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8)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临沂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详析

2023-2024学年临沂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试题卷附答案详析

2023-2024学年临沂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试题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2024.07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作为语言基本单位的词汇,是语言中文化承载量最大的成分。

一个民族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都会在其民族语言的词汇中打下烙印,这样就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词组和习语。

这些词由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另一种语言里找不到对等或与之完全契合的词,于是产生语义空缺。

我们可以根据文化负载词在另一种语言中的语义空缺情况,将其分为绝对空缺词和相对空缺词。

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完全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我们把这种词称作绝对空缺词。

如汉语中“节气”的概念在英语中是没有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更是让外国人费解。

总之,由于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的极大不同,这些在另一种文化中绝对空缺的词无处不在,数量庞大,造成翻译上的重重困难。

有的文化负载词其所指的观念或事物在另一语言里也是存在的,只不过二者的语义范围不完全重合,只存在部分对等,同样造成了语义上的空缺。

我们将这一类的词统称为相对空缺词。

相对空缺词数量繁多,可分为所指范围空缺词、涵义空缺词和语用规范空缺词三大类。

范围空缺指的是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在某种语言中只用一个词来表达,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有几个或多个词来表达。

我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汉语和英语中表示亲属的词语。

一个简单的“aunt”在汉语中就不能找到与之所指范围完全相等的词,因为它可以指汉语中的“姑姑”“伯母”“婶婶”“舅妈”“姨妈”。

涵义空缺词是指某个词在另一语言中有与其表面意义相同的词,但它们的涵义却大相径庭。

如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物“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说起“龙”的英文对应物,很多人都一下子想到“dragon”,却不知仅这一念之差,就将腾云驾雾、代表天子帝王、象征吉祥如意的中国龙变成了西方人心目中凶神恶煞、代表邪恶、象征恐怖的“dragon”。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秘密☆启用前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一种“特殊情形”,在民事纠纷、刑事犯罪案件中,可以免于承担不利责任。

保护的重要对象。

当公民的人身、财产等权益受到他人侵犯时,法律赋予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使公民能够在合法范围内保护自身安全和权益。

此外,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障,而正当防卫则是法律赋予公民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方式。

但正当防卫具有一定限制和条件,需要在合法范围内行使,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在处理正当防卫案件时,需要考虑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危害程度等,综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作出判断。

②实践中正当防卫认定面临诸多困难。

司法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包括防卫起因、防卫对象、防卫时间和防卫限度来认定。

首先,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但司法实践中,许多不法侵害并非真正的不法侵害,而是由挑衅、误判、误解等行为引起,防卫人在进行自卫时往往难以判断对方行为是否构成不法侵害。

其次,正当防卫对象必须是不法侵害者。

但司法实践中,不法侵害者范围相对模糊,可能包括直接侵害者与间接侵害者。

司法理论和实务相关研究均认为,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即便能够达到制止不法侵害的效果,也不可对无关的第三者进行相关行为。

2023学年烟台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3学年烟台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详析

2023学年烟台市高一语文(下)期末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开创这一创造性的伟大事业,必须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开拓创新。

创新思维本质在出新,求新求异,着力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思维成果往往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

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和品质是创造性,想前人所未想、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

它打破迷信盲从和旧的习惯势力的束缚,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致力于创造和超越。

创新思维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它通常与灵感、直觉、顿悟紧密相连,是实践经验长期积累、突发飞跃的结果。

创新思维还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必然成功,也会有失败相伴随。

开拓创新本质是破旧立新的过程。

古人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破”,就是要有辩证的否定精神,敢于破除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使思想与实际一致。

“立”,就是要创立新说、创新实践。

就是要有科学创新精神,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难题,最根本的办法,一是改革,二是创新,而改革本质上也是一种创新。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提到特别重要的地位,强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过去,我们依靠开拓创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坚持开拓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节选自陈曙光《唱响开拓创新的时代最强音》)材料二:根据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劳动异化与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而扬弃异化劳动关键要看劳动主体或生产主体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活动这个对象。

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邯郸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一语文(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是由于乡土中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疏离而又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

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

在文学领域,现代乡土文学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

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

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乡土性”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

我们讨论乡土文学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

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

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从文学角度观察,“乡土性”都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呈现的。

费孝通形象地叙述了这种关系:“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这便是人与土地的命运。

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

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

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

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深度调研,有利于全面挖掘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信息和数据说话。

今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纷纷涌现,特别是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进展,拓展了信息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场景。

在此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还能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调研质量,需要有效筛选数据、善于运用数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规模正快速增长,不仅包括各类平台数据、传感器数据,还包括了大规模文本、图像、影视资料等数字化档案,形成了庞大的“数字足迹”。

对数据进行科学、精准、专业的分析处理,才能更好为调研服务。

海量数据是宝贵的财富。

用好这笔财富,下一番绣花功夫,有助于更有效地整合资源、聚合力量。

数据分析不能代替实地调研,两者结合,才能让调研更扎实、更全面。

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调研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工作可以脱离传统的实地调研方式。

调研不仅是为了得到数据,还必须对被调研对象和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数字能够体现规律、趋势等,却无法反映个体的真情实感。

由于样本选取、调查分析方法的不同,数据本身还可能存在误差。

采取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通过数据掌握大量信息,又捕捉数据之外更真实、更全面的情况,调研的质量也就有了保障。

用好这两种方式,将有效推动调查研究提质增效。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郑州市2023-2024学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如果注意诗坛的变迁,就必然会发现一件事情,那便是诗的原质时常在改变。

我们称为艺术宝库的那永不改变的大自然,在诗人的笔下也时常在改变。

诗的内容,原是取之于生活中最敏感的事物;“春花”“秋月”之所以常占有诗中相当的字数,正因为它原是最易感到的。

然而这些敏感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滥调,一种无病的呻吟;于是新的敏感的事物,便又成为生活中的必要了。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的诗风最直接的,莫过于新的事物上新的感情。

这便是诗的不断的追求。

先就新的事物上说,音乐是最足以启发人的情绪的,中国本土的音乐可以琴为代表。

《诗经》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孔子在武城闻弦歌之声,当然是琴瑟一类了;司马相如以琴心挑文君,文君夜亡奔相如,琴的效力更可以想见。

可是“琴”之含有诗意,则一直要迟到建安以后,曹丕《燕歌行》说“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这是琴之开始有诗的感觉,之后..到左思《招隐诗》“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琴”才真正独立成为一个诗意的向往。

陶渊明蓄素琴一张,抚以寄情,琴不必弹,就已先有了诗意,可算是“琴”中的佳话了。

此后“琴”乃成为诗中敏感的事物,如庾信诗“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卢照邻诗“山水弹琴尽,风华酌酒频”,乃都于诗中别具不尽之意。

然而这时另外一种新的乐器则又代之而兴,那便是胡人的羌笛,其魔力远过于琴之在诗中。

“笛”的爱好起于北朝的《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从此之后只要碰见笛声,便似乎无往而不成为好句,如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江苏省徐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镣铐(lio) 孱头(cn) 并行不悖(bi)B.解剖(pāo) 脑髓(suǐ) 浅尝辄止(zh)C.蜕变(tu) 挫折(cuō) 残羹冷炙(zh)D.铿锵(qiāng) 祈求(q) 白雪皑皑(ǎi)1.(3分)A(B解剖pōu C挫cu折 D白雪皑皑i)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锻造玄虚礼上往来B.滥用慰籍别出心裁C.沉缅祈祷豁然开朗D.嫉恨届膝虚无絮缈2.(3分)D(A礼尚往来 B慰藉 C沉湎)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①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出一阵哄笑。

②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起草《宪法》和《独立宣言》气壮山河的词语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

③对那些有着高收入并希望多接触外边世界的年轻中国人来说,光顾麦当劳成为他们新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他们——跨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途径。

A.爆发权利参与B.暴发权利参加C.爆发权力参与D.暴发权力参加3.(3分)A 【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

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义务(跟“义务”相对)。

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参与:参加(事物的计划、谈论、处理)。

参加: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参与提出(意见)。

】4.下列一组语句中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A.他还不是为你们。

他已经半截入土了,还不是为你们打算?B.风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个就没有法儿了。

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江西省上饶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上饶市2023-2024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的一面,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的一面。

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

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②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

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

鲁迅先生在《示众》中,用细致的语言对看客们围观杀头的情景进行反复刻画。

相比于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

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③除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

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

文学创作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

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黑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

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

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圈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当时当地的圆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

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

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

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

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

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

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

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

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迁阔,而且可笑。

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

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

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

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

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

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

唐朝诗人李贺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

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论文字下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字的“走样”,指的是文字所要传达的情意和当时当地的外局不完全符合的情形。

B.不合文法的字词常常引起他人的误会,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C.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会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从而束缚人们对情意的表达。

D. 声音、表情、动作都是传情达意的象征体系,只是前者比较间接,后二者更直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文字的缺陷和乡土社会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乡土社会不采用文字的原因。

B.第二段将文字和语言作比较,证明了使用文字时讲究文法和艺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C.文章阐述乡土社会对待语言的态度,进一步论证了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的现实合理性。

D.第五段用李长吉呕心沥血苦吟的典故,为语言束缚人们传情达意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利用文字进行写作时,不管怎样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地传情达意。

B.只要传真技术还无法让人超越时空利用表情辅助语言来传情达意,文字就还会被人们使用。

C.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所以只教会乡下人识字并不能根治他们的“愚”。

D.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解,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借助语言表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数绵羊王溱小戈桑没上过学,自然不知道什么潘多拉的盒子,只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叫潘多拉草原,这里密密麻麻挤满了一捧捧青草,绿得要滴下来。

之所以说捧而不是棵,小戈桑每次都是蹦跳着把它们像鲜花一般捧到族里的羊圈外,恭恭敬敬摆好。

族长说,草原是神圣的!小戈桑点点头;族长又说,每棵草都是草原的恩赐!咩——羊儿们一起仰头附和。

小戈桑常往族长家跑。

族长的帐篷里有厚厚的一摞书,还有美丽的小乌依。

小乌依笑起来的时候,碱草飘飘、针茅摇摇,苜蓿起舞,冰草低下了头……整个草原如沐春风。

小戈桑把笑声挂在风车上,绕着羊圈一圈又一圈地跑,才能甩掉脸上的红晕。

小乌依的牙很白很白,夜晚两人坐在羊圈边说着悄悄话的时候,小戈桑只看见两排比月光更光洁的牙,像极了天上那些发光的石头。

他们数星星,一颗,两……可是太多了,眼睛根本盯不过来,小乌依忽然狡黯地一眨眼,猛地扬起鞭,原本安然咀嚼着月光的羊群惊起,绕着羊圈内围奔跑起来,很快排成了一队。

快数羊啊戈桑!小乌鸟依大喊,这可比数星星好玩多了。

戈桑瞪大了眼睛,看哪,雪白的绵羊居然在发光!它们像一团团发光的云,在黑夜里疾走,戈桑赶紧开始数。

一只,两只,三……哦不对不对,这只数过了。

戈桑的眼睛被晃得发晕,好怕一个不小心它们就会长出翅膀来像天使- -样飞走,嘿!你真没用!乌依嘟起嘴,收起了鞭子。

绵羊身上的光淡了下来,乌依眼睛里的光也暗了下来。

戈桑讨好地说,我数了,数了,是五十三只!乌依笑了,谁不知道族里一共有五十三只羊,你根本没数!顿了顿,乌依忽然垂下了头,才五十三只。

怎么了?戈桑问,乌依揉着洗得发白的裙角,说,草原很美,可我们族太穷了,草丛里的蟋蟀都比我穿得风光。

戈桑把鞭子抽得啪啪响,说,等着,我们的羊会越来越多的,一定!几天后,羊没有增多,反而少了一只。

戈桑慌了,他沿着羊群走过的路- -路寻过去,他把手圈在嘴边喊:咩——没有任何回应。

戈桑踏过一片无精打采的苜蓿地,绕过窸窸细语的蟋蟀群,戈桑差点掉进一个大坑。

大坑?草原竟然有个大坑!咩——坑底传来微弱的叫声,果然,羊就在那里。

戈桑狂喜,连爬带滚扑进坑里。

可是当戈桑拽着羊往上蹬的时候,土一崩,掉了个四脚朝天。

戈桑的脚崴了,崴脚的戈桑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法爬上去,渐渐地,没进食的戈桑力气越来越小,戈桑身上有刀,他可以把羊杀了,割羊肉,喝羊血,可戈桑不干,那是割自己的肉。

虚弱的戈桑紧紧抱着羊,仰头望着星空,满天乌依的眼睛在眨呀眨,他渐渐闭上了服。

酲来的戈桑发现自己躺在陌生的矿工家里,在羊奶的滋养下,身强力壮的戈桑很快恢复了体力。

那矿工原本也是牧民,他兴奋地对戈桑说,放什么羊啊,草原底下全是煤矿,全是宝啊!戈桑可不管什么宝,他牵着羊匆勿赶回族里。

族里正在载歌载舞,乌依盛装打扮,坐在了家里有金酒壶和金酒杯的矿主身旁。

那天,戈桑喝了很多奶酒,他看见穿嫁衣的乌依特别美丽,他隐约听见乌依说:我们族就要富起来了!从那以后,戈桑代替乌依留在族长身边,还代替她照顾起了族里的羊群,戈桑也试过偷偷在夜里挥动鞭子,可是羊们再也没有发过光。

乌依走了,一切都黯淡了。

正如乌依所言,族里很快富起来了,草原上的大坑越来越多,可是羊的数量却越来越少。

戈桑开始失眠,一躺下就总觉得羊掉坑里了,少了一只,又少了一只。

戈桑只好每天深夜都到羊圈去数羊,一遍又一遍地数……好了,孩子,现在你明白睡不着的时候为什么要数绵羊了吧?睡吧,愿潘多拉草原上的小精灵们伴你入梦。

戈桑说。

可是爷爷,潘多拉草原在哪里呢?绵羊又在哪里呢?小孩问。

戈桑望向窗外,公路上呼啸移动的车灯连成一条长长的线。

戈桑开始数,一辆、两辆、三辆、四辆……终干,戈桑响起了轻轻的鼾声。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将草原命名为“潘多拉”,取自于“潘多拉的盒子”,暗示了草原消亡的结局,并使小说具有了浓厚的寓言色彩。

B. “碱草飘飘、针茅摇摇、苜蓿起舞、冰草低下了头”等景物描写,描绘了草原之美,也烘托男女主人公朦胧的情愫之美。

C.小乌依扬鞭绵羊发光,收鞭光淡下来,这样的描写颇有魔幻意味,很好地表现出人物心理的变化,推动了情节发展。

D. 男女主人公对待草原、财富的态度迥异,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这也是他们爱情夭折的深层原因。

5. 结合小说内容看,题目“数绵羊”有哪些含义? (5分)6. 小说在结尾上有何特点?这样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据多家媒体报道,多项研究显示近年来全世界的蜜蜂数量减少,甚至存在灭绝风险,蜜蜂数量锐减已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

在坊间传闻中,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蜜蜂消失后,人类只能活四年。

”这个假托爱因斯坦的说法虽然已被证实确实为“假托”,但却从一定程度上昭示了蜜蜂的特殊性。

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之前,是蜜蜂生产的蜂蜜开拓了人类舌头味蕾上最初的甜。

假如蜜蜂灭绝了,首先人类可能再享受不到蜂蜜的美味了。

其次,除了玉米,小麦、大米等风媒作物以外,全球约30%的农作物都依赖虫媒授粉,如果传粉昆虫消失,虫媒作物的产量就会显著下降,有些甚至会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危机,人口数量持续暴增的人类将面临严重的饥荒。

有研究表明,相比人工授粉,昆虫授粉可以使大多数作物的产量质量都得到提高。

而相比苍蝇、黄蜂、甲虫这些授粉昆虫,能够大规模家养的蜜蜂在授粉上更高效更专业。

(摘编自《假如蜜蜂灭绝人类只能活四年?》2018 年4月3日《中国妇女报》) 材料二蜂蜜的主要成份是果糖和葡萄糖,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珍贵的能量来源,是许多动物都无法拒绝的诱感,通过法国及西班牙岩画上的证据推测,人类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在野外获得蜂蜜了。

为了获得秘密的蜂蜜来源,古埃及人最早对蜜蜂进行驯养。

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养的昆虫之一,西方蜜蜂随着人类活动被带到世界各地。

目前除南极洲外,每个大陆均有西方蜜蜂分布。

但毕竞西方蜜蜂对于许多地区来说是一种人为引入的外来物种。

由于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一些本土的野生蜜蜂种群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

西方蜜蜂于1896年被引入,由于它们体型较大,竞争能力强,造成我国野外分布的原生种类中华蜜蜂的分布区域迅速缩小,而一些本土生态系统中依赖中华蜜蜂传粉的植物,西方蜜蜂很少拜访,进而也影响到植物授粉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