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大题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生儿反射的种类有哪些眨眼反射,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游泳反射,莫罗反射,抓握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行走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2、简述托马斯—切斯的气质三类型托马斯和切斯依据婴儿对环境适应的能力,划分为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20、简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口唇期(0~1岁);肛门期

(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感知运动阶段(0~2岁):获得了“客体永存性”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自我中心性”的认知特点(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克服了“自我中心性”,出现“观点采择”,获得思维上的“守恒

性”(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具有了抽象性。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关键期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期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着直接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应当承认,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是有较佳的时期的,这表现为某个时期的发展曲线陡然上升。

5、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是什么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岁~4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这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学前期(4岁~7岁)。获得自主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学龄期(7岁~12岁)。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青年期(12岁~18岁)。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岁~25岁)。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成年晚期(50~死亡)。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的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6、简述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模式(1)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不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判断(2)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这种不同观点的原因(3)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约8~10岁),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据此预期他们的行为反应(4)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约10~12岁),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

与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客官的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反应(5)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

7、简述发展心理学的聚合交叉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是将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综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它的基本设计思维是在纵向设计图式中分段进行横断设计,这样取长补短,保留纵向设计和横断设计的优点,克服其缺点,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了解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8、横断设计与纵向设计各有哪些优缺点优点:(1)横断:持续时间短,可以在相对短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并易于控制有关因素。能够同时对几个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2)纵向: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缺点:(1)横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年龄和出生年代两因素不能区分,取样复杂。(2)纵向:由于要追踪被试,整个研究持续的较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加入许多新的无关变量,人力物力有时也花费较大,被试流失严重,反复测量可能导致被试厌倦,有同层人效应,限制新技术的使用。

9、谈谈不同学派性别角色发展理论:(1)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两性间的发育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以同性别家长的自居过程而学会性别概念的;(3)社会学校理论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的;(4)认知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并不需要学习那么复杂的知识,它是受个体的自身成熟及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10、试述心里发展过程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1)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具有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起来。(2)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之为个体心理年龄特征。它与个体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系,但不完全是由年龄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的。(3)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特别是大的质变。也就意味着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殊的质,阶段与阶段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发展虽有阶段,但阶段与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一阶段都

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11、什么是同化和顺应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同化: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指主体通过调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1)联系:在同化和顺应的关系方面,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个认识过活动中常常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同化占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支配地位。(2)区别:二者适应的方式和结果不同,同化是外部的信息进行调整和转换,纳入主体的过程。而顺应是指改变主体自身的结构去适应外界的信息。

12、维果茨基发展观与皮亚杰发展观异同,以及两种理论对教学实践启示:(1)相同点:

a、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不同点:a、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是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果茨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b、在发展的关键问题上,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成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维果茨基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的质量决定真智力发展的质量。

c、在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上,皮亚杰认为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茨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

d、在语言和思维关系方面:皮亚杰人为思维决定语言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语言的发展决定思维的发展(3)对教学实践启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同时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皮亚杰的理论启发我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的思维阶段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

综合题13、根据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理论。试以一具体行为为例加以分析。(1)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2)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3)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举例分析:(1)例如攻击性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生来具有的死亡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是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受本我控制,遵循快乐原则。(2)儿童在5岁以后,攻击性行为开始减少。攻击性行为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