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诗词原文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
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一片喧闹之声。
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诗句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
这首诗歌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
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
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
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蕴含深意。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注】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听觉角度写环境,上句以钟鸣表现山寺安静,下句突出渡口喧闹,对照鲜明。
B.领联写人们沿江回到江边小村,引出我乘坐小舟归向鹿门山;同为归,然心情有别。
C.这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用作者行踪把二者巧妙连接在一起。
D.诗中“幽人”指庞德公,也是作者自况,表现了他喜爱并主动追求隐逸生活的天性。
15孟浩然提俱诗歌创作中“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这首诗是怎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D(“喜爱并主动追求隐逸生活的天性”错误,从诗人经历可知其隐居是无奈之举。
)15.(1)首联上下句将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暗含对禅境的喜爱。
(2)颔联通过“人”与“我”的比衬,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颈联写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忘情于山间美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4)尾联写鹿门山山林寂寥,只有幽人独居,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注解】: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韵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赏析】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为“南园”或“涧南园”。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夜归鹿门山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鉴赏】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和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原文和赏析【原文】《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韵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评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赏析转化】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
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译文及鉴赏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译文及鉴赏《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唐代: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注释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落第回乡。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等地。
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久即辞归养病。
二十八年,友人王昌龄自岭南赦还,相见欢饮,食鲜疾发而卒,年五十二。
两《唐书》有传。
孟浩然可谓一生布衣,过的虽是隐居与漫游生活,但并未忘情仕进。
他和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许《彦周诗话》云:“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他的诗风格冲淡清幽,但“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
尤工五言诗,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四溟诗话》卷二)现存诗二百六十余首,有《孟浩然集》传世。
【原文】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 [1] ,渔梁渡头争渡喧 [2] 。
人随沙岸向江村 [3]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4] ,忽到庞公栖隐处 [5] 。
岩扉松径长寂寥 [6] ,唯有幽人自来去 [7] 。
【注释】[1]山寺:指鹿门寺。
[2]渔梁:当作“鱼梁”。
《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3]岸:一作“路”,一作“道”。
[4]开烟树:一作“烟中树”。
[5]庞公:即庞德公,东汉襄阳隐士,避世隐于鹿门山。
[6]岩扉:石门。
[7]幽人:隐逸之士。
【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解读】诗题“鹿门”下,一本有“山”字,一本有“寺”字。
鹿门山,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南。
《清一统志•湖北•襄阳府》:“鹿门山在襄阳县东南三十里。
《襄阳记》:‘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
《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夜归鹿门山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鉴赏】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诗词原文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韵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评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