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出发、回归,探求人生意义(作文升格)
人生意义出发与回归作文

人生意义出发与回归作文爱因斯坦曾经说,“人生就像一段航程,驶向我们最初的目的地,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会面临许多挑战,收获无数宝贵的经验,但是在这段路途的每一步中都有一个主题,即“人生意义”。
作为一个生命旅程的参与者,唯一的答案就是:人生意义在每一步行走中出发,回归。
人生意义的出发,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的行为举止应当如何,我们的行为追求应当如何,以及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要明白,我们一切的行动都是为了达到某一定的人生意义,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一个人在行动之前,必须考虑到他的行动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自己的行动是否符合他的人生意义。
另外,我们认为,这样的一个行动也会给我们带来有效的结果,这是一种有效的成长,一种有效的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发掘自己的潜能,挖掘我们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在更艰难的环境中更加坚强,以此来改变我们的命运。
回归是人生意义的另一个方面,回归使我们可以找到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东西。
回归并不是要求你放弃你的梦想,而是要求你反思自己的内心,在外部的干扰下,找回你真正想要的,找回你的目的,找回你的人生意义,然后对自己行动起来,不断改变自己,不断创造自己,最终实现人生的意义。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许多困难,比如物质的不足,压力的挑战,精神的落寞,内心的空虚等等。
这些困难让我们陷入了迷茫和挣扎当中,让我们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从而让自己人生意义愈发模糊。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首先找回自己内心的能量,然后再去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
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走出迷糊走出被动,无论外界怎么变化,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找回本源,不断把自己赶向成功的道路。
总之,人生意义的出发与回归,是一种勇敢和坚定的态度,无论是在出发的时候,还是在回归的时候,我们要时刻谨记,我们永远只有一次生命,一次机会,我们应该奋勇前行,勇敢突破自我,追求生命的意义,用行动来实现梦想,让未来更加灿烂。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出发、回归,探求人生意义(作文升格)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出发、回归,探求人生意义(作文升格)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每个人都是找寻人生意义路上的行者,有人很早就确定意义所在,而有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未能知晓。
有人说,人生由一次次出发构成,对前方的未知的探寻,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有人认为,人最大的未知是自身,所有的出发都指向回归,回到自己的内心。
对于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还是回归,年轻的你又是如何思考的?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本题模仿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试题命制。
在阅读其他内容前,你可以先思考一下: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你对“出发”“回归”有着怎样的理解?你能想到哪些与“人生意义”“出发”“回归”相契合的写作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
思路点拨近年来,浙江卷高考作文命题在方向、内涵上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新高考改革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强调在“真实情境”“典型任务”中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
就本题而言,材料的核心论题是“人生意义”,意图引导学生能够沿着材料提供的思路深入地思考这一哲学命题,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理念。
探求人生意义是人的本能属性,而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因人而异。
材料提供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即向外部世界获取意义,这是一种“外向型”的人生;另一种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回归,即向内部世界获取意义,这是一种“内向型”的人生。
这两种人生意义观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映照的,可以代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理解。
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
”这个顺序错不得。
显然,材料提供了一个具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
它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一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一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回归。
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

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人们常常会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深奥而有趣的问题。
然而,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
出发意味着踏上新的旅程,放手一搏,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出发不仅仅是指行动上的变化,更是一种心态和态度的转变。
首先,出发代表着勇敢面对未知。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而出发就是追逐这些可能性并接受挑战的过程。
正如马克·吐温曾说过的,“二十年后你会更为后悔那些你没有做过的事情,而不是你做过的事情。
”出发意味着不用担心失败,而是主动去发现和尝试新的机会。
只有勇敢地面对未知,我们才能真正地成长和体验生活的真谛。
其次,出发代表着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出发是实现这些梦想的第一步。
出发是一种行动的力量,它驱使我们逐渐落实自己的计划,并朝着目标不断前行。
梦想是人生的动力和希望所在,而只有出发才能将这些梦想变为现实。
当我们勇于出发时,我们将迎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实现我们的梦想就不再只是幻想。
此外,出发意味着不断成长和改变。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而出发是使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
当我们出发时,我们将置身于新的环境和人群中,面对新的挑战和机会。
这样的经历将使我们成为更加强大和自信的人。
通过不断的出发,我们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拓展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最后,出发还意味着享受旅程本身。
在出发的过程中,我们将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体验。
这个旅程不仅仅是一个目标的达成,更是一个感受生活和发现自我的过程。
正如华裔作家林语堂所说:“真正的旅行不在于达到旅行的终点,而在于旅程本身。
”出发是人生的旅程,只有真正地去感受和体验,我们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
通过勇敢地面对未知,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断成长和改变,以及享受旅程本身,我们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无论我们的旅程是短暂的还是漫长的,我们都应该拥抱出发,抓住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关于出发与到达立意的作文

关于出发与到达立意的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关于出发与到达的话题。
你们知道吗,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出发和到达之间徘徊。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到达目的地。
让我们来谈谈出发吧。
出发就像是人生的起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有些人想要成为一名医生,有些人想要成为一名教师,还有些人想要成为一名艺术家。
无论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都需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从这里开始我们的旅程。
出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害怕和不安。
我们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我们不能让这些担忧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接下来,让我们来谈谈到达。
到达就像是人生的终点,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成功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当我们终于到达目的地时,我们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满足。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停下脚步。
我们需要继续前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大的梦想。
到达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
我们可能会失败,可能会失望,可能会想要放弃。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困难而放弃我们的梦想。
我们需要坚持下去,直到我们成功地到达目的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珍惜每一个阶段。
出发和到达都是人生旅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们都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需要珍惜每一个阶段的经历,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出发和到达之间徘徊。
我们需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需要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地到达目的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珍惜每一个阶段的经历,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在这场旅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出发 选择 归途”写作指导及范文展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出发选择归途”写作指导及范文展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行走有两个方向,要敢于出发,也要懂得回家。
去未知的领域要有所选择,回家时要有所反思。
生活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你对此有什么联想和思考呢?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泄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本次作文给出的是一道极简材料。
材料指出了行走的两个相反方向——“出发”和“回家”,同时指出了行走在这两个方向上时要注意的两个点:“要有所选择”(针对出发)“要有所反思”(针对回家)。
同时,导语部分为我们展现了现实情境——“生活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引导我们的思考和感悟要有现实意义,作为青年学生要立足于已拥有的基础,结合自我认知,敢于走出舒适区,有方向地探索一个未知的新领域,也要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让个人的行走更好地融入民族、历史的发展潮流。
写作指导本次写作可以看作二元关系类作文,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出发”和“回家”的内涵,对于“出发”和“回家”这两个核心关键词,从内涵的理解上可以包含两个层面:客观具象层面的“未知”地点,抽象精神意义上的领域和寄托。
既可以是看得见的实际过程,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心灵历程。
尤其要注意,不要把“回家”仅仅当成回到我们物理意义上的“家庭”或“国家”,更应该是精神层面上的认清时代、审视自我、不忘初心。
其次,“出发”和“回家”作为一组二元关系,在理解上要有一定的思辨性,即在行走的路上既要敢于出发,也要懂得回家,而且是先要出发,然后在行走的路途中有所反思。
然后对两个方向需要“选择”和“反思”进行究因探讨:因为出发的方向有很多,所以要有所选择和舍弃。
因为未知领域的辉煌和变幻容易使人迷失甚至误人歧途,因而需要适时反思,审视自己的初心,保持清醒;因为未知领域的挑战容易使人渐失信心,因而需要适时回家反思,寻找更好的方法,获得动力。
两者统一于行走中,出得了门,回得了家,行走才更有意义。
回归是为了更好的出发作文

回归是为了更好的出发作文
什么是回归?我时常在想:是树叶落入尘土,回归大地?又或是搁浅的蓝鲸重回大海?而我觉得更多的是,回归起点,厚积勃发。
当雏鸟第一次缓缓张开翅膀,在没有母亲的陪同下,独自一人飞出巢,飞出母亲的怀抱时,是多么紧张,害怕。
可当雏鸟战胜了老鹰,克服各种困难后,再次回归母亲的怀抱时,又是如此兴奋,蹦蹦跳跳的,扑进母亲的怀抱里。
正如我小时候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母亲的陪伴,当我第一次独自一人登上舞台时,是那样紧张,腿抖得像根海草,手汗一层又一层冒出来,可当我获奖了之后,回归母亲的身边时,台上那种紧张顿时烟消云散,脸上立刻露出了花一般的笑容。
让我更坚定地开启新的挑战。
在挑战的道路上,我们披荆斩棘,不断创新。
正如我国的神舟一号到现在的神舟十三号,让我们不断更新对太空、外太空的认知。
让我知道了,原来月壤也可以种植农作物,而且土质也很肥沃,不比中国的黑土差。
还有太空课堂,让我知道了,在外太空零重力的情况下,液体也可以变成固体,可以用筷子夹起。
神舟号每次带着新的科研成果回归地球,带给我们无尽的欢呼雀跃。
但是我们的科研人员不会止步于此。
因为每次的回归都是厚积勃发!
人生就像是一个圆,回归并不是一种结束,而只是回到最初的起点,重新出发,努力拼搏,开启新的征程!。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出”与“回”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出”与“回”导写及范文文题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
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出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
回,是回家,回地域空间上的家,回心理感情中的“家”......参考立意:①人总要出门,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出自我,走出舒适区,向远方,迎挑战②记得早点回家,家是港湾,是来处,是归途,是真正的烟火人间③出了门不要怕,回到家不要悔,什么时候都要不忘来处,心有归途,明其将往优秀标题《“出”是成长,“回”是顿悟》《“出门”不忘来处,“回家”总有归途》《“出”则斩禁锢之圈,“回”则披无悔之衿》《“出门”不忘来处,“回家”品味美好》《胸怀大志走出去,修得正果勿忘回》《追逐梦想出发,找寻初心回家》优秀片段优秀开头一人一剑一舟,义无反顾,这是李白游侠儿一般的“出”;一院一田一景,快然自足,这是陶渊明辞官之后的“回”。
“出”,实为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习得新收获。
回,即为不忘初心,心有所归。
当代青年当“出”以修身,“回”以养德,方能书写人生之华章。
—荆琦烨《“出”以修身,“回”以养德》人生之路,漫浩浩,不及往,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出”,是满心热忱,是浪漫纵横;“回”是不忘初心,是烟火人间。
人生中的“出”与“回”,是将视野落向值得追求的天涯尽处。
但请谨记:出不忘来处,回总有归途。
—白玉明《“出”不忘来处,“回”总有归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出门”方能见大河奔涌,觉长风浩荡,求真理之道。
“出门”是选择,是取舍,是成长,是收获;“回家”是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寻找温暖,是发出光亮。
吾辈青年应谨记“出门”莫忘来处,“回家”总有归途。
-郑义《“出门”莫忘来处,“回家”总有归途》“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
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迎挑战,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每个人都需要成长,走出家门,在外成长的同时,也需要回到家中。
回归与出发作文

回归与出发作文车轮滚滚唱着古老的歌,让我们重新回到原来的起点,去完成难以想象的梦想,去出发,走一条不同的路。
这条路不像一条单行道,它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我们不得不把自己放在一条艰难的道路上,与周围的景象相抗衡,经过漫长的路途。
回归与出发,一个动作,就意味着去面对未知的挑战,去重新定义行业的方向,或者去和历史一起重新审视。
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异域的美景,一次又一次尝试挑战着命运,而这些挑战,不仅仅是自己的极限,更是对未知的敬畏。
从回归到出发,从苦难到坚定的信念,我们永远都在不断的努力,把过去一点一滴的积累转化为现实,把梦想变成现实。
车轮旋转着,让我们重新回归,从过去的经历中重新思考,从失败中反思,从苦难中坚定,从失落中安慰,从挫折中寻求答案,从梦想到实现,回归与出发。
回归是一种回到最初,从最初起步,去准备挑战新的领域,去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从出发开始,我们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尝试,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发展,突破自己的极限,勇敢面对挑战,坚定的脚步,一直走到终点。
回归与出发,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信念,一种责任,一种信仰。
路漫漫其修远兮,当我们重新回归起点,走上挑战的道路,从出发的位置,让出发成为一种状态,一种精神,一种信念,去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从出发到终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让我们的失败变成成功,让我们的行为变成动力,让我们的经历变成参考,让我们的回归与出发变成动力,让梦想变成现实。
回归与出发,让我们重新思考,让我们正视失败,让我们勇敢面对未知,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出发,让我们的梦想飞翔,让我们的行为变成成功的动力,让我们勇敢前行,让每一步都变得更加完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出发、回归,探求人生意义(作文升格)徐桦君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每个人都是找寻人生意义路上的行者,有人很早就确定意义所在,而有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未能知晓。
有人说,人生由一次次出发构成,对前方的未知的探寻,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有人认为,人最大的未知是自身,所有的出发都指向回归,回到自己的内心。
对于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还是回归,年轻的你又是如何思考的?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本题模仿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试题命制。
在阅读其他内容前,你可以先思考一下: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你对“出发”“回归”有着怎样的理解?你能想到哪些与“人生意义”“出发”“回归”相契合的写作素材?并在笔记区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
思路点拨近年来,浙江卷高考作文命题在方向、内涵上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新高考改革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强调在“真实情境”“典型任务”中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
就本题而言,材料的核心论题是“人生意义”,意图引导学生能够沿着材料提供的思路深入地思考这一哲学命题,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命题理念。
探求人生意义是人的本能属性,而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因人而异。
材料提供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即向外部世界获取意义,这是一种“外向型”的人生;另一种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回归,即向内部世界获取意义,这是一种“内向型”的人生。
这两种人生意义观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映照的,可以代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理解。
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与物的关系,再解决人与人的关系,最后要解决人与自己的关系。
”这个顺序错不得。
显然,材料提供了一个具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
它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一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一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回归。
因此,“人生意义”“出发”“回归”必然成为三个核心概念,写作时需要围绕这三个概念进行阐述与分析,而不能抛开“出发”和“回归”来谈“人生意义”,这算是命题设置的一个陷阱。
鉴于此,在立意指向上,可以有三个基本的维度:一是围绕“人生意义在于出发”,重点阐释“人生意义缘何在于出发”,兼谈“回归”;二是围绕“人生意义在于回归”,重点阐释“人生意义缘何在于回归”,兼谈“出发”;三是围绕“人生意义在于出发与回归的融合”,重点阐释两者如何构建起人生的意义。
【高分佳作】在回归中出发高上我们都是人生路上的行者,在出发与回归中找寻着人生旅程的意义。
愚以为,出发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而回归是对内心世界的观照。
二者同等重要,都是发现人生意义的重要方法。
1要寻求人生的意义,出发探寻必不可少。
想要去“探”,就注定要离开原有的位置,向着未知进发,因而便有了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的论断。
出发不啻为一种从已知向未知进发的状态,是离开原点奔向前方的开始。
这种开始,正是探寻人生意义的起点。
试问:没有出发,怎么能探寻到人生的意义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探寻人生意义,这条茫茫的探索之路,不正始于一次次的出发?停留原地、安于现状,目所能及的自然是有限的,只有向着远处不断迈进,才能发现别样的美丽风景;也只有在不断进发的途中,才能不断丰富已有的认识,以更高的姿态再一次出发,并在这一次次出发中向更高、更深、更远处探寻,从而打破已有格局,增加发现人生意义的概率。
如此观之,人生的意义确乎在于出发探求。
2然而,向前方出发,对外界探索,只是找寻人生意义的一个方面。
而回归,正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入发掘。
谁又能断定人生的终极意义没有蕴藏在我们心中?释迦牟尼在树下苦思冥想数天,终通悟人生至道,这难道不是对人生意义的发现?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对自己的反省过程,不也正是自我重新发现的过程?这种对未知自我的发现,正是对人生意义的拾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及时回归内心,听从本心的召唤,才能更好地明晰方向,做更有意义的探寻。
回归,何尝不是一种反方向的出发?如果说出发是一种实践过程,回归便是一种思考方式。
思考自己的人生状态,寻觅内心深处的未知,实际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3狄更斯曾言:“我是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越接近起点。
”出发与回归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出发是在回归的基础上出发,回归是在出发的过程中回归,二者缺一不可。
出发和回归的落脚点是一致的,都是对未知意义的探索,对美好人生的渴求。
无论是失去了出发还是回归,人生的意义都只是空中楼阁。
4所有的出发都源自内心的念想,所有的回归都离不开出发后的畅然。
出发,为社会做出贡献;回归,让自身提升境界。
在这种不断的出发与回归中,我们探求人生,我们砥砺初心,我们成长壮大,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开篇引述材料,并对材料中的“出发”与“回归”进行精确定义,然后顺势提出观点,语言简洁,思维辩证,观点显豁。
从“要寻求人生的意义,出发探寻必不可少”的角度论证“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这一分论点,切口小,分析不枝不蔓、精准深入,言简意明。
从“回归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入发掘”的角度论证“人生的意义也在于回归”,用例典型、引用精当,颇有以一当十的功效。
辩证认识“出发”“回归”对于人生的意义,要言不烦;“出发是在回归的基础上出发,回归是在出发的过程中回归”等句子深蕴哲理,辩证通透。
【低分病文】人生之道,本在远方朱宸嘉人生是复杂的。
有人说,远方不过是一片虚无;也有人曾断言,只有了解自身,才能真正明白这世界。
但是我说,人生的意义本就蕴含在出发后对远方的探索之中。
只有不断向远方的未知进发,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正如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所认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海盗时代的野蛮虽然不是文明,但正是海盗的远航、探索与交流带来了文明。
玄奘以七尺之躯完成了从长安到天竺的征途,成为佛教史甚至是世界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传奇。
马可·波罗出于对东方的向往,历经艰辛来到中国,其经历最终推动了地理大发现、世界大融合。
1但正像周国平因这商业时代人缺失信仰而发出的惊呼那样,这个社会中,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抬头望向远方的勇气呢?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扑朔迷离,让人直呼看不懂。
我们暂且不去评判候选人的好或坏,单单看大选对美国社会造成的撕裂,许多美国民众对远方向往的缺乏便可见一斑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物质的社会,我们只有保持对远方的热爱,跳出社会的喧闹而踏出迈向未知的脚步,才能真正发现自己人生的意义。
2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我们心中也应葆有对远方的热情。
嵇康对曹魏时期黑暗的官场深感厌恶,最终也没有受其浸染,而是选择独自打铁,深山狂啸,以一曲《广陵散》结束其超然独立的一生,用他无与伦比的自由精神开启了魏晋名士竞风流的时代。
儒家圣人孔子,在近六十岁时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毅然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
其执着和坚韧,让两千多年后20世纪沉浸于“在路上”风潮中的青年都相形见绌。
对远方的追求是一种态度,其力量足以让一个人内心的青春永驻。
3同样,对未知的探索也必须是一种行动。
“新干线之父”,时任日本国铁总裁的十河信二深知在航空业和汽车业蓬勃发展的20世纪中叶,铁路如不变革只会被历史所抛弃,为此他力排众议,将当时只存在于设想中的高速铁路变成了现实,开创了铁路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有梦想并不出众,只有将其变为现实,才算真正走上了对远方的追求之路。
4英国杜伦大学前校长比尔·布莱森曾经在《万物简史》中写道:“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原子,都曾穿越星系,最终组成了我们。
”既然我们都来自远方,人生的意义也一定归于对远方的探求中。
5【点评】缺乏明确的观点句或结论句,举例想论证什么不得而知,读来令人费解。
想论证“如今的人缺乏抬头望向远方的勇气”,却举美国大选的事例,材料游离于观点之外,令观点无法让人信服。
举古人例子来阐述“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我们心中也应葆有对远方的热情”,论据与论点在时代层面上无法对接。
“探索”本是行动,强调“对未知的探索也必须是一种行动”,画蛇添足。
此外,十河信二这个事例主要讲的是“变革”,用来论证“对未知的探索”,不太恰当。
“既然我们都来自远方”此话令人费解;结尾段语言平淡,缺乏气势。
病”因分析这是一篇典型的二类文,得低分的原因是其犯了不少学生写议论文时常犯的两个错误。
一是论证浅表,泛泛而谈。
如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都是泛泛而论,缺少思辨。
二是论据事例与论点的关联紧密度不强。
如第四段的论据游离于论点之外,第五段的论据与论点在时代层面上无法对接,第六段的论据与论点不匹配。
这两点降低了文章的论证力度与信度,致其最终只得到了42分。
【病文升格】人生之道,本在远方朱宸嘉人生是复杂的。
有人说,远方不过是一片虚无;也有人曾断言,只有了解自身,才能真正明白这世界。
但我想说,人生的意义蕴含在出发去远方的探索之中。
只有不断向未知的远方进发,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少人都是在不断对未知的探寻中,寻找到人生的意义的。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认为,人类在海盗时代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于是发现新大陆、环球航行等对人类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不断发生。
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也在对远方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马可·波罗出于对东方的向往,历经艰辛来到中国,其经历最终推动了地理大发现、世界大融合。
从古至今,人们总愿意向未知进发,开拓人类未知的领域,而人生的意义也就蕴含在这样的开拓与探索中。
1然而,正像周国平因这商业时代人缺失信仰而发出的惊呼那样,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抬头望向远方而勇于探索的勇气呢?有许多年轻人虽也喜爱远方的美好,也向往先辈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但最终还是蜷缩在自己精神的牢笼里,沉迷于游戏、享乐于虚幻,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我们要改变这种局面。
对远方的探求是一种信念,其力量足以化腐朽为生生不息。
我们只有保持对远方的热爱与追求,跳出社会的喧闹而踏出向未知探寻的脚步,才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动力,才能真正发现自己人生的意义。
2那怎样才能葆有出发向远、敢于拼杀、探索不止的动力与精神呢?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就会使人产生无穷的力量。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为了改变中国没有核潜艇的历史,不断向一个个需要攻克的科学“远方”挺进。
如果不是有想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的远大目标,可能就没有黄旭华默默出发、隐姓埋名、扎根科研一线的隐忍力量。
黄旭华心向远方,把自己的志向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假如没有这个有意义的伟大目标,黄旭华的出发探索之路可能就会步履蹒跚,但心中的家国情怀让他明知前方荆棘丛生,仍风雨兼程、勇往直前。
3人生的意义在于出发,在于对远方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