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研究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模式。
以下是我国十大生态农业模式的续篇,继续介绍我们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1.有机农业模式有机农业是一种基于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模式。
主要采用天然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手段,避免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有机农业注重土地保护和生态平衡,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环保农业模式环保农业是一种重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农业模式。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农业副产品和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环保农业可以减少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并且节约能源。
此外,环保农业模式还注重社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3.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农田生态系统模式是一种基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业模式。
它通过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化土地利用,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
农田生态系统模式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土壤健康,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农产品的质量。
4.地下水资源利用模式地下水资源利用模式是一种通过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农业模式。
该模式主要包括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少用水量和水资源保护等措施。
通过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5.新农村建设模式新农村建设模式是一种综合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模式。
新农村建设模式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和提供农民社会保障等措施。
这种模式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6.农产品品牌模式农产品品牌模式是一种通过塑造农产品品牌形象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来推动农产品销售的农业模式。
通过建立农产品品牌,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此外,农产品品牌模式还可以加强农民的经济地位和农产品的市场定位。
7.生态旅游农业模式生态旅游农业模式是一种将农业和旅游相结合的农业模式。
通过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农业景观,开展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活动,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
生态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生态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一、介绍生态农业是指在有机原则和生态平衡基础上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模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高产量、高化学性的传统农业向生态、有机农业转型的过程,这也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关注。
二、生态农业现状目前,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广生态农业。
据统计,欧洲在2020年有30%的农业土地采用了有机农业技术,而美国也有超过5%的农业土地处于有机农业状态。
在中国,生态农业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发展出许多种类的生态农业形式,如节水农业、种植园林、畜牧业和渔业等。
三、生态农业的优势与挑战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提高土地质量:生态农业最大的好处就是通过生态系统的调控,使土地更加肥沃和有机。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保持效果。
2.促进生态平衡:采用生态农业的方式,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基础上促进生态平衡。
3.可持续性:生态农业可以帮助农业实现可持续性,保护环境并产生经济效益。
通过使用更少的化学物质、节约用水、多样化种植和扩大休闲农业等,该农业生产形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对环境的破坏,使土地养分得到更好的保护,能够提高农田持续利用价值,有效降低环境损失。
4.产品安全:生态农业采用天然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对农业投资风险进行了控制。
由于其不需要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质量更高,更健康,且对人体更加安全。
但是,推广生态农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粮食供应量,同时保持生态平衡和土地质量。
其次,缺乏相关的科学技术和技能也会阻碍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的关注度的增加,生态农业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生态农业将向纵深发展,加强技术研究与开发,并发展出更多新的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还将与互联网技术和新型能源技术结合起来,构建出全新的生态农业生态圈,带动农村经济的创新和升级。
主要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以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农作物和养殖动物健康、保护环境资源为目标的农业模式。
主要的生态农业模式包括有机农业、精细农业、循环农业和生产者农业。
有机农业是一种以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为主要手段的农业模式。
有机农业通过有效利用自然界中的生态资源、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农作物的自然抵抗力,降低对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有机农业通过禁止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和农药,鼓励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的营养和生殖。
精细农业是一种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的生产质量的农业模式。
精细农业通过精确施肥、精确灌溉、精确喷洒、精确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的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精细农业可以通过传感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农田和农作物的监测和管理,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循环农业是一种通过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农业模式。
循环农业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农业产业链的循环和绿色农业产品的循环销售,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
循环农业可以通过生物质能的利用、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和农田养鱼养虾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生产者农业是一种通过农业生产者的参与和农业生产者的权益保护,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生产者农业通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组织农业生产者进行农业生产和销售,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和保障农业生产者的权益。
生产者农业可以通过农民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和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市场推广等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农业模式包括有机农业、精细农业、循环农业和生产者农业。
这些农业模式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的生产效益、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保障农业生产者的权益等手段,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研究

生态农业的发展研究
一、概述
生态农业是指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其核心思想是
保持和改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增加土地生产力,改善
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同时满足人民对优
质有机食品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
二、发展历程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农业正逐渐成为了全球关
注的热点,然而其发展历程并不算长。
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发
达国家不断推广"有机农业",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标准和认证体系。
1990年后,我国进入了生态农业创新发展阶段,目前在全国范围
内广泛发展。
三、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日趋完善,不仅在科学种植、
施肥、生物防治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在加工和销售环节也形成啦
完整的产业链。
当然,这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技术转化的
不全面和缺少相关政策支持等。
四、我国生态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1.延伸产业链,加强深加工
2.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3.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4.推广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合理的监测制度
五、结论
生态农业不仅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也是保障社会生态安全、美好生活质量的一个有机形式。
因此,我们要加大财政扶持和科技支持,加速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避免在农业生产中产生负面效应,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绿色发展的目标。
接下来的时代,生态农业将会在国内外农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
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生态农业模式研究生态农业模式是一种将生态学原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本研究以农林经济管理为背景,探讨生态农业模式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生态农业模式的理论基础生态农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生态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
生态学原理强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经济学原理关注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强调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性;管理学原理关注农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强调农业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生态农业模式的实践路径1.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生产资料,而是采用生物、物理等非化学方法控制病虫害和提高产品品质的农业生产方式。
有机农业有助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2. 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包括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
3. 发展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指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精准农业包括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农田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三、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趋势1.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政府将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2.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3. 产业链融合加深:生态农业将与旅游业、加工业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共3篇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共3篇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1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随着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以优质、安全、环保、健康为宗旨的农业生产活动。
为推广生态农业,许多地方开始尝试农业产业化。
生态农业产业化意味着将农业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而且还能够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指将生态农业理念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
生态农业产业化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品种上,发展优质、绿色、有机的生态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二是在生产上,通过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三是在经营上,采取联合经营、合作社、农业保险、风险投资等方式,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效益1、经济效益:生态农业产业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业收入。
同时,农业产业也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社会效益:生态农业产业化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使人民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3、生态效益:生态农业产业化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土地质量和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化学农业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可以使农业生产更加持续和稳定,减少农业污染、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保护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
三、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争议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当,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资源浪费、土地破坏等。
此外,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四、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未来发展尽管生态农业产业化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社会对生态农业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态农业产业化仍将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创新发展模式探析

生态农业创新发展模式探析
第一种创新发展模式是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农业模式,它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和化肥,以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代替,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
有机农业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农民的健康产生的影响。
有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包括有机肥料的研发和推广、生物农药的研制等。
第二种创新发展模式是生态农业园区。
生态农业园区是将生态农业技术与农业景观相结合的综合性农业开发模式。
园区内设有农田、果园、养殖场等区域,通过合理布局和管理,形成了一个生态闭环系统。
在生态农业园区内,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农田的农作物种植、果树的栽培和养殖场的养殖活动都符合生态农业的原则。
生态农业园区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土壤、水资源等自然因素,同时还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确保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种创新发展模式是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将生物、农业和工业相结合,形成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方式的农业模式。
循环农业以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为资源,通过合理利用和再利用,形成农业生产的闭环。
循环农业不仅可以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放,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农民的积极参与,同时还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持和推广。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创新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创新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重视,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态农业旨在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介绍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关的技术创新。
一、生态农业发展模式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中的一种重要模式。
它通过避免化学合成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保持土壤健康、水质清洁和生态系统平衡。
有机农业注重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利用天然肥料和生物防治方法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2. 农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是生态农业的关键环节。
通过恢复和保护农田的水源、土壤和植被等要素,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采用合理的灌溉系统、保持地下水位稳定以及适度设立休闲绿地等手段,可以增加农田的生态功能,提高土地的质量和产能。
3. 生态种植与养殖模式生态种植与养殖模式是一种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农业方式。
通过合理的种植和养殖技术,避免过度施肥和用药,减少农药残留和养殖废水排放。
同时,生态种植与养殖模式注重与自然生态的协调,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增强。
二、技术创新与生态农业1.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生物技术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改良作物的基因,使其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逆性。
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资源充分利用,例如利用生物法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利用微生物制备有机肥料等。
2. 环保农业技术环保农业技术也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的研发和推广,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作物对化学物质的依赖。
此外,生物防治技术和集约的水利灌溉系统的应用,也能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提高生态农业的效益。
3. 智能农业系统智能农业系统是一种将现代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智能农业系统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研究
摘要:生态农业是一个对生态环境发展有利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各国家和地区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禀赋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具体模式。
文章在系统阐述生态农业发展背景和特点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主要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农业;特点;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12-2
0 引言
生态农业最早由威廉姆·阿尔伯卫奇于1970年提出,又被称为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
20世纪50年代石油农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石油农业是指农业对能源的利用和消耗来讲,其实质是利用高能量换取高产量。
但是石油农业的发展却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一是,以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加重了世界的能源危机;二是,大量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操作,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迫害;三是,肥料的大量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农业的非理性发展已经不再适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生态农业是随着国家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健康生活角度倡导产生的一种农业模式,是运用生态学与
生态经济学原理,使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治理、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系统。
该系统能够长时间的不影响周围环境而且具有最大的生产力,它不仅可以避免石油农业的弊病,而且可以有效的发展农业生产,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使农林牧渔业得到全面的发展,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
1 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
生态农业是一个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就其性质来说,一般有下面四个特征:第一,生态农业是保障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本质,强调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强调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持续性。
因此,要求在结构上体现多层次、多产业复合;在效益上体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在资源利用上体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要求,充分利用和保护资源;第二,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
生态农业既吸收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又吸取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技术和新方法,如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等。
通过现代管理协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及其保护关系,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三,生态农业是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的标准化农业。
生态农业从源头开始,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备、销售和出口等各个环节,都是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根据国内、国
际实际情况,制定各类标准,并从田间、基地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建立了全面质量监控体系,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检测检验、层层把关;最后,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和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农业。
生态农业把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方式为手段,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实现种养加、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发挥生态农业多样性、层次性、区域性的优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 国内外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
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是在现代农业的生产实践中为适应地方生态
环境条件,并有效利用地方资源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国内外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
2.1 美国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机产品市场,美国的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者是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素和畜牧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经基因改良的作物品种及辐射技术。
有机农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环保,如美国东南部的阿拉巴马州属于丘陵区,土地贫瘠而且水土流失严重,该州的生态农业发展围绕水土保持、养地用地相结合的方式。
一是作物轮作,其方式有:棉花—豆科绿肥—棉花;棉花—豆科绿肥—玉米(第二年)—豆科绿肥—棉花(第三年);棉花—冬小麦—棉花等长期作物的轮作,土壤状况得到了改善并且提高了产量;二是休耕减产,因为
农作物的过量生产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破坏农业资源,政府制定了农业休种补贴政策;三是免耕播种法,在棉花和玉米播种前,将前茬覆盖物杀死后不进行翻耕,直接开沟播种;四是使用有机肥料。
2.2 欧洲
欧洲的生态农业至今大约有20年历史了,并且在最近10年内发展迅速。
(1)德国是绿色生态食品最为流行的国家。
2001年9月,德国政府开始推出“绿色生态”计划,决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在2003年制定了“生态农业法”为生态农业提供过度补贴。
如慕尼黑郊区农村的“绿腰带项目”,该项目将该地区的农业、休闲、自然保护等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对湖泊、森林、灌木区、草地和农田等的保护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荷兰是一个小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贫乏,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的农产品净出口额一直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这与荷兰的生态农业经营密不可分。
如荷兰的比斯兰农场就是一座生态农场,每年可以得到政府7.5万欧元的补贴,年收入大约35万。
(3)瑞典,瑞典是一个不适宜农业发展的国家,但是瑞典却克服了自然条件的恶劣具有领先世界的生态农业,在瑞典“绿色食品”也叫做生态食品,如瑞典的达斯迈登生态村,不仅房屋的建设都用天然的材料,而且拥有独立的供水或者下水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
(4)除上述国家外,意大利、丹麦和英国的生态农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2.3 日本
日本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大,但是日本的生态农业也发展的极
为精细,在日本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五种:(1)环保除虫型;(2)再生利用型;(3)有机农业型;(4)立体农业型;(5)循环农业型。
日本与欧美国家相比,虽然其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开发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却极快。
自1962年起,农场主结合经营生产项目,先后开辟了600余亩观光园,平均每年有70万游客,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如日本的长野县饭山市开发的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开辟了四种观光模式:(1)生态观光农业;(2)生态体验农业;(3)观光游乐农业;(4)民俗体验旅游农业。
2.4 中国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5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县、2000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和111个生态示范县区试点,其类型也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四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料,实现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系统;(2)南方“猪—沼—果”的生态农业模式,它是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将生猪、果业生产结合起来,达到系统内能源、饲料、肥料良性利用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3)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它的主要形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者结合的良性发展模式,可以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等;(4)西南区模式,该模式是在高出修建贮水池,实行高水高蓄,在旱坡地上聚土
筑垄,在垄地先放有机肥,垄上种植怕渍作物、垄下种植蓄水作物,垄、沟定期互换,提高水的利用率5.4%和作物产量17%~24%;(5)城郊区模式,如北京大兴县留民营生态村模式,该村把粮食加工的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饲料送至畜牧场,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送至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做生活燃料,沼渣和沼液,一部分送至鱼塘养鱼,一部分送至大棚作为蔬菜肥料。
鱼塘的底泥又是农业果园的肥料,这样就形成一个多层循环利用,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
3 结语
生态农业所要坚持的原则和生态原理是经济的发展应当与环境
的保护相协调,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以现代科技为基础,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投入来达到自觉恢复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状态
的目的。
通过合理的开发以及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来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切入点,从而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与当地生态经济条件相适应的主导产业。
虽然生态农业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各地政府也较为重视,但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与推广还远远不够。
今后还应积极开展关于生态农业的基础研究,这样可以为生态农业的合理设计与规划奠定基础。
同时,我国政府还应当加强关于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这方面的技术服务水平,以图为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实际运行提供有效保障,进而能够更好地推动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原宝东.农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2),43-44.
[2] 张晓丽.论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0,(9):14-16.
[3] 段绪恒,武伟.浅谈生态农业发展[j].中国商界,2009,(6):160.
[4] 何艳桃.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7):2809-2812.
作者简介:阳海权(1988-),男,湖南新宁人,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战略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