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历史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历史经验苏联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是一段令人注目的历史时期。
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经验。
一、革命与建设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初期,实行了严厉的资本家剥削阶级专政,通过政治手段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经济计划。
这些措施为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1921年,苏联进行了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企业和资本家存在,以推动国家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新经济政策仍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1929年,斯大林开始实行一系列经济和农村土地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集体农场。
重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也为苏联迅速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
由于集中计划经济的体系,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初期,在工业化、农业、科技、教育和医疗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苏联开始成为一个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国家,这种成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德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问题与危机尽管苏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成功,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内部问题。
例如,中央计划局、农业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使苏联的经济陷入僵局。
农业集体化引起农民的抵制,农业产量不断下降。
苏联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也出现了问题。
随着40年代的末期,斯大林政权遭遇了一系列挑战和危机,彼时的斯大林总的指导思想已经不得人心,部分地区爆发了公开抗议。
三、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些是建立社会主义时期遗留的问题和内部矛盾。
苏联的高度中央集权和反对地方自治的政治体系的不可持续性也是其中之一。
苏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无法及时应对利益变革、国际局势变化。
最后,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政治矛盾大大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推行了所谓的“新思维”,使苏联面临分裂和解体的危险。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评价与反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评价与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20世纪初期,俄国社会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随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在经历了经济困难、内部斗争等一系列的挑战后,苏联在20世纪40年代迎来了繁荣和强大。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西方世界也引起了很多争议。
本文将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历史评价和反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况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随后成立了苏维埃政权。
列宁和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重要领导人。
在他们的领导下,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和集体化农业,在经历了内部的斗争和艰苦卓绝的经济困难之后,苏联在20世纪40年代迎来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苏联的军事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苏联成为了世界上强大的超级大国之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评价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评价,存在着很多争议。
在苏联解体之后,西方世界更多地关注于苏联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苏联的评价也发生了改变。
一些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一次伟大的探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抨击。
他们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步。
他们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平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些人则对苏联的失败和衰落进行了批评。
他们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经济、政治、民主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不足。
他们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集体化农业和计划经济给苏联经济带来了很多问题,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和产品质量的下降。
同时,他们也批评了苏联的政治制度,认为这种单一的政治制度不利于个人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需要反思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集体化农业和计划经济在苏联造成了很多问题,这可能是由于计划经济不能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变化所致。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内容 • 实行粮食税 • 国家资本主义 • 商品买卖,自由贸易 • 工资制 • 意义 • 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 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
式存在。 • 这两个特点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2、内容 • 农业方面 • 工业方面 • 商业方面 • 分配方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3、作用 • 军事胜利 • 政权巩固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背景 • 经济危机 • 政治危机 • 实施时间 • 1921年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之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重要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重要贡献 列宁 向社会主义过渡,“两大政策”
斯大林 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赫鲁晓 夫
勃列日 涅夫
揭开改革序幕 改革,国力增强
戈尔巴 改革
乔夫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背景 目的 内容 效果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 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一、背景与原因 • 1、外因 • 2、内因
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 罗斯福新政: •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新模式。 • 启示: •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只
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 发展经济应注意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也是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大区别。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 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 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初中历史笔记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背景: 经历战争的苏俄,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内容:①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③工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特征(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市场货币关系相结合)4、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5、苏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什么启示?政策的制定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二、苏联的工业化1、苏联的建立:①时间:1922 年②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①目的:实现国家工业化②时间:1926③措施:a.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b.优先发展重工业;3、如何评价苏联工业化?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1、背景:1927-1928 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直接目的:解决粮食危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3、内容:消灭富农;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4、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1、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36 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评价:积极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D.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
4.“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 工业化加上类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之昂贵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该材料主要说明苏联 模式( )
√A.侧重工业化,忽视了民生幸福
——《大国崛起》
材料二:“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 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斯大林
斯大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侧重点是什么? 目标: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完成方式:完成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2、1933—1937) 特点: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的重点项目之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起初,几乎没有实验的机会,因为生存斗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苏俄建设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他采取了什么政策?
新政权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也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先例可循。而此 时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同时,国内外 敌人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形势危急,苏俄必须集中一切力量保卫政权。所 以列宁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
分配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影响:新经济政策从苏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 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 步发展。
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 表现出的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 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国在建设社会 主义的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实 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素养 启示
在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 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进程,伴随着众多的成就和挑战。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塑造了全新的国家形象。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在20世纪初,俄国的经济处于严重的落后状态,1917年革命后,苏联开始进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实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
这一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五年计划,通过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控制和调度,大力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苏联从一个农业国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然而,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五年计划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效率低下和环境破坏等。
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
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通过建立强大的政党和国家机构,确保了政权的巩固。
布尔什维克党成为唯一的合法政党,通过集权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资源和人力,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然而,苏联政治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党和政府官僚主义、腐败以及意识形态的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也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苏联通过普及教育、鼓励科学技术进步和强调劳动者的价值等方式,试图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文化。
苏联的文化建设注重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弘扬,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奉献和社会的利益至上。
苏联创造了许多艺术和文学作品,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壮丽的社会主义雕塑和建筑等,展现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理想面貌。
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限制,苏联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它过于政治化,缺乏创新和个性化。
除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涵盖了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和公平正义等方面。
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期,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和财产公有化,消除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24张PPT)

集体农庄
(万个)
20
机器拖拉机 站(个)
2502
拖拉机 占总播种面 (万台) 积量(%)
14.8
80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政府也从多方面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 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相关事实: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 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的太多,给的代 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喂米 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 这样的道理。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余粮收集队拿着武器收粮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部门
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分配 实物配给制
1933年~1937年,经过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 业产量比十月革命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跃居 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使俄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 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列宁与农民亲切交谈
2、新经济政策
1921年,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项目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有 积 极
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 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 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
性 吗 ?
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
资金中约占1/3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 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 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工业落后。
二、苏联的工业化【斯大林】
2、工业化成就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 洲
世 界
欧 洲
工业总产 值
5
5
3
2
2
2
机器制造 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煤
6 6 4343
钢
5 5 5433
1913-1937年苏联重要工业在世界和欧洲地位
两个五年计划完 成之后,苏联由农业 国变成工业国,工业 总产值超过德、英、 法,跃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工业生 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 比重,由沙皇时代的 %上升到1937年的%。
工业化建设
X( )
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
√ 业集体化
()
√ 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
1940年苏联 有15个加盟 共和国
苏 联 国 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情导航】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借鉴为主:近几年的高考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着眼点通常是苏联的经济建设为中国现代经济建设提供的借鉴和教训2.重点呈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从考查内容上看: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苏联领导人的改革政策或外国名人对苏联领导人采取的一些政策的评价上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仍将是命制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最佳呈现形式。
隐性介入社会热点,考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正确地利用计划和市场的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持社会和谐的问题以及苏联的农业政策留下的经验教训与三农问题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思维导图】【备考策略】本专题中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方式上看,注重把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作纵向比较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作横向比较。
复习时要理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中体验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性、曲折性。
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分析理解苏联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西欧福利国家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利弊,说明其经验教训等仍可能是2013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主干知识整合】考点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核心词: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直接与间接过渡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背景:(见必修二教材)(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相同点:从背景看: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改革内容看: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从经济体制角度看:①所有制方面都是“混合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②管理方式:市场和计划(行政干预)手段都有;③分配方式:个人所得和福利分配同在。
从影响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从实质看: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区别:①根本目的:前者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发展完善资本主义;②措施:前者核心措施--------国家资本主义;后者核心措施-------- 调整工业,③特点:前者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后者是在坚持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的前提下由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到逐步减少国家干预并辅之以制定经济计划,发展资本主义(但从总体看前者仍以计划和干预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仍但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④性质:前者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后者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⑤结果:前者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工农联盟、有利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发展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启发与认识①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②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③国有和私有制都是经济形式,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社会主义也有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哪种经济形式占主导;④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为缓和国内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直接受益者是民众,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垄断资本家;⑤“ 人民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但企业真正的决定权仍然控制在少数股东手中;⑥现代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高考体验】1、(2013年课标1,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考点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核心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3.世界现代史上的三大现代化发展模式及其特点(见世纪金榜P99)。
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1)苏俄是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高考体验】2、(2013年课标1,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3、(2013年课标2,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4、(2013年广东,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九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考点三斯大林模式的调整核心词:苏共二十大、军备竞赛、苏联解体1.三次改革2. 苏联解体(1)过程: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
③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深蒂固。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考题预测】1、2012年7月9日《苏联解体20年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共产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最初形态。
”以下史实不能证明此立场的是()A.取消商品贸易B.实行工业国有化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2、2013年5月24日,法国《解放报》指出:“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发现社会主义……重回列宁时代或许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义的办法。
”下列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对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机仍有启示作用的是()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B.国家统一地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国家监督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中小企业合理发展3、2012年6月29日《从民心指数高扬到苏联政权垮台》指出:“新经济政策采取了顺乎民意、尊重客观规律的措施,仅五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分别增产2倍、1倍以上。
”以下不能体现此政策顺乎民意的是() A.实行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建设C.实行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D.实行五年计划方式规划发展方向4、2012年7月2日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国家领导人的民心指数:“普京61%、梅德韦杰夫54%、勃列日涅夫39%、斯大林28%……”其中斯大林民心指数排前几位的因素不包括() A.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B.农业集体化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C.政局稳定,国力提高D.领导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2013年3月30日,82岁的戈尔巴乔夫在《人类改变历史还是历史改变人类》讲座中,认为把苏联解体归罪于他个人是不负责任的,而《俄共反思苏联解体》一文则认为“苏联解体源自戈尔巴乔夫的背叛与变节”。
对以上两种观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前者有道理——斯大林体制弊端长期存在是根源B.后者有道理——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C.二者皆有片面性——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产物D.两者皆错误——西方的和平演变,苏共党内反动势力破坏才是主因6、《历史上的苏联》一文写道:“沿着斯大林设计的道路就是一条通向崩溃的路,其多任领导人试图扭转前进方向,但皆未成功。
”关于苏联领导人努力扭转方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赫鲁晓夫冲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勃列日涅夫仍坚持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戈尔巴乔夫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上述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政治改革失败7、用文明史观解读历史是研究历史的新趋势。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创新的过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明的交融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
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1)“……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新兴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文明的创新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历史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