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字》两种中文译本

合集下载

语言学视角下《红字》的三个中文译文对比研究

语言学视角下《红字》的三个中文译文对比研究

显示了她倔强的性格。 ”这样将长句分解成独立的句子,符合
[作 者 简 介] 何 艳 红 (1980), 女 , 湖 北 武 汉 , 汉 , 研 究 生 , 湖 北 商 贸 学 院 讲 师;研究:英语教育。
中文分离式视角的特色,令读者读起来更加顺口,也更易接 受。
23
三、形合与意合 总体说来, 英语更加关注的是形式, 中文更加注重语 意,因而我们在英文中多见连词,而中文中甚少,一般可通 过语意直接体现出来。 另外,在英语中,有些修饰词语是句 子必须成分,无法忽略不计,在中文里没有必要翻译出来, 否则会显得较为累赘。 在作品的翻译中,一些译者常常忽视 这一点。
言和目标语言的关系,常常将原作语言特色应用于目标语言 and stepped into the open air as if by her own free-will.”
中,使得译作不完美。
对于以上这句话,胡先生的翻译是“她用了一个颇能说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精选三种不同译本进行详细分析 明她个性的力量和天生的尊严的动作,推开狱吏……”这样
一些译文的作者很好地将原作语言和目标语言融合在一起, 解,感觉上要自然很多。
做到译文翻译准确生动的同时, 令读者读完后感到顺畅亲
“until on the threshold of the prison door she repelled him,
切 ,没有 晦 涩 感 ,当 然 也 有 一 些 译 本 不 能 很 好 地 处 理 原 作 语 by an action marked with natural dignity and fierce of character
夫 离 开 身 边 时 与 人 有 染 ,这 件 事 情 被 大 众 知 晓 后 ,海 瑟 特 性的句子,可随需要进行整合调节,以包容作者思想,这就使

从期待视野看《红字》三个汉译本的译者抉择

从期待视野看《红字》三个汉译本的译者抉择

视 野 ”是 其 中的 一 个 重 要 概 念 ,指 读 者 在 阅 读 文 学 作 品 之 前 的 各 种 经 验 所 形 成 对 文 学 作 品 的 欣 赏 要 求 与 水 平 , 强 调 了读 者 在 文 学理 论 和 美 学研 究 的 地 位 。本 文 以 姚 斯 的 期 待 视 野 理 论 为 关 照 , 选 取 了 美 国 作 家 霍 桑 的 小说
从期待视野看 《 红字 》三个汉译 本的译者抉择
彭 石 玉 ,张 清 清
( 武 汉 工程 大学 外语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 3 0 2 0 5 )
要 :二 十世 纪 的 西 方 文 论 中 ,“ 接 受 美 学 ” 理 论 的 诞 生标 志 着 对 文 学 的 研 究 重 点 从 文 本 向 读 者 转 移 。 “ 期 待
讲述 了一 个 通 奸 、复 仇 与 救 赎 的 故 事 ,作 者 在 小
说 中不 断 地 探 讨 和 发 掘人 类 的罪 恶 ,体 现 了人 的
阴暗面 。作 品 自诞 生 以 来 ,其 独 特 的 主 题 ,引 人 人胜 的 写作 手法 吸引 了广 泛 的 读 者 , 自流 传 以来 , 已被 翻译 成 多 种 语 言 ,被 改 变 为 戏 剧 和 歌 剧 , 电
从 过 去关 注 文 本 转 向 侧 重 于 从 读 者 的 角 度 理 解 文
美 国十九 世纪 的浪 漫 主 义 作 家 ,于 1 8 5 0年 出版 了
小说 Th e S c a r l e t L e t t e r(《 红 字 》) 。该 作 品 是 其 成名 作 ,他 因 此 享 有 “ 天 才 作 家 ” 的美 誉 。作 品

看来 ,文学 史上 的作 品 都是 “ 文学 事 件 ” ,他 们 之

美国《红字》两个中译本比较探讨—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

美国《红字》两个中译本比较探讨—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

美国《红字》两个中译本比较探讨—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申向晶【期刊名称】《语文建设》【年(卷),期】2016(0)4X【摘要】《红字》是由美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于19世纪完成的长篇小说,在1850年正式发表,整部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描写,进而宣传女权主义,在这部小说中,写作手法、人物、语言以及情节的塑造都非常具有特色,同时又十分注重对人的心理的描写,因而这部小说在美国心理分析小说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正是由于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因而很多中国译者也对其进行了翻译,在这些译本中,1945年的韩侍桁译本和1998年版的姚乃强译本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并且在国人中也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作为一种影响非常大并且不断发展的翻译理论,其在翻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出发,对美国《红字》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更好地去理解《红字》的两个不同译本。

【总页数】2页(P61-62)【关键词】《红字》;两个中译本;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作者】申向晶【作者单位】新疆工程学院基础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I046【相关文献】1.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柳林风声》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J], 梁新新2.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柳林风声》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J], 梁新新;3.文化品牌创意: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人间天堂》两个中译本下的市场化之路探究 [J], 朱琦; 廖昌盛4.文化品牌创意: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人间天堂》两个中译本下的市场化之路探究 [J], 朱琦;廖昌盛5.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尤利西斯》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J], 熊梦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翻译标准看《红字》两个译本的翻译

从翻译标准看《红字》两个译本的翻译

从翻译标准看《红字》两个译本的翻译作者:曹媛媛来源:《新课程·教师》2016年第04期摘要:《红字》译本有两种不同的翻译译本,主要分为花山文艺版和译林版。

虽然两种不同的翻译译本存在较大的区别,但是仍然遵循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通过对两种不同译本的比较,可以看出复译存在的隐藏消极因素。

因此,从翻译标准角度出发,积极探讨了《红字》两个译本的翻译实况。

关键词:翻译标准;《红字》;译本;翻译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中期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的开创者。

生于美国神秘主义中期的霍桑,是一位深受清教意识、超验哲学和神秘主义三种思想影响的作家。

他的作品也充满了丰富的浪漫主义想象和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

他出生于美国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镇。

在孕育着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下,霍桑以19世纪上半叶兴起的自由思想为底蕴,1850年,霍桑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红字》,也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内容深刻、构思新颖、手法独特,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他最为杰出的代表作。

《红字》在中国的出版和传播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篇幅不长,但翻译难度大,很多译者都做过尝试,目前已有16个不同版本。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又掀起了复译《红字》的热潮。

从翻译的信、达、雅标准出发,花山文艺版和译林版的两种翻译方式真正诠释出《红字》的内容。

一、《红字》翻译遵循的原则自翻译产生来说,并未对其标准进行准确的定义。

不同的人由于自身的语言习惯不同,对于翻译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然而,在近代翻译史中,严复总结自身的翻译实践经验以及自己的心灵感悟归纳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现实基础,提高了其可行性。

所谓“信”是指忠实于原文,不随意篡改原文的真实意思,这也是翻译之根本。

“达”是指翻译使用的词语应该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切忌模棱两可。

相同人物 不同形象——从《红字》两译本的文字处理看译者社会历史视野对译作的影响

相同人物 不同形象——从《红字》两译本的文字处理看译者社会历史视野对译作的影响

映着某一社会历史时期 的政冶社会状况 。 翻译 中除语 言障碍外 , 所遭遇 的意识形态束缚 、 文化文学观念的冲突等等 , 都将译
者 的理解与诠释 置于了一个特定 的历史空 间之 中。 译者 的翻译活动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 , 而是具有社会文化意义 的历 史活动。在进行这种活动 时。 不可避免 地 , 的选择会受到社会历 史 、 他 政治和经济等权力话语 的外 部控制 , 也会受到 内化成 自身审美 、 价值观和翻译 目的等权力话语的 内部控制。意识形态通过译者影响到 翻译行 为 , 译者所选 择的翻译策略是 由译 者所处的历史时代 、 思想意识形态 以及译者在其文化 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 意识形态等文本之外 因素对 翻译 实践的操纵早在 2 0世纪 8 0年代 便引起 了翻译研究者 的关注 , 意识形态 ” 从“ 角度来 研究 翻译近年来 随着 翻译 文化学派的兴起而成 为一 种热 潮 , 这一新 的视角为长期 以来 困扰 中外 翻译 界 的诸 如“ 忠实 ” “ 、等 值” 问题提供 了新 的思考模式和参照体系 , 等 使人们从 翻译标 准的框架里 跳出来 , 而研究文本之外 的因素 , 转 从单纯 的语 言 层面转 向研 究语 言外 的文化、 政治 、 道德 等的制约因素 。 然而 ,意识形态” 词的 内涵十分宽泛 , “ 一 涉及社会文化 的各个方面 ,
2 译者社会 历史视 野与作 品人物处理 .
《 红字》 作为霍桑 最有名的代表作 。 早就被介绍到 中国来 了 , 中文的全译本多 达几 十种 , 很 其 从最早 的上世纪三 十年代 中华书局出版的张梦麟译本 . 2 0 到 05年的最新译 本 。 许多译者都不遗余力地做着这本书 的译介工作 。 在这众多的译者和版
文章编号 :6 2 44 (0 60 — 0 6 0 17 — 6 X 20 )3 0 8— 5

形合与意合,静态与动态——《红字》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形合与意合,静态与动态——《红字》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以英汉对比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从英汉对比研究中的形合与意合静态与动态这两个角度对胡允桓先生和姚乃强先生的红字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维普资讯
r 塾! - ]
形合 , 邓 霏 霏 ( 州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贵 州 贵 阳 5 0 0 ) 贵 5 0 5
p rp c ie ,y o a t V .a a a t ,tt e Sd n mi o c n r sie t d e o En l h nd es e t sh p t ci Sp r tci sai V .y a c f o ta t su is f v c c v v gi a Ch n s . r u h s i e eTh o g a s se t o a ion a d c n r s, ewrtrd a o cu in t a h i e ev r in ta ltd b a r n c n s y tma i c mp rs n o ta t h i r wsa c n l so h tt eCh n s e so r nsae yY o ta s e d c t e o e h to r d c d b u wih a b te sey o h at f l x r sie a d ee a te p e so sI h n t e v rt a ne p o u e y H t etr ma tr n t e fih u , p e sv n lg n x r s in .n t e e d, e h wrtrs g e t t a h ud a py c n r siesu iso n l h a d Ch n s nou L t a h n r ciet n a c i u g ss h twes o l p l o ta t t de fE g i n i e ei rEF e c i g p a t o e h n e e v s c ta h n fiin y e c i gefce c . Ke r st es a lt etrh p tci S p r t ci;t t eV .y a ce e c i ywo d : c re te ;y o a t V . a aa t sa i Sd n mi ;f ta hng h l c c v t

《红字》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红字》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上海海事大学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红字》两种中译本的对比研究学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作者姓名:指导教师:教授完成日期:二○○九年六月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上海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本规定。

作者签名:___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The Scarlet LetterByUnder the Supervision ofProfessor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MA Degree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June, 2009AcknowledgementsI would like to avail myself of this opportunity to express my sincere thanks to all those who offered me great help and valuable suggestions in composing the thesis.First of all, my deepest gratitude and respect go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 , who devoted much time and energy to this thesis, offering invaluable suggestions and inspiring guidance, and spending his precious time polishing my paper. Without his continuous encouragement, generous help and concern, this thesis would not have been completed.I’m also indebt ed to all the teachers who have taught me during my two-year study, particularly to the following Professors: for their thought-provoking and illuminating lectures,which will benefit me a lot all my life.Last but not least, gratitude is extended to my beloved families. Their warm support and unreserved affection have made possible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is thesis, and helped me go out of the difficult personal circumstances.摘要传统译论强调原文和作者,而忽略了对译者和译文的研究。

_红字_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_韩广义

_红字_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_韩广义

红字 两个译本的比较研究韩广义(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054001)摘 要:通过比较研究两个不同的 红字 译本: 花山文艺版 和 译林版 ,从描述和分析复译现象入手,揭示并批判复译背后隐藏的消极因素,为健康、正确的复译指明方向。

在对两个译本的比较中,主要涉及译文体例问题、源语语言文本与目的语言文本的处理问题、翻译理念的选择与文化问题的处理问题等。

关键词: 红字 ;复译;比较;评论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06)04-0059-04红字 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名著,其在中国的出版和传播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

红字 篇幅不长,但翻译起来难度很大,很多译者都曾做过尝试。

到目前为止,市场上至少已有16个不同的版本了,其中较早的几个版本是伍光建、傅东华和韩侍桁(原名韩云浦)在20世纪30~50年代的节译本或全译本,由商务印书馆、上海文艺联合会出版社、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开放在文化交流界的加深和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中国又掀起外文经典译介的高潮,对 红字 的复译也随之而生。

如著名翻译理论家许钧所言,复译自有复译的价值,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他们对于中国读者阅读和了解异域文学和文化,对于丰富和繁荣中国的文学和文化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尽管他们都非尽善尽美。

90年代以后出现的 红字 翻译主要有如下几个版本:(1)胡允恒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91年版;(2)王阳红等译、长江文艺出版社的1995年版;(3)熊玉鹏翻译、北岳文艺出版社的1996年版;(4)姚乃强翻译、译林出版社的1996年版;(5)李冬、李华译花山文艺出版社的1996年版;(6)黄水乞译、海峡文艺出版社的1997年版;(7)余士雄译、作家出版社的1997年版;(8)姚乃强,熊玉鹏译、北京燕山出版社的2000年版;(9)周晓贤邓延远译、浙江文艺出版社的2000年版;(10)傅东华熊玉鹏等译、延边人民出版社的2001年版;(11)何星亦翻译、中国致公出版社的2003年版;(12)远方出版社的2004年版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红字》两种中文译本
摘要:翻译是一种文化的迁移,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中文功底和良好的英语文化知识。

本文从意合、过渡和人名的翻译三个方面比较余世雄与苏福忠关于《红字》的两种中文译本,较客观的分析译本的优劣,给以后的译者提供参考,使翻译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红字翻译意合过渡人名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

他会选择描写爱情和婚姻,是理所当然的。

因为那既包含浪漫的要素,又算得上是人类永恒的文学主题,但在整个作品里几乎找不到对爱情和婚姻的正面描写。

在霍桑生活的时代,爱情都需要写得高雅、严肃、深沉,而《红字》里的故事发生在比霍桑的时代还要远去200年。

那时候,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清教徒营造了令人窒息的宗教气氛,爱情无异于诲淫诲盗。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赫斯特·普林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残酷和教会的虚伪,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审视两百年以前发生的事情,层层深入地谈到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各种道德、哲理问题。

这部小说最初于1850年出版的时候,经常受到谴责,但它在英美文学界确实引起了轰动,并且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来了,中文译本多达几十种。

从最早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张梦麟译本,到2007年苏福忠的最新译本,许多译者都不遗余力地做着这本书的翻译工作。

作者选读了两个比较新的版本,一本是余士雄译本,另一本是苏福忠译本。

有对比,才能彰显出译者的个人能力。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的迁移。

这要求译者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中文功底,还得有良好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历史背景各异都是翻译过程中不小的困扰。

而且译者还会受到所属的时代、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不过,很多译者还是能克服重重困难,力求尽善尽美,可见其造诣不凡。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以下就从几个方面具体谈谈。

一、形合与意合的处理。

英语注重形式整合,大量使用连词,而中文注重语意关联,少用连词。

注意英译汉过程中从形合到意合的合理转换,有助于使译文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更地道。

例如:she had dark and abundant hair,so glossy that it threw off the sunshine with a gleam, and a face which,besides being beautiful from regularity of feature and richness of complexion, had the impressive belonging to a marked brow and deep black eyes.
苏译本:她长了一头乌黑的好头发,色泽闪闪的,把阳光折射出了一种流光,一张脸呢,五官端正,面容姣好,十分美丽,黑黑的眉毛和凹进去的黑眼睛更是抢人眼球。

(p.6~7)
余译本:她的头发乌黑浓密,色泽光亮,与日月相映成辉。

她的脸孔很美,除了由于五官端正和肤色艳丽外,还因为她的眉宇清秀,眼睛乌黑,因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p.9)
苏译本省去了原文中的“so…that”,“and”,“besides”等连词和副词,读起来更为清爽地道,符合中国人的讲话方式。

而余译本中“除了……外”、“由于”、“还因为”等词语让句子显得冗余拗口,不像汉语。

二、从名词到动词的自然过渡。

英语多用名词,而汉语多用动词。

在必要的时候,应该将英语中的名词、形容词转化成汉译本中的动词。

同时,还要注意汉语用词的准确性。

例如:a throng of bearded men, in sad-colored garments and gray, steeple-crowned hats, intermixed with women, some wearing hoods, and others bareheaded, was assembled in front of a wooden edifice, the door of which was heavily timbered with oak, and studded with iron spiks.
苏译本:一大群留胡子的男人,身着褪色的衣服,头戴灰色的尖顶帽,其中还有女人,一些戴着兜帽,一些什么也没有戴,都站在一座木头修建的大厦前面,大厦的门是一色沉重的橡木,上面镶满大头铁钉。

(p.1)
余译本:一群满脸胡子的男人,身穿深暗色的衣服,头戴灰色的尖帽,其中还混杂着一些扎了头巾或光着脑袋的妇女,聚集在一所大木屋。

屋门是栎木做的,很厚实,上面钉满了大头铁钉。

(p.1)在翻译的过程中,两个版本的译者都注意到了词性的转换,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但是就这段话而言,笔者觉得余译本更好。


为他的用词更加准确,无歧义。

如余译本的最后一个分句,门上“钉”满了大头铁钉,而不是苏译本的“镶”满了大头铁钉,没有人会无聊到在门上镶钉子做装饰。

三、注意小说中人名的翻译。

苏福忠先生曾在序言中提到: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要为这场风暴推波助澜,即便翻译成汉语,这些名字传达出来的含义,在一篇小说中也是很有分量的。

而笔者在通读此书后却觉得,苏译本中人名的翻译并没有达到他期望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例如“pearl”,她是女主人公和牧师爱情的结晶。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pearl”意味着非常珍贵的东西,她是女主人公牺牲了名誉和生活才得来的孩子,是女主人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财产才抚养大的孩子;同时,苏先生也在序言中提到:“pearl”是一个精灵一样的孩子,是一种罪恶激情的沃土栽种出的花朵,是赋予生命的红字,证明着男女主人公所犯罪孽的正当性。

“pearl”这个名字蕴含着人性中的珍贵、纯洁、美好的一面。

因此,把“pearl”简单地音译成“波儿”是不太合适的,而余士雄先生将其译为“珠儿”则更为贴切。

虽然苏先生声明,所有的译名都采用了《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的通译,照顾了发音上的特点,但是,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其他翻译有所不同,还是应该考虑到具体的语境。

总而言之,翻译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过程,它没有标准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结果,但是可以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霍桑的《红字》本身是一部很好的作品,再加上无数译者的辛勤劳动,使得不同语
言的版本传播开来,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好好欣赏、回味。

比较同种语言不同版本的翻译作品,有助于以后的译者完善自身的中英文知识和文化储备,发挥优势,取其精华,改进译的不够好的地方,更全面的传承和发扬原作中的精髓,减少翻译过程中情感和意境的流失,把翻译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美】霍桑著,余士雄译,《红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美】霍桑著,苏福忠译,《红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1版.
[3].hawthorne, nathaniel, the scarlet letter,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