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回眸百年中医》观后感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观后感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观后感百年前的中医,是一门神秘而深奥的学问,千百年来,它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悄然发展。
我曾经听说中医是一门以天地人为整体的系统学科,而今天,我有幸参观了一家百年中医馆,亲身体验了中医的奥妙和魅力。
回忆起参观的那一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百年前的时代,彷徨在百年中医的世界中。
当我踏进中医馆的大门时,几个红色匾额上镶嵌着古朴的字体,满是沧桑的感觉。
院内的古树掩映下,一排黛瓦的医务人员皆穿着象征着中医身份的白大褂。
他们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迎接着前来就诊的患者。
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中医正在为一位年轻人简要的解释着中医的理论。
我顿时被老中医的坦诚和自信所吸引。
他用平实的语言向患者解释中医的基本原理: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脏腑功能等等。
他说:“中医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更注重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只有找出真正的病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后,老中医带我参观了中医馆的藏书室,那里陈列着破旧的书籍和疗方秘籍。
书籍上积满了灰尘,但从中透出一种古老的智慧。
我打开一本书,书页中传来一股若有若无的香气,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古老而神奇的世界。
在藏书室里,我看到了很多著名的中医名家的肖像和文字介绍,他们继承和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
这些名家的贡献使中医学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框架和治疗方法。
中医在通过对人体经络及脏腑的观察和了解,发现了很多生理和病理的规律,创造了中草药、针炙、推拿等独特的治疗方式。
在参观中医馆的过程中,我还见到了一些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
其中有一位老人,他患有多年的胃病,经过中医治疗后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
他激动地说:“我以前一直在西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但是中医治疗后,我的胃口变好了,胃痛也减轻了。
中医真是神奇啊!”另外一个患者是一位年轻女性,她因为工作压力过大,经常失眠和头痛。
经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她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她激动地告诉我:“中医不仅仅是针对病症进行治疗,更注重调节整个身体的平衡。
我现在感觉很放松,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
关于《彷徨》读后感范本(共五篇)

关于《彷徨》读后感范本(共五篇)第一篇:关于《彷徨》读后感范本倘若在这寒冷中可以分给她一丝温暖,会不会结局就会改变,她也许就不会这般绝望地走向死亡。
和祥林嫂相比,我们是幸福的。
那么,我们就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如若我们遭受不幸时他人对我们伸出援手,那当他人有困难时我们就会主动去帮助,温暖自己,温暖他人。
以下是文库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彷徨》读后感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欢迎阅读关于《彷徨》读后感范本【一】在雨季中彷徨,在彷徨中呐喊,《彷徨》是鲁迅继《呐喊》后的又一部小说集,彷徨也是我人生呐喊的起点,在彷徨中成长,在呐喊中前进。
——题记回眸人生,我不敢相信来生,或许来生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样的伟大高尚,但我只愿做《呐喊》中的我,在呐喊中学会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我也只愿做《彷徨》中的我,在彷徨中成长,在彷徨中……面对人生,我只能说我在彷徨中成长,并不能说在彷徨中前进,在雨季中彷徨,我渐渐懂得了雨的艰辛,最后呐喊出了缤纷的彩虹,在夜晚彷徨,我于是知道了白天的可贵,最后呐喊出了旭日东升的太阳。
彷徨是我成长的见证,呐喊是我走向成功的见证,穿越风雨,见证人生。
呐喊与彷徨见证了我的一生,也见证了历史的历程,在选自《彷徨》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猛烈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麻木不仁。
但人们也在《彷徨》成长,变得懂事,乖巧,思想得以进步。
《呐喊》是最好的证明。
每一个闪光点后都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艰辛与痛苦,我从自己身上,知道了,鲁迅《呐喊》与《彷徨》背后的艰辛与痛苦,我也领悟到了彷徨与呐喊在我生命中的历程,是我一生无法见证的,反而,只能是见证了我的一生。
展望人生,我依然会带着彷徨与呐喊一起去挥斥人生的荧光棒,一起去探求人生的真谛,历史的车轮也为此掠过,鲁迅在《彷徨》中《呐喊》,成就了一部《狂人日记》;居里夫人在彷徨中呐喊造就了镭的诞生;女娲在彷徨中呐喊,开创了人类的生命;中国在彷徨中呐喊,成功的获得了 2008 奥运会的主办权;世界在彷徨中呐喊,呼吁出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伟大口号。
彷徨读后感(整理30篇)

彷徨读后感(整理30篇)篇一:彷徨读后感《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
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
刘雨辰同学读后感慨良多,并且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鲁迅先生的名字,大家肯定耳熟能详,这个暑假我读了他的一本小说集《彷徨》。
《彷徨》共收录小说11篇,其中让我感受最深是《祝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祥林嫂。
小说讲述的是一年冬初,四叔家新换了一个女工,叫祥林嫂,她做事麻利,很讨四婶的喜欢,然而不久卫老婆子领着一个据称是祥林嫂婆婆的女人来结算祥林嫂的工钱。
很快,四婶就听说祥林嫂被捆起来,塞进花轿嫁给了山里的贺老六家,彩礼八十吊钱全让婆婆用去给小叔子娶媳妇了。
祥林嫂本来过着好日子,谁知丈夫因伤寒去世,儿子又被狼叼走了,于是只好又回到了四叔家做女工,但是干起活来却大不如前了,而且会经常向别人诉说她的悲惨故事。
渐渐的镇上所有人都能背诵她的故事,也看不起她,最终祥林嫂被赶出四叔家,因生活贫穷而死。
这篇小说对我感触很深,从中体会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痛苦,更体会到当时社会上女性地位的卑微。
祥林嫂之所以最后落得那样下场,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她之所以被婆婆学给山里人,就是因为女人地位低,没有发言权,把她卖了正好能给小叔子娶媳妇。
这在现代看来是很没有道理的事情,但祥林嫂婆婆的做法却被他人称赞,夸他精明。
小说中所发生的一切在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发生了,但在当时却普遍发生,所以我们不能浪费现在的好生活,一定要珍惜当下,记住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篇二:彷徨读后感“人都有彷徨的时候。
孤独无妨,进退失据,谓之彷徨。
”这是鲁迅先生写彷徨的感想,鲁迅先生曾经也是彷徨的。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彷徨》是鲁迅先生继《呐喊》之后的又一部短篇小说集,收集了他从1924年到1925年创作的11篇作品,集中反映了那个时期作者的思想苦闷。
彷徨的读后感

彷徨的读后感《彷徨》是一本讲述青少年成长与迷茫的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描绘了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迷茫和困惑。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有感触,也思考了很多关于成长和人生的问题。
在小说中,主人公面对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内心充满了迷茫和挣扎。
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疑惑,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
这种彷徨不仅是主人公的,也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常常会遇到各种选择和困难,不知道应该怎样去面对和解决。
这种迷茫让人感到无助和焦虑,但也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小说中,主人公通过与朋友、老师和家人的交流,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成长的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也需要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也会更加坚定地走向前方。
除此之外,小说中也反映了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和影响,这些都会对我们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我们不能被这些影响所左右,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做出正确的选择。
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通过阅读《彷徨》,我深刻地认识到成长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困难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经历迷茫、挣扎和困惑,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和希望。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成长的道路。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彷徨读后感400字

彷徨读后感400字《彷徨》读后感。
《彷徨》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哲学著作。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的彷徨和迷茫,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也让我们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在生活中不断地彷徨和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去选择自己的道路。
这种彷徨和迷茫,似乎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阶段,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应该怎样去选择。
这种彷徨和迷茫,让我们感到无助和茫然,让我们觉得生活是如此的艰难和无望。
然而,正是这种彷徨和迷茫,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更加懂得生活的真谛。
在书中,主人公通过不断地追寻和探索,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力量。
这种彷徨和迷茫,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彷徨和迷茫,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彷徨和迷茫,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只有通过不断地追寻和探索,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到自己的内心力量。
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和意义,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阅读《彷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生活,更加懂得生活的真谛,也让我更加坚强和勇敢。
我相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更加勇敢地去面对生活,更加坚定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彷徨》观后感

《彷徨》观后感
《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他在1924 年至1925 年间创作的11 篇小说。
这些小说以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彷徨》中的小说主题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人性、爱情、家庭等多个方面。
其中,《祝福》、《伤逝》、《离婚》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主义、礼教、婚姻制度等方面的弊病,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同时,《彷徨》中的小说也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注和思考,如《在酒楼上》、《孤独者》等作品,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彷徨》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和抒情的气息。
鲁迅先生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和人文情怀。
总的来说,《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深刻的笔触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性的关注和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彷徨的读后感

彷徨的读后感彷徨的读后感1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彷徨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彷徨的读后感1犹记得读书时候,总是很讨厌鲁迅的文章。
因为几乎每篇都要有段落背诵,而不谙世事的我,始终不能深刻理解文中的内涵,对我来说,要背下晦涩难懂的文章实在是头疼的很。
心里暗暗发誓:如果不是因为挣学分,自己永远也不会主动去看下鲁迅的文章。
时过境迁,而我也已远离了背诵课文的年纪。
由于近些年吵得沸沸扬扬的教科书改版的事件,鲁迅的作品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受到众人的关注。
或许有叛逆的成分,我开始主动去搜索鲁迅的作品去重新阅读。
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与沉淀,使我对生活、世俗,人情世故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与判断。
这些变化也让我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新的'感悟,从不理解到懂得,甚至竟有部分认同。
如果多年以后,再重新翻阅这些作品,相信我会从中领悟更多。
想要写下《彷徨》中的部分文章自己的读后感,只为岁月的纪念,多年以后,是否还会一样?《伤逝》:涓生,这个角色代表了那个时代甚至现在社会的很多人。
自命不凡,天天子乎者也,仁义礼智信。
用现代的话语就是自恋,超级自恋,纸上谈兵的代表者。
实际中自己却不能遵守。
在我的眼里,就是他一手把子君推向了死亡。
子君:千千万万个女性的代表,从民国到现代。
在这些女性眼里,爱情超越一切,敢为自己的爱情赴汤蹈火,男人和柴米油盐是她们生活的全部。
如果有一天被爱情抛弃,生活也便没有了意义。
爱情是两个人的生活,首先自己能活的好,才能使两个人生活的好。
“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
”——《伤逝》彷徨的读后感2《呐喊》是鲁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所作,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日子,揭示了种种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日子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彷徨》读后感(通用21篇)

《彷徨》读后感《彷徨》读后感(通用21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彷徨》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彷徨》读后感篇1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鲁迅先生写的小说集——《彷徨》。
这本书,我刚开始满怀期待,后来看完内容,我感触颇深。
期待什么?当然是对鲁迅先生写的内容的期待,悲哀什么?是书中封建社会对人们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让许许多多的人在封建礼教的狞笑中步履艰难的走着,这让我为那个时代的人感到不幸。
《祝福》是《彷徨》中我记忆最为深刻的。
《祝福》中的祥林嫂,中年时期,靠为别人家做牛做马来赚钱养家,老年时期,她为了弥补曾经一不留神弄坏的门槛,在别人家打工了几年,这几年的工钱才足够她重修一个门槛。
她一生为奴,印证了生活在传统制度下的人。
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命运既悲伤又无可奈何、只能听天由命的悲哀,然而上天好像与她开了一个玩笑,使她在这场玩笑中丧失了生命,以及她还未完成的心愿。
像祥林嫂这样的人还有千千万万,她只是其中的一员,封建礼教的强制束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终究在这场拉与被拉的比赛中,失去了生命。
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没有恐怖的封建礼教,没有可以使唤你的雇主,可以自己掌控的命运,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是应该为之自豪的。
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正是先祖以生命为代价所祈祷的美好未来吗?古老的民族经受了一个又一个磨难才迎来了今天美好的曙光,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不浪费它的价值,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让华夏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体验着阳光普照的美好生活,应该感谢社会所给予我们的,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
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开始。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颗永恒不变的心,一颗始终忠诚于国家的心,一颗效力于国家的心,一颗期盼更加美好未来的心。
《彷徨》读后感篇2轻轻地,走进那个多灾多难的季节,挤一滴生命的翠绿,涂满不堪回首的往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彷徨--回眸百年中医》观后感
唐日林
依稀清楚的记得研究生入学时第一次观看《彷徨--回眸百年中医》在看到中医药在抗击非典时发挥了在外人看来近乎神奇的疗效时的激动心情,却也为在非典爆发的初始阶段中医处于迟迟无法介入救治的尴尬境界而感到深深的愤闷与无奈,更为在运用中医完全战胜非典后,有关部门在举行庆功大会时却未曾邀请一个中医人员参加大会而感到深深的痛心与讽刺!作为一个中医学子,无数的疑问凝聚在我的心头,让我久久难以释怀,是谁让中医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是谁在非典爆发的初始阶段作出不让中医介入抢救工作的方针政策?非典的到来给普遍疯狂迷恋抗生素、激素的大众敲响了警钟,不知有关部门是否有所感悟?在成功控制住非典疫情后,为什么中医仍无出席庆功大会的机会?如果在未来再次面临未知的疫情时,中医又会是何种境地?种种的疑问,我该向谁要答案?为了寻找到答案,我反复观看了这部纪录片。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具原创性的中医,形成于大约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中医其实也成为了西医化的中医,原本的传统中医已经很难看到了,即将成为文化标本的中医,在非典面前,却突然让我们看到了一线神奇的光芒。
”主持人轻描淡写的说着这些话,但在我听来却是无比的心酸,我想中医还有很长的一段
路要走,作为新一代的中医学子,特别是岐黄国医书院的学子,任重而道远!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用西医治疗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的首选,而关于中医似乎已经很难被人们想起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曾在一段时间内缺乏自信,缺乏民族自信!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已经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的健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医已经成功治愈了非典等不计其数的疾病的实事面前,作为后人的我们,却有不少人在怀疑中医是不是科学的,并为此而争论不休,更为可笑的是那些已经实实在在被中医所治愈的人当中居然有不少人持有“中医虽然治愈了我,但我依然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这样的观点。
我想,中医虽然治愈了你的身体,但你极度缺乏民族自信及近乎迷信的崇洋媚外的心病却非中医所能治愈!即使是像孙中山、梁启超这样的名人也未能给中医以足够公平公正的姿态,梁启超在西医院被西医误切了健康的肾脏后,不但阻拦家属去怪罪西医,更是亲自撰写了一篇短文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声明应该要以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西医科学!我不知道如果反过来,当时出错的假设是个中医,又会引起怎么样的漩涡?你们又何曾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过中医?自甲午战争失败后,确实是有一大批有志之士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来救国图强,但由于当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而无知的幻想着以废除中医来作为引进西方科学的途径,牺牲了
已经为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中医,对广大民众未来的医疗与健康来说,这绝对是不幸的!
2003年,在非典爆发的那个春天,恐慌似乎笼罩了广州、北京等各地,特别是当西医的抗生素、激素失去治疗效果的情况下,更是为这种未知的疫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是这面纱带给我们的不是惊喜而是惊慌!当看到一个已经90岁高龄的老人在面对已经全面爆发的这种未见过的,非典型的肺炎时,他找到广东省中医药的院长说出:“中医的机遇来了,挑战也来了!”时,心里除了激动,更多的是感动,他的这种民族自信让人振奋!作为中医泰斗的邓铁涛教授第一个提出停止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改用纯中医疗方案,邓铁涛教授运用他渊博而夯实的中医药知识,运用中医的诊疗思维,以常衡变,真正发挥了中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精髓,通过辨证,广州的中医界开具了以“仙方活命饮”加减为主的处方,几天后,奇迹出现了,出现在常人看来近乎神奇的疗效!一时间,中医算是以一种“出人头地”的姿态重新出现在民众面前,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WHO、北京、香港等相继专门派出专家组前往广州考察,香港更是请求派遣中医前往当地支援治疗,虽是如此,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医在面对西医时,似乎就“矮人一截”,加上派遣的中医大多比较年轻,让不少人心里疑虑着那些西医专家会听中医的吗?听到这样的话,我想任何一个中医人心里都会是满满的难受与无奈,但对中医的信心却不容
他人践踏,中医也以它特有的疗效回报了所有从事中医事业的中医人及广大黎民百姓,事实证明年轻中医同样能扛起大梁!
说起中西医之间的斗争及关于中医的存废问题的争论,余云袖的《灵素商兑》和恽铁樵的《群经见智录》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与著作,加上在以汪精卫为代表的等国民政府别有用心的政策迫害下,自此中医的发展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障碍。
2006年,中医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单,但如果仅仅只是将中医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或者只是在博物馆里保留几本《伤寒杂病论》之类的典籍,来向后代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或者只是让它存在于韩剧《大长今》里(可笑的是中国人自己不懂得珍惜,也只有等失去了或为他国他人所窃取后,才有点感觉,但仍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与醒悟,其实又何止是中医面临这样的境遇,太多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不到珍惜,连端午节都要等被韩国抢去才顾得上说那是我们的,而行动呢?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凡是国内的传统节日,基本上看不到什么节日的迹象,反而是像圣诞节等洋节日,大街上各大商店、广场上张灯结彩,一派歌舞升平,你说我们的小孩看到这样的对比,他们能知道到底哪些才是属于我们的节日呢?那么,这样的导向应该怪谁呢?各大电视台现今的节目毫无营养,这样的导向,又岂是靠我们这样的个人所能改变的,其实ZF该有所作为的!),想想这样的未来,或许我们自己都无法释然!
在茫然追逐精神寄托的今天,我们忽然发现,其实那些年近百岁的中医老大夫们,已经步履蹒跚的为这些精神抗争了很多年!1983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徐向前元帅在广州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同时还伴有心脏病,广州的军队有很多著名的西医,都使用了各种方法,却始终无法让徐帅退烧,邓铁涛当时只是作为一名中医参加了会诊,没有能够参与到治疗当中,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徐向前的夫人坚持说让邓铁涛来试一试,据邓老回忆当时开的药方是小柴胡汤加减,徐帅服药三四个小时候烧便退了下来,后面再服了几味中药徐帅的病慢慢就痊愈了,当徐帅问邓老有什么要求。
邓老看到广东的中医越来越少了,担心再过十年就没中医了,说:“我没什么要求,就是希望您能关心一下中医,带封信给中央。
”正是这封信使得搁置多年的成立中医药管理局的提案再次被提上议程,并最终于1986年12月正式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在听到要收编、精简中医药管理局的消息时,邓铁涛、方药中、何任、路志正、焦树德、张琪、步玉如、任继学这8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联名上书党中央,恳切呼吁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这便是著名的“八老上书”!在视频的最后,邓老说:“作为一个中医,眼看我们这个国家的瑰宝要丢失了,作为一个公民,我又是个共产党员,所以不能够让我们的国宝随便扔了,那我们是犯罪啊,要受到历史的批判!”每当看到这些,看到一个个已经是白发斑斑的老头,却依然心系中医,依然在为中医的发展而奋斗着,我的内心充满着感激与敬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真诚
地感谢你们为中医所作出的贡献,我不知道要用怎么样的语言才能表达出我对你们的崇敬与赞叹,历史和人民应该记住你们!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医学子,特别是岐黄国医书院的学子,我们任重而道远,希望将来有一天能接过你们肩上的这个担子!也不知是从何时起,心中突然有了个愿望:奢望着此生能为中医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