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之三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三、自主思考,集体讨论,小组展示
1、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2、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想象人物之间的对话,小组内练习交流。
3、文中的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他们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大儿子正在,他想:
2、结合词的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写下来。
情境
导入
明确
目标
2


自主
结构
化预

10






5






15






5






3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个人展示
1、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注意读准:
( ) ( ) ( ) ( )
翁媪亡赖 莲蓬卧剥
2、指导朗读: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 这首宋词有上下两阕,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3、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在小组内交流。
教学流程
导案
学案
步骤
时间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读课题,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5.18-1207.10.3),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辛弃疾存词600多首。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最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4.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

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1.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PPT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PPT课件

想象画面
居住环境优美 夫妻恩爱和谐
儿子懂事可爱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了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老两口小酒微 醉,或是陶醉 安乐生活。
大二勤劳,二儿 手巧,小儿子顽 皮淘气。
想象画面
农家 悠闲 幸福 生活 图
感悟情感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了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 赖,溪头卧剥莲蓬。
乡村环境优美,孩子们的勤劳、孝顺、可爱,展 现了悠闲的农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 乐业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感受乡村之美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了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是词牌名, “村居”是词题,指农村生活
哪里体现农 村生活?
【注释】 茅檐:茅屋的屋檐。吴音:吴地的方 言。作者当时住在带湖(今属江西), 此地古代属吴地。相媚好:指相互逗趣、 取乐。翁媪(ǎo):老翁、老妇。锄豆: 锄掉豆田里的草。织:编织。亡(wú) 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 “无”,无赖,指顽皮,淘气。卧:仰 卧,侧卧,俯卧……。
古诗大意
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 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那是谁家的老两 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 是其乐融融。
大儿勤劳,在溪东的豆田间锄草;二儿手巧, 正在编织鸡笼;小儿最淘气可爱,在溪边剥莲蓬, 自由自在。
学习任务三: 抓住事物特点,想象乡村画面

最新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最新部编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4.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

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1.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4.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

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1.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

店铺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一、《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提示: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二、《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提示: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材解读一、文本内容:这篇课文是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创造了生活创造了美,整个板块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安排三篇文章,其中《乡村四月》《清平乐村居》同属诗词,《父亲的菜园》是一篇叙事文章。

有的描写江南农村繁忙的插秧蚕桑的场面,有的描写农家的其乐融融,有的记叙了父亲开荒种田之事。

尽管作者不同、体裁不同和视觉感受不同,但同样升华了劳动这一主题,使孩子们感受着劳动的快乐的,是崇高而伟大的。

二、教育价值:这首词在艺术上颇有特色。

首先就画面的营造来说,显得极为匀称和谐、清新自然。

作者将这一条腹满荷叶莲蓬的清溪纵贯画面的中心,如西洋画中的焦点透视,其他景物都从这“溪上”溪东溪头铺展开去。

低下的茅屋、如茵的青草、涨势喜人的豆田和谐排列两旁,普通的农家老小在他的两岸修养生息,平安度日。

老人闲适的晚年,青年的勤劳耕作、少年的顽皮淘气都显示出农村生活的淳朴宁静。

清新的景致、宁静的心境、一如这缓缓流淌的一弯溪水,任务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象交织成一片和谐自然的村居美景,此时此刻作者的心境无疑置身其间陶醉其中了。

语言艺术来讲通篇采用通俗评议的口语犹如韵味十足的散文。

词人善于运用典故,但这首词却一改他以往的风格,以清新自然的面貌出现。

一方面可以增强故事的连贯性语言的形象性,既没有丧失词的音律,又保持之醇厚的诗意;另一方面,这种通俗平实的语言恰与整首词清新自然的情景相吻合。

优美的意境、和谐的音韵读起来轻松快意,同时也让我们在心灵上受到陶冶,美感上获得满足三、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词的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接下去便写人。

6个短句,共描写了5个人。

先写老俩口,接下去以轻快的笔锋,勾勒了大儿、二儿的劳动情景,最后是一个生动的农家小儿的特写镜头。

古诗词三首之三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古诗词三首之三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 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 “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 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 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是南宋 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词 语 理 解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 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 爱。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 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 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 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 醉使人向往。)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 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 齐名,并称苏辛。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古诗词三首之三清平乐村居【宋】 辛弃疾

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 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等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即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 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今山东济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 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 齐名,并称苏辛。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词 语 理 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 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 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 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 激昂慷慨的作品,而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 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 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 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 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田里的杂草,二 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而那个调皮可爱的小儿子, 则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图, 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 之美和生活之趣。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 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 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 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 顽皮、可爱。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 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与内容有关。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 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 “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 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 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 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
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等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词的曲调名称即词 牌。本词的“清平乐”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 “醉东风”等。双调46字,上阕(片)押仄韵,下阕
(片)押平韵,亦有全押仄韵的。“村居”是词的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