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之读后感1500字

合集下载

《罪与罚》读后心得范文三篇

《罪与罚》读后心得范文三篇

《罪与罚》读后心得范文三篇《罪与罚》读后心得范文1 从来没读过这么厚的书,其实全篇就是讲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承认自己所犯罪恶的历程。

第一次一口气看了一百多页,读得酣畅淋漓,但是暂停之后再看就有点啃不下去了,读得相当煎熬,这文字功力心理描写真的是太牛了,仿佛跟拉斯科尔尼科夫一起经受这罪与罚的过程。

比较有意思的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为了他抽象的理论而杀人的,他早已形成他的“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人”的理论,凡人必需遵守世间的法律,而非凡的人,也就是英雄,则可以为了崇高的目的而不顾手段的卑劣,这是清除障碍的必要步骤,他用行动来检验自己是不是英雄,是不是像拿破仑一样不受法律的约束。

但是一杀完人他就可怕了,然后就是漫长的“罚”,一次次和法律的交锋和自己的交锋,渐渐显露出拉氏的价值观,好在他最终被持有完全相反价值观的索菲亚救赎自首。

对我来讲比较难啃得下来,但是我想假如等我能啃得下这种文学作品的时候还是值得好好再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分析下拉氏每一次和自己交锋,和警局交锋,每一次转折,每一次的价值观暴露,这还是很有意思的。

《罪与罚》读后心得范文2 《罪与罚》这本书主要叙述了一个极其穷困的高校生,因痛恨当铺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杀了老板娘,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

但以后的日子里,他饱受杀人的恐惊,良心的责备。

最终,他醒悟了。

在家人、伴侣的关心下,投案自首。

其实那位高校生有正义感是好事,可我认为他用了一种最极端的方式去伸张正义,结果事得其反。

变成了杀人凶手。

有时候,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要想清晰这些事该怎么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完善。

而那位高校生正是由于太恨老板娘,头脑发热,才杀人行凶的。

但仆人公究竟是受过训练,有良知的一个人。

他在杀人后非常担心,就怕自己被抓。

这时,我想他已经明白,自己即使逃脱了,也会担心地度过一生。

于是,高校生首先把杀人的事实告知了自己的爱人、亲人、伴侣。

并最终告知了警官。

这也是这本书要告知我们的其次个道理:在你犯错后,肯定要勇于去担当责任,而并不是去躲避。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8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8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8篇篇1读《罪与罚》:内心的颤动与人生的拷问我最近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之作《罪与罚》,这部小说以其深邃的心理分析、对人性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罪恶与惩罚的独到见解,让我深感震撼。

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哲理之旅。

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感想。

一、背景理解故事中的背景和人物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描绘了一种被压迫的阶层与俄国社会底层现象之间的微妙关系。

主人公在社会环境和道德伦理的矛盾下所遭受的心灵折磨,使我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

通过对主人公经历的探究,我看到了自己面对类似情境时可能的反应和抉择。

这一过程中的共鸣和体悟让我深受触动。

二、关于罪恶与道德的思考阅读《罪与罚》,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对于什么是罪与什么是惩罚,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罪恶不仅仅是行为上的过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和道德上的冲突。

而惩罚也并非仅仅是外部的制裁,更多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救赎。

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人性与自我实现中的挣扎与超越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人性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遭受的各种困境和挣扎。

《罪与罚》中的主人公在道德和现实的压力下,经历了心灵的挣扎和蜕变。

他最终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道路,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灵魂深处的拷问和自我价值的确认。

这一过程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深意,引发了我对自身生活和价值追求的反思。

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领悟让我更加珍视当下,同时也对未来的道路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四、对心理描写的深刻体会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让我叹为观止。

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罪与罚》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罪恶与惩罚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情感和灵魂深处的探索。

这种深入骨髓的心理分析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同时也让我更加珍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9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9篇

读《罪与罚》个人心得感想9篇第1篇示例:《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部代表作,是一部颇具思想冲击力的文学巨著。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深陶醉在作者那细腻而深刻的写作艺术中,也对人性、生命、罪恶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整部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主人公受穷教育者罗迪恩·罗曼诺维奇展开,他是一个道德上堕落的青年,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决定实施一起谋杀案。

随着犯罪的实施,罗迪恩的内心开始受到良心的谴责和内疚的折磨,越来越难以承受。

最终,他在良心的驱使下向警方自首,最终接受了法律的审判。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着重刻画了罗迪恩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使我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那种痛苦和良心的谴责。

通过罗迪恩的遭遇和内心挣扎,作者思考了人性中的自私、虚伪、罪恶等问题。

在人性的最底层,是一种贪婪和自私的本能驱使着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欲望,而这种罪恶行为最终会导致灵魂的深处受到折磨和痛苦。

我被作者深刻的道德思考所震撼,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除了人性的探讨,小说还通过罗迪恩和其他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揭示了俄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现实。

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人们的道德底线变得更加模糊,法律和道德观念也变得日益淡薄。

通过罗迪恩的故事,作者借此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道德沦丧,让人深深反思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扭曲。

从文学角度来看,作者的描绘和情节的安排都十分巧妙,每一个情节都很有深意,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更让读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的写作风格简洁明了,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却能精准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也很到位,不管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情节的推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完《罪与罚》让我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主人公罗迪恩的遭遇,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内心和行为做了更多的反思。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思想深刻的作品,让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探索人性、罪恶和道德的深层次,让我们在阅读之后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篇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篇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篇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永无正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罪与罚》读后感一我们晓得,拉斯科尼科夫和他同病相连,他们固然杀人动机不同,但面对的良知的惩罚确是一样的。

他们都没有真正越过良知的障碍,我觉得这是好事,最最少他们还没有完整泯灭人性。

斯维里加洛夫面对良知的痛苦和煎熬,失去了活着的希望,最后以自杀完毕本人的生命。

假如没有看过小说,我们或许会问,拉斯科尼科夫的命运也会和斯维里加洛夫一样吗?没有希望了吗?小说中,拉斯科尼科夫没有自杀,他最后活了下来。

他不是打败了内心的恐惧,他也不是越过了良知的障碍,像有些我们所崇拜的人那样。

让他活下去的是爱,人性最大的光芒和最高尚的属性是爱。

是爱给了他希望,是爱给了他重生,他复生了。

拉斯科尼科夫在索尼娅“爱”的力气下终于溃败下来。

是爱不时的把他从泯灭人性的路上渐渐拉回。

似乎在他们中间有一股看不见的力气在角力。

拉斯科尼科夫决议还要在比赛一番,与本人的良知比赛。

一个要打败良知的人不能动感情,否则怎样能跨过障碍呢?一旦动了感情,怎会泯灭人性呢?拉斯科尼科夫一方面很需求索尼娅,由于他的痛苦需求索尼娅分担。

另一方面,他也有点怕见索尼娅,由于她的爱让他更痛苦。

爱是打败无情的大敌。

索尼娅的爱不时的刺激他的良知,爱不时的渗入到他的心中。

终在索尼娅爱的力气下,拉斯科尼科夫重新拾得感情,重获人性,重新有了爱,做回真正的人。

爱真的是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人良知中的明珠。

《罪与罚》读后感二天道好轮回,人皆有宿命。

也许,在某些世界的角落,有人背负着罪与罚,在尘世苦苦地挣扎。

刚开始接触到《罪与罚》时,我为它的长而感慨。

但看完之后才发现,它的故事并不冗长:一位原本是大学生的落魄青年拉斯科利尼科夫,罹患了精神病,在生活的重压和诸事不顺下,他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愤慨——他杀死了一位七等文官的老太太。

《罪与罚》的读书感悟7篇

《罪与罚》的读书感悟7篇

《罪与罚》的读书感悟7篇第1篇示例:《罪与罚》是俄国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一个青年学生兼窃贼的罗迪恩·罗曼诺维奇为主人公,描写了他由犯罪到忏悔的过程,揭示了一个底层人物内心挣扎与抉择的痛苦与艰辛。

通过对罗迪恩的命运的描写和分析,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俄国19世纪社会的贫穷与沉沦,更能够深刻地感悟到罪恶与救赎、道德与良知之间的冲突与纠结。

在小说中,罗迪恩是一个贫穷且不幸的青年学生,面对社会的不公与现实的压迫,他选择了犯罪来摆脱困境,然而却在犯罪之后陷入了更深的绝望与痛苦之中。

罗迪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让人心生同情与悲悯。

他虽然犯下了罪行,但却并非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他的内心深处依然存在着一份对人类的憧憬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曾在自己的梦中预见到了自己的孪生灵魂,他曾对自己的姐妹无微不至地关爱,他曾在自己的梦中幻想着自己成为一位伟大的人物。

现实的世界却将他抛入了绝望之中,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罗迪恩犯下罪行之后,他的内心受到了无尽的煎熬与折磨。

良知的谴责与内心的痛苦让他日夜难以安宁,让他无法原谅自己,更无法得到社会的原谅与接纳。

正是在这种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中,罗迪恩最终意识到了自己的罪孽和过错,从而找到了救赎的道路。

在监狱中的自我审视和反思,让他逐渐领悟到了人性的相互依存与需要,领悟到了道德与良知的珍贵和重要。

他开始为自己的罪行承担责任,开始主动接受惩罚,开始主动去寻求赎罪和救赎,最终,他在内心的坚持和努力下,得以摆脱过去的阴影,重新获得了自由和尊严。

通过对罗迪恩的命运的描写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罪恶与救赎,并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映衬的对立统一体。

在罪行和痛苦之中,罗迪恩不断寻求救赎和改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内心和精神的升华和完善。

他通过经历罪恶和痛苦,得以超越自我,接受自我,重新认识自我,最终实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罪与罚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8篇

罪与罚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8篇

罪与罚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述职报告、调研报告、策划方案、活动方案、心得体会、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job reports, research reports, planning plans, activity plans, personal experience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罪与罚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8篇优秀的心得体会是对生活智慧的探求和反思,心得体会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罪与罚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8篇)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8篇)

《罪与罚》读后感(精选8篇)《罪与罚》读后感(精选8篇)《罪与罚》读后感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罪与罚》读后感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罪与罚》读后感(精选8篇)】,供你选择借鉴。

《罪与罚》读后感篇1《罪与罚》这本书已经在书橱里摆放了两年多,这次最后能够在寒假里去细细地品味它了。

书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出生在一个俄国贵族家庭,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充满传奇,28岁时因参与农奴解放运动而获刑,出狱后重返文坛继续写作,被人们公认为是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并驾齐驱的俄国文学巨匠。

每次读完一部小说,心里都会百感交集,这部小说也一样,结局很好,一个人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却深深的被小说中的人物震撼。

小说描述了贫困交迫的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因痛恨放高利贷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认为是伸张正义。

然而良心的谴责,使其饱受心灵煎熬,最终在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忙下,投案自首。

小说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仅仅占了全书一小部分,但“罚”却贯穿整个文章的中心,这不仅仅仅是身体上的惩罚,还有的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上的惩罚。

所以法律只是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途径,而另一种就是人内心心灵深处的谴责。

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真正认识到自已所犯的罪,但是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已所犯下的错误,并为之深刻地忏悔、自责。

这本优秀的世界名著还包含了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理解,或许等以后我再去读它时,又会有一番见解吧!《罪与罚》读后感篇2罪与罚,是一本非常精彩和特别的小说,这是我经过连续两天奋战这本小说后的感想,因为这本书真的是非常的好看。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罪与罚经典作文读后感

罪与罚经典作文读后感

罪与罚经典作文读后感罪与罚经典作文读后感(精选5篇)《罪与罚》从客观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学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式的抵抗,由于这种抵抗决不行能给被压迫者带来新生活的转机。

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罪与罚经典作文读后感(精选5篇),盼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关心。

罪与罚经典作文读后感【篇1】我要去了。

我要去的地方,你们不能抵达;我告知你们一条救赎之路:你们要彼此相爱,像爱自己那样去爱别人——耶稣面对不行躲避的苦难,始终在写作中苦苦查找救赎的方法。

我们来看看在这部《罪与罚》中的查找过程:在一开头,仆人公是个怀疑主义者,甚至对大众的信仰,都持怀疑的态度;他自己更是一个无神论者。

这就注定了他和大多数人都没有共同语言,只能游离于人群之外。

他有自己的抱负、包袱,但都只是一些理论:他把人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被统治者,也就是一般人;他们负责在数量上保存人类。

其次类是统治者,是手握权利、可以杀人的人;他们负责推动着历史前进。

为了证明一下自己究竟是哪种人,他杀了人。

(这只是给自己提出的一种假设)经过事后的事实和很多次的内心挣扎证明:他自己也是一名一般人,根本没有力量转变和挽救别人;但索妮娅是个例外。

(索妮娅是苦难的代表)他曾对索妮娅说:我们要自己肩负起受苦受难的重担。

但他和索妮娅有一点不同;索妮娅是有信仰的,无论多大的苦难,她都可以忍受;而仆人公是没有信仰的,他在独自担当自己的苦难;并且还常常称赞索妮娅的信仰。

后来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刑,索妮娅也陪他一同去了。

在监狱里,他从不觉得自己有罪,连续保持着自己的傲岸,这使得他四周的犯人都不喜爱他,把他当成异类对待。

索妮娅常常会来探望他,可每次他都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她。

他在监狱里苦痛的活着,觉得将来是没有盼望和毫无意义的,有的只能是苦难和牺牲。

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到故事的最终,事情发生了变换: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自己和自己的信念其实都是非常虚伪,他渐渐地学会了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当最终他和索妮娅拥抱在一起哭泣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已经重获了新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罪与罚》之读后感1500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习惯于妥思妥耶夫式的的漫长叙事,也许最真实的叙事注定无法不漫长。

执着是个可怕的东西,执着于生活的人可以像蚂蚁一样埋头长征,也可以恶魔一样揣起屠刀。

可人从来不是只生存于两段的砝码,最真实的人生是游离在平衡与偏执两端的维系。

跨过天平的横梁走到极端的过程,是屠戮自己的过程——把自己交给上帝,或是交给恶魔。

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永无正解。

窘迫的现实与对理想主义的推崇让一个年轻人陷入疯狂,他躺在棺材一样阴暗低矮的出租房里思索,以“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

”在偏执狂的思维里,不平凡的人可以疾驰的象群般践踏着脚下的生命踏上光明,平凡的人注定庸庸碌碌供人踩踏。

拿破仑的铁骑横扫欧洲的时候,生灵涂炭的战场成了皇位后最闪亮的注脚。

拿破
仑乘着历史的东风成就王座,他说:“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让后人去评判吧。

”可惜那个躺在棺材里的大学辍学生做了最偏执的
评判。

社会的畸态让他只看到践踏与辉煌,并且将前者视作后者的必要基础。

对自我哪怕还有一丝坚持的人,都是不适合拿起屠刀的,更何况是饥寒交迫中靠消化自我维系生命的拉斯科利尼科夫。

当他在病态的执念中将劈柴的斧头变成杀人的利器,其实他不差毫厘地杀死了自己。

他近乎推脱的言辞并没有错,不是他杀死了寄生虫一样的老太婆,更不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天真无邪的妹妹,他事先早就将斧头砍进自己的脉搏,犯罪现场只生产恶魔而不适合活人。

“我”之死成就“我”之恶,这个命题也许在唯物论者眼中是嗤之以鼻的自欺之辞,可惜“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唯心的解读往往给生活以解脱。

执着于错误的后果是可怕的,这偏执表现在生活里尤其令人难以逃离。

用最世俗的眼光审视小说主人公,或许会觉得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未能将自己的教义坚持到底,他没能彻底将良心的自我毁灭于黑暗
中,杀人后他成功地规避了法律的制裁却再脱离不了自我的谴责。

无耻者的最无耻之处便在于他总能绕过人性的约束而将失败归之于手法上的失误。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所说:“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若人可以用畜道生存,那么生活就没什么不可以。

所以罪的罚对于无耻者是无效的,对于高尚者却是难以逃离的。

也因此,生理上的惩罚其实对于罪犯而言是最低级的,因为这能够以儆效尤,却不能让他学会高尚。

只要邪念未死,一点点侥幸心理的作祟便足以令其重返罪途。

关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直到文末也是语焉不详,或许正如批判者所言,这曝露了无法剥离的时代烙印。

但当索尼娅将自己的柏木十字架戴上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脖颈,而自己戴上属于被男人杀死的莉扎薇塔的铜十字,当她选择罪之罚的重者与男人共涉西伯利亚,当爱情的唯美洗濯时代的污浊,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

同是时代的弃婴,却以爱为结获得了新生,这到底是出于文学家的浪漫,还是源自历史的归宿?真情难求,难在少有共同承受,爱情
的本义可能便是于共同承受中获取共同的救赎。

可惜,小说诞生之日起,作者便已经死亡,何况如今其人尸骨早已化为春泥,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没有机会为自己辩驳。

文学大师恐怕也不会为小说辩驳,但若是那份“共享十字架”的伟大爱情尚不能让人救赎,我亦无言。

时代的焦灼塑造时代的弃婴或是宠儿,生存在历史之痛中的人们,自须领受生活的正解。

在此意义上,“罪与罚”毋宁说是“罪与救”,救赎之道与沦落之道同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