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实训教学大纲

内科学实训教学大纲
内科学实训教学大纲

内科学实训教学大纲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应用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学习诊断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努力学习,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打下基础。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一般检查及体格检查,培养学生进行熟练体格检查的能力,并能根据体格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体征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的能力。

第一部分体格检查

一、四大生命体征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2、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正常值及记录方法。

【教学内容】

1、体温(腋测法)

2、脉搏

3、呼吸

4、血压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分析

结果正确与否,如果结果错误,原因在哪?

二、一般状态、皮肤黏膜、浅表淋巴结

【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状态、皮肤黏膜、浅表淋巴结检查的内容。

2、熟练掌握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

3、对检查结果能正确记录。

【教学内容】

1、复习一般检查、皮肤检查的内容

2、浅表淋巴的检查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三、三、头颈部检查

【教学目标】

1、了解头部检查顺序与方法

2、熟练掌握瞳孔、鼻窦、咽、扁桃体、甲状腺、气管的检查方法。

3、正确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

1、头颅部一般检查;

2、眼、耳、鼻检查;

3、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及牙龈、扁桃体、咽和腭、舌等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正确写出实验结果。

四、胸廓、肺和胸膜

【教学目标】

1、熟悉胸廓、肺和胸膜的解剖特点

2、掌握胸廓、肺和胸膜检查的内容

3、学会胸廓、肺和胸膜检查的方法

4、掌握胸廓、肺和胸膜的正常特点

5、熟悉阳性体征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胸部经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

2、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

3、肺部的检查

(1)视诊:肺叶在体表的投影,呼吸运动,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

(2)触诊:胸廓扩张度的检查方法,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

(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重叩诊与轻叩诊法。

【教学内容】

1、胸部经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

2、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

3、肺部的检查

(1)视诊:肺叶在体表的投影,呼吸运动,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

(2)触诊:胸廓扩张度的检查方法,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

(3)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重叩诊与轻叩诊法。

①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文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特点及分布。

②病理性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延长。

③罗音、罗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

湿罗音(水泡音):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干罗音:哨笛音、鼾音。

④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

⑤语音共振: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五、心脏和血管检查

【教学目标】

1、熟悉心脏和血管的解剖特点

2、掌握心脏和血管检查的内容

3、学会心脏和血管检查的方法

4、掌握心脏和血管检查的特点

5、熟悉阳性体征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心脏

(1)视诊

①心前区外形。

②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

意义。

③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

①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②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间(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及其临床意义。

(3)叩诊

①心脏叩诊方法。

②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

③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听诊(四音二律率)

①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②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③心率与心律。

④心音的变化

a.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b.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⑤心脏杂音

a.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

b.分析杂音的注意点。(注意生理性杂音和病理性杂音区别)部位,性质(音色及音调)、杂音的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强度(强度分级)及传导方向,呼吸、体位与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⑥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2、血管:

(1)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脉波。

(3)动脉动态血压的监测,血压的测量方法,血压标准及血压变动

(4)血管杂音与周围血管征。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六、腹部检查

【教学目标】

1、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触诊)。

2、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检查:

(1)视诊:

①腹部外形

②呼吸运动

③腹壁静脉曲张

④蠕动波

⑤皮肤及其他。

(2)触诊:

①触诊方法:

②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压痛点及反跳痛。肿块、肝、胆、脾、肾的触诊。

(3)叩诊:

①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②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4)听诊:

①肠鸣音

②振水音

③血管杂音。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七、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标】

1、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

2、掌握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

3、掌握神经系统检查阳性意义

【教学内容】

1、脊柱:正常弯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2、四肢: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3、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

(1)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2)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

①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及与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0ppenheim)征、戈尔登(Gordon)征、查多克(Chaddock)征。

②霍夫曼(Hoffmann)征。③阵挛,髌阵挛及踝阵挛。

(4)脑膜刺激征:

①颈项强直。

②克尼格(Kernlig)征。

③布鲁金斯基(Brudzinski)征。

④拉塞格(Lasegue)征。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辅助检查报告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教学目标、内容】

1、了解血细胞计数的原理,细胞计数池的组成

2、掌握血细胞计数的方法

3、掌握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自己做试验,教师在旁指导,学生测出结果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教学目标、内容】

掌握白细胞的溶液滴入计数池内计数,即可得出单位容积内所含白细胞数;血液中五种白细胞,经涂片瑞氏染色后,能将各种白细胞的结构显示出来。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自己做试验,教师在旁指导,学生测出结果

三、尿常规检查

【教学目标】

1、了解尿液检查的方法

2、学会阅读检验报告单

【教学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颜色、尿量、透明度、气味、比重

2、化学检查:酸碱度、蛋白质定性、尿糖定性

3、显微镜检查:细胞、管型、结晶

四、X线检查

【教学目标】

1、熟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X线检查的正常特点

2、掌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检查特点

3、掌握一般X线检查的胶片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阅片,填写试验报告

五、心电图检查

【教学目标】

1、熟悉正常心电图的特点

2、掌握并实践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

3、掌握心电图分析并填写报告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自己分组实践打心电图并分析结果

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护理学》第三版教材,按照本科护理专业培养目 标,内科护理学教学要求和目的,培养高质量的高等护理人才,适应新世纪护理发展的大趋势 而制定的。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建立在基础和临床医学、人文学基础 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内科护理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 义,它既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又与它们有关密切的联系,故学好内科护理学是学好临床 专业护理课程的关键。 内科护理学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强。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内分泌代谢疾病、结缔组织和风湿性疾病病人的护理。课程的教学可通过采用讲授、演示、讨论、和实验课等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专业特点,使学生认识到内科护理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性,逐步应用护理程序进行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熟悉内科护理在护理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内科护理的发展和任务。 【教学内容】 1、内科护理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2、内科护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发展。 3、内科护理中护士的角色作用。 4、成年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病人主观资料和客观资料的收集方法,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应用。 2、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呼吸系统疾病病人进行护理评估。 【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的解剖结构及特点。 2、呼吸系统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3、肺的各种防御机制。 4、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目的要求】 1、掌握“清理呼吸道无效”、“气体交换受损”的护理措施。 2、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的发生原因和临床特征。 3、熟悉呼吸系统疾病护理诊断,根据护理诊断提供有关护理措施。 【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与体征。 2、呼吸系统疾病有关的护理诊断及相关因素:清理呼吸道无效、气体交换受损、活动无耐力、 焦虑、知识缺乏、低效性呼吸型态、有窒息的危险等。 3、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的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

(完整版)内科护理学: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点部分归纳整理

内分泌部分重点内容梳理 1. 参与内分泌调节的腺体及各自分泌的激素(激素中文名称及英文缩写)。 促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 下丘脑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 催乳素释放因子(PRF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 ) 抑制激素:生长抑素(SS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 )促黑素细胞激素抑制因子(MIF ) 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生长激素(GH ) 垂体 促卵泡素(FSH )催乳素(PRL )促黑素细胞激素(MSH ) 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ADH ) 甲状腺:四碘甲腺原氨酸(T4) 三碘甲腺原氨酸(T3) 甲状旁腺:甲状旁腺激素(PTH ) 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盐皮质激素(主要为醛固酮)、 肾上腺 性激素(少量雄激素和微量雌激素) 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胰腺:胰岛素(Regular insulin )、胰高血糖素(glucagon ) 卵巢/睾丸:雌激素(Estrogen )/雄激素(male hormone ) 2. 以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为例简述内分泌系统的激素调节机制。 TRH TSH T3、T4 T3、T4 身体器官 3.内分泌系统疾病病因:1、功能减退;2、功能亢进;3、激素敏感性缺陷 4.简述应从哪几个方面对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护理评估: ? 病史:患病经过,诊治经过,个人史、生活史及家族史,心理和社会支持; ? 身体评估:一般情况,皮肤粘膜等; ? 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液生化(含激素水平),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同位素检查。 5.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①营养失调(高于/低于机体需要量);②身体意像紊乱;③ 活动无耐力;④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⑥潜在并发症。

最新内科学第八版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INTERNAL MEDICINE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17110042 课程总学时178(理论总学时98/实践总学时80)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4/4 学分8.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眼视光、影像专业

通过理论授课与临床见习,使学生比较系统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内科常见的危重病症的抢救知识 与技能,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范围广,专业多,它不仅是临床医学各科的 基础,而且与许多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有密切关系。内科学的教学对于培养有科学创新精神 的优秀临床医学生具有普遍性意义。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内科学(第8版)葛均波徐永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参考书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年 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 23rd Edition Goldman 等主编美国Saunders 公司2007 年 Davids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 20th edition Nicholas 等主编Churchill Livingstone Elsevier 2006 年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考核采用闭卷笔试。建立了完备的试题库,理论考试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适当。主观题分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两种,注重内科学临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核,选择题由试题库筛选,以临床病例分析为主,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见习带教内容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指导学生复习理论知识,以病例为中心,选择典型的病人,演示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查体、问诊、收集临床资料、诊断治疗等,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一)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常见的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进 展。 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诊断。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定义。 (二)熟悉: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和临床表现。CO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并发症;严重程度 评估。稳定期COPD^ AECOP的治疗。 (三)了解: COPD勺病理改变;预防。 二. 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 COPD勺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肺功能);诊断。AECOPD定义。

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研究患内科疾病的病人生物、心理和社会关系方面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诊断和处理病人的健康问题,以达到促进和保持病人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内科护理学》是护理学本科必修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结缔组织和风湿性疾病、传染病、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它阐述的内科疾病诊治要点、基本诊疗技术操作、内科疾病护理理论等内容在临床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它既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又与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以胜任临床护理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护士注册考试大纲为参考,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线,重在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好内科护理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疾病、配合用药及临床综合能力,也为从事其他专科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概念及常用诊疗技术配合和操作,理解临床表现、治疗及诊断要点,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能够对内科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并对内科急症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和处理。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内科护理学的教学环节包括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及考试等。系统学习包括课堂讲授常见病、多发病和配合课堂教学进行的临床见习。其中课堂讲授是教师通过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挂图和多媒体课件,启用了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方法。临床见习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挂图、模型、具体病人等,结合电化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各种疾病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总结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毕业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临床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内科病人的整体护理,把学得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之中,逐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阶段性考试、理论考试和实习考核三种,阶段性考试是指敏位教师在授课结束时进行的理论测试,是对学生重点内容掌握的初步了解;理论考试是指学期末本学科的结业考试,是对学生学完内科护理学的总体测试;实习考核是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具体疾病的掌握情况。在毕业时,学生应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其防治和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对内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对内科常见急症的配合抢救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自学内科护理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及内科护理学对社会的要求。 第二章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概述 自学消化系统病人的护理评估,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思考题 1、肝脏的功能。

内科护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绪论 概念:护理,内科护理学,护理程序 第二章:呼吸系统 1.总论: 呼吸道的构成,上下呼吸道的构成及分界; 肺泡,II型肺泡细胞的特点,呼吸膜,胸膜腔的构成与特点; 肺通气功能常用的几个指标; 氧气与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动脉气血分析中pH、PaO2、PaCO2、BE的正常参考值; 概念:分钟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换气; 2.COPD COPD、慢支、肿的定义;P41 COPD的常见病因: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大气污染;感染;蛋白酶-蛋白酶失衡;其他如自主功能失调等。P40 吸烟对COPD病人的影响;P40 COPD的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逐渐加重;主要症状: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疲乏无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甚至头痛、焦虑,抑郁等。体征:桶状胸,语颤减弱,叩诊过清音,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 检查及诊断:胸部X线;肺功能检查(最主要的诊断依据)

1.呼吸系统常见症状:咳嗽与咳痰、肺源性呼吸困难、咯血、胸痛。 2.如何指导病人有效咳嗽: 尽量采取半坐卧位,先进行深而慢的呼吸5~6次,后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s,继而缩唇,缓慢呼出气体,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s,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也可让病人去俯卧屈膝位,借助膈肌、腹肌收缩,增加腹压,咳出痰液 经常变换体位有利于痰液的咳出对胸痛不敢咳嗽的病人,应避免因咳嗽加重疼痛,如胸部有伤口可用双手或枕头轻压伤口两侧,使伤口两侧的皮肤及软组织向伤口处皱起,可避免咳嗽时胸廓扩张牵拉伤口而引起疼痛。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30min 后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 3.肺炎病人的护理: 体温过高:卧床休息,做好口腔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多喝水;高热时用物理降温,儿童要预防惊厥,不宜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药,以免大汗、脱水、和干扰热型观察;监测并观察生命体药用嘱医遵;征. 清理呼吸道无效: (1)环境:室温18-20℃,湿度50-60% (2)饮食护理:1)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油饮食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Ⅰ说明部分 课程类型: 专业课 总学时:106 其中理论学时:64 实践学时:42 学分:5 适用专业: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等。 后续课程:临床实习。 Ⅱ本文部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内科学疾病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内分泌系统及代谢、营养、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疾病。本课程重点阐述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进展。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临床医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而且与它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学好内科学,是学好临床医学其他专业课程的关键。 课程任务学习内科学的目的在于扎实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毕业时能独立防治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毕业后通过临床实践,应能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继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防治疾病的能力。 二、课程基本要求 内科学的学习应以基础医学和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等课程为基础。在学习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近,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要求: 1.简述内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概述内科学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的内容和方法;能制定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保健实施方案。

2.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资料,对常见病作出初步诊断,并制定诊疗计划;能对内科常见急、重病进行诊断和防治。 3.能熟练地询问病史;独立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结果要符合实际; 4.能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并能对结果进行正确分析,理解其临床意义; 5.能写出规范的住院病历; 6.具有一定的卫生宣教和较强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求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为社区健康服务的思想。 三、教学条件 教学资料:内科学(统编教材)、教学大纲(校本大纲)、授课计划、内科学实验(见习)指导(校本教材)、教学进度表、内科学基本技能考核大纲等(自编)。 教学设备: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仿真病房、模拟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人员:由双师型教学骨干组成,理论课由高级职称教学人员和行业专家主讲,实训课分12-16人/组,由青年教师和临床医师带教。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本科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内科护理学 课程代码:Byh15- Byh16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分数:10 学时数:160学时 适用专业:护理学类专业 先行课:公共基础必修课、医学基础必修课、护理学专业必修课、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必修课 后续课:外科护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教育学、专业选修课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奠基性的临床护理专业课,是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通过学习内科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和专科护理技能,发挥内科护理特有的职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协助康复和减轻痛苦的目的,是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其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护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临床各科护理的基础。随着护理实践的范畴从病人向所有人,从个体向群体,从医院向社区扩展,内科护理学就与各门临床课程,如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课程基本要求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护理专业课,既要以普通的医学原理作为内科护理学的理论基础,又要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以及不同护理对象的特殊情况,采取恰当的评估手段和护理措施。因此,学习内科护理学的基本要求如下: 1. 知识要求:学生应重点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病因、临床特点及其治疗要点;理解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过程;了解内科护理中各系统的专科操作及其护理。 2. 能力要求:具有评判性思维能力;能对护理对象进行护理评估并分析,提出主要护理诊断和护理目标;同时,根据护理对象的主要护理诊断能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能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能判断病情变化,分析主要辅助检查结果。 3. 素质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与同情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勇于探索、不懈努力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护理程序内容及作用,护理诊断的概念及组成。 2.健康的有关概念。 【熟悉】 1.内科护理中护士的角色作用。 2.成人的主要健康问题。 【了解】 1.内科护理学的范围、结构和内容。

内科护理学呼吸系统知识点

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咳嗽与咳痰 1.概述:咳嗽本质上是一种保护性反射活动,但过于频繁且剧烈的咳嗽会引起其他并发症。咳嗽分为干性咳嗽和湿性咳嗽,前者为无痰或者痰量甚少的咳嗽,见于咽炎 及急性支气管炎、早期肺癌等疾病;后者伴有咳痰,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 扩张症。 2.护理评估: A.病史:诱因;咳痰,主要为痰液的量、颜色、及性状;黄绿色脓痰提示铁锈色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肺水肿,砖红色胶冻样痰或带血 液者常见于克雷伯杆菌肺炎,痰有恶臭味是厌氧菌感染的特征。 B.身体评估:主要看胸部:两肺呼吸运动的一致性,呼吸音是否异常,有无干、湿啰音。 C.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痰液检查,血气分析,X线胸片,纤支镜检查,肺功能检查。 3.护理诊断:清理呼吸道无效。 4.护理措施: A.清理呼吸道无效:病情观察观察咳嗽、咳痰情况,记录痰液的颜色、量、性质。 B.环境与休息:室温18-20度,湿度50%-60%。 C.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给予充分水分,使每天饮水量达到1.5L-2L。 D.促进有效排痰:a. 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的病人,方法:病人采取坐位,腹式呼吸5-6次,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呼气,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 秒,身体前倾,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如胸部有伤口可用双手或枕头轻 压伤口两侧,使伤口两侧的皮肤及软组织向伤口处皱起,避免牵拉疼痛。b. 胸 部叩击:适用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c. 胸部叩击:适用于久病 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d. 体位引流:适用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等 有大量痰液排出不畅时。e. 机械吸痰:适用于痰液黏稠无力咳出、意识不清或 建立人工气道者。 二.肺源性呼吸困难 1.概述:呼吸困难是呼吸时有异常的不舒服感,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可能有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等体征。 肺源性呼吸困难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造成机体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所致。 呼吸困难根据其临床特点分3类:A.吸气性呼吸困难:重者可出现“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凹陷。B.呼气性呼吸困难C.混合性呼吸困难2.护理诊断:气体交换受损;活动无耐力。 3.护理措施: A.气体交换受损:病情观察,判断呼吸困难程度类型并动态评估病人呼吸困难严重程度;环境与休息,哮喘病人室内避免湿度过高及存在过敏原;保持呼吸道畅通;氧疗和机械通气的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 B.活动无耐力:保证充分的休息,采取舒适体位,使用枕头、靠背架或床边桌支撑物增加病人舒适度;呼吸训练;逐步提高活动耐力。

内科学教学大纲版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内科学是研究内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疗技术的学科,属临床专业课。是临床医学中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维,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学习内科学应以基础医学和诊断学为基础,在复习、巩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诊断学等课程的同时,学习这门新课程。高等中医院校的西医内科学包括传染病、内科、肿瘤及神经系统疾病,是现代医学各临床学科的基础,也是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骨伤等专业的主要课程,与中医各临床学科有密切关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学科。由于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与基础各学科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所阐述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因而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讲授、见习、毕业实习等不同阶段和环节,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一)掌握和熟悉或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使能得到全面、系统的内科学基础知识,并在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使与临床相结合运用于医疗实践。 (二)在已学习诊断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病史采取、体格检查等知识、方法和技能,做到病历书写合乎要求,同时学会有目的采用现代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技术,结合内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分析综合与逻辑推理的临床思想方法,作出全面诊断。 (三)在实习期间,通过临床实践提高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运用基础学科与内科学知识来分析,解决诊断及防治上的实际问题,又从临床实践来检验认识的正确性,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而充实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掌握内科常用的诊疗技术,结合本专业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五)对急、危、重病人有一定应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5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通过内科学的教学,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自学和讨论,亲自参加实践,发现问题、

内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供护理、助产专业使用) 第一部分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 科护理学是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临床护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建立在基础和临床医学、人文学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 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学习与掌握科疾病的基本知识,培养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能力,对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大纲规定的教学容,也为其他临床护理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各系统疾病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2.熟悉各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治疗要点。 3.了解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运用护理程序,写出各系统疾病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进行整体护理。 (二)技能目标 1.正确进行疾病的症状评估和病史采集。 2.制定护理措施。 3.进行科学的专科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三)职业素质和态度目标 1.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 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严谨勤奋,自律能力强。 3.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协作能力强。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三、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式、案例分析讨论式、启发式、PBL教学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演示、讨论、模拟教学、临床见习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条件 1.课程教学团队 本课程教学必须由具备执业医师或护士执业资格并获得卫生技术系列职称的教师承担,有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有理论知识扎实和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临床一线教师,本课程有师德高尚、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的教学团队。教师每年有1-2个月时间到临床进行护理实践,每60名学生有1位专职教师、1位校实训带教老师,每百名学生至少有20名临床实践现场带教老师。 2.教材选用情况: 以循序渐进、稳步提高为原则,采取选用、引进和自编相结合措施进行教材建设。 根据本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的需要选用的教材是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科护理学》第2版,主编.秋萍。这一教材以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为本,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容新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学生易于接受。我校科教研组成员在2009年完成《科护理学》配套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实训指导的编写工作。 课程组计划把本科教材放到“科护理学专题学习”上,适时更新和补充,形成国特色的以网络资源为主的数字化教材。 3.配套教室、实训室: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护理实训基地,现有护理实训基地2000多平方米,设有基础护理实训室、健康评估实训室、科护理实训室、外科护理实训室、模拟手术室、急重症护理实训室(ICU)、新生儿抚触实训室、妇产科护理实训室等。护理专业现有仪器设备总价达500多万。其中科护理实训室及模拟病房面积1200余平方米,拥有多媒体、诊查床、四大穿刺模拟人、穿刺包、胰岛素笔、血糖仪等一整套较完善的实训仪器设备等约135万,供学生课余时间开放练习。目前我校拥有三个“三甲”和三个“三乙”教学医院作为教学实训基地。吕一婷老师还专程到各教学医院培训带教老师。 在校园网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网络视频系统,将《科护理学》的实训基地延伸到学生宿舍,学生能在宿舍里一边观看操作演示录像,一边相互练习各项操作技能,反复强化操作技能演示,弥补课堂上技能示时间的不足,教师定期抽查,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技能。通过实训为护理学生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科整体护理思维和基本技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试题库建设: (1)以护士执照考试的要求建设科护理学课程试题库,采用计算机随机出题目,由教研室主任最后审定。(2)护试题库应用于我校高职高专护理学生的通例考试,学校教学质量检验测定。 (3)护课程出题以护理、助产专业培养方针为基本依据,并服务于培养方针而开展教学工作。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知识点

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低下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一.慢性心力衰竭 1.病因: A.基本病因: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缺血性心肌损害和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心脏负荷增加,包括压力负荷(后负荷)和容量负荷(前负荷)增加。 B.诱因: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是诱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生理或心理压力过大;妊娠和分娩;血容量增加;治疗不当等。2.临床表现: 左心衰竭:以肺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症状: A.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最主要的症状。 B.咳嗽、咳痰和咯血:与长期慢性肺淤血有关。 C.疲乏、乏力、头晕、心悸:主要是由于心排量降低。 D.尿量变化及肾功能损害:少尿,血尿素氮及肌酐水平增高。 体征: A.一般情况:脉搏加快,出现交替脉,为左心衰的特征表现;血压下降;呼吸浅促; 皮肤苍白或发绀;病人被迫采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 B.肺部湿啰音:是左心衰竭的主要体征,以双肺底部多见。湿啰音的多少及分布范围的大小,常与肺淤血及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有关,甚者可伴有哮鸣音。 C.心脏体征:基础心脏病体征;心率加快、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心音亢进。 右心衰竭:以体静脉淤血表现为主。 症状: A.消化道症状:胃肠道及肝淤血引起腹胀、纳差、恶心、呕吐等,右心衰最常见症状。 B.呼吸困难 体征: A.水肿:其特征为对称性、下垂性、凹陷性水肿,可伴有胸腔积液。 B.颈静脉征:颈静脉充盈怒张是右心衰的主要体征,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更具特征性。 C.肝脏体征:肝大,伴压痛。 D.心脏体征:基础心脏病体征;右心室显著扩大而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 全心衰竭:先出现左心衰竭,而后出现右心衰竭。但由于右心排血量减少,肝淤血缓解,呼吸困难反而有所减轻。 心功能分级: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液检查;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等。

内科学教学大纲2017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用) 英文名称:Internal Medicine 总学时:96学时实验(实训)学时: 9学时 课程编码:23011 课程学分:6学分 课程类别:临床医学课程类型:必修 教研室:西医临床教研室课程负责人:姜宏 一、一般情况 《内科学》是研究内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疗技术的临床学科,属临床专业课,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科,也是临床专业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 高等中医院校开设“内科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掌握常见病的现代医学诊疗知识,掌握必要的危重病抢救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中医学与西医临床的相互渗透与利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促进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学科,又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因此,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用发展的观点来组织教学。讲授时要求概念准确清楚,临床思维严谨科学,内容重点突出、方法切实可行;要求讲授内容层次分明,突出常见病与多发病、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讲授,并注意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注重床边教学的实施与临床见习,重视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本大纲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内科学》(第二版)教材编写,适用于中医、中西结合五年制,中医、针灸推拿本硕连读七年制专业学生教学。教材内容中传染病内容在该专业开设的《传染病学》课程中讲授及考核,部分与急诊医学重叠的内容如急性呼吸衰竭、ARDS、DIC、上消化道出血等,放在《急诊医学》中讲授,该大纲中不作教学及考试要求。 大纲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结合典型病例教学两大部分,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强调运用典型病例进行案例式教学,其余疾病根据条件实施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理论讲授。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第一篇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呼吸系统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1.熟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因素 2.熟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思路 3.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进展 【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因素 2.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思路 3.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进展 【教学方法】 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第二章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目的要求】 1.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2.熟悉慢性支气管的辅助检查及其改变。 3.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

《内科护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个层次,即:(1)生理的需要;(2)刺激的需要;(3)安全及保障的需要;(4)爱与归属的需要;(5)尊重与自尊的需要;(6)自我实现。Maslow 的理论认为:人类基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与健康成正比,当所有的需要被满足时,就达到理想的健康状态。 2.应用:(1)生理的需要:例如空气、水、食物、温度、排泄、休息、避免疼痛等;(2)刺激的需要:例如帮助患者在床上活动、翻身,给予肢体或背部按摩以增进患者 独立的生活能力等;(3)安全和保障的需要:例如保持环境的安静、清洁、安全,防止感染,进行人院介绍、术前教育等;(4)爱和归属的需要:例如让亲属探视和陪伴,与患者建立友好的关系等;(5)尊重和自尊的需要:例如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个性,虚心听取患者的意见等;(6)实现“自我满足的需要”:例如为患病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让患者参加力所及适应过程→成功一身心平衡;失败一患病。其中,应激原含义可以是躯体、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应激反应为两类即生理、心理反应。适应是指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变化,使个体行 为发生改变,以维持机体平衡。 2.应用:在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患者的应激原多是疾病,可使患者产生应激反应。控制心理应激反应的方法有:(1)正确对待问题;(2)正确对待情感;(3)利用可能得到的社会支持;(4)减少应容应依据患者自理需要和自理能力而定。她设计了三种护理系统:(1)全补偿系统:是针对没有能力自理的患者,要求护士给予全面帮助以满足自理需要;(2)部分补偿系统:是患者不能完成全部自理,要求护士和患者都参与才能满足自理需要;(3)辅助教育系统:即患者能完成自理,但要通过学习,护士指导患者学会自理活动。总之, Orem 自理模式认为护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教会患者 学会自理,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2.应用:(1)全补偿系统多用于危重疾病如昏迷、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等患者;(2)部分补偿系统多用于危重患者病情好转和稳定,或慢性病患者病情加重,但尚能完成部分自理活动;(3)辅助教育系统多用于康复期及慢性病稳定 及评价。护士所收集的资料不仅涉及患者的身体状况,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评估在护士与患者第一次见面时就已开始,直到患者出院或护理 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说明。是计划、实施及评价的基础。护理诊断分为三类,即“现存的”护理诊断,“有……危险的”护理诊断和“健康的”护理诊断。护理诊断常用的陈述方式有:(1)三部分陈述,PES 公式:即健康问题(P)、原因(E)和症状体征(s); (2)二部分陈述,PE 公式:护理诊断一问题+原因。(3)合作性问题——潜在并发症:合作性问题是需要护士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一些生理并发症的发生和情况的变化,是要护士运用医嘱和护理措施共同处理以减小并发症的发生。合作性问题有其固定的陈述方式,如“潜在并发症:肺栓塞”。 (2)制 制定护理措施。 的是保证护士能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针对患者具体需要提 供个性化的护理。 2.护理程序的运用需要护士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3.护理程序的运用是以护士与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其他健康保健人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为基础的。 4.护理程序具有普遍适用性。 上呼吸道:由鼻、咽、喉构成。(2)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肺泡壁上有直径约5~10微米的小孔称肺泡孔,与邻近肺泡或细支气管相通。(3)肺泡上皮细胞由I 型细胞和Ⅱ型细胞组成,Ⅱ型细胞散在工型细胞间,数量较少,它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液膜,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容量的稳定性,防止肺泡萎陷是其重要的生理功能。(4)呼吸膜:工型细胞与邻近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贴,甚至两者基底膜融合为一,构成气血屏障,是肺泡腔内与毛细血管血液内气体交换的场所。(5)肺循环:由右心室一肺动脉一肺毛细血管一肺静脉一左心房构成,执行气体交换功能。其特点为:肺循环是一个低压力、低阻力系统;肺毛细血管网最丰富,总面积约lOO 平方料,十分有利于气体交换;肺动脉携带脱氧血,肺静脉输送氧合血。(6)胸膜腔是由胸膜围成的密闭的腔隙。胸膜腔的脏层与壁层胸膜之间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以减少两层胸膜间的摩擦。 2.呼吸系统的功能:(1)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进入或排出呼吸器官的总气量,为潮气容积与呼吸频率的乘积。(2)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又称为有效通气量。(3)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是通过气血屏障(呼吸膜)以弥散的方式进行的。(4)肺的防御功能:上呼吸道的加温、湿化和机械拦阻作用;黏液、纤毛运载系统;肺泡的防御机制;咳嗽反射;呼吸道分泌的免疫球蛋白。 3.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的化学调节主要指动脉血或脑脊液中氧、CO2和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1)缺氧:缺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尤其是颈动脉体来实现的。(2)二氧化碳:CO2对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都有作用,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变化尤为敏感。(3)H+浓度:H+浓度的改变可以刺激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来调节呼吸运动,当浓度增高时,使呼吸加深加快,反之,呼吸运动受抑制。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内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绪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各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内科学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与营养疾病、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等。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过程,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内科学的任务和目的是在基础医学的基础上,用先进的医学思想和现代医学的成就,系统地传授内科学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注重临床思维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基本内容 1、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2、内科疾病的诊断 3、内科学的进展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 总论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的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医疗、防治和科研的展望。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2、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3、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4、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 5、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展望 肺炎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肺炎的分类(包括解剖分类、病因分类和患病环境分类)。 2、熟悉病原体引起肺炎的途径。

3、掌握肺炎的诊断程序(确定肺炎,评估严重程度和确定病原体) 4、掌握肺炎的治疗原则 5、了解肺炎的预防 6、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 7、熟悉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8、了解军团菌肺炎、肺部真菌感染等。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肺炎的定义、流行病学概况 2、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3、肺炎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4、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如何确定病原体 5、肺炎的治疗 6、肺炎球菌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X 线检查、诊断和鉴别诊 断、治疗 7、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8、自学其他病原体肺炎 肺脓肿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肺脓肿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要点。 2、熟悉治疗原则及手术指征。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肺脓肿的病因 2、发病机理 3、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支气管扩张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及其成为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基础的特点;症状、体征; 诊断与鉴别要点。 2、了解治疗原则、手术指征。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病因和发病机理 2、病理 3、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

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edical Nursing课程编码:Z103205 总学分:8.5总学时:134 理论学时:96 实验学时:32 课程性质:专业课开课单位:医学院护理系 大纲制定者:倪志宏大纲审定 者:审定日期: 课程简介: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的核心学科。主要内容包括内科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重点阐述各系统主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及各系统疾病护理与健康教育等。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临床内科护理思维,能够在内科护理理论框架下通过运用护理手段观 察和处理患者的健康问题而达到维持和促进患者健康。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建立在基础医学理论、内科学理论、护理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操作,还有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上的一门护理综合性应用学科,也是认识疾病、防治疾病、护理疾病、促进疾病康复的一门重要临床护理学科,是临床其他各专科护理学习的基础与关键。护理学专业学生的临床知识及护理思维的训练,集中表达在内科护理学课程的学习中。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以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为目的,始终按照“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和严密的方法)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护理价值观,扎实的内科护理学专业理论及技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为从事临床护 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护理学专业学生能全面、系统地学习与掌握内科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说明内科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内科护理学泌尿系统知识点

泌尿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肾源性水肿 1.水肿是肾小球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按发生机制可分为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肾炎性水肿,主要指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相对正常造成球管失衡,导致钠水潴留而产生水肿,主要由肾小球肾炎引起;肾炎性水肿多从颜面部开始,重者可波及全身。肾病性水肿,主要指血浆渗透压降低,液体从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内,产生水肿,多见于肾病综合征;肾病性水肿一般比较严重,多从下肢部位开始,常为全身性、体位性和凹陷性。 2.护理措施及依据:体液过多 A.休息:严重水肿应卧床休息,下肢明显水肿者卧床休息时可抬高下肢。 B.饮食护理:钠盐,限制钠盐摄入,予以低盐饮食,每天以2-3g为宜;液体,若每天尿量小于500ml或有严重水肿者需限制水的摄入,每天液体入量应不超过前一天24小时尿量加上不明显失水量(约500ml);蛋白质,若无氮质潴留,可给予 0.8-1.0g/(kg*d)的优质蛋白,有氮质血症的水肿病人则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一般 给予0.6-0.8g/(kg*d)的优质蛋白,慢性肾衰竭病人需根据GFR来调节蛋白质的摄入量;热量:补充足够热量;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 C.病情观察: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监测尿量变化;定期测量病人体重;监测生命体征;监测实验室检查结果。 D.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利尿剂。 二.尿路刺激征 1.尿路刺激征:指膀胱颈和膀胱三角区受炎症或机械刺激而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2.护理诊断及措施:排尿障碍 A.休息 B.增加水分的摄入 C.保持皮肤黏膜的清洁 D.缓解疼痛 E.用药护理 三.肾性高血压:肾脏疾病常伴有高血压,称肾性高血压。 四.尿异常:尿量异常(少尿、无尿,多尿,夜尿增多);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脓尿和菌尿;管型尿。 五.肾区痛:肾区痛系肾盂、输尿管内张力增高或包膜受牵拉所致,表现为肾区胀痛或隐痛、肾区压痛和叩击痛阳性。多见于肾脏或附近组织炎症、肾肿瘤等。 第二节肾小球疾病概述 第三节肾小球肾炎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1.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疾病,可伴有一过性肾功能损害。绝大多数急性肾小球肾炎预后良好。2.病因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性疾病。3.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儿童,高峰年龄为2-6岁,男性多见。发病前常有前驱感染。典型者呈急性肾炎综合征的表现。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1.呼吸系统疾病 (1)总论:熟悉呼吸系统的防御解剖功能特点,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近代诊断方法。 (2)上呼吸道感染:熟悉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了解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特殊检查和诊断标准。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机体与外界因素对发病的关系及病理变化特征。明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多发病,发病率高,并发症严重,危害性大,必须积极防治。 (4)肺动脉高压与肺原性心脏病:掌握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慢性肺心病)缓解期及急性加重期临床表现的特点及诊断方法。掌握慢性肺心病呼吸功能不全与心功能不全的处理要点,本病缓解期防治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了解慢性肺心病时“肺动脉高压”的发病原理、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的原理。了解本病是以肺功不全为基本矛盾的全身病变,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了解本病的预防措施。 (5)肺栓塞:掌握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熟悉肺栓塞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了解肺栓塞的病理和病理生理。 (6)支气管哮喘:熟悉本病的发病机理,其发作与炎症因素、神经因素及某些诱发因素的关系。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类型、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等。合理应用平喘药物,尤其是抗炎药物和β2受体兴奋剂。掌握重度哮喘的处理。 (7)支气管扩张症:熟悉支气管扩张症发病机制、病理类型。掌握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原则。 (8)呼吸衰竭:掌握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掌握呼吸衰竭时的血气分析改变、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的意义。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9)肺炎: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社区获得性肺炎与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定义。熟悉葡萄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病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10)肺脓肿:掌握肺脓肿的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熟悉肺脓肿的病因、发病机理和鉴别诊断,了解肺脓肿外科治疗的适应症及预后和预防。 (11)肺结核:掌握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与变态反应和免疫力的关系,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抗痨药物的正确使用,大咯血的处理。熟悉肺结核X线特点并与病理变化的关系,痰结核菌的检查方法,防痨原则和方法,结核菌素试验、卡介苗接种。 (12)间质性肺疾病:掌握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现、胸部X线和CT检查特点及肺功能检查特点。掌握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肺功能检查特点,临床诊断的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处理措施及预后。熟悉间质肺疾病的诊断和诊断程序。了解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分类、X线表现及发病机理。 (13)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掌握本病的早期症状、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熟悉本病的病理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