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研-新媒体-安迪沃霍尔
安迪沃霍尔

1210910118 秦霞安迪沃霍尔安迪·沃霍尔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在他的创作中,大众传媒给了他许多启示。
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业化倾向的风格。
他在著名的工作室“工厂”(Factory)内聘请了一组工作团队,摒弃古典艺术,立志从事于颠覆传统的概念创作。
“大量复制”当代著名人物的脸孔就是其中之一,将浓汤罐头与可乐瓶化身成艺术品也广泛为人所知。
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以日常物品为作品的表现题材来反映美国的现实生活,他喜欢完全取消艺术创作的手工操作,经常直接的将美钞、罐头盒、垃圾及名人照片一起贴在画布上,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
作为20世纪波普艺术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他“歪曲或包装“过毛泽东,玛丽莲·梦露,the Velvet Underground乐队,可口可乐,美元和Chanel五号,尤其是他对the Velvet Underground从内容到形式的设计,令这个乐队成了音乐史上唯一可以媲美“披头士“的奇迹,而the Velvet Underground自此就没有停止过他们对这个世界及其文化的影响。
安迪·沃霍尔开始以日常物品作为表现题材,来重新诠释和反映美: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单调、无聊地重复排列,被视为“传达出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
沃霍尔的作品没有欧洲设计师那么观念化、哲学化、个人化,他的作品风格体现出了:实用主义、商业主义、多元化、幽默性。
“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这是安迪·沃霍尔留给媒体时代最乐观的寓言,但以其对当今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言,他自己的15分钟还远未结束,无论是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还是现在,对于美国还是世界,安迪·沃霍尔都是个传奇人物。
关于安迪·沃霍尔的介绍

关于安迪·沃霍尔的介绍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8.6-1987.2.22,港台地区译为安迪?沃荷)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他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
沃霍尔除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是纽约社交界、艺术界大红大紫的明星式艺术家。
1成长经历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斯堡,是捷克移民的后裔,生长在一个贫民区。
当时正值1930年代大萧条,食物短缺是常有的事。
小时候,沃霍尔经历过三次精神崩溃,这是一种名为“风湿性舞蹈症”的神经系统疾病,分别在他8岁、9岁、10岁那年暑假发作。
那几年夏天,他都是闭门不出、躺在床上度过的,听着收音机,抱着玩偶,剪着纸娃娃。
敏感渐渐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自卑点,他总觉得自己在同龄人中不受欢迎,没有人会对自己倾吐心事。
还好,母亲给了他大量的关爱,不时找来彩色杂志、漫画,这些无形之中影响了他日后的作品。
沃霍尔喜欢涂涂画画,每当他完成一幅好的画,母亲便会奖励他一条巧克力棒,并鼓励他给画上色。
曾在卡耐基技术学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学习。
1949年(21岁)他离开匹斯堡去纽约寻找发迹机会,他是来找寻艺术家的梦想的,但现实让他只能先成为一名商业插画师来谋生。
为了省钱,他不断搬家,与不同的室友同住,一度,曾跟17个人住在一个地下室里。
那些日子,蟑螂给沃霍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住过的每一间公寓都有一大堆蟑螂。
一次,他带着作品集到《时尚芭莎》杂志办公室,谁知拉开作品集拉链,蟑螂便爬了出来。
这样的经历让沃霍尔感到羞辱不已。
他明白要在美国的视觉艺术上获得成就,就必须让人们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众传媒给了他许多启示。
1952年(24岁)他在纽约以商业广告绘画初获成功逐渐成为著名的商业设计师,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业化倾向的风格。
安迪·沃霍尔的绘画风格评析

艺术研究丨艺术平台丨2020-4安迪•沃霍尔的绘画风格评祈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夏胡婷摘要: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作品涵盖了诸多媒介形式,其中绘画和电影作品是沃霍尔投入最多的两种艺术形式。
他秉承了杜尚的思想,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什么都是艺术”。
而他的绘画作品除了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之外,还兼具了设计的商业价值性,通过创造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而使得艺术与娱乐、艺术与生活、雅与俗的界限变得模糊。
虽然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至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他的艺术实践仍然引发了理论界的深刻思考。
因此研究安迪•沃霍尔绘画风格,对在现代绘画艺术领域中理解绘画与设计的关系和许多新艺术现象有独特的意义。
本论文旨在于通过对美国波普艺术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安迪•沃霍尔的绘画风格进行研究、梳理,以其成长的因素剖析入手,来阐明人生历程对其艺术风格的影响;分解其自小生活的环境导致他后天性格转变的原因。
并由此分析安迪•沃霍尔绘画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安迪•沃霍尔成长因素风格形成构图图1《Tattooed Leg and Shoe》波普艺术是20世纪五十年代发源于英国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波普一词最早源于理查德•汉密尔顿的名作《是什么使今天的生活如此不同,如此有吸引力》譹。
在经过了短暂地发展之后,于20世纪六十年代传入美国并得以发展壮大,诞生了一批极具代表意义的波普艺术家。
它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架上绘画的认可与追捧,用各种废弃的瓶瓶罐罐、电影宣传的报刊广告以及大胆跳跃的色彩搭配,开启了绘画艺术的新篇章。
它所带来的标新立异的艺术体验和独树一帜的时代特征直到今天还影响着色彩艺术的发展。
因此研究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安迪•沃霍尔的绘画风格是我们无可避免的课题。
安迪•沃霍尔的绘画无论是构图、线条还是色彩,总能带给观者强烈的审美体验和视觉美感。
如凤鸣对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作品进行总结,评析了其作品体现出的大众文化价值訛。
迟钦等研究了安迪•沃霍尔丝网版印的创作方式,并提出安迪•沃霍尔打破了传统艺术的桎梏这一观点訛。
安迪 沃霍尔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 沃霍尔(Andy Warhol)。他是美 国波 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 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 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 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 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 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 罗森 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 毫不幽默的笑话。”他偏爱重复和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 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 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 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
LOREM IPSUM DOLOR
A
LOREM IPSUM
B
LOREM IPSUM
DOLOR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A
LOREM IPSUM DOLOR
B
LOREM IPSUM DOLOR
C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A
LOREM IPSUM DOLOR
安迪 沃霍尔
安迪· 沃霍尔(Andy Warhol,1928.8.6-1987.2.22。誉为 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 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沃霍尔除 了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还是摄影师,导演,艺术 家。
安迪沃霍尔流行文化的艺术先锋

安迪沃霍尔流行文化的艺术先锋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作为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以他在流行文化领域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他通过艺术作品探索了消费主义、媒体和名人崇拜等当代社会的重要主题。
本文将深入探索安迪沃霍尔在流行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流行物品的生产和消费势不可挡。
同时,媒体的发展使得名人崇拜成为社会现象。
安迪沃霍尔充分意识到这一现象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用明亮的颜色和大胆的图案重塑了普通物品和名人的形象,将其提升至艺术的高度。
安迪沃霍尔以他的“马克杯”系列作品开始了他在流行文化艺术方面的探索。
这些作品将普通的马克杯转化为艺术品,揭示了日常消费品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放大和重复的方式,安迪沃霍尔试图传达出物品的无尽存在,并通过色彩和形状的重组来探索消费主义的本质。
这些作品引发了人们对于艺术和世俗界限的讨论,并标志着安迪沃霍尔成为流行文化艺术先锋的开端。
除了马克杯系列,安迪沃霍尔还通过创作明星肖像作品展示了当时盛行的名人崇拜现象。
他以其独特的丝网印刷技术创作了众多明星肖像,如玛丽莲·梦露和伊丽莎白·泰勒等。
通过对名人形象的重复和扭曲,安迪沃霍尔试图探索名人崇拜背后的虚假性,并让观者重新思考他们对名人的看法。
他将明星肖像从报纸和电视屏幕中抽离出来,置于艺术品的框架之中,给予了这些名人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感。
安迪沃霍尔还通过自己成立的“工厂”和“超级巨星”概念,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流行文化艺术运动。
他的工厂成为了一座兼具艺术创作和社交活动的场所,吸引了许多文化界人士的关注。
他邀请了众多创作人员和艺术家参与到他的项目中,推动了流行文化艺术的发展。
同时,他也将自己打造成为一个超级巨星,通过刻意营造自己的形象和品牌,使得他的名字成为了流行文化的代表。
总结一下,安迪沃霍尔是一位在流行文化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艺术家。
他通过对消费主义、媒体和名人崇拜等主题的探索,将普通物品和名人形象转化为艺术品,并将其提升至艺术的高度。
艺术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研究

艺术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媒体艺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使得艺术创作和展示方式焕然一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催生了新媒体艺术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
传统艺术形式和数字技术的融合,不仅拓展了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也让观众在互动参与中感受到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本研究旨在探讨艺术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在这种新兴艺术形式的背景下,探索其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实践案例,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新媒体艺术设计是当代艺术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成为一种趋势,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思路,推动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
研究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意义在于探讨数字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挖掘数字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艺术与科技互动的可能性。
通过研究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实践案例,可以对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进行深入了解,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启示和借鉴,促进艺术创作的创新和发展。
深入研究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推动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当代艺术的繁荣与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是研究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在这部分,我们将回顾过去几年来在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并对不同学者的观点和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方面,文献综述部分将展示出新媒体艺术设计在数字技术和艺术融合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突破。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了解到新媒体艺术设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情况,以及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末。
没人不知道安迪·沃霍尔,可你未必知道关于他的这50件事……

没人不知道安迪·沃霍尔,可你未必知道关于他的这50件事……艺术家安迪·沃霍尔11月12日,展览“安迪·沃霍尔——从A到B,循环往复”(From A to B and Back Again)于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开幕。
此次展览作为1989年至今由美国博物馆举办的首个艺术家大型回顾展,将以350余件惊艳作品,全面回顾这位“波普教皇”的艺术生涯。
=========▲「他是“波普艺术的教皇”」对于安迪·沃霍尔,你了解多少?无论你是否了解艺术,都或许听过他的大名;无论你是否了解他的过去,都曾在街上见过他的代表作。
对于今天来讲,安迪·沃霍尔不仅仅是一位绝世艺术大师,他本人更是成为了一种社会符号,象征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变迁。
安迪·沃霍尔《Self Portrait》,50.8×40.6cm,1964年安迪·沃霍尔几乎一生都生活在他热爱的聚光灯下。
他渴望名声、财富,对社交持有高度热情,人们早已在形色各异的传记、采访录中,了解了这位大师的精彩人生。
但是,以下关于安迪·沃霍尔的50件事,你听说过吗?=========▲「关于安迪·沃霍尔的50件事」1沃霍尔的父母是来自斯洛伐克的移民,严格遵循拜占庭天主教生活,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
小时候,他常常观察教堂里的彩绘圣像,并主动去了解其背后的宗教含义。
安迪·沃霍尔和母亲、哥哥的合照2沃霍尔的侄子詹姆斯·沃霍尔如今也是一位成功的儿童绘本插画家。
安迪·沃霍尔《Big Electirc Chair》手拿相机的安迪·沃霍尔3沃霍尔八岁时,父母送给他第一台相机,他对此爱不释手,常常在家中的地下室里冲洗照片。
4三年级时,沃霍尔患上了西德纳姆舞蹈病(Sydenham's chorea),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他的四肢会不由自主地运动。
安迪·沃霍尔《Flowers》安迪·沃霍尔和巴斯奎特5沃霍尔曾患有抑郁症,长年卧床在家静养。
安迪_沃霍尔(1928-

Jackie
Lenin
Mao
Marilyn
安迪 沃霍尔 玛丽莲 梦露 1967年
Mikey Mouse
Troy Diptych
Red Race Riot
安迪· 沃霍尔
车祸后的汽车残骸
安迪 沃霍尔 橘红色的灾难 1963年
Self- portrait
美学意义
• 沃霍尔作品最引人注目之处即是其非艺术 性,他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冷静排除了作品 中一切传统的、艺术构成的和自我表现的 形式因素。 • 另一显著特征是其重复性。这首先是指其 作品所包含的不多主题和形象总是反复出 现,都是系列性的,以近乎相同的处理方 式多次呈现。其次是指使同一形象多次同 时出现在同一幅作品中。
安迪 沃霍尔(1928-1987)
安迪 沃霍尔的意义
• 沃霍尔是现代艺术的英雄或反英雄,因为 正是他将艺术消失的仪式之途,艺术中所 有的伤惑,其否定性的通透和对其自身真 实性的无动于衷,推向了极端。这位现代 英雄呈现在艺术中的不再是崇高,而是商 品世界的冷嘲。 ——让 鲍德里亚《艺术的消失点之外》
生平
• 沃霍尔于1928年9月28日生在美国的一个捷克移民家庭。 • 1945年,进入匹兹堡卡内基技术学院学习艺术.准备在 毕业后当一名中学美术老师。 • 1949年,来到纽约。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是为米勒公司创 作的时装鞋系列。 • 1954年.沃霍尔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 • 1956和1957年.他连续获得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 就奖和最高成就奖。 • 1957年,成立安迪 沃霍尔公司。 • 1987年,病逝于纽约,享年59岁。
安迪· 沃霍尔 (Andy Warhol)代表了60年代的美国 文化,他是这种消费社会的热情赞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迪·沃霍尔------艺术的大众化-----安迪·沃霍尔其人名: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国籍:美国出生地:宾夕法尼亚州的匹斯堡享年: 1928.8.6~1987.2.22职业:摄影师,导演,艺术家代表作品:《帝国大厦》《蓝色电影》1928年8月6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斯堡,是捷克移民的后裔。
沃霍尔从小酷爱绘画,曾在卡耐基技术学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学习。
1949年(21岁)他离开匹斯堡去纽约寻找发迹机会,他明白要在美国的视觉艺术上获得成就,就必须让人们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众传媒给了他许多启示。
1952年(24岁)他在纽约以商业广告绘画初获成功逐渐成为著名的商业设计师,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这些经历决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业化倾向的风格。
他的作品于该年在纽约崭露头角,在著名的工作室“工厂”(Factory)内聘请了一组工作团队,摒弃古典艺术,立志从事于颠覆传统的概念创作。
“大量复制”当代著名人物的脸孔就是其中之一,将浓汤罐头与可乐瓶化身成艺术品也广泛为人所知。
总有几个欧洲的评论家会来质疑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因为在他们看来,丝网印刷无需艺术的天赋,谁都会弄,印刷而已嘛。
这种学风不免粗浅而又孤傲,往往是平庸批评家的专利。
而欧洲人对美国人的复杂心态,也使得这些论调的背后露出丝丝的嫉妒之情。
毕加索之后,无论艺术成就及其广泛影响,谁能大过安迪·沃霍尔呢?!更何况安迪作品的卖价并不认“物以稀为贵”的理,巨大的作品量,照样抢手,1998年,“桔红色的梦露”卖到了一千七百多万美金。
安迪·沃霍尔的作品量居了人类艺术家之首,毕加索也只有五万多张而已。
但安迪的这些作品,不是电影、照片,就是手工印刷出来的丝网画之类。
这也难怪让那些以为“丝网印刷谁都会弄”的人大为不服了。
安迪·沃霍尔的色彩同样也是鲜明强烈的,但比抽象表现主义更加透亮柔和。
他对色彩饱和度的把握,可谓已臻化境。
五光十色,不论何种色度,何种色调,何种色光,都能随心所欲,只要经由他安迪来掺和一下,就无不打上他特有的标记了。
他与巴斯奎厄特合作的作品,与巴斯奎厄特自己作品的明显差别,就在于他特有的“安迪色彩”。
想想法国的克兰因,弄出一个颜色,就被称为“克兰因蓝”,则真可作小巫大巫的兴叹了。
当然,把丝网印刷的手法移用到油画里,并且做得极其融洽到位,毫不勉强,这是安迪的艺术创造,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也由此开始奠定。
而因此招来的非议,可能也是前无古人的。
在1963年至1968年期间,他制作超过了60部电影,加上500多部记录他银色工厂访客的黑白“试镜”短片。
《睡》(<sleep>)是其中著名的短片之一,内容是监控拍摄诗人John Giorno睡觉六小时。
三十五分钟的短片《口-交》(<Blow Job>)内容是持续对准DeVeren Bookwalter的脸,他的表情像是在享受Willard Maas的滋润,至于Willard Maas是否在下面真的在为他口-交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摄影机始终都没有往下面的位置移动分毫。
电影《吃》(<Eat>)则是拍摄一个男人吃蘑菇达45分钟。
沃霍尔参加了1962年LaMonte Young(美国先锋派作曲家,音乐家,艺术家)称为Trio for Strings的静止构成艺术(static composition)的首映,随后他拍摄了一系列著名的静止电影包括《吻》(<kiss>)《吃》(<Eat>)和《睡》(<Sleep>)(这部电影的最开始是委托由LaMonte Young提供音乐)1964年7月的一天,沃霍尔把新购的奥克森摄像机放到帝国大厦对面的四十七层的一间办公室里,准了对面的帝国大厦持续拍摄了8个小时。
这就是惊世骇俗的《帝国》。
8个小时,光线改变,但是物体维持不动。
对他来说,这只是一张画,不过是画在胶片上罢了——“绘画很过时,我想用新的媒介‘画画’”,沃霍尔这样解释自己拍电影的初衷。
同年在没有经过DC漫画的授权下沃霍尔制作并导演了《蝙蝠侠/德古拉》(<Batman Dracula >)。
这部电影只在他的艺术展上放映过。
作为一个蝙蝠侠系列的粉丝,安迪的这部电影作为对这个系列的致敬,被认为是第一部公开现身的“坎普趣味”的蝙蝠侠。
这部电影曾一度被认为已经遗失了,直到它相当长的的一部分出现在06年的纪录片《Jack Smith and the Destruction of Atlantis》中。
沃霍尔1965年创作的电影<vinyl>改编自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的畅销反乌托邦小说《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
传奇地下艺术家杰克·史密斯(Jack Smith)还出现在电影《坎普》(<Camp>)中。
他所有电影作品中最火,评价最高的电影莫过于《切尔西女郎》(Chelsea Girls (1966))了。
这部电影用极富创新的用两部16mm摄影机同时拍摄,把两段不同的故事衔接在一起。
在放映室中,在讲述故事时,其中一部的声音升高而另一部的声音就会放低。
这种电影中图像的叠加诱发了沃霍尔60年代早期的丝网印刷画的灵感。
他其他重要电影包括<Bike Boy>,<My Hustler>和<Lonesome Cowboys>——一部猥琐的伪西部片。
《蓝色电影》(<Blue Movie>)是沃霍尔的最后一部导演作品,这部电影一直被主演之一的Viva拒绝公映,直到2005年它30周年纪念时才在纽约第一次被放映出来。
1967 年12月,沃霍尔将自己前一年秋天和那一年夏天的电影素材制作了一个合集,25个小时一次性播放后,永久性地拆散。
沃霍尔说,“这标志着我们为拍电影而拍电影的时代结束了,就像我们的生命,在我们面前滑过——它只走过一次,我们再也不能看第二次。
”在1968年6月3号的枪击事件发生后,隐居的沃霍尔便不再亲身参与电影的摄制了。
他的助手及助理导演保罗·莫里斯(Paul Morrissey)接下了制作电影的工作,《肉》(<Flesh>)《渣》(<Trash>)《热》(<Heat>)便是其代表作,但这三部电影包括后来的《安迪·沃霍尔的德古拉》(<Andy Warhol's Dracula>)和《安迪·沃霍尔的弗兰肯斯坦》(< Andy Warhol's Frankenstein>)和沃霍尔之前尝试过的电影来比实在是过于符合主流趣味了。
这些“后沃霍尔”电影让乔·塔里桑德罗(Joe Dallesandro)成了明星,但是与其称之为“沃霍尔男郎”不如称他是“莫里斯男郎”。
在70年代早期,绝大部分沃霍尔导演的作品就不再市面上流通传播了。
在沃霍尔逝世之后,这些电影渐渐地被惠特尼博物馆修复,偶尔在博物馆和电影节时放映,少数作品作为录像带和DVD发行。
独立电影奖这样形容他的电影:安迪·沃霍尔将电影带回了卢米埃尔的时代,他的镜头以最简单的态度聚焦于最简单的影像,以一种偏执的态度纪录日常生活。
我们所见的世界并不是在一个被高度戏剧化的状态,也不是为了服务于其他什么目的,只是单纯、最低限的原质,如吃就是吃,睡就是睡……消费社会的艺术机器:“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沃霍尔在1963年接受《艺术新闻》杂志采访时如是说。
提到机器通常会联想到冰冷,机械化,重复,批量化,没有感情色彩的。
机器只是不断的制造而不是创造。
在他之前没有任何一个艺术家愿意将自己与机器联系在一起,艺术一直以来都是高高在上的,是高贵的,精致的,是需要普通人仰视的。
强调个性,是艺术创造的首要原则,所有的艺术家都将个性作为艺术的最高追求。
沃霍尔却毫无顾忌的声称要将自己变作机器,他就是要在作品中剥离艺术的个性,用通俗的手法将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一视同仁的复制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仅创造了大量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美术作品,同时还将自己包装成为尽人皆知的明星。
每个人都能当上十五分钟名人:“整个世界都将记住安迪,虽然他说人人都将著名十五分钟,但他自己的名声却是30年经久不衰……安迪从不伤害别人,他对上帝有很深的信仰……这次弥撒将会直达上帝……虽然他似乎时常远离教堂,但我们不必评判他。
基督原谅他右边的贼人,但他不原谅他左边的贼人……这意味着希望总是有的,但也意味着无人能将获得主的拯救看成是轻而易举的事。
”(安迪沃霍尔悼词)安迪沃霍尔是个将艺术拉下神坛的英雄,在现代社会艺术已经不再是垄断在精英手中的专利,技术是一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的是对于艺术的理解,安迪沃霍尔将生活常见事物的艺术化,正是消费社会的映射,人人都将有创造的权力,那些招贴画中的罐头与那些光鲜的明星是一样的都不过是消费社会附庸而已。
随着商业化的泛滥,艺术品已经极大地大众化与平民化,如同现今技术手段,设备的普及,艺术创作的形式与领域不再受到诸多的限制,“人人都是生活的导演”,拍客,网络文学,各种选秀,这些也都是艺术的平民化的体现。
而这一切对于我们以艺术设计作为专业的人们的启示是,与其撞破头的去追求各种形式,模仿,山寨等等,不如多多思考现今社会相适应的艺术内容,因为一切形式都不过是转瞬即逝消费品。
向安迪·沃霍尔致敬感谢王子怡老师的教诲11研新媒体11055108123 孙永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