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第九章:板块构造)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三 转换型-剪切 7
(大洋中脊)
三. 三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组合类型
在板块分布图上,经常可见三个板块边界相交于 一点,为三个板块汇聚或裂解的邻接点,它是球 面上的板块边界开始或终止的端点。三条板块边 界相交于一点的现象,这一个交点就叫做板块三 联接合点(triple junction 简称三联点)。 与三联点相接的板块边界可以是拉张型、挤压型 或剪切型边界。板块三联接合点在板块构造研究 中具有重要意义。
碰撞型边界特点是: ①地震带极宽,以浅、中源地震为主,最大震级为8.7级。 ②由于岩石圈上部的陆壳古老而复杂,发育了众多的断层, 有许多薄弱带, ③伴有比较强烈的岩浆活动, ④热流值相对较高。 事实上,这类边界是两个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极宽阔而复杂 的地带。而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在大陆发生碰撞之后,板 块的相对运动和沿边界的挤压作用仍然持续着,如亚洲板块 重迭在印度板块之上,结果使该板块边界 ⑤具有正常大陆地壳两倍的厚度(陆壳增厚),这已成其为 一大特点,是造成喜马拉雅山带和青藏高原巨大海拔高度和 使地震带、岩浆活动带变宽的主要原因。
①陆内、陆间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离散板块边界开始发育的雏形。
离 散 边 界 -

洋 中 脊
离散边界演化模式图
A 上涌的岩浆的热能 造成陆壳凸出,膨胀, 产生大量断裂; B.陆壳拉伸和减薄, 中脊裂谷发育,岩浆 流到裂谷之上基性、 超基性岩浆不断补充, 冷凝形成新的海洋岩 石圈,添加到向两侧 运动的板块后缘。; C.持续的扩张进一步 将大陆分离知道狭窄 的海道产生; D.洋中脊系统形成, 大洋盆地发育增长。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初中

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初中

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板块构造的概念1. 板块构造的定义板块构造是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地壳对流的作用下分裂成数块,并以不断运动的方式相互碰撞、挤压和改变形态的过程。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地壳构造和地质现象的形成解释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 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1)地壳板块的分布:地壳板块呈现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全球共有7大板块和多个小板块,分布在地球表层。

(2)板块运动的方式: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板块运动的方式有三种,即辐射型、消减型和滑动型。

(3)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板块之间会发生碰撞、挤压、滑动和拉伸,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

(4)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球表层的板块运动会引起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形等自然灾害。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1. 板块构造理论的历史(1)形成阶段:板块构造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以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为基础,经过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火山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板块构造理论。

(2)发展阶段:板块构造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经过一系列重要的地质探测和理论研究,建立了如今的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并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学领域。

2. 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贡献(1)对地壳运动的解释:板块构造理论为地壳运动提供了全新的解释方式,即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球内部对流的结果,解释了地震、地质构造、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的成因。

(2)对自然灾害的预测:板块构造理论为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人们对自然灾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板块构造的基本过程1. 地壳运动的原因(1)地幔对流:地幔的热对流是地壳板块运动的原因之一,地幔底部的热源不断向上输送热量,使地幔物质发生对流,导致地壳板块产生运动。

(2)地壳内部能量释放:地壳内部的热量、压力等能量不断释放,也是导致地壳板块运动的原因之一。

普通地质学 第9章 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 第9章 板块构造

第9章板块构造一、名词解释磁条带极移贝尼奥夫带转换断层洋隆冈瓦纳古陆劳亚古陆特提斯海离散(扩张)板快边界汇集(俯冲)板快边界消减带扩张极蛇绿岩套构造混杂岩席状岩墙裂谷海沟岛弧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日本海型大陆边缘安第斯型大陆边缘陆壳洋壳大陆岩石圈大洋岩石圈剩磁热点地幔柱三连点克拉通地槽地台构造形迹构造体系二、是非题1.本世纪六十年代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成为地质学领域的一次“新的革命”。

()2.板块构造学是德国人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3.尽管磁轴可以变换其指向,但它总是保持与地球旋转轴非常接近的位置。

()4.各种板块边界都有非常类似的构造特征。

()5.沿板块扩张边界频繁的地震活动是以强震及深震为其特征。

()6.沿板块的汇聚边界频繁的地震活动是以强震及深震为其特征。

()7.转换断层是海底扩张不均衡的产物。

()8.转换断层也可以是板块的边界,所以其地震活动也是频率高且震级很强为特征.()9.迄今为止已记录到的最深的震深在大约700km左右。

()10.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边界线的一段。

()11.一个岩石圈板块的各个部分都以同样的线速度运动。

()12.每个岩石圈板块都有一个叫做扩张极的参考点,至少在理论上应该有的。

()13.每个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可以说是围绕扩张轴在旋转。

()14.板块的扩张速度可以借助于洋壳的磁条带的研究而算计出来。

()15.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的问题已走出猜测的迷雾。

()16.软流圈可能有一种缓慢的对流运动。

()17.热柱是从地幔深部上升的热而较轻的物质柱体。

()18.热柱可能是夏威夷群岛等持续长时间火山作用的原因。

()19.现在尚无任何结论性证据说明地球岩石圈以下正在进行任何形式的对流。

()三、选择题1.下列哪种现象不能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

()a.大西洋两岸大致平行 ;b.澳大利亚独特的有袋类动物群表明了该大陆已被分隔很久了 ;c.深海钻探发现的最老沉积物的时代是侏罗纪 ;d.欧洲和北美的侏罗纪岩石的古地磁测定表明磁北极有不同的位置。

高中地理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

高中地理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是地球地壳变动的重要内容,它们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巨大变化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以下是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的类型:- 构造性地壳运动:地球表面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引起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 变质性地壳运动:地壳板块经历高压、高温条件,使岩石发生变质过程,形成大理石、片岩等变质岩石。

- 破碎性地壳运动:地壳板块发生断裂、滑移等破碎状况,形成断层和地裂缝。

2. 板块构造的特点:板块构造的特点:- 板块:地球表面由多个相对稳定的板块组成,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 构造:板块之间存在板块边界,包括边界类型有:边界、转换边界和俯冲带。

- 作用: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推动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3. 板块构造的影响:板块构造的影响:- 地震活动:板块边界处的构造应力积累导致地震的发生,地震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

- 火山活动:板块边界发生俯冲作用时,岩浆活动会引发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貌。

- 山脉形成:板块碰撞或挤压引发大规模地壳抬升,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4. 板块漂移理论:板块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地质学家韦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大陆板块会在地球历史上漂移,形成过去和现在的大陆位置。

- 海底扩张:1960年代,海洋学家赫胥黎提出海底扩张理论,认为板块边界处海底喷发的岩浆充填了新的海底地壳,导致板块扩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是理解地球地质现象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动过程和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km的巨大板块构成,全球岩石圈可分成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其余均包括大陆和海洋。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和张裂形成的。

六大板块的常考区域如下:
东非大裂谷、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

冰岛的火山: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张裂。

喜玛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发生板块碰撞。

青藏高原: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

安第斯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

大西洋: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

白令海峡: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分界线。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普通地质学12(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12(板块构造)

这种解释不被地质学家接受
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面漂移 潮汐摩擦阻力与离极力太小,不足以引起大陆漂移 大陆如何拼合的一些具体问题未能妥善解决
人们依然认为地壳是以升降运动为主,大西洋以 前隆起,动植物是迁移过去的 大陆漂移说被搁置了20年 直到海洋科学的发展,才给大陆漂移说注入新的 活力
第四节 板块构造的发展
地幔柱
第四节 板块构造的发展
地体
第四节 板块构造的发展
大陆边缘
主动型 被动型
本章结束
洋底从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张,使洋底 不断更新。 洋底的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 运动的结果,运动的力量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内部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裂 谷的形成。 地幔对流速度1cm/a,洋脊生命约为2—3亿年,整 个大洋3—4亿年,这就决定了洋底沉积物总厚不和 洋底缺少更老年代的岩石。
第三节 威尔逊旋回
地中海是大洋演化另一个阶段(终了期)的典型。这一阶 段大洋已不再增生,在俯冲作用下,大洋的规模急剧缩小。 今天的地中海只有很少的古特提斯大洋壳的残余,不久将要 完全闭合。 大洋演化的最后阶段就是完全闭合,留下一条古大洋的遗 迹,结束了大洋的演化。喜马拉雅北侧的雅鲁藏布江蛇绿 岩带,代表印度次大陆块与亚洲大陆块之间的碰撞缝合线, 它也是古特提斯洋的遗迹。
普通地质学
第九章 板块构造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莫霍洛维奇,1909年,发现地震P(纵波) 在地下56km处存在一个间断面,其上物质波 速为5.6km/s,其下物质波速为7.8km/s。这 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2.古登堡。1914年,测定2900km处存在一个 间断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3.莱曼,1936年,分出内核和核 4.古登堡,1926年,发现100-200km处存在 地震波减速带,软流圈。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笫九章板块构造
太平洋内许多海山呈 北西向线状排列,其火山
岩的年龄由南东向北西依
太平洋中的海山及火山岛链图
次变老。地幔上部存在热源,称为热点。热点的成因与地幔柱
(地幔热物质呈柱状体上升)有关。热点中地幔物质熔融形成
岩浆,喷出后形成火山。由于热点长期保持固定位置,岩石圈
板块却在热点上不断运动,所以形成了线状排列的火山链。火
③ 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对洋底进行地磁,重力,地 震和地热等测量,为查明洋底构造物质成分以及 洋壳结构提供了重要资料。
④ 海底钻探取样及对样品分析及综第7合页研/共究37页。
2、海底地形单元的认识
根据海底起伏状况和海水深度,海底地形分为四个基本单元: ① 大陆架:大陆岸外的浅水水底, 是与大陆相接的非常平缓的平台, 平均坡度约 0.1°。一般水深由数 十米至100~200米。各地大陆架 的宽度不均等,宽者达1千多公里 (北冰洋的欧亚沿岸),窄者仅 几公里或基本缺失(南美两岸)。
第9页/共37页
3、 海底在扩张
① 洋脊的发现
洋底并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表面有巨大的地形起伏。洋脊 是全球大洋洋底的巨大山脉。在大西洋,洋脊是一条对称平分大
西洋为东西两部分的洋脊,称为大西洋洋中脊;在太平洋,洋脊 偏于东侧,称为东太平洋洋隆;在印度洋,洋脊呈倒 Y字型。其
西南支与大西洋洋中脊相联,东南支与东太平洋洋隆相接。大西 洋洋中脊向北经过冰岛向北冰洋延伸。
60年代初布拉德,取大陆坡一半深度, 沿约900米的等深线作为拼接基线,运用 计算机将南大西洋两侧大陆拼接成最佳 图式,拼接结果发现大陆漂移过程中并非 单纯的测向平移,还兼有不同程度的旋转。
第4页/共37页
北方湾
联 合 古 陆
二叠纪
(225百万年前)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或⼤地构造运动。

对于古代的地壳运动,主要依据沉积场所的特征、构造变形和地层接触关系等地质遗迹来进⾏推断。

构造运动的起源主要有地球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等。

⼀般认为是由地幔对流引起的岩⽯圈板块运动所导致的。

地球内部的能量引起地壳或岩⽯圈物质的机械运动,表现为岩⽯层褶皱和断裂,导致岩⽯发⽣变位⽅式的⽔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即所谓的造⼭运动和造陆运动。

构造运动既有缓慢进⾏的,也有剧烈进⾏的;既有⽔平运动,也有升降运动。

研究地壳运动的成因,往往依不同参照物来提出相关理论。

⽐如Ⅰ.以银道⾯为参照物研究地壳运动,认为地壳运动是由银⼼捕获太阳绕其旋转⽽造成的,地壳的位置变化主要是全球性海陆变迁。

地球形成以后,除陨⽯降落外,地球的固态物质基本保持不变。

地球上有地⽅隆起,就得有地⽅凹陷,全球性海陆变迁不是固态地壳的⼤⾯积⾼低变化,⽽是全球性的海⽔变化。

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凸出,⽽南半球向内凹。

北极⾼出球⾯19⽶,南极低于球⾯26⽶,南北极相差45⽶。

从⾚道⽅向看,地球近似⼀个“梨”的形状。

⾼出球⾯的北极是海⽔覆盖的北冰洋,⽽低于球⾯的南极却是陆地。

南极洲的最⾼峰是⽂森峰,海拔4897⽶。

这表明北极海平⾯⾼于南极近5000⽶。

在地史中发⽣过⼏次全球性海进海退事件,海进时形成海进的沉积建造,产⽣灰岩,有海⽣动物化⽯;海退时形成海退的沉积建造,有煤形成,有陆⽣动植物化⽯。

这种海进海退的地壳运动现象是由于地球绕银河中⼼转动⽽出现的。

由于地球⾃转并受太阳、⽉球引⼒作⽤⽽形成潮汐,地球表⾯的⽔在引⼒⽅向呈⾼凸出。

地球北极的⽔⽐南极凸出的⾼,说明在地球北极⽅向存在引⼒要⼤。

不过,地球既在地⽉系⼜在太阳系中⾃转和公转,应该出现北极的⽔凸变化,但实际上是依旧不变的,视乎说明地球北极⽅向的引⼒与地⽉系和太阳系⽆关。

由于地轴倾斜于黄道⾯(夹⾓66°34′),地球⾚道⾯与黄道⾯的夹⾓为23°2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冈瓦纳亲缘地区对比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魏格纳的大陆复原图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Wegener大陆漂移学说主要依据
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南美和非洲、欧亚在地
层、岩石和构造上相呼应;
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中
1970在汉堡重 新命名的魏格 纳街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在Wegener前,有人已经有了活动论的思想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注意到了非洲西海岸和南美东海岸线
如此吻合,不大可能是偶然的巧合;
1658年,法国R.P.F普拉塞认为,南美洲和非洲曾一度相连而后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之父
1880年11月1日生于德国柏林 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探险家
1905年获柏林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1910年,病中偶然翻阅世界地图,
产生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想法
1880-1930
1912年6月在法兰克福地质协会上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理论
泛大陆复原图
从16世纪就有人认识到大西洋两岸 海岸线的拟合,1858年斯尼德绘制 了暗示以前大西洋两岸相连接的图 件;1910年Taylor绘制了这样的拟 合图;1915年Wegener发表了这个 泛大陆(超大陆)的复原图。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南半球诸陆计算机拟合图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冈瓦纳古生代植物分布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统; 舌羊齿:下二叠统; Uramerian下二叠统 舌羊齿/Ura混合,下二叠统; 舌羊齿/Cath混合,下二叠统; 冰川的大致范围
来又分开了;
19世纪末,Suess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
而将他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冈瓦纳;
1912年,Wegener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
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做了论证。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地质学史上还有灾变论与渐变论之争。19世纪初多数科学家 都已认识到地壳是逐渐形成的,生物也是不断变化的,但是这种 变化是突然发生的,还是逐渐发生的,看法不一,形成灾变论和 渐变论两种学派。
板块构造前的大地构造假说,基本上都是固定论,不承认
地壳/岩石圈有过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其运动方式主要是垂向为主。 认为地质历史中洋陆面貌没有根本的变化。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第九章 板块构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展学说 板块构造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大陆岸线拟合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运用构造带复原大陆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龙;舌羊齿;
C-P: 南美洲、非洲中部、南极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都
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上述很多地区现今处于赤道附近的热 带。相反,北半球(除印度)同时期没有同时代的冰川遗迹;
Wegener还测量了格陵兰和欧洲之间的距离,发现在扩大。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egener大陆漂移学说基本要点
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巨大陆 块——联合古陆或泛大陆Pangea,当时只有一个陆,围绕它 只有一个泛大洋。
以后由于各大陆分离,张开了大西洋与印度洋,泛大洋收 缩成现今太平洋。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在近代地质学史上,曾有一场长期的争论---水成论和火成论 的争论。水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水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 水成岩。火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火山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 是火成岩。讲水就排斥火,讲火就排斥水,水火之争,愈演愈烈。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第九章 板块构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大陆漂移学说 海底扩展学说 板块构造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地球科学是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通常是尖刻的论 战和许多小规模的辩论才形成的。
地质学史上有名的论战:水-火论,灾变论-渐变论,固定论-活动论
大陆漂移的古气候复原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冰川沉积分布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依据冰川沉积复原大陆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兽孔目和舌羊齿复原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1930年第4次赴格陵兰探险时遇难
1931年5月,魏格纳哥哥库尔特(汉堡大学教授)发现魏格纳遗体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魏格纳和他的 家人乘坐气球
© 2012,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普通地质学---板块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