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

合集下载

中微子振荡的三味混合

中微子振荡的三味混合

中微子振荡的三味混合中微子是一类质量极小的基本粒子,它们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非常弱。

由于这种特殊性质,中微子的性质研究一直备受科学家的关注。

中微子振荡是指不同类型的中微子之间的转化现象,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味混合。

本文将就中微子振荡的三味混合现象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中微子的基本概念中微子是一种没有电荷、质量极小的基本粒子,属于轻子家族。

它们通过弱相互作用参与物理过程,并且与电子、中子以及带电的W玻色子等粒子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

中微子主要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电子中微子(νe)、缪子中微子(νμ)和τ子中微子(ντ),分别与电子、缪子和τ子相对应。

二、中微子振荡的发现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中微子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转化现象。

具体来说,电子中微子在传播过程中有一定概率会转化为缪子中微子或者τ子中微子。

而缪子中微子与τ子中微子之间也存在类似的转化关系。

这种转化现象被称为中微子振荡。

三、三味混合的原理中微子振荡的三味混合是指电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和τ子中微子之间的相互转化。

这种转化现象表明中微子并非是固定的种类,而是由三种不同的“味道”组成。

中微子振荡的三味混合现象可以用分波形式来描述:|νe> = θ13|ν1> + θ12|ν2> + θ23|ν3>|νμ> = -θ23|ν2> + θ12|ν3>|ντ> = θ13|ν3> - θ12|ν1>其中,θ12、θ13和θ23是描述中微子转化概率的参数。

这些参数的测量对于研究中微子的性质和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验证据科学家通过多个实验手段来验证中微子振荡的三味混合现象。

其中,一个重要的实验证据是基于中微子能谱的观测。

在观测到中微子源产生的中微子束之后,科学家通过测量接收到的中微子能谱,可以发现电子中微子的缺失现象。

这可以被解释为电子中微子发生了与其他类型中微子的转化。

此外,多个中微子实验也进一步支持了中微子振荡的三味混合现象。

中微子的振荡实验和理论

中微子的振荡实验和理论

中微子的振荡实验和理论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物理学勷勤创新班作者:黄慧敏蔡莹邱小欢麦展风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微子振荡实验及其理论的阐述,加深对中微子以及中微子振荡的认识,以及阐述对中微子振动实验发展的展望关键词:中微子振荡 MSN效应质量差Abstract:This article states the theory and the experiment of neutrino oscillation for illustr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pecta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nertrino oscillation’s experiment .Key word:neutrino oscillation .MSN reaction.mess diffirence.1、引言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实验结果不仅使我们更深入了解了中微子的基本特性,更为未来进行中微子实验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奠定科学基础。

1998年在日本Takayama召开的的世界中微子大会上,日本物理学家宣布他们的超神冈国际合作组发现了大气中微子震荡,成为了物理学界的头号新闻。

粒子物理学经典模型认为,中微子的质量为零,在相互作用中轻子数守恒,中微子不会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外一种类型。

现在超神冈实验组发现了中微子振荡,这表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中微子可以从μ中微子转变成其他类型的中微子,轻子数也随之不守恒,这推动了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1930年,为了解释核的β衰变中电子的能力是一个连续谱,泡利引入了中微子这种新型粒子,但人们一直没能从实验中验证中微子的存在。

1941年,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先生建议利用原子核的K电子俘获测原子核的反冲能量来证明中微子的存在。

历经10年,于1952年此实验获得成功,证明了中微子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粒子。

中微子研究,向着未来奔跑

中微子研究,向着未来奔跑

里写道 :我们身边的中微子其实非常多, 球物理的交叉前沿学科。
微子的振荡。
例如一个典型的核反应堆每秒钟产生 6
对于经常被问及中微子研究有什么
中微子共有 3 种类型,它的脾性非
万亿亿个中微子,每秒钟有 3 亿亿个太 用,王贻芳对《中国报道》记者说 :“我 常奇怪,“一种中微子在飞行中能自发
阳中微子穿过每个人的身体,宇宙大爆 相信对我们而言,周围的世界令人着迷, 变成其他种类的中微子。”这也就是专
┣ 封 面 故 事 ┫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大厅
中微子研究,向着未来奔跑
100 多年前,原子核的衰变被发现时,无人知晓这将意味着什么,但今天核能的利用已经 深刻地改变了世界。而中微子在未来或许也一样。
文 |《中国报道》记者 何晶 见习记者 陈珂 采访 | 解读中国工作室
《中国报道》记者也在江门中微子 但在江门,我们的靶质量是 20000 吨, 15 米。 现在我们必须在这个实验中将
实验站见到了当天凌晨才抵达的王贻芳 比大亚湾的大 1000 倍。”
之再提高约 1 倍——达到 25 米,这也
教授,他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来察看工
但的确,“这个项目在很多方面都 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几乎要达到理论极
设法“看见”了第一个中微子。他们第一 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也成才了,也很优
时间从美国给远在欧洲核子中心的泡利
上世纪 60 年代,意大利物理学家 秀”。
发了封电报。泡利中断了正在进行的会 布鲁诺·庞蒂科夫提出了中微子振荡的
据 王 贻 芳 回 忆,2003 年, 国 际 上
议,当众宣读了这封电报,然后跟朋友 概念。他认为某一种特定中微子可以转 开始热烈讨论利用反应堆中微子来测量

中微子振荡与味混合参数

中微子振荡与味混合参数

中微子振荡与味混合参数中微子是一种与常见的电子、中子和质子等粒子不同的基本粒子。

它们具有极小的质量,没有电荷,并且与弱相互作用发生相互作用。

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们对中微子的研究使我们对宇宙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理解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微子振荡以及与之相关的味混合参数。

1. 中微子振荡的发现中微子振荡是指中微子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不同味道之间的相互转变而产生的现象。

早期的中微子实验观测到的电子中微子产生的数量明显偏少,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证实,中微子振荡解释了这个现象。

中微子的三种味道(电子味、μ味和τ味)之间的振荡现象由一个关键参数,即味混合角度来描述。

2. 味混合角度味混合角度是描述中微子味道转变的参数。

现在已经确认存在三个味混合角度:θ12、θ13和θ23。

其中,θ12描述了电子味和第二种味道之间的转变,θ13描述了电子味和第三种味道之间的转变,θ23描述了第二种味道和第三种味道之间的转变。

这些味混合角度的精确值是通过实验测量得出的,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值也在不断更新。

3. 实验观测和测量科学家们通过设计和进行一系列的中微子实验来观测和测量中微子振荡和味混合参数。

一项重要的实验是超级神秘中微子实验(Super-Kamiokande),该实验观测到了大量的大气中微子振荡现象,并且测量了θ23的值。

而在T2K实验中,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了θ13的值。

此外,Daya Bay实验和RENO实验分别对θ13进行了精确测量。

未来,科学家们还将进行更多的实验来进一步研究中微子的性质和味混合参数。

4. 中微子与物理学其他领域的关联中微子的振荡和味混合参数除了对粒子物理学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外,也与其他领域存在关联。

例如,在天体物理学中,中微子的振荡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超新星爆炸、黑洞和星系演化等提供重要线索。

在太阳中微子实验中,科学家们通过测量太阳中微子的数目来验证太阳内部核反应模型。

此外,中微子也在核能和核反应堆的监测中使用,对核电站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幽灵粒子探索宇宙玄奥

幽灵粒子探索宇宙玄奥

经济日报 !)版&$!&年%月&(日追踪 幽灵 粒子探索宇宙玄奥经济日报社 佘惠敏科学背景中微子是一类神秘的基本粒子&它质量极其微小"是最轻的粒子-它数量十分庞大"每秒钟有几万亿个中微子自由穿过人体-它会隐身术"不带电$也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的特点让它极难捕捉-它会变身术"一种中微子在飞行过程中变为另一种中微子"然后再变回来"这叫做中微子振荡"三种中微子两两之间可发生三种振荡!无处不在却又难觅芳踪"这让中微子有了一个别称)))'幽灵粒子(!它在微观的粒子物理和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同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当今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研究热点!对中微子的研究从!")$年开始"科学家们在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中发现了中微子振荡!三种振荡模式各有其对应混合角"分别为 !&$ &)$ !)"前两个混合角 !&$ &)的测定者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三种振荡混合角 !)却迟迟未能找到"以至于有人怀疑 !)为零"也就是根本不存在!新闻发布%月&#日"中国科学家关于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的!(" 论文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正式发表!这篇)月#日投稿的论文讲述了在我国诞生的一项重大物理成果!论文中称"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其振荡几率T W 6&& !)为".&3"误差为!.#3!世界各地有五大实验项目的物理学家都在寻找 !)"在与日本A &M 实验$美国O D 0-1实验$法国4G J :V ;+Q G G Z 项目$韩国F ,0-项目的竞争中"中国大亚湾实验室率先给出了确定的答案!为什么中国科学家能在这个基础前沿项目的国际竞争中拔得头筹,本报记者深入大亚湾实验室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采访"试图找出他们成功的奥秘!竞争&一寸光阴一寸金看看中微子实验进程表"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初期慢如绣花"后期势如破竹&&$$)年提出方案"&$$*年获批立项"&$$#年!$月破土动工"&$!$年!&月完成全部爆破任务"&$!!年中完成探测器建造与安装"(月开始近点取数"!&月&%日开始远近点同时运行"在''天取数后"仅用十几天完成物理分析和论文写作"&$!&年)月#日投稿时"所公布的实验结果震惊国际物理学界!论证%年"施工)年"安装实验设施!年"取数''天"分析十几天!为什么时间分布如此不均衡,'由于项目施工离核电站近"必须接受国家核安全审评"所以论证时间长-为了严格执行核安全标准"施工进度被放在次要位置上"我们的隧道建设延误约&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总工程师庄红林说"'但科学发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胜"我们只能在后面不涉及安全的步骤上争分夺秒!(在山体里打隧道和实验厅需要爆破作业"而爆破产生的震动稍大就可能影响核电站!'为了核电站的安全生产"我们在最坚硬的花岗岩上"像绣花一样爆破"最小的一次爆破仅使用了&$$克炸药!(施工方是中铁十五局集团城市交通轨道公司"项目经理车红星如是说!爆破这一最硬的骨头啃下来时"整个团队无人放松"而是以更加紧张的工作来夺回耽误的时间!创新年轮 攀登足迹中国科学院第十二届科星奖获奖作品选文章作品三等奖!(!为了赢得国际竞争"大亚湾人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实验装置建设现场开工不分昼夜"每周工作五天加两天!研究人员每天两班倒工作!*个小时是常态"有的研究人员经常连续工作)$多个小时!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共需建三个实验大厅!为赶进度"每当一个实验厅挖好"实验组人员不等空调和通风设备装上"就进入同步展开设备安装"新挖好的岩洞内又热又潮"一进去保管浑身湿透"且没有水喝"没有厕所!在人们以百倍的艰辛和勤奋一点点争取时间时"日本$法国$美国的实验均在去年相继发表了关于的数据"虽然其结果均因精度不够而置信!)度较低"却成为这一领域竞争白热化的迹象!中方项目团队为赢得此次国际竞争"果断修改实验计划"不等(个探测器全部到位"以*个探测器提前累积数据!在这样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中"实验数据是参与项目的各国科学家们通过互联网实时共享的"谁都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物理分析和写论文"为什么最后是中国科学家率先完成,'我们未雨绸缪"把物理分析的准备工作都做在了前面!(论文通讯作者$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副经理曹俊说"高能所大亚湾实验的物理分析组在取数之前"已经提前一年多时间开发出了相应的数据分析软件"并使用模拟数据练手"进行了多次演练!'之前有过演习"真上战场效率就高了!美国人不这么做"因为他们怕费力不讨好!(最终"中国科学家抢在竞争对手前"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在涉及安全的步骤上密不透风$精如绣花"在影响工作舒适度的步骤上苦干巧干!尽管困难重重"他们从不抱怨"因为他们心中藏着梦想"懂得奉献!运气只会光顾不懈拼搏的人!合作&弄潮儿向涛头立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是一个&'$多名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他们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美国$俄罗斯及捷克的)(家科研机构!实验地点在中国"大部分的实验方案是中国人设计的"隧道和实验大厅建设工作主要由中国人承担"探测器的掺钆液闪等关键技术掌握在中国人手里"连最后对实验数据的物理分析也是中国人最先算出%%在这场国!(# 际合作中"中国科学家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在以往的国际合作中并不多见!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说&'大亚湾实验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探测器设计和建造方面的国际声誉"将我国的中微子研究带入国际前沿!('以我为主(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中微子项目始于"年前!日本M 5I [/04中微子实验在&$$&年!&月发布报告最终确认太阳中微子发生振荡后"全世界高能物理学家的目光聚焦在 !)上"&$$)年俄罗斯$法国$美国$日本$巴西和韩国等国家竞相提出(个 !)测量方案!中科院高能所研究人员及时把握住这一国际前沿动向"王贻芳$曹俊拿出自己的'百人计划(人才基金"加上高能所特批的几十万元"开始中微子实验的选址勘测!'核电站在发电时"会产生大量中微子"反应堆功率越大"释放中微子越多"测量精度越高!(王贻芳说"'我们考虑在大亚湾核电基地建实验室"因为大亚湾核电站功率高"是世界第二-同时大亚湾和岭澳两个机组附近均有山体"在山体下建实验室"可利用其岩石覆盖有效屏蔽宇宙线本底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在&$$)年国际上提出的(个同目标方案中"高能所方案的实验设计指标和精度国际水平最高"这个特殊的方案曾与美方科学家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胜出!'中国的实力给了我们坚持自主方案的底气!(王贻芳说!中方参与者在这个项目中表现出可敬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年项目批准后开始的合作中"大亚湾核电站所属的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一直坚定地提供各种支持&他们承担了项目的核安全责任"提供了项目用地"并协助开展安全管理及数据分析-他们投入)'$$万元项目研究经费"开创了企业资助国家大型基础科研的先例!很多通过招投标参与这个项目的企业都为之不计成本地付出!广东中泽重工有限公司负责探测器最外层外壳不锈钢容器的制作"由于实际难度远超预计"他们最终赔本制作了实验所需的(个钢罐!公司总经理洪紫林说&'这种钢罐的人工和设备投入是正常产品的#倍"单论这个项目我们肯定大亏!但这种结构复杂$焊接要求高的薄罐制成后"公司的制造精度提高了一个等级"制造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标准!现在"我们接了很多外国高创新年轮 攀登足迹中国科学院第十二届科星奖获奖作品选文章作品三等奖!($端产品的订单"这是过去不敢接的!(有抢抓机遇的战略眼光"有大亚湾的地利之便"有团结协作的奋斗精神"在中微子实验中"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科学家们"成为勇立涛头的弄潮儿!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高能物理界一直是一个学术上非常开放的领域!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资金来源很广"不仅得到了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共同支持"同时也得到了美国能源部及其他境外机构的支持"是我国基础科学领域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美国能源部放弃支持本国的两个实验方案"转而支持美国科学家加入大亚湾实验的合作"并解决了此项目三分之一的经费缺口"使该实验成为目前中美两国在基础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实验结果一经公布"就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引起热烈反响!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外联负责人菲利斯塔.泡斯/8;V W U W R5TP5J T T0教授说&'我被深深震撼了"&$!$年!$月我去大亚湾时探测器还没有建造呢!(英国*自然+杂志在线版发表文章*对中微子振荡的创纪录精确测量+评价说&'这个表示中微子振荡的难以捉摸的参数"现已被首次精确地测量!(美国*科学+杂志在线版发表文章*中国物理学家完成一项关键的中微子参数测量+"评价说&'此次成果完成了一幅中微子的概念图"这为1中微子与反中微子行为间不对称2的实验铺平了道路"这样的实验将帮助解释为何现在的宇宙中有如此多的物质"却只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反物质这一问题!(是中微子物理描述中微子振荡一共有*个参数"过去有%个已知"!)被揭开神秘面纱后"目前还有一个与中两个最基本的未知参数之一!在!)!)密切相关的未知参数)))+P破坏!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将继续运行) '年"将测量精度再提高%倍左右!同时"高能所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着眼于探索中微子的第二个未解之谜)))质量顺序问题"这便是正在酝酿中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需要更大的探测器$更高的灵敏度$更长的探测距离以及更多的核反应堆!经初步勘察分析"距离大亚湾核电站*$千米处的惠州某地可同时探测来自大亚湾反应堆群和海丰反应堆群的中微子"是当前最佳的实验地点!除了确定中微子的质量顺序"大亚湾实验二期还具有其他丰富的科学目标"如测量全部*个混合参数中的%个到!3的精度"进而判别是否存在新物理-在比较完整的参数空间内判定惰性中微子是否存在-深入研究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暗物质等天文学$宇宙学$地球物理学当前的热点问题等!目前"大亚湾实验二期已形成概念设计方案"正在进行关键技术预研"以确保在激烈角逐的国际中微子实验竞争中把握先机!这个项目已经吸引了国际学术界的目光!相信通过项目组的不懈努力"中国的中微子研究会走在世界的前列!创新年轮 攀登足迹中国科学院第十二届科星奖获奖作品选。

大亚湾中微子振荡实验的启示

大亚湾中微子振荡实验的启示

大亚湾中微子振荡实验的启示作者:何红建来源:《科学》2016年第01期继2015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之后一个月,中微子领域再传喜讯:大亚湾中微子团队斩获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共同分享这一大奖的还有其他四个国际中微子实验团队(KamLAND,K2K/T2K,SNO,Super Kamiokande)。

在此向大亚湾合作组,向大亚湾实验组的领头人王贻芳和陆锦标致以衷心祝贺!“突破奖”授予发现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荣获“突破奖”的五个实验团队发现了中微子的三种振荡模式,定量测定了中微子的非零混合角(θ12,θ23,θ13)及中微子质量的平方差。

这些参数都是自然界的基本常数,对于进一步理解中微子质量起源和探索中微子与轻子部分的CP破坏具有重大科学意义(C和P分别代表电荷共轭变换和空间反演变换两种基本分离对称性)。

大亚湾实验结果是一项以中国科学家为主体、联合美国等国的42个单位的292名科学家共同参与,并在中国本土上完成的重大科学发现。

三种不同的中微子v1,v2,vθ3之间有着两两相互转换的性质,描述大气中微子振荡的混合角θ23和描述太阳中微子振荡的混合角θ12,分别由美国南达科他州霍姆斯特克(Homestake)探测器、日本超级神冈(Super Kamiokande)探测器、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SNO)与神冈液体闪烁反中微子探测器(KamLAND)等实验证明不为零,即中微子之间发生了振荡。

大亚湾合作组在2012年3月8日首次宣布了关于中微子关键混合角θ13非零的突破性发现,超出背景5.2个标准偏差,以大于99.9999%的精度确立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这是一个测量反电子中微子通过振荡而消失的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大亚湾团队的这项重大发现是在王贻芳研究员(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陆锦标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领导下完成的。

2003年以来,有7个国家先后提出了8个实验方案,利用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测量θ13,最终投入建造的有3个,包括中国大亚湾实验、法国Double Chooz实验和韩国RENO实验。

中微子_来自太空的神秘信使

中微子_来自太空的神秘信使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934年,核反应堆之父恩里科·费米将这种新型粒子命名为“中微子”。

他还指出了中微子的关键特性:不带电荷,体积非常小。

自此,中微子正式拥有了名号。

虽然理论物理学家很早就预测了中微子的存在,但实验物理学家用了整整26年的时间才找到它的存在迹象。

1956年,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莱恩斯和克莱德·考恩带领研究团队,通过探测核反应堆产生的电子反中微子,观察到了中微子存在的证据,这一年也被学界定义为“中微子元年”。

他们使用萨凡纳河核电站核反应堆产生中微子,用一个10吨重的探测器,历经5个月终于捕捉到了中微子。

他们随即给沃尔夫冈·泡利发送了一封电报,分享了这一重要成果:“很高兴地通知你,我们已经确定探测到中微子。

”中微子的发现,为科学家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世界提供了“巨人的肩膀”。

茫茫宇宙中,存在许多神秘的粒子,共同构成了整个世界。

中微子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你伸出拇指并眨一下眼睛,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就有将近百亿个中微子穿过你的拇指。

虽然有这么多的中微子和我们密切接触,但这些粒子却很神秘,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踪迹。

在一个人的漫长一生中,可能只有一两个中微子会停下来,与身体内部的原子核和电子发生相互作用。

人们很难感受到中微子的存在,甚至科学家观测中微子的难度也很高。

但是,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粒子,却令无数科学家魂牵梦萦。

中微子研究为理解物理学基本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科学家们对破解中微子之谜的迫切,促使中微子成了国际粒子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

———————————————破解能量消失之谜——中微子的发现———————————————19世纪后期,研究人员在研究β衰变时,观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

根据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中子衰变成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电子的能量应该是中子和质子的能量差。

但实际测量到的电子能量比预测的能量要小,这意味着有一部分能量居然凭空消失了。

“隐形人”中微子“现身”

“隐形人”中微子“现身”

“隐形人”中微子“现身”作者:黄订来源:《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2年第6期2012 年3 月8 日,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王贻芳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且测量到了其振荡几率。

这一消息的发布,整个物理学界顿时热血沸腾,意味着人类了解宇宙的旅程又进了一步。

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李淼称,这是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因为对中微子振荡前两种模式的研究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并且美国杰佛逊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副主任罗伯特·麦克欧文说,这是中国本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

宇宙中的“隐身人”1930 年,在研究β衰变(中子在衰变成质子和电子)时,发现了能量会出现亏损。

当时物理学上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鼻祖尼尔斯·玻尔据此认为,β衰变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失效。

1931 年春,国际核物理会议在罗马召开,当时世界最顶尖的核物理学家汇聚一堂,其中有海森堡、泡利、居里夫人等。

泡利在会上提出,β衰变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仍然是正确的,能量亏损是因为中子作为一种大质量的中性粒子,在衰变过程中变成了质子、电子和一种质量小的中性粒子,正是这种小质量粒子将能量带走了。

泡利预言的这个窃走能量的“小偷”就是中微子。

1933 年这种粒子正式命名为中微子,1956年才被观测到。

中微子被发现后,科学家们就将其称为“是一件令人兴奋的真正的科学奇谈”。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与其他粒子相比,它个性十足,不带电,质量极小,几乎不与其他物质作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太阳内部核反应产生大量中微子,每秒钟通过我们眼睛的中微子数以十亿计。

中微子能以光速贯穿地球如入“无物之境”,且不带来任何影响,因此被称为“幽灵粒子”或者“鬼粒子”,有的人也把它称为“隐身人”。

在100 亿个中微子中只有一个会与物质发生反应,这使得它的检测非常困难,以致于在1956 年才被观测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电站旁掘地三千米 科学家捕“幽灵粒子”
2014年1月18日
导读: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值。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新发现不仅令全世界科技工作者为之振奋。

据国外媒体报道,不久前,我国刚刚诞生了一项重大物理成果。

大亚湾国际合作实验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值。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新发现不仅令全世界科技工作者为之振奋。

最“热”中微子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

恒星内部的核反应,超新星的爆发,宇宙射线与地球大气层的撞击,核反应堆的运行,以至于地球上岩石等各种物质的衰变,都能产生中微子。

每秒钟,都有几万亿个中微子自由地穿过人体。

虽然中微子无所不在,但是由于穿透力极强,而且几乎不与其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很难被探测到,因此它也是基本粒子中人类所知最少的一种。

提出中微子存在假设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甚至说:“天啊!我预言了一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

”所以有人称之为“幽灵粒子”。

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控制着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

小小的中微子在微观物理粒子规律和宏观的宇宙演化中都有着重要地位,甚至可能与宇宙中的反物质消失之谜有关。

因此,对它的研究远远超出了粒子物理的范畴,是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地球科学的
交叉与热点学科。

经过六十多年的科研探索,中微子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先后有三次重大进展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如此,至今仍有许多关于中微子的谜团尚未解开。

其中,首要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精确测定中微子混合参数θ13.
由于这个数值的不确定性,中微子物理研究目前已经走到了一个岔路口,如果这个值很小或者没有,那么全世界研究中微子的科学家们将共同面临一个尴尬局面:不知道未来中微子研究该向何方发展。

可以说,θ13数值的大小决定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

大亚湾实验便是瞄准了θ13的精确测量。

因此,在大亚湾地下100米进行的中微子实验,受到全世界粒子物理学家的热切关注。

这个难以捉摸的参数首次被精确测量,极大地振奋了国际高能物理界。

实验成功后,多个国际顶尖机构纷纷发来贺电。

美国Arogonne国家实验室物理部主任Harry Weetrs教授表示,“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更精确的部署未来的中微子研究计划了”.
日本T2K大型粒子探测实验的发言人表示,中微子震荡实验带来的光明前景令人激动不已,“或许在我们有生之年就可以揭开物质层次的奥秘。


基础研究就是这样,或许现阶段看似“不实用”,但却可能成为千百年后各种重大发现诞生的摇篮。

未来海面上升的救生之道:水下城市生物圈二号
2014年1月18日
水下城市——生物圈2号。

据国外媒体报道,伦敦设计师菲尔-波利花费了二十年时间设计了“生物圈2号”,这是一个自维持水下城市,集海底勘测、旅游、海洋生命科学和长期人类、植物和动物栖息环境为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