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风与建筑设计方案(PPT课件)
自然通风

④百叶窗、上悬窗及可部分开启的卷帘等不同 窗户形式对室内气流模式的影响如图示。
⑤ 遮阳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室内气流。如图。
(三)利用绿化改变气流状况:
建筑物周围的绿化,不仅对降低周围空气温度 和太阳辐射的影响有显著作用,当安排合理时,也 能改变房屋通风状况。
四、建筑平面布置与剖面处理基本原则 1.建筑布局采用交错排列或前低后高,或前后逐层加高 的布置;
K :空气动力系数;
v :风速; e :室外空气密度。
3. 风向投射角:风向投射线与房屋墙面的法线交角。
从室内通风来说,风向投射角愈小则对房间通风愈
有利,但屋后旋涡区较大,为保证后一排房屋的通风, 两排房屋间距一般要求达到前幢建筑物高度的4-5倍,
这样用地太多。
若有一定风向投射角,对室内风的流场范围和风 速都有影响,如表。
开口面积对气流影响:如图。
据有关试验资料表明:当进、出口面积相同,室内 平均风速随进、如已达室内宽度三分之一时,如再 增加窗宽好处就不明显了; 当窗高超过1.1m之后,对人们活动区范围内的空气 流通所起的作用就较小,室内气流场与进、出风口面积 关系极大。当窗面积与地板面积之比较大时,则室内气 流愈均匀,但当比值超过250/0后,空气流动基本上不受 进、出风口面积影响。 当扩大面积有一定限度时,可在进气口采用调节百 叶窗,以调节开口比,使室内增加流速或气流分布均匀。
4. 穿堂风的设计要求:一是气流路线应流经人的活动 范围,二是必须有必要的风速,最好达到0.3m/s以上。
对有大量余热和有害物质的生产车间,组织自然通风除
保证必要通风量,还应保证气流的稳定性和气流线路的 短捷。
5. 组织自然通风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正确选择建筑的
朝向和间距、合理的布置建筑群,选择合理的建筑平、 剖面形式,合理的确定开口面积及位置、门窗装置的方 法及通风的构造措施。
建筑通风系统PPT课件

将排出的空气余热回收再利用,减少能源浪费。
运用智能控制系统
运用智能控制系统对通风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
06
CATALOGUE
建筑通风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新型通风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自然通风技术
利用自然风力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具有节能、 环保、无噪音等优点。
通风系统的设计原则
舒适性原则
健康性原则
建筑通风系统的设计应首先考虑为人们提 供舒适、宜人的室内环境,包括适宜的温 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通风系统应能有效地过滤和排除室内空气 中的细菌、病毒、异味等有害物质,保证 室内空气的新鲜和健康。
节能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
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能 源的消耗,采用高效、低能耗的通风设备 和系统。
高湿度环境
对于高湿度环境,需要采用除湿 或调湿的通风系统。
高温环境
对于高温环境,需要采用降温或恒 温的通风系统。
密闭环境
对于密闭环境,需要采用强制换气 的通风系统。
05
CATALOGUE
建筑通风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通风系统的维护保养制度
01
定期检查
对通风系统进行定期检查,确保系 统正常运行。
更换磨损部件
发展
未来的建筑通风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节能化和健康化,如通 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化控制,通过采用新型节能材 料和优化设计实现节能化,通过引入空气净化技术实现健康 化。
建筑通风系统的分类与组成
分类
根据通风动力不同,建筑通风系统可分为自然通风和 机械通风两大类。自然通风依靠自然界的风力、温差 等自然动力实现通风换气,而机械通风则依靠风机等 机械设备提供动力进行通风换气。
建筑物理(房间的自然通风)

④百叶窗、上悬窗及可部分开启的卷帘等不同窗 户形式对室内气流模式的影响如图示。
⑤ 遮阳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室内气流。如图。
(三)利用绿化改变气流状况:
建筑物周围的绿化,不仅对降低周围空气温度和 太阳辐射的影响有显著作用,当安排合理时,也能 改变房屋通风状况。
四、建筑平面布置与剖面处理基本原则 1.建筑布局采用交错排列或前低后高,或前后逐层加高 的布置; 2.正确选择平面的组合形式,主要使用房间应布置在夏 季迎风面,背风向则布置辅助房。并以建筑构造措施 改善通风效果; 3.利用天井、楼梯间等增加建筑内部的开口面积,并利 用这些开口引导气流,组织自然通风; 4.开口位置的布置应使室内流场分布均匀; 5.改进门窗及其它构造,使其有利于导风、排风和调节 风量、风速等。
二、遮阳的形式及其效果
(一)遮阳的形式:
① 水平式遮阳:能有效遮挡高度角较大的、从窗口上 方投射下来的阳光,适用于接近南向的窗口,或北回 归线以南低纬地区的北向附近的窗口。
②垂直式遮阳:能有效遮挡高度角较小的、从窗侧斜 射的阳光,但对于高度角较大的、从窗口上方投射的 阳光,或接近日出、日没时平射窗口的阳光不起遮挡 作用;主要适用于东北、北和西北向附近的窗口。
③综合式遮阳:能有效遮挡高度角中等的、从窗前斜 射下来的阳光,遮阳效果比较均匀;主要适用于东南 或西南向附近的窗口。
④挡板式遮阳:能有效遮挡高度角较小、正射窗口的 阳光;主要适用于东、西向附近的窗口。
(二)遮阳的效果: ① 遮阳对太阳辐射热量的阻挡。
遮阳设施遮挡太阳辐射热量的效果还与遮阳设施的构造处 理、安装位置、材料与颜色等因素有关。
当扩大面积有一定限度时,可在进气口采用调节百叶 窗,以调节开口比,使室内增加流速或气流分布均匀。
自然通风原理及案例分析.ppt

并列式
错列式
行列式
斜列式
周边式
自由式
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建筑形体
建筑的宽度会影响通风的效果和形式。建筑宽度不超过10米的建筑可以使用单侧通风方法; 宽度不超过15米可采用双侧通风。 建筑高度的增加,室外风速也随之增大,同时热压也和建筑的高度成正比。
利用中庭双侧通风
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平面布局
开口位置对室内流场的影响
建筑设计中的自然通风:植被绿化
植物是天然的气候调节器。在建筑物的外部布置树木等植被,在夏季可以有效降低地表温 度,同时有助于减小建筑物迎风面的压力,引导通风。不仅如此,室外绿化带还可以调节 风速,改变风的流动路线。若将绿化、水面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上,可以改善室内空气的 品质和降低空气温度,起到“自然空调”的作用。
建筑物四周的气流分布
PS:在建筑设计时,应注意当地的主导风向、开窗位置,以实现穿堂风,提高室内舒适度。
自然通风原理之二:热压作用
按照热力学原理,当室内存在热源时,室内空气的密度有沿高度逐渐向上递减的特点。密 度小的热空气由于对流作用上升,原来位置的空气变得稀薄形成负压区,因而产生压力差。 正是由于上述原理,当室内外空气温度不同时,在建筑外墙的进、排风孔上将形成一定的 压力差。
• 6、Almost any situation---good or bad---is affected by the attitude we bring to. ----Lucius Annaus Seneca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态度的影响。11时3分11时3分5Aug-208.5.2020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〇年八月五日2020年8月5 日星期三
建筑通风系统PPT课件

目录
• 建筑通风系统概述 • 建筑通风系统的类型与原理 • 建筑通风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 建筑通风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 建筑通风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CHAPTER 01
建筑通风系统概述
定义与功能
定义
建筑通风系统是指为建筑物内部 提供新鲜空气并排除废气的系统 ,确保室内空气质量。
智能化与自动化的趋势
自动化控制
通过预设程序或远程控制,实现 通风系统的自动调节和开关,提
高运行效率和节能性。
数据分析和优化
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对通 风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 优化,提高系统性能和能效。
智能运维与管理
通过智能传感器和远程监控,实现 通风系统的故障预警、预测性维护 和远程管理。
能耗分析
评估通风系统的能耗,提出节能措施,如使用高效节能设备 、实施智能控制等。
环境影响评估
评估通风系统对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的影响,如空气质量、 噪声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
CHAPTER 04
建筑通风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维护保养的重要性
确保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
01
定期维护保养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通风系统的
机械通风系统
1 2
机械通风系统的原理
通过机械(如风扇、鼓风机等)产生空气流动, 将室内空气排出,同时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室内 。
机械通风系统的优点
通风效果好,可调节性强,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3
机械通风系统的局限性
耗能较高,存在机械噪音和维护成本等问题。
CHAPTER 03
建筑通风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设计原则与流程
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挑战
节能设计
自然通风建筑设计

自然通风建筑设计长期以来,自然通风做为一项传统的建筑防热技术,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湿热地区,人们看到的传统民居往往有这样的外表:建筑都有开阔的窗户;采纳轻巧的墙体;深远的挑檐;高高在上的顶棚并且设置有通风口;建筑往往架空,以避开地面的潮气和热气,采集更多的凉风——这样形象的背后,隐蔽着劳动人民对利用自然通风技术的朴实观念。
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调整室内环境的原始手段。
空调的产生,使人们可以主动地掌握居住环境,而不是象以往一样被动地适应自然;空调的大量使用,使人们慢慢淡化了对自然通风的应用。
而在空调技术得以普及的今日,迫于节省能源、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的双重压力下,全球的科学家不得不重新端详自然通风这一传统技术。
在这样的背景下,把自然通风这种传统建筑生态技术重新引回现代建筑中,有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意义。
1.自然通风的理论机理通常意义上的自然通风指的是通过有目的的开口,产生空气流淌。
这种流淌直承受建筑外外表的压力分布和不同开口特点的影响。
压力分布是动力,而各开口的特点则打算了流淌阻力。
就自然通风而言,建筑物内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缘由: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
这两种因素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共同起作用。
1.1风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风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压力差。
假如风在通道上遇到了障碍物,如树和建筑物,就会产生能量的转换。
动压力转变为静压力,于是迎风面上产生正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5-0.8倍),而背风面上产生负压(约为风速动压力的0.3—0.4倍)。
由于经过建筑物而消失的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的窗缝和其他空隙流入室内,而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就形成了全面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
某一建筑物四周风压与该建筑的几何外形、建筑相对于风向的方位、风速和建筑四周的自然地形有关。
1.2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热压是室内外空气的温度差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
初中建筑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

初中建筑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目录一、前言 (2)二、自然采光与通风 (3)三、施工工艺与材料规范 (7)四、功能布局 (12)五、建筑特点及要求 (17)六、成本控制 (23)七、报告结语 (27)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初中建筑的设计也越来越注重智能化和数字化功能的融合。
智能教室、智慧校园成为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化系统能够实现教室内设备的自动调节,如智能照明、空调温控、投影设备的自动连接等,使教学活动更加高效和便捷。
学校管理系统也能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优化,提升学校整体运营效率。
初中建筑设计应体现时代发展特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在外观上,设计风格要与周围环境协调,既要体现学校的文化特色,也要保持建筑外观的简洁和现代感。
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化教育对教学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的外形设计要既有美学价值,又能突出学校特色,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视觉感受。
初中建筑规划设计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其目的是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环境。
建筑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活动的需求,还应兼顾学生身心发展、校园安全以及环境舒适性等多重因素。
现代初中建筑设计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融合。
通过引入绿化屋顶、垂直绿化、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创造一个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学习环境。
建筑周围的绿化景观也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花园、绿道、植被等自然元素的设计,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空间,促进身心健康。
现代初中建筑注重各功能区域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常见的包括图书馆、体育馆、音乐艺术室、心理辅导室等多功能综合性区域。
这些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功能划分,而是根据实际需求融合多种功能,形成集教学、娱乐、休闲、心理辅导等多方面于一体的区域。
例如,综合性体育馆不仅可以用于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还可以作为大型集会、展示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功能更加多元。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第11讲建筑自然通风

11.2 自然通风的原理与应用
(4)机械辅助式自然通风
对于体育场馆、展览馆、商业设施等大型公建,由于通 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单纯依靠自然的风压、热压往往 不足以实现自然通风。而对于空气和噪声污染比较严重的大城 市,直接自然通风会将室外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入室内,不利 于人体健康。针对以上情况,常常采用一种机械辅助式自然通 风系统。
要善于利用自然通风的原理,合理地进行建筑物总体布局 和设计建筑物门窗口,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使自然通风成 为改善室内热环境的有利因素,可以减少空调制冷能耗。
11.3 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
(1)建筑朝向、间距及建筑群的布局
朝向 以各地风玫瑰图为
依据,使建筑迎风面尽 量与夏季主导风向垂直。 间距
11.2 自然通风的原理与应用
【例】 英国国内税务中心(迈克尔·霍普金斯)
设计一组顶帽可升降的圆柱形玻璃通风塔,用作建筑的入口 和楼梯间。玻璃通风塔可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量,提高塔 内空气温度,从而进一步加强烟囱效应,带动各楼层空气循 环,实现自然通风。冬季时可将顶帽降下以封闭排气口,这 样通风塔便成为一个玻璃暖房,有利于节省采暖能耗。
风。
充分利用建筑物的中庭、阳光间和烟囱等装置。
11.2 自然通风的原理与应用
【例】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诺曼 ·福斯特)
利用高层建筑中庭拔风作用,实现内 部热压通风。同时利用垂直面上环绕 错落布置的空中花园通风口,解决高 层建筑内部风速过大,易发生发生紊 流的问题。
11.2 自然通风的原理与应用
11.3 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
11.3 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
11.3 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
开口尺寸
“ 山 ”形和 “ 口 ”形 “山”形建筑敞口应朝向夏季主导风向,夹角在 45℃ 以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为了保证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建筑主要进风面一般应 与夏季主导风向成60°- 90°角,不宜小于45°角,同时 应避免大面积外墙和玻璃窗受到西晒。
(1)街道布局的定向
主要大街/大道应与盛行风的方向平行排列或 最多成30度角,令盛行风得以进透入全区
(2)建筑物之间应留有空间以改善通风
立面 效果图
建筑中或厂房中的应用
高层建筑窗际自然通风
方式
说明
天窗外加外 遮阳及通风
装置
如果屋顶面有利用天窗采光的设 计,其朝向须避开太阳直射,并 提供外部反光遮阳,且有从装置 上部排走热量的通风口。
双屋顶构造
利用上层构造来遮蔽直接日射, 中间为开放的空气层,利用风力 或浮力通风的原理来散热,外层 采用浅色轻质材料,用以遮挡太 阳的热进入内层屋顶。
速等。
思考题
调查杭州市的建筑群坐落情况 杭州市一年的风向如何变化 校园建筑是否存在通风问题,如果存在,请说明,
并提出改善方案?
1.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 会的焦 点和热 点问题 ,但倡 导并弘 扬真善 美是永 恒的时 代主题 ,结合 当前反 腐倡廉 和社会 舆论看 ,对忠 臣廉吏 的价值 判断依 然会影 响高考 文言文 的选文 。
一.基座型(底层扩座型)建筑: 1.将高层建筑物下层部份规划为一大片的低层建筑物减少对行 人活动层的影响。 2.底层建筑物的设计高度必须比周围的建筑物高,以避免「楼 房风」影响周围的低矮建筑。
二.中空化建筑: 1.于建筑物立面中段位置设一大的开口部,使风能穿透而过, 如此可减低「下降风」的风速。 2.建筑物中空层设置的位置以接近受风面的气流分岐点附近, 其风速增加领域为最小。
自然通风的风压作用和热压作用都随着建筑 物的高度的增加而增强。
对高层建筑的室内通风是有利的,但是,高 层建筑能把城市上空的高速风引向地面,产生“ 楼房风”的危害,这对周边地区自然通风的稳定 性和控制是不利的。
梯级式的高度轮廓可令 风转吹向较低的地方
高度轮廓的差异可促进空气流动
1.建筑群立面改善通风方法
三.邻栋间通廊顶盖: 为防止高层建筑物受风面与低层建筑间通路,入口处之逆流风 对行人活动的影响,故于上部设置顶盖。
2.建筑内通风的设计
自然通风性能,以空间中「开窗」型态,与其它「开口」之通风路径 关系为判定,分为「置中窗」(窗中心线距离墙面值D:1/2X≧D≧1/3X) 及「边窗」(非置中窗) 两种开窗型态,空间较佳的通风路径以「相对 侧」通风路径设计或「多侧」通风路径设计。
往日常见的气窗因被认为造型老气、退流行而 舍弃,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固定玻璃的景观窗, 然而在无敌景观的背后,往往得承受闷热的室 内温度及高昂的空调电费。
此类窗户是否理想? 为保留大面积的景观窗,侧边 通风用的推射窗可开启角度又 不足,易造成通风不良
旧式建筑楼高较高, 房门有设置气窗。 如果都没有气窗, 表示当你关起门时, 就算开窗,空气也 不会对流。
树木可以减低风速,通常风速减少10%以上的范围,迎风可达 树高的5倍,背风可达树高的2倍。保护绿带如能使4%的风透过则 可发挥最大的防风效果。
下层开放的植栽计划可让凉风吹过, 浓密的大树及林下灌木则可阻挡强 风侵袭。
建筑物或活动频繁场所应安置在 有遮阴树或大片草坪等有冷却空 气效果地区的下风处。
二、建筑形式的选择
屋顶通风塔 或排气装置
在非空调空间,设置屋顶通风塔 (风力通风)或屋顶排气装置( 浮力通风)来减低室内环境的热 负荷。
பைடு நூலகம்结:建筑设计应用自然通风的基本原则
建筑布局采用交错排列或前低后高,或前后逐层加高的布置 正确选择平面的组合形式;合理栽种树木,有利导风、透风。 利用天井、楼梯间引导气流,组织自然通风 开口位置的布置应使室内流场分布均匀 改进门窗及其他构造,使其有利于导风、排风和调节风量、风
如图(a)、(b)所示,空间开窗与「方框处开口」成通风路径时表示该空间具有 13 「较佳通风路径」。
相对侧开窗及多侧开窗方式也有一定的净深限制,且皆和室内净高 有关,这也是为了确保室内无死角。
室内空间深度设计
开窗方式与通风路径设计 穿堂风
为了让使用者与外界景观没有距离感,便有了 大面积、少分割的开窗方式,加上大面积玻璃 较重、不易开启,固定窗因此产生。
窗户上方以有气窗为佳,两扇对开的横拉窗, 保证至少能有一半的通风面积。
90度外推的型式,使通风面积几乎是整个开 口,外推后窗面开口分成两半,垂直的窗扇 则成为导风板,将风导入室内,通风效果更 好。
外推90度 的窗扇两 边都有空 间让风吹 进来,侧 向风打在 垂直窗扇 上都可以 灌进室内。
自然通风应用实例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
2.可以根据上句或下句推导提醒。内 容提示 的默写 ,可先 在头脑 中默背 有关内 容,选 取与提 示相对 应的内 容默写 。如果 默写的 内容印 象不深 ,可先 记得几 个字默 写几个 字,暂 时放过 ,后面 记起来 了再默 写。
建筑群通风的合适选择
(3)由道路、休憩用地及低 矮楼宇连成的通风廊道
(4)设置风廊/风道
校园建筑群和宿舍 楼群布局是否合理?
(5)利用非建筑用地 的配置以辟设风道
3.室外风吹过建筑物时, 形成正压区或负压区,对 周边建筑产生影响。
4.改善建筑群通风的方法
平面 一.建筑平面转角处理: 1. 角偶锯齿状处理,使迎风侧上游处面积小,而下游处面积大。 2. 将建筑物平面圆形化以减低风速增加领域。 二.墙面凹凸变化: 1. 将建筑物墙面做成凹凸状,以阻扰气流,降低横切建筑物侧 面的风速。 2. 建筑物墙面凹凸状变化,可藉遮阳板或增设阳台方式处理。 三.建筑群设计要求: 1.建筑物长边与长年风向平行。 2.加大建筑物群邻栋间隔,避免产生局部峡谷风。 四.利用绿化改变气流状况
自然通风与建筑设计
自然通风原理:
“热压”和“风压”这两种基本 作用形式。
自然通风特点:
✓ 不需要设置动力装置,因此是 一种经济的通风方式。
✓ 受室外气象条件影响,通风效 果不稳定。
一、建筑总平面规划 1.建筑群的布局可从平 面和空间两个方面考虑。 一般建筑群的平面布局 可分为:行列式、错列 式、斜列式及周边式。 通风角度讲,错列式、 斜列式及周边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