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情介绍
山东省东营市介绍

东营【山东东营】1【地理位置】[位置面积]1[建置]1【自然环境】【地质】1【地貌】1【气候】1【河流】1【海域】【区域建置】【行政区划】【人口分布】【历史沿革】【历史人物】【吕剧的发源地】【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交通建设】【卫生教育】【综合评价】【东营来历】【东营产业】【东营友好城市】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东营村[编辑本段]【山东东营】山东行政区划图东营(英文名:Dongying)【由来】在东营市东营村打出了胜利油田的第一口油井,这个城市也以这个村子而命名。
【别称】石油之城、生态之城、东方湿地之城、黄河水城【简介】东营市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
1983年建市,建市初,全市划为东营、牛庄、河口3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3个镇、55个人民公社,1780个生产大队。
1984年撤社改乡、撤队改村。
1987年6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
此后多次进行乡镇规模调整,撤、并了一些乡镇。
至2007年底,东营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23个镇、13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1781个村民委员会。
南部广饶县(齐国乐安)是古代大军事家兵圣孙武的故里,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广饶)存有最早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
北部是黄河冲积的新生淤地——黄河三角洲。
这里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驻地,是济军基地,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驻地。
这里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南部历史悠久,北部资源丰富。
这里有亚洲最大的地上人工湖——天鹅湖,山东省最大的城市公园——东营清风湖公园。
南部的广饶县是全国第一个村村通柏油路的县,是第一批村村通电话的县,是第一批村村通公交车的县,是第一批村村通自来水的县,也是东营市第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
目前东营市正在进行广利河改造工程,提出了“回归河流”的规划理念,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广利河回归成为具有生态景观功能的城市河流;中心城回归成为与河流联系密切的和谐关系;重新塑造人与水的关系——从“索取”到“回馈”,让河流成为一条健康的河流,与城市共同发展。
东营导游介绍词

东营导游介绍词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秀美的滨海城市——东营。
〖市区导游〗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成立于1983年10月,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垦利、利津三县,面积8053平方公里,人口180万,其中市区人口60万。
东营的特色可以用四句话概括:黄河口、大油田、孙子故里、吕剧故乡。
黄河奔腾万里,从这里入海,塑造了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崛起;这里诞生了兵圣孙武;是著名的吕剧的发祥地。
国家重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都在东营市境内。
建市20多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5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02741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0.95亿元,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人均消费水平等指标均居山东省首位,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
(各位领导,咱们现在所走的这条路是东三路,前面即将到达明月湖国家都市湿地公园。
东营市明月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城南端,总面积为70.9公顷。
原为建市初期城市建设取土造成的低洼荒碱地,随着时间推移,雨水沉积,生长了大量芦苇、香蒲、柽柳、碱蓬等树种,吸引不少鸟类在此繁衍生息。
同时这一区域有大面积的水面及盐碱滩涂,具有丰富的盐碱地自然生态和耐盐植物分布,对黄河三角洲独特的湿地资源具有代表性,能够充分展示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水陆交接、自然过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景观。
2005年5月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公园规划设计由东营市园林绿化处与上海九道景观设计公司及东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合作完成的。
突出“城市与湿地”主题,从生态、自然、文化的角度揭示城市与湿地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我的家乡东营作文(精选12篇)

我的家乡东营作文(精选12篇)我的家乡东营作文(精选12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家乡东营作文(精选12篇),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家乡东营作文1东营有一个非常大的油田——胜利油田,是胜利油田让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在我们脚下有着滚滚石油。
石油可以提炼成汽油、柴油,给汽车喝足水。
东营市黄河入海的地方。
美丽的黄河三角重视东营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远看黄河他像一条长龙,在陆地之间蜿蜒盘旋。
每年秋天,黄河上游及水多了以后,呈现出壮观的瀑布景象许多中外游客前来参观。
黄河三角洲是野生动物资源的“基因库”,珍稀、濒危的鸟类停留在这里,成了一个“国际机场”。
黄河入海口的望塔眺望,黄河入海、长河落日、万亩槐林、芦花飞雪等景观,尽在眼前。
东营的名胜风景区有:“天鹅湖温泉度假区”、“科技展览馆”、“新世纪观光塔”、“清风湖公园”、“东营历史博物馆”、“广饶关帝庙”、“广饶孙武寺”等旅游景点。
大家熟知的胜利大桥,犹如一架巨大的竖琴。
大桥全长2817.46米,主桥长682米,结构为新型钢箱式拉缩桥,主跨288米,桥顶标高78.6米。
1987年建成通车。
东营市境内既有年轻的黄河新淤地,又有古老的陆地。
北部有新冲积的黄河三角洲平原,广阔无际,清新壮丽;南部是战国时期齐国腹地——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故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我爱我的故乡!我更爱美丽的东营!我的家乡东营作文2我的家乡在东营,那里的风景如画,景色迷人。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东营吧。
要问东营哪个地方的景色最美,那非天鹅湖莫属了,一进大门,就能看见一望无际,湛蓝的湖泊。
清晨,才下过几阵蒙蒙细雨,湖泊上隐隐约约的漂浮着几只小船。
远处的景物若有若无的呈现在眼前,好像在童话里一样。
中午太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
傍晚,太阳公公西去,天鹅在空中翩翩飞舞,好像在欢送太阳公公的西去,迎接傍晚的来临。
东营经济开发区简介

东营经济开发区简介一、城市概况东营市是1983年10月成立的省辖地级市,是黄河三角洲上的中心城市,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和石油系统的最高学府石油大学就座落在这里。
东营市总面积8053平方公里,人口182万,市辖区人口82万。
1.1区位东营市东临渤海,北靠京津塘,南连山东半岛,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经济带的结合部,也是海陆连接东北和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重要通道。
环渤海高速已开通,东营市成为济南、青岛、天津、北京三小时城市圈核心城市。
1.2交通航空:东营机场紧邻开发区,现有直飞上海、北京航线,目前正在扩建,由4C升级为4D。
航运:开发区距离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港80公里,有东港高速连接。
目前东营港正在扩建,2×3万吨级通用码头即将投入使用;位于开发区的广利港也将扩建为5000吨级内港。
开发区距离青岛港200多公里,由济青高速或环渤海高速相连。
公路:环渤海高速距离开发区约10分钟车程。
铁路:东营市现有铁路淄东线,为胶济线支线,目前国家正规划建设黄(骅)大(家洼)铁路(环渤海铁路)、德(州)龙(口)烟(台)铁路,开发区支线也在规划设计中。
1.3气候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春季回暖快,降水少,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减,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
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长达206天,≥10℃的积温约4300℃,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
1.4土地资源东营市目前尚有35万公顷荒碱地待开发利用,其中600公顷以上成片的待开发土地达26万公顷。
据多年实测资料,黄河年均携带10亿吨泥沙入海,每年新淤土地2000公顷,是中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富集、人均土地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东营经济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153平方公里,土地均为国有未利用荒地,不存在农业、拆迁等问题。
1.5油气资源东营市拥有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石化集团骨干企业--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亿吨,天然气2137亿立方米,年产石油2700万吨,天然气8亿立方米;目前,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计划在东营建设存储、生产服务基地。
东营市地热及地下卤水资源基本情况

东营市地热及地下卤水资源基本情况 2011年03月10日13:05 进入复兴论坛来源:CNTV品牌国际一、地热资源东营市地热资源量为270.34*1018焦耳,折合标准煤92.3亿吨;可利用地热资源量为58.88*1018焦耳,折合标准煤20.09亿吨。
地下热水静态资源量为3447.68亿立方米,可采热水量为562.61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154.1万立方米/天。
东营市是山东省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属于低温温热水和热水型地热资源。
热源主要来自正常地壳深部及上地慢传导热流。
主要热储层包括:新近系馆陶组和古近系东营组层状孔隙—裂隙热储,主要分布在以东营城区为中心的东营潜凹区和以河口孤岛—仙河为中心的车镇潜凹区;寒武—奥陶系岩溶裂隙热储,分布于构造潜陷的潜凹部位。
东营市地热的主要特点为:一是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大;二是水质独特,水温较高;三是埋藏深度适中,便于开发利用;四是适宜开发项目众多,开发应用领域广泛,可适宜农副产品烘干、家禽孵化、供暖、洗浴、理疗、温室种植、水产养殖、游泳娱乐、水上观景等,是省内同类型热储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地区。
东营市地热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进入快速开发阶段。
至2009年底,可供利用的地热井有30口,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河口城区和孤岛、仙河、东营港等地,主要用于供暖、洗浴,少数用于理疗、温水养殖。
2009年开采量约400万立方米,供暖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二、地下卤水资源东营市地下卤水资源按照含卤层埋藏条件分为浅层卤水、中深层卤水和深层卤水。
浅层卤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东南部,中深层卤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南部区域。
估算卤水总资源量约58.43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8.6亿立方米;氯化钠总资源储量6.1亿吨,可采资源储量4308万吨;溴资源储量91.91万吨,可采资源量10.74万吨。
东营市卤水资源开发目前仅限于浅层卤水,中深层和深层卤水尚末开发利用。
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卤水采矿权有6个,主要分布在广饶县、东营区和垦利县,原盐产量21.5万吨。
山东16个地级市介绍之——东营市

⼭东16个地级市介绍之——东营市区域:黄河三⾓洲的中⼼城市。
位于⼭东省东北部、黄河⼊海⼝的三⾓洲地带。
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
南北最⼤纵距123公⾥,东西最⼤横距74公⾥,总⾯积7923平⽅公⾥。
区划:市辖区:东营区、河⼝区、垦利区市辖县(市):利津县、⼴饶县经济:东营区位优势明显,东临渤海,与⽇本、韩国隔海相望,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南连⼭东半岛经济区,向西辐射⼴⼤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枢纽位置。
交通:东营市公路通车⾥程2913.4公⾥,公路密度每百平⽅公⾥39公⾥。
10条⼲线公路以东营黄河⼤桥为枢纽,南与济青⾼速公路相连,北通北京、天津,是胶东半岛和鲁中⼭区进⼊京津的必经之地。
东营港是黄河经济带连接东北亚最佳海陆通道中的枢纽。
规划东营胜利机场为国内⽀线4D级机场。
建成黄河三⾓洲的核⼼空港,成为京津冀与胶东半岛中间地带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
资源:主要有⽯油、天然⽓、卤⽔、煤、地热、黏⼟、贝壳等。
⾄2010年底,胜利油⽥共发现77个油⽓⽥,累计探明⽯油地质储量50.42亿吨。
沿海浅层卤⽔储量2亿多⽴⽅⽶,深层盐矿、卤⽔资源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地带,推算储量达1000多亿吨。
煤的发育⾯积约630平⽅公⾥,主要分布于⼴饶县东北部、河⼝区西部,因埋藏较深,尚未开发利⽤。
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南新户、太平、义和、孤岛、五号桩地区及⼴饶、利津部分地区,地热异常区1150平⽅公⾥,热⽔资源总量逾1.27×1010⽴⽅⽶,热能储量超过3.83×1015千焦⽿,折合标准煤1.30×108吨。
特产:⿇湾西⽠、黄河⼝⼑鱼、黄河⼝蜜桃、⼴饶肴驴⾁、河⼝冬枣、码头虎头鸡、东⽅对虾、青州府花边。
名⼈:孙武:乐安(今⼴饶)是闻名中外的“兵圣”(孙⼦)的故⾥欧阳⽣、倪宽:汉代著名的经学家綦公直:元代护国上将军李舜⾂:明代著名学者成勇:明代以刚正著名的“铁⾯御史”李焕章:清代名冠齐鲁的学者李⽅膺:清代“杨州⼋怪”之⼀、颇有政声的乐安县令隋藏珠:清代名泽后世、为官清廉李佐贤:清代闻名中外的古钱币学家李⾦鳌:清代著名农民起义⾸领邓天⼀:追随孙中⼭的⾟亥⾰命⼈⼠。
东营_百度百科

东营市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1983年建市,建市初,全市划为东营、牛庄、河口3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3个镇、55个人民公社,1780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社改乡、撤队改村。1987年6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此后多次进行乡镇规模调整,撤、并了一些乡镇。至2007年底,东营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23个镇、13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1781个村民委员会。南部广饶县(齐国乐安)是古代大军事家兵圣孙武的故里,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广饶)存有最早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北部是黄河冲积的新生淤地——黄河三角洲。这里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驻地,是济军基地,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驻地。这里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南部历史悠久,北部资源丰富。这里有亚洲最大的地上人工湖——天鹅湖,山东省最大的城市公园——东营清风湖公园。南部的广饶县是全国第一个村村通柏油路的县,是第一批村村通电话的县,是第一批村村通公交车的县,是第一批村村通自来水的县,也是东营市第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目前东营市正在进行广利河改造工程,提出了“回归河流”的规划理念,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广利河回归成为具有生态景观功能的城市河流;中心城回归成为与河流联系密切的和谐关系;重新塑造人与水的关系——从“索取”到“回馈”,让河流成为一条健康的河流,与城市共同发展。
明显偏多,[照誟飨云伲挥捎谄筇跫笨辗植疾痪昴诖汉迪睦浴⒋蠓纭⒈┯旰捅⒌惹慷粤魈炱隙唷H心昶骄?3.8℃,较常年偏高1.0℃,与上年同期相比偏高0.6℃;冬季极端最低气温-13.8℃,出现在1月22日(广饶);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7.2℃,出现在6月11日(河口)。全市年平均降水量761.6
东营统计年鉴2019附录

东营统计年鉴2019附录(中英文版)一、引言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是一座年轻的沿海开放城市。
近年来,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
本文主要对东营市2019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并结合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关心东营发展的朋友们提供参考。
二、东营市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人口与面积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底,东营市常住人口约为230万人,总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
近年来,东营市人口增长稳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2.国民经济总量与增长速度2019年,东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约为68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
在经济增速方面,东营市保持在合理区间,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3.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东营市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
同时,第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增长。
4.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2019年,东营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加大,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道路、桥梁、公园、绿地等。
在公共服务方面,东营市持续提升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的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东营市2019年统计数据汇编(详细数据见附录)四、东营市2019年重点工程项目进展2019年,东营市重点工程项目取得显著进展,如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入使用。
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对于提升东营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展望与建议展望未来,东营市将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座宜居、宜业、宜学的新型城市。
为此,建议:1.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2.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市民生活品质。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
4.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情介绍)一、黄河三角洲开发与东营市的诞生东营市的建立和建设都与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有关,因此,讲东营离不开讲黄河三角洲。
(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及演化黄河三角洲是中国的三大三角洲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三角洲。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和输沙量最多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河道横贯于华北大平原,在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因而在海岸带造就了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大体可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
1、古代黄河三角洲古代黄河三角洲,系指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大清河入海之前,多次变迁、改道中冲击形成的诸多三角洲的总称。
其地理范围是:以河南巩县为顶点,北至天津、南至徐淮的黄河冲泛地区。
2、近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系指1855年(请咸丰五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废弃徐淮流路,北夺山东大清从利津河入海后冲击而形成的三角洲。
其地理范围是:以垦利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的扇形淤积地区。
土地面积5400平方公里,其中5200平方公里属东营市,其余200平方公里属滨州地区。
原大清河为地下河,河宽300米,河深6─9米,两岸无人工堤。
黄河注入以后,泥沙增多,河道淤积,河床抬高,逐渐发展为地上悬河,经常决口泛滥。
大清河由地下河转为地上河的历时长达34年。
据多年实测资料,黄河每年携带11.2亿吨悬移质泥沙入海。
其中约50%沉积在入海口,约20%沉积在河道内和三角洲面上,约30%被海流卷至15米以深的远岸海域。
自黄河北徙山东入海的143年间,除去1938年民国政府挖开郑州花园口大堤使黄河乱颍、涡入海的9年,实际在黄河三角洲行水134年,期间大的改道共有10次,小的改道50多次,并逐步建造起规模宏大并快速向海域推进的三角洲体系。
3、经济区划中的黄河三角洲在经济开放过程中,为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并考虑到相邻区域与三角洲中心地区的密切联系,在统筹开放布局时,常常把“三角洲”的概念加以延伸,以发挥三角洲的整体经济优势。
从有利于经济开发的角度,上世纪90年代,山东省实施海上山东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两项跨世纪工程时,在鲁政发1995〔121〕号文件附件中,对黄河三角洲经济区范围做出明确的界定,即包括东营市和滨州地区的全部,以及与其相邻、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条件相似的德州市的乐陵、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潍坊市的寿光市、寒亭区,共涉及5个市(地)的17个县(市、区),总面积21453平方公里。
2009年12月国务院已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范围界定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市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和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
(二)黄河三角洲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与世界其他大河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一是有广袤的土地资源,东营市土地总面积78万公顷,尚有滨海草地、滩涂等40万公顷没有开发利用。
同时,黄河仍在以年均2000公顷的速度填海造陆,这些新淤陆地有机质含量丰富,生态活跃,被国家辟为自然生态保护区,总面积15万公顷。
二是油气资源储量宏富,现已发现64个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几十亿吨,已形成年生产能力3000万吨,成为世界著名的大油田。
三是有辽阔的海洋资源,东营市东、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350公里,-1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鱼、虾、蟹及贝类资源十分丰富,是黄、渤海多种鱼类的天然繁育场。
五是有储量可观的盐业资源,除丰富的浅海层卤水资源外,1990年又发现地质储量达5800亿吨的巨型盐矿,蕴藏规模居中国第二位。
另外还有地热资源、气候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等。
由于黄河三角洲是百余年来的新淤地,成土年幼,草甸过程短,海拔高程低,易受海潮侵袭,海相盐土含有大量盐份,加之蒸降比大,易于盐渍化,生态环境脆弱。
加上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因素,易受黄河洪水、海潮和风暴潮、内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侵袭。
黄河三角洲的资源环境条件可概括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脆弱。
(三)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历史1、农业开发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是一块年轻的土地,其开发历史不长。
前后百多年大致可分为农业开发、油气资源开发和综合开发三个时期。
(1) 清末及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自由开垦。
据《利津县志》记载:“自光绪八年(1882年)南北岭子决口,芦苇深处始有垦户。
光绪十七年(1891年)务本乡(今垦利县董集、宁海一带)西境连遭水灾......将二十九村灾民迁于海滩高阜地点(今利津汀河、罗镇乡一带),从割草窝(今汀河乡地)以下,顺旧河道以北柳树林子(今罗镇乡)而至,依次安置。
专事垦荒。
”“清宣统二年(1910年),本县和沾化、广饶、寿光之群众纷纷前来开荒种地。
”从光绪八(1882)年至宣统二年(1910),铁门关以下至海,60余里的北荒洼,经过移民和垦户的开发逐步变成良田。
民国年间,有两次较集中的移民。
一次是民国19年(1930)军阀韩复榘之59旅前来屯垦,大量民田被强行霸占,分给“功劳”兵耕种。
另一次是民国24年(1935),黄河在鄄城县决口,水满荷泽、郓城、嘉祥、巨野、济宁、金乡、鱼台等县,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组织灾民迁至这里,垦荒种地,鲁西其他各县的贫民也有不少来此定居。
从此,这片新淤地上,人烟渐多,出现了八大组,1村、2村、3村、4存.......25村等移民村落。
(2)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垦荒。
1941年1月,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部队进驻八大组(现垦利永安镇),解放了利津,沾化北部沿海广大地区,在中共清河区委和行署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共垦区工作委员会和垦区建设委员会。
1942年,清河行署建立了土地整理委员会,垦区设立了土地局。
采取了一系列奖励农民垦荒的政策措施。
垦区人民在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下,垦荒积极性空前高涨,敌占区的农民也纷纷前来垦荒安居。
据1943年统计,耕地面积比1941年增加了4倍,其中开生荒25万亩,共安置农户78865户,新建了39个村庄。
垦区收粮800万斤,占清河区的三分之二,成为解放区的“粮仓”,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3)新中国成立的60年代初的农、林、水利开发。
建国后,党和政府先后从鲁西南和附近县移民垦荒,在黄河三角洲的腹地垦利县陆续建立了友林、建林等新村落。
在组织农民垦荒的同时,还采取建立大型国营农场、林场、和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等措施,加快黄河三角洲农、林、水利各业的开发。
1951年,组织了农建二师,成立“五一”农场,实行农垦。
1952年又相继建立广北、黄河、渤海等大型国营农场。
这些农场在今天的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1958年9月,被列为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的“打鱼张引黄灌溉工程,”历经两年零五个月全部完工,为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提供了灌溉和其他用水条件。
1960年,山东省组织了3400多名团员青年,到孤岛植树造林,建立了共青团孤岛林场。
这些开发措施的实施,对黄河三角洲农、林、水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石油开发与东营市的诞生(标志着黄河三角洲进入综合开发阶段)1955年,根据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普查的统一部署,国家地质部和石油部相继在华北平原展开了石油勘探工作,1955年地质部组建石油普查大队,1956年,石油部组建华北石油钻探大队。
1956年10月石油部华北钻探大队在河北南宫县打了第一口基准井--华1井,未发现油气显示。
接着华北钻探大队又在河南、山东交界地带钻探了华2井、华3井、华4井、华5井、华6井,均未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
1960年在惠民打了华7井,发现了生油岩层,表明沿渤海地区有着良好的找油前景。
1961年1月,在垦利县东营村附近打出了华8井,获得日产8、1吨的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渤海湾地区的第一个油田--东辛油田。
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地区打成的营2井,获得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
这在当时是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井。
胜利油田开始时称“九二三厂”,即由此而来。
1964年1月,为了尽快在这一地区找到大油田,经党中央批准,在这里逐步展开了大规模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工作。
当时的石油部长余秋里亲临东营地区指挥会战,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任会战工委书记兼总指挥。
大庆、玉门、新疆、四川的石油大军纷纷会集山东,以东营为主战场,展开了石油大会战,经过11个月的拼搏,探明含油面积39、86平方公里。
拿下了胜坨油田,打出了全国第一口高产井--坨11井。
又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基本探明了东营奥陷的含由轮廓,并相继发现了纯化、现河、滨南、尚店、八面河等9个油田。
至1966年底,“九二三厂”已由原来单一的勘探单位,发展成了拥有勘探、钻井、井下作业、油田建设、油气开发、集输等综合性的石油矿区。
形成了年产原油202万吨的生产能力,并快速的地建成投产了我国第一条长距离、大口径输油管线--东(营)--辛(店)管线。
1971年6月,经山东省与石油部商定,正式将“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
进入80年代后,原油产量不断上升,到1982年底,,实现年产原油1634万吨。
经过20多年的实践,胜利油田不仅规模扩大,产量增加,而且为现代化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首先,油田开发会战,建设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基本框架。
为满足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胜利油田在进行水利、道路、桥梁、海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尽可能兼顾地方利益,陆续兴建了一大批工农两利的基础设施,在整个黄河三角洲实行了水、电、路、讯四通。
矿区供水系统已基本配套。
建成了大、中、小相结合、星罗棋布的平原水库,其中广南水库库容1、15亿立方米。
油区公路建设初步形成沟通内外的网络,初步改变了过去的区域封闭状态。
油区电网和通讯网基本形成。
其次,油田生产基地和生活小区建设形成了若干新兴城镇的雏形。
石油生产本身要求地上生产力布局必须与地下的资源分布相适应。
所以,胜利油田在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建立了200多个生产基地和住宅小区,并相应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业服务系统和文教卫生与生活福利设施。
这些基地和生活小区,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市场,既推动了地下油气资源的开发,又促进了地上农业基地的建设,并与当地农民相结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即新兴城镇的雏形。
但是,随着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油田生产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工业占地增加,但由于没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地上、地下、工业和农业不能统筹安排,合理发展。
第二,城镇建设无法统一规划,油地各按自己的需要和设想搞一套,致使房屋、道路等建的十分混乱,很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