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耳鼻喉科疾病诊疗管理制度

耳鼻喉科疾病诊疗管理制度

耳鼻喉科疾病诊疗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规范耳鼻喉科疾病的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订立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的耳鼻喉科疾病的诊疗行为,包含门诊、住院等。

第二章诊疗流程第三条挂号就诊1.患者前来挂号时,工作人员应供应诊疗相关资料的登记和收集,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等。

2.依据患者就诊需求和医生的时间布置,布置适当的就诊时间。

3.患者到达预约的就诊时间时,依照等待次序进行诊疗,确保患者的诊疗次序和权益。

第四条诊疗过程1.医生在诊室内应认真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相关情况,进行初步的体格检查。

2.依据患者的情况,医生可能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辅佑襄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3.医生应依据患者的病情,订立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向患者解释治疗的必需性和风险。

4.医生应向患者供应相关的药品或治疗服务,并告知患者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

5.进行治疗过程中,医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保证手术、穿刺等操作的安全和卫生。

第五条治疗咨询和知情同意1.医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认真解释治疗方法、效果、风险等内容,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并作出知情同意。

2.医生在解释治疗内容时,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避开使用专业术语,确保患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治疗建议。

第六条护理服务1.医院供应专业的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包含术前和术后的护理。

2.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察看和记录,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动,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3.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的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出院管理1.患者在出院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复诊,确认病情稳定,实现出院的标准。

2.出院时,医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注意事项,供应出院小结和必需的用药引导。

3.患者在出院后,医生应供应远程或电话咨询服务,确保患者的病愈和治疗效果的评估。

第三章质量掌控第八条质量管理制度1.医院应建立和完善耳鼻喉科疾病的质量管理制度,包含严格的标准操作规程、制度执行评估和不良事件报告等。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耳鼻喉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一、耳疾病诊疗常规1. 中耳炎- 临床表现: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等。

- 诊断方法:通过耳镜检查、听力测验以及中耳穿刺液体培养等。

- 常规治疗:使用抗生素、疼痛药物、局部滴耳药物等。

2. 耳聋- 临床表现:听力下降、听力困难等。

- 诊断方法:听力测验、耳鼻喉影像学检查等。

- 常规治疗:根据病因使用药物治疗、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辅助设备。

3. 眩晕-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摇晃感等。

- 诊断方法:详细病史、神经系统检查、眩晕定量测验等。

- 常规治疗:针对具体病因使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二、鼻疾病诊疗常规1. 鼻窦炎- 临床表现:鼻塞、流涕、面部疼痛等。

- 诊断方法:鼻腔镜检查、鼻窦CT或MRI等。

- 常规治疗:抗生素、鼻用抗炎药、鼻洗液等治疗。

2. 鼻出血- 临床表现:鼻腔出血。

- 诊断方法:检查鼻腔、嗅觉功能以及血液凝固功能等。

- 常规治疗:鼻腔止血、保湿、血管收缩剂等治疗。

3. 鼻咽癌- 临床表现:鼻塞、流血、吞咽困难等。

- 诊断方法:鼻咽镜检查、组织活检等。

- 常规治疗: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

三、喉疾病诊疗常规1. 声带息肉- 临床表现:嗓音嘶哑、声音沙哑。

- 诊断方法:喉镜检查、声带功能检查等。

- 常规治疗:手术切除、嗓音康复训练等。

2. 喉咙炎- 临床表现:喉咙痛、声音嘶哑等。

- 诊断方法:喉镜检查、炎症指标检测等。

- 常规治疗:喉咙保护、抗炎药物治疗等。

3. 喉癌- 临床表现:喉部肿块、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 诊断方法:喉镜检查、组织活检等。

- 常规治疗: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

以上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病因和病情来确定,请接受医生的指导和建议。

耳鼻喉科诊疗常规

耳鼻喉科诊疗常规

第一章耳部疾病第一节先天性耳前瘘管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胚胎鳃弓结节融合缺损或第一鳃裂发育障碍所致的常见的先天性耳科疾病。

发病率约1.2%,男多于女,单侧多于双侧。

【诊断】一、瘘管口位于耳轮角前约90%,少数开口于耳轮,甚至耳垂处。

管口很小,或为凹陷,挤压时可有稀薄粘液或乳酪物从管口溢出,微臭,时有痒感,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局部红肿。

二、瘘管是一种盲管,可有分枝而弯曲。

管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及上皮下组织也可因慢性炎症而致纤维化。

三、局部可因感染而产生红肿、痛、溢脓。

可反复急性发作。

四、反复感染者,瘘管口附近皮肤可发生溃烂、疤痕、肉芽,甚至脓瘘。

五、瘘管长的可向远处伸展,发生深部感染者可在外耳道或乳突部形成脓肿,这需谨防。

【治疗】一、无继发感染者,不需要治疗。

二、时有感染者经消炎后行瘘管切除术。

(一)成人局麻,儿童应全麻。

(二)在瘘管口周围作一梭形切口,分离瘘管,注意勿将痿管分破,或撕断,以免内容物溢出污染手术野或不能彻底切除干净。

分离时,用泪囊探针插入瘘管,以助追寻,直达盲端连同分枝一并切除。

(三)因感染而致皮肤溃烂较大者,痿管切除后创面难以缝合者,可考虑植皮或转移皮瓣缝合,术后有复发者亦可在手术显微镜下切除。

第二节耳廓假性囊肿耳廓假性囊肿,亦称为软骨间积液或浆液性软骨膜炎。

病因未明,是一种软骨膜无菌性炎性反应。

其积液不在软骨膜下,而是在耳廓软骨间。

【诊断】一、多无自觉症状,时有局部痒、麻、胀感。

或触痛。

二、发生于耳廓前外侧上部,如三角窝、舟状窝或耳甲腔处,一般单发,偶有多发者。

三、肿物常呈半球型隆起,界限清楚,表面皮肤色泽正常,肿物较小时触之较硬,较大者有液体波动感。

四、穿刺可抽出黄色液体,细菌培养阴性。

其液体蛋白质含量较高,内无红细胞或炎细胞。

液体抽尽后,囊肿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形成。

五、透照试验,囊肿可透光,这可与实质性肿物及血肿相鉴别。

【治疗】一、理疗:对少量积液者,可用超短波或紫外线治疗,以制止渗液和促使吸收,隔日一次。

耳鼻喉科诊疗常规

耳鼻喉科诊疗常规

耳鼻喉科诊疗常规急性扁桃体炎住院治疗常规急性扁桃体炎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症状包括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食欲差、疲乏无力、咽痛、呼吸困难、痰多、耳鸣、耳闷和耳痛等。

入院指征包括喘鸣或呼吸困难、进行性吞咽困难或咽痛加重、全身病症重、扁周炎或扁周脓肿等。

入院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咽拭子细菌培养等。

治疗方面,患者应充分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水、加强营养、疏通大便等,并根据情况进行物理降温治疗、含漱液、雾化吸入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对于细菌培养结果未出来的病情轻者,可给予青霉素如阿莫西林胶囊。

如病情较重或用青霉素后不缓解,可给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较为敏感的第二代头孢抗生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根据轻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

如有细菌培养结果,可根据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已形成扁周脓肿等局部并发症的患者,可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实际情况下,通常在炎症得到控制后才会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医生会确定需要进行哪些复查检查项目。

如果出现全身并发症,就需要进一步进行诊断和治疗。

出院指征包括: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超过24小时;扁周脓肿或扁周炎消退,扁桃体充血减轻或消失;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出院带药方面,完成抗生素疗程的病人原则上不得再处方抗生素。

如果符合出院指征但抗菌疗程未足,可以出院带药,使用同类或抗菌谱相近、或经药敏试验证明敏感的口服抗生素,以完成疗程剂量为限。

同时,也可以对症治疗,如使用化痰、止咳药物或漱口液等。

慢性扁桃体炎的诊断标准包括:病人有反复发作咽痛,伴或不伴发热;扁桃体和腭舌弓呈慢性充血,表面可凹凸不平,隐窝口可有潴留物。

入院指征包括: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或者有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病史;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妨碍吞咽及言语不清;慢性扁桃体炎已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如风湿热、心肌炎、肾炎等;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而扁桃体又有慢性炎症存在;因扁桃体、增殖体肥大,影响咽鼓管功能,造成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经保守治疗无效;白喉带菌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慢性扁桃体炎伴扁桃体角化症;其他全身治疗的需要,如骨髓置换术前处理等。

耳鼻喉科门诊常见20种疾病诊疗常规

耳鼻喉科门诊常见20种疾病诊疗常规

耳鼻喉科门诊常见20种疾病诊疗常规1. 鼻窦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问诊、鼻部检查和鼻窦X光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鼻窦冲洗和鼻黏膜激素喷雾剂。

2. 中耳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听力测试、耳朵检查和中耳压测量。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疼痛缓解药物和中耳穿刺排脓。

3. 咽喉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咽拭子细菌培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止咳药物和漱口液漱口。

4. 鼾症(打鼾):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问诊和睡眠监测。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持正确睡眠姿势、减肥和使用口托或鼻腔扩张器。

5. 喉癌: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镜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6. 鼻咽癌: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咽镜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7. 鼻窦肿瘤: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窦X光检查、MRI和鼻窦镜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8. 中耳肿瘤: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听力测试、耳朵检查和MRI。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放疗。

9. 外耳道感染: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外耳道检查和外耳道分泌物培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外耳道冲洗。

10. 梅尼埃病:常规诊断方法包括眼震测试、听力测试和平衡功能测试。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素治疗和平衡康复训练。

11. 鼻炎: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部检查和鼻窦CT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过敏药物、鼻腔清洗和鼻黏膜激素喷雾剂。

12. 喉咙疼痛: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咽拭子细菌培养。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止痛药物、抗生素治疗和漱口液漱口。

13. 鼻息肉: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部检查和鼻窦CT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鼻窦冲洗。

14. 咽喉异物: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咽部X光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取出异物和局部止痛药物。

15. 鼻出血:常规诊断方法包括鼻部检查和鼻内窥镜检查。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鼻腔填塞和局部止血药物。

16. 声带息肉:常规诊断方法包括喉部检查和声带镜检查。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

耳鼻喉科临床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耳鼻喉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涉及耳、鼻、喉及头颈部的各种疾病。

本诊疗方案及操作规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系统的诊疗流程,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诊疗方案1.1 问诊问诊是诊疗过程中的首要步骤,医生应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既往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

1.1.1 病史采集- 全身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等。

- 现病史:发病情况、病程、症状的演变、伴随症状等。

- 既往史:包括全身性疾病、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 家族史:关注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病史。

1.1.2 症状询问- 耳部:听力下降、耳痛、耳鸣、耳溢液等。

- 鼻部:鼻塞、鼻出血、鼻涕、嗅觉减退等。

- 喉部:声音嘶哑、咳嗽、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 头颈部:疼痛、肿块等。

1.2 体格检查耳鼻喉科体格检查主要包括望、触、听、嗅四诊。

1.2.1 望诊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如精神状态、面色等。

重点观察耳、鼻、喉及头颈部的外观,如耳廓、鼻翼、鼻涕、喉咙等。

1.2.2 触诊- 耳部:检查耳郭、外耳道、乳突等。

- 鼻部:检查鼻腔、鼻窦、鼻中隔等。

- 喉部:检查喉部、甲状腺等。

- 头颈部:检查淋巴结、血管、肌肉等。

1.2.3 听诊听诊主要包括喉部、气管、肺部等,注意呼吸音、咳嗽音、哮鸣音等。

1.2.4 嗅诊评估患者的嗅觉功能。

1.3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手段,如听力测试、鼻内镜检查、喉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1.4 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二、操作规范2.1 术前准备- 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手术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

- 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 药物准备:根据患者情况,准备相应的抗生素、止血药物等。

2.2 手术操作规范-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手术步骤。

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工作常规

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工作常规

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工作常规(一)耳鼻喉科门诊护理工作1.按门诊一般护理常规施行。

2.对小儿患者应协助医师固定头位。

3.做好前庭功能检查的准备工作。

4.参加电测听检查工作。

5.门诊手术室及治疗室应定期消毒。

6.门诊工作完毕,将电器设备电源切断,盖好防尘罩。

清洗器械,准备消毒。

(二)耳鼻喉科门诊诊疗工作对初诊患者应作耳鼻咽喉各部的详细检查。

复诊患者可根据需要,重点复查有病变的部位,其他一般要求与门诊一般诊疗常规相同。

1.鼻部疾病(l)大量出血者,应予初步应急处理,迅速查明出血原因及部位。

血量较多、不易控制或全身情况较差者,应住院治疗。

(2)疑有慢性鼻窦炎者,应先作位置引流试验及上颌窦试验穿刺术等,以助诊断。

必要时再作X线摄片检查。

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患者,应在门诊行上颌窦穿刺灌洗,如灌洗3~5次以上,分泌物仍不见减少者,宜入院手术治疗。

疑为齿源性者,应先请口腔科会诊。

(3)拟诊为变态反应性鼻炎者,应作鼻分泌物涂片,查嗜酸粒细胞。

(4)鼻疖在门诊治疗,应及早给足量有效抗菌药物,如伴有面颊部或上唇蜂窝织炎者,应及时入院治疗。

(5)鼻及鼻窦肿瘤:①良性病变:鼻息肉应手术治疗。

血管瘤可注射硬化剂、电烙或手术。

鼻窦肿瘤须X线摄片(或CT扫描),根据生长部位、发展方向及生长速度决定是否手术。

囊肿须X线摄片检查,必要时行上颌窦穿刺,症状明显且影响外形者须手术治疗。

②疑似恶性肿瘤者,行活组织检查及X线摄片检查等,必要时请有关科会诊,确诊后决定治疗方案。

2.咽及鼻咽部疾病(1)咽部急性膜性或溃疡性病变,应作咽拭子涂片及培养检查白喉杆菌,检查螺旋体及梭形杆菌,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血常规及梅毒血清学检查,甚至活体组织检查,以与咽白喉、喉结核、血液病和梅毒的咽部病变以及恶性肿瘤等相鉴别。

临床高度疑似白喉者,应请传染病科会诊收治或送隔离室诊治。

(2)扁桃体周围脓肿早期患者,可在门诊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已形成脓肿者应切开排脓。

耳鼻喉科诊疗技术常规

耳鼻喉科诊疗技术常规

耳鼻喉科诊疗技术常规一、前鼻镜检查法1.患者与检查者对面坐,检查者先将光线对准患者鼻尖,以拇指堵挡一侧鼻孔,嘱患者呼吸,比较两侧鼻孔的通气程度。

2.患者头后仰,检查者用拇指抬起鼻尖,以观察鼻前庭有无充血、肿胀、压痛等现象。

3.以左手持鼻镜,轻轻插入鼻前庭,展开鼻翼,观察鼻腔内情况。

若下鼻甲肿胀,阻挡视线,可用1%~3%麻黄素棉片贴附或喷雾,收缩粘膜后再检查。

4.检查者将右手置患者枕下部,移动患者头部,使前倾、后仰或偏侧,观察鼻腔之上下、前后,内外侧各部。

注意粘膜色泽、肿胀、中下甲之大小、形状、鼻道及嗅裂情况、鼻中隔形状、分泌物性质及其位置,有无息肉、异物、溃疡、肿瘤、出血等。

双侧鼻腔应对比观察。

5.取出鼻镜时,应保持半开状态,防止镜页夹住鼻毛。

二、间接鼻咽镜检查法1.先将鼻咽镜的镜面加温,注意切不可太热,检查者应以自己手背皮肤试镜背的温度,以能忍受为度。

2.嘱患者中度张口,以左手持压舌板压舌背,右手持镜经口腔送入软腭后,使镜面朝向鼻咽部,以观察后鼻孔。

3.对精神紧张患者,应说明在检查时要安静呼吸,或先练习张口用鼻呼吸,使软腭下垂,增宽鼻咽峡,易于检查。

4.鼻咽镜检查时,应避免触及咽后壁,动作宜轻巧,以免发生咽反射。

咽反射敏感者可酌情用可卡因或丁卡因液喷雾麻醉咽腔,待数分钟后再检查。

亦可用软腭牵引器或橡皮导管向前牵引软腭,扩大鼻咽腔,以利观察。

三、直接喉镜检查法1.患者取仰卧位,肩胛骨中部与手术台端等齐。

第一助手坐于患者右侧,右手托患者颈后枕部,左手托住头顶部,以左膝支持左手,保持患者枕部高出手术台面约15cm、颈向前伸、头向后仰位置;第二助手立于患者左侧,协助术者固定喉镜及患者肩部。

另法是患者仰卧,肩下垫枕,头向后仰,顶颏线与台面成直角,可省去第一助手。

有条件者可采用支撑喉镜,便于手术操作。

2.术者左手持镜,由患者右口角插入,将舌推向左侧,以减轻阻力,至舌根部时,将喉镜移向中线,即可见会厌上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鼻喉科急性扁桃体炎住院诊疗常规(病种编号:1191)一、诊断标准1.症状:全身症状:1)起病急,可有畏寒高热,一般持续3-5天;2)头痛、食欲差,疲乏无力;3)小儿患者可因高热引起抽搐、呕吐及昏睡。

新近出现咽痛,或原有的咽痛症状反复或加重,伴或不伴呼吸困难。

可有痰多。

可有耳鸣、耳闷及耳痛。

2.体征:急性病容,面色潮红,发热,不愿说话或畏惧吞咽动作。

扁桃体和腭舌弓呈急性充血、肿胀,可有扁周充血、肿胀。

二、入院指征满足以下标准之一,建议住院治疗。

1.咽痛患者同时有喘鸣或呼吸困难,进行性吞咽困难或咽痛加重,或全身病症重。

2.扁桃体炎不严重,但却存在吞咽困难和脱水征像。

3.扁周炎或扁周脓肿的患者。

三、入院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咽拭子细菌培养,如有扁周脓肿形成,则需脓液细菌培养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PSG检查,可检查抗“O”,胸片,心电图,血培养等。

3.根据全身情况酌情选择相应的检查。

4.如有扁周脓肿,可能需穿刺或切开引流,需要检查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抗HIV、梅毒等项目。

四、住院治疗1. 一般疗法患者应充分休息,远离起病诱因,清淡饮食、进流食、多饮水、加强营养及疏通大便。

对于高热及吞咽困难者,应适当补充液体及电解质,保持体内水盐平衡。

休息处应湿润通风。

因该病具有一定传染性,故最好能隔离患者或嘱患者戴口罩。

2. 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治疗。

高热者可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其还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消退炎症。

含漱液,雾化吸入治疗。

糖皮质激素根据情况可酌情使用。

3.抗生素治疗细菌培养结果未出来前,对于病情轻者可给予青霉素如阿莫西林胶囊。

如病情较重或用青霉素后不缓解,可给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较为敏感的第二代头孢抗生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根据轻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

若以发生局部并发症如扁周脓肿,为防止脓肿扩大引起严重后果,可静脉给予第三代头孢抗生素同时合用甲硝唑或单独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

如有细菌培养结果,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

4.外科手术治疗对于已形成扁周脓肿等局部并发症的患者,可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另外,对于反复发作急性扁桃体炎或扁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两周的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炎症控制后手术切除扁桃体。

5.根据病人的情况确定复查的检查项目6.出现全身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和治疗五、出院指征1.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超过24小时2. 扁周脓肿或扁周炎消退,扁桃体充血减轻或消失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六、出院带药1、完成抗生素疗程者原则上不得处方抗生素。

2、符合出院指征而抗菌疗程未足者出院带药:改用同类或抗菌谱相近、或病原体明确并经药敏试验证明敏感的口服抗生素。

以完成疗程剂量为限。

3、对症治疗:如化痰、止咳,漱口液等。

慢性扁桃体炎诊疗常规(病种编号:1191)一、诊断标准1.症状:有反复发作咽痛,伴或不伴发热。

2.体征:扁桃体和腭舌弓呈慢性充血,表面可凹凸不平,隐窝口可有潴留物。

二、入院指征满足以下标准之一,建议住院治疗①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或者有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病史。

②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妨碍吞咽及言语不清者。

③慢性扁桃体炎已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如风湿热、心肌炎、肾炎等。

④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而扁桃体又有慢性炎症存在时。

⑤因扁桃体,增殖体肥大,影响咽鼓管功能,造成慢性渗出性中耳炎,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⑥白喉带菌者,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⑦慢性扁桃体炎伴扁桃体角化症⑧其他全身治疗的需要:如骨髓置换术前处理等三、入院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4)胸片、心电图(5)标本病理学检查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PSG检查,可检查抗“O”和咽拭子细菌培养3.如考虑与慢性扁桃体炎相关其他脏器病变,如风湿热、心肌炎、肾炎等,作相应的检查4. 伴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等四、治疗(一)手术治疗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手术方式:扁桃体切除术,并根据医院情况可予内镜辅助、低温等离子切除、超声刀扁桃体切除术等。

3.标本送病理检查。

4.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如果手术前有细菌培养结果,则根据培养结果使用抗生素。

如果没有培养结果,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

抗生素一般根据情况给予青霉素类,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

给药方法: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5.根据病人的情况确定复查的检查项目。

6.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二)支持治疗1.休息2.补液:鼓励患者进食半流质,如果进食量少,予相应的营养支持治疗3. 酌情使用止血药,雾化吸入,可用含漱液漱口4.如疼痛明显,可酌情使用镇痛治疗(三)保守疗法:对有手术禁忌者,可试用下列方法。

1. 使用有脱敏作用的细菌制品如链球菌变应原和疫苗进行脱敏,及使用各种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如注射胎盘球蛋白、转移因子等;2. 冲洗或吸引扁桃体隐窝,以清除积存物,减少细菌繁殖机会。

五、出院标准1.一般情况良好,无扁桃体残体,扁桃体窝伪膜形成良好、无出血及感染征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六、出院带药1、根据患者局部情况一般带药3-7天2、抗生素:改用同类或抗菌谱相近口服抗生素3、对症治疗:如化痰、止咳,漱口液等鼻咽癌住院诊疗常规(病种编号:1192)一、诊断标准1、不明原因的回缩涕中带血、单侧鼻塞、耳鸣、耳闭塞感、听力下降、头痛、复视或颈上深淋巴结肿大。

2、EB病毒血清学检测:VCA-IgA,EA-IgA,EB病毒特异性DNA多聚酶抗体,EBNA抗体检测,EBV-DNA滴度测定,EB病毒特异性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抗体等。

3、鼻咽纤维镜检查:EB血清学检查符合高危者,即使鼻咽纤维镜下无异常发现,也应在双侧咽隐窝和顶后壁处行“盲检”,这样可以发现一些早期病例。

4、影像学: 鼻咽部及颈部CT或MRI检查可见鼻咽部肿物,可伴有临近骨或软组织侵犯或淋巴结肿大。

5、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鼻咽癌多发生于鼻咽的咽隐窝和顶后壁,病灶可呈结节型、溃疡型和黏膜下浸润型,98%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此外还有腺癌、泡状核细胞癌和未分化癌。

鼻咽癌高位危对象:①VCA-IgA抗体滴度≥1:80。

②VCA-IgA,EA-IgA和DNase三项指标中任何两项为阳性者。

③上述三项指标中,任何一项持续上升者。

二、入院指征1、确诊病例2、疑似病例,门诊反复活检不能确诊3、放疗引起相关并发症4、放疗后局部及颈部未控或复发的病例三、住院检查1、血常规、血型、大小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查2、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骨扫描3、EB病毒血清学检测:VCA-IgA,EA-IgA,EBV-DNA滴度测定,EB病毒特异性DNA多聚酶抗体,EBNA抗体检测,EB病毒特异性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抗体等4、原发灶及颈部CT或MRI检查5、必要时全身PET检查6、病理活检,一般在间接鼻咽镜下或纤维鼻咽镜下进行,部分黏膜下浸润型病例需要反复多次取标本活检鼻咽癌TNM分期(AJCC 2010版)原发肿瘤(T)分期Tx 原发肿瘤大小无法测量;或痰脱落细胞、或支气管冲洗液中找到癌细胞,但影像学检查和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原发肿瘤T0 没有原发肿瘤的证据Tis 原位癌T1 肿瘤局限于鼻咽腔内,或肿瘤侵犯鼻腔和/或口咽不伴有咽旁间隙侵犯T2肿瘤侵犯咽旁间隙侵犯T3 肿瘤侵犯颅底骨质和/或鼻旁窦T4 肿瘤侵犯颅内、脑神经、下咽、颞下窝、眼眶、咀嚼肌淋巴结转移(N)分期Nx 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法判断N0 无颈淋巴结转移N1 单侧颈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位于锁骨上窝以上部位N2 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直径≤6cm,位于锁骨上窝以上部位N3 颈淋巴结转移:a,直径>6cm;b,锁骨上窝转移远处转移(M)分期Mx 无法评价有无远处转移。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临床分期I期 T1N0M0IIa期 T2aN0M0IIb期 T1N1M0,T2aN1M0,T2bN0-1M0III期 T1N2M0,T2a-2bN2M0,T3N0-2M0IVa期 T4N0-2M0IVb期 T1-4N3M0IVc期 T1-4N0-3M1四、治疗鼻咽癌大部分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首选放疗。

在放疗期间可配合化疗、中医中药及免疫治疗,以防止远处转移,提高放疗的敏感性和减轻放疗并发症。

1、外照射(1)首次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适应症①常规选用连续放疗。

②早期病例T1-2N0-1可选用外照射+后装腔内治疗。

③Ⅲ-Ⅳ期病例,但无远处转移者可选用放疗+增敏或超分割放疗。

④晚期病例出现远处转移者以化疗为主,适当配合姑息性放疗。

(2)放疗剂量①常规使用连续性放疗,每次2Gy,每周5次,鼻咽总剂量66-70Gy/6.5-7周。

②对年老体弱或放疗中放射反应严重者才适当考虑分段放疗,第一段40Gy/4周,休息1-3周,第二段26-30Gy/2.5-3周。

③超分割放疗每次1.2Gy,1日两次,间隔6小时以上,总量66-70Gy。

④外照射+后装治疗,外照射50-60Gy/5-6周,后装治疗2-3次,每周1次,每次8-10Gy。

⑤颈部淋巴结阳性者根治量56-60Gy/5.5-6周,颈部淋巴结阴性者预防量46-50Gy/4.5-5周。

(3)根治性放疗后残留病例处理鼻咽原发灶残留,局限鼻咽腔、咽旁,颅底阴性者,后装治疗2-3次,每次8-10Gy,每周1次;残留病灶广泛者,可考虑作缩野照射,每次2Gy,每周5次,总量10-20Gy。

颈部淋巴结残留,放疗结束后残留灶≥1cm,可给深部X线或β线缩野照射,每次2Gy,每周5次,总量10-20Gy/1-2周。

观察3个月仍不消退者,可行颈清扫手术。

(4)根治性放疗后复发病例处理①放疗后≥6-12个月,局限于鼻咽腔微小病灶的复发者,可考虑后装治疗3-4次,每次10Gy,每周1次。

②放疗后≥6-12个月,复发超出鼻咽腔者,外照射40Gy+后装治疗2-3次,每次10Gy,每周1次。

③放疗后1年以上复发者按第二程根治性放疗处理。

④复发病例合并有放射性脑损伤时禁忌再程外照射放疗,可选用颞浅动脉插管化疗、全身化疗或补充后装治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