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论文(共3篇)
野生动物论文-浅谈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与保护范文[word 最新]
![野生动物论文-浅谈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与保护范文[word 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f05599cb65ce0508763213ad.png)
浅谈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显著的成就,而我国在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利用与保护方面却是严重落后于野生动物保护的现实需要,许多的野生动物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所以加强我国野生动物的管理与保护迫在眉睫。
关键词:野生动物现状价值管理与发展对策保护前言:野生动物的管理与保护事业的发展是当前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现状,野生动物的价值,我国野生动物的管理与发展对策,以及野生动物园与狩猎场的管理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关键。
野生动物是那些生存在天然自由状态下,或来源于天然自由状态,虽经短期驯养但未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有价值的野生动物。
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现状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占世界的6.5%,陆生脊椎推动物种类达2100多种(哺乳类450多种、鸟类1180多种、爬行类320多种、两栖类210多种),占世界这类动物种数的10%以上,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还具有特产珍稀动物多和经济动物多的两大特点。
据有关数字统计:我国有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扬子鳄、朱鳄、黑颈鹤、黄腹角雉、褐马鸡等特产珍稀动物100多种;有熊、猕猴、马鹿、麝、狍子、野猪、黄羊、环颈雉、雁鸭类经济动物400多种。
全世界鹤类共15种,我国就有9种;雁鸭类148种,我国就有46种;野生鸡类276种,我国有56种。
美国、原苏联、欧洲都没有灵长类动物,我国就有16种之多。
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是我国一项宝贵的自然资源。
根据种的分布区相对集中并与一定的自然地理区相联系的事实,我国草原脊椎动物各纲“种”的分布又可归纳分为:北方型,分布区环绕北半球北部,属于古北界;东北型,分布在我国的松辽平原区、辽宁及其邻近地区,属于古北界;中亚型,即亚洲大陆中心,我国分布在新蒙高原,是“蒙新区”的主要成分;高地型,主要在青藏高原,我国青藏区的草地为草甸草地,此类型也属于古北界;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型,分布于横断山脉中,是我国西南区的主要成分,属于东洋界。
保护野生动物议论文作文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引言野生动物是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之一。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野生动物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维护野生动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旦某些物种灭绝,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
保护野生动物有助于保持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并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养护自然资源野生动物的存在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许多野生动物在其自然栖息地中扮演着种子传播、控制害虫和保持生态平衡等重要角色。
缺乏这些生物的存在将导致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的丧失。
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有助于守护生态环境,也为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机遇。
野生动物观察和保护区的建设为人们提供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提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
药物和科学研究许多药物和科学研究依赖于野生动物。
例如,从动物身上提取的药物成分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
保护野生动物有助于保护这些珍贵的医学资源,并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
保护野生动物的挑战尽管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被广泛认识,但实际上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
栖息地破坏人类活动导致了大片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破坏。
城市化、农业扩张和森林砍伐等行为严重威胁着许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盗猎和非法贸易盗猎和非法贸易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为了获取野生动物的皮毛、鳍、骨和其他部分,人们经常从非法渠道进行猎捕和贸易。
这不仅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威胁,还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流失。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栖息地的变化以及食物链的中断都对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直接威胁。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文献综述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而设立的特殊地区。
在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大量的学术研究已经展开,这些研究深入探讨了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保护区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以及应对管理挑战的策略等问题。
本文将综述相关领域的文献研究,以便深入了解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现状和挑战。
一、保护区管理的有效性1. 自然保护区的分类与设计学者在保护区分类和设计方面提出了多种方法,例如从物种保护、生境保护和生物地理学等角度划定保护区范围,以提高保护区的有效性。
2. 模型评估方法利用模型评估方法,研究人员可以评估不同保护区管理策略对野生动物种群和生境的影响,以此来提高保护区管理的效果。
3. 保护区的管理与监测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监测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至关重要。
学者通过研究保护区管理和监测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管理策略和技术,用于提高保护区的效果和野生动物的保护状况。
二、保护区对野生动物的影响1. 栖息地丧失与改变保护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是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然而,不当的管理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可能导致栖息地丧失和改变,对野生动物的存活和繁衍带来负面影响。
2. 野生动物与人类冲突保护区周边的人类活动和无序发展可能引发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冲突。
学者研究了这些冲突的原因、种类和解决办法,从而更好地平衡野生动物保护和人类利益。
三、管理挑战与策略1. 治理与合作保护区管理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的治理和合作,其复杂性增加了管理的挑战。
学者研究了保护区管理中的治理结构和合作机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策略。
2.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对保护区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和管理效果的关系,为提高保护区管理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指导。
结论通过综述相关文献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保护区管理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野生动物保护论文范文-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范文[word 最新]
![野生动物保护论文范文-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范文[word 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43b2dbad84254b35effd343d.png)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对策摘要:野生动物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人为地猎捕,许多种类濒临灭绝。
本文介绍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必要性、现状、对策野生动物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战略资源,是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本。
我国野生动物种类及其生境类型丰富多样,特有种和珍稀种较多,地域差异明显。
本文试图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作简要分析。
1.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情况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复杂,湖泊众多,气候多样。
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无数的珍稀野生动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
其中兽类500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
许多野生动物属于我国特有或主要产于我国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普氏原羚、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蟒山烙铁头等;有许多属于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以及具有经济、药用、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
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既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7]调查表明,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是种群稳定或稳中有升的主体。
但是,我国部分野生动物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单一种群物种面临绝迹的危险。
白臀叶猴多年来一直未曾发现,这次调查仍未见到任何踪迹,可能已经绝迹。
四爪陆龟、扬子鳄、莽山烙铁头、鳄蜥、朱鹮、黔金丝猴、海南长臂猿、坡鹿、普氏原羚、河狸等单一种群物种不仅种群数量少而且分布狭窄,一旦遭受自然灾害、疫情或其它威胁,则面临绝迹的危险。
2.野生动物保护的必要性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是当前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已经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问题论文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问题探讨【摘要】我区作为陕西省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有岳坝镇大古坪村,岳坝村,龙潭子村和庙坝村,站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高度,目前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具体问题,逐步架构起我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网络,遏制非法捕杀、经营运输行为,逐步提高我区的管理职能。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发展;措施0.引言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是我国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核心,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根本措施,是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目前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保护野生动物和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讨论并签订了自然保护公约。
从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已成为各国保护自然生态和野生动物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要求国家和地方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法律和管理制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自然保护区数量不断增加,面积迅速扩大。
自然保护区向综合化、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50多年来,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立法,形成了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野生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机构,初步形成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自然保护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加强迁地保护工作,拯救、繁育了部分濒危动物稀有种类;开展动物资源调查、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活动,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严格执行野生动物进出口管理制度,加强市场检查和监督,严厉打击走私和贩卖野生动物活动;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全社会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法律意识。
我区境内森林植被茂密、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繁衍、生息着名目繁多的野生动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共有野生动物19目 38科 80余种,其中鸟类12 目24 科12种,兽类4目 9科56种,两栖爬行类3目5科1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重点野生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3种.1.基本情况面对如此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主要是由于(1)我区地貌类型丰富,不仅具有比较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还有山地、丘陵、洼地、滩涂、农田、等生态系统。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措施研究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措施研究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不仅伤害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各国都积极开展了相关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本文将围绕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措施展开研究,主要就保护措施的重要性、林业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现状、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挑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保护措施的重要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野生动植物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它们对科学研究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野生动植物的存在和繁衍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衡量标准,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在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二、林业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现状林业野生动植物是林业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伐,以及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不断影响,导致了林业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森林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了严重破坏,导致了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恶化。
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一些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三、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挑战和对策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和管理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它在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管理资源的匮乏、管理手段的不足、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挑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如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的完善、培训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等途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野生动物 论文

野生动物的保护、法律问题的现状摘要: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由许多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的。
很多种类的野生动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而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保护野生动物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所以中国为了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建立了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但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在立法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缺陷野生动物是指生存于自然状态下,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物种,非人工驯养的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软体类、昆虫及其他动物野生动物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是由许多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的。
有一种植物消失了,以这种植物为食的昆虫就会消失。
某种昆虫没有了,捕食这种昆虫的鸟类将会饿死;鸟类的死亡又会对其他动物产生影响。
这也是食物链造成的。
所以,大规模野生动物毁灭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严重后果。
但是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威胁,很多种类的野生动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
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
保护野生动物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
近100年,物种灭绝的速度已超过了自然灭绝速度的100倍,现在每天都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我国也已经有10多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多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
保护野生动物的论文

保护野生动物引言野生动物是地球上珍贵的资源,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多样性以及提供人类生活所需的一系列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加,野生动物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栖息地破坏,非法贸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以确保它们的生存和繁衍。
主体部分1. 栖息地保护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的家园,其破坏是保护野生动物最大的威胁之一。
人类活动如森林砍伐、土地开发和污染等直接导致了许多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恢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例如:•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限制砍伐和开发活动;•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原始森林、湿地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栖息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2. 非法贸易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是当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威胁野生动物存活的问题之一。
据统计,每年有数百种野生动物被走私到国际市场,其中包括大象象牙、犀牛角、虎骨以及各种珍稀鸟类等。
为了打击非法贸易,我们可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制定和执行更严格的法律和法规,确保走私者受到严厉处罚;•加强边境和海关的监控,增加非法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查缉力度;•提高消费者对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认识,鼓励采取可持续的替代产品。
3. 促进物种保护物种保护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关键,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措施:•制定和实施濒危物种保护计划,包括在野外进行保护、繁殖和重新引入;•改善监测和评估机制,提高对濒危物种数量、分布和状况的了解;•促进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农业实践,减少对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结论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只有通过积极采取行动来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以及促进物种保护,我们才能确保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同时,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共同保护我们美丽而多样化的自然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论文(共3篇)第1篇:影响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高校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课题之一。
文章从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有效措施。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人生价值实现,还是高等农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分关键的一部分。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社会问题。
大学毕业生希望通过就业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家庭期望通过就业来实现对子女的教育投资的回报,高等农业院校希望通过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补充人力资源,增加社会前进的动力。
做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帮助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有助于国家对高等农业人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研究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1.1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自从1999年开始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这一转变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据统计,2003年(第1届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212万人,2004年毕业生人数达到280万人,2005年毕业生人数为350万人,之后每年毕业生人数都会大幅上升,2008年毕业生人数已超过500万人,2011年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40万人。
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和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10,且已成为一种普遍社会共识。
高等农业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相对突出2。
由于得不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客观认识和认可,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0,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2用人岗位需求相对稳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纵观近十年大学毕业生的毕业人数的情况,我国大学生就业人数较多,用人岗位刚性需求相对稳定,这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之一。
1.3金融危机使整体就业市场不景气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整体市场环境面临不景气,大部分企业出现裁员的风潮,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导致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大多持观望态度。
校园招聘的明显萎缩,部分企业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
这些情况亦导致就业总体需求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
1.4大学生就业观念影响就当代大学生的自身来说,其就业观念仍然停留在‘‘天之骄子”的状态,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其就业的实际情况在就业地区、单位性质、收入期望等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然而随着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大量涌入,经济发达地区和工作条件好的单位人才需求已经逐渐趋于饱和状态,而西部和广大农村等基层地区亟需大量的大学生为发展经济做贡献。
2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制约因素2.1现行的农业经营模式影响农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现行的农业经营模式从根本上制约农科大学生就业,影响农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
首先,从专业自身特点上讲,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是艰苦行业、基础产业,目前尚属科技含量较低的弱质产业,由于它的弱质性,使现实农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迫切性不足。
在新旧的交替中,由于目前我国农业的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偏低,制约了农科大学毕业生新的人才载体的形成。
其次,从生产经营方式上讲,我国大多数省市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落后,产业化程度低,且大多数农业生产尚处于手工生产阶段,机械化程度低,分散经营,吸纳农业科技人员的能力有限。
2.2农科类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出现“就业难、招生难”的局面—方面,许多农科专业成了供大于求的长线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农科类专业毕业生中有90%从事了与农业无关的工作“学农不爱农”是造成农科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个重要原因。
而且很多农科类大学生,尤其是普通农林院校本科生在毕业时会选择报考研究生,因为他们认为就业难、待遇低,转行又觉可惜,于是报考名牌院校以改变出身。
另外,他们在就业时,往往感觉工作与自己的心理预期存在很大落差,选择考研是为了进科研院所等工作单位,以逃避在基层工作的艰苦。
另一方面,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招生出现困难,考生填报志愿时,农科类专业一直处于“冷门”的局面,招收农科类学生占每年招收所有学生的比例与其他“热门”专业招收学生所占比例相比差距在逐年扩大,很多农科类学生是服从专业调剂志愿招进的考生,并非本身自愿学农,入学后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也大打折扣。
笔者所在学校2013年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动物科学两个专业均没有招满,报到率只有53%。
2.3农业战线的现实状况和传统的择业观念影响学生择业由于我国农业传统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和农业战线客观上存在不足,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将面临工作条件艰苦、自身发展受限等诸多现实问题难以解决的困难局面,势必造成大学生在择业时,形成不愿服务农业、服务基层的思想。
目前,很多学生和家长还固守着过去的传统观念,觉得到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不愿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首选沿海和发达的大城市,不愿到边远地区,即便是来自农村地区的毕业生也不愿回到家乡去建功立业,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理想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广州和部分沿海开放城市,只有少数毕业生愿意投身到农业战线。
2.4农科毕业生本身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相对较差,造成就业困难—方面,从农业院校办学体制而言,由于受传统办学思想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高校自身角色地位缺位和模糊,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钩,教学内容陈旧且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当前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学校专业的设置、学科的建设之间也存在矛盾,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滞后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等等4,使学生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与用人单位期望值差距较大。
另一方面,从农业院校学生本身而言,相当数量大学生由于本身学农积极性低,只满足于应付完成一些必学课程,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缺乏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之,农业院校中农村学生相对较多,与社会的联系相对较少,一些农科专业大学生表现出观念落后、知识面窄、社交能力弱、动手能力差、缺乏闯劲等弱点,在当今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就业相对更难。
2.5现行的一些政策制约农科毕业生到农村基层积极就业目前,国家对传统的‘‘大农专业”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对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缺乏应有的支持,对从事农业艰苦行业的农村科技人才缺乏应有的政策倾斜和激励措施。
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资收入低,自身发展环境也较差。
另外,毕业生在劳动保障、卫生保障及用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后顾之忧,有待于从根本上解决5。
3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3.1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伴随大学生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能力对自己合理定位,要正确认识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把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人民需要相结合,努力克服怕苦怕累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摒弃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的观念。
当前,重心下移是大学生就业的总趋势,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下到基层,直接为生产一线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
习主席曾向大学生"村官"提出四点希望:第一,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的交往中吸取营养、增长智慧。
第三,要勇于开拓、大胆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
第四,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在服务农民群众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蠃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当代大学生只有认清形势,树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就业观,真正把择业观念纳入市场引导、自主就业的轨道上来,选择适当的就业切入点,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真正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因此,农业院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学农、爱农、兴农的观念,投身到农村中去,传播科技,带领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3.2树立诚信的职业道德观,提高就业心理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诚信成为社会公平竞争的重要准则和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基础,它是市场经济最可靠、最坚实的基石,又是维护市场秩序、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准则。
许多用人单位将诚信作为考察录用大学生的重要指标,诚信意识也成为大学生就业力强弱的重要体现。
因此,农业院校大学生要随时强化自己的诚信意识,增强责任感,为成功就业增加一份厚重的砝码。
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们要想成功就业还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要学会调整就业心理压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竞争。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敢于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失败;要认清自我,客观定位,要坦然自信,着眼未来;大学生还要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各种问题08。
3.3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直面市场竞争目前,我国的农业、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农业正在被现代农业代替,大量的农业高新技术逐渐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农业企业与农业行政管理、农产品营销工作,具备发展潜力的理论上基础扎实、专业上多学科交叉、能力上有技术、懂经营管理、会贸易的复合型农业高级人才和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农业服务意识,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优秀农业人才;因此,农业院校大学生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加强经营管理能力、农业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
大学生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思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平衡能力、执行能力、领导能力、亲和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立足于社会,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09。
3.4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合力。
对于个体而言,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条件。
创新是以个性为基础的表现形式,没有独特、鲜明、丰富多彩的个性,就谈不上创新,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