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主要区域性活动断裂描述(昆明地区)综述

合集下载

云南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性研究

云南地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性研究

第一作者简介 : 周海涛 (9 8 17 一
) 男 , 北省 滦南人。2 0 年毕业 于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地球 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专业 , , 河 09 硕士 , 工程师。
21 0 1年 4月
周海 涛 , : 等 云南地区主要 断裂 现今 活动性研究
表 1 测 点 所 跨 断 裂 一览 表
由于数 据 的 缺 失 , 对 其 中 的 l 只 0处 测 点 进 行 研究。
1 云南地 区跨断裂测点 分布概况
研 究 区 位 于 川 滇 块 体 南 部 的 滇 中块 体 。 ( 图 。 见 1 。川 滇块 体 边 界 及 其 附近 断裂 第 四纪 以来 一 直 活 ) 动 , 今 仍有 活 动 。本 次 断 层 形 变 测 点 主 要 分 布 在 川 现 滇块 体 南边 界 附 近 的楚 雄 一 通 海 断 裂 、 边 界 附 近 的 西 丽江 一 剑川 断 裂 带 和 东 边 界 小 江 断 裂 上 ( 见第 2 9页
收 稿 日期 :0 01 —0 修 回 日期 :0 10 -1 2 1—2 1 ; 2 1 -50
2 断 层 形 变
跨 断层 测量 资料 能够 直 接反 映断 层 活动性 。通过 观测 建在 断层 两 盘 上测 点 的变 化 , 能直 观 获 得 断 层 活 动信 息 。鉴 于断 层 活动 性 在 不 同年 份 表 现 有 差 别 , 且
中 图分 类 号 :3 52 P 1. 文献标志码 : A
0 引 言
云南 地处 印 度板 块 与 欧 亚 板 块 碰 撞 带 东 侧 , 质 地 构 造 复杂 , 造运 动 强 烈 , 动 断裂 发 育 , 我 国最 活 构 活 是 动 的地震 构造 区之一 和重 点 监视 强震 活 动 区。 云南地 区地 震 活动 以强 度 大 、 度 高 、 害 重 、 布广 而 著称 , 频 灾 分 是 我 国破 坏性 地 震 频 发 、 震 灾 害 严 重 的地 区。地 震 地 是 地 壳活 动 的一 种 表现 , 层 活 动 速率 是 衡 量地 壳 活 断 动 程 度 的重要 指 标 , 它与 地震 的孕 育 发生 有一 定联 系 , 这 已被一 些 大震 前 后 的形 变 所 证 实 ¨ , 于此 论 点 , 基 可研 究 云南 地 区断层 形 变对 应地 震 的情 况 。 国内 已有 学者 采用 大 面 积 水 准 或 G S观测 资料 对 川 滇 及 云南 P 地 区断裂 活 动特 征 进 行 研 究 。该 次 直 接 用跨 断层 水 准 和基 线 资料 进行 分析 , 到 断裂 活动 特征 , 能直 得 更 观反 映 断裂 的现 今 活 动 特 点 。该 文 分 析 处 理 了 18 92 年至 2 0 0 9年 1 0月 3 8条 测 线 资 料 。对 这 些 测 线 进行 了分 析 , 求得 测 线 所跨 断层 活 动 年变 化 速 率 值 。结 合 云南 及周 边 大震 的发 生 情况 , 断 层 活 动 与 地 震 活 动 对 的关 系进 行 探讨 。

滇中主要活断层现今活动性研究

滇中主要活断层现今活动性研究

滇中主要活断层现今活动性研究李长军;甘卫军;秦姗兰;郝明;宋尚武【期刊名称】《地震研究》【年(卷),期】2018(041)003【摘要】为研究滇中地区主要断层的活动特征,利用1999-2007年和2011-2017年2期GPS观测资料以及地质资料,基于Okada位错模型反演了研究区域主要断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果表明:(1)红河断裂带的走滑速率为(1.5±1.6)~(4.7±1.5) mm/a,倾滑速率为(-3.6±1.6)~(1.9±2.4) mm/a,断裂南段的活动性更强;(2)无量山断裂和南华—楚雄—建水断裂的走滑速率为(4.0±1.6)~(5.6±1.5) mm/a和(4.8±1.4)~(6.6±1.6) mm/a,倾滑速率分别为(-0.7±1.5)~(0.2±1.4)mm/a和(-5.8±1.5)~(1.7±1.8)mm/a;(3)红河断裂带元江—元阳段和洱源—弥渡段、无量山断裂带和南华—楚雄—建水断裂带西段处于震间闭锁状态,闭锁深度分别为6.8 km,7 km和7.2 km.【总页数】9页(P381-389)【作者】李长军;甘卫军;秦姗兰;郝明;宋尚武【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25【相关文献】1.中国部分区域现今断层活动性研究 [J], 薄万举;刘广余;郭良迁;华彩虹;周伟2.南北地震带北段及其两侧断层现今活动性 [J], 范燕;车兆宏3.徐州活动断层探测项目主要断层活动性研究 [J], 张鹏;李丽梅;许汉刚;刘建达;李金良;顾勤平;王金艳;蒋新4.跨断层水准测量与朝阳—北票断裂现今活动性 [J], 孔繁强;崔文林5.渭河盆地北缘口镇-关山断层的晚第四纪—现今的活动性 [J], 杨晨艺;李晓妮;冯希杰;朱琳;李苗;张恩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活动断裂报告模板

云南活动断裂报告模板

云南活动断裂报告模板1. 概述该报告旨在对云南地区的活动断裂进行调查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云南地震活动的特点和趋势,为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将从断裂的位置、规模、活动性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

2. 断裂位置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我们确定了以下云南地区活动断裂的位置:- A断裂:位于昆明市XX区,沿着XX山脉走向,大致长度约XX公里。

- B断裂:位于大理市XX县,延伸至丽江市XX县,整体呈南北走向,长度约XX公里。

- C断裂:位于曲靖市XX地区,呈东西走向,全长约XX公里。

3. 断裂规模我们对以上三处断裂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分析,得出了以下断裂规模的数据:- A断裂:平均走向为XX,倾角为XX,断裂带宽度约为XX米,滑动位移量约为XX米。

- B断裂:平均走向为XX,倾角为XX,断裂带宽度约为XX米,滑动位移量约为XX米。

- C断裂:平均走向为XX,倾角为XX,断裂带宽度约为XX米,滑动位移量约为XX米。

4. 断裂活动性为了了解断裂的活动性,我们进行了孢粉分析、碳14年代测定等多种方法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A断裂:根据孢粉分析结果,断裂最近一次活动的年代可追溯到约X万年前,活动频率约为XX年/次。

- B断裂:根据碳14年代测定结果,断裂最近一次活动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X年,活动频率约为XX年/次。

- C断裂:根据地震破裂带的形态特征,断裂最近一次活动的年代可追溯到X世纪,活动频率约为XX年/次。

5. 影响分析活动断裂对地质环境和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我们通过分析断裂带的性质和活动规律,对其可能对云南地区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A断裂:该断裂位于城市附近,沿线有居民点和农田,一旦发生活动,可能造成房屋损坏、土地塌陷等灾害。

- B断裂:沿断裂线有旅游景点和水库等重要设施,断裂活动可能导致景点损毁和水库崩溃,引发次生灾害。

- C断裂:位于交通要道附近,断裂活动可能导致道路中断,交通阻塞,影响矿山开采和运输等活动。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

云南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综述(1)为简要反映各类矿产形成的地质背景,本文将对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壳结构及深部构造等特征作一概略介绍。

云南区域地质云南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岩浆活动强烈,且往往在同一地带持续活动,构成较大规模的构造岩浆带;变质岩广布,各类变质作用兼具;地壳活动性普遍较强,地质构造复杂。

北西——南东方向斜贯全区的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比较清楚地划分出东西两大部分。

东部主体属于扬子准地台的西缘或准地台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 增生部分;西部则分属唐古拉一昌都一兰坪一思茅褶皱系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一、东部地区即金沙江——哀牢山断裂以东部分。

包括《云南省区域地质志》所划分的中甸褶皱带、扬子准地台和滇东南褶皱带。

它们之间的界线分别为北东向转南北向的小金河断裂——格咱河断裂南段及北东向的弥勒——师宗断裂。

西北部的中甸褶皱带是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的南延;东南部的滇东南褶皱带为华南加里东褶皱系的西段。

二者在晚古生代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并与扬子地台连为一体,又都在印支期先后转化为地槽。

中部的扬子准地台被一系列南北向深(大) 断裂分割为地质发展差异显著的数个块体,《地质志》自西至东划分为丽江台缘褶带、川滇台背斜和滇东台褶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本区地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显现清楚。

有鉴于此,以下拟按几个大的地质发展阶段予以叙述。

(一)前震旦纪地质出露于西南边缘的哀牢山群,由一套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变粒岩、片麻岩、大理岩组成,最近于混合岩中获得1736.9±25Ma的年龄值(锆石U—Pb)、一般认为其原岩为早元古代优地槽型建造,是扬子地台的结晶基底,可能于晚华力西——早印支期大规模推覆作用而逐步达于上部构造层次。

北延的点苍山变质岩系,经最近的研究(云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1990),被分解为沟头箐群和苍山群。

前者出露于点苍山西坡,以变粒岩、片麻岩夹大理岩为主,变质程度可达角闪岩相,特点与哀牢山群极似,获有1754一199lMa (锆石U —Pb表面年龄) 及2003.8—2037.1 Ma (锆石U—Pb谐和年龄) 等数据,也与哀牢山群接近,故亦属下元古界;后者即点苍山东坡的一套片岩、大理岩,变质程度稍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普遍糜棱岩化,而实为一颇具规模的韧性剪切带,所获年龄数据一般偏新,工作者暂将之归人中元古界。

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

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

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一、内容描述本文主要研究了云南地区地震活动性的特点和规律。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通过对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历史记录、地震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我们揭示了云南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云南地区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如1976年的丽江地震、2008年的姚安地震等。

这些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也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云南地震活动性的研究对于提高该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然后从地震学、地质学等多角度分析了云南地震活动的特征和机制。

通过对云南各地区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我们揭示了不同地区地震活动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并探讨了地震活动的触发因素和环境条件。

本文还对云南地区的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进行了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在云南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建立密集的地震监测网络和先进的预警系统,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地震的异常现象和潜在危险,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总结了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云南地震活动的机制和规律,为防震减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亚欧大陆和印度板块的交汇处,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复杂的地貌类型。

由于地处多条重要地震带的交界区域,云南省地震活动频繁,是我国乃至全球地震灾害风险较高的地区之一。

对云南省地震活动性的研究不仅对于揭示我国西部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提升我国地震预警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全面揭示云南省地震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评估不同区域和类型的地震风险,为政府规划、企业生产和公众生活提供科学参考和技术指导。

昆明构造背景

昆明构造背景

在新构造分区中,昆明处于川滇断块隆起区内的昆明凹陷三级新构造区内,是区域新构造隆起背景上的滇东强烈断陷湖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明盆地是云南高原规模最大的第四纪继承性断陷盆地,主要由南北向普渡河第四纪活动断裂控制,同时还受北东、北西等多组方向第四纪活动断裂影响,形成异常复杂的盆地基底形态。

在地震带划分中,昆明被夹持于著名的小江南北向强震带和易门南北向中强地震带之间,并处于普渡河南北向中强地震带上。

此外,南部有北西向的通海-石屏地震带;西部有近南北向的汤郎-易门中强地震带;东部有强地震活动区向弱地震活动区过渡的宣威-弥勒地震带。

其中,小江断裂带对昆明地区的影响处主要地位,其次,普渡河中强地震带、汤郎-易门中强地震带和区外通海-石屏地震带也有一定的影响。

“小江断裂带活动水平比较高,在全国算是有名的,但在昆明地区不算活跃。

”陈静说,考虑到小江断裂带属强震带,其直接穿过东川区、寻甸县,抗震设防烈度都设为9度,昆明地区的其他县(市)区一般建筑(包括别墅、多层、高层)则均按8度进行抗震设防。

由直接穿过昆明城区的普渡河断裂构成的中强地震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6级以上中强震,最大震级为1985年禄劝6.3级地震;由小江断裂带构成的强震带历史上多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最大为1833年嵩明8级地震,震中距昆明城区仅30公里;由易门断裂构成的中强地震带历史上多次发生6级以上中强震,最大为1995年武定6.5级地震。

主城区如“安全孤岛”未发生过大地震云南地处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碰撞带的边缘,地壳运动剧烈,地震灾害频繁。

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3次;每2年发生6~6.9级地震1次;每8年发生7级以上大震1次。

在占全国4%的国土面积上,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国的23%,仅1970年以来就发生了8次7级以上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8亿元。

资料显示,上个世纪的一百年间,云南共发生里氏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33次。

有地震科学研究者通过长期研究发现,地球上某一地区的地震周期与日环食的周期大体一致,约是15至20年。

昆明盆地及周边地区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

昆明盆地及周边地区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

昆明盆地及周边地区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杜义;荆振杰;谢富仁【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09(025)001【摘要】昆明盆地是一个受南北向活动断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在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十分发育,且活动性较强.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断裂滑动观测表明:区内南北向断裂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和逆断两种运动方式,北东、北西向断裂以走滑运动为主,左右旋兼而有之.通过对研究区内32个测点的断层擦痕测量,共获得了1527条断层滑动数据,利用由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第四纪以来两期主要构造应力作用:第一期为早、中更新世,构造应力作用以近东西向挤压和近南北向拉张为特征;第二期自晚更新世至今,构造应力作用以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和北东东.南西西向拉张为特征.【总页数】10页(P31-40)【作者】杜义;荆振杰;谢富仁【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德外西三旗,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德外西三旗,1000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德外西三旗,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昆明周边地区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J], 荆振杰;杜义;谢富仁2.西秦岭北缘漳县含盐红层盆地构造分析及古构造应力场反演 [J], 马春田;郭进京;刘林;王利晓;赵海涛3.海原、六盘山断裂带至银川断陷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分析 [J], 谢富仁;舒塞兵;窦素琴4.渭河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变及盆地形成机制分析 [J], 谢振乾;方继安5.2018年9月8日墨江地震及周边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J], 李泽潇; 万永革; 崔华伟; 李振月; 胡晓辉; 黄骥超; 靳志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的影响及抗震设防对策研究

云南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的影响及抗震设防对策研究

云南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的影响及抗震设防对策研究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是我国活动断裂带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的影响十分显著,常常造成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为了保障山间盆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必须开展相关研究,提出有效的抗震设防对策。

一、云南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的影响1.造成地质灾害:云南活动断裂带经常发生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严重影响山间盆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

例如,滑坡会导致土壤流失,损失农田和居民房屋。

2.引发地震灾害:活动断裂带的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发生后会对山间盆地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居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3.影响区域发展:活动断裂带的影响限制了山间盆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给基础设施和产业带来严重破坏,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前景。

1.加强地震监测:建立地震监测网络,加强对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的监测和预警。

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

2.完善防震减灾措施: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对老旧建筑进行检测和加固,确保居民在地震发生时有安全的避难场所。

3.强化应急救援: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

组织开展地震演练,提高灾害应对的能力。

4.发展地震保险:建立地震保险制度,鼓励居民购买地震保险,提高居民对地震灾害的风险认识。

在地震发生后给予灾害赔偿,减轻居民经济损失。

5.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地震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提高居民的防震减灾知识水平。

以上是对云南活动断裂带对山间盆地影响及抗震设防对策研究的相关内容。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对山间盆地的影响,必须制定有效的抗震设防对策,提高当地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保障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主要区域性活动断裂描述(昆明地区及周边)1.元谋-绿汁江断裂带(F1)该断裂北起雅砻江与安宁河之间冕宁的牦牛山,向南经磨盘山、得力铺、昔格达、鱼鲊,顺金沙江、元谋盆地东缘至羊街、一平浪,于罗川附近进入绿汁江河谷,至易门三家厂南消失,总体走向南北,全长约410千米。

该断裂为滇中中台陷与武定-石屏隆断束三级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形成于晋宁期,经多期构造变动,对两侧中生界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沿断裂带地球物理场有清楚显示,出现明显重力梯度带和磁异常分界线。

地震测深资料表明该断裂为一条超壳深断裂。

根据断裂的几何结构、组合形态与活动性质等差异,可分成三段。

北段(昔格达以北)分东、西两支:东支磨盘山断裂,北起于马六村,与西支斜接,向南经磨盘山、白马、马槽等,止于红石井南,长约190千米,沿断裂有多期岩浆活动,新生代以来,具左旋压扭性质,切错昔格达组(Q1)地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明显;西支得力铺断裂,北起冕宁西,南经马六村、得力铺至普威盆地,长约150千米。

依据断裂上覆无构造形变的第四纪堆积物14C 测龄及断层泥热释光测年结果,表明其明显的新活动时间为12万年前的中更新世。

中段(昔格达至一平浪),断裂线性结构较单一,长约100千米,显示挤压逆冲性质;断裂对早第四纪形成的昔格达、红格、元谋、羊街等盆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并切割昔格达组(Q1)地层,显著活动为15万年前,该段20世纪曾有过5次中强地震记录,最大地震为1955年鱼鮓6 3/4级地震。

南段(一平浪北以南)由数条分支呈束状沿绿汁江延伸,多处有北东向、北西向断层交切,断裂带此段的东支绿汁江断裂,北起一平浪,向南经干海子、罗川、三家厂,长约100千米,控制了罗川等一系列小型第四纪断陷盆地的发育,其中见早第四系褶皱等构造变形,反映最新活动时段为中更新世。

西支罗川-大庄断裂,自一平浪北,向南经一平浪、罗川西缘,大庄至法表,长约80千米,对一平浪、大庄等小型第四纪断陷盆地亦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下更新统构造变形显示其强烈新活动时间应为中更新世。

以上表明,该断裂是一条第四纪活动断裂。

研究区内为该断裂的中南段,长约200余千米。

2.汤郎-易门断裂带(F2)断裂带由主干断裂与其侧旁的次级断裂组成。

主干断裂北起四川会理通安附近,向南穿过金沙江后,经汤郎、发窝、插甸、罗茨、禄丰,止于易门盆地以南。

总体走向近南北,倾向西,倾角较陡,一般在70°左右,局部达到85°。

长度大于230千米。

该断裂形成于晋宁运动,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根据断裂对地层的控制作用及其结构特征分析,断裂在印支期以右旋张拉运动为主,燕山期以来转变为以左旋压扭斜冲式活动。

沿断裂发育宽达数十至百余米的破碎带,破碎带由断层角砾岩、糜棱岩、碎裂岩、挤压褶曲等组成。

断裂新生代以来活动较为强烈,沿断裂形成一系列新生代盆地。

其中的罗茨盆地为严格受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宽仅5千米,盆地内沉积了厚达450余米的第三系。

沿断裂还发育断错水系、断崖、断层三角面等断层地貌现象。

根据罗茨盆地内洪积扇、阶地等沿盆地东缘分布的现象及断裂东侧夷平面高差达300米左右等事实,该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新活动主要表现为断裂两侧的垂直差异活动,兼有左旋水平运动特征。

其活动的主要时段,罗茨以北为中~晚更新世活动显著,罗茨以南中更新世前活动强烈。

北段1995年曾发生过6.5级地震,南段在断裂南端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部位,1755年曾发生过6 1/2级地震。

以上表明,该断裂是一条中~晚更新世断裂。

研究区内该断裂长约220千米。

3.普渡河断裂带(F3)该断裂带北起金沙江以北,往南顺普渡河谷经三江口,铁索桥,至沙坪坝后偏离普渡河继续南延,经款庄、散旦、沙朗、滇池西岸、剌桐关、玉溪盆地西缘,止于峨山小街附近,全长250千米。

断裂自古生代以来长期控制着两侧地质构造发育,为二级构造单元川滇台背斜与滇东台褶带的边界断裂构造。

从断裂的几何结构及新构造活动特征分析,该断裂可分三段:北段(沙朗以北):由南北向主干断裂和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组成宽12~18千米的断裂带,于沙坪附近主干断裂分叉,东支沿普渡河展布,西支沿则里-小河塘一线发育。

断裂由左阶斜列之逆冲断层组成,多被近东西向断层(因民断裂等)和北西向横断裂错切,使结构复杂化。

新构造活动表现较明显,显示以左旋扭动为主的运动特征。

形成一系列第四纪槽谷和小型断陷盆地、成串温泉以及断错水系地貌。

经断层泥TL及石英表面结构等测年结果得知,北段强烈的活动时间为10万年前,属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活动不明显。

该段中强震和小震活动频繁,最大震级为1985年禄劝6.3级,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主干断裂东侧的北西向次级断裂。

中段(沙朗-剌桐关):由数条近南北向正断层及北东向左阶斜列倾滑断层组成宽6~12千米的断裂带,其中多处被近东西向断层错切,使断裂结构复杂化。

西山断裂为主干断裂,其强烈的垂直差异活动性,与北东向断裂的左旋倾滑活动共同控制了昆明盆地的发育。

显著强烈的新活动时间距今约15万年前,为中更新世时期。

南段(剌桐关以南):主要由一组北东向呈左阶斜列断裂组成宽5~10千米的断裂带。

新构造活动具有强烈的垂直差异活动和明显的左旋张性扭动特点。

该段强烈活动时间为15万年前,属中更新世时期。

玉溪盆地北与北西向玉川断裂的交汇附近,历史上曾发生过1761年玉溪6 1/4级强震。

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北西向的玉川断裂。

4.小江断裂带(F4)断裂带北起巧家以北,南至建水东南,全长超过400千米。

断裂带形成时代较早,发育历史长,经历过多期构造活动。

新构造时期以来,断裂活动表现为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以及两侧断块垂直差异活动。

地震活动强烈,为西南乃至中国大陆上一条著名的强震发生带。

断裂带由多条次级剪切断层和张剪切断层组成,内部结构十发复杂。

按其结构特征以及新活动程度差异,可将其大致分成北、中、南三大段,中段和南段又可细分为多条更次级的段。

北段:北起巧家以北,向南经蒙姑,止于蒙姑东南,全长约50千米,总体走向355°。

在北端巧家和南端蒙姑,断裂构成冲洪积台地和基岩之间的界线;在中间段,则从金沙江西岸阶地内部或基岩山地与阶地之间通过。

断裂在地貌上显示清楚,有断裂槽地、断层崖等。

中段:分东、西两支。

东支(F4-2)由蒙姑西向南东,经东川、功山、寻甸、小新街、宜良,可一直延伸到徐家渡一带,全长约200千米,其走向由355°逐渐变化到10°左右;西支(F4-1)由达朵北向南,经乌龙、沧溪、甸沙、杨林、汤池,可一直延伸到大松棵和澄江,全长180千米,其走向0°~5°。

中段东、西两支断裂大致平行向南偏西延伸,其间距15千米左右。

在东、西支断裂之间,发育有北东至北北东向的前新生代断裂和褶皱,其中有些断裂也是第四纪以来有过活动的,成为控制地貌、水系与盆地发育的重要活动构造边界,并将东、西支断裂之间的地块切割为楔状、透镜状或长条状块体。

南段:东支(F4-2)从徐家渡和宜良盆地南端继续延伸的段落,断裂带结构复杂,经过的主要地点是华宁、盘溪、建水东,向南西延伸至建水东南山花一带,全长200余千米,走向由近南北向转为北东向。

断裂大部分地段切割前新生界,地貌上显示为断裂槽地或谷地;对华宁、建水盆地东缘和盘溪盆地西缘有明显的控制,地貌上为断层崖。

西支(F4-1)在抚仙湖两岸的尖山西、居乐等地断续出露,最南一条过江川海口、螺丝铺、雨西摆到通海六街附近,插入杞麓湖北岸隐伏,全长约80余千米,走向10°~15°;断面向西陡倾,显左旋张扭性质;断层岩带宽数十至百余米,断裂对抚仙湖、星云湖以及江川盆地东南缘有明显控制作用。

该断裂新活动强烈,断错迹象在中段屡见不鲜,活动方式以左旋走滑为主。

根据水系、山脊以及地质体等断错标志产生的位移量,求得全新世中晚期以来各段的平均位移速率分别为:北段8.6毫米/年(排子山);中段西支3.1~9.5 毫米/年(松毛棚-阳宗海),东支 2.9 ~8毫米/年(东川-宜良);南段西支2.5毫米/年(居乐),东支4毫米/年(盘溪)。

断裂带的历史地震活动以中段最强,南、北两段相对较弱。

活动最强的中段共发生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0次,其中7~8级大地震3次,占整个断裂7级以上地震总数的3/4,并且均沿断裂带产生了规模巨大的地震断层。

1833年发生在中段西支上的嵩明8级地震成为西南地区有史以来的最强地震,产生的地震断层长度达到126千米。

中段也是断裂带上古地震期次最多的地段,经探槽揭露[10],判定为全新世古地震事件在嵩明地震破裂带上有6次,在东川地震破裂段上有5次,寻甸地震破裂段上有5次,宜良地震破裂段有4次。

研究区内为该断裂带的中南段,5.曲靖-陆良断裂(F5)该断裂在地表由主干断裂-堡子上断裂和与其近于平行的次级断裂组成宽约5~8千米的断裂带。

断裂带北起沾益东北的黎山附近,向南达陆良盆地东南,全长160余千米。

其中主干断裂-堡子上断裂北起曲靖盆地北东的高寨以北,向南经堡子上、曲靖盆地东缘、越州盆地西缘、陆良盆地东缘,于陆良盆地南东缘交于弥勒-富源断裂,长约80余千米,总体走向南北,倾角较陡,达65°左右。

沿断裂构造挤压强烈,岩层破碎,断层角砾岩呈带发育,力学性质为压扭性。

该断裂在航、卫片上线性特征明显,沿断裂附近发育有曲靖、越州、陆良等新第三纪~第四纪断陷盆地,对曲靖、陆良盆地的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沿断裂断层陡崖、断层谷地、断层沟槽、断错水系等反映断裂新活动的断层地貌发育。

位于断裂附近的沾益、曲靖、陆良等地历史上均有发生5级以上中强地震记载,现今3.0~4.6级小震沿断裂呈带状分布。

以上表明,该断裂是一条第四纪活动断裂,据沿断裂发育水系被左旋断错现象,断裂第四纪以来显以左旋水平运动为主要的特征。

6.曲江断裂(F6)断裂起自峨山县城以西的安居村,向南东经峨山县城、小街、高大、曲溪,至庙碑山以东,止于小江断裂带,总体走向北40°~50°西,峨山县梅子树村以西倾向南西、倾角50°~75°,梅子树村以东倾向向北东、倾角60°~80°,为一条右旋逆冲性质的枢纽断裂,全长约110千米。

该断裂在地表表现为由多条断层呈右阶或左阶雁行状或羽状排列组成的断裂带。

沿断裂带构造挤压强烈,发育宽达几十米至数百米的断层破碎带,最宽处的峨山县城附近破碎带达1千米,其中糜棱岩带达500~600米。

断裂自古生代开始活动,前新生代以压性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兼具反复多期活动特点,新生代中~上新世转变为右旋走滑运动,直至现今。

断裂新活动十分强烈。

沿断裂现今地貌上主要表现为一条直线型沟槽状断裂谷,并发育峨山、小海洽、高大和曲溪四个断陷盆地,盆地内沉积了厚度达几十米至数百米的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其中峨山盆地厚50~60米,小海洽盆地厚约525米,曲溪盆地厚约650米,具有由西向东逐渐增厚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