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恶意》——无限放大的恶意.
东野圭吾《恶意》,人性可以有多坏:人最大的恶,是见不得别人好

东野圭吾《恶意》,⼈性可以有多坏:⼈最⼤的恶,是见不得别⼈好01微博上有个话题#朋友总是酸你怎么办?#说的是,你⾝边有没有那个朋友,⽆论你做什么,都喜欢酸你?⽹友在底下纷纷留⾔,表⽰深有同感:⽣活中,总有些⼈,只要听见有⼈⽐⾃⼰过得好,就会阴阳怪⽓嘲讽⼀番。
别⼈拿了奖⾦,就暗搓搓议论不过是运⽓好罢了;别⼈考了什么证书,就说拿了这个证也没什么⽤,以后⼯作也⽤不着;别⼈买了什么奢侈品,就揣测别⼈不过是仗着家⾥⼈⽀持。
他们以⾃⼰的想法去揣度和臆想别⼈,却看不见别⼈背后付出的⾟苦和汗⽔。
以此获取安慰,宽宥⾃⼰的平庸。
可是,再怎么见不得⼈⽐⾃⼰好,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你好的⼈只会⽐你更好,⽽你在抱怨的泥潭当中越陷越深。
02有⼈说,除了你的⽗母家⼈,没有⼈会希望你过得⽐他好。
看见别⼈⽐⾃⼰好,有的⼈只是嘴上酸两句,但有的⼈,也许会做出你永远⽆法想象的事情。
东野圭吾在《恶意》这本书⾥,写了⼀个令⼈背脊发凉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畅销书作家⽇⾼邦彦是个内⼼恶毒的“伪善者”:他的成名作是抄袭了朋友野野⼝修的作品。
他以⾃⼰妻⼦初美与野野⼝修之间的关系为要挟,让野野⼝修做他的影⼦作家。
⽽在初美车祸去世,⾃⼰患上癌症之后,野野⼝修决意复仇,谋杀了⽇⾼邦彦。
但随着进⼀步调查,故事⼜发⽣了反转:实际上,他们从⼩就认识,⽇⾼邦彦为⼈正直、善良,⽽且⼀直都在帮助野野⼝修。
然⽽,野野⼝修并没有感恩,反⽽充满仇恨,对⽇⾼邦彦“看不顺眼”,为什么你出⾝底层,却有这样的光芒。
如果我⾝在地狱,那我也不允许你在天堂如此耀眼。
于是,野野⼝修⾜⾜准备两年,策划了这场谋杀。
杀⼈不是⽬的,⽽是⼿段;死亡不是结束,⽽是开始。
他要的不仅是杀死⽇⾼邦彦,⽽且是毁掉对⽅的⼀⽣:所有的成就归零,还要背负洗不清的恶名。
为了贬低对⽅的⼈格,就算被捕,就算赌上⾃⼰所剩⽆⼏的⼈⽣,也在所不惜。
⼈性中的恶意:嫉妒、贪婪,放⼤到极致,让⼈不寒⽽栗。
《东邪西毒》⾥有句台词,任何⼈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嫉妒。
《恶意》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读完《恶意》这本书,我心中充满了震撼与感慨,至今难以释怀。
野野口修对日高邦彦的恶意,究竟是源于何种心理?我试图去理解,却又深感困惑。
这种矛盾的心情,或许正如我们在生活中面对某些难以捉摸的人和事时的感受。
在《追风筝的人》中,我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节。
阿米尔与哈桑之间,本是超越阶级的好友,但阿米尔却因对父亲的爱与嫉妒,对哈桑的善良与忠诚感到无地自容。
他选择逃避,甚至诬陷哈桑偷窃,导致哈桑和他的父亲被迫离开。
阿米尔的罪恶感如影随形,他无法面对自己的丑恶与懦弱。
然而,与野野口修不同,阿米尔最终选择了救赎,他的内心在漫长的挣扎中逐渐得到了平静。
野野口对日高的憎恶,似乎不仅仅是因为年少时的不满,而是更深层次的自我厌恶。
他无法接受自己的过去,无法原谅充满罪恶的自己,而日高的成功与高尚,恰恰凸显了他的卑微与可耻。
这种对自己的仇恨,促使他不惜一切代价去诋毁日高的名誉,以寻求一种虚幻的平衡。
日高,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善良且有骨气的人。
他努力帮助同学,对每个人都很好,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
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他时,会发现他并非如表面上那般完美。
他的“好为人师”,或许并非出于真心,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我认同感。
他通过“改造”别人来获得成就感,却不曾真正理解和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优越感,不仅伤害了野野口,也在无形中加剧了他对自己的厌恶。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对方置于一个特定的角色中,或好或坏,或高或低。
而这种角色的设定,往往影响着我们对对方的态度和行为。
日高将自己置于优越的位置,试图唤起野野口的内疚感,却未曾料到,这会引发野野口更强烈的恶意。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我们是否也曾在无意之中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恶意的产生呢?或许,我们应该学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而不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
同时,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的内心,是否存在着对他人的偏见和优越感,以及这种心态对我们与人相处的影响。
东野圭吾《恶意》读书笔记五篇

东野圭吾《恶意》读书笔记五篇《恶意》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的佳作,是以加贺恭一郎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的第四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东野圭吾《恶意》读书笔记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东野圭吾《恶意》读书笔记五篇(一)终于读完了《恶意》,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东野圭吾的小说。
小说有两点设计很有新意:一是结构上故事的走向有三次转折,二是以探案者和凶手的第一人称手记的方式交错叙述和层层推进。
先说第一点,不同于推理小说常见的:从案情调查渐渐深入,到最后破案一刻达到故事高潮的写法,《恶意》在前1/3处似乎就已经查明了凶手和作案方式,之后加贺警官根据各种线索继续探究作案动机,然而当看似完美的影子作家和痴情凶手的动机揭露以后,更多矛盾的线索出现,作案动机和案情再次变得扑朔迷离......这样的转折使故事拥有了多处高潮,在读着好似刚刚理清头绪,被警察的严密推理说服时,故事却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令人拍案叫绝。
第二点上,以手记形式和第一人称叙事出现,通过凶手和警察的语言,使两位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在其后两次转折时,读着才恍然大悟原来凶手的手记中充斥着精心编造的谎言,不由得被凶手前期描述的内容重新审视,在识破精巧的谎话后又自觉不寒而栗。
东野圭吾《恶意》读书笔记五篇(二)人性中的恶意: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负面能量,让人寒毛凛凛——东野圭吾人性的恶意在这本书里无限放大,甚至令人不寒而栗。
我第一次读恶意正是在一个夏天。
细细阅读竟产生一股冷汗,甚至会环顾四周,仿佛有一个眼睛在冰冷地看着我。
因为恶意的仇恨,是人心中最无由的憎恨,最无底的仇恨。
东野圭吾,一个反常的推理小说的写作,却拷问的人性,试探了人心。
《恶意》,讲述了一个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前一晚在家中被杀。
命案现场的发现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为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
警官加贺参与此次案件的调查。
在一连串的抽丝剥茧下,很快加贺就发现了野野口修就是凶手。
浅析东野圭吾笔下《恶意》中的人性善恶

专题论坛2019 年 2 月182浅析东野圭吾笔下《恶意》中的人性善恶沈 昀 杨 俊(青岛工学院 山东青岛 266000)摘 要:东野圭吾,推理小说作家。
早期以清新流畅的校园推理起家,并以缜密细致的剧情布局获得“写实派本格”美名,后期东野的创作逐渐突破传统推理的框架,在科幻、社会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他的作品亦能兼具文学性、思想性和娱乐性,又带给读者新鲜的阅读感受,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通过对推理小说《恶意》的解读,以小说内容为中心,从人物心理、人物性格、写作技巧的角度来剖析《恶意》中的人性善恶。
关键词:东野圭吾 《恶意》 人性善恶一、绪论东野圭吾,日本著名作家,1958年出生于大阪府大阪市,毕业于大阪府立阪南高等学校,学生时代开始接触推理小说,例如松本清张与小峰元。
直木奖、推理作家协会奖、江户川乱步奖、本格推理小说大奖等日本重要文学奖项得主,出道20余年来作品逾60部。
《恶意》是东野的长篇推理小说,也是“加贺恭一郎系列”的第四本小说,获得1997年“这本推理小说真厉害!”第24名。
[1]二、小说梗概1.内容分析小说开始以野野口修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由邻居家的猫之死开篇,讲述畅销书作家日高在移居加拿大前一天被人杀死在家中的故事。
负责侦破此案的加贺恭一郎很快就根据现场发现的烟头以及同为作家的死者好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确定野野口修就是凶手,然而加贺发现野野口修的口供有几处故意疏漏的地方而且野野口修始终不肯透露作案动机,只求速死。
通过野野口修留下的细微线索,加贺发现原来野野口修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日高发现好友与妻子初美有暧昧关系并以此为要挟强迫野野口修成为自己的影子写手,从而成为畅销书作家。
而此时野野口修身患不治之症,他忍辱负重为了维护已经过世的初美的名誉隐瞒了杀害日高的动机。
[2]可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东野把读者们引入了一个更加惊恐的方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个阴谋。
喜欢多事的加贺对已经进入打字机时代的野野口修手上长期写字才有的老茧存在疑虑。
《恶意》读后感3篇

《恶意》读后感《恶意》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的佳作,是以加贺恭一郎为主人公的系列作品的第四部。
该小说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恶意》读后感(一)《恶意》是我读的东野圭吾所著的第三本书。
相比于著名的《解忧杂货店》与《白夜行》,它的知名度不过尔尔。
然而,这本堙没于东野圭吾其他著名作品的光辉下的小说,却带给我最大的震撼。
我一直惊叹于日本作家对于人性刻画的能力,在阅读这本书时,这种感觉达到了顶点。
《恶意》的情节设置本就极其古怪:杀人凶手与杀人方法很快被解决,整本书后百分之八十的部分都是在探索凶手的动机。
在本格推理派作品中,作案的手法被揭穿,主谋被拘捕,就意味着故事走到了终局,正义得到捍卫,世人皆大欢喜。
然而在《恶意》中,一切都倒过来了。
杀死,尚不是毁灭一个人最恶毒的手段。
恶意,渗入皮肉贴附骨髓的憎恶、嫉妒,最后成为了不可消减的杀意。
因为一直以来被帮助,被保护,被宽恕,所以反而想要杀死他——这样的情感,在当代大部分作家笔下恐怕是很难展现的。
庸碌之辈只能写出感恩戴德的文字,以及“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那种幼稚而单薄的告白。
主人公野野口修从小被邻居日高邦彦帮助,由他陪着上学,在学校里受他保护,而升入初中的野野口修却参与了对日高邦彦的霸凌。
当二人长大后重逢,已经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日高邦彦不计前嫌,帮助同样喜好文学的野野口修走上作家之路。
但是正因如此,野野口修恨他,极端憎恶他,竭尽脑汁,不惜抹黑死人的名誉,盗取日高邦彦前妻的照片伪造与其有过婚外情,抄写日高邦彦出版的多部小说伪装他的幕后枪手……野野口修在对日高邦彦的莫名的仇恨愈发深重之时,也把自己逼入了死途。
我试图推测这一悲剧的源头,却发现几乎是个无解的方程——野野口修的原生家庭的确可鄙可恶,然而怎会步步引导这个懦弱的孩子,走到了犯下杀人之罪的结局?没有万无一失的法子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因为造成它的缘由是那个被提过无数次的词语——人性。
《恶意》阅读感想

《恶意》阅读感想在阅读东野圭吾的《恶意》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黑暗与恶意的世界中。
这本书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小说以一起杀人案为开端,随着刑警加贺的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凶手的作案动机竟然是如此的荒诞和不可思议。
被害人日高邦彦是一位知名作家,而凶手野野口修曾是日高的初中同学,并且在学生时代曾遭受过日高的欺负。
按理说,野野口应该对日高怀有仇恨心理,但事实上,他对日高的恨却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东野圭吾在小说中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个陷阱,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产生误解和疑惑。
直到当所有的真相都被揭示出来时,读者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野野口精心策划的阴谋。
野野口的恶意不仅让日高失去了生命,也让他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这种恶意源于野野口对自己过去的自卑和对日高的嫉妒,他无法接受自己不如日高的事实,于是便通过毁灭日高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加贺是一位聪明、敏锐的刑警,他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揭开了野野口的罪行。
野野口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内心充满了恶意和矛盾,让人难以捉摸。
日高则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的遭遇让人感到惋惜和不平。
此外,小说中还描写了一些其他的人物,他们的言行和态度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读完《恶意》,我感到脊背发凉,这种凉意不仅仅是因为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更是因为人性的丑恶和黑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可能会对我们怀有恶意,而我们往往很难察觉到。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恶意呢?是选择报复还是宽容?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小说中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野野口对日高的恨源于他对自己的认知偏差,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而日高是一个成功者,这种认知偏差导致了他的恶意。
我们也常常会对自己有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而这些偏差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恶意》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读完东野圭吾的《恶意》,心中感慨万千。
这本书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深刻的人性洞察,令我深受触动。
故事围绕着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之间的复杂关系展开。
野野口对日高的憎恶令人匪夷所思,他精心策划并实施了对日高的谋杀,而动机竟然仅仅是“看他不爽”。
这种纯粹的恶意,如同毒蛇一般潜伏在人心深处,让人不寒而栗。
日高的人物设定起初也让我感到神圣般的虚幻。
他不计前嫌,几十年后对野野口仍然善待有加。
世上真有如此完美的人吗?曾经被欺负得一塌糊涂,却能够如此宽容地对待曾经的加害者。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久,直到上个星期五与一位同事讨论后,才找到了答案。
同事看完《恶意》后,直呼精彩。
他认为野野口的行为完全是出于“有病”,因为看日高不爽就制造出这么多事端。
我表示赞同,但心中也有一丝反驳。
我们是否也会因为对他人的不满而产生恶意,尽管这种恶意可能没有野野口那般极端。
这时,同事提到了日高的人物设定。
他认为日高如此完美是虚假的,毕竟谁会记恨初中时的事情那么久呢?而且,十几年过去,大家都已经长大成人,应该学会释怀。
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对小学时那位数学老师的怨恨,不也是因为时间并未将其冲淡吗?曾经的痛苦经历,依然在心中隐隐作痛。
原来,我和野野口一样,都被人性中的恶意所困扰。
我们往往无法轻易放下过去的伤害,而是让怨恨在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恶意》也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善。
日高的宽容与善良并非虚构,而是东野圭吾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洞察。
即使曾经遭受过伤害,日高依然选择了善良和宽容,这才是人性的伟大之处。
故事的结尾,野野口的自白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恶意根源。
原来,他对日高的憎恶并非毫无缘由,而是源于对自己的自卑和对成功的渴望。
他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于是将一切归咎于日高,通过对日高的诋毁来寻找自我认同。
这种恶意,不仅伤害了日高,也扭曲了野野口自己的心灵。
读完《恶意》,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遭遇,但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恶意。
《恶意》东野圭吾读后感800字中学生范文精选五篇

《恶意》东野圭吾读后感800字中学生范文精选五篇《恶意》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挑战悬疑小说写作极限的佳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恶意》东野圭吾读后感800字中学生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恶意》东野圭吾读后感800字中学生范文精选五篇(一)人性的死途——读东野圭吾《恶意》有感《恶意》是我读的东野圭吾所著的第三本书。
相比于著名的《解忧杂货店》与《白夜行》,它的知名度不过尔尔。
然而,这本堙没于东野圭吾其他著名作品的光辉下的小说,却带给我最大的震撼。
我一直惊叹于日本作家对于人性刻画的能力,在阅读这本书时,这种感觉达到了顶点。
《恶意》的情节设置本就极其古怪:杀人凶手与杀人方法很快被,整本书后百分之八十的部分都是在探索凶手的动机。
在本格推理派作品中,作案的手法被揭穿,主谋被拘捕,就意味着故事走到了终局,正义得到捍卫,世人皆大欢喜。
然而在《恶意》中,一切都倒过来了。
杀死,尚不是毁灭一个人最恶毒的手段。
恶意,渗入皮肉贴附骨髓的憎恶、嫉妒,最后成为了不可消减的杀意。
因为一直以来被帮助,被保护,被宽恕,所以反而想要杀死他——这样的情感,在当代大部分作家笔下恐怕是很难展现的。
庸碌之辈只能写出感恩戴德的文字,以及“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那种幼稚而单薄的告白。
主人公野野口修从小被邻居日高邦彦帮助,由他陪着上学,在学校里受他保护,而升入初中的野野口修却参与了对日高邦彦的霸凌。
当二人长大后重逢,已经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日高邦彦不计前嫌,帮助同样喜好文学的野野口修走上作家之路。
但是正因如此,野野口修恨他,极端憎恶他,竭尽脑汁,不惜抹黑死人的名誉,盗取日高邦彦前妻的照片伪造与其有过婚外情,抄写日高邦彦出版的多部小说伪装他的幕后枪手……野野口修在对日高邦彦的莫名的仇恨愈发深重之时,也把自己逼入了死途。
我试图推测这一悲剧的源头,却发现几乎是个无解的方程——野野口修的原生家庭的确可鄙可恶,然而怎会步步引导这个懦弱的孩子,走到了犯下杀人之罪的结局?没有万无一失的法子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因为造成它的缘由是那个被提过无数次的词语——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