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丝速度

纺丝速度
纺丝速度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能力解读 1.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识别:混合物与纯净物,化合物与单质,有机物和无机物,常见的酸、碱、盐和氧化物。 3.懂得:元素的简单分类。4.知道:物质由元素组成。 知识梳理 1.物质分类及典型实例体系总图 2.物质的定义 ⑴ 组成混合物, ⑵ 组成纯净物 ①单质: 的纯净物... 。 ②化合物: 组成的纯净物... 。 ⅰ氧化物: 组成的化合物... 。 酸性氧化物:能与 ,如 CO2、SO2。 中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能与 ,如:CaO 。 。 ⅱ酸: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 的化合物...。 ⑼有机物:含 元素的化合物... 。 ⅲ碱: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 的化合物... 。 ⅳ盐:由 和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单质:如:He 、Ne 、Ar 等 金属单质:如Mg 、Al 、Zn 、Fe 、Cu 、Hg 、Ag 等 气态:H 2、O 2、N 2、Cl 2 固态:C 、S 、P 、Si 、I 2 物质 纯净物 如:空气、自然界中的水、化石燃料、溶液、合金、盐酸等 单质 化合物 CH 4、C 2H 5OH 、CH 3COOH 、C 6H 12O 6等 如(C 6H 10O 5)n 等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的,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碱 NaCl (中性)、Na 2CO 3(碱性)、CuSO 4(酸性)等 酸 碱性氧化物:如CuO 、MgO 等 酸性氧化物(酸性):如CO 2、NO 2、SO 2、SO 3、等 含氧酸:如H 2SO 4、H 2CO 3、HNO 3等 无氧酸:如HCl 、H 2S 等 可溶:如NaOH 、KOH 等 难溶:如Mg(OH)2、Fe(OH)3、Cu(OH)2等 微溶:Ca(OH)2等 中性氧化物(中性):如H 2O 、CO 等 混合物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

TiO2纳米纤维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研究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应化081班 应用化学专业林洁指导老师:叶映雪 摘要二氧化钛是对光催化非常有用的最好半导体光催化剂中的一种。在这篇文献中,我们通过快速淬灭的静电纺丝处理过程来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纤维薄膜。制备的薄膜由连续的并且多孔的锐钛矿二氧化钛纳米纤维组成,该纳米纤维的直径大小为60-115nm。同时,我们得到了一种最佳的淬灭方法。光催化测量研究表明,锐钛矿TiO2纳米纤维薄膜的光催化效率为72%,这远远高于锐钛矿TiO2薄膜的光催化效率(44%)。我们认为,大的而且特殊的表面积大大地提高了光催化反应性能,同时,较好的形状保留特性使其具有了很好的恢复性和实用性能。在这里,我们将讨论其对环境净化的潜在应用。 关键词纤维技术静电纺丝纳米材料纳米纤维光催化活性 1.引言 由于二氧化钛具有很高的光活性、久耐光性、化学和生物惰性、机械稳固性和价格低廉等优点,其过去常常被认为是可作为光催化[1]的最好半导体光催化剂中的一种。由于光催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催化剂的表面,高的表面积和体积比对于增加分解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TiO2纳米粒子和纳米晶状薄膜已经展示了非常高的光催化活性[2,3]。就这些形式的TiO2而言,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纳米粉末具有很低的恢复性和回收利用性限制,纳米薄膜具有很小的接触面积,故此将其用于商业用途还存在着很大瓶颈。纳米纤维有望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其结合了纳米粉末和薄膜两者的特点,如连续性和容易制备成多孔透气的纳米纤维薄膜,同时又是由纳米晶体构成的[4]。然而,据我们所知,先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利用静电纺丝制备技术制备TiO2纳米纤维[5,6],虽然在250nm TiO2纤维[16]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对于直径小于100nm的TiO2纳米纤维的光催化性质却只有非常少的经验研究。 制备TiO2纳米粉末[7,8]\、纳米管[9]和纳米线[10]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用于制备TiO2纳米纤维却仅仅只有几种,如静电纺丝技术[5]\、水热法[11]等等。其中,静电纺丝技术可用于制备直径从几十到几百纳米[12]连续变化的纤维方面,而且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方法,从而很容易得到用于水净化的多孔透水纳米纤维薄膜。 在这篇文献中,通过使用快速淬灭过程的静电纺丝处理技术以制备TiO2纳米纤维纤维

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第一章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干粉灭火系统根据其灭火方式、保护情况、驱动气体储存方式等不同可分为10余种类型,本节主要介绍系统的组成及其分类。 一、干粉灭火系统的组成 干粉灭火系统在组成上与气体灭火系统相类似。干粉灭火系统由干粉灭火设备和自动控制两大部分组成。前者由干粉储存容器、驱动气体瓶组、启动气体瓶组、减压阀、管道及喷嘴组成;后者由火灾探测器、信号反馈装置、报警控制器等组成,见图3-8-1所示。 二、干粉灭火系统的分类 (一)按灭火方式分类

1.全淹没干粉灭火系统 全淹没干粉灭火系统是指将干粉灭火剂释放到整个防护区,通过在防护区空间建立起灭火浓度来实施灭火的系统形式。该系统的特点是对防护区提供整体保护,适用于较小的封闭空间、火灾燃烧表面不宜确定且不会复燃的场合,如油泵房等类场合。 2.局部应用干粉灭火系统 局部应用干粉灭火系统是指通过喷嘴直接向火焰或燃烧表面喷射灭火剂实施灭火的系统。当不宜在整个房间建立灭火浓度或仅保护某一局部范围、某一设备、室外火灾危险场所等,可选择局部应用干粉灭火系统,例如用于保护甲、乙、丙类液体的敞顶罐或槽,不怕粉末污染的电气设备以及其他场所等。 (二)按设计情况分类 1.设计型干粉灭火系统 设计型干粉灭火系统是指根据保护对象的具体情况,通过设计计算确定的系统形式。该系统中的所有参数都需经设计确定,并按要求选择各部件设备型号。一般较大的保护场所或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宜采用设计型系统。 2.预制型干粉灭火系统 预制型干粉灭火系统是指由工厂生产的系列成套干粉灭火设备,系统的规格是通过地保护对象做灭火试验后预先设计好的,即所有设计参数都已确定,使用时只需选型,不必进行复杂的设计计算。保护对象不很大且无特殊要求的场合,一般选择预制系统。 (三)按系统保护情况分类 1.组合分配系统 当一个区域有几个保护对象且每个保护对象发生火灾后又不会蔓延时,可选用组合

静电纺丝法简介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硕士生课程论文 题目静电纺丝法简介 学生姓名张辉华 学号133511018 指导教师秦毅红 学院冶金与环境学院专业冶金工程 完成时间2014.5.27

静电纺丝法简介 摘要:静电纺丝法是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在静电作用下进行喷射拉伸而获得纳米级纤维的纺丝,作为一种新颖的纳米纤维制备方法,具有许多一般纳米纤维制备法没有的优点,在国内外一直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是介绍了静电纺丝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重点,同时简要地介绍了此方法在电池材料一起其他材料上的应用。 前言 静电纺丝就是高分子流体静电雾化的特殊形式,此时雾化分裂出的物质不是微小液滴,而是聚合物微小射流,可以运行相当长的距离,最终固化成纤维。静电纺丝技术在1934年首先由Formhals[1]提出, 随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又有多项专利出现。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兴起,人们发现由电纺制得的纤维的直径可以达到纳米级,使得这种技术重新受到重视并出现了大量的文献[2]。目前, 主要是从事材料、化工和高分子领域的科学家在研究静电纺丝。 1 静电纺丝实验装置与基本原理 1.1 电纺过程 所需设备高压电源,溶液储存装置,喷射装置( 如内径 1 mm 的毛细管) 和收集装置( 如金属平板、铝箔等) 。图1为传统的单纺装置。 图1 经典的静电纺丝装置示意图

高压静电场(一般在几千到几万伏) 在毛细喷丝头和接地极间瞬时产生一个电位差,使毛细管内聚合物溶液或者熔融体(一般为非牛顿流体) 克服自身的表面张力和粘弹性力,在喷丝头末断呈现半球状的液滴。随着电场强度增加,液滴被拉成圆锥状即Taylor锥。当电场强度超过一临界值后,将克服液滴的表面张力形成射流(一般流速数m/s),在电场中进一步加速,直径减小,拉伸成一直线至一定距离后弯曲,进而循环或者循螺旋形路径行走,伴随溶剂挥发或熔融体冷却固化,终落在收集板上形成纤维,直径一般在几十纳米到几微米之间。 除去传统的单纺丝还有其他的一些纺丝方式,如同轴静电纺丝,共轴复合纺丝就是将两种不同聚合物溶液预先不经混合, 而是各自在电场力的驱动下共轴 喷射经过同一个毛细管或注射器针头出口,得到连续的复合纤维的方法,该纤维具有核-壳结构。共轴复合纺丝设备如图2(a)所示,核-壳结构纤维如图2(b)所示。 图2 同轴纺丝和复合纤维形貌 同轴纺丝能直接接一步制备复合微/纳米线,可以制备医用复合纳米线、空心纳米管,这种方法制备出来的材料品质要明显优于涂覆法制备的材料。此外可以将碳纳米管与挥发性溶剂混合液用作内纺液, 将聚合物溶液用作外纺液, 利用溶剂的挥发性就可以携带碳纳米管渗透到外层聚合物中, 形成连续的碳纳米管增强 的复合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技术的工艺原理及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的工艺原理及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是目前制备纳米纤维最重要的基本方法。这一技术的核心是使带电荷流体在静电场中流动与变形,最终得到纤维状物质,从而为高分子成为纳米功能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加工方法。由于纳米纤维具有许多特性,例如纤维纤度细、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 1、静电纺技术 静电纺是一项简单方便、廉价而且对环境无污染的纺丝技术。早在20世纪30年代,Formals A就已经在其专利中报道了利用高压静电纺丝,但是直到近些年,由于对纳米科技研究的迅速升温,激起了人们对这种可制备纳米尺寸纤维的纺丝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浓厚兴趣。 1.1 静电纺技术的基本原理 静电纺丝技术(Electrospinning fiber technique)是使带电的高分子溶液(或熔体)在静电场中流动变形,经溶剂蒸发或熔体冷却而固化,从而得到纤维状物质的一种方法。对聚合物纤维电纺过程的图式说明见图1。 静电纺丝机的基本组成主要有3个部分:静电高压电源、液体供给装置、纤维收集装置。静电高压电源根据电流变换方式可以分成DC/DC和AC/DC两种类型,实验中多用IX;/DC电源。液体供给装置是一端带有毛细管的容器(如注射器),其中盛 有高分子溶液或熔体,将一金属线的一端伸进容器中,使液体与高压电发生器的正极相连。纤维收集装置是在毛细管相对端设置的技术收集板,可以是金属类平面(如锡纸)或者是旋转的滚轮等。收集板用导线接地,作为负极,并与高压电源负极相连。另外随着对实验要求的提高,液体流量控制系统也被渐渐的采用,这样可以将液体的流速控制得更准确。电场的大小与毛细管口聚合物溶液的表面张力有关。由于电场的作用,聚合物溶液表面会产生电荷。电荷相互排斥和相反电荷电极对表面电荷的压缩,均会直接产生一种与表面张力相反的力。当电场强度增加时,毛细管口的流体半球表面会被拉成锥形,称为Taylor锥。进一步增加电场强度,是用来克服表面张力的静电排斥力到达一个临界值,此时带电射流从Taylor锥尖喷射出来。带电后的聚合物射流经过不稳定拉伸过程,

锦纶6生产工艺流程

1 概述: 锦纶6主要以PA6干切片经熔融纺丝、牵伸、卷绕制取各种规格和用途的牵伸丝。由于聚合物的特性不同,纺丝工艺与其它纤维有一定差异。我公司生产的PA6产品基本流程为:干切片——投料斗——中间料仓——螺杆挤压机——纺丝箱体——熔体计量泵——纺丝组件、喷丝板——卷绕机牵伸辊——卷绕头卷饶成形——成品检验——成品——包装——入库 2 切片投料及挤出: PA6干切片开包加入到投料斗,然后由气动阀控制进入中间料仓,被连续送入到螺杆挤压机内进行熔融、混合和计量。螺杆挤压机有加热量装置,温度分区按工艺要求调定,螺杆又交流电机驱动,变频控制达到要求时挤出压力。 3 纺丝: 熔体在螺杆机头压力下进入分配管道,按等距原则被均匀地送到各纺丝位,每个纺丝位带有高精密熔体计量泵,熔体经计量泵精确计量后,被均匀送到各个纺丝组件,经金属砂和滤网过滤后从喷丝板喷出成丝。从喷丝板出来的熔融态丝条在优化的侧吹风装置中被以层流的侧吹风冷却。丝条变为固态,纤维结构发生结晶取向变为大分子。上油装置采用高精密的上油泵供油,使丝条具有工艺要求的含油量。纺丝箱体和熔体管道都被保温至一定温度。 4 卷绕成形: 纺丝下来的丝条经垂直再进入卷绕间,经分丝罗拉换向、分丝,然后在加热的牵伸辊(HOY为冷辊)上经牵伸网络后,进入高速卷绕头自动卷落筒。 5 成品: 成品丝饼经物检织袜染色,分级后进入包装为成品。 锦纶6工业丝的生产工艺 产品用途: 本机主要用于锦纶6工业丝的生产,适用于切片熔融纺丝牵伸卷绕一步法生产工艺。 主要规格: 工艺流程: (干燥过的切片)→螺杆挤压机→出料头→熔体管道→纺丝箱→带徐冷及单体抽吸的侧吹风装置→上油装置→切丝、吸丝装置→喂入辊→热牵伸辊(四对)→网络器→卷绕头→成品丝筒

锦纶66弹力丝纺丝工艺探讨

锦纶66弹力丝纺丝工艺探讨 周淑倩 (青岛中达化纤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555) 摘 要:介绍了锦纶66弹力丝的纺丝工艺过程,从切片干燥、纺丝温度、组件、侧吹风、集束点位置、上油等几个方面对工艺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锦纶66;纺丝;工艺 中图分类号:TQ34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23028(2006)0120025203 在民用丝领域,锦纶以其优异的弹性和耐磨性在袜子、内衣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因其分子结构的关系,锦纶66要比锦纶6的弹性和耐磨性更好。目前,在国内锦纶生产中,主要以锦纶6为主,锦纶66弹力丝的生产很少。青岛中达化纤有限公司自1996年与法国罗纳普郎克集团合资后引进了锦纶66生产线,成为国内为数很少的同时生产锦纶6和锦纶66弹力丝的厂家。现以17 dtex/5f锦纶66弹力丝为例探讨一下锦纶66纺丝工艺,以便与国内同行交流。 1 生产条件及工艺流程 1.1 原料 切片:法国ARRAS工厂生产的126Am30P 切片,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PA66切片技术指标 项目指标 黏度指数(dL/g)127±4.5 含水率(%)≤0.7 氨端基(mol/t)40.2±3 羧端基(mol/t)90±4.5 灰份(%)0.30±0.05 锰含量(ppM)11±4.5 1.2 主要生产设备 切片干燥器:法国SO TRAL EM公司TS75P 收稿日期:2005211221 作者简介:周淑倩(1973—),女,山东青岛人,工程师。型,聚合物输出量45~120kg/h。 螺杆挤压机:意大利L EONA RD公司EP90FO型。 卷绕头:德国Barmag公司SW46SSD型。 1.3 测试设备 德国Textecho公司的statimat M型自动强伸仪;U STERⅢ型条干均匀度仪。 1.4 工艺流程 切片输送→干燥→螺杆挤压机→纺丝→卷绕→平衡→加弹→分级包装 2 生产工艺探讨 2.1 主要生产工艺参数(见表2) 表2 生产工艺参数 项目工艺参数 PO Y线密度(dtex)22 干燥温度(℃)85~95 干燥时间(h)20 干燥氮气流量(m3/h)400~500 挤压机温度(℃) 一区(℃)305 二区(℃)305 三区(℃)295 四区(℃)287 五区(℃)285 联苯炉温度(℃)300 侧吹风风速(m/s)0.55 卷绕速度(m/min)4200

纺丝概述

第一章纤维概述 第一节纺织纤维 纺织纤维分两大类,即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1、天然纤维是自然界直接得到的纺织纤维。如羊毛、棉花、蚕丝、麻类等,它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 使用的纺织原料。天然纤维分为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 ①动物纤维(包括羊毛,蚕丝等) ②植物纤维(包括棉花,麻等) 2、化学纤维则是人们利用自然物质,通过若干化学变化和机械加工过程制得的纤维。化学纤维可分 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 ①人造纤维是以自然界含有成纤高分子化合物质,如木材、麦杆、稻草等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 处理和机械加工而制成的化学纤维。如粘胶纤维,醋酸纤维,铜氨纤维 ②合成纤维则是以石油、煤、天然气等低分子物质为原料,首先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成一种成纤 高分子化合物,然后再对这种高分子物质进行一系列机械加工而制成的一种化学纤维。如大家所知的涤纶、锦纶、腈纶、氨纶等。 第二节涤纶 涤纶的化学名称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是由聚酯经机械加工而成的纤维。涤纶的工业化生产始于50年代,起步较晚,但由于其原料易得,性能优良,用途广泛,因而发展非常迅速,一跃而成生产量最大的纤维品种。涤纶纤维按其外观形状可分为涤纶短纤维和涤纶长纤维(涤纶长丝)两大类,其中最早发展起来的是涤纶短纤维,我们最早见到的“涤棉”、“涤卡”、“毛涤”等就是涤纶短纤维的混纺织物。涤纶长丝类似于蚕丝,它是以长度上千米计算的连续不断的丝条,在生产时,通常被卷绕成一定形状和重量的筒子后包装出厂。 目前,围绕涤纶长丝主要生产的品种是涤纶非变形复丝(FDY、DT)和涤纶变形复丝(DTY),尤其是涤纶低弹变形丝(DTY)为最多。目前,我厂最主要的品种就是低弹丝(DTY)。 一、涤纶长丝纤度表示方法: 纤度是表示纤维粗细程度的指标,涤纶纤维纤度通常以旦数和分特数(或特数)表示纤维的纤度。 1、旦:9000米长的纤维所具有的重量(用克表示)如:9000米长的纤维重150克,那么该纤维的纤度 为150旦,如果其纤维的纤度为75旦,那么它就是:9000米长这样的纤维重为75克。 重量(克) 旦的计算公式为:旦数=─────× 9000 长度(米)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旦”常用字母D表示,如150 旦可写成150D。 对于某种纤维来讲,它的旦数越高,则表示纤维越粗,反之,纤维越细。 2、特和分特:(我厂现用分特表示DTY的纤度) 特:1000米长的纤维所具有的重量(用克表示)。 分特:10000米长的纤维所具有的重量(用克表示)。 例:1000米长的某种纤维重15克。那么它的纤度就是15特或150分特,特和分特的计算公式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原创)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原创) 1.掌握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元素等概念。 2.掌握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金属、非金属的概念 3.掌握氧化物、酸、碱、盐概念及相互关系。 4.了解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 一、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1.原子是。 思考:为什么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能否理解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2.分子是。 思考:是否可理解为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微粒? 3.离子是。 4.元素是。 元素存在形式。 思考: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吗? 5.比较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6.同位素是。 7.同素异形体是。 8.比较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区别 二、物质的分类 1.将物质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是依据所含物质种类是不是一种来区分的。 2.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是依据组成纯净物的元素是不是一种来区分的。要重点理解单质和化合物两个概念。

3.将化合物分为有机物与无机物,是依据组成元素中是否含碳元素来区分的。一般把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称为有机物(CO、CO2、H2CO3及碳酸盐除外),将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无机物。 4.将无机物分为氧化物、酸、碱和盐四类,其依据是物质组成和性质上的不同。 氧化物是指由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为__________元素的化合物(注意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的区别和联系)。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是依据氧化物跟酸或碱反应的情况来区分的。 思考: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关系,碱性氧化物与金属氧化物的关系。 酸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是依据酸分子电离生成的H+个数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二是依据酸的组成元素中是否含氧元素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碱一般根据溶解性可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有关酸、碱、盐的组成及判断见下表: 另外,盐按形成特点可分为四类: 强酸强碱盐:如特点是。 强酸弱碱盐:如特点是。 弱酸强碱盐:如特点是。 弱酸弱碱盐:如特点是。 思考: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 B.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 C.酸酐都是酸性氧化物 D.酸性氧化物都不能跟酸反应 解析非金属氧化物不都是酸性氧化物,如水、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氧化物就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所以A不正确。酸性氧化物也称为酸酐,但多数有机酸的酸酐却不是酸性氧

锦纶产品的工艺流程

锦纶产品的工艺流程 1、前纺工艺流程(纺丝工艺) 民用锦纶长丝的纺丝工艺是将干燥过的低粘度锦纶切片加热到其熔点以上30-50℃左右,由固态变为熔融态,再经过高压纺丝制为丝条;丝条经冷却固化后进行冷牵伸、热定型,最终成为锦纶长丝。 纺丝工艺流程的关键步骤简述如下: A.螺杆熔融挤压 将低粘度切片加热到其熔点以上30-50℃左右,对切片进行高温挤压熔融成为高粘态纺丝熔体。 B.熔体纺丝 熔体被输送入纺丝箱体后,被加热到合适的纺丝温度,经过箱体内的熔体分配管均匀到达各纺丝位,再经过纺丝计量泵的精确计量后到达各纺丝组件,经过组件内的滤材过滤后从喷丝板挤出成熔体细流。熔体细流在设定的冷却风冷却和卷绕拉伸的作用下,冷却固化成一定细度的丝条。 C.冷牵伸、热定型 将经纺丝形成的初生纤维进行低倍牵伸和高温热定型,形成物理机械性能稳定的民用锦纶长丝。

2、后纺工艺流程(加弹工艺) 民用锦纶长丝的加弹工艺是将前纺生产的POY 原丝进行拉伸、加热和加捻扭转,使其发生拉伸变形、热定型等变化,从而使纤维呈卷曲状,形成具备蓬松性和弹性的DTY 锦纶长丝。 加弹工艺流程的关键步骤简述如下: A.预加热 将丝条升温至工艺温度,消除丝条内应力,稳定丝条卷曲率,提

高丝条卷曲稳定性,为拉伸变形做准备。 B.牵伸 通过第一罗拉和第二罗拉的速度差,给予丝条适当张力,使纤维大分子取向度提高,断裂伸长率降至20-30 %左右,提高丝条强度。 C.假捻变形 利用摩擦锭组(加弹工艺过程中产生假捻变形的一种部件)对丝条进行扭曲变形后再恢复,使其具有蓬松性和弹性。 D.上油 在丝的表面均匀涂抹弹力丝油剂,使丝具有较好的集束抱合性(即在织造时不易产生毛丝、断头),一定的抗静电性和平滑性, 以稳定卷绕张力,赋予纤维良好的加工使用性能。

实验室种类划分与系统构成(1)(精选.)

实验室种类划分 实验室设计与建设根据实验室种类和功能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案,可按学科划分、按实验室特性划分或按行业划分。 一、按学科划分可分为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植物学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 1、化学实验室主要从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分析和教学工作。一般包括理化实验室、精密仪器室、天平室、标液室、药品室、储藏室、高温室、纯水室等。 2、物理实验室包括电学实验室、热学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光学实验室、综合物理实验室等。 3、生物实验室可细分为动物学实验室、植物学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 动物学实验室包含普通动物实验室和洁净动物实验室,一般由前区、饲养区、动物实验室、辅助区组成; 植物学实验室主要进行植物解剖、制片染色、细胞化学成分的测定,微生物检测、基因的分离纯化、体外扩增技术、蛋白质定量测定、电泳分析等; 微生物实验室分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卫生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主要以病毒和细菌的鉴定和分类为主,实验室涉及1-4类病毒(菌),根据危害等级依次为P1-P4实验室。危害越大,实验室洁净度等级越高;卫生微生物实验室主要以产品监测和检验为主,实验室对象主要以食物、化妆品、空气和水等,为了防止环境对样品或者样品之间的污染,一般实验都需在洁净环境中完成。 二、按实验室特性可划分可分为干性实验室与湿性实验室;主实验室与辅助实验室;常规实验室与特殊实验室、危险性实验室。 1、干性实验室与湿性实验室 干性实验室是指精密仪器室、天平室、高温室等不适用或较少使用水的实验室。 湿性实验室是指样品处理、容量分析、离心、沉淀、过滤等常规实验而需要配备给排水的实验室。 2、主实验室与辅助实验室 主实验室是指进行分析、研究等核心实验的主要实验室,如精密仪器室等。 辅助实验室是指为实现核心实验的辅助性实验室,如天平室、高温室、样品室等。

远红外锦纶纺丝工艺探讨

第24卷 第1期合 成 纤 维 工 业 V o l .24 N o .1 2001年2月 CH I NA SYN TH ET I C F I BER I NDU STR Y Feb .  2001   收稿日期:2000206209;修订日期:2000210216。 作者简介:肖哲(1972—),男,湖南新邵人,助理工程师。现从事差别化纤维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远红外锦纶纺丝工艺探讨 肖 哲1 曾红霞1 高绪珊2 (1.岳阳石油化工总厂研究院,湖南 414014;2.北京服装学院纤维材料系,北京,100029) 摘 要:采用高效陶瓷粒子GT 296与锦纶载体混合造粒,制成远红外母粒,探讨了陶瓷粒子与锦纶共 混纺丝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含0.6%GT 296的PA 6共混物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其纺丝温度262℃,纺丝速度450m m in ,拉伸倍数3.6倍,纤维物理性能稍有下降,但能满足纺织加工和服用的要求。 关键词:陶瓷 锦纶 远红外辐射 纺丝工艺 母粒 中图分类号:TQ 342.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20041(2001)0120022203 远红外纤维是由具有高效远红外线辐射的陶瓷粒子,添加在成纤聚合物中,经纺丝后制成的,是一种能够吸收外界能量,储存后再向人体发射远红外线的积极性保温材料。远红外纤维于80年代中期首先在日本开发。90年代,国内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特别是近几年研究较多,远红外涤纶、丙纶均见报道[1~4],并已形成批量生产。但远红外锦纶只有北京服装学院进行了一些前期研究开发工作,对陶瓷粒子的含量与共混物的可纺性、保温性能作了探讨[5]。本实验采用母粒法与PA 6切片共混纺丝,并对纺丝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 1 实验 1.1 原料 PA 6切片:岳阳石油化工总厂产(半消光), 相对粘度2.45;熔点219.6℃,含水率小于400Λg g 。 陶瓷粒子GT 296:北京服装学院制。1.2 设备和仪器 <20螺杆纺丝机,自组;R PC T 2272拉伸机,国家合成纤维工程研究中心;In stron 1185万能材料试验机、P lastico rder 塑化仪,德国产。1.3 工艺流程 陶瓷粒子+分散剂+PA 6切片 → 共混造粒 → 远红外母粒→共混纺丝→上油卷绕→平衡→拉伸→远红外PA 6纤维 2 结果与讨论 2.1 远红外辐射材料的发热机理 远红外辐射发热的机理是光谱匹配,即当辐 射源的辐射波长与辐射物的吸收波长相一致时,该物体就吸收了大量的红外辐射能,从而改变和加剧其分子的运动,达到发热升温作用。在红外辐射波段中,当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从高能量的振动状态向低能量的振动状态转变时,会产生2.5~25Λm 的远红外辐射,此波段为高载能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人体可以高效地吸收4~14Λm 波段的远红外线。 实践证明,远红外纤维覆盖人体15m in 后,表皮温度将升高2~3℃。以红外灯照射远红外织物5m in 后,能使织物的保温能力(CLO 值)提高3.3倍[3]。2.2 远红外锦纶母粒生产工艺 利用塑化仪,将锦纶切片与干燥后的陶瓷粒子GT 296、分散剂共混造粒,陶瓷粒子GT 296的含量为10%。在螺杆 ~ 区温度217,225,225,217℃,转速7r m in 条件下造粒。将半透明的挤出物切粒,在真空烘箱中干燥5~6h ,干燥温度110℃。如果干燥温度过高,则锦纶切片降解严重, 甚至发生粘连、发泡,反之则不能完全除去水分干 燥不充分,远红外锦纶纺丝飘丝、断头,甚至不能纺丝。

静电纺丝技术

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 摘要:文章介绍了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的技术,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技术的优点,以及它在各个方面广泛的应用。此外,虽然它具有很多的优点,但目前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也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应用原理 前言:近年来,纳米结构材料,如纳米纤维、纳米管,由于其尺寸效应十分显著,在光、热、磁、电等方面的性质和体材料明显不同,出现许多新奇特性,因此收到了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纳米纤维最大的特点就是比表面积大,从而导致其表面能和活性的增大,产生小尺寸效应、表面或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在化学、物理性质方面表现出特异性[1]。电纺技术是一种简单和通用的获得连续微米级别以下的超细纤维的方法。通过电纺的方法可以制备出多种纳米纤维,包括氧化物纤维,高子分聚合物纤维等。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的纳米纤维,具有纳米尺寸的直径,高比表面以及纤维之间形成的微小孔隙[2]。 纳米纤维、静电纺丝都是一些新事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用于组织工程、人造器官、药物传递和创伤修复等。另外,对植物施用杀虫剂是纳米纤维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又一个领域。但当前的静电纺丝技术还不成熟,有待于深入地研究,以制得高质量的纤维并能使纳米纤维的制备实现产业化[3]。 一静电电纺丝技术 静电纺丝技术(electrospinning)在国内一般简称为电纺,其是一种利用聚合物流体在强电场作用下,通过金属喷嘴进行喷射拉伸而获得直径为数十纳米到数微米的纳米级纤维的纺丝技术。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得到的纳米级纤维具有直径小、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精细程度一致等特点,在组织工程、传感器、工业、国防、农业工程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其在医药领域诸如伤口敷料、控制释放体系等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5]。从科学基础来看,这一发明可视为静电雾化技术的一种特例。静电雾化与静电纺丝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所使用的工作介质不同。静电雾化采用的是粘度较低的牛顿流体;而静电纺丝采用的是粘度较高的非牛顿流体。由于静电雾化技术与静电纺丝技术原理类似,所以前者的研究也为后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4]。因为静电纺丝过程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很多,所以至今对它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早在1934年,Formals就发明了用静电力制备聚合物纤维的实验装置并申请了专利,在其专利中,他公布了如何以丙酮作为溶剂的醋酸纤维素溶液在电极间形成射流,从而在静电推力下产生聚合物纤维。 静电纺丝技术的思路最早来源于人们对液体在电场力作用下的电喷射行为

静电纺丝

静电纺丝发展历史 在基础研究逐渐成熟的同时,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工程化应用也得到了持续不断的研究,静电纺纳米纤维的应用领域包括环境治理、个体防护、生物医疗、清洁能源、国防军工等。当前,静电纺纤维的商业化产品主要有空气过滤材料(如口罩、工业滤纸、防雾霾窗纱等)、水过滤用超滤膜材料、防水透湿面料、电池隔膜等。 静电纺纤维材料在各应用领域的发展现状

静电纺丝是一种技术水平高、产品附加值大的高端制造技术,极具发展潜力,但国内在静电纺丝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期间,静电纺丝技术发展较为缓慢,科研人员大多集中在静电纺丝装置的研究上,发布了一系列的专利,但是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 进入90年代,美国阿克隆大学Reneker研究小组,对静电纺丝工艺和应用展开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静电纺丝技术获得了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科研界和工业界,都对此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此段时期,静电纺丝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研究不同聚合物的可纺性,和纺丝过程中工艺参数对 纤维直径,及性能的影响以及工艺参数的优化等; ?第二阶段主要研究静电纺纳米纤维成分的多样化,及结构的精细调 控; ?第三个阶段主要研究静电纺纤维在能源、环境、生物医学、光电等 领域的应用; ?第四阶段主要研究静电纺纤维的批量化制造问题。 静电纺丝并以其制造装置简单、纺丝成本低廉、可纺物质种类繁多、工艺可控等优点,已成为有效制备纳米纤维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 目前,与静电纺丝相关的科研院所及企业已覆盖全国32个省、市、区。

国外高技术企业如德国Freudenberg、美国Donaldson、日本Fuence 等公司均拥有制备商业化静电纺纤维产品的核心技术。而我国在静电纺纤维产品开发方面存在企业规模小、零散度大、自主研发能力弱等问题,导致相关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而聚纳达(青岛)科技有限公司则是一家以静电纺丝技术为主的中外合资企业,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西拉姆Seeram Ramakrishna与国内顶尖静电纺丝技术团队共同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 静电纺丝技术如何应用 ●在生物医学领域,纳米纤维的直径小于细胞,可以模拟天然的细胞外基质的 结构和生物功能;人的大多数组织、器官在形式和结构上与纳米纤维类似,这为纳米纤维用于组织和器官的修复提供了可能;一些电纺原料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可作为载体进入人体,并容易被吸收;加之静电纺纳米纤维还有大的比表面积、孔隙率等优良特性,因此,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持续关注,并已在创伤修复、生物组织工程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纤维过滤材料的过滤效率会随着纤维直径的降低而提高,因而,降低纤维直 径成为提高纤维滤材过滤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静电纺纤维除直径小之外,还具有孔径小、孔隙率高、纤维均一性好等优点,使其在气体过滤、液体过滤及个体防护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原子、分子、离子概念比较 (1)原子、分子、离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原子是怎样构成物质的? 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元素组成物质 元素――→组成????? 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纯净物与混合物 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③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3.同素异形体 (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

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 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 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4.简单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1)交叉分类法的应用示例 (2)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 (1)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 (2)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 (3)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选择适宜的条件,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的原子() (4)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不可以断定该物质一定是一种纯净物() (5)用于环境消毒的漂白粉是混合物() (6)冰水共存物为纯净物() (7)胆矾(CuSO4·5H2O)属于混合物() (8)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9)纯碱属于碱,硫酸氢钠、碳酸氢钠属于酸式盐() (10)已知NaH2PO2是正盐,其水溶液呈碱性,则H3PO2属于三元弱酸() 答案(1)×(2)√(3)×(4)√(5)√(6)√(7)×(8)×(9)×(10)×

群落的种类组成

第二节群落的种类组成 三、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之总和;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生态系统多样性涉及的是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与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一)多样性的定义 R.A.Fisher等人(1943)第一次使用种的多样性名词时,他所指的是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和每一物种的个体数目。后来人们有时也用别的特性来说明种的多样性:比如生物量、现存量、重要值、盖度等。 自从 MacArther(1957)的论文发表后,近几十年来讨论多样性的文章很多,归纳起来,通常种的多样性具有下面两种涵义: 1. 种的数目或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Poole(1974)认为只有这个指标才是唯一真正客观的多样性指标。在统计种的数目的时候,需要说明多大的面积,以便比较。在多层次的森林群落中必须说明层次和径级,否则是无法比较的。 2. 种的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 or equitability) 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例如,甲群落中有100个个体,其中90个属于种A,另外10个属于种B。乙群落中也有100个个体,但种A、B各占一半。那末,甲群落的均匀度就比乙群落低得多。 (二)多样性的测定 测定多样性的公式很多,这里仅我们这里仅选取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作一说明。 1. 丰富度指数 由于群落中物种的总数与样本含量有关,所以这类指数应跟定为可比较的。生态学上用过的丰富度指数很多,现举几例。 (1)Gleason(1922)指数: 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2)Margalef(1951,1957,1958)指数:

传动系的种类和组成

传动系的种类和组成 传动系可按能量传递方式的不同,划分为机械传动、液力传动、液压传动、电传动等。下面分别介绍小传动系各个分总成的工作原理以及作用: 离合器:离合器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飞轮壳内,用螺钉将离合器总成固定在飞轮的后平面上,离合器的输出轴就是变速箱的输入轴。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可根据需要踩下或松开离合器踏板,使发动机与变速箱暂时分离和逐渐接合,以切断或传递发动机向变速器输入的动力。 离合器接合状态离合器切断状态离合器的功用主要有: 1.保证汽车平稳起步起步前汽车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发动机与变速箱是刚性连接的, 一旦挂上档,汽车将由于突然接上动力突然前冲,不但会造成机件的损伤,而且 驱动力也不足以克服汽车前冲产生的巨大惯性力,使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而熄 火。 2.如果在起步时利用离合器暂时将发动机和变速箱分离,然后离合器逐渐接合,由于 离合器的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之间存在着滑磨的现象,可以使离合器传出的扭矩 由零逐渐增大,而汽车的驱动力也逐渐增大,从而让汽车平稳地起步。 便于换档汽车行驶过程中,经常换用不同的变速箱档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 驶条件。如果没有离合器将发动机与变速箱暂时分离,那么变速箱中啮合的传力 齿轮会因载荷没有卸除,其啮合齿面间的压力很大而难于分开。另一对待啮合齿 轮会因二者圆周速度不等而难于啮合。即使强行进入啮合也会产生很大的齿端冲 击,容易损坏机件。利用离合器使发动机和变速箱暂时分离后进行换档,则原来 啮合的一对齿轮因载荷卸除,啮合面间的压力大大减小,就容易分开。而待啮合 的另一对齿轮,由于主动齿轮与发动机分开后转动惯量很小,采用合适的换档动 作就能使待啮合的齿轮圆周速度相等或接近相等,从而避免或减轻齿轮间的冲 击。 3.防止传动系过载汽车紧急制动时,车轮突然急剧降速,而与发动机相连 的传动系由于旋转的惯性,仍保持原有转速,这往往会在传动系统中产生远大于 发动机转矩的惯性矩,使传动系的零件容易损坏。由于离合器是靠磨擦力来传递 转矩的,所以当传动系内载荷超过磨擦力所能传递的转矩时,离合器的主、从动 部分就会自动打滑,因而起到了防止传动系过载的作用。变速器:汽车变 速器:通过改变传动比,改变发动机曲轴的转拒,适应在起步、加速、行驶以及 克服各种道路阻碍等不同行驶条件下对驱动车轮牵引力及车速不同要求的需要。 通俗上分为手动变速器(MT),自动变速器(AT),手动/自动变速器,无级式变速 器。传动轴:传动轴总成由外万向节(RF节)、内万向节(VL节)和花键 轴组成,RF节和VL节均为球笼式等速万向节。VL节用螺栓与差速器传动轴凸 缘相连接,RF节通过外星轮端部的花键轴与前轮相连接,左、右前轮分别由1 根等速万向节传动轴驱动。主减速器:主减速器是汽车传动系中减小转速、 增大扭矩的主要部件。对发动机纵置的汽车来说,主减速器还利用锥齿轮传动以 改变动力方向。汽车正常行驶时,发动机的转速通常在2000至3000r/min 左右,如果将这么高的转速只靠变速箱来降低下来,那么变速箱内齿轮副的传动 比则需很大,而齿轮副的传动比越大,两齿轮的半径比也越大,换句话说,也就 是变速箱的尺寸会越大。另外,转速下降,而扭矩必然增加,也就加大了变速箱 与变速箱后一级传动机构的传动负荷。所以,在动力向左右驱动轮分流的差速器 之前设置一个主减速器,可使主减速器前面的传动部件如变速箱、分动器、万向 传动装置等传递的扭矩减小,也可变速箱的尺寸质量减小,操纵省力。现代汽 车的主减速器,广泛采用螺旋锥齿轮和双曲面齿轮。双曲面齿轮工作时,齿面间

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分类学案 复习目标: 1、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能解释某些常见现象。了解分子的性质。 2、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4、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和元素周期表。 5、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复习重点: 1、对物质进行分类 2、分子、原子基本性质,原子的结构 复习过程: 课前延伸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_____________,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的构成 _______: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_______:不带电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原子核所带电量数称为核电荷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____,但电性______,因此原子电性。在原子中,核电荷数=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3)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_____质量跟它相比较所等到的比。(单位为“1”,省略不写) 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______。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上。 3、离子是______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_____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_____电子,从而带____电形成____离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_____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_____电子,从而带_____电形成_____离子;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具有____个(He为____个)电子的相对________结构。 4、元素:具有相同___________(即核内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5、画出元素、物质、分子、原子、离子之间关系的知识框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