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原作及赏析

合集下载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诗经·蒹葭》译文及赏析

《诗经·蒹葭》译文及赏析

《诗经·蒹葭》译文及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诗经·蒹葭》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诗经·蒹葭》赏析《蒹葭》是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的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的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的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的是主人公的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的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蒹葭》原文翻译及分析

《蒹葭》原文翻译及分析

《蒹葭》原文翻译及分析一、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翻译1、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追随她的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河水中央。

2、芦苇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那道路坎坷又艰难。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小洲上。

3、河畔芦苇繁茂连绵,清晨露滴尚未被蒸发完毕。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她仿佛在水中的沙滩上。

三、分析11 诗歌意境《蒹葭》营造了一种朦胧、凄清而又优美的意境。

通过描绘蒹葭、白露、秋水等自然景象,烘托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感。

111 蒹葭与白露蒹葭的苍苍、萋萋、采采,不仅展现了芦苇的繁茂与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更是细致地描绘了清晨的景象,增添了诗歌的动态感和时间感。

112 秋水的象征意义秋水的浩渺、迷茫,象征着追求爱情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阻隔,也象征着爱情的遥不可及和虚幻。

12 人物形象诗中的“伊人”形象是模糊而神秘的,她始终在水的那一边,可望而不可即。

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历去塑造“伊人”的形象,可能是爱人、理想、或者是某种难以达到的境界。

121 追求者的执着诗歌中的追求者不顾道路的艰难险阻,不断地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执着的精神。

这种执着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时的不懈努力。

13 艺术手法131 重章叠句全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在某些词语上有所变化。

《蒹葭》原文及注释

《蒹葭》原文及注释

《蒹葭》原文及注释《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

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蒹葭》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蒹葭》原文及注释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从:追寻。

阻:险阻,(道路)难走。

宛:宛然,好像。

晞(xī):干。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跻(jī):水中高地。

坻(chí):水中的沙滩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沙滩。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也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精选7篇)《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诗经秦风《蒹葭》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篇1《蒹葭》为秦国的民歌,这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这首诗都是极美的,叫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凄清的秋日的早晨,一幅水中的图画,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清冷,一个痴迷怅惘的青年,在河岸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

“伊人”在何方?她似乎就在眼前,却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河水,可望而不可及。

青年怀念“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悲苦这情跃然纸上。

诗中的景是凄清的,主人公的心境是凄惋的。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出色的景物描写,景中含情,情景融合一体,烘托痴情的主人公怅惘的心情。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秋景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

全诗的意象是模糊的,给人一种朦胧美。

诗中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容及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但是距离是能产生美感的。

我们心目中“伊人”的形象是美丽的、高洁的,她若隐若现、闪烁不定,给人以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感。

这样的情境似幻似觉,沈德潜《说诗语》卷上有此语:“苍凉弥渺,欲即转离,名人画本,不能到也。

”难怪钱钟书先生感语“企慕情境”(管锥篇)。

诗篇采用了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文字简约,却建构出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

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采用曲笔。

姚际恒《诗经通论》:“‘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

诗经秦风蒹葭诗意及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诗意及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诗意及赏析诗经秦风蒹葭诗意及赏析蒹葭是一种,指芦荻,芦苇。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诗经秦风蒹葭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就是首情诗,旨在抒发诗人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诗经秦风《蒹葭》赏析,希望大家喜欢!《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蒹葭:芦苇。

苍苍:茂密的样子。

溯洄:逆着河流向而上。

溯游:顺着河流向下走。

凄凄:同萋萋,茂盛的样子。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晞:音西,干涘:音四,水边沚:音止,水中的小沙滩【赏析】:《蒹葭》描写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之中,拂晓之际,露浓霜重,芦叶摇曳,情中人伫立凝望烟水迷茫中的“伊人”,似在眼前,又似在水中,可望而不可及,表现了满腹的憧憬、追求、失望和惆怅。

诗写得情景交融,迷离恍忽,正像那间中人不可捉摸,给人咫尺天涯之感。

然而,无论多久,也无论是路的崎岖、漫长,更有险阻,也无论白露、凝霜,终日照晒,追求的忠贞不二,真是感人至深,而这全在诗人的情景描写透露出来,含蓄慰藉,无限生情。

【整体赏析】:《秦风·蒹葭》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

蒹葭原文翻译及赏析蒹葭①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④。

溯洄从之⑤,道阻⑥且⑦长。

溯游⑧从之,宛在水中央⑨。

蒹葭萋萋⑩,白露未晞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⑫。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⑬。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⑭。

蒹葭采采⑮,白露未已⑯。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⑰。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⑱。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⑲。

【注释】①蒹葭:芦苇。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诗经》中一首著名的具有朦胧美的爱情诗。

②苍苍:茂盛的样子。

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④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⑤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

溯洄,逆流而上。

洄,逆流。

从,跟随、追寻。

之,代词,指代“伊人”。

⑥阻:艰险。

⑦且:而且。

⑧溯游:顺流而下。

⑨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宛,好像,仿佛。

⑩萋萋:茂盛的样子。

⑪晞:干。

⑫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⑬道阻且跻:路又险又高。

跻,高。

⑭坻:水中的高地。

⑮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⑯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⑰涘:水边。

⑱右:向右迂曲。

⑲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翻译】河边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结成霜。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在河水的另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没有干。

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

河边芦苇密稠稠,清晨露水还未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流而下去找她,(她)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

【赏析】采用反复咏唱之法,逐层深入。

《蒹葭》三章结构相同,采用反复咏叹之法,层层深入地抒写“可见而不可求”的企慕深情。

从“苍苍”到“萋萋”“采采”,写出了“蒹葭”的色彩由暗到亮、由模糊到清晰。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景物也在发生变化,从“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蒹葭》原作及赏析诗经《蒹葭》原作及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

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蒹葭》原作及赏析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蒹葭》原作及赏析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蒹葭》是《诗经· 秦风》中的一篇。

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写景,后六句述事抒情。

"蒹葭苍苍"等写景句子,作为诗歌的发端,写出了蒹葭茂盛、霜露高洁,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挚烈的追求和纯洁的爱情,同时兼有写景叙事的作用,它是全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主人公触目所见、情之所趋。

作者又以秋水的描写连接思念之人的深情。

秋水盈盈,似乎是相爱者之间的脉脉深情;盈盈秋水,又是意中人顾自生盼的眼睛。

秋水牵动情思,在水一方是特定环境中的深情流露,又是痴情者的独特感受。

此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诗人情感丰富,非反复咏叹不能抒其可望不可及的心情,使抒情不断加深。

由于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而诗人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章法的重叠也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

注释蒹葭(jiān jiā):芦苇。

苍苍:茂盛深色状。

伊人:那人。

方:旁一方,即一旁。

溯洄:逆流向上。

从:追寻,探求。

阻:险阻;崎岖。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凄凄:同萋萋,茂盛状。

曦:干。

湄:水草交接处,即岸边。

跻(jí):高起、登上高处。

坻(chí):水中小沙洲。

采采:众多的样子。

已:停止。

涘(sì):水边。

右:向右转,道路弯曲。

沚(zhǐ):水中小沙滩,比坻稍大些。

译文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寻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晶莹露水还未干。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晶莹露珠如泪痕。

我心中那好人儿,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艰险如弯绳。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写作背景]《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一毛一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层次结构]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一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诗中还巧妙的运用了如“苍苍”、“凄凄”、“采采”,使全文声情兼备。

[内容述评]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一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一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

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

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

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

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

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

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

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一融的艺术境地。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一离、情景交一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的探讨。

[艺术特色]《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

然而《蒹葭》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

追寻者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而追寻?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那么难以得到?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

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其是否真有实体存在。

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朦胧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朦胧,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意象感。

二、意象的空灵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