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诊断与报标准
【VIP专享】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新)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HCV 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A:酶免疫检测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B超:腹部超声显像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3.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3.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3.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丙肝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丙肝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丙型肝炎(HCV)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丙肝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清标志物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肝功能检测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丙肝的实验室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血清标志物检测。
1. 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Anti-HCV)。
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是丙肝实验室诊断的首要步骤。
阳性结果表明曾经感染过丙型肝炎病毒,但不能区分活动性感染和既往感染。
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测。
2.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检测(anti-HCV core)。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检测可以用于确定是否存在当前感染。
如果该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3. 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是确定是否存在病毒携带者的重要方法。
如果该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病毒在体内复制,患者可能处于活动性感染状态。
二、病毒核酸检测。
1.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检测是确认丙肝感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PCR技术可以检测到病毒基因组的存在,从而确定感染状态。
2. 病毒载量检测。
病毒载量检测是评估丙肝感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病毒载量高的患者往往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治疗。
三、肝功能检测。
1. 肝功能生化指标检测。
肝功能生化指标检测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对于评估丙肝患者的病情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2. 肝脏影像学检查。
肝脏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可以帮助评估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对于了解肝脏病变的情况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丙肝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血清标志物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和肝功能检测等方面。
通过这些检测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感染状态、病情严重程度和肝脏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本文对丙肝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有所帮助,对丙肝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所启发。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要求

丙型肝炎病例报告要求
一、诊断要求:
1、血清抗-HCV阳性。
2、血清ALT或AST升高(大于40)。
3、肝硬化症状。
4、慢性丙肝症状。
5、急性丙肝症状。
6、流行病学史:
1)有输血史或其他人体组织治疗,或器官移植;
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消毒不严的有创操作史或静脉吸毒史;
3)职业供血者;
4)与HIV性接触史,或HIV感染者所生婴儿。
流行病学史中有任何一条既支持流行病学史成立。
1+2、3、4、5、6中任何一条,既按临床诊断病例上报基本公共卫生科(目前白玉辉负责)。
二、分型
1、急性丙型肝炎: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病程小于6个月。
2、慢性丙型肝炎:符合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病程大于6个月。
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
年月日。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包括以下步骤:
1. 初筛实验:通常使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丙肝病毒的抗体。
如果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则需要进行复检。
2. 复检实验:使用更为敏感的检测方法,如化学发光法,再次检测丙肝病毒的抗体。
如果复检结果仍为阳性,则可以确诊感染丙肝病毒。
3. 确认实验:为了排除假阳性结果,需要进行确认实验。
确认实验通常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丙肝病毒的核酸。
如果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可以确诊感染丙肝病毒。
4. 报告标准:确诊感染丙肝病毒后,需要按照国家或地区的报告标准进行报告。
通常需要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医疗机构报告,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报告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感染时间、传播途径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因此,预防丙肝的关键是避免接触感染源、采取安全的性行为、接种丙肝疫苗等措施。
丙肝诊断标准及上报流程

丙肝诊断标准及上报流程
丙肝诊断标准:
1.实验室检测:检测丙肝病毒抗体和RNA
2.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取样肝组织,通过病理学背景可以确定是否为丙肝。
3.临床表现:慢性丙型肝炎的病人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疲劳、肝大、肝区压痛、黄疸等。
丙肝上报流程:
1.医疗机构:按照传染病报告制度,对已诊断为丙肝的患者进行上报。
2.卫生监督部门:查验患者报告并进行登记,定期汇报给上级卫生监督机构。
3.疾控中心: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跟踪、调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3、报告管理要求
(一)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
丙肝流行病学史较为复杂,多数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没有进行详细询问,或者询问时病人不愿意、不能进行 确切回答。医务人员接诊中应仔细询问,特别是近六个 月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丙肝诊疗史。
(二)严格依据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的基本条件是有流行病学史,同时具备临床表 现或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 所有实验室检测遵照《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疫情报告及管理要求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在同一家医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诊且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 由门诊医生或防保科大夫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医生诊疗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病例曾被明确诊断报 告的丙肝病例,可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或 传染病登记薄中分别注明“复诊”、“具体诊断时间” 或“XX医院XXXX年X月X日已报告”。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丙肝患者诊断标准

丙肝患者诊断标准
一、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二、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丙肝传染病上报标准

丙型肝炎属于传染病,其诊断标准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具体情况需要由医生指导进行分析,观察病情。
1、流行病学资料:通常此类患者有输血史,或者有输血史、组织献血史,或不洁的手术史,如在路边或在不干净的诊室做拔牙、针灸、文身、穿孔等操作,就容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2、临床表现:有肝炎的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厌油、厌食,甚至有的病人可以出现黄疸。
但丙型肝炎又称为隐匿的杀手,即临床表现可以不突出,症状很轻,甚至让人不自觉,即察觉不到有任何不舒服。
3、实验室检查:病人的肝功能可以有轻度的损伤,通常出现转氨酶1-2倍的升高,但常被忽视。
最重要的检查就是丙型肝炎抗体的阳性,以及核酸即HCV-RNA的阳性。
如果做影像学的检查,如超声检查,会发现肝脏的受损、脾脏的增大,CT检查也可能有相应的脏器损伤的表现,甚至部分病人已经出现肝硬化的表现,如肝脏的缩小、脾脏的增大,甚至会出现脾功能亢进,即血常规发现全血细胞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 用被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针 具以及医疗和美容器械等可导致经血传播 。
• 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纹身和穿耳孔等行 为都是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一、丙肝基本常识
• 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 可以引起传播。有多性伴性行为的人 ,感染丙肝的风险更大。
• 传染源是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五症状病 原携带者。
•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 均7周)
• 丙肝症状主要有全身乏力、腹胀、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厌油、肝区痛、尿色加深等 ,肝功能改变主要为单项转氨酶(ALT),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 。
一、丙肝基本常识
• 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 婴等途径传播。
丙型肝炎诊断与报告 标准
主要内容
• 一、丙肝基本常识 • 二、丙肝诊断标准 • 三、丙肝报告程序与方式 • 四、今肝炎,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 ,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所引起的疾 病。丙肝病毒主要侵犯肝脏,可导致慢性 肝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 胞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 。
明确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三、丙肝报告程序与方式
• 丙肝报告管理: • (一)丙肝审核: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人员须对
收到纸质传染病报告卡或电子丙肝病历后, 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 • 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丙肝报告程序与方式
•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 每日对辖区内报告或数据交换的丙型 肝炎信息进行审核。
• 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 位或向报告人核实。对误报、重报丙 肝信息应及时删除。
丙肝报告程序与方式
• (二)丙肝订正。 • 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丙肝病例诊断变更、
已报告病例因该病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 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
• 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或抽取电子传染病 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 报告病名。
• 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 诊。
丙肝报告程序与方式
(三)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
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丙肝报告程序与方式
(四)查重。 各县市疾控中心网络直报条件的医
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 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四、今后工作要点
•要提高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流行趋势。 •要综合干预覆盖面,减少丙型肝炎传播。 •抗病毒治疗覆盖面,要提高治疗水平和可及性。
三、丙肝报告程序与方式
• 只HCV 持续阳性,无典型症状, 体征,生化等辅助阴性,肝功能检 测正常,(ALT)和 (AST)恢复正 常,复诊丙型肝炎者不进行网络报 告。
三、丙肝报告程序与方式
• 丙肝填报要求: • 可采用纸质或电子形式填报,内容完整、
准确,填报人签名 • 丙肝疑似病人,临床病例或确诊病例诊断
一、丙肝基本常识
• 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抵抗力弱。一般化 学消毒剂(如漂白粉)和煮沸都能够杀灭 丙肝病毒
• 丙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不同,前者 为RNA病毒,后者为DNA病毒。
• RNA病毒的基因组易发生变异,给丙肝疫 苗的研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目前尚无有 效疫苗可供丙型肝炎预防。
一、丙肝基本常识
四、今后工作要点
• 预防母婴传播覆盖面,要提升有效减少新 生儿感染。
• 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要提高丙型肝炎防 治水平。
• 加强丙肝报告管理,提高工作质量。
二、丙肝诊断标准
• 医院诊断就诊室: • 内科 • 血液科 • 感染科 • 产科 • 牙科等
二、丙肝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典型临床表现
(ALT), (AST)异常
=丙型肝炎
抗-HCV和HCV RNA阳性
二、丙肝诊断标准
• 丙型肝炎诊断 • (一)、疑似丙肝诊断: • 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
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
~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 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
二、丙肝诊断标准
• 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内,全身乏力 、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
部分患者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 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疽。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二、丙肝诊断标准
实验室检查:
单项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 移酶(AST)升高。 部分病例血清胆红素增高。
血清抗-HCV阳性,血清HCV RNA阳性 。
二、丙肝诊断标准
• 4.血清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 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 HCV RNA持续阳性者。
二、丙肝诊断标准
• (二)临床诊断丙肝: • 血清抗体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 血清抗体阳性和临床表现。 • 单项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
基转移酶(AST)升高,血清胆红素 增高
二、丙肝诊断标准
(三)、确诊丙肝病例: •疑似病例和血清HCVRNA阳性。 •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RNA阳性。
三、丙肝报告程序与方式
• 丙型肝炎报告要求: 丙型肝炎在临床诊断只为分急 性或慢性没有《丙肝携带者》 。
三、丙肝报告程序与方式
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有输血史或应用血 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肝功能检 测异常,单项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 基转移酶(AST)升高,初次诊断为丙型肝炎 病例可以网上报告。
• 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妇约有5%-10%的可 能在怀孕、分娩时将丙肝病毒传染给 新生儿。
二、丙肝诊断标准
• 诊断原则: • 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
学检查结果等结果进行初步诊断 。 • 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须依据HCV,RNA检测
。 • 急、慢性肝炎及丙肝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
暴露时间,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