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详解

合集下载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作者:兰浩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和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和价值。

方法通过对234例可疑肠套叠患儿行超声检查,诊断的67例为肠套叠,进行超声引导水压灌肠治疗。

结果进行水压复位59例,成功54 例;成功率91.5%,失败的5 例,经手术证实均为肠套叠,其中三例时间超过48 h。

结论超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超声引导;水压复位;肠套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肠套叠患儿59例,其中男39 例,女20 例,年龄3个月至4 岁,发病时间最短3 h,最长68 h。

多伴有突发性腹痛、哭闹不安、呕吐,36 例伴有血便,部分腹部扪及包块。

1.2仪器使用SIEMNS 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突阵探头3.5 MHz及高频探头7.5 MHz,对患儿腹部进行全面的纵横扫查。

16 Fr 5~ 10 ml Foley 氏管; > 50 ml 注射器; 1/4三通管;生理盐水1~ 3 瓶(500 ml/ 瓶)。

1.3步骤对患儿进行腹部彩超检查,腹部可探查包块,外形规则,短轴切面呈多层/ 同心圆征,长轴切面为多层平行结构呈高低相间回声,呈“套桶”,具上述特征者即诊断为肠套叠。

此时,由小儿外科医生给患儿肌内注射阿托品和苯巴比妥钠,检查Foley 氏管气囊有无漏气。

将Foley 氏管插入患儿肛门开始用注射器注温生理盐水灌肠,观察血压计压力显示,一般予以6~ 8 kPa 压力。

直到同心圆块影消失、小肠进水,此时超声可显示小肠呈葡萄征或蜂窝征,复位成功。

2结果超声诊断肠套叠67例,最大肿块68×4 3 mm,最小为3 6×2 4 mm。

超声检查所示:肠套叠包块36 例位于右上腹部, 24例位于下腹部, 7 例位于左侧腹部。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医学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诊治肠套叠医学

电解质紊乱
部分患者可能对灌肠液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过敏反应
常见并发症
一旦发生肠道穿孔,应立即停止灌肠,并采取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措施,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肠道穿孔
及时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
肠道感染
根据丢失电解质的种类和程度,适当补充相应的电解质溶液,如氯化钾、氯化钠等。
当肠套叠发生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严重的肠梗阻或坏死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可能会加重病情,此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年龄因素
年龄过小的婴幼儿,由于肠道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发生穿孔等并发症,因此应谨慎使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
其他禁忌症
如严重的心肺疾病、水电解质紊乱、腹膜刺激征等,应视为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的禁忌症。
当肠套叠发生时间较短,尚未形成严重的肠梗阻或坏死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肠套叠早期
年龄在1-2岁的婴幼儿,由于肠壁柔嫩,容易发生肠套叠,此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是首选治疗方法。
年龄因素
对于回盲型和结肠型肠套叠,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效果较好。
肠套叠类型
适应症
禁忌症
肠套叠时间过长
电解质紊乱
立即停止灌肠,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如使用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过敏反应
并发症处理方法
06
CHAPTER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的展望
精准定位与导航
利用先进的超声设备和技术,实现更精准的定位和导航,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探索与其他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的联合应用,以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拓展适应症范围
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小儿外科、消化内科等的合作,共同推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肠套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分析

超声监视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分析
超声检查 ,明确存 在肠套叠肿块及其位置 ,其中 2 3 1 例行超声监视下水压灌 肠肠套叠复位术 。 结果 : 超声确诊肠套叠 28 , 1 例 行水压灌肠治疗 2 3 1 例,
成功 复位 2 6 ,失败 7 0例 例,成 功率 9. 结论 : 6 %。 7 超声监 视下水压灌 肠治疗,J肠套叠成 功率高,无创伤 ,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效 果更 显著,能减 JL 、
【 e od 】 Hg一 euny la ud oir g; H d uiee a Pd tcn s s po K y rs w i  ̄ qee t s n nti h u r o m on yr l m ; eir t s c t n a cn a iiu u e i
Fi s - ut r s a dr s r t a ho ’ d e s:ThePe p e SHo p t lo o l ’ s ia fHua be . Hua be 3 0 . Chi i i i i2 5 00 na
医技与临J Yi ui h a g 中 医 研 》 0 ; j lc u n 《 外 学 究 第1卷第2期( 第1 期)0  ̄8 i i n y 3 总 7 21 F月 5 2
超声 监视 下水压灌肠治疗4 J 肠套 叠的分析 ' ,L
单秀
【 要】 目的 : 摘 探讨超声监 视下水压灌 肠治疗4J肠套叠 的适 应证。 "L , 方法 : 选择 20 年 1月 一01 1 月收治的 28 07 2 21 年 O 1 例肠套叠 患者,均行腹部
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关键词 】 高频超声监视 ; 水压灌肠 ; 4J 肠套叠 , L
中图分类号 R5 43 7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8 52 1) 3 0 4 — 2 6 4 8 0 (0 22 — 0 8 0

彩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分析

彩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分析

断 为小 儿肠 套 叠 1 1 , 病 情 危 重 直接 行 开 腹 8 例 2例
整复 手术 ;7 19例 于 彩超 引导 下行 水压 灌 肠 , 中男 其 14例 , 5 2 女 5例 , 龄 2 月 至 6岁 , 均年 龄 1 . 年 个 平 02
灌 肠温盐 水量 ( : 8 0m ; : 0 0 < 0 L 1 ≥8 0mE 等 。 ) 四 、 计学 方法 统
灌水 量 3 0~1 0 0 0mL 2 。 三、 研究 方法
析, 现报 告如下 。
资 料 与 方 法
根 据水 压 灌 肠成 功 与 否分 为 成 功 组 和失 败组 ,
其 中成功组 16例 , 6 失败组 1 例 。收集两组 Jo 3  ̄ l : (
男 ; : ) 年 龄 ( :6个 月 ; : 1女 、 0< 1 ≥6个 月 )病 程 ( : 、 0 < 4 ;: 2 h , 2 1 > 4 )以及有 无血便 ( : ; : )灌肠 压 h 1 0 无 1有 、
的相关因素。 结果

两组在性别 、 年龄 、 血便以及灌肠压力上 比较 , 有无 差异 无统计 学意义( =O 8 , . 5P 3
08 1P=03 5 , 病 程 、 压 灌 肠 时 间 、 肠 温 盐 . , 2 . )在 6 水 灌 1.9 , 3 4 P<0 0 ;2 .7 , 8 . 1x =48 1P<0 5 。 0 . ) 0 x=1 . 0 P<0 0 ; 2 38 , 2 . 1 0
个 月 ,其 中年 龄 3个 月 以 内 9例 , 3~6个 月 3 9例 ,
6—1 2个 月 8 4例 ,2~ 4个 月 3 l 2 6例 ,4个 月 至 6 2 岁 1 例 。发病时 间 1 1 . 6h 其 中 1 5~9 , . 5~1 8 2h7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1. 引言1.1 疾病背景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主要由于肠管蠕动过强或肠系膜异常引起。

肠套叠发生后,肠管的蠕动使得一段肠管向下套入另一段肠管内,导致肠管间相互挤压、血液供应不足,甚至导致肠坏死。

如果不及时处理,肠套叠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

目前,治疗肠套叠的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是一种介于非手术和手术之间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中。

该方法通过灌入生理盐水或空气,增加肠道内的压力,推动套叠的部分回位,同时辅以局部麻醉,减轻患儿疼痛,达到治疗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字数:214】1.2 治疗方法介绍小儿肠套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常见于1岁到2岁的婴幼儿,主要症状为突发性剧痛和呕吐。

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是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灌入一定量的液体使肠道内部产生压力,借此将肠套叠复位到原位。

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会同时进行全身麻醉,以减少患儿的疼痛感和增加治疗的成功率。

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安全,同时避免了传统手术所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这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治疗效果观察、并发症分析以及治疗前后对比研究,以及术后护理措施。

通过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该治疗方法对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通过观察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的数据,探索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操作技巧及疗效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操作技巧及疗效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操作技巧及疗效摘要: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管,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常可以引起肠梗阻,造成不良后果[1]。

肠套95%为原发性,无具备病因,好发时间为3月-10月,90%发病年龄小于2岁,4岁后很少发病。

发病原因不清,但常有诱发因素,主要与饮食习惯改变、腹泻、病毒感染、天气变化等可能相关。

5%为继发性肠套叠,常可找到病因,于肠壁上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肠管畸形、肠道肿瘤、肠息肉、过敏性紫癜等。

肠套叠可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目前只要方法为透视下空气整复及超生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常规使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425例,复位成功率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肠套叠;灌肠;超声;小儿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425例,其中男284例,女141例;年龄3 月~10岁,其中<10月123 人,10月~24月125例,24~48月126 例,>48月51人。

其中2次复发肠套叠20例,3次1人,4次2人,5次1人。

1.2诊断标准[2]治疗前通过肠套叠 B超筛查:可见“同心圆” 或“靶环状” 肿块图像,纵向扫描可见“套筒征”。

其中,4例超声怀疑小肠套叠,经腹部CT确诊3例,1例考虑为可复性肠套叠,自行复位,CT未见肠套叠。

1.3水压灌肠适应症[3](1)患发病时间小于48~72h。

(2)无明显腹胀及腹膜炎体征。

(3)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

(4)超声下肠管弹性好,血流信号较多。

(5)无严重的心肺疾病。

1.4复位原理:以流动的水压为灌肠复位的动力,在对水超敏感的超声监视下进行整复,压力随着注水量的增加而升高,从而将套入的肠管复位。

1.5方法器材:14号FOLEY导尿管、50ml及20ml注射器、橡皮囊、血压计、胶布、生理盐水。

灌肠技巧:灌肠前30min适当镇静解痉[4];超声监视下直入14号 F导尿管5-8cm,从气囊管端注入约20~40ml mL 生理盐水固定;三通管连接血压计、导尿管及橡皮囊;灌肠压力6.65-12kpa(50-90mmHg),注水量300-700ml,不大于100ml/kg;超声密切监视套头,避免“走失”,及时发现异常;复位成功,“同心圆”消失,小肠明显充液。

实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

实时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
甘肃 医药 2 0 1 4 年第 3 3 卷第 7 期
G a n s u M e d i c l f J o u m  ̄ 。 2 0 1 4 。 V d . 3 3 。 N o . 7

5 41・
治疗 。当内科治疗无法控制病情发展 、 患者存在严重
的颅 内高压 及脑 疝 危 险的 时候 则要 积极 复查 颅 脑
简单 , 不会对脑皮质造 成较大 的损 伤 , 能有效促进深 部核 团损伤缓解 , 以此促进 患者快 速恢 复 , 尤其是对 于存在 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者年龄较大 的患者具有 良
好 的适 用性 。但 由于不 同患者的体质状况各不相同 , 在置管过程 中容易发生置管位置不准确 , 需要 较长时 间的引流 , 且引流管容易发生折叠 、 弯曲 、 堵塞 、 脱管 等, 并且减压效果 比较 缓慢 , 容 易继发 感染 和再出血 等【 。本研究表明 , 双侧脑室外 引流 , 具有更好的临床 效果 , 可能与 引流更加充分 、 更能有效地降低颅 内压 、 减少神经损伤等有关 。 目前常用 的手 术方法主要有 以下三种类型 : ( 1 )
C T , 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引流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 式, 其 治疗 目的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 面 : 首先是快速将
者治疗过程 中必须要灵活掌握患者的病情状况( 脑室 出血量 、 脑积水情况 、 有无脑室铸型及第三 、 四脑室情 况、 脑室 内血肿是否充填室间孔 ) 和体质状况( 临床表
血肿清 除 ,以此使血肿对周 围脑组织 的压迫得 以解
现、 发病时间、 年龄、 合并疾病 ) 等情况综合分析 , 从而 采取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以此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
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本文主要采用回顾性 的方式 ,对我院 2 0 1 1 年1 O 月至 2 0 1 2 年1 0 月期间诊治的 6 6例脑室 出血并发梗 阻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 。研究结 果显示 , 本组患者经不 同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取得 了良 好的临床效果 , 治疗前后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比较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命健康。

目前,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被广泛应用,其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本文将对此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一、治疗方法简介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是一种旨在通过水压灌肠和包麻醉的方式对小儿肠套叠进行复位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中,医生会将一根导管插入肛门,将生理盐水注入患儿的肠道,通过逐步增加水压,使肠套叠逐渐复位,同时给予患儿包麻醉以减轻疼痛感。

二、治疗效果分析1. 有效率高目前研究表明,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的有效率较高。

据统计,近年来采用该治疗方法的小儿肠套叠患儿中,有超过90%的患儿可以通过一次治疗达到肠套叠复位的目的,而其他患儿可能需要进行再次治疗。

这一高效率的治疗结果使得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成为目前治疗肠套叠的主要方法之一。

2. 低复发率采用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的小儿肠套叠患儿,其复发率相对较低。

在治疗后的随访观察中发现,经过此方法治疗的患儿中,只有少数患儿出现了肠套叠的复发情况,而且多数复发患儿的症状较轻,需要较短的治疗时间即可恢复正常。

这一低复发率使得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方法备受青睐。

3. 安全性高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验证,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方法被证实为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式。

在治疗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调整水压和麻醉的剂量,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由于该方法无需进行手术切口,因此可以避免了手术相关的一系列并发症,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

4. 快速止痛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的另一个优势是其能够快速缓解患儿的疼痛感。

在治疗进行的由于医生给予了患儿包麻醉,因此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并不会感受到明显的疼痛,这对于降低患儿的痛苦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治疗注意事项在进行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医生技术水平在选择治疗机构和医生时,应选择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技术的医生进行治疗,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术
诊治过程
首先将探头自左下腹直肠乙状结肠结合处沿 结肠走向缓慢移动,循序渐进至回盲部作纵横不 断断面的探测,以寻找套头套鞘的影象,当发现 “同心圆”及“套筒征”则可以初诊为肠套叠, 此时仔细观察该处回声特征及测量其范围,并可 拍照留影作复位后对照,准备注水灌肠进一步确 诊及复位。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 肠诊治肠套叠
赖振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超声医学科
小儿肠叠套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
多发病,在我国很多地区发病率很高, 在广大基层医院时这种病大多采用手术
疗法,创伤大,风险大,并发症多,
死亡率高,加重了病儿及其家庭的痛 苦,因此非手术治疗意义重大,应积极
推广普及。
LOGO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时期特有的并常见的
“蟹钳”征
“类葡萄串”征
• 动态过程
总结
•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
具有诊断准确及复位率高的优点,同时 避免了传统在X线下用钡剂或空气灌肠
给人体带来的放射线损害,图象清晰,
使用安全,简便易推广的特点。

文献报道确诊率为100%,复位成功 率94.9-95.5%,超过钡剂灌肠1885%,不亚于空气灌肠94.9%,并发穿 孔0.27%。
筒距肛门高度不超过120cm,压力不超
过12kpa)。不能复位者可放水让患儿 休息后再重新灌水复位。
LOGO

复位过程在超声监视下,最后消失,
结肠内液体很快进入回肠,同时可见回
盲瓣开-闭运动呈“蟹钳征”,小肠呈
“类葡萄串征”复位后常规口服活性炭 1-2 g,4-6小时后见炭末随粪便排出为 临床观察复位成功的特征。
LOGO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这一方法还可
用于内外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中,
我们经常遇到腹泻,血便的患儿收治到 小儿内科,而临床症状又不典型,这时
可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进行鉴别诊断。
不宜灌肠复位的肠套叠
LOGO
①复杂性肠套叠。超声往往提示套头过大,
呈“双铜钱“ 位置多偏左侧腹,肠腔扩张积
气较甚,腹腔多有液体。一旦超声诊断是复
急腹症,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婴儿多见,尤
其是4-10个月的婴儿最多,发病性别,男孩
比女孩多2-3倍。发病季节以春季多见,夏、 冬季其次,秋季少见。



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95%婴儿肠 套叠为原发性的。可能是婴儿回盲部系膜固 定不完善,使回盲部游动过大而引起。 5%的病儿为继发性肠套叠,于肠壁上有明 显的机械原因,如美克尔憩室、肠息肉、肿 瘤等,牵引肠壁而引起肠套叠。

类型
• • • • • • 回盲型 回结型 回回结型 小肠型 结肠型 多发肠套叠
LOGO
临床表现
①阵发性哭闹; ②呕吐是肠套叠早期症状之一; ③便血是典型而重要症状,呈果
酱样。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 较晚。
④腹部腊肠样肿物; ⑤病儿全身情况,外表营养良 好,但面色苍白,精神烦躁不 安,晚期出现精神萎靡,表情 呆钝、嗜睡、高热或有严重脱 水、中毒、休克等症。
杂性肠套叠,应仅作低压(6.6kpa)灌肠以 确定块影范围及位置,后作手术治疗。术中
见回回盲结型,回回结型占较大的比例。

②新生儿肠套叠。因其肠壁菲簿,且 大多数为复杂性肠套叠,故不宜灌肠复 位,以及早手术为妥。 • ③小肠型套叠。可因回盲部的阻力和 来自小肠顺蠕动的压力而递减水流压力, 造成复位困难。其超声影象特点是“同 心圆征”块影深在,并可随小肠本身的 蠕动而位置多变。
并发症
LOGO
•肠坏死
肠穿孔
•休克
腹膜炎
合并症
• Mackey憩室
• 肠息肉、息肉病 • 淋巴管瘤、恶性淋巴管瘤
LOGO
• 肠旋转不良
• • • • • • •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体会到,对于 ①病程在48以上, ②肿块在脾曲以下, ③一般情况较差, ④三个月以下的患儿, 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亦可限制压力灌肠, 最高压力不能超过12kpa。

诊断
• (1)根据肠套叠的主要症状如:陈发 性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摸到腊 肠样肿块,即可诊断。 • (2)早期病例,便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未发生或因腹 胀摸不到肿块时,可作直肠指检,观察 指套上有无粘染果酱色粘液。 • (3) 超声或X线检查
肠套叠超声表现“同心圆征”
肠套叠超声表现“套筒征”
腹 部 立 位 平 片
LOGO
肠套叠的治疗
非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
常用的非手术疗法
• • • • • • 高压钡剂灌肠 空气灌肠 非透视下空气灌肠 非透视下电控结肠注气 纤维结肠镜注气加压灌肠 B超下盐水加压灌肠
LOGO
各种治疗的评估
• • • • 非透视下灌肠:缺乏客观特征 电控结肠注气:常有假阴性结果 纤维结肠镜注气:推广困难 传统的空气及钡高压灌肠:需在X线下 进行 • B超下盐水灌肠:避免了X线的不利影 响,操作简便
LOGO
• 用Foley管涂抹石蜡油后经肛门插入5070毫米,气囊注气后试拉此管无松动滑 脱,既可注水将37℃左右生理盐水自灌 筒注入肠内,灌筒距肛门高度60-80cm (水压最高不超过7.84kpa),注入水 量400-1000毫升.
LOGO
根据B超提示肠管扩张情况及退缩 情况,适当控制灌水量及灌水压力(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