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学会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规范结构设计说明
劲性型钢混凝土结构理论与设计方法

劲性型钢混凝土结构理论与设计方法作者:彭韶欢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09期该文简要地介绍了型钢泥凝土组合结构。
综合国内外有关资料总结了型钢泥凝土在国内外研究和应用以及设计方法,对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
型钢混凝土(SRC)结构是以型钢为钢骨并在型钢周围配置钢筋和浇筑混凝土的埋入式组合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在日本称之为钢骨混凝土结构(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称之为混凝土包钢结构(Steel Encased Concrete),在前苏联则称之为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类结构主要用来构成建筑物的梁和柱,主要用于高层建筑结构中,特别是应用于抗震设防地区的高层建筑结构中。
内含型钢可分为实腹式和空腹式两大类:实腹式型钢通常采用由钢板焊接拼制成或直接轧制而成的工字型、口字型、十字型截面。
空腹式型钢一般由缀板或缀条连接角钢或槽钢而成。
空腹式型钢由于制作简便、承载力大,以及良好的抗震性能,目前被广泛采用。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日本的应用和研究SRC结构在日本应用较早,应用极为广泛,相关研究和试验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20世纪20年代,日本在一些工程中开始采用SRC结构。
1930年以前,日本的SRC结构以钢骨为主要配筋,钢筋只是辅助性的。
从1930~1970年,日本的SRC结构以空腹式钢骨为主要形式;1970年以后,日本的SRC结构则以实腹式钢骨为主。
1964年以前SRC结构主要应用在6~10层的建筑物上,1964年以后开始应用到超高层建筑上。
根据统计:1981~1985年间,6层以上的建筑物中,采用SRC结构的栋数占总栋数的45.2%,采用SRC结构的栋数占总面积的62.8%。
截止到目前,SRC结构的工程应用日益广泛,它与钢结构、木结构、和RC结构并列为四大结构之一。
19世纪20年代,日本就开始做SRC结构的有关试验。
1928年齐田时太郎做了轴心受压柱试验,1929年槟田捻做了偏心受压柱试验,1932年内藤多仲做了梁柱节点试验,1937年棚桥做了梁的试验。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日本钢结构建筑的比例分析日本森林覆盖率高,日本民族自古就有喜爱木建筑的传统。
日本总务省每5年对全国的住宅情况进行统计,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从建筑构造方面来统计,2013年木造结构为3011万户,占整体住宅57.8%;独户住宅达到2860万户,占整体住宅的54.9%。
2014年住宅木结构统计中,可以计算出平均每栋住宅的面积为121平方米左右,基本属于独户住宅的范畴。
日本人之所以喜欢木结构独户式住宅,除传统习惯外,木结构房屋使用寿命长、建设周期短、节能、生态、环保、抗震等特点也是其受青睐的重要原因。
但为什么会认为日本是钢建筑先进国家呢?在日本大中城市中,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是另一道风景线,这些建筑以钢结构为主。
钢结构建筑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设备、部品、材料有机结合体的集成产品,是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必然产物。
由于日本特殊的地质条件,日本建筑钢结构及相关钢材的研发与生产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2013年日本非木造为2199万户,占比为42.2%,其中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为1766万户,占比为33.9%。
现代日本住宅,从结构上讲,木结构的占多数,但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等住宅占到非木结构的80.3%。
图一不同建筑结构施工面积为了分析包括住宅在内所有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所占比例,引用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数字, 2013年日本新施工房屋总面积为14845.6万平方米,其中,钢结构(S)为5234.3万平方米,约占35.3%,钢筋混凝土结构(RC)为2967.5万平方米,约占20%:钢管混凝土结构(SRC)为346.5万平方米,约占2.3%:从图一可以分析得出1970后钢结构始终高于钢筋混凝土面积比例的结论。
表1 日本2014年施工的不同用途及结构建筑物统计数量(面积)如表1所示,2014年的统计中,2014年钢结构建筑为12.8万栋,占总数的21.7%,面积492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6.7%。
日本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施工解析

·内部参考资料·日本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施工技术规范(虞文景译自日本道路协会2006年版《铺装设计便览》、《铺装施工便览》)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黄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2011年目录Ⅰ.日本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技术规范(译自《铺装设计便览》第6章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第6章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 (1)6-1 概述 (1)6-2 经验设计方法 (2)6-2-1 普通道路的结构设计 (3)6-2-2 普通道路维修的结构设计 (14)6-2-3 小型车专用道路结构设计 (19)6-3 理论设计方法 (20)6-3-1 理论设计方法概要 (20)6-3-2 结构设计条件 (22)6-3-3 结构设计 (26)6-3-4 结构设计例 (33)6-4 混凝土路面构造细目 (41)6-4-1普通混凝土板构造细目 (41)6-4-2 连续配筋混凝土板结构 (47)6-4-3 碾压混凝土的结构细目 (51)6-5水泥混凝土面板的补强等 (54)Ⅱ.日本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译自《铺装施工便览》第8章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第8章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 (64)8-1概述 (64)8-2水泥混凝土面板类型和施工方法 (64)8-2-1概要 (64)8-2-2混凝土面板的类型和特点 (64)8-2-3施工方法 (65)8-3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66)8-3-1概要 (66)8-3-2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条件 (66)8-3-3碾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条件 (70)8-3-4配合比设计 (73)8-4各种混凝土面板施工 (76)8-4-1概要 (76)8-4-2水泥混凝土的生产和运输 (76)8-4-3 普通混凝土面板施工 (76)8-4-4连续配筋混凝土面板施工 (79)8-4-5碾压混凝土面板施工 (81)8-4-6 简易施工机械和人工施工 (81)8-4-7 接缝施工 (82)8-4-8 养生 (86)8-4-9 特殊部位混凝土面板施工 (88)8-4-10 高温、低温时混凝土面板施工 (90)8-4-11早期开裂的预防和处理 (91)第6章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6-1 概述有关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的基本内容,虽在本手册“第2章设计原则”和“第3章设计条件”述及,但本章列述了基于经验法和理论法的两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具体设计方法。
SRC结构体系研究现状综述

SRC结构体系研究现状综述摘要:本文根据近年国内外各类权威期刊杂志、文献及书籍,对SRC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研究现状做了统一概述,并指出该研究领域存在的盲区,希望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加强研究、完善资料。
关键词:SRC 研究现状1.引言钢骨混凝土结构作为组合结构的典型代表,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以其优越的特性而得到超高层结构设计师的青睐。
我国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从苏联引进钢骨混凝土结构到目前已有六十年,而这种结构体系真正广泛的在国内运用还是最近二三十年。
另外,国内对该种结构体系的研究起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历时比较短,研究并不充分,本文从整体上对钢骨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做一概述,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
2. SRC结构体系研究现状型钢混凝土结构是上个世纪初在国外开始出现的,日本于1921年建立的30层的日本兴业银行大厦是典型的全型钢混凝土结构,并因此种结构优越的抗震性能,此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
经过大量的实验及实际工程研究,日本于1958年颁布了《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后又于80年代后期进行了三次修订[1]。
西方国家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型钢混凝土结构,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火而在钢柱外边包裹一层混凝土,因而其设计也是按照钢柱设计的,但后来发现混凝土能够提高钢柱的刚度作用,因而在钢柱设计中考虑了折算刚度的作用,并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将该计算方法纳入了欧洲统一规范。
型钢混凝土结构因钢骨能够承受支撑和模板等施工荷载的作用,从而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因而得到二战后亟待重建的苏联的青睐。
此后,苏联于1949年颁布了《多层房屋劲性钢骨混凝土暂行设计技术条件》,后又于1978年颁布了《苏联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指南》。
我国于50年代从苏联引入了型钢混凝土结构,当时因为片面的强调节约钢材,而导致这种结构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经济不断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崛起,型钢混凝土结构才得到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精.选)

日本钢结构建筑介绍及对我国的启示一、日本钢结构建筑的比例分析日本森林覆盖率高,日本民族自古就有喜爱木建筑的传统。
日本总务省每5年对全国的住宅情况进行统计,根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从建筑构造方面来统计,2013年木造结构为3011万户,占整体住宅57.8%;独户住宅达到2860万户,占整体住宅的54.9%。
2014年住宅木结构统计中,可以计算出平均每栋住宅的面积为121平方米左右,基本属于独户住宅的范畴。
日本人之所以喜欢木结构独户式住宅,除传统习惯外,木结构房屋使用寿命长、建设周期短、节能、生态、环保、抗震等特点也是其受青睐的重要原因。
但为什么会认为日本是钢建筑先进国家呢?在日本大中城市中,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是另一道风景线,这些建筑以钢结构为主。
钢结构建筑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设备、部品、材料有机结合体的集成产品,是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和必然产物。
由于日本特殊的地质条件,日本建筑钢结构及相关钢材的研发与生产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2013年日本非木造为2199万户,占比为42.2%,其中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为1766万户,占比为33.9%。
现代日本住宅,从结构上讲,木结构的占多数,但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结构等住宅占到非木结构的80.3%。
图一不同建筑结构施工面积为了分析包括住宅在内所有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与钢结构所占比例,引用日本国土交通省的统计数字, 2013年日本新施工房屋总面积为14845.6万平方米,其中,钢结构(S)为5234.3万平方米,约占35.3%,钢筋混凝土结构(RC)为2967.5万平方米,约占20%:钢管混凝土结构(SRC)为346.5万平方米,约占2.3%:从图一可以分析得出1970后钢结构始终高于钢筋混凝土面积比例的结论。
表1 日本2014年施工的不同用途及结构建筑物统计数量(面积)如表1所示,2014年的统计中,2014年钢结构建筑为12.8万栋,占总数的21.7%,面积4922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6.7%。
日本建筑学会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规范

目录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规范 (2)1章总则 (2)1条目的和适用范围 (2)2条计量 (2)2章材料以及容许应力 (2)3条砼的种类、品质材料由以下确定: (2)4条钢筋的质量、形状、尺寸 (3)5条材料系数 (3)6条容许应力 (3)3章荷载及应力变形的计算 (4)7条荷载以及外来组合 (4)8条结构计算的基本要求 (5)9条骨架的分析 (6)10条板的分析 (7)11条平板结构 (9)4章构件计算 (10)12条关于弯曲构件截面计算的基本假定: (10)13条梁的弯曲所对应的截面计算 (11)14条针对柱的轴向力和弯曲的截面计算 (12)15条梁、柱以及梁柱结合部的剪切计算 (13)16条粘结及焊接 (18)17条固定 (22)18条楼板的计算 (25)19条墙构件的计算 (26)20条基础 (35)21条钢筋保护层厚度 (36)22条特殊的应力所对应的结构构件的加固 (36)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规范解说 (37)第一章总则 (37)1条目的与适用范围 (37)第二章材料及容许应力 (40)6条容许应力 (40)第三章荷载及应力和变形计算 (45)7条荷载和外力及其组合 (45)8条结构分析基本事项 (47)第四章材料的计算 (48)12条弯曲构件断面计算的基本假设 (48)13条梁弯曲的断面计算 (48)14条柱的轴向力和弯曲的断面计算 (49)日本建筑学会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规范1章总则1条目的和适用范围1、针对混凝土建筑物的损伤控制性能,确定其实用性能而使用的,其中一部分条款可以确认结构的安全性。
2、本规范适用第3条件规定的混凝土结构,以及第3条砼及第4条规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结构计算。
根据特别的调查研究,能够确认与本规范具有效力的构造性能的情况下,可以把本规范的一部分要求降低。
2条计量2章材料以及容许应力3条砼的种类、品质材料由以下确定:1、砼的种类和品质(1)按照本学会《建筑工程标准形式书同解说JASS5钢筋混凝土工程》(按JASS5)本学会根据JASS5而定(2)砼的配合比制造、运输、浇筑、支模以及质量管理根据JASS5而定4条 钢筋的质量、形状、尺寸除特殊情况外,根据JISG3112《钢筋砼用钢的规格》决定,圆钢直径d<19mm.异形钢<d41,另外根据JISG3551《焊接钢丝网及异形钢筋网格》规定,钢丝网、钢丝直径d>6mm 可以使用。
大体积混凝土解释

大体积混凝土一般为一次浇筑量大于1000 m3或混凝土结构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2 m,且混凝土浇筑需研究温度控制措施的混凝土。
日本建筑学会标准(JASS5)规定:“结构断面最小厚度在80cm以上,同时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与外界气温之差预计超过25℃的混凝土,称为大体积混凝土”。
大体积混凝土的相关简述定义:现代建筑中时常涉及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如高层楼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
它主要的特点就是体积大,一般实体最小尺寸大于或等于1m.它的表面系数比较小,水泥水化热释放比较集中,内部温升比较快。
混凝土内外温差较大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
所以必须从根本上分析它,来保证施工的质量。
无明确定义美国混凝土学会(ACI)规定:“任何就地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其尺寸之大,必须要求解决水化热及随之引起的体积变形问题,以最大限度减少开裂”。
大体积混凝土一般在水工建筑物里常见,类似混凝土重力坝等。
大体积混凝土特点结构厚实,混凝土量大,工程条件复杂(一般都是地下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求高,水泥水化热较大(预计超过25度),易使结构物产生温度变形。
大体混凝土除了最小断面和内外温度有一定的规定外,对平面尺寸也有一定限制。
因为平面尺寸过大,约束作用所产生的温度力也愈大,如采取控制温度措施不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极限值时,则易产生裂缝。
[1]在建筑施工中常碰到大体积砼,为帮助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学习了解大体积砼防裂和温度控制方面的问题,加强施工技术方面的交流,本人根据自己的认识所及,参考了一些相关书籍,文章以问答的形式,先提出问题,再用通俗的语言和科学道理解答,问题解答也侧重于技术要领和做法,主要从实际出发,以实用为主,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实际施工中常碰到的,目的是使项目部施工技术人员既知道大体积应该如何控制质量,又懂得为什么要进行防裂和温度控制的道理。
遇到对大体积砼防裂和温度控制方面问题不懂的地方,大家可带着问题翻阅,从中找到答案,增长学识,相信对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有所帮助。
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比及研究

国内外型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比及研究作者:罗闻捷来源:《建筑与装饰》2018年第09期摘要型钢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组合结构体系,其能充分利用钢与混凝土各自的优点,具有高强经济的特点。
本文从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历史应用、研究现状出发,对比分析国内外不同规范的异同,以综合评判此类结构的设计要点。
关键词型钢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规范对比;强度叠加法;抗震设计引言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SRC结构)是钢与混凝土组合成的结构形式。
具备了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力大、刚度大、抗震性能好的优点;与钢结构相比具有防火性能好,结构局部和整体稳定性好,节省钢材的优点。
SRC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
1918年,日本的内田祥山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SRC结构大楼。
在欧美,达拉斯的第一国际大厦(72层)等均采用了SRC外框架+内筒结构。
在我国,80年代后以金茂大厦为代表的众多4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几乎都采用了巨型SRC柱或SRC核心筒墙等形式。
1 型钢混凝土的研究现状SRC结构最初是利用混凝土对钢骨的保护作用,起到耐久耐火的作用。
对SRC构件性能进行大量的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苏联的SRC理论坚持极限强度理论,认为钢与混凝土完全共同工作,并认为在极限状态下型钢达到完全屈服状态;欧美对SRC结构的研究是从配空腹式角钢骨架开始的。
20世纪60年代,Bondnal提出了描述柱工作性能的强度理论;以东京大学的平井善胜、仲雄尾等研究小组的理论实验为基础,日本建筑学会于1958年制定了以累加强度为基本体系的《钢骨混凝土规范》。
我国自80年代起对SRC结构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受弯、受压构件和节点的受力性能、轴压比限制、构件的徐变与收缩、抗震承载力等,并通过模拟振动台实验、拟动力实验,深入研究了静力动力特性和分析方法。
2 美国规范的设计方法美国的SRC规范主要包括:ACI编制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ACI 318-14;AISC编制的《钢结构设计规范》AISC-LRFD 99和ANSI/AISC 360-10;NEHRP编制的FEMA P-1050这三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建筑学会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规范结构设计1章总则1条目的和适用范围1、针对混凝土建筑物的损伤控制性能,确定其实用性能而使用的,其中一部分条款可以确认结构的安全性。
2、本规范适用第3条件规定的混凝土结构,以及第3条砼及第4条规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结构计算。
根据特别的调查研究,能够确认与本规范具有效力的构造性能的情况下,可以把本规范的一部分要求降低。
2条计量2章材料以及容许应力3条砼的种类、品质材料由以下确定:1、砼的种类和品质(1)按照本学会《建筑工程标准形式书同解说JASS5钢筋混凝土工程》(按JASS5)本学会根据JASS5而定(2)砼的配合比制造、运输、浇筑、支模以及质量管理根据JASS5而定4条 钢筋的质量、形状、尺寸除特殊情况外,根据JISG3112《钢筋砼用钢的规格》决定,圆钢直径d<19mm.异形钢<d41,另外根据JISG3551《焊接钢丝网及异形钢筋网格》规定,钢丝网、钢丝直径d>6mm 可以使用。
5条 材料系数钢筋和砼一般按表5.1采用注:r :空气中干燥情况下混凝土的单位体积重量(KN/3mm ),特别是没有进行调查的情况下,按表7.1中数值减去1.0计算。
6条 容许应力砼及钢筋的容许应力按表6.1、6.2、6.3确定 表6.1混凝土强度容许值(N/2mm )注:c F 指混凝土的设计强度标准值表6.2 钢筋容许应力(N/ 2mm )**仅限于板的受拉钢筋表6.3钢筋混凝土对应的容许应力值(N/2mm )上的混凝土时所对应的钢筋。
2)c F 指混凝土的设计强度标准值3)异形钢筋到异形钢筋的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小于1.5倍直径以下,容许粘结应力值在此表中的数值上乘以{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1.5倍)}3章 荷载及应力变形的计算7条 荷载以及外来组合1、结构计算的荷载与外力以及组合根据《建筑基准法》以及建设部公告,国土交通部公告或者本学会的《建筑荷载指南同解说》、《建筑物基础结构设计指南》当中规定的实施。
2、钢筋的重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若无特别的要求,研究按表7.1确定8条 结构计算的基本要求1、构的整体及部分的应力和变形根据下述假定计算:(1)应力和应变计算一般情况下,在弹性刚性基础计算下,一般根据弹性刚性假设计算,但是考虑分析目的和各个构件的水平应力相对应的砼开裂影响,使刚度降低。
材料的弹性模量按表5.1采用,但是考虑长期荷载作用产生的徐变的影响,不按此规定考虑。
2、柱和梁的刚度规定(1)弯曲变形、剪切变形及轴向变形所对应的强度时,截面面积及截面惯性矩按全截面计算,这些计算如果无法忽略钢筋,则适当考虑钢筋的影响。
(2)(梁上的板,板上的梁)与墙连接的柱等的T型截面的构件其弯曲变形所对应的板的有效宽度。
腹板的宽度应叠加上两侧或单侧板部上共同工作部分的宽度。
板部共同工作部分的宽度按8.1式或8.2式确定。
a 0.5,(0.50.6)a ab a l l <=- a0.50.1a b l l≥=时, (8.1) 00a 0.5,(0.50.3)a ab a l l <=- 00a10.2a b l l ≥=时, (8.2) 两端刚接或连续梁按8.1式,简支梁按8.2式图8.1 T型截面构件的有效宽度(3)构件的变形原则上是根据弯矩和剪力产生的变形,必要条件下考虑轴向力的变形,这种情况下,为了简化应力计算,长细比很大的构件剪力应变可以忽略。
(4)构件由于局部开裂造成刚度下降的影响无法忽略,应设定适当的恢复力模型进行非线性分析,计算各部分应力和变形。
3、墙的刚度确定,虑抗震墙或墙形状的构件其弯曲变形、剪切变形和轴向变形的同时,根据分析的目的及水平应力不同,这些变形的所对应的弹性刚度适当降低。
9条骨架的分析1、板传递到梁上的垂直荷载,应根据板上荷载的分布及板周边条件确定,长方形板的分布荷载,应从梁的两端以及与梁平行的直线所对应的T型或 型所对应的荷载。
2、结构中骨墙体的重量,可视为直接由柱传递,但是基础梁和基础板(桩基的情况下为柱帽及桩),根据视墙体的开口情况以及是否有结构缝,另外梁要适当考虑梁的支撑情况。
3、所受荷载除了计算满荷载外,应根据需要考虑实际荷载的影响。
4、刚接于主梁上的次梁,其弯矩应根据需求考虑主梁的扭转抵抗所产生的束缚,并按连续梁计算。
5、结构建模应根据下述进行(1)梁柱建模梁柱根据8.2所示的刚度进行换算,但是要适当考虑一下内容:1)刚性域对于梁柱结合和牛腿部位、开口下部和开口两边的墙壁,对应其它相连接构件部分的应力所产生的影响,要适当考虑构件的适宜的刚性域和线性变截面材料所组成的构件,但是此影响小的情况下,将此影响忽视的情况下,计算的应力适当增加的方法也认可。
2)结合部的考虑梁柱结合部建模时,将此部分作为刚性域假设部分或仅考虑剪切变形,此两种方法均可。
3)对于特殊结构骨架,要考虑所产生的应力变形,建立适当的变形。
(2)抗震墙的建模抗震墙根据8.(3)中所示的刚性刚度进行模型变换并进行结构分析,这种情况下根据要求,基础的扭转影响适当考虑到模型中去。
6、承受地震力的结构分析由承受地震作用的梁柱以及抗震墙所组成的结构,其应力应变分析可根据下述进行:(1)水平地震作用,一般情况下,根据结构两方向互相交叉的直交方向互相作用而计算,但建筑物的平面是特殊形状的情况下,根据要求考虑地震作用特别不利的方向计算。
(2)水平地震作用按集中作用于楼板上考虑,层间作用力影响大的情况下,应另外计算其影响。
(3)一般情况下,楼板在水平面内按刚性假定,特别是不能按刚性假定的情况下,考虑楼板的变形进行计算或者考虑其影响进行适当修正(4)各层的水平了作用中心和对应层的刚度中心(刚心)原则上要一致,但是两者不一致时,由此产生的扭转影响不能忽略的情况下,要适当考虑其影响(5)对应直交梁抗震墙轴向变形约束的情况下,扭转影响不能忽略的情况下,要适当考虑其影响(6)建筑结构凸出的部分如悬臂板等,要适当考虑地震的竖向力的影响(7)轴向或水平变形大的情况下,要适当考虑p-∆效应的影响7、适当考虑混凝土的开裂所引起的刚度劣化影响的结构分析对于超过构件开裂强度的应力的构件,在进行结构分析时,建议使用适当考虑裂缝开裂所产生的刚度劣化情况下的构件的力和变形关系,并据此进行逐步分析。
10条板的分析1、长方形板的玩具和剪力应根据周围的固定情况按弹性理论求解2、能视为周边固定的长方形板,当其承受分布荷载时,根据公式10.1、10.2按两个方向弯矩计算(参考图10.1)图10.1短边x 方向的弯矩(取单位宽度计算)两端最大负弯矩 21112x x x M l ω=-(10.1) 跨中最大正弯矩22118x x x M l ω=长边y 方向弯矩如式10.2 两端最大负弯矩21124y x M l ω=-( 10.2) 跨中最大正弯矩22136y x M l ω=x l :短边有效宽度 y l :长边有效宽度ω:单位面积上的全部荷载444y x x yl l l ωω=+但是有效跨度是指所支撑构件之间的净跨,从周边宽度/4x l 的部分(图10.1B 部分)在10.1、10.2中,按照与周边平行方向的x y M M 、值的一般考虑。
11条 平板结构1、 本条例适用于无梁板和和柱直接一体化的结构,其中第5条(3)项中所示的柱顶或者是设置了柱顶和支撑板的情况,称之为B 结构(图11.2设置了柱顶无承托,为A 结构;图11.3柱顶有承托,为B 结构),在有详细计算或特别试验进行的结构安全性能能够确认的情况下,本条例的一部分内容可以不按本条例内容执行。
2、垂直荷载的计算按以下假定:(1)A 、B 结构按相互交叉的两个梁换算,与其各个方向上的柱子共同构成的骨架,可以按两个方向换算的梁柱骨架考虑。
(2)换算的梁柱骨架其各个方向的全部荷载,计算时按各个方向承担的荷载考虑,换算梁柱骨架中的梁,其跨长为x y l l 、,其截面的宽度为y l 、x l 以及高度t ,关于恒载计算除了根据墙荷载情况下计算外,根据要求考虑部分荷载的影响。
(3)换算梁柱挂架的弯矩在板内的分配,按照板面上L/2(L :计算的柱跨度长),板面宽度的柱之间的部分(图11.1当中的ABDC 部分)以及和L/4宽度部分(图11.1中ABFE 和CDHG ),其所有数字按图11.1采用,跟支持不平行的外侧柱,其单位宽度的弯矩按一般柱的1/2考虑,相邻部分柱间距离的单位宽度上的弯矩,按一般柱间宽度的3/4取值,另外,柱顶周围的剪力分布可按相同考虑,见图11.1图11.13、水平力的计算可按以下假设计算:(1) 与前项相同,按换算成两方向的梁柱骨架进行。
(2) 换算的梁柱骨架,荷载按各自方向分布负担进行计算,此换算骨架的梁,其跨长按x y l l 、,其截面宽度(3/4)y l ,(3/4)x l 以及(t )考虑。
(3) 换算梁柱骨架柱列带(y l /2及x l /2),柱列带0.7,柱间带(y l /2宽度及x l /2)按0.3的比例进行。
4、B 构造、A 构造按柱顶周围不产生剪切破坏(冲击破坏)而进行设计。
5、除前述各项以外,B 结构、A 结构按下面的(1)~(3)进行(1) 板厚t ≥150mm,对应屋面板可以不受此约束,但是按18条第5项的构造要求。
(2) 柱高(圆形截面柱为直径)满足各方向的柱中心距离x y l l 、的1/20以上、300mm 以上,同时层高h 的1/15以上。
(3) B 结构按图11.3所示的柱顶与支撑板设计,但是相对于板其倾角小于45︒的柱顶部分,可不进行分担应力。
4章 构件计算12条 关于弯曲构件截面计算的基本假定: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弯矩所对应的截面计算,一般情况下按以下假设进行:(1) 忽略混凝土的受拉强度(2) 弯曲构件的各截面在构件弯曲后仍保持平面,混凝土的压缩和混凝土的压应力是与中性轴开始的距离诚正比。
(3) 钢筋与混凝土的弹性系数比n 与混凝土种类以及长、短期荷载无关,保持同一值,根据混凝土的设计标准强度c F ,按表12.1取值图12.1图12.1与计算截面非垂直钢筋的计算13条 梁的弯曲所对应的截面计算1、梁的设计弯矩根据以下方法计算:(1) 为了确保使用性能的长期计算弯矩,使在梁上作用的长期荷载的最大弯矩考虑。
(2) 为了损伤控制目的的短期设计弯矩,按其梁上短期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弯矩考虑2、长方形梁的容许弯矩,根据12条的基本假定,按混凝土的容许压缩应力达到压缩强度C F 时或者受拉钢筋容许受拉应力达到受拉强度t f 时,所对应的值,取其较小值。
3、长方形梁和板视为一体的T 形梁,板在压缩区域内的情况,按以下规定计算:(1) T 形梁的有效宽度B 一般情况下按8条2项(2)计算 (2) T 形梁容许弯矩按下面的i)或ii)计算: i)中性轴在板内的情况下按T 形梁的有效宽度B 作为宽度的长方形梁,按本条2项计算ii)中性轴在板外的情况下,根据12条的基本假定,判断为T 形截面,其压缩边缘的混凝土的压缩应力达到容许压缩强度c f 时,或者受拉侧的钢筋,其钢筋的受拉应力达到受拉强度t f 时,取较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