塔事迹的研究》附商鸿逵:《赘言》李鸿彬:《论满族英雄努尔哈赤》周远廉:《后金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论》李格:《关于多尔衮拥立福临问题的考察》商鸿逵:《清“孝庄文皇后”小记》(清史札记一则)王钟翰:《沈阳锡伯族家庙碑浅释》袁森坡:《清代口外行宫的由来与承德避暑山庄的发展过程》张崟:《计六奇与〈明季南北略〉》谢国桢:《清代卓越的史学家全祖望》《编后记》第三辑郭松义:《论“摊丁入地”》吴量恺:《论鸦片战争前清代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王鈺欣:《明清两代江西景德镇的官窑生产与陶政》林永匡:《清代的茶马贸易》李格:《多尔衮与清朝统治的建立》吴伯娅:《试论清初逃人法的社会影响》周远廉:《关于八旗制度的几个问题》李新达:《入关前的八旗兵数问题》许曾重:《论论评价王聪儿的几个问题》张捷夫:《清代土司制度》袁森坡:《喀尔喀蒙古南迁的过程与原因辨析》鞠德源:《请代题奏文书制度》关嘉禄、张锦堂、王桂良:《乾隆四十年库页岛满文文件翻译订正》任道斌:《关于方以智的晚年活动——美国余英时教授〈方以智晚节考〉、〈新证〉、〈新考〉读后》何龄修:《关于柳敬亭的生年及其他——与陈汝衡先生商榷》读史札记:史志宏:《山西省地丁合一完成的年代》李尚英、王政尧:《北京杨起隆起义简论》第四辑王方中:《清代前期的盐法、盐商和盐业生产》薛宗正:《清代前期的盐商》韦庆远、鲁素:《清代前期的商办矿业和资本主义萌芽》郭松义:《清代国内的海运贸易》许曾重:《清世宗胤禛结构继承皇位问题新探》冯佐哲、杨乃济:《有关珅出身、旗籍问题的考察》王思治:《宗族制度浅论》袁森坡:《康熙的北部边防政策与措施》郭成康、刘建新、刘景宪:《清入关前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李新达:《关于满洲旗制和汉军旗制的始建时间问题》周远廉:《努尔哈赤与明朝政府的关系——〈满文老档〉研究之二》蔡家艺:《十八世纪中叶准噶尔同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略述》陈祖武:《顾炎武与清代学风》任道斌:《方以智简论》第五辑何龄修:《掉念谢国桢先生》黄冕堂:《略论清代农业雇工的性质与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周远廉、谢肇华:《清代前期的实物分租制》[美]李中清:《明清时期中国西南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郭松义:《清代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流迁》薛瑞录:《清代养廉银制度简论》许曾重:《曾静反清案和清世宗胤禛统治全国的大政方针》季士家:《浅论清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杨乃济、冯佐哲:《雍正帝的祥瑞观与天人感应说辨析》李新达:《洪承畴述评》赫治清:《论天地会的起源》张捷夫:《关于雍正帝西南改土归流的几个问题》《编后记》第六辑郭松义、何龄修:《掉念商鸿逵师》商鸿逵遗稿:《述孟森先生》吴奇衍:《清代前期牙行制试述》戎笙:《明清租佃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周力农:《清代台湾的“胎借银”》黄乘矩:《关于雍正年间养廉银制度的若干问题——与日本学者佐伯富博士商榷》杨珍:《关于康熙朝储位之争及雍正继位的几个问题》任道斌:《清代嘉兴地区胥吏衙蠹在经济方面的罪恶活动》张玉兴:《范文程归清考辨》薛瑞录;《清初赣西棚民起义领袖朱益吾的籍贯和反清活动》陈汝衡:《试论柳敬亭的生年问题》李新达:《关于孙可望降清问题》李格:《许定国事迹研究》王永谦:《靳辅治河述论》何冠彪:《书全祖望“答诸生问〈思复堂集〉帖”后》陈祖武:《从清初的反理学思潮看乾嘉学派的形成》陈祖武:《王船山〈双鹤瑞舞赋〉为尚善而作说辨》杨向奎;《论费密》第七辑戎笙:《清代社会各阶级处理主佃矛盾的对策》冯尔康:《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江南商品经济中的几个问题》周力农:《清代台湾的土地制度长租佃关系》郭松义:《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杜家骥:《对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某些考察》李新达:《关于洪承畴降清问题》李格:《山海关之战前夕吴三桂与农民军的关系》韩恒煜韩恒煜:《陈名夏“南党”案述略》黄乘矩:《论雍正年间的吏治》赵云田:《哲布尊丹巴和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统治》许淑明:《清代前期的中俄贸易(1689-1840)》(香港大学)何冠彪:《浙东学派问题平议——兼辩正黄宗羲与邵廷采之学术渊源》陈祖武:《吕留良散论》樊克政:《关于龚自珍生平事迹中的几个问题》第八辑何龄修:《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试论孟森的清史研究成就,为纪念他的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罗仲辉:《孟森先生〈明清史讲义〉的编撰特点》戎笙:《萧一山和他的清史研究——纪念他逝世十周年》戎笙:《孟森小传》戎笙:《萧一山小传》郭松义:《清初的更名田》韦庆远:《论清代的典当业与官僚资本》袁森坡:《试论康雍乾时期北疆的官营牧场》郭松义、李新达:《清代蠲免政策中有关减免佃户地租的规定的探讨》李格:《清初关于夺取江南地区的战略决策及其变化》韩恒煜:《关于李漱芳获遣的几个问题》孙海泉:《清初吕梁山区农民抗清斗争》郑秦:《清代州县审判试析》朱勇:《清代族规初探》岑大利:《努尔哈赤家族与女真各部及漠南蒙古的联姻》许曾重:《太后下嫁说新探》郝镇华:《斯帕法里〈出使清帝国报告〉辨析》陈祖武:《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研究的贡献》1992年(九)刘秀生:《清代国内商业交通考略》彭雨新:《清王朝偏宠满旗的一贯政策及其消极后果》陈柯云:《明清徽州的族山》杨余练:《论清代东北经济发展的特点》陈金陵:《简论清代皇权与侍卫》谢中凡:《清初闽粤藩王大吏的构成及其统治特点》苏钦:《清律中旗人“犯罪免发遣”考释》姚念慈:《论满族八旗制国家的建立》杨珍:《允禵储君地位问题研究》吴伯娅:《关于康熙平定三藩的几个问题》杨启樵:《康熙遗诏与雍正篡位》季士家:《蔡牵述论》薛瑞录:《关于尚之信叛清的几个问题》黄谷:《康熙朝中荷官方交往》陈祖武:《徐世昌与〈清儒学案〉》秦国经:《我国各地所藏明清档案概述》《编后记》1993年(十)顾诚:《顺治十一年——明清相争关键的一年》张玉兴:《明末清初“九义士”述论》何龄修:《杨鵾空敕案——清初江南又一起复明运动》韦祖辉:《和尚和“隆武入粤”——对朱纪敦同志〈晚明两大迷案〉之质疑》吴伯娅:《傅弘烈与尚之信——兼论康熙的平藩策略》杨启樵:《雍正文、允禵武最佳两搭档两昆仲——康熙在接班人安排中有这样企图吗?》高虹、徐彻:《〈热河密札〉与“辛酉政变”》喻松青:《清代〈观音济度本愿真经〉研究——一部假借观音宣传民间秘密宗教教义的经卷》胡珠生:《洪门会书的综合研究》赫治清:《再论天地会起源》罗炤:《天地会的两个源头》常建华:《清代啯嚕新研》郑秦:《论清代的秋审制度》冯佐哲:《略论清代中日文献典籍交流》杨大业:《清代北京牛街志书〈冈志〉研究》陈祖武:《孔子仁学与阮元〈论语论仁论〉》《编后记》1994年庆祝杨向奎先生八五华诞专辑(十一)李尚英:《杨向奎先生学术研究及其著作编年》黄冕堂:《清代粮食价格问题探轨》李华:《清代河南商品经济与商人——清代地方商人研究之十一》郭松义:《清前期内河航船考略》刘永成:《明清时期永佃制的发展及其演变》官美堞:《清代山东黄县的发展》陈支平:《福建省“摊丁入地”时间补订》朱金甫:《清代胥吏制度论略》王戎笙:《顺治遗诏与清初权力斗争》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续)》罗炤:《试论天地会初期的性质——兼与戴逸、秦宝琦先生商榷》马里千:《李长祥遗事钩沉》吴伯娅:《孔四贞研究》杨珍:《康熙朝隆科多事迹初探》冯佐哲:《康熙、乾隆二帝与传教士关系比评》薛瑞录;《太平天国贞得王考——兼谈天德王死后太平天国与天地会的关系》高虹、徐彻:《论慈禧新政》董守义:《奕訢首倡“自强”和“振兴中国”》冒怀辛:《论方以智的〈物理小识〉》陈祖武:《孙奇逢与〈理学宗传〉》何龄修:《明清的隔壁戏》《编后记》1995年(十二)张研:《明清寺观田产》许檀:《明清时期山东集市的发展——兼论农村集市的功能和作用》杜家骥:《清前期茶法论述》陈柯云:《雍正五年开豁世仆谕旨在徽州的实施——以〈乾隆三十年休宁汪、胡互控案〉为中心》杨海英;《明末宗室瑞昌王考》秦晖:《关于贺珍与清初陕南抗清运动的若干问题——与童恩翼同志商榷》韦祖辉::《明末社会变动和明遗民东渡日本》冯尔康:《清初吉林满族社会与移民》定宜庄:《内务府完颜世家考》李尚英:《乾嘉时期几个秘密教门的再探讨》吴伯娅:《乾隆朝大教案与中西交涉》王戎笙:《清初科场案研究》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续二)陈祖武:《钱宾四先生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札记》徐彻:《论光绪之死》高虹:《则天女皇与慈禧太后》《编后记》1996年(十三)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的房屋买卖——根据契约文书进行的考察》江太新:《清前期的垦荒政策考察》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的城镇与城镇人口》高虹:《清代沈阳城发展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徐明德:《论清代乍浦国际贸易港的发展与繁荣》姚念慈:《多尔衮与皇权政治》杨珍:《索额图研究》吴伯娅:《尹继善与袁枚》晏子友:《清朝世决世职制度》杨向奎、吴锐:《论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作者》吴锐:《仪征刘氏春秋学研究》汪学群:《试论顾炎武的经学思想》《编后记》1999年(十四)高翔:《五十年来的清史研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万明:《清朝前期对澳门的治理》陈生玺:《史学大师郑天挺先生的宏文卓识——纪念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曹贵林:《为教学与科研奋进的一生——郑天挺教授生平述说录》杨珍:《盛世初叶(1683-1712)的皇权政治——对明珠晚年的个案分析》宋军:《嘉庆“癸酉之变”后京畿地区流言浅析》李世愉:《清代两次大规模增广学额之比较研究》吴伯娅:《从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看耶酥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何龄修:《清初京师吸烟风等几个问题》郭松义:《清代的寡妇转房》汪学群:《王夫之易学中的经世思想》《后记》2000年(十五)高翔:《纪念杨向奎先生》何龄修:《风范长存——掉念杨向奎先生》陈祖武:《杨向奎先生与〈清儒学案新编〉》蔡家艺:《清代蒙古族的封建等级》李治亭、黄松筠:《论康乾盛世“大一统”与西北地区的统一》刘凤云:《试论康熙中期官僚集团的党争》王思治:《清承明制说内阁》陈连营:《关于清中期的吏治腐败问题》元廷植:《清中期福建的族正制》杨海英:《清初“故国之思”现象解读》王跃生:《清中期的分爨分产与立嗣继产的方式与冲突》丘涛:《张骞的盐业改革思想和实践》秦国经:《清代的奏折》李世愉:《科举制度与清代文化》汪学群:《王夫之易学中的人性论》林存阳:《清安溪李氏三礼学》张玉兴:《诗是山西老将雄——略论陈廷敬诗作之历史地位》常建华:《清代的文昌诞节——兼论明代文昌信仰的发展》2001年(十六)刘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的茔地与祭田——根据碑刻进行的考察》定宜庄:《家族组织与八旗制度之间——清代盛京内务府户口册与旗人家谱的对比研究》陈宝良:《清代的无赖层与地方社会》汤熙勇:《清代中国救助朝鲜难船的方法:以闽台地区为中心》杨海英:《清初朝鲜通事考——以古尔马浑(郑命寿)为中心》高翔:《谢济世散论》汤开建:《顺治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吴伯娅:《蒋友仁与中西文化交流》恽丽梅:《康熙帝公主下嫁与噶尔丹之战》王冬芳:《建州左卫初址“会宁”质疑》姜涛:《“免粮三年”与“薄赋税,均贫富”不是太平天国的口号》刘景莲:《从东波档看清代澳门的民事诉讼及其审判》汪学群:《关于清前期学术思想的争论》陈祖武:《读章实斋家书札记》林存阳:《方苞三礼学论析》严勇:《清入关前服饰制度的建立》关嘉禄:《清代京剧的文化特征》2002年(十七)许檀:《清代前期的山海关与东北的沿海贸易》[韩国] 朴基水:《清代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生产和墟市之发展》杨珍:《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特点研究》乔治忠:《清朝“敬天法祖”的政治原则》刘平:《清代教门的神秘语言文化研究》常建华:《乾隆前期治理僧道问题初探》吴伯娅:《乾隆对天主教的认知与对策》[意大利]米歇尔·法帝卡:《意大利〈论坛报〉中威达雷关于义和团的报道》李华川:《陈季同生平史事考》王戎笙:《科举考试与明清政治》高翔:《清初理学与政治》林存阳:《清代礼学思想演进探析》汪学群:《张尔岐易学中的经世思想》2003-2004(十八)杨珍:《清朝权臣与皇权的关系及其特点》张玉兴:《明清易代之际忠贰现象探赜》夏春涛:《天国的陨落与陨落的天国——太平天国败亡原因探析》赫治清:《清代“邪教”与清朝政府的对策》吴伯娅:《关于雍正禁教的几个问题——耶酥会士书简与清代档案的比读》范金民:《清代江南进士事功述论》林存阳:《胡培翚与〈仪礼正义〉》李华川:《马眉叔〈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考》尹文涓:《〈中国丛报〉与“译名之争”》王政尧:《昇平署无朝年〈旨意档〉及其意义——兼议有关侉腔的两册无朝年〈提纲〉》郭玉海:《论乾隆与允禧的诗画往来》《清史论丛》2005年号清朝内阁制度述论高翔清初翰林院研究王云松清朝后妃制度的发轫杨珍建州左卫初建过程考实王冬芳清代在朝鲜明遗民宗族活动述论吴一焕从新出版的清代档案看天主教传华史吴伯娅论洋务新政与立宪政体改革陈振江天津商会早期社会救济研究王玉国《陆子学谱》之架构与旨趣杨朝亮孙诒让与《周礼正义》林存阳唐甄《潜书》中的出处思想初探崔文翰皖派朴学述论朱昌荣三部《大清一统志》比较研究张艳玲考狄《十七、十八世纪西人在华所刻中文书目录》跋李华川《清史论丛》2006年号清代科举经费的支出及其政策导向李世愉碓房与旗人生计刘晓萌清代火器述略毛宪民清入关前的宫廷礼乐及其政治文化意义邱源媛从则例的纂修看清代的行政管理叶雯晚清后妃用药与医疗保健恽丽梅熊赐履述论高翔施琅史事探微杨海英李绂与广西改土归流杨朝亮“诗魔”厉鹗吴伯娅毕沅对经史诸学的扶持与倡导林存阳章学诚与《文史通义》杨艳秋齐彦槐与道光初年海运倪玉平论朝鲜光海君时期与后金、明朝的关系刁书仁乾隆五十一年的直隶大名府八卦教起事张佐良晚清社会变迁与近代报人之产生程丽红《清史论丛》2007年号商鸿逵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集纪念商鸿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李世愉父亲与家商传忆商鸿逵师与郑天挺先生的友谊郑克晟商鸿逵先生论清代八旗的组织与皇权集中的矛盾斗争李尚英贺贻孙事迹考南炳文清朝时期大学士的品级问题杜家骥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刍议姚念慈朱天保上书事辨析杨珍有关康熙朝西北三省满族督抚的考察刘凤云康熙重视督抚的选任王思治论康熙帝之死金恒源道光帝尊奉皇太后懿旨即位辨析郝艳红丁银之征与摊丁入地史志宏清代吉林地区的城镇及城镇经济刁书仁清代两淮盐政改革倪玉平陆圻及其在清初的遭遇与抗争何龄修清代的妇德教育郭松义朝鲜士大夫的“季文兰情结”和清初被掳妇女的命运杨海英清代家族财产之争与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山东济宁州李氏家族争讼财产案为例岑大利青苗会与清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初探王洪兵满族士大夫群体的产生与发展:以清代内务府完颜世家为例定宜庄满洲本部族构成与八旗佐领分布徐凯、张婷关于清代北京的俄罗斯人——八旗满洲俄罗斯佐领历史寻踪刘晓萌吴大澄吉林治边述略李治亭清朝前期黑龙江各民族与东北边疆防御周喜峰论清朝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与《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梁俊艳马戛尔尼使华与中英观念的变化林延清清朝中前期国人对法国的认知李华川一段晚清历史的辉煌、遗忘与发掘、探索——论1887年海外游历使王晓秋三韩山斗汇论姜相顺施世骠述论吴伯娅辉煌与困惑——清朝奠基人努尔哈赤传奇一生解读张玉兴试析钱沣为人及其“倒和”举措冯佐哲范鄗鼎与《理学备考》陈祖武清代官员学术风气与清代文化的发展胡凡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以全书架构为中心的考察解扬卢见曾与汉学的崛起林存阳经世之学与清初政治文化鱼宏亮清朝奏折档案的社会史资料价值——以《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为例常建华辽宁省满文档案的发掘与清史研究关嘉禄从清代的进士题名碑说起贺晓燕清代北京庙会活动中的幡鼓齐动十三档包世轩关于“京剧”之名的由来及其重要意义王政尧《明清史料丛书八种》序言王天有《清史论丛》2008年号魏象枢独对与玄烨的反思——康熙朝满汉关系释例姚念慈塔山守将之谜及其他——朝鲜士大夫关于明清争战的历史记忆杨海英试论干嘉以来清政府对“披楞”问题的认知梁俊艳清初南书房述论李娜试论清代考官子弟回避考试之法贺晓燕清代京旗回屯双城堡始末魏影明清时期监察机制的演变张培辉天地会的入会仪式和戏剧李秀平晚清江苏厘金的善后支出研究——以1868~1894年为背景徐毅试论裴维佞及其反对割让台湾的奏折裴元秀康熙朝天主教政策对江南地区传教的影响周萍萍德天赐案初探吴伯娅清入关前政权儒学化略论朱昌荣乾隆初叶清廷诏开三礼馆缘由析论林存阳李绂学术思想渊源探析杨朝亮:刘宝楠《论语正义》探微唐明贵《方言笺疏》对词义问题的探讨刘川民潘廷璋生卒年考及其在华的艺术活动汤斌李安德和他的日记【法】阿德良•陆南撰,李华川译《清史论丛》2009年号纪念《清史论丛》创办三十周年祝贺王戎笙先生八十华诞艰辛的三十年——纪念《清史论丛》创办三十周年王戎笙衷心的祝贺《清史论丛》编委会: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清史室的发展轨迹林存阳、朱昌荣清代的自耕农和自耕农经济郭松义有关清朝八旗人丁户口册的几个问题定宜庄光绪时期的地方政府与科举经费徐毅、刘上琼“千古极灾”——嘉、道时期山西、河南和直隶的大地震述略李尚英左良玉“清君侧”的原因及后果刘中平:再谈明清之际北南两太子案何龄修刘泽清史事再考杨海英再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面谕》、历代帝王庙与玄烨的道学心诀姚念慈康熙帝事考两则吴伯娅允禟:品性遭际时代杨珍“香妃”的传说——大小和卓木政权灭亡后被迁居北京的维吾尔人的历史记忆艾哈迈特•霍加乾隆朝礼制建设的政治文化取向林存阳清代宫廷汉族儒家乐书制作及其意义邱源媛试论雍正、乾隆二帝的理学思想朱昌荣戴震灵异观发微潘星辉邓嗣禹先生《中国考试制度西传考》书后李华川《清史稿•选举志》订误六则贺晓燕《清史论丛》2010年号纪念杨向奎先生百年诞辰记拱辰先师的一桩未竟遗愿陈祖武勤奋为学博通经史兼擅文理著述宏富——纪念杨向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李尚英清代的灾赈郭松义明清的使君称呼——读《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商榷》(一)何龄修厦门庚子海战引发的思考王戎笙清人笔下的庄氏史案(美)白亚仁西藏地方历史地位辨析——兼评《西藏历史——达赖喇嘛访谈录》清代部分梁俊艳弘历出生地考金恒源康熙帝统治后期对清官、能员的思考——以张伯行、噶礼互参案为中心的分析章文永试论清代科举制度中的“发领落卷”政策贺晓燕清代顺天科举冒籍问题研究王洪兵清代乡试覆试考论邹长清万斯同《庙制图考》小识林存阳雍乾之际程朱理学“式微”考察朱昌荣戴震与卢见曾幕府研究曹江红清代礼仪与中西外交吴伯娅耶稣会士汪达洪的在华活动汤斌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中小学教科书里的中国姚斌清末秘鲁排华风波中的领事保护王士皓论《重校方言》中的“同”与“通”刘川民清入关前满文档案概述赵志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库】人大全文2001年文史类专题【文献号】2060【摘要】【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原刊地名】长春【原刊期号】200005【原刊页号】153~159【分类号】K24【分类名】明清史【复印期号】200103【标题】洪武祖制与嘉靖前期革新【作者】田澍【作者简介】田澍1964年出生,甘肃通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

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朱元璋研究会理事,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

出版《朱元璋传》(合著)、《宦官》等3部专著,并在《文史》、《光明日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并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0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奖。

作者单位:西北师大【正文】祖制与革新是中国古代社会里长期存在着的一对矛盾,处理不好必将引起政治的混乱乃至王朝的崩解;处理得当将对革新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嘉靖前期革新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比较全面地认识祖制与革新的利弊关系,纠正将祖制与革新完全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

一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一提起“祖制”,多数人将其视为僵化和陈腐的代名词,并把祖制与革新简单地对立起来,把抨击祖制者誉为改革者,把维护祖制者斥为保守者。

事实上,祖制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既包括某一王朝立国的根本制度,又包含各项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行政法规。

显然,不可能在全盘否定祖制的前提下来顺利地推进任何改革。

一般而言,中国古代的改革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王朝更替时的因革,二是某一王朝内部的鼎新。

两者之中,以王朝更替时的因革较为剧烈,其显著表现就是对文物典章的重大变革,但是,这种变革绝不是与前朝体制的断然决裂,而是继承与革新的统一。

史籍中所谓“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金承宋制”、“明承元制”、“清承明制”等等,就是此意。

改朝换代时的变革如此,王朝内部的变革更不例外。

换言之,任何革新都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写字,而是与继承形成了矛盾的统一体。

离开了继承,就不可能有革新。

在正德、嘉靖之际,明代上层人事更迭,时政因此发生巨变。

世宗与“大礼新贵”张璁、桂萼、霍韬等人对洪武祖制在政治变革中的作用给予新的诠释和认识,并以其为利器,将有违祖制的重大弊政尽可能地予以革除,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特殊的一页。

长期以来,学界一味地推崇杨廷和在武宗暴卒之后所推行的所谓“嘉靖新政”,把杨廷和等人在匆忙中拟定的世宗即位诏书视为其推行新政的纲领性文件。

其实,这种以即位诏书来确定革新的作法并不具有说服力。

因为从明成祖开始,明代诸帝皆有革除前朝部分弊政的即位诏书,以示更新。

如果把世宗即位诏书视为革新纲领的话,那么,其他诸帝的即位诏书皆可如此对待了。

与大多数君主的即位诏书一样,世宗即位诏书的除弊对象仅仅局限于正德元年正月至十六年四月之间的部分败政(不包括弘治十八年五月至十二月间的武宗乱政),弊政款数虽多,但其结构与内容并无特殊之处。

所不同的是,杨廷和等人是打着恢复孝宗政治的旗号来推行所谓嘉靖新政,把纠正武宗的部分乱政当作其最高的政治理想,故不愿也不敢追溯正德弊政的源流。

更甚者,他们公然割裂孝宗弊政与武帝弊政之间的联系,敦促世宗效法孝宗而革除武宗弊政。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将孝宗与明太祖相提并论,并为此而引发了“大礼议”。

李洵先生曾精辟地论道:杨廷和一派所提出的议礼方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不使世宗以藩王独立系统继承皇位,而必须纳入孝宗以来的统系,在政治上必须继承孝宗的政策,执行孝宗的制度。

这在杨廷和一派炮制的即位诏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改革武宗弊政的一条政治标准,就是法令、制度一般要求恢复孝宗朝的规定。

(注:李洵:《下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0页。

)正是出于这一思想,杨廷和及其追随者竭尽全力,打击异己,胁迫世宗改认父母,非要把世宗变成孝宗之子不可。

杨廷和等人违背武宗遗诏的大礼主张遭到了张璁等人的坚决抵制。

他们除了依据武宗遗诏外,还利用《皇明祖训》击败了杨廷和集团,并提出世宗所拥有的天下是祖宗之天下而非孝宗之天下的思想。

如张璁认为:“今天下者,祖宗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孝宗于我皇上固不得以私相授受者也。

”(注:《张文忠公集》奏疏卷1《大礼或问》。

)阎爱民先生论道:张璁等人提出的“‘继统公,立后私’,‘统为重,嗣为轻’,君主体制应与家族体制分开的主张,在当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的议论,表现了他们思想中光辉的一面,应给予必要的肯定。

”(注:阎爱民:《“大礼议”之争与明代的宗法思想》,《南开史学》1991年1期。

)张璁等人在大礼议中所持有的革新思想是其在短短几年内击败杨廷和集团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种把杨廷和集团在大礼议中失败的原因仅仅解释为世宗皇权镇压的结果,则是偏颇的。

杨廷和集团在大礼议中的彻底失败和世宗、张璁等人的全面胜利给嘉靖政治带来了新的气象,那就是击碎了杨廷和集团效法孝宗“美政”来推行所谓嘉靖新政的幻想,突破了自明成祖以来嗣君仅仅依据即位诏书有限地革除前朝弊政的习惯作法。

由于世宗与张璁等人与孝宗、武宗弊政没有丝毫牵涉,所以,效法洪武祖制革除包括孝宗、武宗弊政在内的百余年的政治积弊便成为可能。

罗辉映先生认为:世宗即位之初的“政治局面徒有治名,完全是杨廷和一派人的自吹自擂。

历史所说的嘉靖中兴之治,乃是通过大礼议,摧毁了杨廷和腐朽官僚集团后,由张璁、桂萼为首的议礼诸臣肇创的嘉靖前期政治。

”(注:罗辉映:《杨廷和事略考实》,《中国史研究》1990年2期。

)这一论述是符合实际的。

二效法洪武祖制,就意味着确定了嘉靖前期革新的对象,即洪武以后不断形成的各种政治积弊,这与杨廷和效法孝宗而把除弊对象仅仅局限在正德年间的作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早在正德十六年六月,即世宗即位两个月后,南京大理寺左评事林希元就对即位诏书以正德弊政为革除对象一事提出了批评,并要求依据洪武祖制革除自宣德以来的各种蠹弊,认为:太祖高皇帝酌百王而立法,后世不无渐失其旧,全赖中兴之君整顿修复之。

今诏书所更革者,独正德间事耳,以前初未之及。

至于言者请去东厂诸事,陛下又委之旧规,不知此近时弊政,非我圣祖旧制也。

果是旧规,则祖宗之法固有万世所当遵者,亦有不可尽循者。

今于所当遵守者不难更改,至于不可尽循者,乃欲守之而不变,是岂善守祖宗之法哉?臣愿陛下勿尽泥旧规,凡自宣德、正统以来随时更置,间有不利于国、不便于民者,俱照更革;正德年间事例尽与除去,以复太祖之旧。

(注:《明世宗实录》卷3,正德十六年六月癸巳。

)林氏此论是对祖制与革新关系的理性认识,但由于世宗被杨廷和集团所包围,所以此论不可能上升为一种政治理念,更不可能成为一种政治行为。

只有在张璁等人被重用之后,突破杨廷和等人的僵化思想便成为可能。

张璁、桂萼、霍韬、黄绾等人对明太祖之后包括明成祖在内的诸帝的败政行为予以犀利的批评,认为只有依靠洪武祖制,才能革除百年积弊(注:参见拙文《论明代大礼议中的革新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年1期;拙文《嘉靖前期改革条件的生成》,《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1期。

)。

桂萼认为太祖之后,“列圣相承,虽莫不具上圣之资,而视祖宗之实尝周游民间者有间矣,是以延访之典或作或辍。

孝宗尝锐意行之,终以不能遍知人情土俗而止。

正德以来,积十有六年,上下之情于是大隔,而欺蔽遂有不可止者。

则所当修复祖宗之旧,使上下各得自尽,正在今日。

”(注:《太傅桂文襄公奏议》卷4《进舆地图疏》。

)霍韬亦言:“今不复太祖之法,可以致隆平者,臣未之闻也,故今有言太祖之法难行者,非愚则奸。

其迁延退托,不肯奉行者,即不忠之守也。

”(注:《霍文敏公文集》卷2 《裨治疏》。

)在张璁等人的影响下,世宗也持同样的看法。

他曾对张璁说:“夫祖宗创建,朕与卿图复旧政,以泽斯民也。

恐卿未知,今特论之。

”(注:《明世宗实录》卷81,嘉靖六年十月戊申。

)又说:“我祖宗良法善政无可更者,惟守而行之可也。

”(注:《明世宗实录》卷82,嘉靖六年十一月丙申。

)依据洪武祖制除旧布新是嘉靖前期革新的主要特色之一。

只有如此,才能使洪武以后日渐形成的积弊不能以“祖宗之法”的名义而成为合理存在的制度。

霍韬认为:“凡累年事例,有阴坏太祖成宪者,俱从削黜,用订积年之谬,定天下可行之法,亦万世太平之幸也。

”(注:《霍文敏公文集》卷3《修书疏》。

)并提出:“先将文官积弊渐次洗除,次及武职,次及内臣,次及宗室,更革有渐,裁酌有权,迟不三年,祖宗制治纪纲振饬而光复也”(注:《霍文敏公文集》卷3《天戒疏》。

)。

他要求世宗效法“太祖旧章,敕戒藩臬郡县官吏,痛改旧习,毋纵贪风,以残百姓,往年过失,且不究治,责令更新。

”(注:霍韬:《论内外官铨转资格疏》,《明经世文编》卷188。

)惩治百官贪风如此,革除百年之极弊——镇守中官亦不例外。

镇守中官之设是明成祖利用宦官强化皇权背景下的产物,如果不以洪武祖制为据,就不可能将其确定为嘉靖前期革新的对象和重点内容。

世宗在张璁、桂萼等人的协助下,果断地革除了镇守中官,恢复了洪武时的统治秩序,是嘉靖前期革新的最大成就之一(注:详见拙文《嘉靖前期革除镇守中官述论》,《文史》1999年4辑(总第49辑)。

)。

同时,长期猖獗的宦官势力也在嘉靖时期得到了强有力的控制,宦官尤其是太监的行为受到了皇权有效的制约。

正如《明史·张忠传》所言:世宗“尽撤镇守内臣及典京堂仓场者,终四十年不复设,故内臣之势,惟嘉靖朝少杀云。

”在严驭宦官方面,洪武以后诸帝中,只有世宗能与明太祖相媲美。

明朝从世宗时起之所以又能延续120多年,有效地约束宦官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世宗在位将近半个世纪,其间没有出现一位诸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之类的大宦官,绝不是偶然的。

但有些论著对这一变化缺乏精细的研究,将嘉靖时期视为宦官当权时期,并等同于正统、成化、正德诸朝。

如云:“到明中叶以后,朝政日益腐败,英宗以下诸帝都是长期不问政事,有的在位四十余年之久,基本上没有上过朝,或者迷恋于修仙得道,或者沉溺于声色犬马。

于是宦官乘机窃夺政权,挟制内阁,国家大权就逐渐转移到宦者手里。

”(注: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1页。

)这一泛泛之论与嘉靖朝史实极不相符。

三途并用是洪武政治的一大特点,要使明朝统治阶层充满活力,就必须以三途并用之法清洗百余年来积淀的因循僵化之习。

桂萼认为:“臣闻太祖高皇帝尝面谕群臣各举所知,仁宗皇帝亦尝令群臣荐举。

当时访问遍及下僚,既博且严,是以内外诸司往往得人,实皆荐举之效。

今此意顿失既久。

”(注:《太傅桂文襄公文集》卷4 《请面谕群臣荐举疏》。

)张璁亦持同样的看法,说:“窃惟科贡皆国家取才正途,我圣祖初制,岁贡、监生多有任之卿佐及御史等官,而进士但多授以县丞而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