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教案复习课程

《乙酸》教案复习课程
《乙酸》教案复习课程

《乙酸》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学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二)乙酸

一、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乙酸》是人教版必修2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种常见的有机物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这为过渡到乙酸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通过使用球棍模型或用橡皮泥自制的模型,使学生对有机原子之间的成键规律有了初步认识。但有机化学容易使学生感觉很复杂很陌生,而且乙酸的酸性学生有这个常识,但作为有机酸如何确定它为几元酸以及如何判断它的酸性强弱是学生认识的难点。乙酸的酯化反应作为一种新的有机反应,后续教材中还有,本节是第一次接触,让学生去感受此反应的真实存在,以及运用已学过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知识解释此反应作为探究的重点。因此乙酸作为烃的衍生物典型官能团的代表,是理科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方法培养的良好载体,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本学段主要是以生活中常见的乙酸来学习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为学习有机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说出乙酸的物理性质。

2、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了解乙酸主要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

3、通过对乙酸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建立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特性。

2、通过对乙酸性质的探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体会学以致用的

科学方法。

3、尝试建立性质反映结构,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方式;体验从宏观到微观的学科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逐步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实际,体会化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四、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1.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2.学生对于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调味品有着浓厚兴趣;

3.学生已经掌握了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并能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乙酸的新知识;

4.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

5.有较强的求知欲,师生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基础。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实验探究方法

七.教具:

学生用球棍模型、教师用球棍模型;多媒体课件;

【实验药品】 Mg粉、 Na2CO3粉末;酚酞溶液、石蕊溶液;1mol/L乙酸、

NaOH溶液、CuSO4溶液;无水乙醇、无水乙酸、浓硫酸、饱和碳酸钠溶液;熏醋实物,生鸡蛋。

【实验仪器】试管、点滴板、玻璃棒、胶头滴管、药匙、镊子、大烧杯、量筒、铁架台、带橡胶塞的导管、酒精灯、火柴。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二、乙酸的组成和结构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1.具有酸性

2.酯化反应实质:羧酸断(羧基上)羟基,醇断(羟基上)氢。

九.教学过程:

④通过化学式你又可以获得哪些信息?你想了解乙酸的结构是吗?请各小组展示你们小组预测的乙酸结构模型。④乙酸的分子组成C

2

H

4

O

2

,出示各组的模型。

分析其是否符合化学成键规律,选择淘汰得出结构式,并让一学生到黑板画出其结构式。

【环节2】设计实验

验证乙酸的酸性①

思考:此反应的涉

及乙酸的什

么性质?由

此反应推断

乙酸的用

途?可否用

乙酸擦拭大

理石器具?

①观察实验,思

考解释。回答乙

酸除水垢的实

质;

书写化学方程式

得出乙酸与碳酸

酸性强弱。

②认真阅读要

求,分组设计实

由用途—推测乙酸

的酸性---实验验证

—得出正确结论

培养学生的协作能

力、观察能力、分

析能力。

培养学生化学用语

使用和推理能力。演示:用乙酸

溶液将生

鸡蛋的外

壳包去实

验。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案例

●课题编号:高中6号 ●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刘建英深圳市高级中学 ●教材分析及教材处理 【教材分析】《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包含乙酸和乙醇,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中第三节的内容。乙酸和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碳的成键特点和烃的结构与性质,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又可以通过本节两种烃的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学习模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后面烃的衍生物和选修5打好方法论基础。 【教材处理】本节课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乙醇》,第二课时《乙酸》。 第二课时乙酸 ●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设计 教学模式: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以核心素养为本,结合“教、学、评”一体化,根据新学习科学中理解性教学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自己去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促进学生的深层理解。 学习方式设计:4-6人一组,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选择运用证据推理、模型建构、科学探究、微观分析或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细节学习。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乙酸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结构的探究方法与过程第一课时乙醇的地方已经学习,本节乙酸的结构以给出的方式呈现,学生需要的是搭建模型,建立立体认知;性质的学习,需要科学的实验探究与分析,从宏观到微观,建构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用途的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恰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1、学生通过生活常识和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乙酸的部分用途与性质。 2、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烃的部分衍生物乙醇、乙醛,了解了探究有机物结构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乙酸》教案

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学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二)乙酸 一、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乙酸》是人教版必修2教材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种常见的有机物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这为过渡到乙酸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通过使用球棍模型或用橡皮泥自制的模型,使学生对有机原子之间的成键规律有了初步认识。但有机化学容易使学生感觉很复杂很陌生,而且乙酸的酸性学生有这个常识,但作为有机酸如何确定它为几元酸以及如何判断它的酸性强弱是学生认识的难点。乙酸的酯化反应作为一种新的有机反应,后续教材中还有,本节是第一次接触,让学生去感受此反应的真实存在,以及运用已学过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的知识解释此反应作为探究的重点。因此乙酸作为烃的衍生物典型官能团的代表,是理科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方法培养的良好载体,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本学段主要是以生活中常见的乙酸来学习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为学习有机物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说出乙酸的物理性质。 2、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了解乙酸主要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 3、通过对乙酸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初步学会由事物的表象解析事物的本质,建立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动手实验,规范学生操作,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解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实验探究法学习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特性。 2、通过对乙酸性质的探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体会学以致用的 科学方法。 3、尝试建立性质反映结构,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方式;体验从宏观到微观的学科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逐步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2、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实际,体会化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四、学习者的特征分析 1.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2.学生对于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调味品有着浓厚兴趣; 3.学生已经掌握了几种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乙烯、苯、乙醇,并能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乙酸的新知识;

小学校本课程乒乓球教案

小学校本课程乒乓球教 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学习握拍方法、准备姿势及单步移动 课题 1、学习握拍方法,准备姿势及单步移动。 2、学习平挡球。 教学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握拍方法、准备姿势,基本掌握平挡球技术 2.心理健康目标: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学会自评,互评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 3.社会适应目标:能和同学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学习握拍方法、站位、准备姿势及单步移动 (一)握拍方法 1.横拍握法:横拍的一般握法如同人们见面时握手一样,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拍柄,虎口贴住拍肩,拇指略弯屈紧捏拍或斜伸拍面,食指斜伸在拍的另一面(如图) 2.直拍握法:以食指第二和拇指第一指节在拍的前面构成一个钳形,拍柄贴住虎口,拍后三指自然弯屈贴于拍1/3的上端(右图) (二)站位和准备姿势 站位应根据个人不同打法类型来确定,一般是站在中间偏左、离台30-50厘米的位置。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或稍宽,保持身体重心平稳。微微提踵,前脚掌内侧用力着地,保证快速起动移步。两膝微屈并向内扣,稍稍含胸收腹,上体略向前倾,持拍手臂自然弯曲,直握拍的肘部略向外张,手腕放松,球拍置于腹部右前侧20-30厘米处,以利于左右照顾,加快击球速度;横握拍的肘部向下,前臂自然平举。两眼注视来球,加强判断。 (三)单步移动 击球时以一脚的前脚掌为轴,另

一脚向前后或左右移动一步,以取得合理的击球位置。一般在来球较近身体时采用这种步法 二、学习平挡球 推挡球的分类:可分为快速推、加力推、减力挡、平挡球、推挡弧圈球、推下旋六种,课上介绍平挡球和反手快推。 平挡球的特点:球速慢、力量小、动作简单、易掌握,是初学者入门的技术,反复练习可熟悉球性体会击球时的拍形变化,提高控制球的能力。 平挡球的动作要领:两脚平行站立,身体靠近球台。击球前,两膝微屈,含胸收腹。击球时,球拍由后向前,球拍触球拍面与台面近乎垂直,在上升期击球的中部,借助对方来球的反弹力将球挡回。击球后,迅速还原,准备下次击球。 课时:5-6课时

手球基础兴趣课教案教案资料

手球基础兴趣课教案

×××小学自主拓展型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手球基础 执教: 时间: 总体教学安排

教学要求: 1、手球运动是一项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开设这门拓展课的目的首先是推广与普及我校传统项目,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学生集体观念,陶冶情操。 2、通过介绍手球技术动作,观摩校手球队训练比赛,让学生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去发现手球的魅力,从而产生对手球浓厚的兴趣。 3、让学生掌握手球基本传球与跳起射门技术,发展学生灵敏、速度、力量等素质,培养顽强的拼搏精神。 4、通过分组、分层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手球项目在场上千变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变能力,承受能力,组织能力。 内容安排: 1、基本步法练习 2、传球练习 3、原地三步跳起射门 4、综合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了解手球运动的起源、特点与作用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手球运动的起源、特点及作用,让学生对手球项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白手球运动具有对抗性强、攻守转换快、技术丰富多样、战术灵活多变的特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灵活、团结友爱等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教学常规: 二、基本内容: 1、介绍手球运动的起源及我国开展手球运动的历史,和历届在国际大赛上所取得的成绩。 2、讲解手球运动的规则及场地的规格要求。 3、结合我校手球队的现有资源,引导学生观看校手球队训练及教学比赛,增强学生对手球运动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手球情感。 4、让学生谈谈感受。 四、结束内容:(师生呼别) 具体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手球基本步法,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灵敏、速度等素质。 2、让学生了解基本步法在手球运动中的各种作用。 教学过程: 第 2 课时 一、绕大操场慢跑: 二、准备操: 三、基本内容: 1、手球基本步法练习 (1)原地小跑步,听哨声加快频率。 (2)行进间听哨声变向跑。 (3)行进间跳步急停。 (4)听哨声快跑中做急停练习。 (5)二人一组,一人防守,一人采用变速跑或急停摆脱防守。 2、球性练习:一人一球熟悉球性练习 四、结束内容:(放松活动) 具体教学过程

湖南省蓝山二中高二化学 羧酸酯教案

【教学重点】乙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酸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教学手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大力复习巩固乙酸的性质,方程式练习 重点:酯化反应 酯化反应CH3COOH + HOCH2CH3==== CH3COOCH2CH3+ H2O 乙酸乙酯 思考1: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方法: 1.加热; 2.用无水乙酸与无水乙醇做实验; 3.加入浓硫酸做吸水剂 二、实验设计: Na2CO3粉末、乙酸、石蕊、苯酚、氢氧化钠 利用讲台上提供的仪器与药品,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 结论:酸性:乙酸>碳酸>苯酚 讨论: 1、原理:

2、药品及用品 3、实验步骤 4、实验记录 5、实验讨论 6、实验结果分析 总结与钠的相关实验 醇、酚、羧酸中羟基的比较 3、 【科学探 究】乙酸乙酯在中性、酸性、碱性溶液中以及不同温度下的水解速率 学生讨论:实验探究方案设计 1、原理:乙酸乙酯在H +、OH —催化下,均能发生水解反应,其中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是可逆的,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是不可逆的。 2、药品及用品 3、实验步骤 4、实验记录 5、实验讨论 6、实验结果分析 反应物 反应物 Na NaO H Na 2CO 3 NaHCO 3 CH 3CH 2OH C 6H 5OH CH 3COOH

“小手球”队训练计划

小学生怎样进行手球训练 我通过对我国现在大部分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做了的分析,明确了小手球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即:通过对小手球运动的练习可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身心素质、通过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小手球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等优势,并对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小手球训练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目前我国小学生的体质普遍较差,为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传授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比如小手球,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新鲜事物,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有着较强的作用,且很受学生的欢迎。 一、当前我国小学生的体质状况 眼下我国很多地区小学都存在着学生数量和教学器材不成正比、学校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学生本身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等情况,这将直接导致小学生的运动机会少,运动量也相对较少,大部分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也没有自主锻炼的习惯和能力,这很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较为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合理安排提高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的利用率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从根本上改善学生体育较差的现状。 二、小手球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价值 (一)通过对小手球运动的练习可有效增强小学生的身心素质手

球运动对学生的速度、力量等多项素质有着一定的要求,相应对提高这几方面的素质也有着较明显的作用。其次,小手球运动除对个人技术方面有着一定要求,团队合作也至关重要,因此,在小手球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德育教育很自然的与之进行融合,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正确的人格形成同时发展。 (二)通过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接下来的体育教学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小手球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当然在体育课上或是课外,体育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学生的运动需求,从而在课堂中引入更多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 (四)通过对小手球运动的教学实践总结,教师可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体育特色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体育教学工作的进行更加顺利。 三、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小手球训练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只有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进度和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且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最终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小手球教学课时开始,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我们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对小手球这一运动项目进行学生,我希望同学们可以掌握的是小手球最基本的练习方法”。长期下来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目标感,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引入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充分

羧酸和酯教案

羧酸和酯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羧酸酯教案 【本节重点】 1.羧酸的结构特征、分类 2.几种常见羧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3.羧酸的化学性质 4.酯类的通式 5.酯类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内容讲解】 一、羧酸 1.羧酸的结构特征、分类和通式 (1)结构特征:烃基直接和羧基相连接的化合物 官能团名称为羧基,结构简式为-COOH,结构式为 (2)分类: ①按羧酸分子中含有羧基的个数分为:一元酸 H-COOH 二元酸 HOOC-COOH 多元酸 ②按分子中所含烃基是否饱和分为:饱和酸 C2H5COOH 不饱和酸CH2=CHCOOH(丙烯酸) ③按分子中是否含苯环分为:脂肪酸 芳香酸 (3)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C n H2n O2或 C n H2n+1COOH 2、几种常见羧酸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1.甲酸: 俗称蚁酸,蚂蚁体内含有甲酸。是最简单的羧酸。它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腐蚀性,能跟水混溶。 2

2.乙酸: (CH3COOH) 俗称醋酸,是人们最熟悉的羧酸。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沸点117.9℃,熔点16.6℃,易溶于水和乙醇。当温度低于熔点时,凝结成冰状晶体,所以纯净的乙酸称为冰醋酸。 3.乙二酸: 俗称草酸,分子内有两个羧基,属于二元羧酸。它是没有颜色的透明晶体,能溶于水或乙醇。 3.羧酸的化学性质 羧基中含有羟基,所以可以和金属钠反应;由于羰基的吸电子作用,使得羧基中的O—H 键被削弱,H+容易电离出来,表现出酸的通性;同时羧酸也可和醇发生酯化反应。 (1)弱酸性(以乙酸为例) ①电离方程式:CH3COOH CH3COO-+H+,从电离方程式中可以看出,乙酸是弱酸,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 ②酸的通性:乙酸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与活泼金属、碱性氧化物、碱、某些盐发生反应。 ③乙酸的弱酸性 可以从乙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和乙酸盐溶液存在水解平衡两个角度来设计实验证明,如常温下,0.1mol/L的乙酸溶液 pH>1 或CH3COONa溶液显碱性;也可以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来设计实验验证,例如用盐酸和乙酸钠反应能生成乙酸,即可证明。 ④乙酸酸性弱的程度 说明:大多数羧酸和乙酸一样,都是比盐酸弱,比碳酸强的一类酸。 ⑤醇、苯酚、乙酸中—OH的性质对比 Na NaOH Na2CO3NaHCO3 醇—OH 反应均生成H2不反应不反应 不反应 酚—OH 反应生成羧酸 钠 反应,只生成NaHCO3,不产生 CO2 羧基中的—OH 反应,羧酸量足时反应,生成CO2 3

高中化学必修2《乙酸》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乙酸》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理解羧基的结构特征; (2)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 (3)掌握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酸性、跟醇发生酯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采用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展示及实物展示,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 (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利用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设疑、启发、诱导、讲述、动画等方法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 (4)利用类推法学习酯、羧酸的结构与性质。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通过乙酸在生活和生产的应用,了解有机物跟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渗透化学重要性的教育。 (3)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乙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

教具准备: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乙酸酯化反应原理的动画模拟、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管、滴管、乙醇、浓硫酸、乙酸、饱和碳酸钠溶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何在醋中加少许白酒,醋的味道就会变得芳香且不易变质?厨师烧鱼时常加醋并加少许酒,为何这样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香醇、特别鲜美? [板书] 二、乙酸(醋酸) 1、分子结构 [回忆]乙酸组成 [展示]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 [学生]乙酸结构含有甲基和羧基,并写出乙酸的结构式、结构简式、分子式。 [板书] 分子式:C2H4O2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3COOH 官能团:—COOH [展示]盛有乙酸的试剂瓶,学生观察乙酸的色、态,打开瓶盖闻一下气味。 阅读教材第75页有关乙酸的物理性质的内容。 [板书]2、乙酸的物理性质:无色、强烈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熔点16.6℃、沸点

乙醇化学教学案例

乙醇 ——高效课堂化学教学案例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亳州二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兼顾能力和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本文主要以乙醇为例总结了高效课堂“八学”教学环节和导学案编制的“四度”原则。 关键词:高效课堂导学案高中化学教学乙醇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亳州二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步实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 “高效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课堂是为达成教育目标有意加以利用的场所,并不局限在教室内。 二、高效课堂“八学”教学环节化学实施案例: 现以乙醇的性质(必修2和选修5醇的内容)为例谈一下高效课堂“八学”教学环节。 1、第一步:预习自学(课前) (1)学生任务:阅读课本,查阅工具书,填写预习案,记下疑点和难点,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2)教师任务:准备情境素材,预设问题和习题,做好课件,预习辅导,批改预习案,确定疑点和重点。 (3)理论依据:莱多定律,即2:8法则,80%的知识学生可以自学获得。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4)导学案内容: ~78页关于乙醇的叙述,完成下列内容:【教材助读】认真完成必修《化学2》P 76 1、乙醇的物理性质:。

2、组成和结构: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 结构简式、重要官能团。 3、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反应的现象:,结论。(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在空气中燃烧的方程式:; ②催化氧化:写出乙醇氧化为乙醛的化学方程式。(3)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会发生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反应类型: (5)课件内容: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关于酒的诗词名句有很多,同学们知道哪些?说说看。明月几时有, 问青天。(苏轼) 葡萄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 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曹操) 2、第二步:引导启学(约5分钟) (1)学生任务:明确学习目标,确定探究重点、难点。 (2)教师任务: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科技及学生已有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解读学习目标,点评预习情况。 (3)理论依据: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4)导学案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的乙醇及醇类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能够使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掌握乙醇及醇类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醇的化学性质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氧氢键的断裂。 【重点、难点】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5)课件内容:交警提醒你:喝酒莫开车,开车莫喝酒! 3、第三步:合作互学(约10分钟) (1)学生任务:小组合作互帮互学,完成探究案,解决自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找出难以解决的焦点问题,总结方法规律。 (2)教师任务: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讨论,

羧酸的教学设计

羧酸的教学设计 作者:彭叔敏紫金县附城中学 摘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引领下设计完成“羧酸”课堂教学。进行教材分析,最后并做了教学设计的反思。 关键词教学设计羧酸教学反思 1 教材分析 羧酸是烃的含氧衍生物这一章节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在学习这之前,已经学习醇和醛,为学习烃的衍生物打下了基础。通过学习乙酸,让同学们掌握醇、醛和酸的联系。可以更系统,深化的学习整章内容。 通过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学生除了从生活经验中有感性的认识以外,也相对熟知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醇、酚、醛等内容,对有机物分子结构、官能团、化学性质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课充分体现了将生活寓于化学教学中,导入时用饮料——醋饮料创设一个情景,又提出生活中常见的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以醋的“醒酒防醉”这一功能来学习酯化反应。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了解羧酸的分类。 (2)掌握羧酸的结构、命名。 (3)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酯化反应)。 (4)认识同位素示踪法。了解酯化反应的机理。 2.2 能力目标 (1)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麻烦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类推方法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 (1)认识羧酸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教学重点 羧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4 教学难点 酯化反应的原理 5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 6教学工具 多媒体电教设备,实验器材设备 7教学过程:

7.1 情境导入 【引言】: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饮料在冲击着我们的身体,不知道同学们平时都是喝些什么饮料的? 【生】:酸奶、牛奶、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冰红茶、………还有我喜欢喝苹果醋。学生们议论纷纷。 【展示】:图片 【讲】:这个醋饮料在近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大家家里面的厨房里都会配有醋作为配料吧。这个醋的也叫乙酸,是羧酸的一种。着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得内容—— 醋酸。 【板书】:第三节、羧酸。 7.2 羧酸的分类与通式 【讲】:羧酸是由烃基和羧基相连够成的有机化和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是如何分类的。【展示】ppt(羧酸的分类) 【思考】在无机化学里我们已经学过醋酸,请大家些出它的化学式, 并通过对羧酸定义的理解写出羧酸的通式。 【板书】:羧酸的通式(CnH2n+1COOH 或CnH2nO2)。 【过渡】:我们通过研究乙酸来探索羧酸的性质。 【板书】乙酸。 7.3 羧酸的物理性质 【问】:同学们通过在生活中我们对醋的了解,能感受到乙酸有哪些物理性质呢?清同学回答。 【生】:回答(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沸点:117.9℃(易挥发)、熔点:16.6℃(无水乙酸又称为:冰醋酸)、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板书】:乙酸的物理性质。 【展示】乙酸的球棒模型图片。 【讲】:现在来观察乙酸的球棍模型,写出乙酸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板书】:分子式,结构简式。 【展示】核磁共振氢谱图。 【明确】:图中有两个吸收峰说明有两种氢原子,且数目比为3比1。 【讲】:很明显羧基是官能团,大家都知道官能团是主要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那羧基是如何决定羧酸的化学性质的呢? 7.4 羧酸的化学性质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索羧酸的化学性质。 【讲】: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乙酸的酸性。提示:可用酸性指示剂来验证。 【学生实验】:往试管中加入2ML的乙酸,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回答】溶液变红 【问】从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明确】乙酸显酸性。 【板书】:CH3COOH CH3COO- + H+ 【讲】:老师有说过性质就将会决定用途。请问同学们,你们家的水壶会不会用久了就长有水垢呢? 【回答】有! 【再问】你们家事怎么处理的呢?如何洗掉水垢。 【回答】用醋来清洗

最新全套乒乓球教案

最新全套乒乓球教案任课教师:班级: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基础理论课介绍 2、乒乓球拍的基本握法及特点 3、正手发球的基本方法,学习正手平击发球 4、身体素质练习:弹跳及上肢力量 教学目标1、介绍乒乓球基础理论,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乒乓球知识; 2、通过学习各类球拍的基本握法及应用特点,正手发球的基本方法,以及学习正手发平击发球,使学生初步掌握上述基本技术; 3、通过身体素质练习发展学生的弹跳能力及上肢力量。 课 序 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时间 一教学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集合 2、报告老师。 3、师生问好。 4、教师考勤。 5、安排见习生。 6、宣布本次课内容与任务。 1、检查人数 2、检查上课服装 3、安排见习生。 4、宣布本次课内容与 任务 1、队列队形:成三列横队操队 形密集队形集合。 ××××××× ××××××× ××××××× ▲ 2、组织教法:口令指挥 3、要求:集合动作快、静、齐。 5 二准备活动 1.绕场地跑两圈约800米 2、徒手体操 ⑴上肢运动 ⑵扩胸运动 ⑶踢腿运动 ⑷体转运动 ⑸体侧运动 ⑹腹背运动 ⑺跳跃运动 3、压腿练习 ⑴体前屈压腿 ⑵弓步压腿 ⑶侧压腿 4、球性练习 ⑴原地与移动上托球练习 ⑵对墙推球练习和下蹲对墙推落 地反弹球 1、要求用中慢速跑, 跑步时保持队形。 2、讲解、示范与组织。 3、讲解、示范和组织。 4讲解与示范、组织: 二、准备活动 1、体育委员带领学生两路纵队 绕操场慢跑两圈 2、手操队列队形:成三列横排 体操队形散开。 ××××××× ××××××× ××××××× ▲ 3.要求:动作协调,肢体舒展, 充分活动身体关节。 4、①托球练习:原地分散个人 练习,集体一路纵队移动练习; ②对墙推球与下蹲对墙推落地 反弹球:身体平行于墙,两腿 左右开立,占位与墙 1.5米左 右。球拍后仰,与墙平行。 ⑵要求:个人托球和对墙练习, 不失误,连续练习达到30次以 上 10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问题教学法教学案例 ——《乙醛》 胡成芳 一、案例背景: 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曾对近1000名高中学生就化学学习方式、学习心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作了调查,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1)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普遍缺乏。(2)教师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情景。(3)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等。这些反映出传统的化学课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被动学习的状况比较严重。而新课标的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种理念下,化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可是,却有很多学生对化学不大感兴趣,觉得化学很难学。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教学法”正是以问题为主线,引领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领悟知识、发展能力、培育情感。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和构建知识的过程,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下面,我结合我校(华高)李磊老师开设的高二下《乙醛》这节课就新课标下高中化学问题教学法谈一些个人体会。 二、案例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展示样品。老师这里有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它可能是烃或烃的衍生物。如果要确定它是什么物质,我们要知道哪些信息? 生: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①组成元素→②分子式→③结构式←④性质 问题1:我们怎样确定其组成元素呢?(组成元素←燃烧法) 问题2:取22克该样品与足量氧气反应,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的洗气瓶,两装置分别增重18克和44克。该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气态密度为1.964克/升。请求 出其分子式。(由二氧化碳推测碳,由水推测氢。由元素质量守恒,推断是否含有氧. 此处应强调化学中的守恒思想、定比思想) 问题3:知道了该样品的分子式,如何推测它可能的结构呢?(大家先算一下其不饱和度:(2×2+2-4)÷2=1 一个不饱和度可能有一个双键或一个环,由此推测它可能的结构是: 【讲解】第二个结构式,烯醇结构不稳定,要重排,形成第一个结构。第一个的结构较为稳定。,所以我们在书写时仅写第一个。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第一个结构。首先我们一起来给这个物质命名,含有—CHO这样的官能团,我们称为醛基,所以它应该是乙醛。比较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乙醇和乙 酸官能团的不同。 〖设计意图〗一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出发,引导学生得出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步骤,并强化学生的元素守恒、质量守恒、定比的思想。利用学习乙醇时,利用其分子式推到其结 构式的思想,请同学推导C2H4O可能存在的结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节羧酸酯教案

公开课教案 第三节:羧酸酯教案 克山三中贺成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羧酸的结构特点,掌握乙酸(羧酸)的化学性质2.能举例说明羧基、羰基、羟基性质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学会对羧酸分子结构及性质等方面的分析 2.体会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乐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乙酸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乙酸酯化反应实验及原理。 3、教学程序 化学之于人类的生活有三个层面的意义,认识物质、改造物质和应用物质,对于本节内容,这三个层面是如何体现的呢? 认识——用于认识羧酸和酯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官能团—COOH、—COOR’的作用,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改造——控制条件“改造”物质,利用羧酸和醇制取酯类物质。 应用——知识的实用性和迁移性,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含羧基和酯基的物质有很多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我们常常会吃到一些酸味较浓的食物,这些食物为什么有酸味?你能举例吗?

【学生思考】【投影】如食醋含有乙酸,柠檬含有柠檬酸,苹果含有苹果酸,蚂蚁含有蚁酸,大家观察它们的结构,为什么它们都有酸味呢? 【学生回答分析】羧酸类有机物的官能团是羧基,羧酸有酸味 【电子板书】一、羧酸 羧酸:由烃基和羧基相连组成的有机物 【讲解并电子板书】 1、其中最简单的一类羧酸为饱和一元羧酸可用通式表示C n H2n+1COOH,如HCOOH,CH3COOH等、 2、按所含的羧基个数: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和多元羧酸 按烃基是否饱和:饱和羧酸、不饱和羧酸 根据烃基的不同:脂肪酸:如乙酸、硬脂酸(C17H35COOH)芳香酸:如苯甲酸(C6H5COOH) 【过渡】羧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大家知不知道醉酒时喝醋可以解酒?共同回忆它的性质 【电子板书】 3、乙酸: (1)物理性质:乙酸是_色的_体,具有_气味,沸点_,熔点_,_溶于水。 (2)分子结构 【设问】请同学们试说出几种可以检验醋酸具有酸性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板书】 1、能跟酸碱指示剂反应。 2、能跟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H2。 3、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4、能跟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5、能与部分盐(如碳酸盐)反应 (3)化学性质:

武汉大学乒乓球课程教案

第 二 部 分 基 本 部 分 60 分 钟 左 右 一.击球的基本姿势及握拍法 (直板、横板) 1)教师讲解示范 击球的基本姿势 正确的准备姿势(ready stance):两脚平行站立比肩稍 宽,两膝微屈稍内扣,前脚掌内 侧着地、提踵、上体略前倾,收 腹、含胸,重心置于两脚之间, 下颌稍向后收,两眼注视来球。 持拍手臂自然弯屈,置于身体右 侧。 准备姿势 ready stance 横拍握拍法 shakehand grip 直拍握拍法 penhold grip 握拍法 世界上流行的握拍方法主要 分为直拍(penhold grip)和横 拍(shakehand grip)两种。直 拍的握法手指运用较灵活,在发 球变化、处理不出台近网球和追 身球方面较横握拍容易。由于横 握拍时手指、手掌接触拍柄、拍 面的面积比直拍大,横握拍的稳 定性比直拍好。为了提高发球和 台内球的灵活性,目前多数横板 运动员均采用浅握法。 10′ 1.组织如下图: ××××××× ××××××× ××××××× ▲ 2.教法:教师口述 要求:听课认真,各自持拍揣 摩体会 要点: 1)准备姿势是一切基本技术 的开始和终止。 2)不论运动水平达到何种程 度,都必须重视每击一球后要 迅速还原到准备姿势,以便下 一个击球。 3.要点: 1)握拍不能太深或太浅、太 松或太紧,以免影响手腕动作 的灵活性及击球时发力的合理 性; 2)直拍握法与横拍握法技术 上各有优缺点,练习者以适合 自己为宜。

二.基础理论,乒乓球运动简介 1.乒乓球运动的起源 有不同的说法,最早的说法是派生于中世纪英国宫廷游戏,桌上网球 2.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第一阶段:欧洲全盛时期 第二阶段:亚洲全盛时期 第三阶段:欧亚对抗时期 3.重要赛事(锦标赛、奥运会、世乒赛、公开赛) 三.正手发球的基本方法,学习正手低抛平击发球 1.站位中近台,左脚稍前,身体略向右转,左臂屈肘掌心托球置于体侧。 2.发球开始时,持球手将球向上抛起,同时执拍手臂自然向侧后伸肘引拍,拍面垂直。 3.当球从高点回落至离地100厘米处,上臂带动前臂向前迅速挥拍,手腕旋内,拍形稍前倾,触球中上部。 4.击球后,手臂随势余摆,球拍收势于左脸前,眼见球拍背面,身体转正。如下图: 5.难点:抛球高度,抛球路线 击球时机,击球落点 8' 42' 3*20 3*15 组织如下图: ××××××× ××××××× ××××××× ▲ 教法:教师口述 要求:听课认真,态度端正 1.组织如下图: × × 2.教学步骤: (1)模仿发球动作,进行持拍摆臂练习。 (2)抛球和挥拍分解练习。 (3)在球台上进行完整发球练习。 (4)双方对练发球并与接发球相结合练习。 3.要点: 发平击式球,拍面前倾不够和发加转下旋球拍面后仰过多,均会造成发球不过网。纠正时需调整拍面角度,并规定第一落点应在台面近端线的40厘米范围区域内。

《乙酸》教学设计(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

乙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2)、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与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 (2)、通过洗水垢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乙酸的组成和结构、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难点:建立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的酯化反应。 三、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激学法、实验法、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法、自学法、讨论法。 四、课前准备引发学案,准备演示实验所需仪器、药品,编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故事引入】传说在古代山西, 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黑塔率族人移居现江苏省镇江市。在那里,他们觉得酿酒后酒糟扔掉可惜,就放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呢?

【生】醋。 【师】对,它就是“酉”加“二十一日”一一醋。那么醋中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生】乙酸。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的食醋,其主要成分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乙酸。 【板书】乙酸 【师】乙酸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有机酸,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可以用乙酸除去热水瓶里的水垢,喝点醋可以醒酒,烧鱼时放点醋可以去腥等。 这些应用都是由乙酸的性质决定的,那么物质的性质由什么决定呢?【生】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化学史实、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乙酸的分子结构 【板书】一、分子结构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乙酸的分子结构。 【展示】乙酸分子的结构模型 【师】模型中黑色球表示碳原子,蓝色表示氧原子,黄色表示氢原子。由模型可以看出乙酸由哪些元素组成,各种元素原子在乙酸分子中各有几个? 【生】乙酸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子组成为C2HO2。 【板书】1.分子式:CHQ H 0 I II II—c—c—O—II I 2.结构式:11 3.结构简式:CHCOOH 【师】根据结构简式思考一下,乙酸可以看作是由哪两种基团组成的? 【生】甲基和羧基。 【师】乙酸可以看作是由甲基和羧基所组成的,羧基是乙酸的特征基团。 【板书】特征基团:羧基—COOH 【师】乙酸和乙醇一样都含有一0H但由于受其他基团影响,羧基中的羟基表现得更

人教版高二化学羧酸教案

羧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羧酸的定义与分类 2、初步认识几种重要的羧酸 3、掌握乙酸的化学性质 4、能结合有机物的官能团分析出该有机物的化学性质 5、了解羧酸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设计探究实验了解乙酸酸性强弱 2、设计探究实验用一种试剂鉴别甲酸,乙酸和乙醛 3、搭建酯化反应产物球棍模型,掌握酯化反应的反应原理 4、能从乙酸的性质学习迁移到羧酸的性质学习,强化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思维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究、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通过了解羧酸在生产生活中运用,体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 教学重点:乙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本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一、课堂导入: 以趣味视频实验“会跳的实验”引入本节课,原理是醋酸与鸡蛋壳中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反应,说明醋酸有酸性且酸性强于碳酸。再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羧酸(甲酸,乙二酸,水杨酸)的结构简式,发现均含有相同的官能团羧基,因此,将这一类有机物称为羧酸。 二、学习新知: [板书] 羧酸 (一)多媒体展示 1.羧酸概念:由________与________相连构成的化合物。

2.通式:一元羧酸的通式为R—COOH,饱和一元脂肪酸的通式为CnH2nO2。 3.分类:(1)按分子中烃基的结构分 ①脂肪酸 ②芳香酸如苯甲酸:____________,俗名安息香酸。 (2)按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分 ①一元酸:如甲酸________,俗名________。 ②二元酸:如乙二酸:___________,俗名________。 ③多元酸:如柠檬酸: 4、几种重要的羧酸: (1)甲酸 (2)乙二酸 (3)邻羟基苯甲酸 过渡:那么羧酸具有什么性质呢?我们用最熟悉的乙酸为例进行分析 (二)多媒体展示 乙酸分子结构和性质。 教师提问1:在羧基的结构中,当O—H键断裂时,容易解离出H+,那么乙酸是强酸还是弱酸呢? 学生活动1:学生分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并从中选出简单易行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教师总结学生的方案:1、分别取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盐酸和醋酸测其PH 2、分别取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的氯化钠和醋酸钠测其PH 3、将氯化钠和醋酸钠晶体溶于水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 得出结论1:乙酸是弱酸 教师提问2:那么乙酸酸性与苯酚相比呢? 探究活动1:利用下图所示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

乒乓球训练教案

西乡县桑园镇初级中学乒乓球队训练教案 教练员:朱勇

西乡县桑园镇初级中学 乒乓球队训练教案 第一至二周 课题握拍、基本站立姿势、站位、步法、发球、接发球的技术练习 方法讲解法、示范法、自练法、讨论法等。 教具乒乓球、球拍 教学过程: 准备部分: 1、跳跃运动4x8拍 2、活动各关节的练习。 基本部分: 一、握拍、基本站式、站位、步法等的方法及要领 1、讲解并示范握拍、基本站式、站位、步法等的方法及要领及语言提示发。并针及时进行纠正。(横握拍、竖握拍) 【握拍要求】 A、手指、手腕都不能过分紧或过松,会影响击球的命中率。 B、拇指与食指中间握拍把。 【站位及姿势要求】在近台中线偏左的位置,左脚稍前。 2、分组练习。 3、教师循环指导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二、发球、接发球 1、讲解并示范发球、接发球等的方法及要领及语言提示发。并针及时进行纠正。 2、分组模仿练习。 3、教师循环指导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4、分组平击发球或接球的练习。 5、引导观摩、交流。 6、巩固练习。 【要求】掌握适当时机击球。 结束部分: 1、进行放松活动。 2、教师总结。 第三至四周 2

课题步法、发球、接发球的技术练习 方法讲解法、示范法、自练法、讨论法等。 教具乒乓球、球拍 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跳跃运动4x8拍 2、活动各关节的练习。 二、进行练习 (一)、步法练习 1、讲解并示范步法方法及要领及语言提示发。并针及时进行纠正。(横握拍、竖握拍)【步法的分类】 A、单步 B、并步 C、跨步 D、跳步。 2、分组练习。 3、教师循环指导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二)、发球、接发球 1、讲解并示范发球、接发球等的方法及要领及语言提示发。并针及时进行纠正。【发球】A、平击球。B、上手球。 2、分组模仿练习。 3、教师循环指导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4、分组发球或接球的练习。 【发球】 A、单球进行台上规定落球点的发球与练习。 B、单球进行台上不规定落球点的发球与练习。 5、引导观摩、交流。 6、巩固练习。 【要求】掌握适当时机击球。 三、进行放松活动。 四、教师总结。 第五至八周 课题发球、接发球演变成推挡技术练习 方法讲解法、示范法、自练法、讨论法等。 教具乒乓球、球拍 教学过程: 一、自觉做准备活动:(活动各关节的练习。) 二、进行练习 (一)、发球与接发球 1、讲解并示范步法方法及要领及语言提示发。并针及时进行纠正。(横握拍、竖握 3

手球教案---手球游戏和比赛

小手球课教案 _____《快乐的小手球》水平三人教版 明光市苏巷中心小学周祥松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的课程标准、小手球游戏为依据,从学生的健康出发,结合六年级学生身心的特点,利用游戏教学,创建一个快乐、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自主创编游戏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表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手球运动的兴趣,以及合作练习、自我创编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90%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并大胆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动作。 运动技能:通过玩游戏,让85%的学生掌握小手球的运球、传球、射门等动作技术。 身体健康:通过本课学习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的正常发育。 心理健康:在学习中充分展示自我,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品质,亲身体会合作与成功的快乐。 社会适应: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开朗。 三、教法: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围绕手球游戏以掌握手球运动中的传、接、射等基本技术,提高身心素质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体育游戏教学方法和特点的魅力,力求从游戏的新颖性、教法的创新性和寓教于乐的多样性出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合作学习的素养,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运动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学生参与手球运动的兴趣,持球射门的动作要领。 五、教学场地器材: 小手球场小手球20个 六、教学过程: 1、手球游戏,激发兴趣(10′) 课前,学生自己可以在上课场地做手球或体育游戏活动。 师:(吹哨)集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能够同大家一起上课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在这节课上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玩小手球游戏,你们高兴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