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基础实验
HCIA-Datacom网络技术实验指南构建基础WLAN-p48

实验任务2:配置AP上线
• 实验目的:在AC上创建AP组,将所有使用相同配置的AP都加入到 这个AP组中,这样就可以将相同的配置应用到多台AP上。
• 在本实验中我们只部署一台AP作为示范。
实验任务2:配置AP组的命令
构建基础WLAN
目录
• 13.1 实验介绍 • 13.2 实验配置任务
• 实验任务1:基本配置 • 实验任务2:配置AP上线 • 实验任务3:配置WLAN业务参数
实验介绍
• 在本实验的WLAN网络中,AC负责对AP进行统一管理,并且进行 WLAN的配置,使无线客户端(STA)能够连接到AP并访问网络。
实验任务1:完成连通性配置(2)
• S1上的VLAN配置
[S1]vlan batch 10 20 Info: This operation may take a few seconds. Please wait for a moment....done. [S1]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1 [S1-GigabitEthernet0/0/1]port link-type trunk [S1-GigabitEthernet0/0/1]port trunk allow-pass vlan 10 [S1-GigabitEthernet0/0/1]quit [S1]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 [S1-GigabitEthernet0/0/2]port link-type trunk [S1-GigabitEthernet0/0/2]port trunk pvid vlan 10 [S1-GigabitEthernet0/0/2]port trunk allow-pass vlan 10 20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通用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熟悉微机的各个部件;2、掌握将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的方法和步骤;3、掌握每个部件的安装方法;4、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5、熟悉并掌握DOS操作系统的使用;6、掌握文件、目录、路径等概念;7、掌握常用虚拟机软件的安装和使用;8、熟悉并掌握虚拟机上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及使用;9、掌握使用启动U盘的制作和U盘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方法;10、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优化方法。
二、实验内容1.将微机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2.调试机器,使其正常工作;3.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
4.安装及使用虚拟机软件;5.安装WINDOWS7操作系统;6.常用DOS命令的使用;7.学会制作启动U盘和使用方法;8.WINDOWS7的基本操作;9.操作系统的基本设置和优化。
三、实验步骤(参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结合实验过程中做的具体内容,完成此项内容的撰写)四、思考与总结(写实验的心得体会等)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2windows平台逻辑层数据恢复一、实验目的:通过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误格式化的硬盘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数据恢复,通过实验了解windows平台逻辑层误格式化数据恢复原理,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数据恢复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软件对存储设备设备进行数据恢复。
二、实验要求: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电脑磁盘或者自己的U盘中的删除的数据文件进行恢复,对各种文件进行多次尝试,音频文件、系统文件、文档文件等,对简单删除和格式化的磁盘文件分别恢复,并检查和验证恢复结果,分析两个软件的数据恢复功能差异与优势,进一步熟悉存储介质数据修复和恢复方法及过程,提高自身的对存储介质逻辑层恢复技能。
三、实验环境和设备:(1)Windows _P 或Windows 20__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HCIA-Datacom网络技术实验指南 OSPF路由协议基础实验-p50

Lo0 G0/0/1 G0/0/2
Lo0 E0/0/1 E0/0/1
IP地址 172.16.10.1 10.10.14.1 10.10.12.1
10.10.0.1 10.10.12.2 10.10.23.2 10.10.0.2 172.16.30.3 10.10.34.3 10.10.23.3 10.10.0.3 10.10.14.4 10.10.34.4 10.10.0.4 172.16.10.10 172.16.30.10
• 在本实验中,我们要实现两台主机之间的通信。通过几个配置任 务,分别完成单条静态路由、备份路由、负载分担和默认路由的 配置。
实验目的
• 理解 OSPF 的基本概念 • 掌握单区域 OSPF 的配置 • 掌握 OSPF 邻居状态的解读 • 掌握通过 Cost 控制 OSPF 选路的方法 • 掌握 OSPF 默认路由发布的方法 • 掌握 OSPF 认证的配置方法
配置任务1:建立单区域OSPF
• 实验目标:通过OSPF协议,让4台路由器分别学习到两台PC的网 段,以及每台路由器的环回接口地址,实现全网IP互通。
AR2
G0/0/1
G0/0/2
AR1 G0/0/0
G0/0/2 G0/0/1
OSPF区域0
G0/0/2 G0/0/1
AR3 G0/0/0
G0/0/1
配置任务1:构建直连连通性(4)
• AR4的基础配置
<Huawei>system-view Enter system view, return user view with Ctrl+Z. [Huawei]sysname AR4 [AR4]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1 [AR4-GigabitEthernet0/0/1]ip address 10.10.14.4 24 [AR4-GigabitEthernet0/0/1]quit [AR4]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0/0/2 [AR4-GigabitEthernet0/0/2]ip address 10.10.34.4 24 [AR4-GigabitEthernet0/0/2]quit [AR4]interface LoopBack 0 [AR4-LoopBack0]ip address 10.10.0.4 32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与习题-第7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8
第 7 章 计 算 机 网 络 技 术 基 础
实验7-2 资源搜索与下载
四、练习பைடு நூலகம்验
(3)在第1题查询到的网页中,选择其中一段文
字,复制后,利用“选择性粘贴”,以“无文本 格式”的方式粘贴到E盘的“考研信息”文件夹的 “考研.doc”文档中。 (4)在网络上搜索“网际快车”的安装文件,使
用实验中介绍的“迅雷”软件下载“网际快车” 的安装文件。
9
第 7 章 计 算 机 网 络 技 术 基 础
实验7-3 电子邮件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会注册免费电子邮箱。 (2)掌握电子邮件的使用方法,会收发电 子邮件。 (3)会使用专业软件对电子邮件进行管理。
10
第 7 章 计 算 机 网 络 技 术 基 础
实验7-3 电子邮件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实验7-2 资源搜索与下载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查询需要信息的方法 与技巧。 (2)会保存网页内容。 (3)掌握利用下载工具下载文档、音频、视 频、软件等资源的方法。
5
第 7 章 计 算 机 网 络 技 术 基 础
实验7-2 资源搜索与下载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利用搜索引擎查询所需要的信息 ——搜索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获奖牌情况 2.按要求保存页面信息 3.使用下载工具下载资料 ——下载QQ安装文件
四、练习实验
(1)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 “/”,查 看其网页内容。 (2)将第1小题中显示的网页设为浏览器主页。 (3)将第1小题中的网址收藏到“收藏夹”的 “教育”文件夹中(若“教育”文件夹不存在, 请创建一个新文件夹并命名为“教育”)。
4
第 7 章 计 算 机 网 络 技 术 基 础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等。
3. 学习网络协议的作用和配置方法,如TCP/IP、DHCP等。
4. 通过实验加深对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实验设备:一台PC机、一台交换机、一台路由器、双绞线、网线等。
实验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
2. 实验步骤(1)网络设备连接首先,将PC机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的一个端口上。
然后,将交换机的另一个端口连接到路由器的WAN口。
最后,将路由器的LAN口连接到PC机的另一台交换机上。
(2)网络设备配置①交换机配置进入交换机命令行界面,配置交换机的基本参数,如VLAN ID、IP地址、子网掩码等。
②路由器配置进入路由器命令行界面,配置路由器的接口参数,如WAN口和LAN口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
同时,配置路由协议,如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
③PC机配置在PC机的网络设置中,将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信息设置为与路由器LAN口相同的参数。
(3)网络测试①测试PC机与交换机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交换机的IP地址,检查PC机是否能够与交换机通信。
②测试PC机与路由器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路由器的IP地址,检查PC机是否能够与路由器通信。
③测试不同VLAN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另一个VLAN中的设备,检查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是否能够相互通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PC机与交换机之间连通(2)PC机与路由器之间连通(3)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相互通信2.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并掌握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网络设备之间的连通性、VLAN之间的通信等。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试,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
四、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
2.熟练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调试。
3.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交换机:2台•路由器:1台•计算机:4台•网线:若干•水晶头:若干三、实验内容1.搭建网络拓扑结构2.配置设备参数3.实现网络通信4.调试网络性能四、实验步骤1. 搭建网络拓扑结构•使用网线和水晶头连接计算机与交换机。
•使用网线连接交换机与路由器。
2. 配置设备参数•为每台计算机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
•为交换机配置VLAN,实现不同VLAN间的隔离。
•为路由器配置路由协议,实现不同网络间的通信。
3. 实现网络通信•测试计算机之间的PING操作,验证网络是否通畅。
•测试不同VLAN间的PING操作,验证VLAN隔离效果。
•测试路由器之间的PING操作,验证路由协议是否正常工作。
4. 调试网络性能•分析网络延迟、丢包等现象,找出问题所在。
•调整设备参数,优化网络性能。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搭建、配置和调试方法,加深了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需求灵活运用网络技术,确保网络稳定、高效运行。
六、实验注意事项1.在进行实验操作前,确保了解实验设备和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免损坏设备或导致数据丢失。
2.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保持实验室整洁,禁止吸烟、饮食和喧哗。
3.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触电、摔伤等意外事故。
4.遇到问题,应及时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七、实验报告要求1.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环境、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总结和实验注意事项。
2.报告要求条理清晰,文字表述准确,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3.报告中所涉及的实验设备和软件,应注明其名称、型号和版本。
4.实验结果要有数据支持,可通过截图、表格等形式展示。
八、实验评价1.评价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准确描述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配置实验实验目的:1.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方法2. 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3. 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实验环境:1. 两台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2. 网线若干根3. 路由器一台4. 交换机一台5. 网线转接头若干实验原理:计算机网络是通过一系列网络设备(包括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将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和任务协作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基础配置包括计算机网络的连接、配置和管理。
本实验将通过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网络互联。
实验步骤:一、网线的制作首先,我们需要制作两根网线,用于连接路由器和两台计算机,以及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根据网线的制作标准,将网线的线序排列整齐,并用压线头压紧。
二、路由器的配置1. 连接路由器电源,并使用电脑通过网线连接到路由器的LAN口。
2. 打开浏览器,输入路由器的IP地址(通常为192.168.XX.XX),并输入登录用户名和密码(用户手册或路由器背面标签上会有提示)。
3. 配置路由器的上网方式(如拨号、动态IP、静态IP等),并设置正确的上网参数。
4. 配置路由器的DHCP功能,以便计算机能够自动获取正确的网络配置。
三、交换机的配置1. 将两台计算机连接到交换机上,并确保计算机能够正常上网。
2. 进入交换机的管理界面,配置交换机的端口为“trunk”模式,以便计算机能够通过交换机连接到网络。
四、计算机的配置1. 确保计算机的网卡驱动程序已正确安装,并能够正常识别网络设备。
2. 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检查计算机是否可以正常连接到网络。
3. 在计算机的网络配置中,设置不同的网络适配器,以便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使用(如局域网、互联网等)。
五、测试网络连接1. 将两台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并使用浏览器等工具测试网络连接是否正常。
2. 使用网络测试工具(如ping命令)测试两台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通性。
计算机网络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1. 实验背景计算机网络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技术和协议,并了解网络通信的原理和过程。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如下:1.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理解网络分层结构以及各层的功能和作用。
3. 学习网络通信的协议和技术。
4.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网络通信原理的理解。
3. 实验内容本次实验涵盖以下内容:3.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照规模和覆盖范围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详细了解这些网络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并思考何种网络结构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3.2 网络分层结构探究网络分层结构的原理和设计思想。
学习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并对比两种模型的异同。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各层的功能和作用。
3.3 网络通信的协议和技术学习常用的网络通信协议和技术,如IP协议、ARP协议、DNS 解析、HTTP协议等。
了解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
3.4 实际网络环境的配置和调试在实验室或实际网络环境中,配置和调试计算机网络。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连通性。
4.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内容,进行以下步骤:4.1 研读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在进行实验之前,先研读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籍,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实验要求。
4.2 实验设备的准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实验软件等。
4.3 搭建实验环境根据实验要求,搭建实验环境,配置计算机、网络设备和相关软件。
4.4 实验操作和观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并不断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5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
5.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和相关资料,了解实验要求和步骤。
在实验操作前,先做好实验环境的准备工作,确保网络设备和计算机的正常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以太网帧的构成
1.实验目的
通过分析以太网帧的内部结构,掌握以太网的MAC帧格式,熟悉MAC地址和广播地址2.实验原理
在局域网中的交换机寻址所使用的是MAC地址(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它是数据帧在MAC 层传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示符。
主机从网络上收到一个MAC帧后,首先检查目的MAC 地址,若与自己的网卡地址(此外还有广播地址、组播地址)匹配就收下,否则就丢弃
3.实验内容:
源MAC地址:Source: LcfcHefe_33:b9:c1 (28:d2:44:33:b9:c1)
目的MAC地址:Destination: Hangzhou_cc:d0:f9 (00:0f:e2:cc:d0:f9)
上层协议类型:IP
思考题:
1.我的计算机48位MAC地址是28-D2-44-33-B9-C1。
它是本地管理的MAC地址
2.以太网帧中的目的MAC地址不是目的主机的MAC地址,而是默认网关的MAC地址
3.Type: IP (0x0800)
4.Checksum: 0x92d8 [correct]
实验一地址解析协议ARP协议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操作前后ARP缓存的变化,加深对地址解析协议的工作原理的理解2.实验原理
利用地址解析协议(ARP),显示和修改以太网中IP地址与物理地址转换表内容3.实验内容
Ping本子网的10.120.106.143后
可知10.120.106.143的MAC地址为00-23-ae-28-09-41
Ping 后arp地址转换表无变化。
使用arp -d *后,arp地址转换表被清除
使用arp -s 10.120.106.143 00-23-ae-28-09-41后,地址转换表中增加了目标地址
思考题:
1.ping 内网地址后,arp转换表中将增加它的IP地址和MAC地址;ping外网地址则无变化
2.ARP协议的广播范围为一个局域网
实验二ICMP协议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测试本网内主机、默认网关和因特网网络连通性,理解ICMP echo协议中诸参数的意义2.实验原理
Ping是一个常用的实用工具程序,源主机通过向网络上的目的主机ICMP的echo请求数据报来校验其网络的连通性。
若目的主机可联通,则返回的ICMP的echo响应数据报给源主机。
3.实验内容:
本地网卡已连通Ping 本子网的10.120.106.143。
默认为4次
共8个数据报,其中4个为查询,4个为响应
协议为ICMP
思考题:
1.我的IP地址为Src: 10.120.106.188 目的IP地址为Dst: 10.120.106.143
2.TTL=50,这是来自响应报文的TTL值,可以说明你发送的数据包共经过了多少节点。
Ping 自己的IP地址得到TTL的初始值为64,说明数据包从本机到达目的地址共经过了14个节点。
Linux系统的TTL值为64或255,Windows NT/2000/XP系统的TTL值为128,Windows
98系统的TTL值为32,UNIX主机的TTL值为255。
3.类型字段:Type: 8 (Echo (ping) request);编码字段:Code: 0;校验和字段:Checksum: 0x380b [correct]有6个字节
4.类型字段:Type: 0 (Echo (ping) reply);编码字段:Code: 0;校验和字段:Checksum: 0x400b [correct]有6个字节
实验三IP协议及traceroute路由跟踪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
发给的数据报被指向到的目的节点,对应的目的IP地址为
[61.135.169.125]
Tracert命令给每个站点发送3个测试数据报文,ethereal显示请求、响应和无回应的信息,其中黑色背景的是响应信息,Desitnation unreachable是无回应的信息
思考题:
1.第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是源主机的默认网关地址
2.有一部分在分组路上超时了,到达目的地共经过15跳。
3.IP的首部有20字节。
发出的部分为:
,有72个字节。
而收到的回复为共
36个字节。
IP数据部分减去首段的20字节即为有效部分
4.协议字段为(1),ICMP
5.没有分段,因为每个数据包标志值和片偏移值都为0,如图:
6.第一条:,含义为询问应答;
最后一跳,含义为Echo请求。
1.实验目的
通过捕获UDP数据报,分析其内容,了解UDP数据报的收发过程以及UDP协议的一些典型首部字段的意义和用途
2.实验原理
使用Ethereal软件捕获UDP数据报。
根据捕获的结果分析一个UDP数据报的收发过程,研究UDP协议首部一些字段的意义和用途。
通过查询本网段的域名服务器,捕获相关UDP数据报。
从而可以了解到UDP是一种简单的,无连接的协议,因为他没有TCP协议中使用三次握手连接的过程。
3.实验内容:
查询到的本地域名服务器的目的IP地址为:202.204.65.5
在UDP协议中可以看到,源端口为53772,目的端口为53.
1.实验目的
通过捕获TCP数据报,分析其内容,了解TCP连接的建立和关闭过程、数据报的收发过程以及TCP协议的一些典型首部字段的意义和用途
2.实验原理
使用Ethereal软件捕获数据报,根据捕获的结果分析建立TCP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报文段的收发过程以及连接关闭过程。
研究TCP协议首部中的序列号和SYN位,FIN位,确认号等在TCP连接和传输中的使用情况。
选择一个采用TCP的网络应用如WWW服务,FTP服务,在文件传输开始前,首先使用三次握手连接建立TCP连接,连接成功后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开始传输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观察到通信双方采用的TCP的端口号,连接过程中控制位的设置以及协议的序列号和确认号的变化情况。
3.实验结果:
可以看到服务器运行在TCP80端口,而客户机的浏览器在这次连接中运行在50234端口
建立TCP连接时使用了TCP的三次握手机制
可以观察到数据传输过程中TCP的序列号和确认号的变化情况
可以观察到关闭连接时的机制。
思考题:
建立连接的报文:
释放链接的报文:
TCP是底层协议。
在协议字段中还找到了HTTP字段,说明还使用了其他的协议。
实验HTTP协议实验
1.实验目的
通过捕获HTTP数据包,分析其内容,了解HTT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HTTP的请求操作方法及其响应情况。
2.实验原理
使用Ethereal软件捕获数据包,根据捕获的结果分析一个HTTP协议的信息,研究HTTP协议中的基本的GET请求/响应交互以及HTTP报文形式
3.实验内容
GET请求报文
GET响应报文
上述实验结果说明:
1)该URL对应的目的IP地址是126.119.245.12
2)发送请求使用的是GET方法,使用GET方法获取存储在路径
ethereal-labs/HTTP-ethereal-file1.html下的文档内容
3)采用HTTP协议的版本号为1.1
4)远程服务器的名字为
5)服务器为:
6)连接状态为
7)所访问内容为编码为UT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