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百年 值得铭记的南社十人

合集下载

南社的故事

南社的故事

南社的故事南社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一个文化团体,在20世纪初兴起并于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

南社以其独特的艺术思想和文化创作而闻名,其故事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南社的创办者是著名文化人、艺术家梁启超。

他在1907年在上海创办了南社,旨在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民主革命。

南社的宗旨是提倡自由思想、开拓创新、追求现代艺术和文化的融合。

南社既致力于文学创作,又注重戏剧、音乐、绘画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南社的故事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封建帝制的最后时期,社会风气保守,文化界充斥着旧有的文人士大夫思想。

梁启超等南社的成员们,不满于传统文化的束缚,他们主张思想解放,提倡实用主义和科学精神,希望通过艺术和文化的创新来引领社会的变革。

南社迅速吸引了大量优秀的文化人加入,并迅速崛起。

他们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包括戏剧演出、文学讲座、艺术展览等,吸引了大批观众和读者。

南社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上海,还渗透到了全国范围,在当时的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南社的艺术创作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他们推崇现代主义艺术风格,鼓励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注重个性、表现自我。

南社的文学作品注重现实主义描写,探讨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他们的戏剧作品也大胆创新,引入了西方戏剧的元素,并结合了中国传统表演形式,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束缚。

然而,南社的兴起也遭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

一些保守的文化人批评南社的作品不符合传统美学标准,甚至将其贴上了“异端”的标签。

此外,南社的思想触动了当时的政治权力,使得他们遭受到了政府的打压和审查。

尽管南社最终在20世纪20年代解散,但他们的影响力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南社的故事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艺术思想和实践为中国文化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

南社的成员们也继续在不同领域中发光发热,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吴江南社社员名单

吴江南社社员名单

吴江南社社员名单1989年吴江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与柳亚子纪念馆联合编辑了吴江文史资料第九辑《纪念南社成立八十周年专辑》,其中“吴江籍南社、新南社社员姓氏录”,统计“南社社员”为83人。

这83人将费公直、费善衡、沈流芳等周庄南社社员统计为吴江人,依据是周庄的一部分属于吴江县。

这次统计,决定把周庄的南社社员全部增补进来。

一则,周庄的南社社员哪几人属吴江,哪几人不属吴江,难于判别;二则,有些周庄社员本来就该归属吴江,陈其槎20来岁移居芦墟,一生从教,终老于吴江,叶楚伧老家在吴江北厍叶家埭,他们归属吴江非常自然。

因此,本资料增加了叶楚伧及其夫人周湘兰、陈其槎、王德钟、王德琦、朱汝珏、朱汝玉、徐弘士8人。

还有吴江县警佐李涤,湖南湘乡人,民国初年来到吴江,在此生活工作了30余年,对吴江的文化事业作出了相当的贡献,本资料将他收了进来。

芦墟的许康侯,根据郑逸梅的《南社丛谈》的《表录拾遗》增补。

至此,吴江南社社员总数为93人。

吴江的新南社社员(包括周庄)共计61人,其中南社社员25人,新增36人。

吴江参加南社纪念会共19人,其中12人为南社与新南社成员,实增7人。

南社湘集从整体来说是复古守旧的,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好些人为研习诗词文章,出于对南社的仰慕,他们要求加入南社,可是当时的新南社活动时间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停滞了,于是他们转而加入南社湘集。

吴江参加南社湘集共有9人,纯属这种类型,其中6人是南社、新南社成员,新增3人。

综上所述,吴江参加南社、新南社、南社纪念会、南社湘集共139人。

南社社员丁逢甲,字坤生,号壮者,莘塔人,入社号18王汾(1881~1942),字达泉,号达庵,黎里人,入社号770王涟(1883~1946),字咏青,黎里人,入社号585王祖壎(? ~1943),字岳麓,同里人,入社号1018王德钟(1897~1927),字玄穆、大觉,号幻花,出生青浦商榻渔荇村,居周庄,入社号402王德琦(1901~1984),又名大可,字振威,一字二痴,号秋厓,出生青浦商榻渔荇村居周庄,入社号773平茂玉(1895~1964),也作懋玉,字剑南、光斗,号琢庵,黎里人,入社号991叶与凤(约1874~1926),字巢阁,同里人,入社号473叶与骥(1872~?),字仲孙,同里人,与凤兄,入社号944叶楚伧(1887~1946),原名宗源、宗庆,字卓书,另有叶叶、小凤、湘君、老凤、春凤、之子、单公、龙公、屑屑、琳琅生、箫引楼主等名号,祖籍吴江县北厍叶家埭,生于周庄,入社号32丘庚藻(1897~1951),字纠生,黎里人,入社号968朱霞(1888~约1948),字佩侯,号剑锋、醉蜨,黎里人,入社号545朱慕家(1890~1972),字仲康,号剑芒,别署太赤、师侠、佩双等,黎里人,朱霞弟,入社号437朱汝珏,字璧人,周庄人,汝玉族兄, 入社号688朱汝玉,一名慧,字琼琼,号月明,周庄人,朱汝珏从妹,入社号784许康侯(1889~1953),豫增,字康侯,也作亢由,号太平,芦墟人,入社号不详许观(1899~1939),本名观曾,字盥孚,号半农,芦墟人,入社号897孙延庚(约1885~?),字警僧,号今身,盛泽人,入社号140杨天骥(1882~1958),字骏公,号千里,同里人,入社号66(附记:本表列出的入社号,源自《南社纪略》,柳亚子将没有填写过南社入社书者的入社号以中文字显示,这里照录。

上海金山南社纪念馆观后感

上海金山南社纪念馆观后感

上海金山南社纪念馆观后感
张堰二中六(4)展翅小队寻访了坐落于金山区张堰镇的上海南社纪念馆,即使现在是炎炎夏日,大家的热情依旧高涨。

进门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五座石像,他们就是南社的五位创始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姚光和朱少屏。

纪念馆也是姚光的故居,是个三进的院子,有两层,是纯木质结构,从遗留的几件摆设上就可以看出,当年也是大户人家。

这里有许许多多照片、史料等相关资料,介绍南社的发展历程以及南社在全国各地创建的期刊杂志,让队员们开了眼界。

纪念馆天井里有一块石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它是一块青石,上面镌刻着“光绪六年三月姚敦仁堂姚行恕堂重建”十六个字,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块石头还有一段故事呢。

上世纪70年代,村民史伯贤的父亲到张堰镇上装运废弃的砖块石料时捡到了它,用农船装回来用作滩渡石台阶,铺设在自家河滩边。

2005年3月,南社纪念馆暨姚光故居筹建工作启动,史伯贤隐约感到这块石头可能要派上用场,他与同事聊起:“我家河滩边有一块石头,可能与姚家有关。

”隔天同事碰到了纪念馆筹建组负责人老姚,对他说:“史伯贤家有一块石头”,老姚闻之甚喜,随即上门,老姚看过后确认是姚家的堂名石,数日后老姚带了几个人把这块石头装运到了纪念馆,如今这块石头作为一个重要的文物向参观者诉说着这里的历史,听了这个故事,队员们终于明白了这块石头的用意。

通过上午的参观,同学们增强了对南社的了解和对南社伟人的认识。

同时,同学们也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现在的和平都是革命前辈们的不懈努力换来的,要向他们致敬,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南社名单(民国柳亚子)

南社名单(民国柳亚子)

南社名单录自柳亚子《南社纪略》。

所附阿拉伯数字,表示填写入社书之先后。

其未填入社书者,则别以汉文数字,表示其绍介之先后云。

二画丁三在,一名三厄,字善之,号不识,浙江杭县人。

500丁上左,字竹孙,号白丁,浙江杭县人。

三在兄。

519丁以布,字宣之,一字仙芝,号展庵,浙江杭县人。

三在弟。

501丁立中,字和甫,号禾庐,浙江杭县人。

三在叔。

884丁逢甲,字堃生,号壮者,江苏吴江人。

18丁湘田,字湘田,广东人。

女士。

667丁义明,字子峻,号更生,浙江定海人。

121丁润身,字润身,云雨曲靖人。

714丁绣章,字锦文,江苏高邮人。

812卜世藩,字芸庵,号韵荃,湖南醴陵人。

584三画于定,字秋墨,江苏金坛人。

407于觉,字小川,江苏丹徒人。

614于右任,原名伯循,字骚心,陕西三原人。

65于均生,字均生,山东潍县人。

016于佩铨,字衡甫,广东南海人。

l071于洪起,字觉范,号范亭,山东栖霞人。

105四画仇亮,字韫存,号冥鸿,湖南湘阴人。

258公羊寿,字石年,江苏常熟人。

392公孙长子,字长子,四川人。

(六十)卞永璋,字叔平,号少卿,江苏高邮人。

626孔昭绶,字攘夷,号竞存,湖南浏阳人。

334孔仪姞,字茝湘,广东香山人。

女士。

915孔庆莱,字蔼如,浙江萧山人。

73尤翔,原名志庠,字墨君,号黑子,江苏吴县人。

205尹爟,字笛云,广东顺德人。

己故。

695文斌,字壮军,湖南醴陵人。

353文斐,更名灰,字延年,号牧希,别号幻盦,湖南醴陵人。

296文诏云,字诏云。

(四三)文启纛,字湘芷,湖南醴陵人。

651方畲,字伟农、号其汀,浙江镇海人。

己故。

578方永璋,字叔平,号少卿,江苏高邮人。

626方廷楷,字瘦坡,安徽太平人。

己故。

365方宗辀,字鹤卿,号蟹山,湖南湘潭人。

637方培良,字秋士,安徽寿县人。

609方楚白,字楚白,广东开平人。

887方荣杲,字旭芝,号艮崖,湖南湘潭人。

宗辀子。

295方声涛,字韵松,福建闽侯人。

325方赞修,字述斋,浙江淳安人。

南社的书画大家

南社的书画大家

南社的书画大家几乎所有的南社成员都是善书者,其中一部分成员更是书、画、篆刻皆能。

南社在书画艺术方面人才济济,出了好几位书画大家。

人称“草圣”的于右任,他的草书开宗立派,行书也是自辟新径。

马公愚工稳厚实的书法各体,沈尹默楷、行书“精”“敛”二字的总结,萧蜕篆、隶二书的功力,柳亚子的书卷之气,都使他们跻身于书法大家之列。

白蕉在几个大家中出生最晚,不过凭着他的气质个性与刻苦勤奋,跃身于近300年来王体书法第一人。

何香凝汲取了多种画派之长,成为中国画坛的佼佼者。

于右任于右任(1879~1964年),陕西三原人。

1903年中举,因作诗讽刺时政遭缉查而亡命上海。

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参加南社。

1910年起创《民呼》《民吁》《民立》三报。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后返陕西出任靖国军总司令。

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并任校长。

1927年初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此后任国民政府常委、军委常委、审计院院长。

1931年后长期担任监察院院长,直至逝世。

于氏大半生戎马倥偬,但不忘涵泳于传统文化。

他经历曲折,阅历丰富,胸襟开阔,气度豁达,这就奠定了他作为书法大家的浑厚基础。

于右任的书法得力于魏碑墓志。

魏碑风格多变,真率自然,朴拙浑成,面对这些浑金璞玉,于氏凭着独特的眼光锤炼琢磨,融会贯通,进得去,出得来,有继承,有创新,不失本色而又获得了渊雅之气,脱胎出了自身的风格。

于右任40岁以后技法基本成熟,这一时段他较多作正书。

这里引录的正书对联就作于这一时期。

联文为“花鸟成相识,琴书付两忘”,纵171厘米,横37厘米。

书体没有斩截方峻的笔画,用笔平和,不激不厉,萧远而简淡,点画之间饶有行书的笔意,显得摇曳多姿,捺画有隶书的波画,横画也有波画的味道,字体厚重,又不乏飘逸的韵致。

富含金石韵味,方正凝重,朴茂厚实,像磐石那么稳重坚定,又像北方大汉那样壮实而又豪放。

于右任一生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竭力搜罗碑碣,得七夫妇墓志,十分兴奋,特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鸳鸯七志斋”。

南社名单(民国柳亚子)

南社名单(民国柳亚子)

南社名单录自柳亚子《南社纪略》。

所附阿拉伯数字,表示填写入社书之先后。

其未填入社书者,则别以汉文数字,表示其绍介之先后云。

二画丁三在,一名三厄,字善之,号不识,浙江杭县人。

500丁上左,字竹孙,号白丁,浙江杭县人。

三在兄。

519丁以布,字宣之,一字仙芝,号展庵,浙江杭县人。

三在弟。

501丁立中,字和甫,号禾庐,浙江杭县人。

三在叔。

884丁逢甲,字堃生,号壮者,江苏吴江人。

18丁湘田,字湘田,广东人。

女士。

667丁义明,字子峻,号更生,浙江定海人。

121丁润身,字润身,云雨曲靖人。

714丁绣章,字锦文,江苏高邮人。

812卜世藩,字芸庵,号韵荃,湖南醴陵人。

584三画于定,字秋墨,江苏金坛人。

407于觉,字小川,江苏丹徒人。

614于右任,原名伯循,字骚心,陕西三原人。

65于均生,字均生,山东潍县人。

016于佩铨,字衡甫,广东南海人。

l071于洪起,字觉范,号范亭,山东栖霞人。

105四画仇亮,字韫存,号冥鸿,湖南湘阴人。

258公羊寿,字石年,江苏常熟人。

392公孙长子,字长子,四川人。

(六十)卞永璋,字叔平,号少卿,江苏高邮人。

626孔昭绶,字攘夷,号竞存,湖南浏阳人。

334孔仪姞,字茝湘,广东香山人。

女士。

915孔庆莱,字蔼如,浙江萧山人。

73尤翔,原名志庠,字墨君,号黑子,江苏吴县人。

205尹爟,字笛云,广东顺德人。

己故。

695文斌,字壮军,湖南醴陵人。

353文斐,更名灰,字延年,号牧希,别号幻盦,湖南醴陵人。

296文诏云,字诏云。

(四三)文启纛,字湘芷,湖南醴陵人。

651方畲,字伟农、号其汀,浙江镇海人。

己故。

578方永璋,字叔平,号少卿,江苏高邮人。

626方廷楷,字瘦坡,安徽太平人。

己故。

365方宗辀,字鹤卿,号蟹山,湖南湘潭人。

637方培良,字秋士,安徽寿县人。

609方楚白,字楚白,广东开平人。

887方荣杲,字旭芝,号艮崖,湖南湘潭人。

宗辀子。

295方声涛,字韵松,福建闽侯人。

325方赞修,字述斋,浙江淳安人。

南社名单(民国柳亚子)

南社名单(民国柳亚子)

南社名单录自柳亚子《南社纪略》。

所附阿拉伯数字,表示填写入社书之先后。

其未填入社书者,则别以汉文数字,表示其绍介之先后云。

二画丁三在,一名三厄,字善之,号不识,浙江杭县人。

500丁上左,字竹孙,号白丁,浙江杭县人。

三在兄。

519丁以布,字宣之,一字仙芝,号展庵,浙江杭县人。

三在弟。

501丁立中,字和甫,号禾庐,浙江杭县人。

三在叔。

884丁逢甲,字堃生,号壮者,江苏吴江人。

18丁湘田,字湘田,广东人。

女士。

667丁义明,字子峻,号更生,浙江定海人。

121丁润身,字润身,云雨曲靖人。

714丁绣章,字锦文,江苏高邮人。

812卜世藩,字芸庵,号韵荃,湖南醴陵人。

584三画于定,字秋墨,江苏金坛人。

407于觉,字小川,江苏丹徒人。

614于右任,原名伯循,字骚心,陕西三原人。

65于均生,字均生,山东潍县人。

016于佩铨,字衡甫,广东南海人。

l071于洪起,字觉范,号范亭,山东栖霞人。

105四画仇亮,字韫存,号冥鸿,湖南湘阴人。

258公羊寿,字石年,江苏常熟人。

392公孙长子,字长子,四川人。

(六十)卞永璋,字叔平,号少卿,江苏高邮人。

626孔昭绶,字攘夷,号竞存,湖南浏阳人。

334孔仪姞,字茝湘,广东香山人。

女士。

915孔庆莱,字蔼如,浙江萧山人。

73尤翔,原名志庠,字墨君,号黑子,江苏吴县人。

205尹爟,字笛云,广东顺德人。

己故。

695文斌,字壮军,湖南醴陵人。

353文斐,更名灰,字延年,号牧希,别号幻盦,湖南醴陵人。

296文诏云,字诏云。

(四三)文启纛,字湘芷,湖南醴陵人。

651方畲,字伟农、号其汀,浙江镇海人。

己故。

578方永璋,字叔平,号少卿,江苏高邮人。

626方廷楷,字瘦坡,安徽太平人。

己故。

365方宗辀,字鹤卿,号蟹山,湖南湘潭人。

637方培良,字秋士,安徽寿县人。

609方楚白,字楚白,广东开平人。

887方荣杲,字旭芝,号艮崖,湖南湘潭人。

宗辀子。

295方声涛,字韵松,福建闽侯人。

325方赞修,字述斋,浙江淳安人。

南社精神作文

南社精神作文

南社精神作文文/黄展宏南社是一个革命的文学团体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

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

南社1909年11月13日成立,活动中心在上海。

社员总数1180余人。

1923年解体﹐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

前后延续30余年。

1907年冬,在上海的一次宴会上,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决定建立革命文学团体,得到在座的刘师培夫妇、邓实、黄节、朱少屏、沈砺等的赞同。

据柳亚子后来回忆,“南社”的名称就开始于此时。

进入1908 年,南社的筹备工作在抓紧进行,“南社”一词也先后见诸文字。

南社的三个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是中国同盟会会员;南社第一次雅集参加者十七人中的十四人,是中国同盟会会员。

因此,南社实为受中国同盟会思想影响的革命文学团体,说它是中国同盟会的外围组织,也未为不可。

南社中的江阴人180多名南社社员分布在当时中国的19个省、253个县。

但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

据中国南社学术圈秘书处统计,南社现有会员440人,中江江苏,浙江226人。

江浙沪各县显示,嘉善38人,金山35人,吴江33人,松江31人,吴兴28人,上海25人,吴县25人,太仓22人,绍兴22人,常熟21人,武进17人,无锡15人,青浦15人,高邮14人,江宁13人,淮安14人,诸暨12人。

堪称一代英才。

江苏是南社的大本营,三位发起人陈去病,柳亚子是吴江人,高旭是金山人,金山当时属于江苏,所以说都是江苏人。

南社在苏州成立,雅集主要在上海,当时也属于江苏。

因此南社人中,江苏人最多,达439人。

柳亚子先生在《南社纪略》中所载的江阴人有几位,比如第一位参加南社的江阴人承家麟,入社时间较早,1911年初就加入了,入社书号118,稍晚于戴季陶,而早于陈其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越百年,值得铭记的南社十人 2009年11月10日14:19 现代苏州从1909年到2009年,顺着百年南社发展史眺望,上千名享誉大江南北的文人和革命志士以“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为共同的奋斗目标。

书写着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血雨腥风和激扬澎湃的爱国热情,见证着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成就和发展变迁。

从这些卓越的南社人身上,让我们一起追忆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经典遗存和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

记者○李楠陈去病:少年亦有志封侯,手挟鲲鹏万里游陈去病(1874—1933)原名庆林,字巢南,一字佩忍,别字病倩,号垂虹亭长。

江苏吴江人。

1909年陈去病在苏州与柳亚子、高旭一起发起成立了后来影响百年的南社,旨在反北方之清廷。

陈去病南社时期的诗作多收录于《浩歌堂诗抄》,其中多激扬爱国精神和歌颂抗清民族英雄的作品,如题明孝陵图、题郑延平战捷图、江山哀等篇可以代表。

同时,他投身革命后自己复杂的思想情感,诸如胜利的兴奋、失败的痛苦、斗争激烈时的犹豫和彷徨,都在其中充分反映。

作为南社的领袖之一,陈去病对于南社发展的影响之深不仅源于他个人,其与柳亚子的师长情谊也是柳亚子后来作为南社领袖的重要精神动力。

创办南社之后,陈去病执教苏州高等学堂及浙江高等学堂,并一如既往地参加革命。

他曾多年直接追随孙中山参加民主革命,深得其信赖和赞赏:“去病能词章,才名满天下……十年袍泽,患难同尝。

知去病者,宜莫若余……”。

北伐后陈去病逐渐脱离政治转入学术研究。

1933年在苏州报恩寺出家,同年病故;1935年葬于他26年前在此创办南社的苏州虎丘冷香阁下。

高旭:屈原捐者青莲狂,我于其间必翱翔高旭(1877—1923)字天梅,号剑公,别字慧云、钝剑。

江苏金山人。

1904年,高旭赴上海,开始与陈去病、刘光汉等人交往,从此开始宣扬民主革命。

1909年,南社成立后第一次雅集,高旭当选为诗选编辑员。

“南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它继承炎黄文化吟诗论政的传统,以反清帝制、对抗北庭,鼓吹革命为宗旨。

高旭在《南社启》中宣称:“欲一洗前代结社之弊,作海内文学之导师。

”高旭早年即愤慨于“伪韩伪杜”、“吟花弄鸟”的腐朽诗风。

他作诗多以“鼓吹人权,排斥专制,唤起人民独立思想,增进人民种族观念”,诗作常常洋溢着一种甘愿为国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充满奔放的革命热情。

高旭在后期对政局感到失望沮丧,诗作也更多流露出伤感情绪。

1923年6月,北京国会选举总统,一百一十名议员接受曹锟贿赂,高旭等19名南社社员卷入。

1999年,南社成立90周年,根据大量资料整理撰写的《南社人物传》问世,书中对高旭是否身在接受贿选之列提出质疑,认为不排除冤案可能。

千秋功罪,惟待后人评说。

柳亚子:莫笑过江典午鲫,岂无横槊建安才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字亚子。

吴江黎里人。

柳亚子是著名的民主主义战士,也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是南社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也是南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从1909年作为南社的创始人之一,到1923年与叶楚伧、邵力子等发起成立新南社。

可以说,没有南社就没有柳亚子,当然,南社的续存、发展和解体也与柳亚子深有关系,作为南社的领袖和灵魂,他的思想和个性对南社的活动内容和行为特征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出身书香门第的柳亚子受父亲影响一生热衷于革命事业。

同时,他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让人关注,“皖南事变”发生后,柳亚子与宋庆龄、何香凝在香港发表宣言,严词痛斥蒋介石迫害新四军、消极抗日的罪行,被蒋介石开除党籍。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与柳亚子会唔,手书《沁园春。

雪》词相赠。

1937年,柳亚子与宋庆龄等在香港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秘书长。

次年2月,他接受中国共产党邀请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解放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务院文教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

柳亚子一生中写下了大量声情激越、意气风发的诗篇,著有《柳亚子自传年谱》、《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南社纪略》等。

黄人,笑唤徘徊待渡人,击楫中流期共济黄人(1866—1913) 原名振元,字慕庵、摩西。

江苏常熟人。

出生于寒素家庭。

他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也是《中国文学史》的国人第一个编纂者,小说理论独特,懂英文、日文和世界语,其诗奇肆横逸,藻采惊人……明清诗文研究专家钱仲联教授曾说:“摩西以奇才著一时……为文下笔数千言,或一夕作诗数十首。

”有‘南社才子’、‘一代奇人’之称。

就诗论诗,南社初期的杰出诗人不能不首推黄人。

光绪二十年(1894)黄人中了秀才。

二十六年,组织三千剑气文社,同年任东吴大学文学教授。

还曾主编《小说林》杂志。

南社创立之初,他便欣然加入。

1900年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创办,黄人被聘为国学总教习(首席教授兼教务主任)。

被黄人聘为助教的吴梅(后成国学大师)对黄人备极推崇,曾回忆说:黄人真近代文坛之怪杰,余所识南北文人无虑数千,其才皆非摩西匹也。

黄人一生主张变革,同情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革命,与章太炎(炳麟)交往甚密。

黄人还懂英文、日文和世界语,曾编译出版有《大狱记》、《银山女王》等外国名著。

黄人的诗词更是浪漫奔放、跌宕纵横。

著有《摩西词》、《膏兰集》、《尔尔集》、《鹤市筲音》、《琴水春萍影语》等诗词集。

诗多见于南社主办的杂志《南社丛刻》中。

周实:英雄已分沙场死,莫遣蛾眉系我思周实(1885-1911)字实丹,原名桂生,字剑灵,号无尽、和劲、吴劲、山阳酒徒。

江苏淮安人。

周实是一位爱国青年学者、南社杰出诗人、辛亥革命烈士。

在文学创作和诗学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精辟的见解。

周实重视诗歌的时代风貌与社会作用,他的爱国诗篇,显示出革命浪漫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南社成立后,周实闻风响应成为南社最早之社员。

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一大批革命志士杀身成仁。

消息传来,周实写下《痛哭》四章,随即在《南社第四集》上发表。

这是当时国内公开印行的革命诗歌的最强音。

周实是“尊情”的诗人,他的诗文就是他喜怒哀乐至性至情的表现。

他的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都从他的诗文上抒发出来。

他写的《夏夜独坐》之二的诗句是:筵前揖客强欢娱,说到黄龙泪已枯〖注〗。

揽镜谁怜形影瘦,出门自觉性情孤。

无端歌哭连昏晓,有限江山任借租。

恶梦惊人频坐起,腥风血雨日模糊。

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位爱国者歌哭无端,不分昼夜,忐忑不安的爱国激情。

武昌起义的捷报传来,周实决心挺身而出,投笔从戎,继续革命战斗,直至其被迫害而死。

周实一生,所著诗文甚丰,但多散佚,后辑成《无尽庵遗集》,有1912年上海排印本。

淮安人民为纪念先烈,在淮安城(今楚州)内曾建立"周阮二烈士祠",但后于抗战沦陷时被毁。

宋教仁: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如今的柳亚子纪念馆珍藏着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宋教仁的这副行书对联,观赏过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宋教仁短暂的一生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国民革命,无暇舞文弄墨,对联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从中可以看出宋教仁政治家的思想侧面,也可以看到宋教仁的书法功底。

宋教仁的这副对联撰写于1912年2月,受赠者是冯平,同时还涉及到柳亚子先生。

宋教仁于1911年8月4日由南社“外交部长”朱少屏介绍也入了社,入社号为第164。

柳亚子专门作了《赠渔父》一诗,有云:“桃源渔父是吾师,天遣逢君江水湄。

三户未终秦正溯,百年忍忘汉官仪。

”当然,在历史舞台上,宋教仁是政治家、思想家,无意于文章,不过他认识到笔杆子的重要,早在日本期间,他就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首创黄帝纪年,此举日后为许多革命报刊采用。

1911年8月5日,南社社员的第四册作品集《南社丛刻》问世,宋教仁在《民立报》上撰文作了高度的评价:“南社创于海上已数年,社员多当代名士,盖仿以文会友之意,四集计辑录社员所撰著,计文三十四篇,诗三百七十一首,词一百二十四阕。

其间感慨淋漓,可诵之篇不鲜也。

”武昌起义前夕的第五次雅集,作为同盟会的重要人物宋教仁和筹划沪上武装起义的陈其美,都积极与会,使南社成为当时举足重轻的力量。

黄兴:破碎神州几劫灰,群雄角逐不胜哀黄兴(1874—1916)汉族,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原名轸,派名仁牧,字岳生,号谨吾,又号杞园,别署庆午、竟武、近午、廑午。

后因从事革命活动,改名兴,号克强。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领袖。

黄兴是豪士、是英雄,与孙中山同被尊为“开国元勋”,但是他更是有中国文化根底的读书人。

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珠联璧和,实为辛亥革命成功基础。

作为一代文人革命家,黄兴在以文学为反清反腐败斗争武器的南社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1902年他赴日留学,入东京弘文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1903年,沙俄侵华加剧,引发留日学生掀起拒俄运动。

黄兴义愤之下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并写就了——“破碎神州几劫灰,群雄角逐不胜哀。

何当一假云中守,拟绝天骄牧马来。

”叹息家国不幸,呼唤救国雄才。

同时,他还将随身所携带的四千余册《革命军》和《猛回头》分发给军学各界,然后登轮返湘。

旋即在长沙明德学堂创办了“东文讲习所”的日语学校,并翻印了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大量革命人士的书籍。

参与创办《湖南游学译编》杂志,组织“湖南编译社”,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等。

1912年黄兴已成为国内革命和文学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同年9月,有23位南社社员在北京黄兴的住宅内举行了临时雅集。

10月21日,黄兴正式填写了入社书,介绍人是朱少屏,入社书的编号为323。

于右任: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1879年—1964年)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右衽”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字骚心,陕西三原人。

于右任是早期的南社社员,入社号是65。

辛亥革命时期,他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师,尤擅魏碑与行书、章草结合的行草书,首创“于右任标准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近代书圣”“中国书法史三个里程碑之一”(另外二位为王羲之、颜真卿)。

他也是一位教育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创办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会议上,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提问时说:“说起台湾我不由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一位元老于右任,他在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歌词!”温家宝所吟诗篇的作者于右任先生,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中举人后。

因《半哭半笑楼诗草》遭清廷通缉,亡命南下至上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