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听后感

合集下载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读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我仿佛走进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田园风光,并通过描述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状态。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解读:诗人开篇便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

低矮的茅屋和溪边茂盛的青草相映成趣,为全文奠定了宁静恬淡的基调。

这种朴素自然的景象让人心生向往,也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解读:此句诗以醉里带出的温柔婉媚的吴音,来渲染一对恩爱夫妻的幸福生活。

诗人用“相媚好”这样贴切的语言,表现这对老年人生活的安详和他们内心的幸福与满足。

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想知道这对白发苍苍的夫妻究竟是谁。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解读:诗人通过刻画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进一步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儿子勤劳肯干,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心灵手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则顽皮淘气,横卧在溪头草丛中剥莲蓬。

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个性和勤劳,也体现了农村生活的自然与和谐。

其中,“最喜小儿亡赖”一句更是以幽默诙谐的笔触突出了小儿子的可爱和顽皮。

《清平乐·村居》中的经典语句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刻画,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安详和丰富多彩。

这些语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传递了对自然和平静生活的追求。

词的上片,诗人以素描的手法,描绘出茅屋、小溪和青草的清新景象,为全文奠定了宁静恬淡的基调。

接着,诗人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茅屋中的一对白发夫妻,他们操着吴地的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

这种温馨和谐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词的下片,诗人则通过刻画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进一步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而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子,他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采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这首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其中“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亡赖”在这里应解释为“无赖”,即顽皮、淘气之意。

全句的意思是: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的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一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小儿的顽皮和淘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传达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庭和谐的满足。

这种情感和意境的描绘,使得这句词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让人倍感亲切和感动。

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细腻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的宁静和美好。

同时,作者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这首词充满了诗意和画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田园画卷中。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在词中,作者通过描绘一对老年夫妇以及他们的儿子们过着悠闲平静的农家生活,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破坏,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类和平和幸福的呼唤和期盼。

这首词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忽略了生活的本质和美好。

而这首词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为您编辑整理清平乐村居读后感,欢迎阅读。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一)这首《清平乐・村居》描写了词人对美好的乡村生活热爱之情,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

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WW.作者把握了现实生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的特征,只用了六句话就写了五个人物,而翁媪和小儿却又写得相当传神,栩栩如生。

抓住“醉里”“相媚好”来写“翁媪”;抓住了在溪头“卧剥莲蓬”写"小儿子”,这些都是有典型意义的举动,又通过概括性强而色泽鲜明的语言来表现,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的三个方面都很严禁。

在描写手法上,没有一句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真实画面。

一、二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茵茵的青草。

勾画出一个清新秀丽、使人沉醉的环境。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亲密无间,彼此''媚好”,优闲自得的聊天画面;形象地再现了一对和协、温暖、惬意的白发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水东边豆地里耕作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在干家庭副业在房前院里编织鸡笼。

三儿子最讨人欢喜,但是还小,只知道调皮,他经常躺卧在溪边偷着剥莲蓬子吃。

虽然这几句话简单易懂,但却鲜明的刻画出人物形象。

尤其是对小儿子无拘无束地偷吃莲蓬子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态,顽皮的劲儿,写的栩栩如生,恰到好处。

这首小令却在艺术结构上,写景方面,写人方面,进行了简单而严密、形象而逼真的安排,把一个生机勃勃、朴素安适、诗情画意的农村生活画面,真实地再现出来了。

表现出词人深入农村、喜爱农村、认真观察农村、歌颂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的心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第【1】篇〗这个片断佩服吉老师用一个“醉”字,就把整首词串联了起来。

醉的是景,醉的更是人。

人中最令作者醉的还是小儿,从一个“最喜”得知。

这样一步步的聚焦到点上,就聚焦到了品这个小儿的童趣了。

那么怎么感悟小儿卧剥莲蓬中的童趣呢?吉老师让学生们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想象卧剥莲蓬中的童趣。

于是就出现了学生们丰富多彩的想象。

学生们想象的意境没有一个不让人感觉到那份天真无邪的童趣。

在无形的想象中,我们也走陶醉在这意境中了。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第【2】篇〗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在学生交流其想象的每个画面情境之后,都设计了画龙点睛的结语。

画面1:溪水潺潺,芳草萋萋,荷叶田田,杨柳依依,虽是村居,胜过人间仙境!画面2:也许当年并没有山盟海誓,却能白头偕老,真是一对恩爱夫妻呀!画面3:不错,这是个吃苦耐劳的儿子。

画面4:是啊,这是聪明能干的儿子。

画面5:这是淘气可爱的儿子,爸妈对他最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结语并不能完全照搬,于是便根据学生发言的实际,随机处理:符合预期的,就沿用;有别于预期的,就调整;完全超出预期的,就即兴发挥,重新组织。

其中,在交流“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一画面时,有学生说这对翁媪可能会谈起两人年轻时相识的情景,笔者立即接过话茬说:“是啊,当年他们极有可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经历。

”又有学生试探着说他们可能在谈恋爱,笔者又一次“机灵”而幽默地即兴道:“对,他们相识时可能不懂谈恋爱,今天谈的是一场黄昏恋——好浪漫的一对老人啊!”就是在类似这样的即兴发挥中,笔者感到越来越融于诗境,越来越融入学生,使得课堂时时出现精彩“事件”。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反思第【3】篇〗由此,笔者发现,无论是照搬预设的还是略作调整的评点语言,都极易流于平淡,失之机械;恰恰是即兴发挥、随机组织的评点语言,比较容易体现与学生的发言在情感上一脉相承、在意义上相得益彰,而教者自身也会表现得最尽兴、最出色。

听《清平乐村居》的心得

听《清平乐村居》的心得

听《清平乐村居》的心得听《清平乐村居》的心得首先要感谢梦轩师父在百忙之中的慷慨献课!由于答应了我在一周前的邀请,梦轩老师便不顾身体的不适和工作的繁忙,精心的准备了一节课,供我们学习,可见为师的用心良苦!在上课时还向全校语文老师发出了听课的邀请,可见作为一名研究型老师的责任之心!由于是两节连上,所以在课快结束时便可看到他的左手会不经意的捶打腰部这时,我的心里就会一热,是惭愧,也是感动!听课之后,我就一直想着这节课,觉得应该向老师交一份作业。

下面我就写一写自己的学习心得。

说起这课,上过的大师已有不少,关于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也是很多,而且各家有各家的特色,但梦轩老师的课还是给我及我的同事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适百里者宿舂粮。

课前,梦轩老师用歌曲《但愿人长久》导入课堂,放了不短的时间。

起先我们都感到播放的.时间有些长了。

但后来在学完《清平乐村居》之后,他让学生把《清平乐村居》的词放入《但愿人长久》曲子中吟唱时,我们才明白了他的用意。

导入谈话时,他问学生:如果我把春天比作刀子,你们认为可以吗?我说我不喜欢花,更喜欢叶子,你们理解吗?然后向大家引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用贺知章和杜牧的不拘一格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能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发散自己的思维。

最有趣的是学习新知之前,他出示了二年级上册识字1词语,让学生边读边悟情境,既训练了学生边读边悟(想)的能力,又为下课时学习编词埋下了种子。

从这些细节,既让我看到了教者独特的教学思想,也让我看到了什么叫整体。

我们在上课前就应该把整个课堂都装进心中。

二、在对比中学习新知、感悟诗情。

在揭题之后,教者让学生们回忆25课中学习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并让学生们比一比诗与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这一环节让学生很快的就发现了词的特点。

学习了全词之后,教者出示了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学生们简要的感受了词的意境,分析了其中醉与本词中的醉的不同情感。

清平乐村居的读后感

清平乐村居的读后感

清平乐村居的读后感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你看那矮矮的茅屋,虽然不起眼,但是周围的环境可美啦,溪边都是嫩绿嫩绿的小草,感觉就像大自然给这小茅屋围上了一条翠绿的围巾。

这一句就把那种乡村田园的清新感直接拉满了。

再看看这家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一对老夫妻,头发都白了,还喝着小酒,说着当地的吴地方言,你侬我侬的,那画面可太有爱了。

感觉他们一辈子的感情都在这带着酒香的对话里呢。

我就想啊,他们是不是在回忆年轻时候的趣事,或者在互相打趣今天谁干的活多、谁干的活少呀?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一家子分工明确啊。

大儿子在溪水东边的豆田里锄草呢,那肯定是个勤劳的小伙子,在努力为家里的生计做贡献。

二儿子呢,心灵手巧的,坐在那儿专心致志地编鸡笼,这鸡笼编好了,家里的小鸡就有新窝啦。

不过最让我忍不住笑的就是那个小儿子啦,“亡赖”这个词用得太妙了,不是说他真无赖,而是那种天真无邪、调皮捣蛋的感觉。

你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小脚丫可能还晃悠着,啥也不管,就顾着自己吃得开心。

他可能还在想,“你们都忙你们的,我就享受我的美味莲蓬咯。


辛弃疾把这个普通的农家生活写得这么生动有趣,让我觉得乡村生活可真是充满了乐趣和生机。

没有城市里的喧嚣和复杂,一家人简简单单、和和睦睦地生活在一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事情做,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状态啊。

读着读着,我都有点羡慕这家人的生活了,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溪边的小茅屋前,看着这一家人的日常,感受着那股浓浓的乡村烟火气。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
鲁迅先生的《清平乐村居》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散文,虽然非常简短,但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这篇散文以叙述者第一人称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幸福安逸的乡村景象。

作者通过描写乡村的自然景色、村庄里的村民、孩子们的活泼游戏等细节,露出了乡村的朴实和宁静,给人一种安详、舒适的感觉。

尤其是作者生动地描写了村民们围坐在炉火旁听老者讲故事的情景,这一幕令我心旷神怡,仿佛回到了自己童年时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通过《清平乐村居》,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

乡村给人们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和勤劳的农民,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繁忙,享受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乡村像一幅和谐的画卷,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宁静和简单的美。

然而,现实中的乡村并不像《清平乐村居》中描绘的那般美好。

现代化的进步和农村人口的流失使得乡村变得冷清和萧条。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城打工或上大学,乡村的老人和孩子们成了村庄里的主力。

农村的发展也面临着城市化的压力,很多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农田也纷纷被拆除。

拆迁、工业污染、农田转型等问题也让农村的生活变得困难。

《清平乐村居》给了我们一个警醒,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对于乡村的发展和保护。

乡村是我们根的所在,是我们生活的基
础。

我们应该关注乡村的发展,保护农田和农民的权益,让乡村重新充满生机和希望。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让我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乡村是文明的摇篮,是大自然最真实的写照,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乡村的美好。

希望未来的农村发展能够注重保护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乡村成为美丽宜居的地方。

听《清平乐·村居》有感

听《清平乐·村居》有感

听《清平乐村居》有感——“思想、智慧、语言艺术”成就魅力课堂听一节好课,往往如沐春风,于自然之境处赏心悦目;又如听一首好曲,于境高远处叹意犹未尽。

今天听傅贵成老师上北师大版第九册中的《清平乐村居》一文,感慨颇多。

以至课虽结束,仍忍不住时时回味:古诗原来可以这样学!评价语原来可以这样说!师生原来可以这样诙谐幽默地交流互动!自叹弗如间,压抑不住豁然开朗的兴奋。

诗词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很多教师面对诗词总会禁不住产生望“诗词”兴叹之感,因为诗词的语言内蕴丰厚,既有表面的意义,又有内在的意义;既有比喻的意义,又有象征的意义。

如何领会诗歌所表现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对于缺乏足够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实在是颇具难度的。

而此课,教者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储,引领着他们去想象和联想,对词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借助教学挂图进行生动贴切的描述,把压缩的意义引申出来,把省略的过程衔接起来,把间歇的语气延续起来,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特别是把诗歌的那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一次次品析挖掘显现出来。

在教师诙谐精准的语言引领下,学生们笑声不断,妙语连珠,枯燥的一节课处处闪耀着思维的火花。

一、“词眼”统领,一字贯穿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

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本课,“醉”之一字,是“词眼”,活了一首词,让人陶醉于这田园村野之乐,更活了一节课,让人沉醉于这行云流水之美。

初解,学生对“醉”的理解是: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饮酒而醉,教者并未深究对错,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红色的“醉”,然后接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生活美好,弄点酒喝,可以是饮酒而醉,但是“醉”在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我们继续向后读,或许你会对它有更多的理解。

”紧接着,教者似乎放下了这个“醉”字,只一心带领着学生亲近“大儿、中儿”,体会他们的孝顺、勤快,感受“茅檐、小溪”的乡村美景,扎扎实实地实施了第二个环节——“明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然后,又领着学生进入了第三个环节——“悟情”,在了解辛弃疾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来感悟:这首词,到底表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此时,教者突然话锋一转: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醉”字,除了饮酒而醉之外,你对它还有什么理解?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老两口夫妻恩爱,儿子孝顺可爱,他们陶醉与这样幸福的时光;虽然他们居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但是他们家庭和睦,居住的地方又非常的美丽;他们醉心于这没有纷争的悠然恬静的生活……二、借图读文,入情入境古诗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寥寥数语却浓缩了无数的意境深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听后感
陈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很实在的课,真正的原生态,没有作秀,没有夸张,师生的教学活动正像诗词一样清新自然,沁人心脾。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首词内容不多,但画面感极强,遣词造句也少而精,但有相当一部分字词是不容易读好的。

陈老师有十几分钟时间都是花在读通读正确的环节上,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比如“剥”“翁”“媪”“蓬”等字。

尤其在学生读错的情况下,耐心细心地用诙谐的语句进行指导和鼓励。

2、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这一点体现在理解词的意思上。

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后,进入理解环节,在这一环节,老师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让学生说说自己能理解哪句词,然后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联想体会,逐句理解突破,直至理解全词的意思以及词中所包含的意境,听来只觉得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老师就像个局外人,偶尔插个嘴,却又插得恰到好处。

3、重联系学生生活。

学生多少是体会过乡村生活得,但这种意境放到一首古词中,学生却未必能感同身受,之前学生理解词句意思时,虽然说得有板有眼,但是和词的意境比起来还是缺了点味道,陈老师就注重了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他通过“吴音”将词与生活紧紧联系了起来,巧妙利用插图将人们的“醉”深化开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词中意境的距离,仿佛我们就是那图上的任何一个人物,享受着惬意自在的田园生活。

这时,学生与文本情景共融,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充满了浓厚的语文味,而陈老师的课,正给我们语文的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