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目录:易读错的字、词语听写、形近词组词、词语搭配、近义词、反义词、日积月累、课文中心思想回顾、课文重点及课后题。

一、易读错的字。

XXX(sū)携手(xié)XXX(cài)社会(shè)拱桥(gǒng)智慧(zhì)选择(zé)官吏(lì)税务(shuì)咖啡(kā)前爪(zhuǎ)毛驴(lǘ)二、词语听写。

造纸术伟大文字记录青铜器学问轻便盛放西汉大约东汉吸收经验树皮破布原料切断满足朝鲜半岛日本阿拉伯欧洲社会进步文化影响赵州桥石匠设计中间桥洞河面创举流水冲击节省而且水花各自双龙戏珠似乎人民智慧才干历史三、形近词组词。

符(符号)册(一册)XXX(姓赵)附(附近)删(删除)赴(奔赴)欲(欲望)约(大约)设(设问)浴(浴室)钓(钓鱼)没(没有)裕(富裕)验(检验)史(历史)1谷(稻谷)检(检查)吏(官吏)魂(魂魄)殴(殴打)创(创造)槐(槐树)鸥(海鸥)枪(手枪)酒(酒水)洲(非洲)智(智慧)洒(洒脱)州(广州)知(知识)牧(牧场)社(社会)历(历史)枚(一枚)XXX(杜鹃)厉(厉害)4、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贡献—(奉献)轻便—(简便)经验—(阅历)改进—(改善)促进—(推动)闻名—(著名)雄伟—(宏伟)节省—(节约)精美—(精致)反义词文明—(野蛮)贡献—(轻巧)促进—(阻止)减轻—(加重)容易—(困难)节省—(浪费)宝贵—(普通)五、日积月累。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花中君子:XXX雅人四好:琴棋书画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六、课文理解。

1、《元旦》“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开门迎新,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2氛,富有浓厚的糊口力息。

2、《纸的发明》这篇课文写出了纸的发明过程,表明了我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赞美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敬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3 《荷花》重点知识点(素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3 《荷花》重点知识点(素材)

3.荷花作者:叶圣陶一、生字组词瓣(bàn)(花瓣)(豆瓣) 蓬(péng)(莲蓬)(蓬松)胀(zhàng)(饱胀)(肿胀) 裂(liè)(分裂)(裂缝)姿(zī)(姿势)(姿态) 势(shì)(势力)(气势)仿(fǎng)(仿佛)(模仿) 佛(fú)(仿佛)随(suí)(跟随)(随便) 蹈(dǎo)(舞蹈)(循规蹈矩) 止(zhǐ)(停止)(阻止)二、听写词语荷花清香圆盘花瓣莲蓬破裂姿势眼前本领仿佛随风飘动舞蹈停止三、认读生字挨(āi)挨着蓬(péng)莲蓬胀(zhàng)肿胀蹈(dǎo)舞蹈翩(piān)翩翩起舞四、多音字挨: (āi)挨着佛:(fú)仿佛(ái)挨打(fó)佛祖五、近义词清香--芳香赶紧--赶快破裂--分裂姿势--姿态仿佛--好像雪白--洁白六、反义词展开--收拢饱胀--干瘪破裂--完整乌黑--雪白停止--继续七、词语搭配(雪白)的衣裳 (碧绿)的大圆盘 (饱胀)的花骨朵儿(嫩黄色)的小莲蓬 (挨挨挤挤)的荷叶八、形近字组词瓣(花瓣) 仿(仿佛) 胀(肿胀) 蹈(舞蹈)辨(辨认) 方(方向) 张(张开) 滔(滔滔不绝)九、同音字组词蓬(莲蓬) 止(停止)篷(帐篷) 趾(脚趾)十、词语解释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挤在一起。

十一、课文中心思想本文描绘了夏日公园里的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作者沉浸其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十二、课文重点1.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①颜色鲜艳,荷叶碧绿,荷花洁白,小莲蓬嫩黄。

②荷叶繁盛,挨挨挤挤,像一个大圆盘。

③荷花形态多样,有才展开两三瓣的,有全开的,还有是花骨朵儿的。

④荷花姿态各异,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导读】本文档为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的文档,旨在帮助学生对该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通过本文档的学习,学生可以回顾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并在知识运用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本文档将以提供重点知识点的概述、详细介绍、例题及解析的形式进行呈现。

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内容涉及以下知识点:1.学习字词:复习“头部”、“面部”等。

通过学习字词,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成和意义,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习诗文:阅读《骑蜗牛找朋友》等诗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学习语音:复习声母“p”、“b”、“m”以及韵母“i”、“u”、“e”。

通过训练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

4.学习作文:以“描写动物”为主题进行作文训练。

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二、知识详解1. 学习字词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复习一些与“头部”、“面部”相关的字词,如“头发”、“眼睛”、“鼻子”等。

这些字词常用于描述人物或描写事物特征。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字材料,了解这些字词的构成和含义,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习诗文本单元的诗文《骑蜗牛找朋友》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文,培养语感和审美能力。

同时,可以学习一些形象生动的描写方法,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

3. 学习语音本单元的语音学习中,我们将复习声母“p”、“b”、“m”以及韵母“i”、“u”、“e”。

学生可以通过听音、朗读和拼写等活动,提高自己的语音表达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语音的正确发音和口型的调整。

4. 学习作文本单元的作文主题是“描写动物”。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描写,通过观察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写作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语句的连贯性,同时也要注意语法和标点的运用。

三、思考题及解析以下是本单元复习中的一道思考题及解析,供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题目:请用三个字形容小猫。

解析:通过描写小猫的特点和形象,我们可以用“可爱”、“聪明”、“活泼”等词语来形容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知识梳理第9课:《古诗三首》《元日》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退隐前的诗歌多陈述现实,有感而发;退隐后的诗歌多描写山光水色。

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主要作品:《梅花》《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等。

2.诗句解读(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两句紧扣题目,写出了春节人们放鞭炮、畅饮美酒的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

“爆竹声”从听觉上展现了春节热闹的场面,“春风送暖入屠苏”从触觉和味觉上描写了春节时天气变暖,人们在暖暖的春风中欢乐地喝着醇美的屠苏酒庆贺新年的情景。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两句紧承前两句的欢乐气氛,用初升的太阳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

“瞳瞳日”从视觉上照应了前边的“春风送暖”,烘托出一片祥和的气氛。

末句写春节习俗——换桃符,“新桃换旧符”就是除旧迎新的意思,与上文中的“一岁除”相照应。

3.知识拓展元日风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清明习俗:扫墓、踏青等。

重阳习俗: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清明》1.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散文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咏史诗多讽刺时政,写景诗画面鲜明,语言清丽。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主要作品:《清明》《赤壁》《泊秦淮》《山行》等,著有《樊川文集》。

2.诗句解读(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两句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和赶路人的心情。

“雨纷纷”点明天气;“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哀伤。

“雨纷纷”与“新魂”刻画出了赶路人衣衫被雨打湿,心境凄迷纷乱的状态。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三句写“欲断魂”的行人想打听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同时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

最新统编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最新统编部编版人教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要点归纳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2 好词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3 好句①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②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③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春天的赞歌。

2 好词细叶光景万紫千红3 好诗:描写春天的古诗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 好词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3 好句①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②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③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二、多音字组词似:shì(似的)转:zhuǎn (转眼)sì(似乎) zhuàn (转动)圈:juàn (羊圈)挨:ái (挨打)quān(圆圈)āi (挨挨挤挤)骨:gū(花骨朵)间:jiàn (间接)gǔ(骨头) jiān (中间)中:zhòng (打中)挑:tiǎo(挑战)zhōng (中间) tiāo(挑水)曲:qū(弯曲)乐:lè(快乐)qǔ(歌曲) yuè(乐曲)三、形近字组词俊(俊俏)尖(尖利)符(符号)峻(峻岭)尘(尘土)附(附近)咏(歌咏)滨(海滨)佛(佛祖)泳(游泳)缤(缤纷)沸(沸水)俏(俏丽)沾(沾水)倦(疲倦)悄(悄声)粘(粘贴)圈(圈子)偶(偶尔)晴(晴天)胀(饱胀)寓(寓言)清(清水)张(张开)滔(滔天)裁(裁员)仿(仿佛)蹈(舞蹈)载(载客)放(放学)四、四字好词乌黑光亮、俊俏轻快、活泼机灵、光彩夺目挨挨挤挤、翩翩起舞、随风飘动、弯弯曲曲五、仿照例子,写带有反义的词语。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所有笔记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所有笔记

三年级下册语文三单元所有笔记
以下是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笔记:
1、《燕子》
这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飞行和停歇,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和赞美。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燕子的特点和习性,也学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和用词的精准。

2、《古诗两首》
这一课学习了《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两首古诗。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春天的美景和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学到了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荷花》
这篇课文描写了荷花的形状、颜色和香味,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荷花的生长环境和习性,也学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和用词的精准。

4、《珍珠泉》
这篇课文描写了珍珠泉的特点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珍珠泉的形成和历史,也学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和用词的精准。

以上是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笔记,通过学习这些课文,我们不仅了解了不同事物的特点和习性,也学到了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同时增强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课文9 古诗三首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3)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4)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5)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6)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7)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古诗大意: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2)纷纷:形容多。

(3)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4)借问:请问。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译文: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2)忆:想念。

(3)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佳节:美好的节日。

(7)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8)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三》知识点

一、易读错的字屠(tú)苏(sū)旧符(fú)欲断魂(hún)酒(jiǔ)家兄(xiōng)弟创(chuàng)造蔡伦(lún)朝鲜(xiǎn)保存(cún)经验(yàn)欧洲(zhōu)造纸术(shù)社(shè)会制(zhì)作一册(cè)前爪(zhǎo)智(zhì)慧赵(zhào)州桥设(shè)计历史(shǐ)河北省(shěng)石拱(gǒng)桥横(héng)跨工匠(jiàng)张择(zé)端作(zuō)坊一寸(cùn)摊贩(fàn)官吏(lì)一乘(shèng)轿子故宫(gōng)马笼(lóng)头二、易写错的字欲:左边“谷”的第四笔“捺”变为“点”;录:上下结构,下面是“ ”;欧:左边“区”的笔顺是横、撇、点、竖折;匠:最后一笔是“竖折”;创:左右结构,左边第二笔是“点”。

三、会写的词语新旧 符号 欲望 灵魂 借书 酒家 何处牧童 兄弟 独自 异乡 佳节 造纸术伟大 记录 保存 大约 东汉 经验阿拉伯 欧洲 社会 文字 方便 青铜器学问 轻便 盛放 西汉 吸收 树皮 破布原料 切断 价格 满足 朝鲜 影响 赵州桥节省 县区 石匠 设计 历史 创举 而且智慧 中间 桥洞 河面 流水 冲击 水花各自 双龙戏珠 似乎 体现 人民才干四、多音字少shào(少年)shǎo(多少)行háng(银行)xíng(行人)传zhuàn(自传)chuán(传扬)累 lèi(劳累)lěi(积累)鲜xiǎn(朝鲜)xiān(鲜花)横hèng(蛮横)héng(横跨)爪zhuǎ(爪尖儿)zhǎo (前爪)作zuò(作业)zuō(作坊)笼lǒng(笼罩)lóng(鸡笼)乘chéng (乘客)shèng(千乘之国)都dōu(全都)dū(首都)五、形近字河(河水)何(何处)纬(纬度)伟(伟大)碌(忙碌)录(记录)啊(啊呀)阿(阿拉伯)鸥(海鸥)欧(欧洲)州(自治州)洲(欧洲)汁(果汁)计(设计)惠(惠民)慧(智慧)知(知识)智(智慧)厉(严厉)历(历险)拦(拦住)栏(栏杆)饭(吃饭)贩(贩卖)泽(恩泽)择(选择)滩(沙滩)摊(摊贩)六、近义词除—去 千门万户—家家户户 遥—远异乡—外地 发明—创造 贡献—付出记录—记载 保存—保管 大约—大概粗糙—毛糙 改进—改良 传承—继承促进—推动 参加—参与 建造一修建坚固—牢固 节省—节约 宝贵一珍贵缠绕—围绕 保存—保留 完整—完好紧急—危急 传神—逼真七、反义词暖—冷 新—旧 有—无 高—低少—多 伟大—渺小 保存—丢弃创造—模仿 笨重—轻巧 贵—贱粗糙—精致 容易—困难 得到—失去促进—阻碍 建造—拆除 减轻—加重节省—浪费 完整—残缺 普通—特殊保存—销毁 清清楚楚——模模糊糊八、词语搭配1. 形容词搭配:(1)形容词+ 名词:(伟大)的贡献 (好用)的纸(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精美)的图案(美丽)的水花 (相互缠绕)的龙(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名扬中外)的画(热闹)的场面 (形态各异)的人(2)形容词+ 动词:(完整)地保存 (悠闲)地溜达2. 动词搭配:(改进) 了造纸术(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九、词语归类1. 带有数字的四字词语:千门万户 千秋万代 千方百计 千军万马2. ABB 式词语:雨纷纷 雪皑皑 水汪汪 水淋淋3. 数量词语:一(件)事情 一(册)书一(个)人 一(层)薄片 一(种)纸4. 可颠倒顺序的词语:相互(互相) 演讲(讲演)觉察(察觉) 代替(替代)整齐(齐整) 问询(询问)5. AABB 式词语:清清楚楚 来来往往 明明白白 反反复复十、句子积累1. 思乡怀亲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知识点知识点我会写:旧jiù(怀旧、旧事、念旧)符fú(符号、相符、音符)欲yù(食欲、欲望、欲罢不能)魂hún(灵魂、鬼魂、魂不守舍)借jiè(借口、借书、借钱)酒jiǔ(白酒、红酒、米酒)何hé(何时、何地、何苦)牧mù(牧童、牧民、牧场)兄xiōng(兄弟、兄长、师兄)独dú(单独、独自、独立)异yì(异乡、异地、奇异)佳jiā(佳节、佳音、佳作)多音字: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少shǎo (少人)shào (少年)书写指导:“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宽,“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问题归纳:1、《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答:这首诗写出了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旧符(贴春联)的节日情景,表现了一种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2、《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答:写的是重阳节,外出的人登高望远思念家人,在远方想象家里的亲人也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上茱萸,在想念自己。

我们这儿叫老人节,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过节,人们会逛庙会,为老人祈福。

4、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答: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元宵节人们挂上各种灯笼,会猜灯谜,煮元宵吃;端午节人们会做镜糕、吃粽子、赛龙舟,门上插艾草、沙枣花等;中秋节一家团聚,烙月饼,看月亮……课后习题答案:二、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元日》这首诗写的是春节。

写出了一片喜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新对联欢度春节的情景。

《清明》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

描写了清明节雨纷纷而下,人们吊唁亲人,伤心欲绝。

在外不能回家扫墓人想借酒浇愁,恰巧碰到牧童指点去杏花村的情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描写了亲人团聚,登高望远,遥想家乡兄弟们插了茱萸也在思念自己的情景。

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元宵节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阳采撷宋•许文通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中秋节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作者: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元日》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给后人留下1000多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

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主题:《元日》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高昂情绪,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译文: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每家每户都在用新桃换下旧桃符。

注解: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名。

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鉴赏:诗的前两句:这两句写“元日”(春节)的传统习俗有放爆竹、喝屠苏酒,用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

诗的后两句:“曈曈”是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

结尾一句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全诗将叙事与写景结合。

通过对“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春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春节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流露出诗人在除旧迎新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清明》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不能够回家扫墓的人落魄断魂,孤零零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笑而不答,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山村。

注解: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鉴赏:诗的前两句:这两句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欲断魂”交代了时间、场景、心情。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心情,找个地方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为后文问哪里有酒家做铺垫。

诗的后两句:后两句描写的是一个浑身已经被雨水打湿的中年男人站在路边,满脸疲惫,向着远方的路面眺望,恰巧有一个小牧童骑着牛走过来,这个人急忙上前打躬作揖请教哪儿有店家可以休息喝酒的?这个牧童却微微一笑并不说话,只是抬手指向远处杏花盛开的山村。

这首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图。

写得自如之极。

景象十分清新,意境优美、兴味隐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通音乐,工书画。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主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独在异乡的游子佳节更加思念亲人,并想象远在家乡登高的兄弟也在思念自己,抒发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作外乡的客人。

每当遇到节日就倍加思念亲人。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注解: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忆:想念。

山东: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每:每当。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鉴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不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还指国庆佳节,普天同庆,远在他乡莘莘学子对家的思念;千百年来,这句诗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第10课《纸的发明》知识点课文分析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远古时代没有纸。

商朝时,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既甲古文)。

周朝时,用竹简(即竹片)、木简、帛写字著书。

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来用麻纤维造纸。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

从此,纸的产量大增。

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和阿拉伯、欧洲等地。

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

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2、3、4自然段是重点,讲述的是纸的发明和造纸方法的传播,歌颂我们祖先的功绩。

我会写:术shù(算术、术语、武术)伟wěi(伟大、雄伟、伟人)录lù(录取、录音、录用)册cè(上册、史册、纪念册)保bǎo(保护、保存、保证)存cún(存心、存在、存钱)约yuē(约会、大约、节约)验yàn(验算、验血、经验)阿ā(阿姨、阿爸、阿婆)欧ōu(欧洲、姓欧、欧元)洲zhōu(亚洲、非洲、大洋洲)社shè(社会、报社、社团)必会词语:造纸术、伟大、文字、记录、青铜器、保存、方便、学问、轻便、盛放、西汉、大约、东汉、吸收、经验、树皮、破布、原料、切断、价格、满足、朝鲜、半岛、日本、阿拉伯、欧洲、社会、进步、文化、影响多音字:累:lèi(累坏)lěi(积累)léi(果实累累)鲜:xiān(鲜花)xiǎn(朝鲜)重:zhòng(重量)chóng(重复)近义词:笨重—沉重轻便—简便粗糙—粗陋吸收—吸取改进—改善促进—推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反义词:文明—野蛮贡献—索取笨重—轻巧粗糙—光滑促进—阻止理解词语: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

普及:普遍推广,使大众化。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传承:传授和继承。

促进:促使前进;推动使发展。

词语拓展(形容知识渊博的词语)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博学多才见多识广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博览群书博古通今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每个过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我国造纸术发明及传播,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与影响。

2.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那些可以写字的事物有什么特点?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和木片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篾席上的薄片产量太小;麻纸粗糙不便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