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题(集锦6篇)

高中生物实验题(集锦6篇)

高中生物实验题(1)

课前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仔细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课后复习

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

高中生物实验题(2)

再联系生物实验题时要着重训练这几点:

1)实验目的:做实验题的第一步就是必须明确实验目的,这一点题目中一般都会给我们提示,诸如“研究、探究、验证、证明”等字眼后面的叙述往往就是本题将要研究的问题即本题的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做实验题的第二步,就是对应实验目的,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并思考实验如何应用实验原理和所给实验材料及用具去进行实验设计。

3)实验类型:即弄清要设计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一般题目中说“为了研究、为了探究”等为探究性实验;“为了验证、为了证明”等为验证性实验。

4)实验变量:确定实验变量也是做实验题的关键之一,一般来讲要依据题目所给材料用具并联系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确定实验变量,所遵循的是“单一变量”原则,另外还要注意影响本实验的一些无关变量。

5)实验器材:这一环节在实验设计题中尤其重要,有的题目中会给出多种实验器材,考生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准确选取本实验所需的用具和材料;有的题目给的用具和材料全是该实验所必需的,考生就要考虑让这些器材全都物尽其用,而且不能自己想当然的另外添加题目中没有的用具和材料。

6)实验处理:利用“单一变量”的原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对实验组进行

一些必要的操作处理,在此一定要注意掌握好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关于“单一变量”即实验变量,一般就是实验目的中所要研究或验证的那个因素,这一因素也就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唯一不同之处。在设置实验变量时会涉及对照组的一些无关变量处理,对照试验一般分为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等。若为相互对照,则用“等量、等浓度、适宜”等模糊的概括词表示某些无关变量的添加;若为空白对照,则用“不作处理、不加”等词语进行描述。

7)实验处理:利用“单一变量”的原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对实验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操作处理,在此一定要注意掌握好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关于“单一变量”即实验变量,一般就是实验目的中所要研究或验证的那个因素,这一因素也就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唯一不同之处。在设置实验变量时会涉及对照组的一些无关变量处理,对照试验一般分为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等。若为相互对照,则用“等量、等浓度、适宜”等模糊的概括词表示某些无关变量的添加;若为空白对照,则用“不作处理、不加”等词语进行描述。

8)实验结论:高考生物实验题中,要求考生“预测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也是比较常见的题型,回答这个问题其实特别简单。实验结果就是所做实验的实验现象,一般可以根据实验原理推导得出,或是我们以前已经做过此类实验并知道其结果,

高中生物实验题(3)

再联系生物实验题时要着重训练这几点:

1)实验目的:做实验题的第一步就是必须明确实验目的,这一点题目中一般都会给我们提示,诸如“研究、探究、验证、证明”等字眼后面的叙述往往就是本题将要研究的问题即本题的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做实验题的第二步,就是对应实验目的,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并思考实验如何应用实验原理和所给实验材料及用具去进行实验设计。

3)实验类型:即弄清要设计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一般题目中说“为了研究、为了探究”等为探究性实验;“为了验证、为了证明”等为验证性实验。

4)实验变量:确定实验变量也是做实验题的关键之一,一般来讲要依据题目所给材料用具并联系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确定实验变量,所遵循的是“单一变量”原则,另外还要注意影响本实验的一些无关变量。

5)实验器材:这一环节在实验设计题中尤其重要,有的题目中会给出多种实验器材,考生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准确选取本实验所需的用具和材料;有的题目给的用具和材料全是该实验所必需的,考生就要考虑让这些器材全都物尽其用,而且不能自己想当然的另外添加题目中没有的用具和材料。

6)实验处理:利用“单一变量”的原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对实验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操作处理,在此一定要注意掌握好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关于“单一变量”即实验变量,一般就是实验目的中所要研究或验证的那个因素,这一因素也就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唯一不同之处。在设置实验变量时会涉及对照组的一些无关变量处理,对照试验一般分为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等。若为相互对照,则用“等量、等浓度、适宜”等模糊的概括词表示某些无关变量的添加;若为空白对照,则用“不作处理、不加”等词语进行描述。

7)实验处理:利用“单一变量”的原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对实验组进行一些必要的操作处理,在此一定要注意掌握好实验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关于

“单一变量”即实验变量,一般就是实验目的中所要研究或验证的那个因素,这一因素也就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唯一不同之处。在设置实验变量时会涉及对照组的一些无关变量处理,对照试验一般分为空白对照、相互对照、自身对照、条件对照等。若为相互对照,则用“等量、等浓度、适宜”等模糊的概括词表示某些无关变量的添加;若为空白对照,则用“不作处理、不加”等词语进行描述。8)实验结论:高考生物实验题中,要求考生“预测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也是比较常见的题型,回答这个问题其实特别简单。实验结果就是所做实验的实验现象,一般可以根据实验原理推导得出,或是我们以前已经做过此类实验并知道其结果,

高中生物实验题(4)

1、观察型实验题:一般都与教材中的实验密切相关,主要考查操作过程中的原理和技能。如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实验,包括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材料的选择和培养、对标本的处理、装片的制作和观察条件的控制等。如果没有对这些实验的亲手实践,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2、分析型实验题:从近几年的实验试题在考试中的题型变化来看,命题人借助创设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新情境(但绝不是无根据的编实验,一般都来自编题者的实践或相关教材),着重考查学生对实验进行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已成为命题的重要形式之一。

3、评价与设计型实验题:评价和设计型实验题在近几年的试题中可以说是一个热点,多次在不同地区的试题中出现。设计实验试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教材中学习过的实验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原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否在给定的条件下,根据所问的问题设计实验。或者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方案中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部分,包括科学性、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单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结果表达、数据处理和是否能得出正确结论等

高中生物实验题(5)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高中生思维形式正从感性逐渐朝着理性发展,但学生自我“感性意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重要的影响,学生在下意识中会遵循个人的感性意识。为提高学生生物学习效率,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感性意识着手,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物学习活动之中。例如,教师开展“细胞的基本结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的三维动态效果图,使学生能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明白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在细胞中所担任的角色以及所负责的功能。教学动画具有较强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能够直击学生内心深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能够积极踊跃的开展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学习氛围是微观视角下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状态、情绪以及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意识的推动力,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换发出别样的色彩,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

(二)加强师生沟通,增强学生学习情感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对学生开展“知识与技能”传授活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教学是一门与学生心理、机体发展有关的学科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该知识能够更加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生理特征以及心理特征,做好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等工作,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此,在实际学习中教师应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正视学生的发展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保证解决办法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与准确性;学生之间应增强沟通,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开展“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活动时,通过开展教学实验,使学生能够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从而明白生长素对植物伸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抑制作用;通过学习内容的互相补充与完善,使学生能够晓得其他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从而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对生物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公共场合,学生通过小组结合开展生物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正视自我,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与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实验的过程中应深入学生之中,观看不同小组学生做实验的过程,针对学生在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指出,落实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在做实验中所遇到的困难,教师应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因材施教。

(三)延展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生物教学工作不应被局限在课堂之中,应注重教学知识的延展与拓展,增加课堂容纳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生物知识,了解生物知识的存在价值。例如,学生学习“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知识点时,教师不应仅将学生的视线局限在课堂之内,应注重生活知识与课堂教学知识的连接工作,做好课堂知识的拓展工作,不断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判断意识以及判断能力。教师开展授课前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及知识的重难点,有计划的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为方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将教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明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教学知识相对零散、单一,教师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对已学知识进行处理与总结,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的实际应用。

高中生物实验题(6)

1、观察型实验题:

一般都与教材中的实验密切相关,主要考查操作过程中的原理和技能。如在显微镜下的观察实验,包括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材料的选择和培养、对标本的处理、装片的制作和观察条件的控制等。如果没有对这些实验的亲手实践,往往很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2、分析型实验题:

从近几年的实验试题在高考中的题型变化来看,命题人借助创设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新情境(但绝不是无根据的编实验,一般都来自编题者的实践或相关教材),着重考查学生对实验进行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已成为命题的重要形式之一。

3、评价与设计型实验题:

评价和设计型实验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说是一个热点,多次在不同地区的试题中出现。设计实验试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教材中学习过的实验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原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否在给定的条件下,根据所问的问题设计实验。或者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方案中的不合理和不科学的部分,包括科学性、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单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结果表达、数据处理和是否能得出正确结论等。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新课标所有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新课标所有实验) 考纲要求: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补初中实验: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学会使用显微镜 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初步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呈像原理、放大倍数计算方法 结构: 光学部分:目镜、镜筒、物镜、遮光器(有大小光圈)和反光镜(有平面镜和凹面镜) 机械部分:镜座、倾斜关节、镜臂、载物台(上有通光孔、压片夹)、镜头转换器、粗、细准焦螺旋。 注:目镜无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旋转螺丝,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呈像原理:映入眼球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镜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成像的清晰程度) 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二、显微镜的使用:置镜(装镜头)→对光→置片→调焦→观察 1.安放。显微镜放置在桌前略偏左,距桌缘8—10cm处,装好物镜和目镜(目镜5×物镜10×)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选取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直至视野光亮均匀适度。调节视野亮度只可用遮光器和反光镜,光线过强,改用较小光圈或用平面反光镜;光线过弱,改用较大光圈或用凹面反光镜。选低倍镜→选较大的光圈→选反光镜(左眼观察) 3.观察。将切片或装片放在载物台上,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俯首侧视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切片(约0.5cm),左眼观察目镜,(反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看到物像时轻微来回旋转细准焦,直到物像清晰。(找不到物像时,可重复一次或移动装片使标本移至通光孔中心)。.观察时两眼都要睁开,便于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侧面观察降镜筒→左眼观察找物像→细准焦螺旋调清晰 4.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细准焦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 注:换高倍物镜时只能移动转换器,换镜后,只准调节细准焦和反光镜(或光圈)。 问1:低倍镜换为高倍镜后,若看不到或看不清原来的像,可能原因?(ABC) A、物像不在视野中 B、焦距不在同一平面 C、载玻片放反,盖玻片在下面 D、未换目镜问2:放大倍数与视野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视野越亮,工作距离越长;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围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工作距离越短。 故装片不能反放。 5.装片的制作和移动:制作:滴清水→放材料→盖片 移动:物像在何方,就将载玻片向何处移。(原因:物像移动的方向和实际移动玻片的方向相反) 6.污点判断:1)污点随载玻片的移动而移动,则位于载玻片上; 2)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目镜后消失,则位于目镜;换物镜后消失,则位于物镜; 3)污点不随载玻片移动,换镜后也不消失,则位于反光镜上。 7.完毕工作。使用完毕后,取下装片,转动镜头转换器,逆时针旋出物镜,旋进镜头盒;取出目镜,插进镜头盒,盖上。把显微镜放正。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高中生物实验题目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题目汇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生物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实验题目归类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实验题归类 一、课本实验 一课本显性实验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10、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11、设计实验,观察生长表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1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14、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5、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17、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 二课本隐性实验

1、细胞成分的离心提取 2、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3、验证光合作用释放O2 4、验证光合作用需要CO2 5、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 6、验证DNA半保留复制的等速离心实验 7、验证细胞膜流动性实验 8、肺炎球菌转化实验 9、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0、孟德尔杂交实验 11、低倍镜的使用 12、向光性实验

13、DNA杂交实验 14、叶片脱色淀粉鉴定实验 15、动物激素实验 16、种子活性鉴定实验 17、种子发芽率测定实验 三课本实验复习要求 1、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2、学会移花接木,灵活套用 二、探究性实验 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通过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原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实验题专练-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实验专练:(7)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 A.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再次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 B.除了扦插枝条以外,其他实验条件均要相同 C.在实验过程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对促进生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D.实验的测量指标最好是枝条的生根数量 2、科研人员为探究生长素对根尖生长的影响,以琼脂块和水稻根尖为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对根的处理方式生长状况 1 黑暗竖直生长 2 单侧光照射背光弯曲生长 3 黑暗(一侧贴琼脂块) 竖直生长 4 黑暗(一侧贴含10-8mol/L生长素的琼脂块) 向贴琼脂块一侧生长 5 黑暗(一侧贴含10-6mol/L生长素的琼脂块) ? A.第2组与第4组说明单侧光照引起根尖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第3组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琼脂块对根尖生长无影响 C.第5组根尖的生长状况应该是“向贴琼脂块对侧生长” D.根尖背光弯曲生长说明生长素对根尖生长的抑制作用 3、甲图是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的曲线图,乙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示意图。下列对实验及图示的分析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NAA浓度为c B.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生长素由④移向③,所以③处生长速度比④快 D.生长素由①移向③,由②移向④ 4、某学校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月季生根的影响。下表是研究结果,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0 10-610-510-410-310-2 激素类似物甲 6 8 11 12 9 5 激素类似物乙 5.4 5.1 4.3 3.7 3.0 2.4 A.激素类似物甲促进插枝生根表现出两重性的特点 B.促进月季生根的最适激素类似物甲浓度在10-5-10-4mol·L-1之间 C.上述浓度激素类似物乙对月季生根有抑制作用 D.枝条需选择带有一定(数量相同)的芽或叶的 5、某科研人员以大豆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相关实验,实验记录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0μmol?L-10.05μmol?L_10.5μmol?L-1 1μmol?L-1 5μmol?L-1 吲哚乙酸(IAA) 80 cm 114 cm 100 cm 76 cm 35 cm 吲哚丁酸(IBA) 80 cm 77 cm 50 cm 35 cm 15 cm Α-萘乙酸(NAA) 80 cm 44 cm 23 cm 18 cm 10 cm A.该实验所用大豆幼苗的品种、大小以及生理状态属于无关变量 B.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三种植物激素对大豆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C.该实验能反映出IAA的两重性,但不能反映出IBA和NAA的两重性 D.IAA促进大豆根系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可能在0.05 pmol ? L—1?0.5 pmol ? L—1之间 6、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 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高中生物实验表格题总汇(共100题)

1.研究人员用同种小鼠进行了某中药制剂、四环素(一种抗生素)对肝脏脂肪含量影响的实验。实验设计和结果如下表所示(中药制剂和四环素都用生理盐水溶解),请据表分析回答: (1)若要观察小鼠皮下脂肪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用______染色。 (2)现有健康的体重相近、发育状况相同的雌雄小鼠各lOO只,按上表的实验设计,应如何对这些小鼠进行分组?__________________。表中所示的实验,自变量有______ (3)甲组和乙组对照可说明______。上表实验结果可初步说明该中药制剂能对小鼠起什么作用?______。 (4)研究人员认为,还需要观察中药制剂对小鼠(没有注射四环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请完善实验设计并回答问题: I.实验步骤: ①步骤一:按上表所示的实验设计的要求增加3组小鼠,并编号。 ②步骤二:这3组小鼠除每天喂养相同的饲料外,每天还需分别喂______,共ll天。同时在第8至ll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保持其它条件适宜且相同。 ③步骤三:测量并统计实验结果。 II.讨论: ①将得到的实验结果与上表的______组的结果进行对照,然后得出结论。 ②步骤二中需要“保持其它条件适宜且相同”,其原因是______。 【本题答案】(1)苏丹Ⅲ (2)将这些小鼠分成5组,每组雌雄小鼠各20只是否注射四环素,是否喂不同浓度的中药制剂 (3)四环素导致肝脏脂肪累积中药制剂能抑制四环素引起的肝脏脂肪累积 (4)0.05、0.10、0.15的中药制剂甲保持单一变量,避免无关变量不适宜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本题详解】 试题分析: (1)观察小鼠皮下脂肪细胞中的脂肪颗粒,可用苏丹Ⅲ(苏丹Ⅳ)染液染成橘黄(红)色。 (2)小鼠分组时,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使不同组小鼠要同一性别个体与总数目相同,因此应该将这些小鼠随机均分为5组,每组雌雄小鼠各20只;实验自变量有是否注射(0.025mmol)四环素、(是否喂)不同浓度的中药制剂等; (3)甲组和乙组的实验变量是有无注射四环素溶液,对照可说明四环素导致肝脏脂肪累积;上表实验结果可初步说明该中药制剂能对小鼠抑制(四环素引起的)肝脏脂肪的累积量。 (4)观察中药制剂对小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分组后,对小鼠除每天喂养相同的饲料外,每天还需分别喂一定浓度梯度的中药制剂,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浓度梯度为0.05、0.10、0.15的中药制剂,共11天。同时在第8至11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甲组进行对照;保持其它条件适宜且相同,避免无关变量不适宜

高中生物实验题(集锦6篇)

高中生物实验题(集锦6篇) 高中生物实验题(1) 课前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仔细听讲 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课后复习 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 高中生物实验题(2) 再联系生物实验题时要着重训练这几点: 1)实验目的:做实验题的第一步就是必须明确实验目的,这一点题目中一般都会给我们提示,诸如“研究、探究、验证、证明”等字眼后面的叙述往往就是本题将要研究的问题即本题的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做实验题的第二步,就是对应实验目的,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并思考实验如何应用实验原理和所给实验材料及用具去进行实验设计。 3)实验类型:即弄清要设计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一般题目中说“为了研究、为了探究”等为探究性实验;“为了验证、为了证明”等为验证性实验。 4)实验变量:确定实验变量也是做实验题的关键之一,一般来讲要依据题目所给材料用具并联系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来确定实验变量,所遵循的是“单一变量”原则,另外还要注意影响本实验的一些无关变量。 5)实验器材:这一环节在实验设计题中尤其重要,有的题目中会给出多种实验器材,考生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准确选取本实验所需的用具和材料;有的题目给的用具和材料全是该实验所必需的,考生就要考虑让这些器材全都物尽其用,而且不能自己想当然的另外添加题目中没有的用具和材料。 6)实验处理:利用“单一变量”的原则,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对实验组进行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精选.)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精选.) 第一部分分子与细胞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一、光学显微镜的结构 显 微 镜 二、成像原理 1.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2.放大倍数:目镜和物镜二者放大倍数的乘积。 注: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直径倍数,即长度和宽度,而不是面积。 三、操作步骤 1.低倍镜: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玻片→调焦→观察。 2.高倍镜:在低倍镜下确定目标→移动装片,使目标位于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调焦(转动细准焦螺旋。视野暗,可调反光镜或光圈)。 四、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1.镜检观察方法:姿势要端正,一般用左眼观察,右眼便于绘图或记录。 2.选择光源 (1)凡检查染色标本时,光线应强;检查未染色标本时,光线不宜太强。可通过扩大或缩小光圈、升降聚光器、旋转反光镜调节光线。 (2)观察透明标本时,一般视野要暗,以增大明暗反差。观察透光不佳的标本时,视野要亮。 3.进行视野中细胞数目的相关计算时,若视野中细胞成单行,则计算时只考虑长度或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应考虑面积的变化。 4.先低后高: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先放低镜筒,再向上调节(换高倍镜后只能用细准焦螺旋)。 5.成像规律: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上下、左右颠倒的虚像,所以,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偏哪移哪)。 6.污物位置的快速确认方法 移动装片 移 动 4.高倍镜与低倍镜的比较: 物像看到细视野物镜与视野

大小胞数目亮度载玻 片的距离 范围高倍镜大少暗近小低倍镜小多亮远大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糖类 (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2)淀粉+碘→蓝色 2.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方法步骤 1.糖类的鉴定 操作方法实验要求解释 (1)制备组织样液(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 时制备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 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续表 操作方法实验要求解释(2)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 入2 mL组织样液 —— (3)向试管内注入1 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 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 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切勿将 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 液中进行检测 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 时,生成的Cu(OH)2在70~90 ℃下分解成 黑色CuO和水;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 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OH)2生 成 (4)试管放在盛有50~65 ℃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最好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使试 管底部不触及烧杯底部,试管口不 防止试管内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

高中生物显微镜所有考题汇总(必做题目含答案)

考点1:显微镜的使用 1、使用高倍镜时不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解析】高倍镜对应细准焦螺旋,低倍镜对应粗准焦螺旋。 2、调节光圈的目的是调节视野的大小。(×) 【解析】调节光圈的目的是调节视野的亮暗,大光圈亮,小光圈暗。 3、调节细准焦螺旋或粗准焦螺旋的目的都是调节焦距。(√) 4、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显微镜视野中呈现p字母。(√) 【解析】将卷子旋转180度。 5、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更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6、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解析】高倍镜之后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不能再使用粗准焦螺旋。 7、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在视野的右上方看到一个细胞,若要将其移到视野的中央,则应将装片移向右上方。(√) 【解析】视野往哪里偏,就往哪里移动。 8、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在视野中看到某处细胞质中叶绿体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则其真实的运动方向是顺时针。(×) 【解析】将卷子旋转180度,依旧是逆时针。 9、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放大该物体的体积。(×)【解析】显微镜放大实际是放大物体的长度或者宽度,既不是体积也不是表面积。 10、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32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2个。(×) 【解析】显微镜的实际倍数是目镜×物镜,一开始是10×10为100倍,调整后为400倍,是一开始的4倍。由于是单行的细胞,因此可以看到32÷(400/100)=8(个)。 11、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直径范围内看到紧密相连的32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细胞2个。(√) 【解析】显微镜的实际倍数是目镜×物镜,一开始是10×10为100倍,调整后为400倍,是一开始的4倍。由于是紧密相连的细胞,因此可以看到32÷(400/100)2=2(个)。 12、将视野中的物像从图甲转为图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①向右上方移动装片;②转动转换器; ③放大光圈;④转动细准焦螺旋。(√) 【解析】显微镜的使用遵循四字法则:找→移→转→调。 找:低倍镜下找到物象,此时可以调节粗准焦螺旋。 移:移动到视野中央,物体往哪边偏,就往哪边移动。 转:转动转换器,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 调:调光和调焦。调光可以是光圈大小和反光镜,调焦此时用的是细准焦螺旋。 13、若使用目镜10×、物镜10×的镜头组合观察某细胞,则显微镜下该细胞表面积被放大100倍。(×) 【解析】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不是表面积。 14、观察未经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要用凹面镜、大光圈使视野明亮,利于观察。(×)【解析】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时,应用健那绿进行染色,如果未染色,则应该调暗光线,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已整理好A4)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已整理好A4) 实验一:营养成分的定性检测实验 所需材料:牛奶、蛋白质、蔗糖、淀粉、食盐、饭菜、水果等步骤: 1. 取一定量的样品,分别加入一些化学试剂; 2. 观察样品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沉淀的产生,可初步 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对应的营养成分。 实验二:光合作用实验 所需材料:苗叶、酒精、碘液、盐酸、取样器、滴定管、显微镜等 步骤: 1. 将新鲜苗叶置于室内或光源下; 2. 通过取样器、滴定管等工具分别抽取叶绿素溶液、葡萄糖 溶液、碳酸盐溶液,以及加入一些其他化学试剂; 3. 在相应的试管中进行反应,并观察变化。 实验三:DNA分离实验 所需材料:动物细胞、实验室试剂、离心机、显微镜等步骤: 1. 从动物组织中取出细胞; 2. 通过试剂对细胞进行破碎、提取DNA; 3. 经过离心机离心,提取分离后的DNA,并进行观察和测量。 实验四:发酵实验 所需材料:酵母、糖、面粉、水、试管、鱼缸等 步骤:

1. 将面粉、糖和水混合制成糊状物,加入酵母; 2. 在试管或鱼缸中进行发酵; 3. 观察发酵过程中气泡的产生和颜色的变化等。 实验五:细胞培养实验 所需材料:培养皿、细胞培养基、移液管、显微镜等步骤: 1. 选择适合的培养皿,添加细胞培养基; 2. 将待培养的细胞加入培养皿中,封闭培养皿; 3. 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4. 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和数量变化等。 实验六:人类遗传与基因工程实验 所需材料:血样、PCR试剂盒、电泳仪等 步骤: 1. 取血样提取人类基因; 2. 通过PCR扩增目标序列; 3. 将PCR产物进行电泳,观察条带的出现及大小等。 实验七:缩阴菌的筛选实验 所需材料:不同来源的缩阴菌样本、琼脂平板、各种营养成分培养基、培养箱等 步骤: 1. 将各种缩阴菌样本分别制备到琼脂平板上培养; 2. 观察不同缩阴菌的生长情况,选择生长状况最好的样本; 3. 根据该菌株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营养成分培养基,进行后续培养。 实验八:炭水化合物和脂质的检测实验 所需材料:红蜡笔、苯甲酸、酒精等 步骤: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步训练(含答案)-word文档资料

高考生物实验复习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步训练(含答案)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可用于酿造生产。以下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同步训练,请大家参考。 判断正误 (1)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通过多次计数取平均值可减少实验误差(福建卷,4A)()。 (2)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请判断①~④各项的正误 ①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④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答案(1) (2)① ② ③ ④ [典例透析] 【典例】

(江苏高考题改编)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 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d,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试解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震荡几次试管,原因是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已整理好A4)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已整理好A4)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 一、显微镜使用实验 实验现象: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 实验原理: 显微镜是一种将非常小的物体放大的仪器。显微镜有两个镜片,分别为目镜和物镜,通过调节物镜和目镜的距离,使物体放大到合适的大小,然后使用目镜观察被放大的物体。 实验步骤: 1. 将玻片架放置在显微镜的台面上。 2. 在玻片中央滴上一滴水,放置一个薄片样品。 3. 载物台向上移动,调整物镜到低倍的位置,然后向下调整物镜直至薄片样品完全清晰。 4. 调整目镜直至临界,然后调节焦距使样品清晰。 实验结果: 观察样品的细节和结构,放大图像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物体的细节。 二、酵母菌发酵实验 实验现象: 研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发酵的现象 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有能力进行葡萄糖发酵。在缺氧条件下,酵母菌用糖和其他有机物代谢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 1. 在三个试管中各加入10毫升葡萄糖溶液。 2. 在试管A中加入三颗酵母菌,用氧气可吸入的材料封

闭。 3. 在试管B中加入三颗酵母菌,用气密盖封闭。 4. 在试管C中加入三颗酵母菌,放置于通风处。 5. 将三个试管放置在恒温箱中约4小时。 6. 将试管A和B转移至活塞式气密容器,将CO2产生的肮脏和温室气体排放到显微镜后方。 实验结果: 检验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发酵的能力。 三、肌肉力量实验 实验现象: 研究肌肉在不同负重条件下力量的表现。 实验原理: 肌肉收缩与神经刺激有关,当肌肉收到刺激时,细胞壁内的物质会释放并与肌肉中的肌动蛋白结合。当肌动蛋白结合添加腺苷酸三磷酸(ATP)时,肌肉开始收缩,造成力量。 实验步骤: 1. 使用标量的加权设置增加肌肉负重,并找到最大负重。 2. 要求被试者做几次肌肉收缩的动作,每次动作持续5秒钟,以测试肌肉在不同负重条件下的力量。 3. 记录每次测定的数据。 实验结果: 比较不同负重条件下被试者的肌肉力量。较大的负重意味着肌肉展示更强的力量。 四、洋葱表皮细胞实验 实验现象: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 实验原理: 洋葱表皮细胞是一种单细胞植物,其中包含核,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质。 实验步骤: 1. 从洋葱头的表层取下一片薄片并将其放置在干玻片上。 2. 加入一滴无色硝酸甘油,然后覆盖一个载玻片。

高中生物实验(3)

高中生物实验(3)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 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时间: 3~5min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3min. 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 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 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压片时用力过大。(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高中生物实验题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题汇总 选择题部分(1) 1、(2010·安徽安庆市五校高三模拟)若以鸡蛋蛋白液为材料进行蛋白质鉴定实验,发现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壁上。下列关于这一现象形成原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A.鸡蛋蛋白液稀释不够,搅拌不匀 B.只添加了双缩脲试剂A,未添加双缩脲试剂B C.鸡蛋蛋白液不是合适的实验材料 D.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时间不够长 2、(2010·安徽安庆市五校高三模拟)下列有关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C A.实验材料的数量、温度和时间都可能是实验的变量 B.各种实验都必须设置空白对照组,确保单一变量 C.数据测量应力求精确,因而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D.探究实验设计中,实验结果总是与提出的假设一致 3、(2010·安徽巢湖市四校高三期中联考)下列有关实验的目的、材料的选择和所用试剂正确的一组是 C 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试剂 A 探测生物组织还原糖柑橘组织样液斐林试剂

B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人口腔上皮细胞健那绿、蒸馏水 C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玻璃纸质量浓度为0.3g/mL 蔗糖溶液、清水 D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酶溶液 4、(2010·安徽巢湖市四校高三期中联考)实验室中鉴别细胞死活,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死活。该实验所利用的细胞膜特性或功能是D A.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B.保护细胞内部结构 C.流动性 D.选择透过性 5、(2010·安徽巢湖市四校高三期中联考)下列关于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在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格里菲斯对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进行了分离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C.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的测交是提出假说的基础 D.萨顿借助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肯定是科学的 6、(2010·福建惠安高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

高中生物实验试题总汇

中学生物试验试题总汇 姓名: 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显微镜目镜为10X ,物镜为10X 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溢。若物镜转换为40X 后,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 A .2个 B .4个 C .8个 D .16个 2.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试验中,关于试验材料选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甘蔗茎的薄壁组织、甜菜的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试验 B .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志向材料 C .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试验鉴定的志向植物组织材料 D .鸡蛋清含蛋白质多,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志向材料 3.判定从植物体榨出的液体是否含有脂肪,酵母菌洒精发酵是否彻底,酪蛋白是否充分水解成氨基酸,最好依次选择的试剂( ) ①苏丹Ⅲ ②()2 ③斐林试剂 ④双缩脲试剂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4. 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为试验材料,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染色,可以显示和在细胞中的分布。下列有关该试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盐酸能变更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B.吡罗红能促进染色体中和蛋白质的分别,有利于甲基绿与结合 C.染色时间越长,视察效果越好 D.该试验的结论是分布在细胞核中,分布在细胞质中 5. 下列可以作为制备纯净的细胞膜的材料的是( ) A.神经细胞 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人的成熟红细胞 6. 在视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别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所示状态,a 、b 表示该部位溶液的浓度,由此可以推想 ( ) >b ,细胞渗透吸水 ,渗透系统保持动态平衡 <b ,细胞渗透失水 D.上述三种状况都可能存在 7.若要除去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在不损害细胞内部结构的条件 下,利用哪一组酶除去细胞壁效果最好( ) A.果胶酶和蛋白酶 B.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C.蛋白酶和脂肪酶 D.淀粉酶和脂肪酶 8.将肠淀粉酶溶液的值由1.8调高至12的过程中,其催化活性的变更最接近下面 (纵坐标代表催化活性,横坐标代表值) 的哪一幅图( ) A 0 0 0 0 14 14 14 14

高中三年最全的生物实验汇总!

高中三年最全的生物实验汇总! 在高考复习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碎,很容易让人混淆。我们整理了一篇关于高中生物实验大全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快要开学的高中生们。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 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高中生物发酵工程练习题(含解析)

高中生物发酵工程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果胶酶可从黑曲霉中提取,下列适于黑曲霉扩大培养的培养基是() A.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培养基B.尿素固体培养基 C.MS培养基D.添加蔗糖的豆芽汁培养基 2.下列关于培养基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合适的培养基可实现分离、鉴定微生物等不同目的 B.固体培养基中加入的琼脂能提供额外的碳源和氮源 C.对有特殊生长条件需求的微生物要对培养基做调整 D.无论是固体培养基还是液体培养基,配置时都要加水 3.如图是探究果酒与果醋发酵的装置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进行果酒发酵时,需密封气体入口 B.进行果酒发酵时,培养基装量需预留约 1/3 空间 C.进行果醋发酵时,最好在气体入口处塞脱脂棉球 D.进行果醋发酵时,加入的酒-水混合物需调 pH 至 8.0 4.常用于培养酵母菌的培养基是() A.肉汤培养基 B.查氏培养基 C.LB培养基 D.麦芽汁琼脂培养基 5.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云:凡作酒醴须曲,而蒲桃(即葡萄)、蜜等酒独不用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装置密闭发酵过程中,酒精度的变化是先增加后趋于稳定 B.“蒲桃、蜜等酒独不用曲”说明葡萄酒的酿制不需要微生物 C.酿酒中期起泡现象是微生物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形成的 D.工业发酵中为降低杂菌污染,发酵前需要对器具、原料等进行灭菌 6.下列关于发酵技术的应用,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A.将葡萄汁煮沸冷却后灌入发酵瓶,密闭发酵即可自制葡萄酒 B.家庭制作果醋时,在液体的表面能形成单菌落 C.从传统作坊中分离和筛选优良菌种可用于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泡菜 D.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7.下图表示探究高效耐低温原油降解菌YF28-1(8)降解原油的最适温度实验的结果,5组实验中的温度t1~t5逐渐递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对本实验中使用的接种工具——接种环采用灼烧灭菌法灭菌 B.实验中应注意控制温度、接种的菌液量等无关变量 C.温度为t1的培养皿为对照组,其他4组均为实验组 D.若要确定更精确的最适温度,应在t2~t4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 8.如图为腐乳制作过程的流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B.毛霉为需氧型真菌,为避免其无氧呼吸,放置豆腐时要留出一定缝隙 C.加卤汤、密封腌制过程中,毛霉不断增殖,并产生大量的酶,分解蛋白质 D.加盐腌制的目的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之变硬,同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9.将大肠杆菌接种到适宜的细菌培养基上,加盖后,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并放置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培养24小时后,观察所得结果列表如下: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所作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编号a和f比较可知,有大肠杆菌培养基的表面会变浑浊 B.根据编号b和c的观察结果,可知抗生素Y比抗生素X的杀菌能力强 C.将编号e和a的结果比较可知,0℃的环境不适合大肠杆菌生长 D.若揭开编号f的盖子,24小时后可观察到培养基表面会出现浑浊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专题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专题 篇一:高中高考生物实验分类专题复习 高考生物实验述评 一、实验题的分类: 1.以实验为背景的问题(隐藏的实验问题) 2.考纲要求的课本实验(显性实验题) 3.实验设计(明确的实验问题) 二、以实验为背景的题(隐性实验题) 例1:(2001年广东高考试题)有人从4月到7月连续几年调查了湖泊生态系统中的 几个生态因子。几年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调查数据如下图所示(曲线仅显示变化趋势)。 请通过分析图中所示各生态因子的变化及 (1) 4月至7月,浮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 成有机物的净生产量(总生产量减去呼吸消耗量) 影响这种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什么?判断的 无机养分的变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随无机养分的变化而变化。 (2)从4月到5月初,生态系统漂浮 合成有机物的净生产量和现存浮游植物有机物总 主要原因是什么?从5月中旬开始,这两座城市再次焕然一新 因是什么?少,浮游植物被浮游动物消耗。 (3)从5月下旬到6月上旬,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光合合成有机物的净产量迅速增加,但现存浮游植物有机物总量在这一时期没有增加。原因是什么?被浮游动物吃掉。 三、考纲要求的课本实验 1.观察实验 (1)在此类实验中常综合运用显微观察技术、染色技术、玻片标本制作技术等。归类 如表:

(2)观察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取材;根据观察对象采用合适的材料,如观察有丝分裂应选取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成熟的植物细胞等。 ② 注意材料处理:根据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观察对象,进行不同的材料处理,如浸泡、染色、解离、维持生命状态等。 a:光强度;bd水温;c:无机养分d: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净生产量;游植 物光合作用量均明显增加,显下降,主要原相互关系回答:植物光合作用合发生较大变动,依据是什么?机物的净生产量水温升高,光照逐渐增强,无机养分供应充足,浮游植物大 量增加,浮游动物量少;无机养分逐渐减 ③ 注意制作方法:显微观察实验应使用加载,不同材料应使用不同的制作方法。加 载法(将整个实验材料制成碎片,如用葫芦苔观察叶绿体)、切片法(将材料切成薄片进 行观察,如脂肪鉴定)、压片法(将材料压成薄层进行观察,如观察根尖有丝分裂)。 ④注意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鉴定实验 (l)在此类实验中,常利用某种试剂对生物体或细胞中成分进行鉴别,针对不同的 鉴别对象,采用不同的试剂。归类如下: (2)鉴定实验应该 注意的问题 ① 实验结论通常基于 特定的颜色反应来确 对 ②有些可不设立对 根据实验,如果有必要, 应增设一组,加入已 待测试的已知物质,例如 验证唾液淀粉酶是蛋 白质,可以加入对照组 稀释的鸡蛋清。

高中生物高考专题14 实验与探究(原卷版)

2020届高考生物难点及易错题精讲精练 专题14 实验与探究 【难点精讲】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例题:已知菠菜的干叶病是由干叶病毒引起的,但不清楚干叶病毒的核酸种类,试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材料:苯酚的水溶液(可以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分离)、健康生长的菠菜叶植株、干叶病毒样本、DNA水解酶(只会水解DNA,不会水解RNA)、蒸馏水、实验必需的器材。 (1)实验步骤: ①选择两株生长状况相似的菠菜植株,编号A和B。 ②用__________________处理干叶病毒,并设法将核酸和蛋白质分离开,将获得的核酸平均分成两份,编号为A、B。 ③用______________处理核酸A;用______________处理核酸B。 ④一段时间后,用核酸A喷洒菠菜植株A;用核酸B喷洒菠菜植株B。 ⑤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株菠菜植株的生长状况。 (2)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点突破】 实验设计遵循的四大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自变量(实验变量)以外,应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如生物材料相同(大小、生理状况、年龄、性别等)、实验器具相同(型号、洁净程度等)、实验试剂相同(用量、浓度、使用方法等)和条件相同(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振荡等)。 对照原则:应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自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以便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增强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平行重复原则:在实验设计中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必须对所做实验进行足够次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