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上肢的运动障碍
偏瘫患者上肢功能训练方法

偏瘫患者上肢功能训练方法偏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身体一侧肌肉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肢体肌力下降、肌张力异常、运动协调障碍等,其中上肢功能受损最为明显。
上肢功能障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和自我护理等方面,因此,针对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功能评估在进行上肢功能训练之前,需要对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估,以确定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肌肉协调性等方面的障碍程度,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常用的上肢功能评估工具有Fugl-Meyer评估量表、Brunnstrom运动阶段评估、Barthel指数等。
二、康复理念在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时,要遵循康复理念,即“功能训练”和“任务训练”。
功能训练是指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提高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肌肉协调性等方面的功能;任务训练则是指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让患者练习具体的动作技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综合运用这两种训练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上肢功能。
三、训练方案1、肌力训练针对偏瘫患者的上肢肌力下降问题,可以采用以下训练方法:(1)主动运动训练:让患者进行主动的肌肉收缩,以增加肌肉力量。
可采用手臂屈伸、肩关节外展、内收等动作进行训练。
(2)被动运动训练:通过外力帮助患者进行肌肉收缩,以增加肌肉力量。
可采用弹力带、自重训练等方式进行训练。
2、肌张力训练针对偏瘫患者的上肢肌张力异常问题,可以采用以下训练方法:(1)热敷训练:通过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张力异常,从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被动关节活动训练:通过外力帮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以缓解肌肉张力异常。
可采用手动牵引、被动关节活动器等方式进行训练。
3、肌肉协调性训练针对偏瘫患者的上肢肌肉协调性障碍问题,可以采用以下训练方法:(1)手眼协调训练:通过让患者进行手部动作,如夹物、按键、拧盖等,以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2)肩胛带稳定训练:通过训练肩胛带的稳定性,以提高上肢的协调性。
偏瘫步态名词解释

偏瘫步态名词解释偏瘫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身体一侧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的疾病。
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常常表现为步态不稳、步态异常、步态缓慢等症状。
下面将对偏瘫步态中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一、跛行跛行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不稳,行走时需要借助外力或者支撑物才能行走。
跛行是偏瘫患者最常见的步态异常之一,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
二、拖行拖行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缓慢,行走时需要用力拖着患侧肢体才能行走。
拖行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也可见于上肢偏瘫患者。
三、瘸行瘸行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不稳,行走时需要用力支撑患侧肢体才能行走。
瘸行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也可见于上肢偏瘫患者。
四、拐弯拐弯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需要转弯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不稳,行走时需要用力支撑患侧肢体才能完成转弯。
拐弯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也可见于上肢偏瘫患者。
五、踉跄踉跄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不稳,行走时出现跌倒或者摇晃的情况。
踉跄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也可见于上肢偏瘫患者。
六、跳跃跳跃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不稳,行走时需要用力跳跃才能行走。
跳跃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也可见于上肢偏瘫患者。
七、摇摆摇摆是指步态异常,行走时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导致步态不稳,行走时需要用力摇晃患侧肢体才能行走。
摇摆常见于下肢偏瘫患者,也可见于上肢偏瘫患者。
总之,偏瘫步态异常是偏瘫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不同的步态异常表现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偏瘫步态异常。
强制性运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
42 ・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1 02年第 9卷第 9期( 上半月版
强制性运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 功能障碍 的疗效观察
曹民娟 彭关娟
摘
杨艳红 冯青嫦
卢秋华
要 目的 : 观察强制性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 5 例急性脑卒 中偏瘫上肢功能 障碍 患者随机分 将 6
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 2 每组 8例。两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 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康 复治疗 , 对照组采用 常规运动疗法 , 包括被动活动关节 、 坐位平衡 、 站立平衡、 步态训练及 日 常生活活动再学习训练等治疗 ; 治疗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 , 包括限制健肢的使用 , 集中、 重 复、 强化训练患肢 , 把训练内容转移到 日常行为中。两组每天训练 1 , 每周 5 , 周后对两组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 h 4 d 治疗组总有效率 9 .6 高于 2 8 %,
对照组 的7 .0 , 5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O 0 ) P< .5 。两组治疗后 F A评分和 Br e 指数均升高 , M at l h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O0 ) 且 P< .5 ,
治疗组改善情况优 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0 ) P< .5 。结论 : 强制性运动治疗对脑卒 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明显, 可促进患者上肢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规范(标准版)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规范【目的】偏瘫为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运动功能障碍,其特点是运动模式异常。
在完全瘫痪之后,首先出现协同运动,以后又从协同运动分解为单独运动,肌张力从低到高到正常。
因此测试目的是通过肢体运动了解运动功能恢复在那一阶段。
【评定】布仑司托姆偏瘫运动功能评定(MFT)。
(一)上肢:1级:无随意运动。
2级:开始出现轻微的屈曲协同动作,肩上提、外展、外旋,肘屈曲,前臂旋后。
3级:能充分进行上两项运动,也能进行伸展协同动作(肩内收、内旋时伸展,前臂旋前)。
4级:①肘屈曲位前臂能部分旋前、旋后。
②肘伸展位肩能前屈90°。
③肘平向腰后旋转。
5级:①肘伸展位肩能外展90°(前臂旋前位)。
②肘伸展位肩能前屈180°。
③肘伸展位前臂能旋前、旋后。
6级:正常动作或稍欠灵巧,快速动作不灵活。
(二)手指:1级:无随意运动。
2级:稍出现指的联合屈曲。
3级:能充分联合屈曲,但联合伸展不能。
4级:①稍能总的伸展,但不够全范围。
②能侧方抓握。
5级:①总的伸展可达全范围,抓圆柱状物、球形物,能三指对捏。
②指伸展位能外展。
③手掌抓握。
6级:指屈曲位能外展、投球、扣解纽扣,但稍欠巧致,大体上正常。
(三)下肢:1级:无随意运动。
2级:轻度随意运动。
3级:坐位、立位时有髋、膝、足屈曲。
4级:①坐位,膝屈曲90°时可将脚向后滑动。
②坐位,足跟着地,足能背屈。
5级:①立位,髋伸展位能屈膝。
②立位,膝伸展位,脚稍向前踏出,足能背屈。
6级:①立位,髋能外展并超过骨盆上提的范围。
②坐位,小腿能内旋,外旋,但伴有足内翻及足外翻。
【注意事项】中枢性运动麻痹时的肌力低下,由于下述原因,除轻度麻痹外,不能作偏瘫运动功能评价。
(一)不能进行单关节运动,只能进行如上肢数个关节联合运动的协同运动。
(二)虽尚有一定肌力,但运动徐缓,非属正常模式。
(三)因姿势不同,有时能运动或不能运动,无恒定性。
偏瘫综合症常见障碍有哪些?

偏瘫综合症常见障碍有哪些?偏瘫是指因脑外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等原因所导致的以半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的疾病,同时可伴有失语、失认、情绪低落和视物不全等症状。
那么偏瘫综合症的障碍有哪些?1、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指偏瘫一侧是上下肢不能活动,活动空难或不灵活。
2、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常常表现为偏袒肢体的疼痛、麻木。
有些患者的疼痛和冷热感觉全部丧失,热水袋烫伤了皮肤也毫无感觉。
3、语言言语障碍有一部分偏瘫患者,尤其是右侧偏瘫患者(脑的左半球有病变),说话或交谈时常常发生以下某一种或几种情况:(1) 患者说话不清楚,即所谓口齿不清。
(2) 患者说不出话,或像打电报那样断断续续地说出几个单字。
(3) 患者听不懂亲人说的话,成为感觉失语症。
(4) 患者有时既说不出话,又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5) 患者写字困难或不能写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
(6) 患者看着字不会读。
医学上称为失读症,或称阅读障碍。
4、认知障碍认知是一个人认识和理解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识别、记忆、思维、推理等。
认识障碍常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辨别不清当时是上午还是下午。
时间定向障碍(2) 辨别不清当时所处的地点。
地点定向障碍(3) 对病前所熟悉的人现在也不认识了。
人物定向障碍(4) 反应冷漠、精力不集中。
注意障碍(5) 丢三落四,前面说了后面忘。
记忆障碍5、情绪障碍患者可以表现为不言不语,也可以表现为吵闹不安,甚至哭叫不休,情绪很不稳定。
6、能力下降(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常常表现为吃饭喝水要人喂,洗脸刷牙要人帮着做,自己不能洗澡、穿衣、穿鞋,大小便全靠别人帮助。
(2) 行走困难,走路一拐一拐的,有的患者需要别人扶着走或者两个人架着胳膊走,严重者则完全不能行走。
(3) 上下楼梯困难,一部分患者虽然能够行走,但上下楼梯困难或者根本不能上下楼梯。
(4) 不能使用日常简单的工具,如不能打电话、不能打伞、不能剪指甲等。
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方法

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评定方法,包括Brunnstrom方法、FMA量表、STEF方法、Lindmark方法、Barthel指数方法,以及上肢的痉挛评定等各种检查方法的要点,以期在临床康复工作中更好的应用评定技术。
1.1Brunnstrom评定1.1.1功能评分Brunnstrom评定方法包括躯干、四肢、步态等内容[3~5],在上肢及手功能评定方面又包括许多项目,每1项目分为5个功能等级(0~4分),以分数来表示患者上肢及手的功能情况。
等级划分方法为:0分:无关节运动。
1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1/4。
2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1/2。
3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3/4。
4分:受检关节运动达到正常活动的全范围。
1.1.2上肢功能等级评定项目上肢感觉运动功能评定共包括6级,在评定时的具体内容为:⑴共同运动出现之前软瘫(有/无),联合反应(伸/屈)。
⑵痉挛。
⑶出现共同运动:①伸展模式肩胛骨:前伸;肩:内收、内旋;肘:伸直;前臂:旋前。
②屈曲模式肩胛骨:回缩、上提;肩:后伸、外展、外旋;肘:屈;前臂:旋后。
⑷脱离共同运动手触摸腰骶部,肘伸直上肢前屈至水平位,屈肘90°前臂旋前,屈肘90°前臂旋后。
⑸相对独立或分离运动上肢外展至水平位,肘伸直位前臂旋前、旋后,上肢肘伸直位上举过头。
⑹运动协调近于正常。
1.1.3手运动感觉功能等级评定项目手的运动感觉功能评级也分为6级,具体内容为:⑴无任何运动。
⑵被动运动觉(前臂旋前,健侧/患侧):腕部、手指、拇指。
⑶一般感觉(健侧/患侧):手掌、指尖。
⑷腕和手指运动:伸腕(前臂旋前)、伸指(前臂旋前)、屈腕(前臂中立位)、整体运动(前臂中立位)。
⑸手的抓握(腕中立位):侧捏及放开、对指及放开、指尖捏及放开、柱状握及放开。
⑹手部其他活动:腕尺偏、腕桡偏、腕环绕、单指屈伸、手指内收、手指外展、拇指环转。
1.2FMA评定FMA评定即为简式Fugl-Meyer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此方法实际上是BRSS(Brunnstrom's recovery stages of stroke,BRSS)的细化和数量化。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和作业治疗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和作业治疗在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作者:李云杨小燕李妙玲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治疗能否可效地促进偏瘫患者功能障碍的上肢康复。
方法对照组采用康复作业治疗技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辅助训练。
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
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上肢的综合运动功能;采用巴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A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关键词】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作业治疗;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治疗作者单位:330039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脑卒中50%以上的患者残存患侧上肢失能,传统康复治疗为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其效率和强度难以均衡,故疗效参差不齐。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A2(广州一康)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新手段,其能准确完成患者瘫痪肢体高强度及任务相关性训练。
临床研究表明,其对脑卒中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良好的疗效[1,2],但国内临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研究应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作业治疗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以期提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本院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5例,将其按脑梗死和脑出血分层,然后将各层患者以区组随机化的方法纳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类型、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患者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
②初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③年龄小于78岁。
⑤能配合康复医师与治疗师进行康复训练。
⑤排除言语理解和认知功能严重障碍者。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画圈步态:偏瘫侧下肢在行走时会表现出向外画圈的动作,然后向内收,类似于在不停画圈。
这是因为偏瘫侧的力量不足,导致行走时足内翻,足跟不能充分着地,髋关节带动下肢向前走。
2.上肢屈曲:偏瘫侧上肢通常会呈现肘关节屈曲的状态,紧靠身体。
3.下肢伸直:偏瘫侧下肢在行走时可能呈现出伸直的状态。
4.重心转移:在行走过程中,患者需要将重心从健侧转移到偏瘫侧,然后再转移到健侧。
5.侧屈和扭转:整个行走过程中,患者身体会呈侧屈、扭转的状态。
偏瘫步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偏瘫侧肌力不足,行走时足内翻,足跟不能充分着地,导致髋关节带动下肢向前走。
这种步态特点使得患者在行走时表现出独特的画圈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偏瘫步态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进行纠正的,但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出现其他步态畸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瘫上肢的运动障碍关键词:上肢瘫痪;脑中风;康复;肌电图摘要偏瘫上肢运动障碍是脑中风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之一,临床检查肌力分为6级,为精细观察肌力减弱程度提出一种补充分级法。
其他尚可应用握力针、量角器、磁刺激反应和经皮氧张力检测等方法。
中风偏瘫上肢运动障碍早期为弛缓性瘫,在恢复期中逐渐转变为痉挛性瘫。
可伴有瘫侧上肢疼痛和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现象,并伴有各型病理性联合运动。
肌电图表现为主动肌拮抗肌3相型电活动。
脑内不同部位病变的上肢运动障碍各具不同特点,一些征象可预测中风瘫痪上肢的功能预后。
肢体运动瘫痪是脑中风常见的临床症状、体征,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可导致不同肢体、不同严重程度的瘫痪,如偏瘫、单瘫、四肢瘫或交叉性肢体瘫痪等。
皮层运动神经元包括运动神经细胞及其轴突(锥体束)病损均可导致肢体瘫痪,内囊区病变可引起对侧上下肢偏瘫。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病损引起的偏瘫一侧以上肢严重,下肢较轻;而大脑前动脉供血区脑中风引起的偏瘫则以下肢严重,上肢较轻。
脑干部位脑中风多引起四肢瘫,也可以引起病灶侧面瘫和病灶对侧肢体瘫即交叉性瘫。
脑中风所致的瘫痪多以肢体远端严重,近端较轻。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运动区)限局性病变可引起对侧上肢瘫或下肢瘫等单瘫。
偏瘫是脑中风常见的症状、体征之一,尤其是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影响较大,也是康复治疗中难于解决的问题之一,现将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障碍问题简述如下:1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检查方法[1,2]上肢运动主要包括肩、肘、腕和指关节活动,肩部运动包括肩部上提、下降、肩关节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前屈和后伸。
肘关节为屈曲、伸展、旋前和旋后,腕关节为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活动。
掌指、指间关节活动主要包括屈、伸、内收和外展等动作。
脑中风早期由于病变部位、大小不同,可发生上肢轻度或完全瘫痪,正确评价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对于指导康复治疗及功能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上肢肌力最常用的临床评定方法是RobertLovett提出的肌力分级法,共分6级,0级为肌肉完全无收缩力;1级见有肌肉收缩,关节无活动;2级关节能动,不能抗重力;3级关节活动能抗重力;4级关节可抗部分阻力的全范围活动,较正常肌力为弱;5级为正常肌力。
为精细观察康复进展情况提出一种补充分级法,即减弱的肌力比标准肌力级数稍弱或稍强时采用“+”、“-”表示。
1+:肌肉收缩较强,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2-:关节能动,但活动范围不全。
2+: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抗重力时可作小范围的关节活动。
3-:抗重力时关节可作大部分范围的运动。
3+:抗重力作全范围的关节活动,可对抗小阻力活动。
4-:抗部分阻力且能完成关节大部分范围的活动。
4+:抗充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小部分范围的活动。
5-:肌力较正常稍弱,抗充分阻力时关节可作大部分范围的动作。
除临床检查外,尚有各种握力计、测力计、肌力计等定量检测手段,对于关节运动范围的测量采用各种量角器在正确体位下进行测量,上肢各关节均有一定的正常活动范围。
上肢运动障碍时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角度缩小。
Kurabayas hi等应用经皮氧张力检测方法(TcO2)判断瘫痪上肢的严重程度,于上午9时在前臂屈侧肘远端5cm处放置电极,结果严重瘫痪病人经皮氧张力改变重于轻瘫病人,而在康复之后经皮氧张力明显增高,血氧张力却无相应改变。
因此认为,经皮氧张力检测对判断瘫痪上肢功能具有实用价值[1]。
脑出血与脑梗塞后偏瘫上肢对磁刺激可无反应,皮层潜伏期和中枢传导时间显著延长,其严重程度与病变部位及病变大小密切相关[2]。
2上肢轻瘫的临床表现上肢轻瘫患者用一般检查方法有时难于发现,下列方法可供参考:⑴闭目双臂向前平举,手掌向下,轻瘫侧小指外展,上肢逐渐下落;⑵患者取坐位,闭双眼,双上肢水平向前平伸,手掌向上持续数分钟,轻瘫上肢逐渐内旋而下落;⑶数指试验:瘫手伸直时令其1个1个手指屈曲,或于手指屈曲时令其1个1个手指伸直,此时表现笨拙或不能;⑷用握力计或电子握力计作双手握力对比。
3脑中风时偏瘫上肢的运动障碍[3~6]脑中风患者偏瘫多以上肢严重,远端关节更为严重,且恢复速度最慢,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在痉挛性瘫痪期表现为肌张力高、强直、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晚期则出现关节肌肉挛缩。
中风后偏瘫侧除上肢运动障碍外,常伴有瘫侧上肢疼痛及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现象。
肌电图研究表明,当单关节快速运动时,主动肌拮抗肌呈3相型电活动,最初为主动肌活动(AG1),继之出现拮抗肌活动(AT1),再次出现主动肌第2次电活动(AG2),首次电活动代表开始的启动动作,AT1起阻挡制动作用,AG2为强化动作,使动作正确地趋向目标位置。
上肢瘫痪病人当肩关节水平外展运动时瘫侧上肢较健侧上肢反应时间延长,主动肌活动时间延长,这是由于所动员的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因而用持续时间延长来代偿,偏瘫患者屈肘运动时比健康人AG1及AT1持续时间均延长,屈肘速度较健康人为慢,其肌电图不是3相电位,某些病例可出现6~7相以上的肌电位。
此种多相型肌电位也可见于特发性震颤病人的手关节快速运动时,当偏瘫患者肘关节屈曲伸直交替运动时,主动肌活动的持续时间延长,在运动方向转换后仍可见有残存的主动肌活动。
因此,偏瘫的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主动肌活动减少和运动终末时活动停止延迟。
另外拮抗肌同时收缩也是运动障碍的原因之一,如能抑制拮抗肌同时收缩可期望偏瘫程度得到改善,在偏瘫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时,其拮抗肌活动增强,Eiabd[3]对比偏瘫组和正常组肘关节屈伸运动时的肌电图改变,正常组在慢活动时见主动肌持续电活动,而拮抗肌看不到电活动,而偏瘫组偏瘫侧上肢58%患者见有拮抗肌同时收缩现象,在快速运动时,正常组见有3相肌电活动,而偏瘫组66%患者见主动肌持续性电活动,全部病例见有拮抗肌同时收缩,拮抗肌同时收缩阻碍主动肌功能,如能抑制拮抗肌收缩可能对康复治疗有效。
4不同部位病变所致上肢瘫痪的临床表现4.1脑叶病变[7]即皮层、皮层下病变所致偏瘫,主要为额顶叶病变波及中央前回及其传导束时可致对侧偏瘫,如病变位于半球背外侧面,则表现为上肢单瘫,或以上肢为主,常见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病变,病变位于半球内侧面则出现下肢单瘫或以下肢为主的偏瘫,见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病变。
如病灶不大,瘫痪较轻,一般以远端较重,近端轻微,经治疗及康复训练其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较大。
4.2额顶半卵圆中心白质病变即侧脑室旁白质病变,其前部病变表现为上肢瘫,后部病变表现为对侧下肢瘫,此部位病变肢体瘫痪较皮质病变为重[5]。
4.3内囊病变多为对侧偏瘫,包括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下肢瘫,早期为弛缓性,后期为痉挛性偏瘫,肘、腕、指关节均呈屈曲姿位,下肢呈伸直状态,多以上肢严重,尤以手指关节难于恢复,可伴有偏身感觉障碍。
4.4脑干病变所致上肢瘫痪典型为病灶侧面瘫和病灶对侧上下肢瘫,即交叉性瘫,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双侧病变表现为四肢瘫甚至闭锁综合征。
4.5大脑半球大灶病变如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供血区梗死所致的大灶脑梗塞引起病灶对侧严重偏瘫,常伴有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和凝视麻痹,可伴有明显的智能障碍。
此型肢体瘫痪难于恢复。
可根据影像学所见和临床表现判断病变部位、大小,估价上肢瘫痪的功能预后并采取相应的康复治疗。
5弛缓性瘫痪[8,9]所谓弛缓性瘫痪是指肌力减弱或丧失,肌肉松弛,肌张力低,同时伴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是下运动神经元病损所致瘫痪的特点,但急剧发生的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尤其严重脑中风之后,往往引起弛缓性偏瘫或四肢瘫,即所谓脑休克期。
在瘫痪恢复期,往往在病后4周到7周之间逐步转变为痉挛性瘫痪,由弛缓性瘫痪转变为痉挛性瘫的时间越长,其功能恢复的程度越差[5]。
其原因认为是由于脊髓前角细胞突然失去来自上位中枢的易化作用,使脊髓前角细胞暂时失去其反射机能,过一个时期脊髓前角细胞恢复其反射机能,再加失去皮层的抑制作用,从而转变为痉挛性瘫痪[7]。
上肢瘫轻微者弛缓性瘫痪期极短。
逐渐发生、逐渐加重的脑缺血,其肢体瘫痪可无弛缓性瘫痪期。
6痉挛性瘫痪[10,11]脑中风所致的瘫痪一般为痉挛性瘫痪,可于病后即为痉挛性瘫,或病后过一段时间逐渐转为痉挛性瘫,表现为瘫痪肢体肌张力高,被动运动时抵抗较强,肌萎缩不明显,腱反射活跃或亢进,出现病理反射。
肌电图检查看不到失神经电位。
时间长久则逐渐转为挛缩状态。
因此须早期采取积极、合理的康复治疗措施。
上肢痉挛性瘫表现为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腕及指关节均呈屈曲位。
而瘫痪以伸肌群明显,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直困难,早期指关节仅能作屈曲动作而不能伸直。
而下肢痉挛性瘫痪与此相反,髋、膝、踝关节屈曲困难,呈伸直位[1]。
7病理性联合运动[12]所谓联合运动是指身体某一部分强烈的随意运动时可伴有另一部分肢体的姿势改变,正常生理性联合动作较多,如步行时双上肢摆动等。
脑中风后瘫痪上肢可出现各种病理性联合运动;⑴咳痰或呵欠时常伴有上肢肩、肘关节屈曲动作。
病人可能误认为是上肢开始恢复其运动功能,实际上属于瘫痪上肢的病理性联合运动[2]。
⑵健侧肢体强烈收缩时,出现瘫侧相应肢体类似的动作,如健手强力握拳时,瘫手出现手指屈曲或伸展动作。
健侧肢体意志性活动时伴有瘫痪上肢不自主的肌张力增高,病侧肘、腕或手指缓缓地屈曲。
⑶瘫痪侧肢体给予刺激后可出现瘫侧肢体肌张力增高。
⑷瘫手用力屈曲2~4指时伴有母指内收动作[3]。
⑸肩关节外展时可伴有肘关节屈曲及肩关节内旋和前臂内旋动作。
⑹由于肩关节外展和前屈力差而不能维持这些动作,病人可用过度提高肩带和躯干侧屈来代偿。
⑺偏瘫上肢运动障碍病人习惯于使用健侧手活动,由于健手活动过多而健手脆管综合症的发生率较健康人明显为高。
8日常生活能力[13]应用脑卒中病损评估量表中的运动功能部分(SIAS-M)、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价法(FMA)及Barthel指数(BI)对中风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评价均能准确适用于临床[6]。
目前一般均用Barthel指数评估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用于评测干预结果。
Barthel指数包括10个项目:排便、排尿、洗嗽、入厕、进食、桌椅转移、平地行走、穿衣、上下楼梯和洗澡。
总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强。
上述10项活动均不同程度地需要完好的上肢功能,尤其手的正常功能更为重要。
脑中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病人使上述各项活动受限,因脑中风后一般手的瘫痪较为严重,且最不易恢复,因而使上述活动受损明显,使Barthel指数评分下降,为提高脑中风病人的Barthel指数需早期严格地进行瘫痪上肢康复功能训练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9预测脑中风病人瘫痪上肢功能的恢复[14]脑中风后在超早期病情有加重趋势,经相对稳定期后功能逐渐恢复,在早期估价功能预后是病人及其家属和工作单位关心的问题,估价中风后瘫痪上肢功能预后主要根据早期的临床表现和CT等影像学所示的病变部位及大小,如病变位于内囊、半卵圆中心或桥脑等部位,尤以病灶较大者其瘫痪上肢功能恢复的预后较差,如上肢肌力0级,尤其软瘫,即脑休克期时间长者功能预后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