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文理分班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分班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分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工作能力很强。
B. 经过这次讨论,我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C. 由于天气原因,航班延误了两个小时。
D.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能浪费它。
2. 根据题目要求,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像一只猛虎一样冲向了敌人。
B.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烁。
C. 这个问题像一团乱麻,难以解开。
D. 所有选项都使用了比喻手法。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的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B.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这是毋庸置疑的。
C. 珍惜时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D. 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时间吗?4. 下列句子中,表达方式最为简洁的是:A. 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品德高尚。
B. 他学习优秀,品德高尚。
C. 他学习优秀,并且品德高尚。
D. 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学习优秀。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的是:A.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鸟儿唱了。
B.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草儿绿了。
C. 花儿开了,草儿绿了,鸟儿唱了。
D. 春天来了,花儿开了。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的是:A. 他跑得像一阵风。
B. 他跑得很快。
C. 他跑得像光速一样快。
D. 他跑得像闪电一样快。
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的是:A.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B. 我们应该深思如何学习。
C. 我们应该学习,这是一个问题。
D. 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对偶修辞的是:A. 他既聪明又勤奋。
B. 他聪明,他勤奋。
C. 聪明且勤奋,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D. 聪明和勤奋,他都具备。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的是:A. 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B. 我们要学习。
C. 学习,学习,我们一定要学习。
D. 学习,我们一定要学习。
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的是:A. 他是一位白衣天使。
新高一分班考试卷(二)语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崇尚(chóng shàng)拮据(jié jū)毛遂自荐(máo suì zì jiàn)B. 精疲力竭(jīng pí lì jié)毫厘不爽(háo lí bù shuǎng)独树一帜(dú shù yī zhì)C. 鞠躬尽瘁(jū gōng jìn cuì)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气壮山河(qì zhuàng shān hé)D.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贻笑大方(yí xiào dà fāng)美轮美奂(měi lún měi hu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在周末增设两节辅导课。
B. 她用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注视着我,仿佛在告诉我她的心情。
C. 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传统工艺逐渐被人们遗忘,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问题。
D. 这部电影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受到了批评家的好评。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云横秦岭家何在?”(横:横亘)B.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浑:简直)C.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应当)D. “归雁洛阳边。
”(归:归来)4.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窃以为,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B. 她的演讲声情并茂,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
C. 在这次比赛中,他力挽狂澜,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D. 她的书法作品,笔走龙蛇,令人叹为观止。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理分科试题扫描 试题

2021-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理分科〕试题〔扫描版〕2021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语文答案1.D A项,根据原文可知,班固死于狱中是在汉和帝永元四年,?汉书?成书在此之后;B项,“?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C项,强加因果。
2.A 根据文意可以判断“个人气质的极大差异〞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班固受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
3.D D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可知,作者是“推想〞,“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徒的真性情。
4〔1〕A E【解析】B开篇的环境描写主要是通过古旧、闭塞、传统的特定环境,暗示人们内敛、拘束、保守思维状态,并衬托出悲剧主题。
C文章中相关内容是为了对潘雪娥进展介绍,并没有有意塑造邻居们特征。
D文章中并没有明确交代花是从潘雪娥那里买的,写郑假设奎买花插花,是为了提醒他对潘雪娥的暗恋之情。
4〔2〕①每次听到郑假设奎和潘雪娥简单而缺乏温情的交流邻居们都感到泄气。
②邻居们曾热切地盼望郑假设奎送花给潘雪娥。
③邻居们对郑假设奎产生了遗憾和同情。
④当得知噩耗时,邻居们内心充满了哀情和敬意。
⑤看到墙上的门时,人们心里充满愤懑。
⑥当发现门是画在墙上的时,人们大吃一惊。
4〔3〕①都是对爱情有着渴望的老单身。
②都是内敛含蓄,竭力将感情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人。
③都是受古老观念束缚,不敢大胆追求爱情的人。
4〔4〕①对花瓶的擦拭,瓶里鲜花的永久鲜艳,象征郑假设奎纯洁、执着的爱,表达他对爱的渴望。
②文后花瓶里没有枯萎的白菊,暗藏了老姑娘潘雪娥对这份感情的认可,以及她对永久失去这份爱恋的遗憾和痛心。
③瓶中的白菊吸引人们的目光,合理引出了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造成波澜,推动情节的开展④花瓶和鲜花,与男人的外貌、家里环境形成宏大的反差,增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5.C6.A 【解析】“前倨后恭〞应该改为“倨傲无礼〞7.B 【解析】B项中“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系无中生有。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文理分班考试试题

高一文理分班考试语文试卷(总分:150 分时间:150 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 66分)一、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 9 分)人们对事物的见解有多种。
面对同一件事物,有时见解是美的或是丑的,有时是真的或是假的,有时会是善的或是恶的。
究其原由:见解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适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在适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着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有关系,心理活动着重抽象的思虑;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自己的形相,心理活动着重直觉。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走开人的看法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心义。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实用途的。
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鉴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功效于人类社会。
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琢、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够为衣,饥不可以够为食的。
从适用的看法看,很多艺术家都是太不确适用的人物。
然而我们又何须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
真善美三者具备才能够算是完好的人。
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诚然是一种缺少;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少。
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
同理,你碰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能够判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余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以外还有更崇高的祈求,美就是此中之一。
是壶就能够贮茶,何须又求它形式、花式、颜色都要漂亮呢?吃饱了饭就能够睡觉,何须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存心义。
人的适用的活动所有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所有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
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
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
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
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
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作“斗拱”。
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
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
《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
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
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
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
新疆石河子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分班)考试试题

新疆石河子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B .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文学思维中更基本的力量是文化自信。
缺少了这种自信,建构中一、现代文阅读学校: 姓名: 班级: 第 I 卷(选择题)考号:D .特定的文化产生特定的文学,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指出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本题 12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必须以文化自信为现实基础.从现代文学诞生至今,中国文学的发展在不断成熟和繁 荣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积淀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发展理念和理论.20 世纪中期以后,特别 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式的文学思维,向世界全方位展示 了建于中国文化基础上的中国文学范式,成为世界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但也不可否认,在这种发展流变和日益壮大的文学实践中,有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的自身建构上还缺乏原创的勇气和视野,缺乏基于中国文化自身逻辑的理论创设和延伸。
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缺少了这种自信,也就会缺失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基础,建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学也就无从谈起。
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信不仅是新时代中国文 学发展的现实基础,而且是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时代中国文学发展必须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中.正如人们所知,特定的文化产生特定的文 学.因此,新时代中国文学一定是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的。
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 产生的,它是历史的积淀、过程的总结、时代的凝练,是它们相互作用、彼此呼应的结果.总书记指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 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高一语文文理分班考试试题word版本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文理分科考试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琨“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琨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禳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
高一分班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分班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分)《荷塘月色》节选朱自清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荷塘边散步时,心情是自由的、宁静的。
B.作者描写荷塘的月色,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C.作者对荷塘的月色情有独钟,是因为它能让人忘记白天的烦恼。
D.作者在荷塘边的散步,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自我救赎。
答案:C2.文章中“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答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荷塘边散步时,心情的自由和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文理分班考试语文试卷(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有多种。
面对同一件事物,有时看法是美的或是丑的,有时是真的或是假的,有时会是善的或是恶的。
究其原因: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
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
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
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
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
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
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
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
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
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靠本身现出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
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
1.下列关于“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美是美感态度的最高目的。
B.美并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是人所定的价值。
C.美是最没有用处的,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D.美是人类异于其他动物的各种欲求中更高尚的企求之一。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美感的态度中,人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则对直觉有所偏重。
B.人的美感的活动有些是无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有时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
C.美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上饥渴,没有这样饥渴的人或民族是不正常的。
D.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是因为在美感世界中事物能孤立靠本身现出价值。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同一件事物,人们的看法不同,所看出来的现象也会有所不同。
B.“生命”与“活动”同义,人的生命意义与人的活动程度相关。
C.历史上成功和失败虽会过去,但它们会与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朽。
D.《孔雀东南飞》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它们可以靠本身现出美的价值。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
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
俭爽迈少绳检,然事亲以孝闻。
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
高祖尝召访之,俭曰:“公若外啸豪杰,北招戎狄,右收燕、赵,济河而南,以据秦、雍,汤、武之业也。
”及大将军府开,授记室参军。
从定京师,晋昌郡公。
武德初,迁中书侍郎。
吕崇茂以夏县反,与刘武周连和。
诏永安王孝基、独孤怀恩率兵致讨。
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
始,怀恩屯蒲州,阴与部将元君实谋反,会俱在贼中。
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
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俄而怀恩脱归,诏复守蒲。
俭恐必乱,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
会高祖幸蒲津,舟及中流而世让至,高祖惊,曰:“岂非天也!”命趋还舟,捕反者,怀恩自杀,余党皆诛。
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
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
高祖嘉俭身幽辱而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许以便宜。
尽簿怀恩赀产赐俭。
还为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使突厥还,太宗谓俭曰:“卿观颉利可取乎?”对曰:“衔国威灵,庶有成功。
”四年,驰传往诱使归款,颉利许之,兵懈弛,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
岁余,为民部尚书。
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
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
帝拔剑断豕,顾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
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俭居官不事事,与宾客纵酒为乐。
坐小法,贬光禄大夫。
显庆初卒,年七十八,谥曰襄。
(节选自《新唐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善:友善、交好B.北.招戎狄,右收燕、赵北:向北边C.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白:明白D.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籍:登记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然事亲以.孝闻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舟及中流而.世让至吾尝终日而.思矣C.颉利许之.,兵懈弛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群豕突出于.林月出于.东山之上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俭富有政治远见。
看到隋室昏乱,他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在受到高祖召见时,唐俭分析天下大势,为高祖出谋划策。
B.唐俭屡建奇功。
他曾参与平定京师;在奉命守卫蒲州时,及时发现独孤怀恩的反叛阴谋,解救了高祖的危难;后来又击败突厥立下大功。
C.唐俭善于因势利导。
他跟随太宗打猎时,看到太宗拔剑砍死野猪,趁机劝谏太宗不要沉溺于打猎而忘了治国之策,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
D.唐俭为人不拘小节。
年轻时爽快豪迈,不受约束;后来在官任上却不好处理政事,喜欢与宾客纵酒玩乐。
7.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
(5分)译文:(2) 高祖嘉俭身幽辱而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许以便宜。
(5分)译文: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南海旅次曹松①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①、曹松,晚唐诗人,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
这首诗就是他连年滞留南海(郡治在今广州市)时的思归之作。
8.颈联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答:9.请简要赏析“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这一佳句。
(4分)答: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其中的6小题)(6分)(1),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2)是日也,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3),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4)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7)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8),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24分)栀子花栀子花是一种很常见的花,栽植起来也很容易,从母株上压下一枝来,浅埋入土里,第二年就可移栽。
时间不长,便郁郁葱葱,长成一大丛,平时青枝绿叶,倒也貌不惊人,不显山露水,像是乡下随处可见的村姑。
直到有一天清晨你从睡梦中醒来,突然嗅到一种淡雅清幽的芳香,探头向外一看,窗外的那丛栀子已经吐露芳华,那一瞬间的惊讶,大抵就如看到邻居家那个前些年还拖着鼻涕的小丫头,一眨眼就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唐人王建是喜欢栀子花的,他曾写有一首《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诗的最后一句,颇能让人品味出栀子花的闲情风致。
我也养过栀子花,以前我住过的石牛小区的那所小院里,就长有这么一丛,是爱人从她娘家带过来的。
更早的经历是我刚工作的那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个在林场当场长的学生家长特意从山里给我送来一棵,说是这种花开起来很香,好闻,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花,怕养不好,就栽在我母亲任教的那所学校的宿舍门前,请母亲代劳。
后来我家从那所学校搬出来,那丛栀子花就留在了那里。
每年槐花落尽的晚春,满城淡淡的甜香还未散尽,栀子翠绿的枝头便挂上了青青的花骨朵。
麦黄杏香的季节,在下过一场小雨的清晨,空气像被过滤过一般澄净。
小院井边那株蓄满一春梦想的栀子花,便选择在这样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悄悄开放,舒展开一张张玲珑剔透的笑脸,青青花萼托着如雪的花瓣,恰似一个个白衣仙子惊现人间,袅娜而多姿。
这时候,小院便笼罩在栀子花浓郁的芬芳之中了。
花香透过纱窗的洞眼挤进房间,房内熟睡的人便被扑鼻的花香唤醒,妻欣喜地剪下几支带去班上,于是,整个教室便溢满诱人的芳香,一如满屋孩子欢乐的笑声。
因为这株栀子是妻从娘家带过来的,身上或许还带着娘家的气息,所以妻对这棵花便宝贝的不行,前年我家从那小院搬来这大院的时候,妻宁愿留下那两棵长得正盛的石榴树和葡萄树,也执意要把这栀子花带过来,说是看着它十几年了,已经有了感情,舍不得将它丢下。
可惜的是因为爱花心切,来到大院时间不长,妻在尚未完全成活的栀子的根部埋了抽油烟机上积淀的一小盒食油,原指望它能长得更加茂盛,结果却事与愿违,先是叶子由绿变黄,最后竟至枯萎,尽管在树上扎了红布条,也是回天乏术,栀子花树竟是不管不顾,归了西天。
这让妻唏嘘不已,后悔不该那么急功近利。
许以明年再去找一棵栀子花树来,妻那负疚的心才稍稍得以安慰。
自那棵栀子去后,我以为我已经忘记了栀子的花香,没想到这个周一,一只脚刚刚踏进采编大厅的大门,就被那缕熟悉的清香所吸引,办公桌上,赫然躺着两朵盛开着的鲜花,两三片卵形的叶片青翠欲滴,白色的花瓣闪着玉石的光亮,正是久违了的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