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诱导催化
CeO2改性微波诱导催化剂CuO/γ-Al2O3催化氧化处理偶氮染料废水

3 hnqn afn ni n et nut o ,Ld .C o gigS negE vr m na Id syC . t o l r ,C ogig4 0 8 hn qn 0 00,C ia hn )
Ab t a t e o e i u  ̄ 一A 2 3 c tls r p r d b h i p n sr c :C O2d p d w t C O/ h 1 O aay t p e a e y te d p ig—c c n t n me o s 印 一 l a i ai t d wa o h
微波诱 导 氧 化 技 术 是 近 年 来 发 展起 来 的 一 种
C O 与金属元素之间的协 同作用对提高催化剂的 e
摘
要 : 用浸渍焙烧法制备 了掺杂有 CO 改性 的 C O  ̄一 I , 采 e u/ A 催化 剂 , 0 在常温常 压下采 用微 波
诱导氧化技术 , 将废水 中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 。以甲基橙模拟偶氮染料废水 为 目标降解物 , 考察了该催化 剂 在微波诱导 氧化工艺 ( I P 中的催化 活性 。在微波 功率为 70 的条件下对 于 2 m L 的甲基橙 MO ) 2W 5 g- 模 拟废水 , 催化剂投加量为 lg・ ~, o L 处理 2 n后 , 色率可 达 9 . % , 明该 催化 剂有较 高 的催 化活 mi 脱 54 说
,
( . unzo in ni n na A prts o ,Ld , un zo 14 5, hn ; 1 G agh uBj gE v omet p aau . t. G agh u5 04 C ia i r l C
2.Ga mi g S w g s o a .,L d o n e a e Dip s lCo t .,Gu n d n e s a n tu t n Gr u a g o g Ov r e s Co sr ci o p,F s a 2 5 0,Ch n o oh n 5 8 0 ia;
微波诱导催化

铁和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微波诱导催化氧化罗丹明B李武客,张礼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武汉,430079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2. 探讨铁和碳纳米复合材料微波诱导催化氧化罗丹明B 水溶液的机理及宏观反应动力学行为; 3. 初步掌握催化剂的表征及催化性能评价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原理微波(MW)是指波长在1 mm~1 m 、频率在300~300 000 MHz 范围内的电磁 波。
微波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应用于通讯领域。
1967年,N .H .Willians 报道了用微波加快化学反应的试验结果, 将微波技术引入化学,并逐渐形成了微 波化学新领域。
微波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将微波技术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的研究领域,因其快速、高效和无二次污染 等特点而倍受环境研究者的青睐。
常用频率 2450 MHz在液体中,微波能使极性分子高速旋转,产生热效应,其相互关系如下:'' 2△T _2叭牯E 厶厂 ©数的虚部;E 是电场强度;p 是密度;C p 是热容。
许多磁性物质如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活性炭等对微波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常作为诱导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众多学者认为微波诱导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将 高强度短脉冲微波辐射聚集到含有某种“敏化剂” (如铁磁金属)的固体催化剂床表面上,使某些表面点位与微波能强烈的相互作用,微波能将被转变成热能, 从而使某些表面点位选择性地被迅速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例如很容易超过1200 C),诱导产生高能电子辐射、臭氧氧化、紫外光解和非平衡态等离子体等 多种反应,可以形成活性氧化物质,从而使有机物直接分解或将大分子有机物转 变成小分子有机物。
由公式(1)可知:这种反应可以通过微波频率及作用时间 等来控制。
催化剂的作用不仅(1) 式中:T 是温度;t 是时间;f 是微波频率;◎是真空介电常数;;eff 是复介电常仅在于把热能聚焦,而且还可借它与反应物和产物相互作用的选择性而影响反应的进程。
污染治理中的微波诱导催化技术

trp l t n c rlsl st ip sl ddsh rew r uvy d T eb i picpeo mirwaeid c dctl i c oo a x a ae . e u o o t ,oi wa edsoa cag eesree . a c r il f c o i no d n a i h s n o v n u e aay ct h lg W ep t td t en y s i
(auyo E vr m n l c neadT cnl yK n igU i rt o i c dTc o g, umn 50 3 C i ) Fcl f ni n et i c eh o g ,um n n e i f c nea eh l K n ig 09 , h a t o aS e n o vs y Se n n o y 6 n
利用某种强烈吸收微波的“ 敏化剂” 把微波能传给这些 物质而诱发化学反应。这一概念 已被用作诱发和控制 催 化 反应 的依 据IJ t。如 果 选用这 种 “ 敏化剂 ” 作催 化 剂
或催 化剂 的载 体 , 可 在 微 波 辐 照 下 实 现某 些催 化 反 就 应 , 就是所 谓 的微 波 诱 导 效 应 。它 区别 于通 常所 说 这
摘 要 : 了微波诱导催化技术在 大气羡染控 制、 归纳 水污染控制 、 固体废 弃物处理 与处置 等污染 治理 中的应用状 况及应 用实例 , 阐述 了微波诱导催化技术 的基本原理 , 出了微波诱导催化技术在 实践应用环节 中存在 的问题及解 决措 施 , 提 展望 了微波 诱导催 化
技术在污染治理 领域 中的应用前景 。 关键词 : 微波诱导 ; 化技术 ; 催 污染 治理
Ab ta t T e a p c t n a d e a lso mir w v d c d c t yi t h oo s d i l f n t a n ,u h a i ol t n c n o , a s r c : h p l a o x mp e f c a e i u e aa t e n lg u e p u o e t t s c s ar l i o t l w - i n o n l c c y no i r me p uo r
烃在温和条件下的微波诱导催化转化

烃在温和条件下的微波诱导催化转化向廷生;付华娥;朱翠山;佘跃惠【摘要】在常温、常压下,难以将强的碳-碳键选择性断裂.一般使用高温下过渡金属催化的方法使强键断裂.微波催化的方法是在局部产生高温从而发生热裂解,形成游离的自由基、碳烯、原子及其他反应中间体.以正十七烷和聚乙烯为模型化合物,研究微波催化裂解规律,从而进一步研究组成复杂的原油的微波催化裂解.结果表明,在温和条件下可以将链状烷烃如正十七烷烃、聚乙烯通过微波及炭催化剂的作用,裂解成乙烯、丙烷、丁烷、苯、甲苯等溶剂及小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反应液体产物以碳数在12~38范围的α-烯烃为主,也产生α-ω-二烯、饱和烃及芳烃,芳烃主要有萘系列、蒽、菲等.【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05(002)004【总页数】3页(P116-118)【关键词】烃;微波辐射;催化裂解;温和条件【作者】向廷生;付华娥;朱翠山;佘跃惠【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湖北,荆州,434023;教育部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湖北,荆州,434023;教育部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教育部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4.4我国稠油储量非常丰富,稠油产量逐年增加。
辽河油田仅稠油产量就占其总产量的近一半。
目前,我国广泛采用蒸汽热采技术进行稠油的开采,但蒸汽开采有许多问题难以克服,如热效率低、能耗大,且需有一定规模的稠油油田才适宜用蒸汽开采,一些分散小区块的稠油油藏难以开采。
如果在注蒸汽的同时注入适量溶剂,如轻烃、粗汽油、芳烃溶剂等,可以大大提高产油/注蒸汽比。
但由于轻烃溶剂价格昂贵,来源又受到限制,不适于广泛应用。
本研究探讨能否将回收的聚乙烯或稠油,用微波就地催化裂解生产轻烃,然后将轻烃回注地层。
微波诱导活性炭纤维催化还原NO

第3 0卷
第 6期
合
成纤Leabharlann 维工业 Vo . 0 No 6 13 .
De . 2 o e 0 7
20 0 7年 1 2月
CHI NA YNTHET C FI S I BER NDUS RY I T
微 波 诱 导 活性 炭 纤 维 催 化 还 原 NO
关键词 : 微波 诱导 催化 活性炭纤维 一氧化氮
中图分类号 : Q4 .4 T 3272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 0 104 (070 —090 10—0 120 )6 01—4
微波 是一 种频 率 为 0 3—30 0G z的 电磁 . 0 . H
波 , 多 物质不 能 直接 明显 地 吸收微 波 , 许 但可 利用 某种 强烈 吸收 微波 的敏 化剂 把微 波 能传 给这 些 物 质而诱 发化 学 反 应 , 一 概 念 已作 为诱 发 和控 制 这
量 通氩 气 3 i, 石英 反 应 器 内 的 A F 层 充 0mn 将 Cs
分 吹扫 , 免有 氧条 件下 , C s 避 A F 在微 波 场 中燃 烧 。 最 后 同时 打开 截止 阀 1 2 1 , 产 生 的 N , ,3 让 O与 氩
层对 N O的 脱 除 效率 和 主要 影 响 因素 , 并探 讨 了
功率对脱 氮效 率的影 响 , 讨了微波诱 导催化反应的机 理。结果表 明: F 在微 波场 中升温 迅速并 最终保 探 AC s 持最高温度; 微波辐照功率对 N O脱除率影 响较大 ; A F 质 量 0 2 , 在 Cs . 5g 辐照功 率 10 W, O流量 5 / 0 N 0mL mn条件下 ,9 8 %的 N i 9.7 O可被还原 为氮气 。
微波杀菌设备-微波诱导催化反应原理及应用

高。这就是微波加热的基本原理,许多有机反应物 不能直接明显地吸收微波,但将高强度短脉冲微波 辐射聚焦到含有某种物质微波杀菌设备(如铁磁性 金属)的固体催化剂床表面上,由于表面金属点位 与微波能的强烈作用,微波能将被转变热,从而使 某些表面点位选择性地被很快加热至很高温度。尽
管反应器中的物料不会被微波直接加热,但当它们 与受激发的表面点位接触时可发生反应。微波杀菌 设备微波诱导催化反应的催化剂和载体,微波诱导 催化反应实质上是微波首先作用于催化剂或其载 体,使其迅速升温而产生活性点位,微波杀菌设备 当反应物或载化都可以用于微波诱导催化反应的,
这就是微波加热的基本原理许多有机反应物不能直接明显地吸收微波但将高强度短脉冲微波辐射聚焦到含有某种物质微波杀菌设备如铁磁性金属的固体催化剂床表面上由于表面金属点位与微波能的强烈作用微波能将被转变热从而使某些表面点位选择性地被很快加热至很高温度
微波杀菌设备微波技术用于诱导催化反应,微 波诱导催化反应原理。微波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 包括电场和磁场,电场使带电粒子开始运动而具有 一种力,微波杀菌设备由于带电粒子的运动从而使 极化粒子进一步极化,微波的电和磁部分的相关的 力方向快速变化,从而产生摩擦使其自身温度升
素的金属氧化物,如 NI2O3,MNO2,Co3O4 等,在 微波场中有很高的活性。第 2 类是在微波场中辐射 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急剧升温,如 Fe2O3,CdO,V2O5 等。微波杀菌设备显然,第 1 类金属氧化物最适宜 作微波诱导催化反应的催化剂,第 3 类金属氧化物 宜作载体。微波诱导催化反应的应用甲烷分解四烷
菌设备对于 P 区金属氧化物和过渡金属氧化物,存 在变价现象,则它们对微波是不透明的,即吸收微 波的能力随组分和结构而不同。微波杀菌设备有人 曾对过渡金属和 P 区金属的氧化物与微波之间的 相互作用作过较深的研究。把金属氧化物分成 3 类:第 1 类是高损耗物质,它们是一些含有变价元
微波诱导Cu基催化剂催化H2O2氧化降解甲基橙模拟染料废水

De r d to f M e h lOr n e W a t wa e y M ir wa e i du e g a a in o t y a g se tr b c o v ’n c d Ca a y i f Hz t l s s o Ox d to t 。 s d Ca a y t Oz i a i n wih Cu ba e t l s
文 章 编 号 : 6 26 8 ( 0 1 0 ~ 0 50 1 7 9 7 2 1 ) 10 5 — 4
微波诱导 C u基 催 化 剂 催 化 H2 氧 化 o2 降 解 甲基 橙 模 拟 染 料 废 水
卢 启 增 , 东 彦 。 徐 卢 鹏 ,郭 庆 杰
( 岛科技大学 化工学院 , 东 青 岛 264) 青 山 60 2
LU —e g Qi n ,XU Do gy n,L P n ,GUO n i z n -a U e g Qi e
( le eo e c l gn eig, n d oU nv riy o ce c n c n lg Qig a 6 0 2, ia Colg fCh mia En ie rn Qig a ie st fS in ea d Te h oo y, n d o2 6 4 Chn )
摘 要 :以 .Al0 为 载 体 , 用 浸 渍 法 制 备 了 负 载 C y 。。 ~ 采 u基 催 化 荆 , 其 应 用 于 微 波 诱 导 将
催化 氧化 处理模 拟 甲基橙 废 水 。X RD表征 及 实验 结果表 明 , 2 0o 在 0 C下焙烧得 到 的碱 式
硝 酸 铜 比 氧 化 铜 具 有 更 高 的 催 化 活 性 。 对 于 2 5mL 质 量 浓 度 为 5 0mg・ - 的 模 拟 甲基 L。 橙 废 水 , 佳 的 处 理 工 艺 条 件 为 : 波 辐 照 功 率 7 0W , 照 时 间 7mi, 化 剂 加 入 量 最 微 0 辐 n催
《臭氧—微波诱导催化氧化饮用水中的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范文

《臭氧—微波诱导催化氧化饮用水中的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篇一臭氧-微波诱导催化氧化饮用水中的内分泌干扰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高质量研究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饮用水中的内分泌干扰物(EDCs)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作为典型的EDCs之一,具有强烈的生殖和发育毒性,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传统的饮用水处理技术对DBP的去除效果有限,因此,研究高效、环保的DBP去除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臭氧与微波诱导催化氧化技术联合应用在饮用水DBP 去除中的效果与机制。
二、臭氧与微波诱导催化氧化技术概述臭氧(O3)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有效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然而,单独使用臭氧处理饮用水时,其氧化能力受限于反应速率和氧化效果。
而微波诱导催化氧化技术利用微波的能量特性,可在催化作用下促进化学反应进行,显著提高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结合这两种技术的优点,可以进一步提高DBP的去除效率。
三、臭氧-微波诱导催化氧化技术研究1. 实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选取饮用水中的DBP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臭氧与微波诱导催化氧化技术联合应用的方法。
实验中,我们设置了不同的臭氧浓度、微波功率和时间等参数,以探究其对DBP去除效果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DBP的降解过程进行监测。
2.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表明,臭氧与微波诱导催化氧化技术联合应用在DBP去除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在适当的臭氧浓度、微波功率和时间条件下,DBP的去除率可达到较高的水平。
此外,我们还发现,微波诱导催化氧化技术能显著提高臭氧的氧化能力,促进DBP的快速降解。
同时,我们还探讨了DBP的降解机制和路径,为进一步优化处理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结论本研究表明,臭氧与微波诱导催化氧化技术联合应用在饮用水DBP去除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该技术能显著提高DBP的去除率,降低饮用水中的EDCs含量,保障人们的饮水安全。
此外,该技术还具有环保、高效、节能等优点,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和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微波诱导催化氧化罗丹明B
李武客,张礼知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武汉,430079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2. 探讨铁和碳纳米复合材料微波诱导催化氧化罗丹明B 水溶液的机理及宏观反
应动力学行为;
3. 初步掌握催化剂的表征及催化性能评价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波(MW)是指波长在1 mm~1 m 、频率在300~300 000 MHz 范围内的电磁波。
微波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应用于通讯领域。
1967年,N .H .Willians 报道了用微波加快化学反应的试验结果,将微波技术引入化学,并逐渐形成了微波化学新领域。
微波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将微波技术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的研究领域,因其快速、高效和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而倍受环境研究者的青睐。
常用频率2450 MHz 。
在液体中,微波能使极性分子高速旋转,产生热效应,其相互关系如下:
p e C E f t T ρεεπ2
''ff 02=∆∆ (1) 式中:T 是温度;t 是时间;f 是微波频率;ε0是真空介电常数;''ff e ε是复介电常数的虚部;E 是电场强度;ρ是密度;C p 是热容。
许多磁性物质如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活性炭等对微波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常作为诱导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众多学者认为微波诱导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是将高强度短脉冲微波辐射聚集到含有某种“敏化剂”(如铁磁金属)的固体催化剂床表面上,使某些表面点位与微波能强烈的相互作用,微波能将被转变成热能,从而使某些表面点位选择性地被迅速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例如很容易超过1200 ℃),诱导产生高能电子辐射、臭氧氧化、紫外光解和非平衡态等离子体等多种反应,可以形成活性氧化物质,从而使有机物直接分解或将大分子有机物转
变成小分子有机物。
由公式(1)可知:这种反应可以通过微波频率及作用时间等来控制。
催化剂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把热能聚焦,而且还可借它与反应物和产物相互作用的选择性而影响反应的进程。
微波诱导催化反应中,微波主要是与催化剂或其载体相作用,被激活的催化剂再催化相应反应的进行。
由此可见,微波诱导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及载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与所加微波能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
对于金属催化剂,能与微波发生强烈相互作用的当然主要是那些铁磁性金属,如镍、钴和铁等。
对于过渡金属氧化物,依据其升温行为及其与微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可分成3类:①微波高损耗物质。
如Ni2O3、MnO2、CoO4等,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吸收微波能力,在微波场中升温速率很快,因而对微波极为敏感,在微波场中具有很高的活性。
②微波升温曲线有一个拐点的物质。
这类物质包括Fe2O3、CdO、V2O5等,需要在微波场中辐照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急剧升温。
③微波低损耗物质。
它们在微波场中升温很慢或基本不升温,如TiO2、ZnO、PbO。
很显然,最适宜作催化剂的是微波高损耗物质,而载体则宜选用微波低损耗物质。
物质材料对电磁波的损耗与其复介电常数(ε=ε′-jε″)和复磁导率(μ=μ′-jμ″)相关。
复介电常数与复磁导率分别反映了电磁波在进入材料后产生电损耗与磁损耗的能力。
介电常数的实部ε′,也就是实介电常数,反映材料储存电荷或储存能量的能力,虚部ε″标志着材料对能量损耗的大小,虚部越大意味着电损耗越大。
磁导率的实部μ′反映材料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的磁化程度,虚部μ″是材料在外交变磁场作用下磁损耗的量度,虚部越大意味着磁损耗越大。
故,复介电常数与复磁导率谱是研究材料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最重要的电磁参数。
当然,物质吸收微波的能力与很多因素有关,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微波诱导催化反应所用催化剂的选择往往还需要通过大量实验来加以筛选。
碳纳米管、铁纳米线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以及其特有的螺旋、管状和核壳结构,使其成为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微波诱导催化剂。
为考查铁和碳纳米复合材料对染料化合物的微波诱导催化氧化能力,选用一种常见的碱性染料罗丹明B作为目标反应物进行微波诱导催化催化脱色反应。
罗丹明B溶液在555 nm处有最大吸收峰,可以在波长为555 nm处测量罗丹明B溶液的吸光度。
根据朗伯-比耳定律:
A =Dlc (2)
A 为溶液的吸光度;l 为比色皿光径长度;D 为吸收系数;c 为罗丹明
B 溶液的浓度。
催化剂对目标反应物的吸附也会导致浓度变化,用反应溶液的吸光度变化率来表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Activity(%) =0
0A A A ×100% (3) 式中A 0是起始罗丹明B 溶液的吸光度,A 是反应后溶液的吸光度。
三、仪器与药品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实验用微波炉,X 射线衍射仪(选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选用),总有机碳分析仪,离心机,电子天平;三氯化铁,硼氢化钠,碳纳米管(CNTs ),无水乙醇。
四、实验步骤
1. Fe@Fe 2O 3/CNTs 催化剂的制备
将0.5 g FeCl 3. 6H 2O 溶解在60 ml 蒸馏水中,然后加入碳纳米管0.2 g ,搅拌并且超声处理2 min 分散均匀。
在另一个烧杯中加入30 ml 蒸馏水,加入0.6 g NaBH 4溶解。
将NaBH 4溶液逐滴加入到FeCl 3溶液中,静置10分钟,待反应完全,可观察到有很多黑色絮状物产生。
将烧杯中的产物抽滤,并依次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淋洗,并抽滤至干。
得到的黑色粉末就是碳纳米管负载的Fe@Fe 2O 3。
2. 微波诱导催化氧化RhB 溶液
取50mL 、5mg/L 的RhB 溶液,加入上述制备的催化剂,置于微波体系中,打开冷凝水,预置90o C ,每隔3min 取一次溶液。
将所得的5组样品溶液离心,在555 nm 处,测其吸光度。
3. 总有机碳(TOC )测定
按照总有机碳测定仪的操作方法测试第三步所取得RhB 溶液样品的总有机碳值,计算微波诱导催化氧化RhB 过程中有机碳矿化成CO 2的比例(即矿化率)。
4. 实验完毕,清洗反应器,将仪器恢复原位,桌面擦拭干净。
五、注释
1.数据处理
①根据吸光度的变化,分析催化剂的降解能力。
②考察浓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判断反应的宏观动力学行为。
2.注意事项
①在Fe@Fe2O3的制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氢气,要防止爆炸;
②Fe@Fe2O3烘干时应及时通入N2 ;
③在微波降解染料取样的过程中,温度可能会过高,应避免烫伤;
④实验前仔细阅读离心机等仪器说明书,使用时一定要遵守操作规程。
六、思考题
1.Fe@Fe2O3烘干时,为什么要及时通入大量N2 ?
2.复合催化剂制作过程中,为什么不用水而用无水乙醇将其混合?
3.Al2O3对微波不具有吸收作用,是“透明”的,直接用于微波反应的催化剂恰当否?
4.请分析有机物氧化和矿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七、参考文献
[1] Ai, Z. H.; Wang, Y. N.; Xiao, M.; Zhang, L. Z.; Qiu. J. R. J. Phys. Chem. C [J]. 2008, 112, 9847.
[2] Ai, Z. H.; Mei, T.; Liu, J.; Li, J. P.; Jia, F. L.; Zhang, L. Z.; Qiu. J. R. J. Phys. Chem. C 2007, 111, 14799.
[3] Lu, L. R.; Ai. Z. H.; Li, J. P.; Zheng, Z.; Li, Q.; Zhang, L. Z. Cryst. Growth Des. 2007, 7, 459.
[5] 王鹏.环境微波化学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李武客,张礼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