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国学经典教材解读》第一册5《或饮食》
小学国学经典《弟子规》第9课-或饮食,或坐走(PPT课件)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帮长辈传唤人、并代为转告的吗?
chēng zūn zhǎng
称 尊长
wù hū míng
勿呼名
duì zūn zhǎng wù xiàn néng
对尊长 勿见 能
称:称呼。 尊 长:长辈 ,长 者 。 对:对着。 ~~~~~~~~~~ ~~~~~~~~~~~~~~~~~~~ ~~~~~~~~~~
zhǎng hū rén
长呼人
jí dài jiào
即 代叫
rén bú zài
人不在代 替 。 己 : 自 己 。 ~~~~~~~~~~~~~~~~ ~~~~~~~~~~ ~~~~~~~~~~
译文: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 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 代为转告。
见:通“现”炫耀,表现。 能:才能。 ~~~~~~~~~~~~~~~~~~~~~~~ ~~~~~~~~~~
译文: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 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同学们,和长辈在一起,你是怎样做到谦虚有礼的呢?
我们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长辈一起进博物馆,逛公园,或到树林 里散步,一起写字、画画、读书、做纸工、修理日用品,一起做家 务等等都可以表现出谦虚有礼。
我们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长辈一起进博物馆逛公园或到树林里散步一起写字画画读书做纸工修理日用品一起做家务等等都可以表现出谦虚有礼
经典原文
huò yǐn shí
或饮食
huò zuò zǒu
或坐走
zhǎng zhě xiān yòu zhě hòu
长者先 幼者后
zhǎng hū rén
长呼人
jí dài jiào
国学《 弟子规》第五课《或饮食》

第五课或饮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地诵读课文,有节奏的诵读课文,背诵课后古诗。
2、学生简单理解长幼有序、尊敬长者的道理和一些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以一个长胡子、长发飘飘的长者去演示长字。
然后引申到如何对待长者,开始学习。
二、识记生字
1、让学生将生字画上圈,标记出来,让学生拼读,然后
2、带领学生一起拼读达到初步读准字音的地步。
3、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这些字连同拼音一起写一遍,边写边拼读,然后再让学生齐读几遍达到彻底会读的程度。
三、朗读感悟
1、让学生自由朗读,老师可以让学生先看课后练习说一说,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朗读时要求学生放开嗓子读出声音来。
2、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老师亲自范读,为学生解决他们朗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老师都、读第一遍时,要求学生仔细聆听,老师应该读出韵律和停顿。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既/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朗读第二遍时,老师读一遍,让学生跟着读三遍,然后再让学生同桌之间上句和下句相互对读几分钟,直至读到正确流利为止。
3、在熟读的基础上,老师对课文简单讲解。
例如:第1句可以处理为吃饭走路,都要长幼有序。
第2句理解为帮长者但是要有始有终;第3句讲对长者不能直呼其名;第4、5句讲路上遇到长者应该恭敬地招呼;第6、7、8句讲在长者面前要得到允许才能就坐说话,声音要恰当,要看着对方说话;最后一句是说对待同族的叔伯兄弟要向对待自己父亲和兄弟一样。
4、在初步了大意的基础上,老师通过对读、点读、齐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四、作业:背诵课文;预习下一课。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ppt课件

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或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 建议。
THANKS
感谢观看
01
02
03
04
精选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国 学经典故事。
注重故事的思想性、教育性和 趣味性。
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价值观。
展现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知识 和人物形象。
故事讲解技巧与方法
01
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
02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 等多媒体手段辅助讲解 。
0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 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加 深理解。
评价历史人物的地位和贡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 物。
分析历史人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 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04
经典名言警句理解与运用
名言警句来源及分类整理
来源
古代典籍、名人名言、诗 词歌赋等
分类
按主题分类,如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等;按 作者分类,如孔子、孟子 、老子等
3
成语与俗语的比较
比较成语和俗语的异同点,加深对两者的理解
05
传统文化知识普及与传播
传统节日习俗介绍及体验活动设计
01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 俗与文化内涵。
02
设计节日主题体验活动,如制作 传统美食、写春联、猜灯谜、包 粽子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 统文化的魅力。
鼓励自己
在遇到困难时,用名言警句来鼓 励自己,增强信心
提醒他人
可以用名言警句来提醒他人注意 言行举止,传递正能量
引用论证
在写作或演讲中引用名言警句来 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相关成语、俗语拓展学习
1 2
一年级国学《弟子规-或饮食》教案

第5课:或饮食(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一册第五课《或饮食》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诵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和难字,能读出语言的韵律感。
2.能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理解长幼有序、尊敬长者的道理和一些典型的做法,如“称尊长,勿呼名”等3.能在生活中做到其中的几点。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诵读课文,能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长幼有序、尊敬长者的道理和一些典型的做法。
四、教学过程:一、自主质疑利用课后的“说一说”,学生看图自由表达赞成哪种方式。
针对学生的选择,教师因势利导地揭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看看《或饮食》中叫我们怎么样去做”二、自主探究(一)识读生字1.教师根据本班学生识字的情况,将课文中的生字、难字和多音字选出来,用幻灯片显示出来。
例如“趋”等,教师为学生拼读师范。
、2.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自己进行拼读,同桌互助,教师下位巡视帮助。
指名读,齐读。
(二)朗读感悟1.解决了生字难字后,学生自由朗读,放开嗓子朗读。
2.教师下位巡视,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教师为学生范读全文一遍。
范读时,注意押韵和停顿。
要求学生仔细聆听。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4.学生齐读(三)理解《或饮食》1.教师对全文进行简单的讲解。
不必过细解读,只需对内容有一个简单的体会。
2.通过对读、点读、齐读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三、自主应用1.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齐读2.教师提上句,学生接下句3.鼓励当堂背诵第5课:或饮食(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一册第五课《或饮食》第二课时《神奇的汉字》二、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长”形体的演变。
2.知道“长”的各意思。
3.感受汉字的神奇。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长”字演变中形体和意思的变化,感受汉字的神奇。
教学难点: “长”含义的不同。
四、教学过程:一、自主质疑ppt出示甲骨文的“长”,带领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猜猜它是什么意思?二、自主探究1.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用“从图中我看见什么人在做什么”完整地说出图意。
一年级国学《弟子规-对饮食》教案

第7课:对饮食(第一课时)一、教材内容:《国学》第一册第7课《对饮食》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了解《王蓝田性急》的历史故事及蕴含的道理。
3.课外拓展诗经《湛露》。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小朋友们,咱们平时吃饭有什么规矩要遵守的吗?指名学生自由回答。
那么古时候的人在吃饭的时候要怎么做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二、教授新课:1.(出示王蓝田图片)。
2.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讲解故事《王蓝田性急》3. 如果你是王蓝田,你会怎么做呢?4.同桌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
5.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6.我们的课文里就有这样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仔细听。
2.学生跟读两遍。
第7课:对饮食(第二课时)一、教材内容: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特别注意读准“拣”“揖”“践阈”“箕踞”“髀”等字音。
3. 能初步理解吃饭时应该遵守哪些规矩。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文中一些词句的意思以及生字。
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昨天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古人在这些方面是怎么做的呢?二、认读生字:1.自由朗读第一部分6句,遇到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难字:“拣”“揖”“践阈”“箕踞”“髀”,跟读几遍。
三、简单梳理内容。
1.讲解——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1)让一个同学读这一句;(2)分别让几个学生说出它的意思;(3)齐读一遍;(4)30秒学生去记忆;(5)让所有的学生起来背(大家都站起来了)。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严选荟萃

• 第一单元 孝敬 • 第一课 孝为根本 • 第二课 无违为孝 • 第二单元 • 第三课 克已复礼 • 第四课 仁以为已任 • 第五课 推已及人 • 第六课 不违仁 • 第三单元 • 第七课 课忠 • 第八课 课信 • 第九课 课宽 • 第十课 课恕
高级教育
第四单元 君子 第十一课 安贫乐道 第十二课 坚贞刚毅 第十三课 君子风范 第十四课 君子与小人 第五单元 交友 第十五课 四海之内皆兄弟 第十六课 乐多贤友
高级教育
26
日积月累
鸡黍之约 东汉的范式是山阳人,张劭是汝南人。他们年轻时同 在太学读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毕业时,范式对张劭说: “两年后的今天,我到汝南去探望你。” 过了两年,相会的日子快要到了,张劭杀鸡煮黍,准 备接待范式。邻居见了,对张劭说:“山阳离我们汝南有 上千里地呢,他怎么会赶来呢?况且是两年前的一句话, 你又怎么可以当真呢?”张劭说:“范式是个守信用的君 子,他一定不会失约的!” 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范式果然信守承诺,风尘仆仆前 来拜访,让张家人感慨不已。
高级教育
33
诗歌赏读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高级教育
34
第四单元
子君 几千年来,历史上有许多品格高尚的人。 他们生活清贫,却怡然自乐;身处逆境, 却不改节操。他们重义守信、心胸坦荡, 他们谦逊自省、谨言慎行……他们是传统 道德的践行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人。这 些人,我们称之为“君子”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 静;知者乐,仁者寿。”
曾子曰: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高级教育
13
国学启蒙教材第1册 5 教育为本

《三字经》选
5 教育为本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之初性本善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相近习相远gǒu bù jiāo xìng nǎi qiān 苟不教性乃迁jiā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之道贵以专
注释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
原作者王应麟,增改作者章太炎。
初:初生之物
性:指人的本性。
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的意思。
相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
苟:假如、苟若
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
专:有恒心、专心的意思。
认认写写
之zhī
本běn
近jìn
远yuǎn
习xí
读读背背
朗读并背诵课文。
想想说说
婴儿,总是叫人喜欢的。
长大了,有的就让人讨厌了。
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小学三年级校本教材《走进国学》

小学三年级校本教材
酒和酒具方面铺排了宴会的无比隆重、排场;次句则从音乐的
角度渲染了宴会的热闹非凡 。正当大家即将畅饮之时,忽然,
由马上传来了琵琶弹奏声。(西域胡人有在马背上弹奏琵琶的
风俗)“马上催”的“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
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三四句“醉卧沙场
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注释】 1.荆溪:一名“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北流至长安东 北入灞水,水清浅,故曰“白石出”。 2.元:原 3.湿:形容山岚苍翠欲滴,湿衣如雨。诗人借用美学的 “通感”手法,用触觉的干湿来感知视觉的翠色。故苏轼评曰
7
小学三年级校本教材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1.“百般红紫”句:指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情景。 2.惟解:只知道。 【简析】晚春是韩诗颇富奇趣的小品,历来选本少有漏选 它的。然而,对诗意的理解却是诸说不一。 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诗中所描写的乃郊游即目所 见。乍看来,只是一幅百卉千花争奇斗妍的“群芳谱”:春将 归去,似乎所有草本与木本植物(“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
5
小学三年级校本教材
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刹时万紫 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 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言“杨花榆荚”偏义于 “杨花”)。仅此寥寥数笔,就给读者以满眼风光的印象。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教材解读】《育灵童国学》第一册(5)
《或饮食》
课文: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大意:
饮水吃饭或坐卧出行,都应该依照礼貌,让长者为先,幼者在其后。
长辈要是叫人,晚辈应该帮忙代为呼叫;如果所叫之人不在,晚辈自己要立即赶到。
在称呼尊长的时候,不可直呼其名;在尊长面前,不要炫耀逞能。
路上遇到尊长,应快步走向前行礼,之后,如果长辈没有吩咐,则要退后恭敬侍立。
外出时见到尊长,要赶紧下马下车,恭敬地目送长辈离开百步开外。
长辈如果站着,幼者不能就坐;尊长坐下之后,叫幼者坐下,幼者才能坐下。
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放低,可如果低到听不见,也并不适宜。
尊长叫晚辈见面,晚辈应该快步向前,告退时行动要缓慢。
尊长如果问话,晚辈必须起身作答,回答时不可左顾右盼。
侍奉自己的叔伯,如同侍奉父亲;对待同族的兄长,也要和对待同胞兄长一样。
解读:
在前面几课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之后,这一课将“孝”扩展为长幼有序
2
的原则,对晚辈如何尊重长辈做了详细的规定。
这里主要说明了在饮食坐卧、长辈呼唤他人、和长辈谈话和路上遇到长辈时等若干种生活场景下,晚辈应如何在细节上做到礼貌周全。
如“长辈要是叫人,晚辈应该帮忙代为呼叫;如果所叫之人不在,晚辈自己要立即赶到”,“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放低”和“尊长叫晚辈见面,晚辈应该快步向前,告退时行动要缓慢”等等,不仅是孩子们需要学习的,也是我们成年人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
而培养孩子、提醒自己时时注意这些言行上的细节,慢慢就会有助于涵养心灵的柔和谦逊,将对人的尊重固化为日常生活习惯,内化为人格上的文化教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尊长,勿见能”一句。
在这个新知识每天层出不穷、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在某一方面比家长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或是青年人懂得比老年人更多,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越是如此,越需要自幼养成一种意识:在长辈面前不要过于炫耀自己,更不要有恃才傲物的心理。
那样的话,并非显示出一己之所长,而是缺乏礼貌、人格浅薄的表现。
在本课的结尾,点出了上面尊重长辈的原则之源:要用对待父兄的正确态度,即“孝悌”之道,对待和父亲、兄长一样的长辈。
这也是孟子讲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于是,本课之前的一些内容,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教,须敬听”等,就和本课的“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等,有所呼应了。
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尊重、礼貌的精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