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健康的人格是个人内心稳定、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品质。
语文教学是影响个人品质塑造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传递。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人格的塑造,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下面简要地分析一下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塑造健康人格。
第一,注重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际关系的教育,也是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情感教育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表达爱、关怀、尊重和信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素质,塑造健康人格。
第二,注重课堂教学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指帮助学生认识、尊重、珍爱和维护生命的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选取适当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和不易得来,增强他们的生命体验和生命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让他们形成自爱、爱生命、珍视生命的健康人格。
第三,注重阅读教育的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通过选取具有道德内涵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领悟道德真谛,培养正直、诚信、忠诚、友爱、勇敢、有责任感等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正确人格的人。
第四,注重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卓越人才和具有高尚情操的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力,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开放心态,形成健康的人格。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形成健康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
注重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品德教育和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通过语文教学的精心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个人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和生命意义,使学生得以在人格塑造上实现全面的发展。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摘要:塑造健康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使命,语文教学对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教学将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的陶冶融于一体,既有理论的灌输又有情感的熏陶,既给予耐心的疏导,又有榜样的示范,还注重实践。
在多种方法的教育引导下,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这对于净化心灵,塑造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塑造性格健康人格感染力兴趣1 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就要高举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自觉塑造健康人格。
众所周知,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是语文素质的三大方面。
他们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都影响深远。
这与课文本身具有的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政治性有重要关系。
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都能为语文老师所利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格。
例如,岳飞在《满江红》中慨叹:“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在《过零丁洋》里高喊:“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流露出来。
此外,《最后一堂课》中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情怀,《七根小火柴》中用生命珍藏宝贵的火柴的“无名战士”的形象深深感染学生,教会学生在集体,在党、在国家利益面前,舍弃小我,保全大我的大无畏精神。
文学具有深刻的感染力,是文学也是人学,是作者倾注情感,是思想情感和道德风尚的流露。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精力。
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感受文章美的同时提升自我的精神人格。
将文章传递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2 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美文陶冶塑造人格,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适应于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对于非智力心理因素有重要作用。
根据《大纲》要求,语文教材中纳入了便于进行审美教育的大量文学作品,这有利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美的享受。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许多教师都喜欢谈论“人格魅力”的话题, 许多教师都乐于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这当然不错,这应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因为“人格魅力”正在泛化。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为学生所折服的“人格魅力”,该是多好的一种局面啊!但是我想说的是,作为担负着培养祖国民族后代重大责任的教师,把培养塑造学生良好人格,为他们都成为有“人格魅力”的人而尽自己的力量,则是更有意义的事。
而作为语文教师,由于学科教学的特点,更应该充分认识和积极实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这实在是语文教学所应该充分挖掘的金库。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呢?一、教学过程中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默化潜移的作用。
语音的扬抑,语调的轻重,语气的强弱,语速的快慢,如果掌握好了,或如小溪水潺潺流淌,或如百灵鸟的翅膀划过春天,或如野外狂风四起……“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涧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如果教学中经常用这样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来描绘图画,构筑意境,设置情景,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清除学生心理疲倦,久而久之,势必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十分关键,“语文教师的言语讲授,能将书本上的语言转变成激动思想感情的活的语言,让语言变成声音、色彩、画面、形象以及激情,让一篇篇课文变成一幕幕生机灵动的话剧”,而无味的语言则味同嚼蜡。
美好的语言或如诗人浅吟低唱,或如大江豪放东流,一泻千里。
有的或愁肠百结,或柔情万端,或“秋水伊人在水一方”或“相见时难别亦难”。
教师讲解时如果能将自己的感情化为淙淙甘露,浸润学生的心田,就能将学生带入那些美好的情景:愁,一寸还成千万缕;柔,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爱,醉里吴音相媚好;乐,溪头卧剥莲蓬……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情世界。
“一位体态轻盈的少妇,轻依窗前,用楚楚动人的眸子盼望丈夫归来。
室外已是重阳菊花开遍,望着菊花将罗袖轻抛,丈夫啊,那一缕缕的清香你可曾醉到?可日子已过去了很久,夜晚已经来到。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 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教学不应只是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更应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
因此,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教学,应发挥其学科优势,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一、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塑造榜样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形象、生动,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能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寓心理健康于其中,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是名篇名家,通过学习,联系学生实际,树立榜样进行心理教育。
比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告诉人们的是人应该有理想、有信念,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会实现;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引发人们的思考,家人、朋友之间如何相互体谅、处理矛盾;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体会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感受的爱国情怀;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体现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情绪;此外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
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崇高的道德品质都影响和激励着广大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意学生自私自利、逆反、胆怯、意志薄弱等不良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净化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
二、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语文教学不应单是课本知识的传阅,还应与生活接轨,多开展丰富多彩集体课外活动,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
如组织参加团体语文竞赛(辩论赛、知识竞答),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爱护环境、关爱弱者、关注社会中不良现象或榜样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展书信交流拉进同学、父母、老师之间的距离,进行心灵最真实的对话,消除误解,相互体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摆脱依赖思想。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钟云春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呢?
一、阅读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文章内容来动之以情,从情和理两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书,而且要教会学生从阅读中去了解自己、对照自己、分析自己,进而能够改变自己、提高自己,让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同时,自身的人格受到正面的感染熏陶。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和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所说的“熏陶感染”就是让学生在接触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其精神熏陶和人格培养自然而然地受到真善美的感化,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一种心灵的舒展,情感的流淌和思想的奔涌,达到人格的整体塑造。
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指导朗读或排练剧本的方式,以艺术性的感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让学生通过体会文章中的喜、怒、哀、乐来进行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学习境界。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1. 引言1.1 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提升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的语文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只有通过语文教学,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世界、表达自我、交流思想。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语法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辨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等。
语文教学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并从中受益,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语文教学是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优质的语文教育,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具有高度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1.2 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人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特征,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综合体现。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一个健康的人格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健康的人格能够增强个体的自尊和自信。
只有具备自尊自信的个体才能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能够坚定不移地迎接。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不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自尊和自信,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格塑造。
健康的人格能够促进个体与他人的良好交往。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健康的人格能够使个体更加善于与他人沟通、合作,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网。
语文教学通过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从而培养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格的健康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语文教学,学校能够启发学生对于人格塑造的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健康积极的人格特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与人格王丽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21世纪人才培养的标准是:1、积极进取,有开拓精神;2、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3、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4、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广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5、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领域综合化的发展趋势;6、具有和他人协作,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有独立而健全的健康人格。
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晚年语文教师在学校中大多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相较于其他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全面,这位在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前提,而语文学科内容涵盖了丰富而广泛的理性与感性的内容,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可能。
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与人格呢?一、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与人格。
整合教育资源,以专题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一)利用爱国诗文专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责任感。
教材中收有大量爱国题材的文学作品,而教师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这些文章时,不必仅仅拘泥于教材,可以以专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大讲堂,可以是爱国诗歌研读: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决心;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渝,无数诗篇中的爱国之情感人泪下;而知人论世,结合这些诗歌作者的人生经历,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全面立体的走近这些在彪炳史册的历史名人,受到直观感性的爱国主义教育。
相信,当学生正走近了杜甫,陆游,辛弃疾,屈原这些爱国诗人后,自然而然会被其震撼与感动。
可以是课本剧展演。
当昔日书面上的文字,在学生经过对历史史诗的深入研究后,加上个人情感的渗透,配上适合的音乐、服装,由学生自己在舞台上呈现出来,无论对演员还是观众,都是最好的情感教育。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当配 合, 但 不 必 处 处 配 合。笔 者 每个 学 期 都 要 带 学 生 游 玩一 两
含情 感 的 “ 可讲 因素 ” 诱 发学 生 感 应 的 心灵 , 使 之 在 美 感 共 鸣 次 .“ 登 山则情 满 于 山, 观 海 则 意溢 于海 ” ,师生 从 中 饱 览 祖 国
誊一-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康人 格的途径
吕新华
菇 力 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康人格 。 提 出一些具体途 径。
关键词 : 素质教育 健康人格 思想教育 审美 教育
也 有益 于塑 造 健 康 人格 。 在 这一 过 1 . 充分发 挥 语 文 教学 的恩 想教 育功 能 。学生 的 语文 索 质 主 引导 学 生 对 英 进 行再 创 造 。
学作品, 这 为进 行审 荚 教 育 提 供 了便 利 条 件 。 可 以充 分发 挥作 说是 一种 实 际 的作 法 瑚} 外 活 动 要. ‘ 寓教 于 乐” , 让 学 生学 得 轻 松 、 品 的 审美 陶 冶功 能 , 引 导 学生 体 会作 品的 语言 、 形象、 感情, 指 有兴 味 。 使 之 生 动 活 泼 的 性格 得 到 发 展 。 它可 以和 课 堂 教学 适
要包 括 三个 方面 : 语育 素质 、 文学索质、 思想 道德 文化 素 质 。 而 程 中。 学 生 将 自己的 审 美 经 验 与 审美 客 体 融 而 为 一 , 在 创 造 美
学 习《 晋祠》 . 学生 深 深 陶 醉于 祖 国 优 美 的 后 对 学生 的人 生观 、 道德观 、 价 值 观 乃至 社 会意 识 形 态 的 树立 的 同时也 创 造 自身。 自然 风 景 和 悠久 的历史 文化 中, 此 时 教 师 出这 样 一 个 训 练 题 : 影 响 至深 。 这 主要 根 源于 语 文教 材 中相 当一 部 分 课 文 本身具 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摘要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能够融知识
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
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
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健康人格塑造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
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
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而二者
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
这主要根
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
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
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
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
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
比如,讲朱
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
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
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
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
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
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
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
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
教学实践。
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
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
氛围中。
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
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
此时无声胜有声。
我想,不用说教,把孝心献
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思想教育
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
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
的机会。
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
品什么的。
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
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
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
到发展。
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
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
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
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我也支持。
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
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常规训
练和学习习惯的作用。
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
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