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歌舞伎文化
浅谈日本艺伎文化

浅谈日本艺伎文化[摘要]艺伎是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艺伎集中了日本文化的某些精髓,成为了一种艳丽而又神秘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艺伎传统文化和服表演男权一、日本艺伎起源艺伎最早出现于十六世纪,当时声色业昌盛,妓馆从民间招收男子到妓馆内男扮女装,演奏传统鼓乐,说唱逗乐,歌舞助兴,或是招收一些女子经过训练后成为击鼓女郎,渐渐地发展成专门的妓种。
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芸者”,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见习阶段称“舞妓”。
日本浮世绘中的艺伎在日语中,“妓”指的是女性艺术表演者,因为艺伎在原则上是艺术表演者,并不从事性交易。
日语中的“伎”原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
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多把“妓”字直觉关联到性交易方面,为了避讳这样的误解,我们用“艺伎”来代替“艺妓”。
二、艺伎的培养古时,十来岁的女孩子进入艺伎馆后先要在艺伎馆做女佣,服侍艺伎,同时开始学习艺伎艺术。
其中包括日本传统的三味线、击鼓、舞蹈、谣曲、茶道、花道、书道,以及鞠躬、斟酒等礼仪。
1十二三岁时,学艺的女孩成为艺伎学徒,可以进入茶屋为客人表演。
成为艺伎学徒时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首先要认一个正式的艺伎为姐姐,姐姐既要教导她艺伎圈内待人接物的方法,同时还要为她介绍茶馆、客人。
在一个黄道吉日,举行敬酒仪式,艺伎向姐姐、妈妈和老师敬酒,表示正式进入艺伎业。
同时以艺伎馆的名称为姓,在姐姐的艺名中取一、二字组成艺名。
艺伎学徒首先要拜访茶馆,客人不能直接去艺伎馆,而要通过茶馆召请艺伎。
2到十六岁左右便可以正式担任艺伎,整个演艺历程长达五年。
而后才可以正式转为“艺伎”。
艺伎生涯一般到三十岁完结,在三十岁以后仍然继续当艺伎的话便降级,成为年轻貌美的名伎之陪衬。
现在,由于法律的限制,必须中学毕业(即14、15岁左右)才可以开始学艺。
三、艺伎的住所艺伎聚居在叫做“廓”的特定区域,也叫做“花街”。
她们平时生活在艺伎馆(日语称作“置屋”或“屋形”),所有日常琐事都有人料理,除了酒宴歌舞,她们几乎与世隔绝,把自己的生活深深地隐藏起来。
日本传统戏曲文化---歌舞伎

⽇本传统戏曲⽂化---歌舞伎⽇本的歌舞伎是其传统戏曲⽂化之⼀,起源于战国时代,其创始⼈就是出云⼤社的巫⼥阿国。
出云阿国、千两狂死郎等与歌舞伎有关的游戏⼈物相信不少朋友都会有印象。
到底什么是歌舞伎呢?歌舞伎是后来才起的雅号,在此之前,歌舞伎称为“倾倚”。
后来⽇本⼈借⽤了汉字,将这种艺术正式命名为“歌舞伎”。
“歌舞伎”⼀词包含了三种意思,分别是歌艺、舞技和表演的技能。
这是对歌舞伎演员的基本要求。
说来奇怪,歌舞伎的发明者是⼀位美⼥,歌舞伎的始祖出云阿国⼩姐当年还反串过男性⾓⾊。
可是到了后来,歌舞伎的演员却变成清⼀⾊的男⼦汉,剧中的男觉⼥觉统统由男性来演出。
这是歌舞伎发展史上的⼀怪也。
歌舞伎主要演员的脸通常会涂得⽩⽩的,看上去⼗分滑稽、有趣。
据说⽇本语中⽤汉字“⾯⽩”来表⽰“有趣”就是来源于此。
第⼀次在⽇本观看歌舞伎演出是在东京,那是⼀部名叫《夏祭浪花鑑》歌舞伎剧。
主演的歌舞伎演员是当今⽇本歌舞伎界⼤名⿍⿍的“⼤⽼官”(借⽤粤剧的称呼)中村勘三郎。
《夏祭浪花鑑》是⼀部传统的歌舞伎剧⽬,讲述了江户时代⼀个杀害了⾃⼰义⽗的⼈,在逃脱捕快追捕的过程,打⽃丰富,剧情引⼈⼊胜。
歌舞伎剧的表现形式类似于我们的粤剧,观众⼀般是⽇本的中⽼年⼈和像我这样的外国⼈。
前者是真正的歌舞伎发烧友,后者则是为了开眼界⽽来的外国⼈。
夏祭浪花鑑的剧情正好弥补了歌舞伎剧⼜唱⼜跳舞的沉闷,打⽃的场⾯在歌舞伎剧中算是⾮常丰富的了。
可是演员的“打”戏却跟粤剧差不多,中看不中⽤,花拳绣腿的多,⼀拳还没有打到对⼿就会有“啪”⼀声的配⾳,然后在拳头距离⽬标还有⼏厘⽶时就会停住,对⼿则会表现出中拳后的痛苦被击倒。
其他的剑⽃和枪⽃(剧中是拿两块牌⼦代替长枪)也是差不多,武打场⾯不算精彩,我倒是觉得很滑稽,可以当喜剧⼀看。
这⾥还有⼀⼩段插曲,原来⽇本⼈也有醒狮的习惯,只是他们的“狮⼦”跟中国的不⼀样。
⽇本的醒狮不及中国的华丽,尤其是狮头部分更为粗糙,⼀个圆圆的狮头(拜托,怎么看也不像是狮⼦,不信你⾃⼰看看下⾯的插图),眼睛和嘴巴有点那种万圣节的南⽠头的感觉,醒狮由两个⼈躲在狮⾝⾥操控。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一种深层的互动与共鸣日本歌舞伎,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集歌唱、舞蹈、戏剧、美术等多元素于一体,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瑰宝。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和深刻影响。
歌舞伎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以舞蹈为主,包括独舞、群舞等多种形式。
音乐方面,以传统日本乐器为主,如三味线、太鼓等,为舞蹈和戏剧表演增色添彩。
歌舞伎的服饰和道具也非常讲究,通过精致的工艺和华丽的色彩来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日本歌舞伎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
歌舞伎的许多剧目都源自中国古典文学和故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这些故事在日本被改编并以歌舞伎的形式呈现,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歌舞伎中的审美观念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和谐、端庄、优美的表现。
歌舞伎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歌舞伎的表演形式和技巧为现代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例如,歌舞伎中的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方式为现代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灵感。
另一方面,歌舞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也对现代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提醒人们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日本歌舞伎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反映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展现出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密切。
这种不仅体现在表面的表演技巧和形式上,更深入到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层面。
日本歌舞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种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必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我们可以期待,这种深层的互动不仅会为双方带来更多的文化收益,也会为全球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让我们共同和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创意。
歌舞伎和艺伎的区别

歌舞伎和艺伎的区别艺伎和歌舞伎都是日本的特色职业。
歌舞伎和艺伎有所区别,也有所相似。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歌舞伎和艺伎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歌舞伎和艺伎的区别歌舞伎和艺伎有所区别,也有所相似:艺伎历史比歌舞伎长,歌舞伎只是做歌舞方面的工作,而艺伎工作内容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也有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
所以说艺伎工作范围广些。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
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技巧的意思。
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为生活。
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通过舞蹈表演滑稽的故事剧;"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做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
外国人虽然听不懂它的高度风格化的舞台语言,但它强调戏曲效果的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吸引在人们去欣赏而经久不衰。
知识拓展:艺伎(日本表演艺术职业)日本艺伎(Geisha)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
最初的艺伎全部是男性,游走在京町界外,俗称町伎,主要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
18世纪中叶,艺伎职业渐渐被女性完全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相关资料日本艺伎(Geisha)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
最初的艺伎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
18世纪中叶,艺伎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
日本传统舞剧与表演艺术形式

日本传统舞剧与表演艺术形式日本是一个充满着古老传统和独特文化的国家,而日本传统舞剧和表演艺术形式则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日本人民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更是传承了数百年的历史和传统。
日本传统舞剧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精致的服饰和细腻的表演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为著名的舞蹈形式之一是日本舞。
日本舞是一种优雅、细腻的舞蹈形式,强调舞者的身体语言和姿势。
舞者通过精确而优雅的动作,展示出日本文化中的美学和情感。
在日本舞中,舞者通常会穿着传统的和服,并使用扇子、花鼓等道具,以增加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这些舞蹈动作和道具的运用,使得日本舞成为一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表演艺术形式。
除了日本舞,日本传统剧场也是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为著名的剧场形式是歌舞伎。
歌舞伎是一种结合了戏剧、音乐、舞蹈和化妆的综合艺术形式,起源于17世纪。
在歌舞伎中,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华丽的服装,将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歌舞伎的舞台设计也是其独特之处,舞台上通常会有旋转舞台、移动舞台等特殊效果,以增加戏剧的视觉冲击力。
歌舞伎的演出通常需要多个演员共同合作,他们通过精确的配合和默契,将故事情节演绎得生动而感人。
歌舞伎不仅吸引了日本观众的喜爱,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除了日本舞和歌舞伎,日本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舞剧和表演艺术形式。
例如,能剧是一种由舞蹈、音乐和歌唱组成的艺术形式,起源于14世纪。
能剧通常以历史故事为主题,通过舞蹈和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
能剧的舞蹈动作优美而独特,演员们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表情,将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能剧的表演场地通常是一个小型的舞台,这种布置使得观众能够近距离欣赏演员的表演。
此外,日本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舞剧和表演艺术形式,如琴艺、箏艺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日本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观赏这些传统舞剧和表演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日本的文化和艺术。
日本狂言与歌舞伎

狂言在刚开始时是没有剧本的,后来经过慢慢地发展,逐渐有了剧情的记述,再经过狂言师的记录,就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狂言剧本。现在保存下来的狂言剧本了254个,不过二者有174个剧目是相同的。狂言在表演时,每出剧目演员不超过4人,主角称为“仕手”,配角称为“肋”。狂言的剧目主要分为:胁狂言,大名狂言,他罗狂言,婿狂言,女狂言,鬼狂言,山伏狂言,出家狂言,座头(剃了发的盲人)狂言,杂狂言和舞狂言等几类。除了杂狂言以外,最大的类别就是他罗狂言。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一般所谓喜剧,对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矛盾起一种净化作用。也可以说,它不外是正常社会的自卫意识的表现--防卫那些由于社会性分裂的结果而产生的怪诞的或反社会的现象”(西乡信纲《日本文学史》)。因此,自称为大名的人物,一般来说应该是具有欺压他人的智力和手腕的人(我们可以联想到的就是身披甲胄,手握长刀,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略地的战国强力大名形象),但有时他反倒是个胆小鬼或者是个窝囊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成为嘲笑的对象。然而,在《两个大名》这出狂言里,登场的大名并不是后来所谓的大名,他们只是居住在京城的领主支配下的至多只拥有两三个仆从的名主罢了。如戏中拿大刀的大名便说:“本想带个人来,无奈都已派出去办事,一个人也不在,我只好自己拿着大刀。等走上进京的大道,找个合适的过路人,让他给我拿着,你看怎样?”同时,当两位大名在遇见了过路人的时候是非常有礼貌的邀请过路人同他们一起走,比如有一句台词就是:“真凑巧,我们也是进京的,想搭个伴儿,正在这里等候,若不嫌弃,咱们一起同行吧!”其后也有诸如:“喂,咱们偶然搭个话儿就一起赶路,也是前生的缘分啊。”在叫过路人给他拿大刀时,同样也是彬彬有礼的先请求并道谢,只到过路人死活不肯拿的时候,才手握刀把(表示出要抽刀杀人的意思)并威胁到:“你说,当真不拿?”当大刀被过路人拿到之后,两位大名便开始被过路人捉弄,只到这出戏结束。假如两位大名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威风凛凛、说一不二的形象,可以指挥多数人的资格,然后在万人面前丑态毕露,那么产生的戏剧效果将会是多么的大呀。然而在这出戏里的大名形象一直是寒碜、猥琐、懦弱的。所以从大名与庶民这一对矛盾的大名一方来说,完全是软弱无力,是不能产生喜剧效果的。
日本传统的戏剧与曲艺

日本传统的戏剧与曲艺歌舞伎•歌舞伎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戏剧。
“歌舞伎”的“伎”,具有双层含义:“艺妓”和“技艺”。
在歌舞伎出现的早期,“艺妓”的含义更多一些,渐渐的,“技艺”更为人们所强调。
•2005年,歌舞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歌舞伎踊•庆长八年(1603),出云(现岛根县东部)大社的女巫“阿国”,为募集修复大社神殿的资金,来到京都,开始表演“念佛踊”(佛教僧侣为教化民众而发展出特殊的布教舞蹈)。
她身着华丽衣裳,腰佩长刀短剑,扮演街上的轻浮游侠,与男性扮演的茶屋女调情嬉戏,言谈举止颇带色情。
这种令人耳目一新、感官刺激强烈、贴近庶民生活的新潮表演颇受观众喜爱,演出大获成功。
后人称之为“歌舞伎踊”。
游女歌舞伎•由妓院老板组织娼妓表演的团体歌舞伎。
演出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妓女,以二、三十人为一组粉墨登场,依次表演自己最擅长的技艺。
这种表演无疑具有广告的性质,却同样是赚尽人气。
她们开始组成艺团在各地巡回演出。
宽永六年(1629),幕府认为“游女歌舞伎”有伤风败俗之嫌,禁止其继续演出。
若众歌舞伎•表演者为由美少年(稚儿)和美青年(若众)组成的团体。
他们梳起刘海,男扮女装,表演舞蹈和危险的杂技。
更让观众感兴趣的,还是这些美少年们展现的非男非女的中性美。
演出结束后,观众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少年叫到身边,一些有地位的武士甚至随意将他们带回宅弟,行有伤风俗之事。
而且,演员还常与观众发生恋情,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无疑不利于幕府构筑封建秩序。
1652年,“若众歌舞伎”被禁止。
野郎歌舞伎•然而,此时的歌舞伎已成为当时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幕府的禁令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
第二年,即1653年,幕府就取消了禁令。
条件是,演出者要将前发剃成成年男子的发型,而且,演出形式必须是模仿剧。
从此,歌舞伎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和妖艳舞蹈蛊惑观众的做法,增加了“狂言”的念白剧情,划分了男女角色,增设了舞台的引幕,创造了歌舞伎剧场的花道原型。
歌舞伎艺术的起源与演变

歌舞伎艺术的起源与演变歌舞伎是日本传统戏剧形式之一,起源于17世纪初。
它以精彩的表演、多彩的服装和华丽的舞台装置而闻名于世。
歌舞伎艺术的起源与演变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故事。
起源于江户时代的歌舞伎最初是由男性扮演的,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观念认为女性参与表演是不合适的。
因此,男演员扮演女性角色成为歌舞伎的特色之一。
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男役”,演员通过精湛的技巧和娴熟的表演将女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歌舞伎艺术逐渐演变并吸收了其他表演形式的元素。
在18世纪,歌舞伎开始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使得歌舞伎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中备受欢迎。
在19世纪,歌舞伎艺术进一步发展,不仅在日本国内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还开始吸引了国际上的关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歌舞伎的舞台装置和服装设计也变得更加精美和复杂。
舞台上的特效和灯光设计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震撼人心。
然而,歌舞伎艺术并非没有遇到过挑战。
在20世纪初,由于日本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歌舞伎的观众数量开始下降。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歌舞伎表演逐渐引入了新的元素,如电影和流行音乐等。
这种改变使得歌舞伎艺术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然而,尽管歌舞伎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但它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
歌舞伎的演员依然使用传统的化妆和服装,他们通过精湛的技巧和表演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情感的世界。
歌舞伎的剧本也保留了古老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方方面面。
如今,歌舞伎艺术在日本仍然非常受欢迎,并且吸引了许多国际观众。
每年都有许多歌舞伎表演在日本各地举行,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的才华,也传承了日本悠久的文化传统。
总之,歌舞伎艺术的起源与演变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故事。
从17世纪初的男性扮演女性角色到如今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歌舞伎艺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然而,它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歌舞伎文化
日本戏剧,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等演剧一起保留至今。
此剧包含了
歌舞伎的主要元素——歌、舞、乐。
歌舞伎三字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
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技巧的意思。
它原以风流舞为基础,后发展成一种不戴面具、动作整齐划一,和中世舞蹈不同的舞台艺
现在歌舞伎的演出内容以舞主,演员以女主角为中心,以台词对白为主,剧情则以男人对女人,好人对坏人的配剧,故事性较强。
可以说歌舞伎完成了人物性格表演上的典型化、个性化和艺术化。
现在的歌舞伎在古典和新作方面都有许多尝试,并以深厚的传统为基础,和能、文乐相同,在日本古典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深受市民喜爱。
同时这们艺术也成为日本最为传统的一种古典戏剧。
此剧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众生活。
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通过舞蹈表演滑稽的故事剧;“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做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这回来京演出的两部《有钱人的妻子》《瀑布的白线》则反映了以上所提到的风格。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近几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剧本和制作。
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
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
”他把歌舞伎看作“异乡境里遇故知”了。
此剧曾多次在海外演出,这次来京是首次以商业演出的面貌来面对我国观众。
相信这部话剧的特殊艺术效果(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等),都将成为中国观众欣赏日本经典传统戏剧表演的乐趣所在。
日本的戏剧表演很象中国的京剧,是国宝级的文化节目。
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地域性但又不缺乏艺术的共同魅力。
它的表演方式和中国的曲艺艺术有着异曲同工的
妙处,却又时时的显现不同样的文化感觉,中国的观众看来既熟悉又陌生,也因此被他深深的吸引。
以能乐开始,演剧的表演就包括唱,念、做、舞几种因素,在歌舞伎的后期也有了武打的专门技术。
唱和念是听觉艺术,因此必须注意音韵、声腔、语调,使之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做和舞是视觉艺术,必须力求动作和姿态的优美,以形象的感染力来激发观众的情感。
唱、念揭示剧本的情节和内容,做、舞则是内容的表现形式。
所以演员的表演,一般应从唱、念入手,再赋予优美的形式。
能乐是从古代乐舞和“物语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往往在短短几句唱词(诗)里就包括很多内容,如对时令、处所、人的心情的描写等等。
常用虚拟的手法予以表现。
如观花、赏月、骑马、行船等动作,也只有采用象征性的表演手法来解决。
这一点也是和我国的戏曲很接近的。
到了歌舞伎的时代,表演技术更加系统完善起来。
从本质上看,和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手、眼、身、法、步”所包括的内容,大体上是差不多的。
但有一些东西,如跪坐的姿势、特殊的发声方法等则是我国戏曲中所没有的。
这次来京演出的宗田千惠子是歌舞伎的著名演员。
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系表演专业的宗田千惠子,参加过很多的国际演出,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尤其是在他获得世界和平文化功劳奖受勋之后,一直被誉为日本传统文化传播的功臣。
宗田的表演有很大的能动性,各类角色他都能饰演的徐徐如生。
看他的《瀑布的白绳》的表演后,很多人回会误以为她是日本新派出身的女演员,会被她美艳的和服姿态所感动。
然后在下一瞬间、在《初姿花的三度笠》这出戏中表现出她那英姿飒爽的台风。
然而在《女扮男妆》里。
她又散发出贫苦孩子的味道,然后,在《温泉艺者》之中,穿着便服脏兮兮的不像女人的样子很引人发笑。
让人联想到一些可爱的喜剧,把宗田千惠子多才多艺的那种形象突出了
千惠子的魅力不仅仅是他优秀的演技,还在于他对日本的传统文化深刻研究和改革的勇气。
但凡与艺术结缘之人自我意识都很强。
在表现一个事物时不是自己靠近其就是把自己投入在所要表现的事物中。
对于宗田千惠子来说,无疑是属于前者。
宗田通过生活与工作的实践用[语·演·歌]形式来反映生活。
在伦敦和圣弗朗西斯科大街上的表演赢得蓝眼睛的过路人的喝彩,也让人佩服。
说明她
的表演也能让语言不能沟通的外国人看了都有震撼力。
这就是宗田千惠子独角戏的艺能的原点。
宗田作为一个在新国剧剧场而锻炼出的演技者来说,在技术上是没有任何挑剔的,所以她完全可以非常轻松的去表演,然后她却没有选择安逸之路,而是选择了独角戏这一困难的道路,一点一点的探索,在一起出席酒宴之时,语言歌的舞台还没有从这个人的脑海中消失。
念着演出的曲目,思考着演出的手法,不知何时时间悄悄而去。
尽管如此,她也没有迷失方向,这就是宗田在舞台上所感悟到的新的哲理。
记住他人的歌曲,表现出宗田千惠子自己的世界。
当听她从国外得到勋章时,异常激动的宗田并没有被荣誉所迷惑,仍然沿着自己的路一布一步一个脚印,今后还希望能给予观众更多的如此发自内心的优秀的作品。
绚丽灿烂的艺术之花
日本的戏剧表演很象中国的京剧,是国宝级的文化节目。
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地域性但又不缺乏艺术的共同魅力。
它的表演方式和中国的曲艺艺术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却又时时的显现不同样的文化感觉,中国的观众看来既熟悉又陌生,也因此被他深深的吸引.
以能乐开始,演剧的表演就包括唱,念、做、舞几种因素,在歌舞伎的后期也有了武打的专门技术。
唱和念是听觉艺术,因此必须注意音韵、声腔、语调,使之能拨动人的心弦,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做和舞是视觉艺术,必须力求动作和姿态的优美,以形象的感染力来激发观众的情感。
唱、念揭示剧本的情节和内容,做、舞则是内容的表现形式。
所以演员的表演,一般应从唱、念入手,再赋予优美的形式。
能乐是从古代乐舞和“物语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往往在短短几句唱词(诗)里就包括很多内容,如对时令、处所、人的心情的描写等等。
常用虚拟的手法予以表现。
如观花、赏月、骑马、行船等动作,也只有采用象征性的表演手法来解决。
这一点也是和我国的戏曲很接近的。
到了歌舞伎的时代,表演技术更加系统完善起来。
从本质上看,和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手、眼、身、法、步”所包括的内容,大体上是差不多的。
但有一些东西,如跪坐的姿势、特殊的发声方法等则是我国戏曲中所没有的。
日本歌舞伎舞台的设计,也是很别致的。
在很大很宽的舞台的前边,伸出几尺宽的“花道”,直通剧场对面的门边。
这样,把演员直引到观众的中间。
一队人马,从观众后方声势浩大地涌到台上来;或是一个悲剧主角,从舞台上,掩面低头地缓缓走去,消失于观众的后面,那效果是很动人的。
至于舞台上的布景,也是很好的。
亭、台、楼、阁,以及室内布置,逼肖逼真,对于没有欣赏过日本建筑艺术的人,是个很好的介绍。
就是最简单的布景,也充满了日本民族的艺术意味。
一道长长的金色屏风,上面画着白雪盈巅的富士山,和浓绿欲滴的松树,或是娇红含笑的樱花,那气氛非常优美。
以上是我对日本歌舞伎文化的认识,通过本门课的学习是我对日本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当然了我的见解只是管中窥豹如有什么不妥之处还请老师指教
日本的歌舞伎起源于一个叫阿国的女性。
她和当时的风流人物名古屋山三结成夫妻后,组织了一个剧团。
他们在表演舞蹈时加上音乐伴唱,同时还演一些幽默的活报剧。
到了1700年左右,歌舞伎已形成了六大派系,即:市川团十郎系,松本幸四郎系,中村歌右门系,尾上菊五郎系,片冈仁右卫门系,市川左团系。
1955年日本著名歌舞伎大师市川猿之助老先生曾率歌舞伎团来中国访问演出,即是市川系的代表,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日本歌舞伎到了今天,已把音乐、舞蹈和故事融汇成一体,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看日本歌舞伎都有这种感觉:即一开始似乎看不太懂,似乎比较平淡、缓慢,然后慢慢地为它所表现的人物、情节之豪爽正直、古朴纯厚、情感深藏、优美动人而感到赏心悦目,觉得它具有独特的日本民族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