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课件

常的基因转移到患者的细胞中,以替代缺陷基因;基因编辑则是直接对
缺陷基因进行修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受
益于基因治疗。目前,已有多种溶血性贫血的基因治疗方案进入临床试
验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溶血性贫血的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概述
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溶血性贫血的治疗中,免疫治疗旨在调节患者的免疫反 应,减少对红细胞的破坏。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
戒烟限酒
保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矿物质和蛋白质,增强身体免疫力。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 助于降低溶血性贫血的发病风险。
适量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预防溶血性贫血。
定期检查与监测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
通过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及时发现溶血性贫血的迹象,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案例二:慢性溶血性贫血
总结词
病程缓慢、症状逐渐加重
详细描述
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通常病程较长,症状逐渐加重。常见的症状包括黄疸、脾肿大、贫血等。由于病 程缓慢,患者通常可以适应,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案例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总结词
遗传因素、反复发作
详细描述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通常由遗传基因缺陷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溶血性贫血。常 见的类型包括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地中海贫血等。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和预
其他药物
如使用铁剂、叶酸等补充 造血原料,促进血红蛋白 合成。
手术治疗
脾切除
对于某些溶血性贫血患者,如遗传性 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等,脾切除可减少红细胞破坏, 改善病情。
溶血性贫血患者护理常规

溶血性贫血患者护理常规
【疾病概述】
溶血性贫血(hemo1yticanemia,HA)是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通常根据红细胞被破坏的原因,溶血性贫血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护理问题】
1.贫血
2.活动无耐力
3.知识缺乏
4.恐惧
【护理措施】
1.腰背疼痛患者卧床休息,满足生活需要。
2.指导患者熟悉输血反应的常见表现,如畏寒、发热、腰背四肢痛等。
3.观察患者小便颜色与量。
4.观察患者黄疸程度,肝脾肿大程度,警惕发生溶血危象,不要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
5.吸氧以改善各组织器官的缺氧状况。
6.根据患者贫血程度,制定活动计划,活动时应有人陪同。
【健康教育】
1,休养环境舒适,安静。
2.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3.根据贫血轻重程度,适当进行活动,必要时有家人陪同。
4.教会患者观察巩膜、尿量颜色的方法,如有巩膜黄染及尿色加深应及时就医。
5•遵医嘱正确服药。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概述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
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Compensated hemolytic disease)。
分类根据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除少数外,内在缺陷是遗传性的。
用Asby/技术,正常的红细胞输给病人,红细胞生存期正常,而病人的红细胞输给正常人,其红细胞生存期缩短。
内在缺陷,溶血部位常在血管外。
(一)红细胞膜的缺陷红细胞膜结构的缺陷可造成膜的可渗透性、硬度异常,或不稳定和容易破碎。
在大多数病例中,缺陷在于一种或一种以上骨架蛋白,红细胞形态也异常。
这些遗传性膜的疾病,包括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其红细胞膜对补体异常敏感,但其膜的缺陷是一种获得性的异常。
(二)血红蛋白结构或生成缺陷血红蛋白结构异常,使血红蛋白成为不溶性或不稳定,导致红细胞僵硬,最后溶血。
如镰形细胞性贫血或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地中海贫血时,过多的珠蛋白链沉淀,使红细胞变硬,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三)红细胞酶的缺陷为维持血红蛋白和膜的巯基(硫氢基)处于还原状态或维持足够水平的ATP 以进行阳离子交换的红细胞酶的缺乏,可导致溶血性贫血,酶的疾病可分为2类:①红细胞无氧糖酵解中酶的缺乏(如丙酮酸激酶),②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的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二、红细胞外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外部的缺陷,通常是获得性的,红细胞可受到化学的、机械的或物理因素、生物及免疫学因素的损伤而发生溶血。
溶血可在血管内,也可在血管外。
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各种主要原因见表5-2-8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学分类一、红细胞内在缺陷(一)遗传性1、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2、红细胞酶异常:(1)红细胞糖无氧酵解中酶的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2)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等3、血红蛋白中珠蛋白链异常:(1)肽链结构异常(血红蛋白病):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C、D、E等的纯合子状态、不稳定血红蛋白等(2)肽链量的异常: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二)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二、红细胞外在因素(一)免疫性:1.自体免疫(1)温抗体型;(2)冷抗体型2.新生儿同种免疫;3、血型不合输血;4、药物性(二)机械性1.心脏创伤性;2、微血管病性;3、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三)化学、物理、生物因素①化学毒物及药物:苯、苯肼、铅、氢氧化砷、磺胺类等②大面积烧伤③感染:疟疾、产气荚膜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④生物毒素:溶血性蛇毒、毒蕈中毒等。
溶血性贫血

静止型:患者无症状。红细胞形态正常,出生时脐带血中Hb Bart’s含量 为0.01~0.02,但3 个月后即消失。 轻型 :患者无症状。红细胞形态有轻度改变;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 变性珠蛋白小体阳性;HbA2和HbF含量正常或稍低。患儿脐血Hb Bart’s 含量为0.034~0.140,于生后6个月时完全消失。 中间型:又称血红蛋白H病。患儿出生时无明显症状;婴儿期以后逐渐 出现贫血、疲乏无力、肝脾大、轻度黄疸;年龄较大患者可出现类似重 型β地贫的特殊面容。合并呼吸道感染或服用氧化性药物、抗疟药物等 可诱发急性溶血而加重贫血,甚至发生溶血危象。
蚕豆诱发溶血的机理未明,蚕豆浸液中含有多巴、多巴胺、蚕豆嘧啶类、
异脲咪等类似氧化剂物质,可能与蚕豆病的发病
临床表现
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此类药物包括:抗疟药(伯氨喹啉、奎宁等),镇痛退热药 (阿司匹林、安替比林等) ,硝基呋喃类,磺胺类药,砜 类药,萘苯胺,大剂量维生素K,丙磺舒,川莲,腊梅花等。 常于服药后1~3天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
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 和急性肾衰竭。 溶血过程呈自限性是本病的重要特点,轻症的溶血持续1~2 天或1周左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
蚕豆病 常见于10岁以下小儿,男孩多见
常在蚕豆成熟季节流行,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如粉丝)均
可致病,母亲食蚕豆后哺乳可使婴儿发病。
功能:携带O2和CO2
血红蛋白结构示意图
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胆红素代谢(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尿分析(尿胆原升高)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升高) 尿血红蛋白(阳性) 乳酸脱氢酶(升高) 外周血涂片(破碎和畸形红细胞升高)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速度增加而引起的贫血症状。
溶
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种类型,临床上常见的有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其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
首先,对于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疾病史等。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往往有家族史,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史。
此外,对于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需要了解患者的感染史,特别是对于曾经发生过溶血性贫血危象的患者,需要重点排查感染的可能。
其次,临床医生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常规
的血液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涂片检查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网织红细胞检测、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LDH测定等实验室检查,以
评估溶血的程度和类型。
另外,对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还需要进行相关的遗传学检查,以确定病因。
例如,对于地中海贫血患者,可以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检测,以确定病因和遗传方式。
最后,临床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贫血的疾病,例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
性贫血等,以确保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准确性。
在进行诊断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病史等综合因素,以确定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总之,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引起贫血的疾病,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其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并进行个体化治疗。
溶血性贫血

外在因素异常
红细胞内在缺陷
RBC 膜结构
Plasma Lipid BiLayer
— — +
Lipid BiLayer
+
Integral Proteins
RBC Cytoplasm
Peripheral Proteins
遗传性 Hereditary
明确溶血性贫血
2. 红细胞破坏过度
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85%
尿胆原增多,粪胆原增多
血管外
血浆结合珠蛋白降低:<0.5-1.5g/L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10-40mg/L 血管内
血红蛋白尿,含铁血代偿性增生的表现:
网织红细胞增多>8%。 有核红细胞出现周围血液中。 骨髓增生活跃,红系明显增生,粒红比例倒臵。
四. 输血: Hb<60g/L输血,PNH输三洗红细胞, 血色病防治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 因某种原因产生红细胞自身抗体使红细胞破坏 加速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温抗体型AIHA:IgG、C3 临床分型 冷抗体型AIHA:IgM
红细胞磷酸巳糖旁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海因小体,难以通过微循环 红细胞无氧酵解 ----丙酮酸激酶(PK ): 阳离子通透性发生改变:有K+漏出,Na+增加, 细胞稳定性下降
遗传性 Hereditary
珠蛋白肽链的异常: 量的异常--地中海贫血 Thalassemia
概 念
溶血(Hemolysis)
溶血性疾病Hemolytic disorders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 溶血性黄疸Hemolytic icterus
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

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溶血性贫血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其特点是红细胞寿命缩短,造血系统代偿功能增强,导致贫血。
溶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常见的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等。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乏力、黄疸、脾大等症状。
黄疸是由于溶血产生的胆红素增多所致,而脾大则是因为脾脏在清除异常红细胞时增加。
此外,一些特殊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还会出现骨髓抑制、溶血危象等症状。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
常规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红细胞增生旺盛等现象。
血涂片检查可以观察到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球形红细胞增多、片状红细胞增多等。
血清胆红素、血清铁蛋白等指标也常常异常升高。
最后,特殊检查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溶血试验、骨髓穿刺等。
溶血试验可以进一步明确溶血的机制,包括渗透性溶血、免疫性溶血等。
骨髓穿刺可以了解骨髓造血功能,进一步明确贫血的原因。
在进行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时,需要全面综合各项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导致贫血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以明确诊断。
总之,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三个方面。
通过全面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不同类型的溶血性贫血,还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希望本文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溶血性贫血》课件

腹痛和背痛
由于肝脾肿大引起的 腹部不适。
肝脾肿大
肝脾增大可触及于腹 部。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血液学检查
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免疫学检查
检测特定抗体或免疫球蛋白。
细胞学检查
检查红细胞形态、大小、结构。
分子生物学检查
分析相关基因的突变。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和预防
1
药物治疗
使用对症治疗的药物,如免疫抑制剂、
手术治疗
2
抗病毒药物。
对于特定类型的溶血性贫血,可以考虑
手术治疗,如脾切除。
3
免疫治疗
通过免疫调节剂或干预免疫系统的治疗
预防措施
4
方法。
注意避免暴露于环境因素,并遵医象 • 感染 • 血栓栓塞
小结
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
溶血性贫血是血液细胞破坏大于生成导致贫血 的疾病,可分为遗传性和后天性。
《溶血性贫血》PPT课件
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血液疾病,血液细胞的破坏快于生成,导致贫血。本课件 将介绍溶血性贫血的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相关知识。
什么是溶血性贫血?
定义
溶血性贫血指血液细胞的破坏速度大于生成速 度,导致贫血状态。
分类
根据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和机制,可分为遗传性 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溶血性贫血。
病因和症状及体征
遗传、药物、免疫和环境因素导致的症状包括 贫血、黄疸、腹背痛等。
诊断和治疗
通过血液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进行诊断,药物、 手术和免疫治疗进行治疗。
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脾功能亢进、贫血危象、感染、血栓栓塞是并 发症,注意预防环境因素。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1 遗传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NH不同时间尿样
含铁血黄素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酸溶血试验 (Ham) 蔗糖水试验
3、蔗糖水溶血试验
离子浓度低,增强补体 与红细胞结合,膜 –孔, 水进入-细胞破坏
(二)红细胞内酶缺陷的检验
1、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 原理:细胞内酶缺陷(葡萄糖-6-磷酸 脱氢酶 G-6PD)(丙酮酸激酶),葡萄糖 效解障碍,不能提供足量ATP,红细胞在 自身血浆中温育48小时,不能继续从血 浆摄取葡萄糖作能量来源,ATP减少,不 能维持红细胞内钠泵作用,导致溶血增 加。在温育过程中分别加入葡萄糖和ATP 作纠正物,看溶血能否纠正。
参考值: 正常人轻微溶血,溶血度<3.5%;
加葡萄糖、ATP溶血明显纠正,
溶血度<1%。
临床意义: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 蚕豆病)溶血增加,加葡萄 糖、ATP溶血部分纠正,(丙酮酸激酶缺 乏症)加葡萄糖不能纠正。加入ATP能纠 正。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G-6PD缺乏症筛选试验
实验室检查
提示红细胞破坏的实验室检查 提示骨髓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实验室 检查 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实验室检查
一、提示红细胞破坏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管外溶血 高胆红素血症:游离胆红素增高为主 粪胆原排出增多:可增至400~1000mg 尿胆原排出增多
二)、血管内溶血 血红蛋白血症:正常仅约1~10mg/L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正常为0.5~1.5g/L 血红蛋白尿:游离血红蛋白>1300mg/L时 出现 含铁血黄素尿:主要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
三、提示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形态改变:如球形、靶形、镰 形、椭圆形、口形等 2、吞噬红细胞现象及自身凝集反应 3、海因(Heiz)小体:体外活体染色后, 在光学显微镜下见红细胞内的1~2µ m大 小颗粒折光小体 4、红细胞渗透性脆性增加 5、红细胞寿命缩短:溶血最可靠的指标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1、异传性红细胞膜缺陷 2、获得性红细胞膜糖化肌醇脂(GPI)锚链蛋白异(PNH)
(二)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G6PD) (三)珠蛋白和血红素异常
二、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3、生物因素 蛇毒、疟疾、黑热病等 4、理化因素 5、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发病机制
理化因素接触史、感染史
血红蛋白尿
阳性 抗 血片有 人 红细胞 球 畸形 蛋 白 阴性 试 血片无 验 红细胞 畸形
酸溶血试验
球形细胞 椭圆形细胞
易肯定病因 PNH 免疫性 遗传球 遗传椭圆
红细胞碎片 靶形细胞 血红蛋白电泳
高铁血红蛋白 还原试验
微血管病性 海洋性贫血 血红蛋白病
G6PD缺乏
治疗
一、去除病因 二、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 三、输血 四、脾切除术: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1、血管内溶血:RBC在循环血 液中直接破坏如PNH 2、血管外溶血:RBC在脾脏破 坏如球形RBC增多症、脾亢 3、原位溶血:幼RBC在骨髓中 溶血如AL、巨幼贫
胆红素正常代谢示意图
溶血性黄胆疸发生机制示意图
三)、异常红细胞的清除 血红蛋白可被分解为铁、珠蛋白和卟 啉粪胆原的肠肝循环 三、骨髓中红糸造血代偿性增生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酸溶血试验 (Ham) 蔗糖水试验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酸溶血试验 (Ham) 蔗糖水试验
1、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原理:是测定红细胞对不同浓度
低滲氯化钠溶血的抵抗能 力 渗透脆性减低 渗透脆性增高
方 法 :
0.6
0.4
0.2
NaCl
参考值 开始溶血:0.42%~0.46%(4.2~4.6g/L)NaCL 完全溶血:0.28%~0.34%(2.8~3.4g/L)NaCL
临床意义 (1)脆性增高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脆性减低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海洋性贫 血、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酸溶血试验 (Ham) 蔗糖水试验
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 原理 37℃孵育24小时,细胞内葡萄糖消
耗增加,ATP减少,钠离子泵出减少,细 胞膨胀脆性增高 。
三)其他提示RBC破坏增多的检查 1、RBC寿命测定〈15天(正常半衰期 25~32天) 2、血片见RBC碎片 3、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
二、提示骨髓幼红细胞代偿性增生的实验室检 查 1、网织红细胞增多:达0.05~0.2 2、周围血液中出现幼红细胞:约1%,还可 见豪-胶(Howell-Jolly)小体 3、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黄疸的定义
由于血清中胆血素升高(>34.2 mol/L )致使
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胆红素水 平(1.7~17. 1 mol/L) 结合胆红素:0 ~ 3. 4 mol/L 非结合胆红素:1.7 ~ 13.68 mol/L
胆红素在17.1 mol/L ~ 34.2 mol/L之间称为隐性黄疸
临床表现
一、急性溶血: 起病急骤,可有严重腰背及四肢酸痛, 伴头痛、呕吐、寒战,随后出现高热、 面色苍白、血红蛋白尿和黄疸。 严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急性肾衰 竭。
二、慢性溶血性贫血 以血管外溶血多见,有贫血,黄疸,肝、 脾大三大特征。长其高胆红素血症可并 发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婴儿时期起病 者可有骨骼改变。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吉林医药学院
概念
溶血:红细胞非自然衰老而提前遭受破 坏的过程。 溶血性疾病:发生溶血而骨髓能够代偿, 未出现贫血。 溶血性贫血:溶血程度超过造血代偿能 力,出现贫血。
临床分类
一、红细胞内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二、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内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膜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如何诊断溶血性贫血?
第一步 确定是否有溶血 第二步 哪一类溶贫 诊断的步骤如下: 1、详细询问病史 2、根据实验室检查确定哪类贫血
二、鉴别诊断 有贫血及网织红细胞增多的其他贫血 兼有贫血及非胆红素尿性黄疸者 有非胆红素尿性黄疸而无贫血者 有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成熟红细胞畸 形、轻度网织红细胞增多
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检查血清中有无游 离的不完全抗体,敏感性差。
RBC
抗人球蛋白
IgG不完 全抗体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 阳性(右)
临床意义
1、正常人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间 接均阴性,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 型 37℃条件下作用最强 IgG),(冷抗 体型 4℃条件下进行试验 IgM) 3、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SLE、 RA、HD、NHL 可阳性。
(三)珠蛋白合成异常的试验
血红蛋白电泳检测:
醋酸纤维膜电泳法,检查有无 异常血红蛋白区带 诊断海洋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
异常HB带
—
醋酸纤维蛋白膜电泳
免疫性溶血的检验
抗人球蛋白试验 ( Coombs)
原理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AIHA)血清中有抗自身红细胞的不完全抗 体,他与表面附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结合,成为 致敏红细胞,加入抗人球蛋白与红细胞表面不完 全抗体结合,使红细胞相互连接起来出现凝集现 象。来证实红细胞表面有不完全抗体。——抗人 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
取决于红细胞受到的破坏、 血红蛋白的降解过程 红系造血的代偿能力
发病机制
一、红细胞易于破坏寿命缩短 一)、红细胞膜的异常 红细胞膜支架异常 红细胞膜对阳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 红细胞膜吸附有抗体或补体 、机械性因素
二、异常红细胞破坏的场所 一)、血管内溶血 二)、血管外溶血 三)、原位溶血(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参考值 未孵育 50%溶血4~4.45%
孵育 50%溶血4.65~5.9%
意义 脆性增高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脆性减低 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 障碍性贫血
2、酸溶血试验 (Ham) 原理:红细胞+弱酸血清(pH6.6~6.8) 37℃ 1小时 红细胞膜对补体敏感, 备解素作用下溶血。
临床意义:正常人阴性, 阵发性睡眠性 血红蛋白尿阳 性(P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