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四至六单元重要知识点组卷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4、5、6单元字词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学生版

登高山须攻绝顶,赏大雪莫畏严寒。
第四单元濯清涟而不妖清一、注音或根据拼音填词语。
香远益清丁mǎo( ) 商zhuó( ) 慎重( )譬如( ) 删去( ) 拖t à( )妥ti ē( ) 驿路( ) 倚( ) 喷香( ) 修葺( ) 菌子( ) 感kǎi ( ) 契约( ) 卸却( ) 竹miè( ) 陡qi ào ( ) 濯( ) 远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案dú( ) hóng ( )儒隐yì( ) 如释重负( ) 悲天mǐn人( )陶后鲜有闻huì( )人不倦不chǐ( )下问颠pèi ( )流漓鞠躬尽cuì( )鲜芳草鲜美六、词类活用二、根据意思填成语。
():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
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类型词语例句释义自己的人请教。
不能理解为“不顾自己颜面羞耻低三下四地问别人问题”,不能用在同学、朋友、同事、平辈之间的问题讨论或是向长者请教这类语境中。
():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要与“轻装上阵”区分开。
名词活用作动词名有仙则名上苔痕上阶绿蔓、枝不蔓不枝三、常考文学常识1.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
广东新会人。
、。
有《饮冰室合集》。
2.刘禹锡,代家。
字,洛阳人。
有“”之称。
和柳宗元并称“”;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灵有龙则灵远香远益清年和唱和,世称“”。
有《刘梦得文集》。
乱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3.周敦颐,字, (朝代)家,世称“”,派的开山鼻祖。
动用法劳无案牍之劳形4 议论文三要素是、、。
论点是使动用法文章的灵魂和统帅;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有和之分;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其目的是七、文言虚词词语例句释义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无丝竹之乱耳 5 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6.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要点梳理+单元过关检测+阅读理解(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要点梳理+单元检测试卷+阅读理解(含答案)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1.易错字音掺(chān)和冗(rǒnɡ)长商酌(zhuó)譬(pì)如拖沓(tà) 监督(dū)如释(shì)重负鸿儒(rú) 甚蕃(fán)噫(yī) 鲜(xiǎn)有闻清涟(lián)2.易错字形悲天悯人案牍西蜀馨亵濯3.多音字和空重颠沛流离悲天悯人不耻下问以身作则诲人不倦如释重负海阔天空设问、排比: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比兴:《陋室铭》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1.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生于河北香河,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出版《负暄琐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2.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
著有《饮冰室合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3.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有《刘宾客文集》。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无案牍之劳形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2.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3.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不蔓不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分别解释为:横生藤蔓,旁生枝茎)5.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之鲜远二、单元检测卷第四单过关检测卷(100分,90分钟)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商酌(zhuó)譬如(bì)陡峭(dǒu) 以身作责B.累赘(zhui) 妥帖(tiē)拖沓(tà) 付之一笑C.恳切(kěn) 契约(qiè)监督(dū) 悲天悯人D.循环(xún) 隐逸(yì)案牍(dú) 如释众负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可爱者甚蕃蕃: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总结含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第六单元1.易错字音拽.(zhuài)无垠.(yín)癫.(diān)狂凛.(lǐn)冽吞噬.(shì)销蚀.(shí)羸.(léi)弱步履.(lǚ)告罄.(qìnɡ)遗孀.(shuānɡ)毋.(wú)宁风餐露.(lù)宿闷.(mèn)闷不乐毛骨悚.(sǒnɡ)然忧心忡.(chōnɡ)忡怏.(yànɡ)怏不乐炽.(chì)热逃逸.(yì)轮廓.(kuò)模.(mó)拟舷.(xián)窗俯瞰.(kàn)无虞.(yú)遨.(áo)游确凿.(záo)点缀.(zhuì)隐没.(mò)迟钝.(dùn)凝.(nínɡ)固孤零零.(línɡ)天涯.(yá)海角圮.(pǐ)棹.(zhào)数小舟啮.(niè)沙臆.(yì)断欤.(yú)2.易错字形烧灼.屏息凝.视褐.色惊心动魄.稠.密闲暇.心有灵犀.铁钯.溯.流木杮.湮.于沙上3.多音字(安宁)(宁愿)(禁受)(禁止)(调动)(调整)(薄板)(轻薄)(薄荷)(三年两载)(怨声载道)(停泊)(水泊)(模拟)(模样)(鸡蛋壳)(地壳)4.形近字qìnɡ):钟磬qìnɡ):告罄yínɡ):赢钱léi):羸弱diān):癫狂diān):高山之巅bì):墙壁bì):臂膀bì):玉璧pī):刀劈xián):舷窗xuàn):头晕目眩xián):弓弦xuàn):泫然lónɡ):笼子lǒnɡ):田垄lónɡ):玲珑ɡōnɡ):龚自珍风餐露宿耀武扬威忧心忡忡语无伦次海市蜃楼耐人寻味惊心动魄不期而至设问:为什么两边没有同时出现裂纹呢?因为两边用了不同的材料。
初三语文七年级(下)4-6单元知识要点概要

初三语文七年级(下)4-6单元知识要点十五、松鼠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布丰,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著有《自然史》。
二、注音驯.良(xùn)矫.健(jiǎo) 帽缨.(yÿng) 榛.子(zhýn) 榉.实(jǔ)橡栗.(lì)蛰.伏(zhã) 苔藓..(tái xiǎn) 编扎.(zü) 褐.色(hâ)勉强..(miǎn qiǎng)三、词语积累驯良乖巧清秀矫健玲珑帽缨橡栗蛰伏惹恼编扎圆锥遮蔽梳理四、标点符号:1、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2、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
3、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4、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
十六、松树金龟子一、注音:锹.甲(qiüo) 献媚.(mâi) 炫.耀(xuàn) 抑郁..(yìyù) 咫.尺(zhǐ)二、词语积累:点缀合拢殷勤炫耀献媚抑郁解脱冒犯瞌睡仪表堂堂成双作对视而不见无动于衷默不作声贪得无厌暑天暮色十七、国宝──大熊猫一、文学常识作者叶永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
二、注音憨.态可掬(hün)笨拙.(zhuō)濒.危(bÿn)上林苑.(yuàn)饲.养(sì)璀璨..(cuǐcàn)痛悼.(dào)葱茏..(cōng lïng) 浩瀚.(hàn)孤僻.(pì)分娩.(miǎn)栖.息(qÿ)仔熊猫(zǎi) 翌.日(yì)繁衍.(yǎn) 拯.救(zhþng)纤.维(xiün)三、词语积累憨态可掬悠然自得笨拙博得掌声最负盛名濒危身躯俊俏安装按照悬崖绝壁繁殖连绵不绝葱茏茂密云雾缭绕烟波浩瀚孤僻乐不可支漫不经心殊荣屈指可数兴高采烈分娩四、标点符号:1、德国柏林机场铺好了红地毯,挂起“热烈欢迎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的大字标语。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有关文学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B. 《陋室铭》《爱莲说》中涉及到的孔子和陶渊明都是古代的高洁之士C.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D. 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播多次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南北朝时的民歌《木兰诗》【答案】B【解析】B项“孔子和陶渊明都是古代的高洁之士”错误应是《陋室铭》《爱莲说》中涉及到的诸葛亮、扬子云和陶渊明都是古代的高洁之士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2.(1)下面画线的“之”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2.(2)画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3)【甲】文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A. 水陆草木之花B. 莲花之君子者也C.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 何陋之有【答案】D【解析】(1)A、B、C三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D项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故选D【答案】A【解析】(2)A项句意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鸿大【答案】(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解析】(3)解答此题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文中相关语句【甲】文中作者认为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并且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乙】文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 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用原文语句回答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案】(4)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②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解析】(4)①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②上长到蔓延到绿使……绿青使……染上青色3.(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①不蔓不枝蔓 _______________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 _______________③转转不已已 _______________④遂反溯流逆上矣遂 _______________3.(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3.(4)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你能悟出怎样的道理?3.(5)【乙】文画线句子给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哪些方法和途径【答案】(1)①生藤蔓, ②亲近而不庄重, ③停止, ④于是【解析】(1)①句意为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生藤蔓②句意为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亵亲近而不庄重③句意为像这样不停地转动已停止④句意为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遂于是【答案】A【解析】(2)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前文提到的事物B项都是介词在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只只是D项语气助词了故选A【答案】(3)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②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解析】(3)①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②如像是这样啮冲刷再再次转转动【答案】(4)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依附权贵不滋生私欲多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事【解析】(4)【甲】文托物言志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莲的形态寄予了自己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意思是“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 同样反射出作者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依附权贵不滋生私欲多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事的人生追求【答案】(5)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解析】(5)【乙】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以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告诉我们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不可“主观臆断”的道理即做任何事情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2)不见曦月 _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 ________(4)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4.(2)辨析多义词绝 A.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B.绝峭多生怪柏 _______________4.(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4)【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各有怎样的作用?4.(5)【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各有怎样的作用?【答案】(1)①同“缺” 空隙、缺口, ②日光这里指太阳, ③考虑想到, ④共同一起【解析】(1)①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 空隙、缺口②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③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④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与共同一起【答案】(2)①断, ②极特别【解析】(2)①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绝断②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绝极特别【答案】(3)①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解析】(3)①自如果非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②但只(是)仅仅闲人闲散的人耳同“尔” 语气词罢了【答案】(4)【甲】夸张突出船行之快以船行之快从侧面表现水势迅猛【乙】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给人以空灵之感【解析】(4)【甲】文中“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意思是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侧面写出水势凶猛【乙】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影子比作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给人以空灵之感【答案】(5)【甲】描写着力渲染了一种悲凉、肃杀的气氛【乙】议论流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之情感【解析】(5)【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用侧面描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描写的是猿叫声以声衬静动静结合从而渲染三峡山谷的清幽凄清【乙】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2)胡应麟曰“杜诗五律结句之妙语皆矫健振劲绝非铮铮细响也” “亲朋满天地兵甲少来书”也体现了这种结句之妙请具体说明(抓住关键字分析妙处即可不需要考虑诗词音韵)A. “西阁百寻余” “寻”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这一句与“飞来山上千寻塔”一样是以夸张手法写建筑物之高B. “中宵步绮疏”写诗人被壮丽景色吸引而无心入睡直至半夜还在窗下徘徊反映了诗人寓居他乡时难得的欢愉之情C. “飞星过水白”写诗人看见一道白影从水掠过其中“飞”“白”两字从速度、颜色的角度描写了流星经过时的情景D. 诗歌第三联诗人以“幽鸟、巨鱼”寻求安居之地来暗示自己没有理想的环境可供栖身委婉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态度【答案】B【解析】(1)B项“反映了诗人寓居他乡时难得的欢愉之情”错误反映了诗人寓居他乡时的孤寂漂泊之感【答案】(2)亲朋好友四处离散因为战事书信也极少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处境的感伤以及对家人的思念【解析】(2)亲朋亲朋好友兵甲泛指兵器这里代指战争书书信尾联的意思是亲朋好友四处离散各地都有但因为战事很少能收到亲朋的书信写出了因战争与家人失去联系的现状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处境的感伤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依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汉字①寒 jìn()②chàn()抖6.(2)请根据文意在下列表格里填上恰当的内容(不超过9个字)6.(3)文章题目“永不受伤的飞翔”有什么含义?6.(4)文章⑫段中写到了作者的梦境这段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5)文章结尾一段中作者写道“一个骨子里永远不会受伤的生命人生所有的艰难都会为他让路” 请结合文章内容以及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答案】(1)①噤, ②颤【解析】(1)①“寒jìn”应写作“寒噤”②“chàn 抖”应写作“颤抖”【答案】(2)①救起小鸟(决心给小鸟养伤), ②坚强【解析】(2)根据表中的提示阅读作品概括情节抓住各情节中人物表现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分析概括如根据第⑧段、第⑩段句子“孩子抬头朝我灿烂地笑了笑说‘无论伤多重治一治伤口一样可以好好地活’”“孩子说‘放心吧我会给它喂水、喂食而且会陪它说话的……’” 第①空可填写为救起小鸟(决心给小鸟养伤)第②空根据第⑩段句子“然而今天他对待小鸟的态度和他的话让我震撼我感受到了一个弱小生命骨子里的刚强”可知小男孩很坚强【答案】(3)一是指受伤的小鸟在男孩的救助下一定会再次奋发振翅飞翔二是指小男孩没有让艰难困苦留下阴影而是乐观向上的生活【解析】(3)小鸟和小男孩都有着悲惨的命运都是“受伤的生命” 但他们都不悲观放弃小鸟虽然“已经站不起来了翅膀在颤抖中不断扑腾着” 依然在努力求生小男孩虽然父亲早亡又“有孩子欺负他” 但他坚强乐观文中“蹬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巷口弄堂里四处吆喝着卖馒头”“孩子抬头朝我灿烂地笑了笑”这些语句都感人至深小鸟和小男孩(尤其是小男孩)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弱小生命骨子里的坚强” 所以说他们是不“永不受伤的”他们定会展翅翱翔【答案】(4)表达了作者对小鸟和男孩的境况的牵挂寄寓了作者对小鸟和男孩(特别是男孩)的未来的美好祝愿【解析】(4)联系文章内容了解小鸟与男孩的遭遇从作者的叙述描写中体会其对小鸟与小男孩表达的情感与希望以此来概括说明该段中写“我”的梦境“他和那只被救的小鸟一起在晴空里幸福地飞翔”表现了“我”坚信小鸟和小男孩的坚强能够战胜任何困难也表现了“我”祝愿小鸟和小男孩过上美好的生活【答案】(5)这句话是说只要一个人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那么生活中的任何艰难困苦都会被打败就像文中的小男孩虽然遭遇了那么多不幸但他的心灵却依然那样善良、乐观、坚强他就是“一个骨子里永远不会受伤的生命” 我们也要学习小男孩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怕困难坚强乐观的面对困难把这些当作磨砺我们心性的生活的考验【解析】(5)在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时要围绕文章主题并结合自己学习或生活的经历来作答本文赞扬了小男孩在逆境中的坚强、乐观在作者看来这样的生命即使初期受了伤也能克服所有困难坚定向前感悟要答出小男孩的顽强乐观的精神对当代中学生的意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7.(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7.(2)请分析标题“一着惊海天”的妙处7.(3)第①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7.(4)本文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⑤-⑭段)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简要分析写的用意A. 本文作为报纸通讯呈现了价值感、层次感、现场感、美感等特点带给读者强烈的阅读震撼感B. ③④段揭示了航务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并交代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C. ⑦段中“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了对偶比喻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D. ⑩段中“某大国一名上将”所说的话是运用反语体现了着舰技术之难表现了中国人忘我的奉献精神、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答案】D【解析】(1)D项“某大国一名上将”所说的话是运用引用【答案】(2)突出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给人带来的震撼表现出事件的重大意义“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画面感强烈吸引读者【解析】(2)“一着惊海天”中“一着”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交代了事件产生的影响之巨大“海天”一词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也强调了事件的影响很大“一着惊海天”这一标题既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又具有文学气息据此分析作答【答案】(3)环境描写把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又能展现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解析】(3)“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描写海域、海风、海浪很好判断这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作者通过这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结合语境及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来概括作答即可【答案】(4)①表现了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气氛、胜利的喜悦等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④侧面表现舰载战斗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解析】(4)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其它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它的作用是使人物性格、形象更鲜明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感人战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作答时要从气氛的烘托上、现场感的营造上、主题的突出上等角度综合分析其用意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8.根据下面对话补全书信内容 100字左右爸爸唉每天早上还没有开出小区就担心晚上回来没有地方停车妈妈是啊!谁叫我们幸福新村是老小区呢?都改造过了车位还是这么少!女儿咦对面的新小区听风苑不是还有许多空车位吗?我们能不能去租一个啊?妈妈对啊!他们五百多户人家有一千多个车位呢!我们如果能停到那边去的话就不用担心下班没地方停车了也省得这边早晚堵车女儿而且听风苑好像没有多少人住车位都空着多浪费啊!爸爸我们的物业早就去对面问过了他们不同意我们去租用他们的车位女儿那我们以幸福新村居民的名义给市长写封信吧说说以租赁方式共享车位的想法妈妈这办法可以试试敬爱的市长先生您好!为解决幸福新村停车难的问题我们提出与对面听风苑以租赁方式共享车位的设想理由如下我们期盼您的答复此致敬礼!幸福新村居民2018年4月24日【答案】幸福新村是老小区改造后还是无法设置更多车位不能满足业主停车需求对面新小区听风苑入住率低目前有大量车位空余共享车位可以避免资源的空置浪费共享车位还可以缓解老小区早晚高峰期堵车现象缓解停车难问题【解析】补齐的书信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项当前小区内存在的停车难问题以及建立共享车位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这几点从材料中提取即可本题不要求统一答案注意语言得体及字数要求9.(1)依次填入文段括号中的词语字形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9.(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9.(3)将“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吹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一句放入文段一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9.(4)文段一中第④句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并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动听的歌儿和笑容向老榆树告别改 _______________A. 亭亭玉立篷勃挣扎(zhēng)刹那(shà)B. 亭亭玉立蓬勃挣扎(zhēng)刹那(chà)C. 婷婷玉立蓬勃挣扎(zhēn)刹那(shà)D. 婷婷玉立篷勃挣扎(zhēn)刹那(chà)【答案】B【解析】(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的正确书写为亭亭玉立、蓬勃“挣扎”中“挣”应读作“zhēng” “刹那”中“刹”应读作“chà”故选B【答案】D【解析】(2)地位人、团体或国家在社会关系或国际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第一处结合语境分析应用“位置”绽开指植物的皮、壳等裂开花儿开放也比喻人们的笑脸欲绽形容花儿即将开放却又没开的样子一般形容植物美的形态第二处结合“竟还保留着一个”“花苞”分析应用“欲绽”时隐时现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第三处结合语境分析应用“时隐时现”故选D【答案】C【解析】(3)解答此题要通读文段一将所给句子代入其中揣摩是否前后连贯也可采用代入验证法所给句子的关键词是“砖垛” 通读文段一可知④句出现了“砖垛”一词由此可知所给句子的大体位置应在其前后再结合选项分析所给句子应在⑤句前与④句形成语意的转折故选C【答案】(4)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动听的歌儿向老榆树告别【解析】(4)画线句子中“唱着”与“笑容”动宾不搭配应去掉“和笑容” 因此正确的句子应为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动听的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六、名著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0.《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譬如猪八戒一方面他缺点太多难以让人喜欢另一方面他又有其可爱之处读来让人感到亲切请根据相关情节结合你的理解综合分析猪八戒性格中某个突出的优缺点【答案】示例一猪八戒敢于斗争、勇敢执着如在大战红孩儿时他坚持不懈帮助悟空与红孩儿斗智斗勇示例二猪八戒头脑简单、敌我不分在三打白骨精时他敌我不分劝说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解析】明确八戒的性格特点他温和、憨厚但也勇敢执着帮助师兄除妖斗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但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难分敌我猪八戒贪吃贪睡自私自利好进谗言从中选择一个方面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即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第4-6单元13-24课知识点总结(全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第4-6单元13-24课知识点总结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答案一、字音字形(听写)丁卯(mǎo)躬(gōng)行修润(rùn)譬如(pì)别扭(niu)恳切(kěn)教诲(huì)朦胧(méng lóng)颠沛流离(diān pèi)商酌 (zhuó) 累赘(zhui)妥帖(tiē)生疏(shū)打拱(gǒng)拖tà(沓)诲(huì)人不倦(juàn)不耻下问(chǐ)以身作则(zé)二、多音字(听写)Lùn (讨论) 慨 kǎi (感慨)论概 gài (大概)Lún(论语) 溉 gài (灌溉)三、词义(听写)⑴朦胧:不清楚;模糊。
⑵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⑷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⑸商酌:商量、斟酌。
⑹不以为耻: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⑺南腔北调:形容人口音不纯,掺杂方言,也指说各地方言的人都有。
三、作者简介(听写!)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史及思想史的研究。
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和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第十四课、驿路梨花一、字音字形(听写!)村寨(zhài)撵走(niǎn)扛枪(káng)驿路(yì)迷茫(máng)陡峭(dǒu)(qiào)露宿(lù)(sù)竹篾(miè)简陋(lòu)悠闲(yōu)修葺(qì)晶莹(yíng)折损(zhé)(sǔn)菌子(jùn)麂子(jǐ)恍惚(huǎng)(hū)喷香(pèn)打扰(rǎo)香气四溢(yì)二、词义(听写!)修葺:修理(建筑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全套)

第一单元测试一、积累和运用(21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2分)()A. 稀梳(shū)莅临(Iì)栖息(qī)发髻(jì)B. 竦峙(sǒng)花苞(bāo)诱惑(huó)乌桕(jiù)C. 淅沥(xī)酝酿(rǎng)粗犷(kuàng)镶嵌(xiāng)D. 憔悴(cuì)梦寐(mèi)高邈(miǎo)黄晕(yùn)2. 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3分)(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A. 然而B. ……的样子C. 这样D.对(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 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A. 炫耀B. 展示C. 表现D.显示(3)日光永远那么毒, 响亮的天气, 反有点叫人害怕。
()A. 声音很大B. 非常晴朗C. 亮光很强D. 宏大明亮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我生日那天, 母亲送了我一个小礼物,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礼品盒。
B. 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指责, 他终于忍无可忍, 出声为自己辩解起来了。
C. 这个贼得手非常快, 动手干净利落, 竟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D.天灰蒙蒙的, 不一会儿, 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4.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 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2分)(1)2019年2月14日, 来自陕西的大赛青年团选手陈更凭借超强的诗词________(储蓄储备贮藏)和强大气场, 一举夺得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奖杯。
(2)近年来, 国内外游人________(纷至沓来眼花缭乱接踵摩肩), 使武林圣地生机勃发。
5.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 《春》一文作者用诗的笔调, 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珍惜春天的美好感情。
B. 《济南的冬天》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幅特有的冬景图, 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至第六单元核心知识点专题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至第六单元核心知识点专题总结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至第六单元核心知识点专题总结第四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叙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
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二、单元字词汇总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诲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别biè扭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
14.驿路梨花延伸:延长,伸展。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
悠闲:闲适自得。
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
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15.最苦与最乐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卷第1页,总12页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四至六单元重要知识点一.选择题(共1小题)1.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
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 .《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 .《己亥杂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二.翻译(共1小题) 2.句子翻译(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4)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三.古诗词赏析(共7小题) 3.阅读《游山西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 .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 .“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 .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4.阅读《己亥杂诗》,回答问题。
(1)这首诗第一句是怎样写“离愁”的?(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3)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诗的一二句写的是 。
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 志愿(或“志向”)。
5.己亥杂诗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试卷第2页,总12页B .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
C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D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
(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3)本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人常托物言志。
如龚自珍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写出两句具有这一特点的诗句。
6.阅读《游山西村》,回答问题。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
请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读并完成题目。
①诗歌中“阴阳割昏晓”和“齐鲁青未了”都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②“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之情。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的深刻人生哲理。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①造化钟.神秀 ②阴阳割.昏晓 (3)诗歌的尾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4)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8.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应怎样理解?(3)“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试卷第3页,总12页(4)选出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5)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 .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 .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 .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9.阅读《登飞来峰》,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3)对《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 .“浮云”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四.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10.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 、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 、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 、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A 、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 、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 、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试卷第4页,总12页D 、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1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
③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 。
④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 , 。
, 。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4)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1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用“/”给第二段文字断句。
(注意:只断句,不加标点。
) (2)解释加点的词:出淤泥而不染. 染: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陶: 香远益.清 益:(3)文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
(4)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 来自比,又用 和 来衬托。
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最喜爱的花: 喜爱的原因: (5)翻译句子: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个“独”字又表明作者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态态度。
B 、文章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这两种花的作用是映衬。
C 、文中三个“而”都是表递进的连词。
D 、“中通外直”的“通”是“没有阻碍”,可译成“空”。
(7)从文中摘录原句填空。
A 、喻君子庄重令人敬爱。
B 、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
C 、喻君子志清行廉,德声远播。
D 、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1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试卷第5页,总12页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 ②不蔓不枝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可爱者甚蕃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⑥宜乎众矣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 .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B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C .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 .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