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2017年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初三历史知识点

一轮复习初三历史知识点初三历史知识点的一轮复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史:- 夏商周的更替:了解夏、商、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兴起,以及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
-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朝的迅速灭亡。
- 汉朝的兴衰:西汉的繁荣,王莽篡位,东汉的建立和衰落。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三国鼎立,晋朝的兴衰,南北朝的对立与融合。
2.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端:了解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 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八国联军侵华的事件。
-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胜利的意义。
- 国共内战与新中国的成立:国共两党的斗争,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影响。
3. 世界古代史:-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的文明,金字塔的建造。
- 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巴比伦等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 古希腊文明:雅典和斯巴达的对比,希腊哲学和科学的发展。
- 古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变,罗马法律的影响。
4. 世界近现代史:-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背景、主要人物和影响。
- 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 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和后果。
5. 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 历史人物:孔子、秦始皇、汉武帝、拿破仑、华盛顿等。
- 重要事件:五四运动、长征、西安事变等。
6. 历史学习方法:- 历史时间线的梳理:通过时间线来串联历史事件。
- 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理解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
- 历史人物的评价: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小题狂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小题狂练一、单选题1.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 儒、法、道B. 儒、道、法C. 法、儒、道D. 道、法、儒2.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 孔子、韩非子、老子B. 墨子、孔子、老子C. 老子、孔子、韩非子D. 孔子、韩非子、墨子3.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 都主张“礼”、“法”并用4.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 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B.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D. 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5.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 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 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 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 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6. 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必须面对社会现实。
儒家思想主张对混乱的社会秩序进行改造,以返回到周礼时代,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道家思想企图逃避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体现出被统治地位的弱者意志。
另外,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时代需要等等。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百家争鸣进行阐释剖析,便于加深对“百家争鸣”的准确理解分析: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
奴隶主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3)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2.道、儒、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代表阶级3.荀子思想的特点:杂取百家强调“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主义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
他对“礼”的思想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学习的目标是把握“礼”;他主张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他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广泛吸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4.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模块政治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课

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第二页,共35页。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 央集权(zhōnɡ yānɡ jí quán)制度的
形成
第三页,共35页。
最新考纲展示 (zhǎnshì)
知识系统(xìtǒng)整 合
要点(yàodiǎn)史料 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
第四页,共35页。
【典例】 (2015年江苏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tiānzǐ)南 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 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系与血缘关系相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框架。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演变:秦汉时期,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
治,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政治体系;唐宋时期,形成以三省六部制、二
府三司制为核心的中枢权力机构(jīgòu),以科举制为主的选官制度和较为
完备的监察制度,古代政治制度日臻成熟;明清时期内阁、军机处的出现,
第十二页,共35页。
【深化(shēnhuà)拓展】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 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 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C 通过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权力受到“母后、外戚、宦官、权臣、 地方割据势力等”的制约,这实质(shízhì)上反映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后果,故 选C项。君主专制被推翻是在辛亥革命以后,A项不正确;材料中没有 涉及中央集权体制被破坏,B项不正确;D项与题干中“实质(shízhì)”这一限 定 不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 第3讲_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 课件(共45张PPT)

(2)公元前 15—前(31)4 战世纪国,以小后亚出细现亚了东大部量的铁赫农梯具人率的先范掌。握(了选冶2铁P技21术),后来这一技术逐
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随着熔炉 的进步,铁器大量出现。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选中2逐P步19推广。(选2 P20)
概况 ⑶“田氏代齐” ②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⑷“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影响 ①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变法,推动了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演变。
②初步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民族交融。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专题知识概览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奴隶 社会
时期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
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年) 夏(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元一体,为中华文明 的起源、国家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实现强国抱负,难以落到实处
②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 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
④具体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个中体央现集为权儒的家封建与国法家家之争
三、社会转型时期(前770年——前221年):(东周)春秋战国时期
(二)政治
6.户籍制度:战国时期 (选1 P)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2)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 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

土 地
地主土地所有制(田庄,庄园)
制 度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 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提高, 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水利 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 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 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 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 知,战国以前
春秋战国时经济基础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
1.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 (2)生产工具:铁器出现。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4)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 营手工业为主导。 3.商业: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 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 范蠡和吕不韦。
3.商业:出现私商和繁荣的 商业中心。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商 鞅)。(统治者为何倡导)
概念:重农抑商(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①原因:农业生产为百姓提供生活资料,为政府提供赋税;
巩固统治的需要;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商人流动性大,危害统治。 ②内涵: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增加政府收益。 重农思想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但抑商政策在不断变化,如汉武帝时期推行过“惠商” ③历程:战国出现;西汉武帝抑制富商,工商专营,唐宋松动;明清强化 。 ④评价: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赋役盘剥,土地兼并,使农 民破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政权更迭频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2017年一轮复习)

的 形 成
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指的是齐国大夫田氏废掉 原来的国君姜氏成了诸侯。至此形
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新格局。
实质
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的势力与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斗争
2、兼并战争
齐魏交战 BC4世纪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公元前 260年 秦赵长 平之战
3、战争 的性质
①春秋争霸战争目的:是为了掠夺土 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 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实质 是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掠夺战争。战争给人 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 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 客观作用。
②列宁的话适合于对春秋争霸战争的 评价。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 促进了社会进步。
能力提高:归纳比较:
战国兼并战争与春秋争霸战争异同。
相同:
①目的—都有扩大地盘,掠夺土地和人口的目的
②影响—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 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促进封建制的形成。同时,不可避 免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但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不同:前者属奴隶制大国争霸战争;后者属封建兼并统 一战争;前者促进民族融合,有利封建因素增长;后者 由封建兼并战争转为封建统一战争,导致了一个封建大 帝国的产生。
B、王室衰微,各诸侯国进行长期争霸兼并战争。
③外族入侵:狄人南下,楚人北来(提供了时机)
2、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财产
3、 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掠夺战争
性 质
4、春秋争霸过程
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
(1)齐桓公首称霸业
够首先称霸?
物质条件:有较好的自然条件
①称霸的条件
(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高考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先秦史(4):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第3课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一、春秋战国概貌1、具体分期(1)春秋时期:BC 770年至BC 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2)战国时期:BC 475年至BC 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2、时代特点: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诸侯争霸战争频繁;(2)民族不断融合;3、发展趋势(1)由分裂动荡走向统一;(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建立;(主要趋势)4、社会背景(1)经济方面:井田制——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瓦解;(2)政治方面:“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至“政出诸侯”到“政出公卿”;①周室衰微,势力一落千丈;②诸侯不朝,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政出诸侯;③新兴封建地主势力发展壮大——战国时期,政出公卿(政出私门);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1、春秋争霸出现的原因(1)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动摇,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2)政治因素:分封制崩溃,周天子无法维持“天下共主”的统治秩序;①周王室衰落,势力一落千丈,逐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②诸侯国强大,不听周天子号令,不朝觐,不纳贡;(3)直接原因:争夺土地和人口;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权;(直接目的)2、春秋典型争霸战争☆齐桓公称霸:春秋首霸(1)首霸之因①客观优势:齐国为东方富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②根本原因:管仲改革,增强了实力;☼时间:BC 7世纪前期;☼目的:“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诸内政;③政治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旗号:“尊王攘夷”;☼行动: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国,“北御夷狄,南制楚蛮”;④对外交往:会盟诸侯,提升地位;⑤人才优势:桓公雄才大略,管仲足知多谋;(2)确立标志:葵丘会盟①时间:BC 7世纪中期(BC 651年);②概况:齐桓公大会诸侯,周王室派代表参加;③意义:确立了齐桓公的中原霸主地位;☆晋楚争霸(1)晋文公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②典故成语:退避三舍;(2)楚庄王称霸中原①奠基之战:BC 6世纪初,晋楚邲之战;②楚王问鼎:表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吴越争霸:春秋晚期;(1)吴国争雄①吴国位置:长江下游;②阖闾称霸:吴王阖闾攻入楚都,称霸长江中下游;③吴王夫差:BC 5世纪初,夫差灭越,勾践称臣;(2)越国争霸①越国位置:钱塘江流域;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出兵中原成末霸;※点拨:①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勾践又是春秋最后一位霸主;②中原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勾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吴
人物 地理位置
越
争
霸
越王勾践
吴王阖闾 吴:江苏苏州 越:浙江绍兴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 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 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苦 有 心 志 人 者 , , 天 事 不 竞 负 成 , , 三卧百破 千薪二斧 越尝秦沉 甲胆关舟 可,终, 吞 属 吴 楚
②称霸标志: 公元前7世纪中期 葵丘会盟
(2)、晋文公和楚庄王先后称霸
①城濮大战
晋文公称霸
发生于公元前7世纪后期, 春 秋时期晋、楚两国为争 夺中原霸 权而进行的战略决战。在这场战 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优势,但 是晋军采取了 “退避三舍,后发 制人”的方针 ,最终击败了不可 一世的楚军。晋文公与诸侯会盟, 成为中原霸主。
①春秋争霸战争目的:是为了掠夺土 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 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实质 是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掠夺战争。战争给人 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 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 客观作用。 ②列宁的话适合于对春秋争霸战争的 评价。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 促进了社会进步。
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礼乐征 伐自大夫 出”
三家 分晋代齐
楚
三家分晋
1 、 战 国 格 局 的 形 成
三家分晋是指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 控制了晋国的政权,并在各自占领的地盘 上建立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公元前403年, 周天子正式承认这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 表明新兴地主阶级在晋国夺权斗争的胜利。 田氏代齐
4 、 战 争 的 影 响
1、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趋势 2、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更 加渴望统一 3、各国国君为争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改革政治,所以客观上也促进了经济 发展和改革运动的兴起。
能力提高:归纳比较:
战国兼并战争与春秋争霸战争异同。
相同:
①目的—都有扩大地盘,掠夺土地和人口的目的 ②影响—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目,加 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促进封建制的形成。同时,不可避 免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但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不同:前者属奴隶制大国争霸战争;后者属封建兼并统 一战争;前者促进民族融合,有利封建因素增长;后者 由封建兼并战争转为封建统一战争,导致了一个封建大 帝国的产生。
一、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晋
齐
④③②① 春说分分 秋明析析 诸诸春春 侯侯秋秋 争争诸诸 霸霸侯侯 作的争争 用过霸霸 :程性的 :质背 :景 : 吴
楚
越
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 背 景
“礼乐征 伐自诸侯 出”
①经济:伴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进步, 奴隶制经济基础逐渐瓦解 ②政治:分封制逐步动摇崩溃。 A、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分封制已阻碍社会进步 B、王室衰微,各诸侯国进行长期争霸兼并战争 。 ③外族入侵:狄人南下,楚人北来(提供了时机)
今山东省鄄城
著是 晋 名我 军 战国 以 例古 少 。代 胜 史多 上, 以大 少败 胜楚 多军 的。
退 避 三 舍
(楚庄王)遂至洛, 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 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 鼎大小轻重,对曰: “在德不在鼎。”庄王 曰:“子无阻九鼎,楚 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 鼎。” ——《史记》 思考:“楚王问鼎” 说明了什么? 周王室衰微, 力量强大的诸 侯意图替代周 王号令天下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 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田氏代齐指的是齐国大夫田氏废掉 原来的国君姜氏成了诸侯。至此形 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新格局。
实质 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的势力与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斗争
2、兼并战争
齐魏交战 BC4世纪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公元前 260年 秦赵长 平之战
3、战争 的性质
战国时期的战争,除扩大地盘,掠 夺人口,激烈混战,与春秋相似以 外,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争的性质, 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2、目的 争夺土地、人口、财产
3、 性 质
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掠夺战争
4、春秋争霸过程 (1)齐桓公首称霸业
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
够首先称霸?
物质条件:有较好的自然条件 (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 ①称霸的条件 政治军事条件:重用人才(管种), 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正确的策略:采取了有效的争霸策略 (“尊王攘夷”)
7.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 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4、作用
①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 破坏。 ②在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以大欺小、以强凌 弱,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国家开始实现局部 统一,为后来秦的统一提供了前提。 ③各国为战胜对方,推行改革,富国强兵,有 利于封建因素增长和奴隶制的瓦解,加速了新 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⑤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井田制瓦解 B 分封制崩溃 C 大国崛起 D 诸侯野心大 2下列哪一种情况符合战国历史 A 周王室派代表参加葵丘会盟 B 齐、晋、楚、秦等国争霸 C 南方楚国率军到洛阳问鼎 D 诸侯国内卿大夫执掌朝政
3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其 实质是 A 奴隶主贵族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 B 新兴地主阶级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 C 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斗争 D 统治阶级与平民之间斗争 4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 实质是 A 华夏文化的扩大 B 华夏族开始形成 C 华夏族战胜夷蛮 D 封建生产方式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