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蒹葭

合集下载

高一必修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高一必修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高一必修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1.高一必修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篇一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高一必修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篇二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高一必修二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篇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高一上期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高一上期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高一上期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高一上期的语文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古诗词和文言文,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高一上期语文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
1. 《诗经》选篇:《关雎》、《蒹葭》等,这些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情感。

2. 《楚辞》选篇:《离骚》(屈原),表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个人遭遇。

3. 《古诗十九首》:这是一组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内容广泛,情感真挚。

4. 《木兰辞》:叙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女性的英勇形象。

5. 《滕王阁序》(王勃):这是一篇骈文,以其辞藻华丽、结构严谨著称。

6. 《岳阳楼记》(范仲淹):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

7. 《醉翁亭记》(欧阳修):通过描写醉翁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8. 《赤壁赋》(苏轼):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9. 《出师表》(诸葛亮):是一篇表文,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出征的坚定决心。

10. 《桃花源记》(陶渊明):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1. 《陋室铭》(刘禹锡):通过描述自己的陋室,表达了作者不以物质条件为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尚情操。

12. 《爱莲说》(周敦颐):以莲花比喻君子,表达了作者对君子品质的赞美。

这些作品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通过背诵和理解,掌握其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这些作品也是高考语文科目中常见的考查内容,因此,学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一语文上册《蒹葭》教案、教学设计
1.背诵《蒹葭》:要求学生在课后熟练背诵本诗,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抽查。
2.鉴赏文章: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蒹葭》的鉴赏文章,要求不少于600字。文章应包括以下内容:
a.诗歌的基本内容概括;
b.诗歌的意境、意象分析;
c.诗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d.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哲理及个人感悟。
3.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仿写《蒹葭》的句式和修辞,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象为主题的诗句,并在课堂上分享。
3.赏析意境: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4.文化背景:介绍《蒹葭》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歌的内容、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2.交流分享: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3.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文学常识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分享学习心得。
5.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对本诗的鉴赏和分析。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蒹葭》,并撰写一篇关于本诗的鉴赏文章。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蒹葭》的基本内容、背景、作者简介及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并赏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1.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哲理、情感及审美价值。
2.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尊重和理解不同的审美观念,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高一语文背诵篇目

高一语文背诵篇目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咏史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项脊轩志归有光《震川先生文集》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西安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西安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西安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文言文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高中语文课程中对于古诗词和文言文的学习自然有着特别的要求。

以下是一些西安高一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能需要背诵的古诗词和文言文,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1. 《诗经》中的名篇:- 《关雎》:描述了一位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深情厚意。

- 《蒹葭》:以蒹葭为比喻,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楚辞》中的名篇:-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3. 唐诗:-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 杜甫的《登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登楼远望为背景,抒发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4. 宋词:-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明月为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 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女性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5. 元曲:- 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悲剧命运,批判了社会的不公。

6. 明清小说中的文言文片段:-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经典章节,如“赤壁之战”等。

- 《红楼梦》中的一些描写,如“大观园”等。

7. 古代散文:-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性和教育的意义。

- 王勃的《滕王阁序》:以滕王阁为背景,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8. 古代骈文:-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忠诚和对理想的坚持。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化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深入理解每篇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色,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高一上学期语文古诗及文言文篇目

高一上学期语文古诗及文言文篇目

高一上学期语文古诗及文言文篇目1.高一上学期语文古诗及文言文篇目篇一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高一上学期语文古诗及文言文篇目篇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高一必备语文古诗词

高一必备语文古诗词

高一必备语文古诗词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必备的语文古诗词包括但不限于:
《关雎》(《诗经》)
《蒹葭》(《诗经》)
《观沧海》(曹操)
《饮酒》(陶渊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次北固山下》(王湾)
《使至塞上》(王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行路难》(李白)
这些古诗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这些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它们的文学手法、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同时要注意理解其中的难词、难句以及文化背景。

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一上册第五单元15【教学设计】《蒹葭》

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一上册第五单元15【教学设计】《蒹葭》

《蒹葭》教学设计《蒹葭》是华东师大版《语文》教材高一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五课。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理解内容能够背诵全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

按体制分为风、雅、颂三类。

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风、雅、颂、赋、比、兴合起来称之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托物起兴,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内容。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

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蒹葭
《蒹葭》学案设计
课题《蒹葭》I学校一中设计anqier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案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学案难点
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课时一课时
学案准备多媒体学案流程目的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

《诗经》
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
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
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
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课题)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㈡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3齐读;4指名朗读;5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提出共
同解决;
6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
为霜:白露变成霜
7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
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㈢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

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

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
杀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
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秋霜秋水晨雾河畔道路水中沙洲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
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
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

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
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①在不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
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
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
的人
小结: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难阻意重重,一片痴心,一份
执著,主人公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也许他会继续"从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许他会愁肠百结,
相思无尽头,"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
许他终于得见伊人面,抱得美人归,然而无论结果怎样,我
们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寻的过程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所表现出
来的执著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纯至美的人性。

3让主人公千辛万苦执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此
时我们脑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样的?
教师准备:①美丽?外在?内在?气质高雅温婉动人②"伊人"一定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我们却感
觉出来了,这叫什么写法?侧面烘托
诗中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一是从主人公炽热执著的追求
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内外皆
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晓雾朦胧这美丽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来的。

③"伊人"是美丽的,然而这种美又是朦胧的,在主人公的视
线中若隐若现,时有时无,似水中月,雾中花,这种美是怎
样产生的呢?距离产生美。

小结:诗歌中有很多诗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距离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的"南朝四百
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

还有(大屏幕配乐显示以下内容)印度诗人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④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本诗的理解,也采用泰戈尔诗的形式仿写几句。

(配乐屏显):
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离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师准备:㈠世界上最美的距离,不是紧紧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间的,脉脉不得语。

㈡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却永远追寻不到你。

小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伊人"的这个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她遥远而又美丽,可望而不可即,构成人们心灵中一个永远怅惘的情结,而距离和朦胧正是她的动人之处。

⑤这是作为爱情诗我们所理解的"伊人"形象,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小结: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不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因此而诗意精彩。

㈤激情朗读,总结提升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㈠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㈡练读㈢展示㈣齐读
2下面我们共同来欣赏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首歌是台湾作家琼瑶根据《蒹葭》改编的,伴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蒹葭》的余音绕梁之美。

结束语: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

吟诵这些简朴而优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
装在心里,让这古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感悟品味中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

把握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将诗歌内容和思想意义加以延长伸展,让学生进一步畅思遐想,给学生留下回味、思索的余地,深化课文内涵,并使学生加深印象。

在对诗歌有了较深的把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朗读。

六作业: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异同。

比较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板书:
蒹葭
《诗经》
亲情友情
追求--伊人:爱情事业
理想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