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合集下载

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荧光分子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摘要摘要许多金属离子是生命过程中必须的痕量元素,当它们的浓度高于正常值时会毒害生物细胞。

因此发展检测这些金属离子的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荧光分子探针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响应时间快、检出限低、操作方法简单等显著优点,水溶性好和吸收在长波长波段的荧光化学传感器越来越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

论文以一种双齿亚磷酸酯配体M为催化剂,利用经典的Buchwald-Hartwig偶合反应合成了荧光分子探针化合物1。

探针1可以选择性识别水中的Al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Al3+的定量分析。

另外通过胺类和卤代烃的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种基于甲基吡啶和间氨基苯酚的荧光分子探针化合物2,可用于实现对Al3+和Fe3+、Cr3+的识别。

向化合物2溶液中加入Al3+后,荧光强度显著增加,并伴随着溶液颜色的明显变化,可以实现对Al3+肉眼识别。

再向铝配合物溶液中加入同浓度的Cr3+和Fe3+进行滴定实验,荧光几乎被完全淬灭,而且可以在低浓度范围识别Cr3+和Fe3+。

论文还由2,4-二甲基-7-氨基-1,8-萘啶和水杨醛合成了一种希夫碱化合物3。

化合物3对Fe3+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而且响应时间只有1分钟。

由于Fe3+的顺磁性,化合物3与Fe3+络合后的荧光强度与游离的配体相比降低到了1/10,荧光几乎被完全淬灭。

而在0~30μmol/L Fe3+的小浓度范围内呈现了良好的线性关系,所以在低浓度范围内,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化合物3对Fe3+的定量检测。

关键词:荧光分子探针金属离子水杨醛AbstractAbstractMany metal ions are essential and trace elements to the life process.But excessive metal ions can poison the biological cell.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some methods for detecting these metal ions.Fluorescent molecular probe has the advantages of good selectivity,high sensitivity,fast response,low detection limit,simple operation method and so on.Excellent water solubility and the emission in the long wavelength of the fluorescence chemical sensor is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by the scientists.In this paper,the fluorescence molecule probe compound1was synthesized by a bidentate phosphite ligand M and a classical Buchwald-Hartwig coupling reaction. The probe1can selectively identify Al3+in water,and quantitatively analyze Al3+to a certain extent.In addition,a fluorescent molecule probe compound2was synthesized based on methylpyridine and m-aminophenol by the coupling reaction of amines and halogenated hydrocarbons.It also showed good selectivity and high sensitivity for Al3+and Fe3+,Cr3+.After adding Al3+to the compound2solution,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and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olor of the solution, Al3+can be recognized by the naked eye.The addition of Cr3+and Fe3+to the aluminum complex solution was carried out.The fluorescence of aluminum complex solution was almost completely quenched,and Cr3+and Fe3+could be identified in the low concentration range.A Schiff based compound3was synthesized from 2,4-dimethyl-7-amino-1,8-naphthyridine and salicylaldehyde for the detection of Fe3+. Compound3showed good selectivity and sensitivity to Fe3+,and the response time was only1minute.Due to the paramagnetism of Fe3+,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compound3complexed with Fe3+was reduced by10-fold compared with that of free ligand,and the fluorescence was almost completely quenched.And the linear is correlation in range of0~30μmol/L Fe3+,so we can realize the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Fe3+with compound3in the low concentration range.AbstractKey words:Fluorescent probe;Metal ion;Salicylaldehyde目录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1)1.1概述 (1)1.2荧光及荧光参数 (1)1.3荧光分子探针的几种响应机理 (2)1.3.1顺磁性荧光猝灭 (2)1.3.2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3)1.3.3光诱导电荷转移(PCT) (3)1.3.4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4)1.3.5激基复合物形成 (5)1.4常见的荧光团 (6)1.4.1蒽醌、氧杂蒽酮和吖啶酮 (6)1.4.2香豆素 (6)1.4.3罗丹明 (7)1.4.4BODIPY (9)1.4.54-氨基-7-硝基苯并恶-1,3二唑(NBD) (9)1.4.6萘二甲酰亚胺 (10)1.5用于检测Fe3+的荧光传感器 (11)1.6用于检测Cr3+的荧光传感器 (13)1.7用于检测Al3+的荧光传感器 (16)1.8课题的提出 (21)第二章实验部分 (22)目录2.1引言 (22)2.2实验部分 (23)2.2.1实验试剂与药品 (23)2.2.2实验仪器 (25)2.3.1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路线 (25)2.3.2荧光探针分子的合成步骤 (27)2.3.2.12-羟甲基吡啶(b1)的合成 (27)2.3.2.22-溴甲基吡啶(b2)的合成 (28)2.3.2.32,4-二甲基-7-氨基-1,8-萘啶(c1)的合成 (29)2.3.2.6化合物1的合成 (30)2.3.2.7化合物2的合成 (34)2.3.2.8化合物3的合成 (38)第三章结果与讨论 (43)3.1光谱测试实验 (43)3.1.1光谱测试方法 (43)3.2化合物1的光谱研究 (43)3.2.1化合物1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摩尔消光系数的测定 (44)3.2.2化合物1对金属阳离子的选择性 (44)3.2.3化合物1的抗干扰能力 (45)3.2.4化合物1对Al3+的识别 (46)3.2.5化合物1的响应时间 (47)3.2.6化合物1和Al3+的计量关系 (48)3.2.7pH对化合物1识别Al3+的影响 (49)3.2.8化合物1识别Al3+的可逆性 (50)3.3化合物2的光谱研究 (51)3.3.1化合物2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摩尔消光系数的测定 (51)3.3.2化合物2对金属阳离子的选择性 (52)3.3.3化合物2的响应时间 (53)3.3.4化合物2的抗干扰能力 (54)目录3.3.5化合物2对Al3+的识别 (55)3.3.6化合物2识别Al3+的紫外吸收图 (56)3.3.7化合物2+Al3+体系对Cr3+的识别 (57)3.3.8化合物2+Al3+体系对Fe3+的识别 (58)3.3.9化合物2和Al3+的计量关系 (59)3.2.10pH对化合物2识别Al3+,化合物2+Al3+体系识别Cr3+的影响 (60)3.2.11化合物2识别Al3+的和化合物2+Al3+体系识别Cr3+的可逆性 (61)3.4化合物3的光谱研究 (62)3.2.1化合物3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摩尔消光系数的测定 (62)3.4.2化合物3对金属阳离子的选择性 (63)3.4.3化合物3的响应时间 (64)3.4.4化合物3的抗干扰能力 (65)3.4.5化合物3对Fe3+的识别 (66)3.4.6化合物3识别Fe3+的紫外吸收图 (67)3.4.7化合物3和Fe3+的计量关系 (68)3.4.8pH对化合物3识别Fe3+的影响 (69)3.4.9化合物3识别Fe3+的可逆性 (70)3.5本章小结 (71)3.6课题的不足 (72)参考文献 (73)致谢 (82)个人简历 (83)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概述发展检测生物体内和环境中的金属离子及其浓度的技术方法一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研究

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研究

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研究荧光探针是指能够发出荧光信号的化合物,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对荧光探针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荧光探针的种类和应用荧光探针可分为有机荧光探针和无机荧光探针两类。

有机荧光探针主要是有机分子,如荧光素、罗丹明等,这些分子通常是有机合成的产物。

无机荧光探针则主要是金属配合物和半导体材料,如铁离子的三价荧灵、硫化锌等。

在生物医学领域,荧光探针常常被用于生物标记、药物筛选等方面,还可用于实现荧光分子成像、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等技术。

二、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为了满足对荧光探针性能的不断提高需求,研究人员不断地在荧光探针的结构、荧光发射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一种新型的荧光探针合成方法就是将荧光探针与纳米材料结合起来,既能够保留荧光探针的优点,又能够克服荧光探针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了荧光探针的性能。

这种合成方法需对纳米材料特点进行了解,选择适合的荧光探针,然后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如疏水作用、范德华力等)将两者结合起来。

另外,还可以利用交联剂等方法将荧光探针与高分子材料等结合起来。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荧光探针更好地位置稳定,还可以通过化学修饰等方法增强荧光探针的荧光强度和selectivity,有利于其应用于生物体系等领域。

三、新型荧光探针的应用新型荧光探针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物医学领域。

例如,利用荧光探针对生物样本进行成像分析,可以为生物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荧光探针还可用于检测DNA/RNA、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变化。

在药物筛选方面,荧光探针可以用于高通量筛选、测定药物与靶标的亲和力等方面。

此外,新型荧光探针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例如,在水质检测中,荧光探针可作为水中污染物的检测工具之一。

总之,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需要跨学科的合作。

随着研究深入,相信新型荧光探针将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标题:新型荧光探针的合成与应用研究摘要:荧光探针是一种用于分析检测、生物成像和治疗的重要工具。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新型原料合成的荧光探针,并探讨了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具体包括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合成、性质表征及其在细胞成像和药物治疗方面的应用。

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荧光探针具有优异的荧光性能、细胞渗透性和药物载体效果,对于生物成像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潜力。

关键词:荧光探针;合成;应用;生物成像;药物治疗1. 引言荧光探针是一种能够通过吸收和辐射光来产生荧光信号的物质。

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分子探测、DNA/RNA检测、蛋白质表达分析和细胞成像等领域,还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载体。

过去几十年中,许多荧光探针已经被开发出来,但是它们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荧光性能不稳定、细胞渗透性差和药物载体效果不佳等。

因此,研发新型荧光探针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分子探针的设计与合成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一种新型原料作为荧光探针的基础材料。

该原料具有优异的荧光特性,可以用来实现高强度和长寿命的荧光信号。

我们设计了一种经过修饰的合成路线来合成荧光探针。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种具有高反应活性的官能团作为合成启动基团,并通过化学反应将其引入到原料中。

然后,我们利用合成方法对原料进行反应性修饰,以增加荧光性能和细胞渗透性。

最后,我们通过纯化和表征技术来纯化目标化合物,并确定其结构和荧光性能。

3. 性质表征我们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等技术对合成的荧光探针进行了表征。

结果显示,荧光探针在可见光区域有强烈的吸收和荧光信号,并且具有优秀的光稳定性和荧光寿命。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荧光探针的荧光蛋白共价结合能力,并验证了其在药物载体方面的潜力。

4. 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为了评估该荧光探针在生物领域的应用潜力,我们进行了细胞成像实验。

我们选择了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的细胞系,并将荧光探针与细胞共孵育。

结果显示,荧光探针可以穿透细胞膜并与内部分子结合,产生强烈的荧光信号。

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荧光探针是一种能够发射荧光的化学物质,可以应用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等领域。

荧光探针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是近年来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一、荧光探针的合成荧光探针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充分考虑其结构和性质。

一般来说,荧光探针的结构要具有明显、特异的活性中心,如酰胺、氨基、羧基等。

同时还要注意其空间结构,使其能够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的、强烈的化学反应,产生荧光信号。

在荧光探针的合成中,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和反应试剂很重要。

一些高效、专一的反应如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亲核取代反应等都可以用于荧光探针的合成。

在反应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优化反应条件,找到最优的反应条件,以获得最好的合成效果。

二、荧光探针的应用荧光探针可以应用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等多个领域。

在生命科学中,荧光探针主要用于生物分析、细胞成像等方面的研究。

荧光探针可以标记蛋白质、核酸、酶等分子,以实现这些分子的检测和监测。

同时,荧光探针还可以用于细胞成像,可以追踪和观察细胞内分子的运动和变化,研究细胞代谢过程、细胞信号转导等生命科学领域的问题。

在环境科学中,荧光探针可以用于环境污染的检测和监测。

荧光探针可以检测水体、土壤等环境中的特定分子,并实现追踪和监测。

比如,可以用荧光探针检测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以及土壤中的化学工业废渣等污染物。

荧光探针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环境污染的检测和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医学领域中,荧光探针可以用于生物分析、病理诊断等方面的研究。

荧光探针可以标记检测生物体内的分子,例如荧光免疫分析技术中使用荧光探针检测血液中的蛋白质、荷尔蒙等分子。

同时,荧光探针还可以用于病理诊断,如肿瘤标记、细胞分子的检测等方面的研究。

三、荧光探针的发展随着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荧光探针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近年来,国内外的许多科学家们都在积极研究和发展新型的荧光探针。

《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范文

《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范文

《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金属离子在生物、环境、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因此,开发高效、灵敏的金属离子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金属离子荧光探针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实时监测等优点,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重点研究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性能及其应用。

二、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1. 材料选择与合成路线设计本研究选择了一种新型的荧光染料和金属离子配体,通过化学反应将两者结合,形成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金属离子荧光探针。

合成路线包括反应物的制备、反应条件的优化及产物的纯化等步骤。

2. 合成步骤与实验条件(1)反应物的制备:按照一定比例将荧光染料和金属离子配体混合,进行溶解和搅拌。

(2)反应条件的优化:通过调整反应温度、时间、pH值等参数,优化反应条件,使产物具有较高的纯度和产率。

(3)产物的纯化:采用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对产物进行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

三、性能研究1. 光谱性能分析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光谱性能,包括激发波长、发射波长、量子产率等参数。

2. 选择性和灵敏度分析在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情况下,研究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对特定金属离子的选择性。

同时,通过测定不同浓度金属离子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分析探针的灵敏度。

四、应用研究1. 生物样品中金属离子的检测利用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可以实现对生物样品中金属离子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

例如,可以用于细胞内金属离子的成像、酶活性检测等方面。

2. 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如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大气中金属污染物的监测等。

这有助于评估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3. 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在材料科学领域,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可用于材料性能的评估和表征。

例如,可以用于检测材料中的金属元素含量、评估材料的稳定性等。

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博士生在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

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博士生在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

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博士生在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荧光探针是一种在化学和生物学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的工具,它们可以通过发射可见光的方式提供分子或生物分子的定量检测和可视化信息。

在分析化学领域,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博士生在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重点探讨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一、引言荧光探针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学诊断等领域。

然而,传统荧光探针存在灵敏度低、选择性不够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开发新型荧光探针来解决这些挑战。

二、设计原理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荧光染料或荧光基团作为荧光信号的发射源;其次,需要设计特定结构的分子或配体,以实现对目标分析物的高选择性和灵敏度;最后,需要确保荧光探针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如稳定的荧光强度和较长的发射寿命。

三、合成方法在实验室中,博士生通过有机合成方法来合成新型荧光探针。

通常,合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选择合适的原料和合成路径;然后,通过化学反应将原料转化为目标产物;最后,通过纯化和表征等手段确认产物的结构和性质。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博士生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了一系列新型荧光探针,并对其进行了光谱分析和性能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这些荧光探针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能够对目标分析物进行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

五、应用前景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在分析化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们可以在环境监测中检测污染物的存在和浓度,也可以用于食品安全领域的农药残留检测。

此外,新型荧光探针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通过对生物分子的荧光标记来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六、结论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是分析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博士生在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和合成方法的重要信息。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加入到这一领域,为我们的科研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种简单且有效的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成像研究

一种简单且有效的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成像研究

一种简单且有效的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成像研究铜离子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

因此,合成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铜离子荧光探针用于铜离子的成像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有机小分子的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成像研究中的应用。

铜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要求具备以下特点:高荧光量子产率、选择性结合铜离子、快速的响应时间、良好的光学性质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本文中,我们选择了一种有机小分子为基础骨架,通过在骨架上引入特定的功能基团,实现对铜离子的高选择性和灵敏度。

首先,我们选择了一种含有杂环结构的芴衍生物作为骨架。

芴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良好的光学性质,可以作为荧光标记物。

然后,在芴骨架上引入了含有硫原子的螯合基团,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dithioamide)和巯基(thiol)等。

这些硫基团具有与铜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的能力,并且使荧光探针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其次,我们通过控制骨架中的柔性连接基团的密度和长度,调控荧光探针的构象和荧光性能。

比如,在骨架中加入含有碳链的亚硫酰基(sulfonyl)基团,可以增加骨架的柔性,使探针能够更好地适应目标物体表面的形状和结构。

此外,一些氨基基团也可以被引入以增加与环境中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加探针对铜离子的选择性。

最后,我们将合成的铜离子荧光探针应用于生物成像领域。

通过将探针标记于细胞中,可以实现对铜离子在活细胞中的动态过程的实时监测。

在成像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荧光信号的增强以及荧光图像的变化,从而得到铜离子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运动情况。

这种基于铜离子荧光探针的成像方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有助于对铜离子在生命体内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有机小分子的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生物成像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精确设计骨架结构和功能基团,我们实现了对铜离子的高选择性和灵敏度。

这种荧光探针具备许多理想的性质,如高荧光量子产率、快速的响应时间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2024年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范文

《2024年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范文

《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和应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荧光探针作为一种高效、灵敏的检测工具,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金属离子荧光探针以其独特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成为了研究领域的热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过程,并探讨其性能及实际应用。

二、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本研究所合成的金属离子荧光探针采用了一种新型的配体结构,通过配位作用与金属离子结合,从而产生荧光信号。

合成步骤如下:1. 合成配体:以苯胺为原料,经过多步反应,成功合成出目标配体。

在合成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确保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2. 合成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将配体与目标金属离子在适宜的溶剂中进行配位反应,得到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

该过程需在室温下进行,以避免对探针性能的影响。

三、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性能1. 选择性:该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对特定金属离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能够在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情况下,实现对目标金属离子的高效检测。

2. 灵敏度:该探针的灵敏度较高,能够在较低浓度下实现对目标金属离子的检测。

同时,该探针具有较低的检测限,提高了其在低浓度环境下的应用价值。

3. 稳定性:该探针在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荧光信号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四、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应用1. 生物医学领域:该新型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可用于细胞内金属离子的检测和成像。

通过将探针引入细胞内,实现对细胞内金属离子的实时监测,有助于研究细胞内金属离子的代谢和作用机制。

2. 环境监测领域:该探针可应用于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检测。

将探针加入水样中,通过观察其荧光信号的变化,实现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快速检测和监测。

3. 材料科学领域:该探针可用于材料中金属离子的分析和鉴定。

通过将探针与材料进行反应,实现对材料中金属离子的检测和定位,有助于评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质研究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专业及班级应用化学1101班姓名王彩花学号1115020104指导教师李侃社、李锦、闫兰英、牛红梅、康洁、朱雪丹、陈创前、章结兵日期2015年03月27日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3 铜离子荧光探针1.3.1发展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社会科技的发展铜元素作为生物体内所必需的一种微量重金属元素和必需的营养素在各个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在细胞中的含量仅次于锌和铁,在各种有机体的基本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铜离子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小,但铜缺乏可导致生长和代谢的紊乱,铜离子的含量过多同样也会对生物体产生巨大的毒害作用。

体内的铜离子代谢平衡受到破坏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例如缅克斯综合症、威尔森氏综合症、家族性肌萎缩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疾病。

因此,寻求一种快速灵敏简便的铜离子检测方法在生物研究和医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金属离子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其识别和检测是化学、生物学、临床生物学及环境学众多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

目前,检测Cu2+已知的主要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电化学法、荧光光谱法等。

其中荧光法因检出限低、操作简单和高选择性,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它是一类能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并适合直接检测或带有可检测标记物的高效探测试剂,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在揭示和了解生命的奥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环境监测等重要科学研究领域,对光学探针技术提出了大量崭新的课题,目前主要集中在蛋白质、核酸和多肤等生物大分子分析,生物药物分析,超痕量和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分析等。

由于二价铜离子是d轨道结构顺磁性离子,对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性,大多数报道的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都是猝灭型的,在探针识别客体时荧光猝灭不利于高通量信号输出,所以开发高灵敏、高选择性的荧光增强型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具有重要意义。

在近几年中,文献报道了多种基于不同检测机理的铜离子荧光探针,基于化学反应机理的铜离子荧光探针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和其他方法相比,荧光探针具有高选择性、灵敏度、实时监控、方法简便、取量少等优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水质和土壤分析、临床化验、海洋考察、工业流程控制以及地质、冶金、农业、食品和药物分析等领域。

所以努力研究设计并合成出具有更高选择性和检测灵敏度的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3.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997年,Czafinik等首次利用该机理设计合成了罗丹明B酰肼探针(图1),该探针可以选择性识别铜离子,其原理是基于铜离子催化罗丹明B酰肼水解生成强荧光的罗丹明B分子。

图12006年,Zeng等报道了一种高度选择性的Cu2+荧光探针,该探针采用硫冠醚结构作为探针的识别基团而荧光基。

团则为BODIPY染料。

由于PET作用,探针本身的荧光强度十分微弱,当探针的识别基团与Cu2+螯合后(图2),PET受到限制,探针的量子产率从之前的0.016增至0.13.发出强烈荧光。

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有检测的离子(Ca2+、Mg2+、Mn2+、Fe3+、Co2+、Ni2+、Cu2+、Zn2+)中,该探针对Cu2+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性。

最后成功的应用于活细胞荧光成像检测,有助于帮助阐释亚铜离子在细胞内的生理学及病理学作用。

图22010年,D omaille D W等对此探针进行了改进。

将硫冠醚结构连接到BODIPY的5位,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探针结构。

该探针与Cu2+螯合后荧光强度随之增加了20倍,并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

2012年,Molinat等人通过氮杂1,3一丁二烯将芘与对甲氧基苯甲醛相连合成得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在乙腈溶液中能够对Cu2+产生选择性响应(图3)。

Cu2+加入后,乙腈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荧光强度增加22倍;而在乙腈一水混合溶液中却表现对Cu2+和Hg2+的同时响应,荧光强度分别增加10倍和13倍。

图32012-2014年,钱旭红等人利用了N-丁基-4-溴-5-硝基-1,8-萘酰亚胺的高反应活性,设计了两个基于ICT原理的专一性识别Cu2+的比率荧光探针。

化合物的结合减弱了共轭氮原子对荧光团的供电子能力,导致最大发射波长由525nm蓝移至475 nm,荧光颜色由黄绿色变为蓝色,可以非常方便地用肉眼直接观测。

对Cu2+有很高的灵敏度,其最低检测限可达l0nmol/L.Vakkallcheril S.Jisha等报道的铜离子荧光探针,一种分子(图4)中存在萘酰亚胺和萘两个荧光发色团,可发射339nm和525 nm两种波长的光,但由于连拉基团中的磺酰基团可与Cu2+络合,从而阻止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使得该荧光探针遇Cu2+后主要发射波长339nm的光。

图4最近,张晓兵等报道了Cu2+荧光探针是一种罗丹明类化合物(图5),在Cu2+的作用下其螺胺环开环可产生强荧光,可用于检测HeLa细胞中的Cu2+浓度。

图5荧光探针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方法简便,取样量少等优点,但寻找新的铜离子荧光传感器仍然是一个热的研究领域。

1.4 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荧光分子探针的识别原理可分为光诱导电子转移(PET,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分子内共轭电荷转移(ICT,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和激基缔合物(excimer)等。

1.4.1光诱导电子转移(PET)基于PET识别机理的荧光探针,识别基团中通常含有能提供高能孤对电子的负电荷原子(如N原子),它能够将其中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激发态的荧光团上,占据荧光团的激发空轨道,阻止荧光团激发态电子回到基态,从而导致荧光的猝灭。

然而,结合阳离子后,识别基团的还原电位升高,相应的最高分子占据轨道(HOMO)的能量低于荧光团的能量,结果导致光诱导电子转移被禁止,荧光发射强度增大。

1.4.2分子内电荷转移(ICT)不同于PET机理的荧光探针,在基于ICT机理的荧光探针中识别基团与荧光团直接相连,其给电子基上的孤对电子与荧光团形成共轭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光照激发态的分子,给电子基与荧光团之间就能够发生分子内电荷转移。

然而,当识别基团结合了客体离子后,不但分子的最低能量占据轨道(LUMO)与最高能量占据轨道(HOMO)之间的能隙会发生变化,而造成荧光强度的变化,而且分子内的ICT效应也会受到影响,而导致荧光最大发射波长发生移动。

1.4.3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是指两个荧光团在足够靠近时,当供电子体受激发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态,该电子回到基态前,通过偶极子的相互作用,发生电子向另一个供电子体转移的过程。

FRET荧光探针的组成和其他荧光探针不同,它是由受体、连接臂和至少两个的荧光团组成的,这两个荧光团一个是能量给体(donor),另一个是能量受体(acceptor)。

如果两个以上的不同的荧光团彼此之间的距离合适,一个荧光团(Donor)的荧光发射光谱和另一个荧光团(Acceptor)的吸收光谱重叠,当荧光团(Donor)受激发时会与荧光团(Acceptor)形成电子能量转移,使得荧光团(Donor)的特征峰消失或减弱,出现的是荧光团(Acceptor)的发射峰。

如以Kim等人合成基于FRET机制、识别Cu2+的荧光探针(图6)为例,化合物在420nm的光激发下,507nm处会出现丹酰基的强荧光峰,当加入Cu2+后,发射峰移至580nm,发出罗丹明基的粉红色荧光。

图61.4.4激基缔合物(excimer)两个相同的独立稠环化合物连接到同一受体的合适位置,其荧光发射会相互作用,产生比原来单体荧光波长更长的强而宽的发射峰,这种由激发态和基态分子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荧光发射就是因为单体之间形成了激基缔合物。

然而,激发态分子要能够和基态分子发生碰撞,两个单体荧光团之间就必须具有合适的位置,这也是设计此类探针的关键。

1.5荧光探针研究种类荧光探针一般是由荧光团通过连接基与受体相连而成,按荧光团将荧光探针分为:香豆素类、荧光素类、罗丹明类、菁染料类、BODIPY类和萘酰亚胺类。

1.5.1香豆素类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荧光量子产率高、Stokes位移大、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可调以及光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近年来香豆素类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

香豆素衍生物基本结构为苯并吡喃环(图7),其功能取决于香豆素环上取代基的性质。

当香豆素的3位为吸电子基团、7位为给电子基团,可形成“推,拉”电子体系,使这类香豆素衍生物具有优良的荧光性能,香豆素具有合适的最大激发、发射波长,可以有效地降低细胞组分和生理液体的背景荧光,因此广泛应用在生物体检测中。

香豆素具有足够大的Stokes位移避免了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重叠,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使低浓度检测成为可能。

因此,香豆素类荧光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ICT新型荧光探针对Hg2+的检测(图8)。

图7 图81.5.2荧光素荧光素及其衍生物是重要的荧光探针材料,属于呫吨染料。

荧光素( fluorescein )又称荧光黄,化学名称为3,6-二羟基螺[异苯并呋喃-1(3H ),9-(9H )-呫吨-3-酮]或9-(邻羧苯基)-6-羟基-3H-呫吨-3-酮(图9)。

由于氧桥键把两个苯环固定在一个平面上,使分子具有刚性共平面结构,在激发光的作用下能产生强烈的荧光。

如图10一种荧光素类探针对Cd 2+的检测。

荧光素具有高的消光系数,激发和发射波长都在可见光区,在水中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无毒,成本低等优点。

自1871 年Bayer 首次合成出荧光素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仍然被广泛的应用于研究蛋白质的结构特性。

但其所具有的特定属性也限制了它在许多研究领域中的进一步应用:(1)较小的Stoke 位移,使得样品背景对荧光的干扰相对较大;(2)荧光量子产率对pH 值敏感,在生物体内的生理环境下荧光量子产率降低;(3)具有对光敏感的基团,在强光检测下容易分解等。

1.5.3罗丹明类 罗丹明(R)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荧光探针染料,属于呫吨类碱性染料,结构如图12。

由于苯环间氧桥的存在,分子具有刚性共平面结构,这使其分子结构稳定性增强,在激发光的作用下能产生强烈的荧光,在红色可见光区(500nm-700nm )受样品背景干扰相对较少,是生物分析中经常用到的荧光染料,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商业价值。

因此,国内外的科学家致力于以罗丹明为母体,通过引入不同的官能团对罗丹明的结构进行设计,来改善罗丹明类荧光染料的性能,以期望用于不同的研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