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全解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全解
《清平乐·村居》是宋朝辛弃疾的诗作。
全文如下: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面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 — 1 —1 —。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茅檐低小)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屋檐低,茅舍小。
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
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赏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
三、四句写词中出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的老年人了。
"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
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
作者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
"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清平乐村居注释及译文

清平乐村居注释及译文
作品原文
清平乐⑴·村居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
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今吴语)。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同“无”。
⑻卧:趴。
白话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全文注释赏析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注释译文

《清平乐·村居》原文及注释译文
《清平乐⑴·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
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
⑴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⑷翁媪:老公公、老婆婆。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无赖:“指顽皮、淘气。
⑻卧:趴。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人是谁家
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豆地锄草在溪东,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子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四年级下册古诗

清平乐村居四年级下册古诗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全文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如下: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词是描写农村生活的名作,风格清新,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茅檐(yán):这里借指茅屋。
吴音:泛指南方口音,作者所居上饶地区,旧属吴国。
翁媪(ǎo):老公公和老婆婆。
亡(wú)赖:指小孩子顽皮。
【大意】
清澈的小溪旁有一座低矮的小茅屋,溪边长满了嫩绿的青草。
我闲步走到近前,听到一阵柔媚的南方方音,原来是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妇带着醉意,正在亲热地谈着家常。
这家人家的大儿子正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屋前编织着鸡笼。
最有趣的是那淘气的小儿子,顽皮地躲到溪边,躺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清平乐·村居》译文及注释

《清平乐·村居》译文及注释
《清平乐·村居》译文及注释
《清平乐·村居》是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清平乐·村居》译文及注释,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1)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4)翁媪(ǎo):老翁、老妇。
(5)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6)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7)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乐村居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运用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等多种方法理解“相媚好、翁媪、无赖、卧剥”等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感悟词中祥和、宁静的田园生活,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的情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本课的难点。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爱读书,爱积累,脑袋里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我们做个游戏——对诗,好吗?
师:请抬起手和老师写个词。
板书“村居”,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髙鼎写的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仔细观察,这首诗和这首词相比,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
1、词牌名:清平乐古代的词能按一定的曲调来吟唱,这曲调的名称就叫词牌名。
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指名读,注意中间稍微停顿一下。
2、字数不一样。
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长短句。
3、分为上阕、下阕或上片、下片。
4、押韵:诗押韵只有一个,一韵到底。
而词可以押两个,上阕一个,下阕一个。
5、词最鼎盛时代是哪个朝代?所以有句俗语叫唐诗宋词。
二、初读词,指导读准自学检测: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笔下的《清平乐村居》,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
1、请拿起书,自己放开声音朗读,注意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次。
师:大家读得都很认真。
2、检查自读情况:谁来读?我们一边注意听,一边心里跟着他一起读。
这首词最后一行有个多音字——剥去掉物体外面的皮或壳。
去掉香蕉皮叫去掉橘子皮叫去掉花生的可去掉莲蓬的皮叫
齐读这句话
3、读诗词就要读的缓慢一些,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谁再来读。
瞧,读出了节奏,让我们感受到了词的音韵美。
像他一样读一读。
三、自学古诗,读懂词意。
1、同学们,请大家拿起笔,轻声读这首词,边读边在自己不理解的字或词的旁边标个小问号。
你能用什么好方法来学习,解决掉这些小问号?
看插图,查工具书,请教同学、老师,联系上下文……
2、老师发现,刚才同桌合作学习,已经消灭掉了一些小问号,你还有哪个小问题没解决掉,提出来,我们一起帮助你。
解释词语:吴音:吴地的方言。
泛指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的方言。
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地区,当时为吴国的属地,所以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
如今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上海、浙江的大部分地区还在说着吴音。
这种话说起来柔柔的、弱弱的,像唱歌一样,挺好听的,所以我们又叫他吴侬软语。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媪:老年夫妻。
年老的男子,年老的女子。
你怎么知道的?
无赖:顽皮、淘气。
四、想象画面,品味欣赏。
1、同学们,现在已经把这首词读准了,并读出了节奏,读明白了大意,但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词读出情,读出味。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
你刚才看到的最有趣的画面是什么?(你刚才看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1)小儿在溪边趴着剥莲蓬吃。
从哪个字看出他是趴着?还有什么意思?他一会趴着,一会躺着,他还会有什么姿势?你能想出他顽皮的样子吗?
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他?(他的这些表现,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把我们的体会放到句子中再来读一读。
(2)还看到哪个儿子在哪儿干什么?
大儿子在豆田里除草。
再走进仔细看看,太阳烤着大地,大儿不停地干着,你看到了什么?不由得想起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为什么要这么辛勤地劳作呢?夸夸大儿子?
一份汗水一分收获,大儿子这么勤劳,今年又要获得大丰收了。
这真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带着我们的体会再读读这句。
(3)谁来说说二儿子
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编织鸡笼。
我们也走近仔细看看,看看他的神态,我们又想到哪些词:
认真、细心、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二儿子虽然年纪还有点小,不能下地干重活,但也在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来减轻家里的负担,这真是“村庄儿女各当家”,俩儿子都这样的勤劳、懂事、孝顺。
让我们再来夸夸他俩。
(4)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一对老夫妻在亲热地聊天。
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能看出这对老夫妻怎么样?
这对老夫妻喝了点酒,有点醉了。
虽然他们年级已经不小了,?但因为有点醉了,所以互相打趣逗乐,相互夸赞对方,说对方的好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他们在怎么夸对方呢?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夸赞“媪”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敬如宾,多么恩爱,多么和睦,多么温馨的画面啊,老师不由得想起一句话“携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想到了一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与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微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带着我们的感动,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5)你还看到什么?
生:小溪里的水很清,溪边长着绿茵茵的小草,(指导读出绿绿的小草)小溪里还有什么?看着这美丽的荷花,又想起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清新秀丽的田园美景。
师指导朗读此句。
五、抓词眼,升华意境。
孩子们,你们走进词里,读出了文字后面藏着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用朗读来再现这祥和、宁静而又美丽的田园风光。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能用词中的一个字来形容你此时的心情吗?
好喜醉仅仅是指喝醉了吗?还指什么?你认为谁醉了?为什么?面对清新秀丽的田园美景,享受着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怎么能不醉呢?还有一个人也醉了?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分享辛弃疾的资料: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
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
师:现在,你们一定明白了,经历了多年战乱的辛弃疾心中会有怎样美好的愿望呢?
是啊,看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辛弃疾怎能不向往这安居乐业的生活呢?
所以,当他看到这幅画面时,被深深地陶醉了。
不仅被优美的景色所陶醉,更为一家五口安居乐业的生活深深陶醉。
六、积累背诵
同学们,我们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像这样宁静、祥和、安居乐业的生活也正是我们现代人所向往的呀!就让我们和词人一起再来陶醉一回,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词。
谁想读?
孩子们,这么好的一首词,记住了吗?
有什么好方法吗?先写景,再写人,先写老,再写小,理清顺序,会背得更快。
看着画面试试背诵,不会可以看看书。
师:孩子们,愿这宁静、和谐、幸福、美好的田园生活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让我们一起唱唱这首词。
作业设计:
1.再读读词,联系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写村居情景。
2.积累描写田园风光或童心童趣的古诗词。
或者再多读几首辛弃疾的词作。
板书设计:
优美景色
醉{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