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2024年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2篇)

2024年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2024年,我国在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改革目标1. 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确保乡村集体经济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2. 加强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扩大农民土地经营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3.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4. 建立健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制度,提升农村集体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效益。
三、主要举措1. 加强产权保护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乡村集体经济产权的保护力度,确保农民合法权益。
成立专门的乡村产权保护机构,建立健全产权维权机制,及时受理、调解和解决涉及乡村集体经济产权的纠纷案件。
2. 完善土地经营制度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工作,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和可持续。
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化,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3.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财政支持,鼓励农民依托集体经济实现增收。
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品牌认证制度,支持农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4. 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完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的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对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督和评估,推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提升其经营效益和服务能力。
四、取得成效1. 乡村集体产权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依法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2. 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持续推进。
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4.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服务能力和效益不断提高。
五、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乡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部分地区推进较慢,多个行政层级重复管理的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案(4篇)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案一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案例是中国农村的承包地制度改革。
在改革之前,中国农村农地的所有权属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只能承包土地使用权。
这种集体经济的生产方式限制了农民的土地流转和经营自由,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为了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中国政府于2014年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由集体经济组织转化为农民个人所有,并颁发了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这项改革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和效果:1. 提高了农民的土地流转和经营自由。
农民个人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可以通过流转、出租等方式灵活经营土地,并能够享受流转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这为农民增加了经营农地的机会和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2. 激发了农民的经营积极性。
由于个人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可以直接受益,农民的经营积极性得到了激发。
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土地,加大农田的耕种面积,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
3. 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实现,农民可以通过规模化经营和合作社等方式,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合理规划土地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这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壮大。
综上所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一改革,农民个人获得了更大的土地权益,增加了土地流转和经营的自由度,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
这是一个成功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案例。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案(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已经成为必然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政府对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对农村土地的产权进行了改革,还对农村其他产权进行了深层次的调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回答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
一、政策背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起步阶段,农民群众对土地产权和其他产权的需求日益增加。
政府为了满足需求,开始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便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土地产权改革农村的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来源。
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我国着重解决了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权、退出权等问题。
通过确权审批和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农民能够更自由地流转土地,从而实现土地的最优配置。
三、林权改革随着林地资源的日益短缺,林权改革成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农民可以合法拥有并管理林地资源,促进了农村林业的发展。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民自主经营的主体,其改革也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政府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多元化经营,鼓励农民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合作经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增加收入。
五、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土地流转市场是保障农民产权的重要机制。
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通过招拍挂、交易中心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流转机会,实现了土地流转的市场化和便利化。
六、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的推进土地确权登记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
政府通过组织人员、投入资金,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通过确权登记,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明确保护,增强了农民的土地意识和保护土地的积极性。
七、农村产权保护机制的完善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政府重视保护农民的产权。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农村产权保护机构,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法律保障和维权渠道,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的产权保护意识。
八、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到一系列风险,如土地流转风险、争议纠纷等,政府通过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减少农民的风险损失。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名词解释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名词解释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指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
的一项改革计划,旨在推进农村土地、林木、水资源等集体资产的私
有化和流转,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具体来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承包制度改革:通过将原本的“包产到户”改为“三权分置”,即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使得土地可以流转和抵押,
从而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2.林木承包制度改革:类似于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将林木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鼓励林业企业或个人投资经营林业资源。
3.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将原本由政府垄断管理的水资源交由市场调节,并建立起统一的水资源交易市场。
4.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通过成立股份合作社等形式,让农民以股份形式参与到集体资产的管理中来,提高了他们对集体资产的归属感
和管理积极性。
总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案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案一、改革目标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三权分置”,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权的分置,以保障农民的产权和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改革内容1.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置。
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出土地所有权,实现承包地经营权的有偿流转和抵押,使农民能够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获得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提高农民土地经营的质量和效益。
2.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分置。
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分离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实现宅基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和抵押,使农民能够以宅基地使用权作为抵押获得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提高农民住房条件和生活品质。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权分置。
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权分离出村民大会所有权,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建立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管理制度,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农村资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改革步骤1.完善法律法规。
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权的法律属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改革的程序和操作。
2.开展试点。
根据各地情况,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试点,探索新的制度机制和实践经验,为改革做好铺垫。
3.建立管理机制。
建立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管理机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健全的权益保护和监督机制,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4.推动改革落地。
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各方的意识和理解,引导和促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权的分置,在全国范围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落地。
四、改革效果1.提高土地、宅基地和资产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和福利。
2.促进土地资源的流转和高效利用,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3.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俗理解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针对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问题进行的改革。
这些问题导致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基础受到侵蚀,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因此,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势在必行。
改革的目标是探索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明晰产权归属,完善各项权能,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
改革过程中,需要明确农村集体产权的归属,完善各项权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财产权利和保障。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实施。
这一改革是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顶层设计,也是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
改革旨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
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一、传统乡村经济结构的问题中国农村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然而,传统的乡村经济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集体经济的成员权益不明确,导致农民对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使用权不确定。
这给农民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少困扰。
其次,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有力的决策和监管机构。
这使得决策效率低下,农村产业发展受到限制。
因此,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势在必行。
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改革,可以确立农村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产权,使农民拥有明确的权益。
这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同时,改革还可以引入市场化的机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
三、确立农村土地产权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传统上,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
为了明确土地产权,可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将土地的使用权转变为所有权。
这样一来,农民就能够享受土地的所有权,可以自由支配土地,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四、完善土地权益保护机制在确立农村土地产权后,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地权益保护机制。
一方面,可以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土地权益的法律地位,加强对土地产权的保护。
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土地交易市场和土地登记制度,提高土地流转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五、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了促进农村产权交易,可以发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将农村产权转化为可以交易的商品,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这样一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就能够提供有效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主体。
在改革中,需要强化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提高决策和监管的效果。
这可以通过加强组织建设、选派专业人才等方式实现。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案

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案一、总体思路咱们先来定个基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核心在于两个字:公平。
咱们要让每个农民都能享受到集体产权的红利,让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提高农村经济的活力。
具体来说,就是“确权、赋权、活权”。
二、具体措施1.确权咱们得把农村集体资产的家底摸清楚。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土地、房屋、山林、水面等各种资源,都得有个明确的归属。
具体操作如下:(1)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详细调查、登记。
(2)建立农村集体资产数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
(3)颁发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证书,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
2.赋权确权之后,就是赋权。
咱们要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集体资产的主人,享有收益、决策等权利。
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确保农民分红权益。
(2)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防止资源流失。
(3)鼓励农民参与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提高农民的决策权。
3.活权就是活权。
咱们要让农村集体资产流动起来,发挥其最大价值。
具体做法如下:(1)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农民以股份形式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2)引导农村集体资产向优势产业、项目集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鼓励农村集体资产对外投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实施步骤1.调查摸底阶段(1-3个月)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调查、登记,建立数据库,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2.确权颁证阶段(4-6个月)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颁发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证书,明确农民的权益。
3.赋权实施阶段(7-9个月)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加强监管,确保农民权益。
4.活权探索阶段(10-12个月)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引导资源流动,提高经济效益。
四、预期效果1.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农村集体资产得到有效监管,资源流失现象得到遏制。
3.农民权益得到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水作者:尹鸿伟魏晨?来源:南风窗?成都下辖的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村口的巨幅宣传牌上“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两行大字赫然醒目。
新春刚过,开满油菜花的鹤鸣村表面看似宁静,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已经令其内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这里的农民的生活主题就是每年奔向大小城市打工。
如今,随着农民对于土地和房屋确权完成,农村社区开始复活。
成都市从2008年开始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准确地触及了土地这个本质话题。
“农村发展钱从哪里来?”这是成都自2003年开始城乡一体化改革就一直思考的课题。
成都的改革者认为,农民实际上是端着“金饭碗”过着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日子。
改革者希望,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与维护农民利益结合起来,促进土地要素市场化,进而带动“农村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为成都造就新型城乡形态的关键环节。
从试点开始的改革2005年夏天,成都市农委对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全市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占8.35%,5万元以下的村占38.11%,无集体经济收益的“空壳村”比例达到35.24%;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能分配兑现到农户手中的仅占39.33%。
鹤鸣村地处肥沃的川西坝子,2007年,连接成都至青城山的成青快速公路经过鹤鸣村,昔日的“边角地带”变成了“香馍馍”。
这一年,村里40多亩土地流转出去了,“粪都不浇一下就有钱进”,过去外出打工抛荒的村民开始找村干部,想要回退耕的承包地。
这确实让鹤鸣村村干部很为难。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一些常年外出打工的村民不愿意种地了,原因很简单:打一天工就可以买10多斤大米。
在鹤鸣村八组,长期抛荒的土地就有五六亩,组长只能把抛荒田地需缴纳的税费分摊到其他村民头上。
而村委会主任余跃每年多了一个任务:挨家挨户恳求村民栽田种地。
“土地联产承包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可土地上刨不出‘金娃娃’来。
”2001年开始,全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开始试点,到2006年,农民不仅不再交各种税费了,每年还有种粮补贴。
土地上能够产生的好处又让不少村民心动了。
距离鹤鸣村几十公里外的大邑县韩场镇兰田社区,这些年来食用菌产业风生水起。
到2009年底韩场镇流转的4000亩土地中,大部分集中在兰田社区。
成都希望土地流转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闯市场的本领进一步增强。
可农民闯市场的动力在哪里?早在2003年,成都部署城乡一体化战略时,就提出探索建立农村与城市同步增收的渠道,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等形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但一个现实的难题又摆在成都市面前:尽管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农民个人所有制的集合,农民是集体产权的最终所有者,但农民个人并不拥有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农民手中拥有的土地权利虚置,资源难以变成资本。
在成都市常务副市长孙平看来,症结在于农村没有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要素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人、资金没有真正激活”。
2007年2月,成都市委召开了一次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城乡一体化的问题”的观点正式抛出。
“产权改革过程会削弱地方政府的利益,但对整个农村的发展有好处。
”在孙平看来,农村产权改革实际上是一种利益的调整。
“过去政府花很小的代价从农民手里拿到土地,转手可以增值好多倍。
政府在中间拿大数,却没有去实际解决农民的问题,这也是‘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实质所在。
”一位参与改革试点的学者透露,改革中来自各方面的阻力“非常大”:“成都郊县包括那些有产业项目支撑的村镇,地方政府就不太愿意搞确权。
不搞确权,如何维权?又谈何产权制度改革?每次开会研讨产改,部门与部门之间唇枪舌剑,叫争吵都不为过”。
他表示,成都甚至有某官方研究机构专门出报告,表面上肯定农村产改的核心就是确权,实际上却希望借农村产改“变相”回到以往的土地制度,“这实际也反映了地方高层对改革有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不可否认,这给改革带来了很大压力”。
由于众所周知的“敏感”,成都市决定在双流县、温江区、都江堰市、大邑县首先进行试点,而都江堰市在平坝区、沿山区、山区,选择了不同产业类型的6个镇20多个村试点。
试点内容包括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房屋所有权进行确权登记,明确产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到村或组;承包地、自留地、宅基地和农民的房屋确权到户。
“产权制度改革刚开始时,我们村干部就分析,第一轮土地联产承包改革让农民吃得起饭,第二轮土地联产承包让农民有了定心丸,这次改革应该还是有好处。
”作为最早的试点村,村支书刘文祥表示,刚开始时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改革就是要摸清村里的家底。
刘文祥说:“搞农村基层工作的人都知道,对农村来说第一难的事是计划生育,但其实调解土地纠纷比计划生育还要难。
过去由于农业税、打工潮等很多原因,一些农民把土地弃之不种,别的村民把地种了、把农业税交了,但这块地到底该算是谁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村干部调解起来十分头痛。
”新的起点突出公平2008年3月的最后一天,余跃和鹤鸣村7组的34户村民首批拿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以及与城市房屋同证同权的《房屋所有权证》,他可能是中国此轮农村产权改革中获得确权颁证的第一人。
和余跃一样,全村574户农民每家每户都拿到了三证。
少数有林地的还多一份林权证。
除了“四证”,大家还领到了“两卡”,即耕地保护卡和养老保险卡。
成都市在产改中提出,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由市、县两级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安排26亿元设立耕地保护基金(补贴标准为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提供养老保险补贴,从而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
都江堰在产改中确定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联社和乡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分别作为组、村、乡镇一级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仅统一规范了所有权主体,而且建立健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随后,成都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两个引擎——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和成都市小城镇投资公司成立,决策者希望用政府的有限的启动资金撬动金融及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向现代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
确权后,农民手中拥有的权证“含金量”在于:持证的农民可以将承包地以多种方式流转进而获取各种收益。
对此,成都市长助理、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形象比喻到:农村产改“相当于揭开一个蜜蜂窝,当我们建立起完善的产权制度后,就如同把蜜蜂都驯服了,我们才能享受蜜蜂窝中的蜂蜜。
”2008年10月28日,成都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了综合性的农村产权交易所。
交易所将为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项目提供专业服务。
2009年,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市级耕保基金筹集全部到位,254个乡镇发放耕保基金11.4亿元,惠及109万农户,涉及耕地384万亩。
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流转2.7万宗、金额21.2亿元,制定出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
2009年11月,鹤鸣村村民手中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全部更换了承包年限:土地承包截止期限从“2027年”变为“长久不变”。
土地问题专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肖金成认为,成都建立的耕地保护基金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系,为产权“长久不变”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完善工作还在继续。
成都市委、市政府要求,一定要做到地、账、证、合同、耕保金“五个一致”,只有坚持确实权,才能为日后土地有序流转奠定扎实可靠的基础。
变化还在继续:2009年,韩场镇被确定为大邑县产权融资试点镇;2010年3月,兰田社区两户村民将凭着确权后的《房屋所有权证》,在大邑县产权流转担保公司的帮助下,获得5万至10万元不等的融资贷款。
在鹤鸣村,确权后的村民,自愿加入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
村里引进了一个135亩的鲜花基地,一户村民不愿意流转自家的土地,在自家的承包地上继续耕种喜欢的粮食作物。
兰田社区村支书李俊江认为,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村民腰板更直了,愿不愿意参加土地流转,自己说了算。
村里只能尊重村民的决定,但对引进企业确实有影响,只能继续做村民的工作。
成都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家泽表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农村微观经济基础的再造,离开了这一步,农村改革就是建立在沙滩上,没有稳固踏实的基础。
平实有序的民间智慧2008年3月,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到鹤鸣村调研时问刘文祥:产改中的矛盾是怎么解决的?刘的回答是:我们把矛盾解决在了基层。
李春城再问:你这里就是最基层了,怎么还有基层?刘又回答:我们的基层就是各个村民小组成立的议事会调解小组。
村民议事会伴随着产改应运而生。
成都市要求,参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干部必须要广泛发动群众,做好基层基础工作。
宣传动员时,部分官员对如何解决确权中的财产或使用权公平分配问题,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可是到了村组开座谈会时把问题和政策交给群众,群众一参与,问题反而迎刃而解。
鹤鸣村成立了议事会,每个小组成立调解小组,专门调解村民间的确权纠纷,调解小组由各小组按照每5~15户产生1名村民代表投票选出来。
鹤鸣村调解小组制定了五条原则:一是“要公道,打颠倒”(相对公平);二是“多比少好,有总比没有好”(先来后到);三是“吃笋子要一层一层地剥”(循序渐进);四是“说话要算数”(诚信);五是“大家同坐一条船,要同舟共济”(友爱互助)。
但村干部也有头痛和委屈的时候。
听说要确权颁证,鹤鸣村常年外出打工丢出承包地的村民开始回来找村干部要承包地了。
村民罗廷贵,1998年全家外出打工,承包地土地丢给村里时写了一份承诺书:30年内不要回自己的承包地。
可听说产改开始后,他从几百公里外赶回来了。
村民只知道自己有多少亩承包地,可究竟村里有多少承包地,有些村组的村民不清楚。
鹤鸣村四组原来的村民小组长去世前一直没有向村民发放承包地合同,他去世后,小组村民的承包地合同和原始资料找不着了。
确权时,四组新任组长只得重新登记、造册,重新建立每家每户的承包地档案。
经过近一个月的登记、测量、公示过后,鹤鸣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到村或组。
而承包地、自留地、宅基地和农民的房屋则全部确权到户。
为了显示透明,柳街镇从600多年前的“鱼鳞图”获得启发,开发了“鱼鳞”数字化系统,通过测量和结合卫星地图等,精确地确定了农民土地的权属。
鹤鸣村每家每户都在全村土地“鱼鳞图”上面按上指印,看起来就像鱼鳞一样。
在这张全村地图上,每一块房屋、宅基、承包地、林权的归属都显示得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