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doc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doc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唐诗隋朝之诗,都还是处于南北融合发展的过程之中。
1.初唐a.上官体(贞观、龙朔之间,由作家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工五言诗,其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体现出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形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题材狭窄,上承杨、李、虞,下开"文章四友"(名词解释)和沈宋)b.王绩(诗风独特,以平淡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隐逸生活,创造出宁静淡泊、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
但并不构成初唐诗歌发展的重要环节)c.初唐四杰一是卢、骆约早王、杨十岁,四人创作个性不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但都确有文才自负很高,希望博取功名,不甘人下。
二是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针对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三是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充分。
卢骆七言歌行(名词解释:七言古诗与骈赋,吸收南朝乐府、近体诗;题材转变,气势壮大,七言为主,杂有三五,流动感,四杰作用,适合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跌宕流畅,神采飞扬,开启新诗风。
如卢照邻《行路难》、《长安古意》(至此,宫廷诗风转变)四杰的五言律诗主要是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在伤别之外,更有抱负气概,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更是在题材上从台阁转向江山塞漠,如杨炯《从军行》。
"初唐四杰"的影响:一是改变诗风,革除宫廷诗风的颓靡绮艳;二是扩大题材,将诗笔写向江山与塞漠。
写向广泛的社会生活;三是为唐诗体裁的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为树立风格典范。
d.宋之问、沈佺期具有代表型的馆阁诗人,点缀升平,标榜风雅,辞藻文饰,内容缺乏。
沈宋,是律诗定型的标志。
律诗定型的意义在于:其在唐代近体诗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不仅完成了永明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中古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部分的读书笔记

中古文学理论批评史绪论部分的读书笔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与文学
理论。
文学批评是面向现实的、具体的,而文学理论则是指向逻辑的、抽象的,两者有所区别,但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书写形式
(一)注重阐述理论,建构体系的专著
(二)随笔摘记式的文论专著,大量的诗话、词话、文话、曲话、小说话等即属此类。
(三)文学选本。
(四)文学评点本。
(五)散见于论者别集或本人其他论著中的有关专论、序跋、书信、日记、札记,乃至诗词作品等。
(六)各类典籍与各种非本人之作中的论文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演变历程与主要特点:先秦两汉是中国文论发展的奠基期。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承传了西周贵族构建的以“制礼作乐”
为核心的精神,将《诗》《书》《礼》《乐》《易》进行了加工、整理后奉为经典。
其中有不少直接论及了“文”,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度概括力与富有生命力的词语、概念与命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论发展的成熟期。
有关文学的作家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开拓与创新,初步建立了中
国古代文论的范畴体系。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不《典论:论文》。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深化期。
随着唐诗的繁荣、宋诗的新变,文学批评家在用新的思想观念总结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时,出现了大量的诗格、诗话类著作,提出了“兴象”“意象”“意境”“兴趣”
等新的审美范畴,产生了殷播、皎然、司空图等重要诗论家和严羽《沧浪诗话》那样影响深远的诗学著作。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据《汉书?艺文志》,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论语》、《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分别代表儒、墨、道、法家的著作。
下面是的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周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各个阶级都在转化。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产生了新型的士。
士的来源很复杂,有新兴地主,有没落贵族,也有脱离生产走向城市的自耕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其中有地主,可能也有自耕农。
)。
他们是属于中间阶层,在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同人民比较接近。
地位虽低,却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他们中间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材。
在学术流派上表现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春秋以来,特别是战国末年,诸侯卿相争相养士,"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异同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苏轼《志林?论养士》)。
当时诸侯如魏文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等,无不礼贤下士,延揽如恐不及。
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公子和秦丞相吕不韦门下食客号称三千人。
士这个阶层最为活跃。
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孟轲、荀卿,墨家的墨翟、宋銒,法家的商鞅、申不害,农家的许行、陈相,纵横家苏秦、张仪等,都是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先后以学者或政论家面貌出现于政治舞台的。
他们出身不同,立场不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从代表各自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对政治提出各种不同的要求和主张,并且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就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诸子散文蓬勃发展的基本原因。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论语》和《墨子》,前者为纯语录体散文,后者则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国史补》的传世单刻本有明汲古阁刊影宋本,丛书本有《津逮秘书》、《学津讨原》、《得月簃丛书》、《笔记小说大观》等,一卷节本有《唐宋丛书》、《说郛》、《唐人说荟》、《唐代丛书》等。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杂记类笔记。
七卷,北朝颜之推撰。
颜之推(531~591以后),字介。
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
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
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
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
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
577年齐亡入周。
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
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
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酉阳杂俎》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等,均为30卷。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希望你们能够喜欢《酉阳杂俎》唐代名物民俗、轶事、志怪综合类笔记,段成式著。
20卷,续集10卷。
段成式(803~863),唐代小说家﹑骈文家。
字柯古,其父段文昌官至宰相,段成式以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吉州刺史,终太常少卿。
与李商隐﹑温庭筠均长於以四六体写章奏等公文,因三人排行均为第十六,时号“三十六体”。
也能诗,但无甚特色。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段成式《庐陵官下记》2卷,已佚,《说郛》辑得佚文60馀则。
《全唐文》收其文16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及联句多篇。
所著以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最著名。
《酉阳杂俎》,酉阳,即小酉山(在今湖南沅陵),相传山下有石穴,中藏书千卷,梁元帝赋中有“访酉阳之逸典”语。
《新唐书段成式传》称段成式“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籍”,因而以家藏秘籍与酉阳逸典相比。
《酉阳杂俎》内容又广泛驳杂,故成为“杂俎”。
《酉阳杂俎》前集20卷共30篇,续集10卷共6篇。
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
这部著作,内容繁杂,有自然现象、文籍典故、社会民情、地产资源、草木虫鱼、方技医药、佛家故事、中外文化、物产交流等等,可以说五花八门,包罗万象,《酉阳杂俎》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志怪小说。
鲁迅曾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书与唐代的传奇小说“并驱争先”。
但杂录部分有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如写李渊的精奇悍勇:“隋末,尝以十二人破草寇号无端儿数万。
又龙门战,尽一房箭,中八十人。
”这是正史所不存的。
又如,写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传到武则天手中:“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
至一抔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惊呼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
”堪称神来之笔。
诗经读书笔记

诗经读书笔记前言《诗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和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先代古人的文化和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篇文档是我对《诗经》的读书笔记,对于我个人的理解和认识,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经典。
第一篇: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首篇,也是《风》之一。
全篇共有十四首,描述了君王爱妾、妾之离别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爱情诗歌之一。
第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关雎》的开篇,描述了鸠鸟在河洲上唱歌的景象,突然出现一位美丽的淑女,引起了君子的注意。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句话,可以发现其中的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比如“关关”“窈窕淑女”等,都使得这句话更生动、更有情感。
第三首:汉广“汉之广矣,不肯自专。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首诗描述了君王带着军队征战的场景,同时表现了君王的宽广胸怀,他不肯昏庸,而是带领子民一起打击敌人。
这样的场景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君王威武的形象,更旨在表达一种“万众一心”的力量。
第五首: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是一首十分动人的爱情诗,诗中描述了一位淑女默默等待自己的爱人,虽然深深爱着却无法见到对方,只能一个人独自思念,这种爱情凄美而又坚定,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
第十一首:采蘩“采蘩余兮,田甫及莒。
路车横驰,马上千里。
”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位远行者采集草药的过程,给人一种起早贪黑,勤奋拼搏的感觉。
诗中“路车横驰,马上千里”,表现了远行者的疾驰和奔放,画面非常鲜明。
第二篇:小雅《小雅》是《诗经》中的一篇,总共有二十四首,描绘的是周代的仪式、贡品及宴会的场景。
第七首:草蟲“草虫飞集,甘心得意。
乐我嘉宾,亦各言志。
”这首诗歌描述了春天里草地上翩翩起舞的草虫们,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了春天美好的氛围。
诗中的“乐我嘉宾,亦各言志”,也表现出来主人热情招待客人的热情和宾朋之间的活跃气氛。
第九首:衣錦“衣锦尚絅,领有鹤纩。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篇一】清代著名笔记之一,十集四十卷,另有续集、广集、补集、秘集、余集,共十五集六十六卷。
褚人获撰。
褚人获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五)通俗小说集《隋唐演义》。
《坚瓠集》于古今典章制度、人物事迹、诗词艺术、社会琐闻、诙谐、戏谑无所不记,尤以明清轶事为多,如四集卷四“唐六如”记唐伯虎佣书获配秋香事;首集卷一记吴门重视冬至节,互赠礼物,谓之“肥冬瘦年”;四集卷四“市名”、“石敢当”记各地市井交易的不同名称:南方称“牙行”,北方称“集”,岭南称“墟”,南昌称“亥”。
记人家门口立石刻字曰“石敢当”的由来。
等,都可供研究民俗者参考。
三集卷一“土产”记云南大理府出石屏,河南出麻菰、线香,做官取为礼品,因而使百姓遭殃。
《坚瓠集》材料中以这一类最为可取。
书中论诗词、文艺,则并无多少高明见解;讲掌故、考证的,又大都因袭前人笔记的内容。
至于书中夹杂许多琐屑无聊之事,采辑较广但博而不精,这则是明人笔记的通病。
《坚瓠集》通行本有《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今有:《坚瓠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020xx年版;《坚瓠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笔记大观20xx年版;【篇二】偏重于经史训诂方面考证的笔记,二册,张尔歧撰。
张尔歧(1612—1678),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今店子乡张稷若村人。
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
以诸生入清,不求闻达。
所居败屋不修,集其弟四人讲说三代古文于母前,愉愉如也。
妻朱婉婉执妇道,劝尔岐勿出,以教授乡里以终。
张尔歧是明清之际著名经学家,编纂有《仪礼郑注句读》,又为监本(官定本)《礼记》石经《礼记》勘正脱误共300余处。
晚年精研“三礼”,在济南讲授《仪礼》时,偶尔为当时著名学者顾炎武听到,顾十分敬佩其见解精辟,翌日绝早即登门拜访,谈论欢洽,遂订交为友。
后来,顾炎武在谈师论道时称赞张尔歧:“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清史稿·儒林》中有传《蒿庵闲话》是张尔岐入清“废举子业”以后二十年间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作文《颜氏家训》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杂记类笔记。
七卷,北朝颜之推撰。
颜之推(531~591以后),字介。
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
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
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
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
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
577年齐亡入周。
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训诫子孙。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响。
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
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
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与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下面是的我为你们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唐诗隋朝之诗,都还是处于南北融合发展的过程之中。
1.初唐a.上官体(贞观、龙朔之间,由作家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工五言诗,其诗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和声辞之美,体现出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形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题材狭窄,上承杨、李、虞,下开"文章四友"(名词解释)和沈宋)b.王绩(诗风独特,以平淡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隐逸生活,创造出宁静淡泊、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
但并不构成初唐诗歌发展的重要环节)c.初唐四杰一是卢、骆约早王、杨十岁,四人创作个性不同,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但都确有文才自负很高,希望博取功名,不甘人下。
二是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针对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三是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在古体和歌行中表现充分。
卢骆七言歌行(名词解释:七言古诗与骈赋,吸收南朝乐府、近体诗;题材转变,气势壮大,七言为主,杂有三五,流动感,四杰作用,适合刚健骨气的抒情诗体)气势宏大,视野开阔,跌宕流畅,神采飞扬,开启新诗风。
如卢照邻《行路难》、《长安古意》(至此,宫廷诗风转变)四杰的五言律诗主要是在羁旅送别诗和边塞诗中,在伤别之外,更有抱负气概,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更是在题材上从台阁转向江山塞漠,如杨炯《从军行》。
"初唐四杰"的影响:一是改变诗风,革除宫廷诗风的颓靡绮艳;二是扩大题材,将诗笔写向江山与塞漠。
写向广泛的社会生活;三是为唐诗体裁的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为树立风格典范。
d.宋之问、沈佺期具有代表型的馆阁诗人,点缀升平,标榜风雅,辞藻文饰,内容缺乏。
沈宋,是律诗定型的标志。
律诗定型的意义在于:其在唐代近体诗演变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不仅完成了永明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转变,而且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沈宋作品如宋《度大庾岭》《渡汉江》、沈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最早七言律的成熟之作,初唐七律之样版)e.陈子昂,张若虚、刘希夷陈子昂:一是与沈宋同时却不同调,其诗歌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复古实为新变);他的风骨、兴寄、诗美,有明确的理论表述,还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对唐诗变革具有关键意义。
二是复归风雅是其振起诗风的起点,《感遇》三十八首,与政治有关,有强烈的政治倾向。
三是陈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恢复风雅比兴传统,使诗歌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但也容易使形象空洞,缺乏艺术感染力。
四是陈子昂诗中体现出一种壮伟豪侠之气,唐诗之风骨在陈处,正是唐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最初体现。
名词解释: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纯美诗境的创造:张若虚、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春江花月夜》:长篇歌行,用乐府旧题,赋全新内容,将画意、诗情及对宇宙人生的观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而无迹可寻的诗境。
张、刘二人主要是意境的创造:生命体验、诗情画意、情思氛围、空明意象,兴像玲珑、不可凑泊。
2.盛唐a.王孟王维:早年也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其边塞之作以英豪之气融于出色的景物描写,诗境雄浑壮阔,如《使至塞上》;奠定地位:山水田园诗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自然美与心境融为一体);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声光色、禅意、独坐感悟。
孟浩然:终身不仕,但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但性格孤高;以山水自适的情怀,融入玲珑兴象,有单纯明净之美;与王维相比,孟诗更加生活化:"余""我",景物描写即兴而发、不假雕琢。
如《春晓》;语言自然纯净,较王诗更显淳朴,接近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诗境明秀,自然清淡,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不求工而自工。
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常建(王孟之外成就最高)。
b.高岑:慷慨悲壮高适:唯一高官封侯者,但早年也伤不遇之悲慨,如《宋中别周梁李三子》"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
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
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之人,性情狂放,交结游侠。
艺术上:一是诗句虽多用律句骈语,但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纵横跌宕,以沉雄质朴与浑厚骨力取胜。
如《燕歌行》。
二是除七言歌行外,题材上多用长篇咏怀的五言古诗,如《塞下曲》。
三是虽以质实古体见长,但其边塞从军绝句也显得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岑参:两次出塞,热衷于功名,强烈的入世精神,第二次出塞使其成为边塞诗大师。
艺术上,其具有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表现出来,显示出慷慨豪迈的语调与奇特的艺术手法,具有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其作品意奇、语奇、调奇。
擅长于七言歌行与七言绝句。
七绝如边塞生活为主题的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了诗人细腻的一面。
边塞诗留存最多。
七十余首,在某些方面超过了高适。
(注意高岑对比)其他诗人:王之涣《凉州词》、陶翰《古塞下曲》等。
c.边塞诗,豪侠诗人(豪爽俊丽、风骨凛然、清刚劲健)王翰:赤裸直接地追去功名,及时富贵行乐的思想。
其诗多一气流转的壮丽俊爽之语,如《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总有一种清刚之美在):以七绝闻名,是个慕侠尚气的性情中人。
但气质深沉,观察敏锐,有历史的厚重感。
其诗也讲究立意构思,绪密思情,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其七绝思致深刻,讲究作法,创造出著名的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
送别诗与女性题材诗,清逸明丽,请刚爽朗。
其他诗人:崔颢《黄鹤楼》(变体,却是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留意其其他风格与体裁的作品,边塞诗具凛然风骨);李颀《古从军行》,玄幽刚健,《别梁锽》;祖咏《望蓟门》。
d. 李白青少年隐居读书,漫游求仙任侠之中度过。
后仗剑远游,入京供奉翰林为一生得意时期,此后开始十年漂泊,六十二岁时离世。
思想上:儒兼善天下、道遗世独立、游侠思想,故呈现出一种狂的人格膨胀状态,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与众不同的个性,对后来中国士大夫影响甚深。
乐府(名词解释):大量沿用乐府古题、用本意、翻新意,尽拟古之妙:一是古题现事,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二是古题己怀(重主观抒情,更体现李白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寄托、感慨、神奇。
如《蜀道难》;拟古中"我"的出现,呈现出无法模拟的个性特色,如《将进酒》《梁甫吟》。
总的来说,李白善于发现乐府古题中的本意与自己内心情感的契合之处,进行创造性的生发联想,运用夸张与比喻突出主观感受,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将浪漫气质,将乐府诗带入了新的高峰,注意其对后来乐府诗的影响);三是在艺术上,抒情行云流水,奔腾回旋,表现为层次错落的句式与韵律的跌宕舒展,杂言乐府中由为明显,体制格调上与盛唐歌行无实质性的差别,完成汉魏古体到唐代歌行的根本性转变)歌行(名词解释):李白歌行成就高于乐府,歌、行、吟、谣为其纵情长歌歌行的代表作,如《古朗月行》《梦游天姥吟留别》,抒情意味浓,以情感为轴展开,不讲平仄、对偶,又如《登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歌行创作完全打破一切固格,笔法多变,变幻莫测,摇曳多姿;句式变化,音节错落,造成力度气势,豪迈飘逸,体现出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绝句:李白近体诗中绝句成就最高,了解一下李白的写诗路程(p60),李白风格多样,自然明快体现在随口而发、神来之笔的绝句之中,如《独坐敬亭山》《劳劳亭》,语言明白晓畅,景物简单,情思一闪,蕴含深长:五言绝句的最高境界。
.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风神潇洒飘逸,情思清新俊逸,境界皎洁明净,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二、李白七绝以山水、送别诗最为出色,天地自然人心的融合,风神情韵,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三、其七言绝以古入律、自由发挥,受乐府民歌影响,具有民间气息、民歌情调,总之,李白绝句成就无人可比。
简述: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一是气势奔放,纵横驰骋,一气呵成。
二是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强烈奔放的感情,是抒情方式的特点。
如《行路难》。
三是想象。
四是意象壮美,吞吐山河、包孕日月。
语言清新明快,人格魅力。
e.杜甫:盛唐(前半生)到中唐(后半生历经沧桑)的集大成、承前启后,安史之乱,"诗圣""诗史";杜甫带有浓厚儒家忠君思想,并与爱国爱民情怀交织在一起,诗中对政治无情的诅咒,歌颂尧舜的词句。
带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引发共鸣,伟大的人民诗人。
佛学思想中杜甫思想中是次要的,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
具有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兼济独善均未成的人生悲剧。
艺术上采用纪实描写的手法,如《丽人行》,但饱含着泪水深情(《诗经》《古诗》叙事中也很有感情)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其次善于记事以抒情,记事叙事结合,具有"诗史"性质:首先是诗,但其兴味远胜过读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活历史画面,以情动人。
如"三吏""三别"。
再者其写实性还体现在杜甫之家事、自传与纪行诗中。
如开创了以家庭细事、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家事诗"写作,如《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自传诗如《壮游》;其纪行与山水相融合,意绪为先,寄托忧国忧民之情与迟暮飘零之感,区别于一般的游山玩水,如《旅夜书怀》。
同时也极大地开创了山水诗的境界,包括宇内,成为后世风格流派的源头。
总的来说,杜以叙事手法写社会生活,情感动人真实;以纪行方式描绘山水,拓展诗歌写实手法,为其重要艺术特征之一。
沉郁顿挫(名词解释) :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概括,出自于《进雕赋表》,初期指的是学养深厚、写作技巧娴熟;后来在其经历了离乱悲苦之后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
代表作《秋兴八首》(有可能诗词鉴赏,须作整体观)论述:杜甫的律师成就。
一是把律诗的题材范围扩大了,是七律第一位大家,打破体式,连章组诗,拗体,二是七律在杜甫手中境界始大,气势磅礴,感情深厚,诗律精严,如《登高》(古今七言律第一,崔颢《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