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诗歌1)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移居(其一)-PPT精品文档

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移居(其一)-PPT精品文档

四、移居(其一)
枯淡足自乐 直写胸中天 ──读陶渊明《移居》二首之一
沈悦苓
义熙四年戊申(408),陶渊明在上京隐居的住所失火,直烧得“一宅无遗宇”。以后, 经历了一年多“草庐寄穷苍”的困苦生活,义熙六年( 410)他移居浔阳(今江西九江)的 南村。这次迁徙结诗人带来很大的快乐,欣喜不禁,发言为咏,他写下了两首脍炙人口的 《移居》诗。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人一开始先从远处写起,以浅直率真的平叙手法交待自己这次移居的因由。他化用 《左传》“非为卜宅,惟是卜邻”之语,再以三、四两句具体说明:并非希企风水的吉利, 以为将来的显达富贵而“卜其宅”,他之所以很久以来就向往着到南村居住,乃是因为听 说在那里有着颜延之、段景仁、庞遇等一些超然尘外、内心质素的隐居贤士,而他又很愿 意和这些人朝夕相处,日日往来。四句诗,一个否定,一个肯定,相辅相成,透过平淡的 叙说,尤其是以“昔”字一点,展示出诗人至深的精神境界:一场天灾使他陷于穷困潦倒 的窘境,备尝了流离失所的难辛,然而这却不能使他的信念动摇,无论生活处于什么情况, 他总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效法前贤的崇高精神和美德,坚持着自己的人 格操守和对真淳美好的人生理想的追求。
四、移居(其一)
二、课文的艺术特点
该诗意境古朴敦厚,抒情率真自然,语言质朴无华,能够突出体现陶诗平淡 中见深情、质朴中含至味的创作风格。
四、移居(其一)
移居(其一)
早就想到南村住,不为选择好宅基。 听说这里人纯朴,愿与相伴共朝夕。 我怀此念已很久,今日终于如人意。 陋室何必多宽大,放张床铺就足矣。 邻居常常相往来,直言不讳谈往昔。 美妙文章同欣赏,疑难问题共分析。
四、移居(其一)
一、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他在国家阶级矛盾、民族矛 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极为尖锐、个人政治理想根本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不愿为五 斗米折腰”,坚决归隐,独善其身,成为后世文人逃避黑暗现实的楷模。许多士大夫在 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 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 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 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无论是作为隐士,还是作为诗人,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作为隐士,他 一方面让人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让人一 味醉心诗酒,逃避斗争,过于消极避世,不利于社会向前发展。作为诗人,他是中国田 园诗人的鼻祖,其成就和风格为后世众多诗人膜拜;同时,他的五言诗又是我国五言古 风的最高成就标志,是许多人学习的范例。 陶渊明的诗大量描写田园风光,歌咏劳动生产,或反映东晋农村的凋敝现状,或抒 写个人美好的理想,曲折地暴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具有广泛深刻的思想价值。其 诗风平淡自然、醇厚有味,所谓“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 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大学语文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练习题答案

⼤学语⽂练习题答案⼤学语⽂练习题答案⼀、单项选择题1、《战国策》⼀书的整理编订者是A、郭茂倩B、刘向C、司马迁D、班固2、王昌龄最擅长的是A、七⾔律诗B、七⾔歌⾏C、五⾔绝句D、七⾔绝句、我国古代最伟⼤的现实主义诗⼈是 A、屈原 B、⽩居易 C、杜甫 D、⾟弃疾、在中国现代⽂学史上,属于“⽂学研究会”成员的著名作家是A、巴⾦ B、郁达夫 C、⽼舍 D、朱⾃清、诗集《⼥神》的作者是 A、闻⼀多 B、戴望舒 C、郭沫若D、冰⼼6、冰⼼《往事》借助对⼤海的描绘。

来抒写⾃⼰的主观情志,这叫做A、铺张扬厉B、托物⾔志C、映衬对⽐D、渲染烘托7、屠格涅夫《门槛》的基本表现⼿法虽A、⽐喻B、拟⼈C、象征D、夸张。

8、在⼀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的事件,就是A、顺叙B、倒叙 D、插叙 D、平叙⼆、多项选择题1、下列诗作属于七⾔律诗的是A、王维《⼭居秋瞑》B、李⽩《送盂浩然之⼴陵)C、王昌龄〈从军⾏》D、社甫《登⾼》E、李商隐《⽆题》2、下列作品集属于朱⾃清创作的有 A、《踪迹》 B、《风景谈》 C、《背影》D、《欧游杂记》 E、《闲书》、巴⾦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指出长辈对⼦⼥的关怀应体现在 A、给他们⼀个⽣活技能 B、向他们指⽰⼀条⽣活道路 C、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世界 D、让他们⾛⼀条既⾛的⽣活道路E、培养他们崇⾼的理想和善良的⽓质、屠格涅夫《门槛》通过⼀组象征性形象,。

A、反映俄罗斯⼈民为争取民主⾃由⽽英勇⽃争的情景 B、赞颂⾰命者的献⾝精神 C、揭露专制社会对⾰命者的迫害D、表现了对“圣⼈”的崇拜 E、斥责诬蔑⾰命事业的庸⼈和帮凶、构成完整的⼩说世界的要素有A、⼈物B、时间C、地点D、情节E、环境6、培根在《论学问》中指出,治学的⽬的是A、幽居养静B、权衡轻重C、善于辞令D、变化⽓质E、审察事理三、填空题 1、“_________,悠然见南⼭”是陶渊明《饮酒》中的名句。

、王昌龄《从军⾏》:”___________,孤城遥望⽟门关。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

大学语文——诗歌鉴赏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

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

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

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归园田居(二)》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

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

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

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归园田居(三)》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最新整理)大学语文(一)诗词部分

(最新整理)大学语文(一)诗词部分

层次内容分析1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颔联、颈联对仗。 首句不押韵。 1)首联:描写山间秋暝的整个画面,总体氛围。 同时点明季节(秋)、时间(薄暮)、气候(雨 后)、地点(山中)。 “空山”——点出此物有如世外桃园。因为山中树 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 迹罕到,一般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 首联不仅高度地概括地点明了题目,而是为全诗 的景物描写在时空色调上作了一个总的规定。
➢ 语言知识:
学习目标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 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 文学知识:
了解《诗经》的内容、精华所在、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基本艺 术手法;
识记这是一首选自《诗经 卫风》的叙事诗、“弃妇诗”;
➢ 课文阅读分析:
• 理请这首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层次;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 分别概括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特征;
• 理解这首诗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对比手法,联系课文有关诗 句进行分析;
• 指出这首诗中运用“赋”、“比”、“兴”的语句,分别说 明其表达作用。
文体/背景
《氓》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首民歌。是叙事诗、 四言诗、弃妇诗。
卫本是西周时代武王之康叔的封地,原先建 都于河南朝歌一带(今河南淇县),紧傍淇水。 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 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 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 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 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 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层次内容分析2
2)颔联:描写山中夜来景色。 明月升起了,清晖洒进松林,也照着在石上漫流 的清山泉。(多么幽静的自然美。) “明月”上承“晚来”,显示出时光之推移; “清泉”暗应了“新雨”写出了雨水对山土的滋 润,这两句出句写静态,对句写动态,成为千古 名句。

大学语文诗歌篇 1. 诗经风雨

大学语文诗歌篇 1. 诗经风雨

风雨凄凄: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 风雨潇潇: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 风雨如晦:如晦,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
在风雨交加之际,天地之间一片昏暗, 只有不停歇的鸡叫声伴随左右,更让人 倍感凄清悲凉,又孤独烦闷。这样的情 境中,不禁更加怀念阔别的丈夫。
此景也正是主人公心情的写照。
中国 传统
伍 从几个点来欣赏本诗——“以哀景写乐情”
王风1·采葛2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4。 彼采艾兮5,一日不见,如三岁兮6。
1.王风:王都之风,即东周王城洛邑一带的乐调。《诗经》“十五国 风”之一,今存十篇。 2.采:采集。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3.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4.三秋:三个秋季。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 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5.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子供 药用,可制艾绒灸病。 6.岁:年。
……
中国 传统
柒 课堂拓展2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
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是诗歌内容的分类。

“风”种是风土乐调的意思,它由十五种带有不同地域色彩的

乐调的诗歌组成,称为“国风”或“十五国风”。 “雅”一般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多为贵族祭祀
本诗营造的场景,成为后世“风雨故人来”、“风 雪夜归人”等意境的滥觞。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说说你所知晓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 中出现的这一类景象。
中国传统
陆 比较赏析
请赏析《诗经》中另外两首同样以爱情为主题的诗:

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文档资料

大学语文(第三版)诗歌-摸鱼儿(问世间、情是何物)-文档资料

十二、摸鱼儿
接着,作者运用赋的手法,用抒情的笔调描写雁的痴情。“欢乐趣,离别苦”, 它们的长期共同生活中,有多少团聚的欢乐,又有多少离别的酸楚,“悲莫悲兮生别 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就中更有痴儿女”,运用拟人手法,既表现了这对“双飞 客”心心相印、相偎相知的诚挚专一与矢志不渝,也点明了人世间更有许多痴心相爱 的青年男女。“痴儿女”三字,饱含着哀惋与同情。
十二、摸鱼儿
词的开头,陡然发问,奇思妙想,破空而来。全词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 发出“问世间,情为何物”的质问,中国传统文学从先秦起倡扬“诗言志”,西晋诗 人陆机在《文赋》中最早提出“诗缘情”,自宋以来,理学家大都重性抑情,甚至提 出要“存天理、去人欲”,元好问“情为何物”的大声疾呼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 量。“直教人生死相许”,正如接下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明确提出的“情 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至极处,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情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由大雁的殉情,引 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的真情的热情讴歌。词的开篇,突如其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 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升华了雁的殉情的内在意义。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 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 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兮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 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首词名为咏物,实为抒情。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 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 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恋情悲 歌,寄托了作者健康进步的爱情理想。

“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诗歌1)

“大学语文”考前串讲笔记(诗歌1)

(l)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者称五绝,每句七言者称七绝。如《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都是七绝。
(2)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者称五律,每句七言者称七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五律,《蜀相《书愤》为七律。
5.《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七言长篇抒情古诗,作者张若虚,唐代诗人。诗作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的离情别绪,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此诗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运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首七言绝句。也是首送别诗。作者王维,盛唐诗人。本诗通过送别地点与饯行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该作兼用借景抒情与借事抒情两种表现方法。_
下片则直抒胸臆,借评说古代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并畅想今日情景,来表达诗人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雄伟理想。
3、修辞手法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以及转折和对比等表现手法。
(1)词的上片后六句运用了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例如:“红装素裹,分外妖烧”是比喻,用妇女的穿着和风采,来比喻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不仅使景物显得色彩动人,而且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景色的暗示。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是比拟,此句以物拟物,将群山起伏拟作银蛇舞动,将高原绵延拟化为白象奔驰,变静态为动态,使景物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也是对中国人民高涨的革命情绪和敢于同强大敌人争高下的英雄气概的暗示。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
(l)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大学语文1诗歌篇

大学语文1诗歌篇

1 0 .近 代 东 方
• 近代东方最伟大的诗人是印度的拉 宾德拉纳特·泰戈尔。20世纪东方 诗坛享誉世界的诗人有黎巴嫩的纪 伯伦。
第一章 诗歌概述
第三节 诗歌的欣赏
诗歌的阅读,不同于一般文章的阅读。一般的文章,我们只要把握文章 的意思就行了,文学作品的阅读却要品出“味”来。现实生活中我们可 能体会得到,读一篇小说,读一首诗歌,读出了全部文字,并不见得就 把握了它。
第三章 外国诗歌名篇鉴赏
我愿是一条急流 [匈牙利]裴多菲·山陀尔
一、找出 诗歌中你 欣赏的词 二、谈谈 句,并说 你读完此 出理由。 诗的感受。
第一章 诗歌概述
第一节 诗歌的含义、特点与种类
一、诗歌的含义
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几乎都是从诗歌 开始的。最早的诗歌,可追溯到原始人为协调劳动动作、交流感情而发 出的劳动呼声。
诗歌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产生了众多的体制品类,人 们对诗歌涵义的解释也不下千百种,在运用诗歌这个概念时也就有了广 义狭义之分。
三、诗歌的种类
诗歌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发展中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形态,现将一些基 本的形态介绍如下。
1.叙事诗和 抒情诗
2.旧 诗 与 新诗
3.格 律 诗 和自由诗
4.散 文 诗
5.民 歌
第一章 诗歌概述
第二节 中外诗歌发展史略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 诗 的 产 生 ,与 劳 动 ,与 音 乐 、舞 蹈 紧 密 相 关 。《 淮 南 子·道 应 训 》说 :“ 今 夫 举 大 木 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 劝力之歌也。”《吕氏春秋·古乐篇》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阙。”这些记载说明诗歌不仅产生于劳动,而且与音乐和舞 蹈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饮酒》(其五)所体现的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心态有 ( ABE ) • A.忘世:舍弃功名利禄 • B.忘我:陶醉于大自然 • C.采菊:追求高风亮节 • D.见南山:希冀长命百岁 • E.忘言:听凭直觉感悟
《行路难》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 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在艺术上,李白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绘景抒情,挥洒自如,形成了飘逸、奔放、 雄奇、壮丽的独特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著有《李太白集》。 • 《行路难》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3.第三层:后两句,忘言。这两句,直抒胸 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 现出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物我 浑化,返璞归真中的乐趣,达到了大彻大悟 的境界。
• 1、 《饮酒》(其五)中,体现诗人鄙弃世俗功名心态的诗 句是( A )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D.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2、 下列《饮酒》(其五)的诗句中,表现了“无我之境” 的是 ( C )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D.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陌上桑》
• 汉乐府 • 乐府,音乐机关。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 简称为“乐府”,汉乐府即汉代的乐府诗。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 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 活气息。
《陌上桑》
• 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在形式上打破 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 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 特色的新体诗。 • 汉乐府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 2.第二层:中间四句,忘我。这四句是借景 抒情中的自然天成,“采菊东篱下”属于借动 作举止抒情。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 闲适,惬意的心情,返璞归真的心境;后两 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 象。“悠然见南山”的“见”为无意之见,境与 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 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 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 • • •
本诗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⑴含蓄美:①文字简约②形象可感③余音绕梁 ⑵意境美:多重叠合的结构 ⑶朦胧美:作者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写意式 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 的身分、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 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 • • •
本诗的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⑴含蓄美:①文字简约②形象可感③余音绕梁 ⑵意境美:多重叠合的结构 ⑶朦胧美:作者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写意式 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 的身分、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 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 分析“东方千余骑· · · 皆言夫婿殊”,本段 分几个层次(女主人公从几个方面夸父) • ①前四句描写夫君地位显赫 • ②“青丝系马尾”四句,描写夫君的财富 • ③“十五府小吏”四句,描写夫君的官职 • ④“为人洁白晰”四句,描写夫君的美貌 • ⑤侧面描写,他人评价
• 1、下列《陌上桑》诗句中,描写那位居心 叵测的太守的是( A )。 • A.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 B.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 C.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 D.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 2、从总体上来说,《陌上桑》是一首 ( B ) • A.采桑乐歌 B.美女赞歌 • C.抗暴壮歌 D.夸夫喜剧
• • • • •
1、 《蒹葭》一诗的中心意象是 ( A.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C.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

• 2、 《蒹葭》这首诗中追寻者的心情主要是 (A) • A.执著惆怅 B.欣喜雀跃 • C.忧伤痛苦 D.平静自然
• 3、 被王国维评为“最得风人深致”的诗歌是 ( A ) • A.《蒹葭》 • B.《湘夫人》 • C.《陌上桑》 • D.《秋兴八首》(其一) • 4、 《诗经》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有( ABDE • A.以四言为主 • B.多用比兴 • C.以五言为主 • D.讲究节奏和韵律 • E.重章叠句
• 5、屈原的诗作大多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 朽、污实社会的无奈 • B.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 C.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 D.高尚的人格情操 • E.进步的政治思想
• 6、 《湘夫人》所描写的湘君的心情有 ( ABDE ) • A.期约不遇的忧伤 • B.向往理想的爱情 • C.终成眷属的喜悦 • D.反复追寻的执著 • E.暂且逍遥的自慰
《蒹葭》(《诗经》)
• 《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多 用比兴手法,意蕴含蓄。其反映现实社会 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 的灵活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 影响。
• 《蒹葭》是一篇意境优美、情意深长的恋 歌。以“在水一方”为中心意象,涵容了 世间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一指情人 难得,一指贤才难觅。 • 本诗意境朦胧、含蕴不尽;重章叠句形式 使其有一唱三叹之美,且深化了诗歌的意 境。
• 本诗是一首美女赞歌(五言叙事诗),它 将“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 三类故事融为一体,
• 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 画了一个既美丽、又坚贞、又聪明的采桑 女子形象,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的民风,也反映了汉代贵族官僚仗势调戏 民女的社会现实。
• 诗分三段。 • 第一段侧面烘托罗敷的美貌,使诗歌充满 想象,具有幽默风格; • 第二段展示她不畏强暴的坚贞品德; • 第三段“夸夫”展现她的聪明机智。
• 3、 诗歌《陌上桑》中太守从南边来时是 “五马立踟蹰”,这句话的作用是 ( B ) • A.说明太守过于奢侈不珍惜马力 • B.由五匹马拉车可以看出太守的权势大 • C.说明太守力气大,可以将五匹马拉停 • D.表现当时的人太过于注重虚荣
• 4、 《陌上桑》写得文辞生动,酣畅淋漓, 充分调动的民歌常用手法是 ( B ) • A.直接描绘 B.侧面描写 • C.反衬 D.象征
• 诗中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大致分为 四个层次: • ⑴描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来到湘水北 的小洲,但是期约未遇,心中忧伤 • ⑵描写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的期待和反 复的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 ⑶描写湘君筑室水中迎接湘夫人的情景, 表现了对理想爱情的无比向往。铺陈手 法 • ⑷描写湘夫人没有到来,湘君遗憾地将 衣物投入水中,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 3、 下列《饮酒》(其五)诗句中,体现诗人陶醉于自然景 物的是 ( C )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D.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4、 《饮酒》(其五)中,体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 思的诗句是 ( D )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D.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自考《大学语文》教案
《蒹葭》(《诗经》)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 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原名 “诗”或“诗三百”.全书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风”有5国风, 160篇,多为各地民歌;“雅”有《大雅》、 《小雅》,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40篇,是王室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 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心远是本诗的诗眼。 • 1.第一层:前四句,忘世。“心远地自偏”是 直接抒情。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 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 操。“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三层含义:第 一层:忘世(开始四句);第二层:忘我 (中间四句);第三层:“忘言”(最后两 句)。
• 1、 “登白薠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 的抒情方法是( B ) • A.借景物抒情 B.借举止抒情 • C.借比喻抒情 D.借象征抒情 • 2、 《湘夫人》中,“时不可兮骤得,聊 逍遥兮容与”的抒情方法是 ( A ) • A.直抒胸臆 B.借典故抒情 • C.借景抒情 D.借象征抒情
3、 《湘夫人》中所渗透的屈原的主 要精神是( C ) •A.对流放遭遇的忧伤 •B.对现实处境的哀愁 •C.对美好理想的执著 •D.对理想破灭的失望 •4、 “鸟何萃兮薠中,罾何为兮木上”的 情景交融方式是( D ) •A.自然天成 B.融情人景 •C.借景抒情 D.因情造景
• 5、 《陌上桑》行文笔调的主要特色是 ( A ) • A.幽默诙谐 B.严正庄重 • C.辛辣冷峻 D.优雅婉约
• 6、《陌上桑》的夸夫一节中,夸夫时运用 的人物描写手法有 (ABE ) • A.肖像描写 B.行为描写 C.语言描写 • D.心理描写 E.侧面描写
《饮酒》(其五)
•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 写作田园诗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田园生 活,情意真切,语言质朴,简洁含蓄,富 有韵味,与当时颇为泛滥的玄言诗大不相 同。代表作《饮酒》、《归园田居》。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称赞这首诗“最 得风人深致”。 • “风人深致”,从艺术上说,指婉曲的风 格;从思想上说,指境界深远,意在言外。
• 诗中重叠句表现方式的作用:细致地表现时空转 换和情感地发展。 • ⑴白露为霜—未晞—未己,体现时间的推移,暗 示追求时间的漫长是追求者的执著。
• ⑵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 间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转变,暗示追寻对象地飘 忽难觅,从而细腻地展现主人公感情流程和变化。

《湘夫人》
• 屈原,战国时楚人。出身贵族,对外主张 联齐抗秦,对内倡导举贤授能,改革政治, 变法图强。 • 屈原是先秦时期伟大诗人,在学习楚民歌 基础上创造发展了“楚辞”这种新的诗歌 形式。他的作品常采用大量神话传说,想 象丰富,文辞华丽、地方色彩浓郁,充满 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 作品有《离骚》、《九歌》(十一篇)、 《天问》和《九章》(九篇)等,本诗选 自《九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