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的中医辨证诊治初探
腻苔诊断痰证具有特异性初探

或孙 络 相 当 于 今 之 毛 细 血 管 。 由 此 说 明 络 脉 与 微 ” 循 环 在 结 构 功 能 和 病 理 方 面 有 类 似 之 处 。 所 以痰 的 生成 与 此 有关 。 < 枢 ・ 气 脏 腑 病 形> 说 :中 灵 邪 篇 “ 焦 出 气 如 露 , 注 溪 谷 , 渗 孙 络 , 液 和 调 , 化 上 而 津 变 而 赤 为 血 。 张 志 聪 说 : 津 液 涩 于 络 中, 于 络 外 , ” “ 渗 着而 不 去 , 成 积 矣 。 【 反 映 津 血 在 输 布 的过 程 而 ”4
关键 词 : 苔 ; 腻 痰证 ; 异 性 特
中 图分 类 号 : 5 . 文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3—8 5 (0 2 0 R2 5 8 A 10 4 0 2 0 )3—0 0 —0 01 2 津 液是 人 体 一 切 正 常 水 液 的 总 称 , 谢 失 常 , 代 可 聚 而 为 痰 , 起 多 种 疾 病 。 因此 , 证 是 临 床 上 引 痰
有 十分 重 要 的意 义 。 现 以 腻 苔 与痰 证 为 例 , 明腻 说 苔 诊 断痰 证 具 有 特 异 性 。 1 津 液 与 痰 证 据 中 医 文 献 与 现 代 实 验 研 究 的相 关 报 道 , 医 中 的“ ” 一 个 特 殊 专 有 名 词 , 实 际 又 抽 象 , 津 痰 是 既 是 液 代 谢 失 常 , 液 停 聚 的 浓 稠 部 分 。“ 际 ” 指 中 水 实 是
的 常见 证 , 来 受 到 医家 的 重视 。 然 而 痰 证 的 诊 断 历
微 循 环 是循 环 系 统 的最 末 梢 部 分 , 脏 器 最 小 是 功 能单 位 的 组 成 部 分 , 布 全 身 各 脏 器 和 组 织 , 遍 是
从温胆汤看历代医家对痰病的论治及发挥

[0 周铭心, 1] 陶培勇. 沙漠燥证初探——沙漠石油工人健康调查和
保健研究. 中医杂志 ,9 7 3 ( )4 3 19 ,8 8 :8 .
[ 1 周光 , 1] 周铭心 , 吕光耀. 中医外科方剂的多结构特点 与用药规
律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0 5 1 ( 1 :6— 6 . 2 0 ,1 1 )83 8 6
往 往 反 映于 目;又 有 十多条 经 脉直 接分 布 于 眼 , 因
[ ] 周铭心. 5 方剂计量学研究方法 与指 标体系概论 [] J. 中国中医基
础 医学杂志,0 3 9 7 :3 2 0 , ( )2 .
[ ] 周铭心. 6 用计量化方法探讨傅青主女科方药特点及作者真伪 [] J. 中国中医基础 医学杂志 , 9 , ( )5 . 1 6 2 6 :5 9
同疾 病 采 用相 同的治 法 和使 用相 同处 方 的情况 , 即
[] 周 铭心. 8 中医学期刊论文语句 字数分析 . 中医基 础医学杂 中国
志 ,9 6 2 4 : 1 19 , ( )6 .
[ ] 周铭心 . 9 不同诊治策 略的评价——辨证论 治计 量化研 究尝试.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 9 , ( ) 1. 1 2 1 4 :2 9 4
此, 眼科 疾病治疗 中人肝经的药物运用最多 , 其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肺 、 、 、 心 脾 胃经 的药 也较 多 。风 热邪 气是 致病 的
[ ] 周铭心胀 绚邦治疗过敏性疾病用药特色分析 [] 7 J. 中医药 , 新疆
19 ,1 :1 9 5 ( )3 .
主要 因素 , 故在治疗六淫导致的眼科疾病中 , 清法 最为常用 , 寒性药使用也最多。 虽 然各 科 的疾 病 不相 同 , 但有 时 不 同 的疾 病 在 病理变化过程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 , 根据辨证论 治 的原 则 , 相 同治 疗 也 就相 同 , 而就 出现 了不 证 因
疑难杂症 从痰论治——30种疑难杂症从痰论治之规律初探

疑难杂症从痰论治——30种疑难杂症从痰论治之规律初探朱曾柏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年(卷),期】1989(13)11
【摘要】中医论痰以及所指的痰病、痰症,所赅者广。
归类而盲,有两种涵义:一是咳吐而出或从机体内外某些部位泌渗而出之痰,二是由痰所产生的各种疑难杂症、疑难怪症以及某些危急重症。
前者咳吐而出,容易被人们察觉,诊治亦不难,故可称之为外痰。
后者人们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诊治亦较难。
【总页数】3页(P11-12)
【关键词】疑难杂症;从痰论治;痰症
【作者】朱曾柏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2
【相关文献】
1.疑难杂症从痰论治 [J], 刘集荣
2.疑难杂症从痰论治 [J], 周永康
3.疑难杂症从痰论治举隅 [J], 刘立华
4.从痰论治疑难杂症验案两则 [J], 王应昌
5.疑难杂症从痰论治(续)——30种疑难杂症从痰论治之规律初探 [J], 朱曾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内科临床辨证理论研究初探

中医内科临床辨证理论研究初探摘要:中医内科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
近些年来,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中医临床研究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针对当前我国中医内科理论研究现状,对中医内科临床研究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中医内科辩证理论;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88-01随着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内科作为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和脊梁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在一些医院特别是综合性医院里,中医的临床阵地在缩小,中医药的使用率在不断下降。
作为中医临床之首的中医内科,应不断发挥其学术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增加研究投入,开辟中医内科临床辩证理论的研究的新出路。
1 中医内科辩证理论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方法来研究并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诊断、症候、病机及辩证规律和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本身的理论创新较少,中医临床研究应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积极引进和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及方法,又要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将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中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机制,从中发现新的现象,揭示新的规律,为人类防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理论和方法。
当前主要存在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在解释一付有效方剂的时候,大多是先用传统中医理论去阐释它的配伍原理及其整体功效,然后再用实验药理对其进行现代作用机制的分析,最后进行两套理论并用。
尽管这让人感受到了一些中医现代化的气息,但是从本质上看,这并没有对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水平有明显提升。
2 中医内科临床研究上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中医内科临床研究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以汤剂为主的治疗很难实现双盲、一方到底的单方研究,难以符合辨证论治精神等。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大内科”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礞石滚痰丸合射干麻黄汤的痰液引流理论初探

2 射 干麻 黄 汤
者 动 以万 计”。本 方 系峻 猛 之 剂 , 性 味偏 于寒 凉 , 正如《 医碥 》 中 热痰 、 老痰( 郁痰) 、 湿痰和食积痰均选用滚痰丸 , 而寒痰 、 风痰、 气 痰则 未选 。 械 方切用 ) ) 认为, ‘ 然 乃峻剂 , 非体 实者 , 不可轻 投o , ’ 然其 与射 干麻 黄汤相 合 , 细辛 、 生姜、 五 味子既 温肺化 痰又 制约礞 石 、 大 黄峻下 之 l 生, 紫菀 、 麻黄治其 上宣肺 化痰 , 大黄 、 礞石清热 软坚化痰 、 通便 , 肺 与大肠相 表里 , 一 升一降 , 则气 机升 降平衡 , 沉香 纳气归 肾。 故两方 合用 既涤顽 痰外 出又不伤 正 , 散而有 收 , 从温肺 化痰 、 宣肺 化 痰、 通腑 泻热 、 软坚散痰 、 调 节气机升降 出入等多方位 多靶点治痰 。
痰证的辩证论治(化痰、祛痰)

痰证的辩证论治(化痰、祛痰)目录1.燥湿化痰2.清热化痰3温化寒痰4润燥化痰5治风化痰6临床应用7西医用药祛痰就是运用祛痰药以排除或消散痰浊,治疗各种痰病的治法。
又称化痰。
痰是由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水湿积聚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它又作为病因导致各种痰病。
痰不仅可以停留在肺,也可以停留在人体的其他部位,因此痰所致的病证很多,祛痰法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常用于滞痰在肺而致的咳喘咯痰;痰浊迷心而致的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在胃而致的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在经络筋骨而致的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阴疽流注;痰浊上犯而致的眩晕;痰气结于咽喉而致的梅核气(咽部异物感、咽癔症)等。
根据痰的病因、性质以及不同的临床表现,祛痰法又常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治风化痰等。
1.燥湿化痰适用于湿痰证的治法。
湿痰证多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所致,证见咳嗽、痰多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头眩心悸,四肢困倦,舌苔白滑或腻,脉缓等。
常用燥湿化痰的药有半夏、陈皮等。
代表方剂如二陈汤。
中成药:二陈丸、橘贝半夏颗粒。
2.清热化痰适用于热痰证的治法。
热痰证多因火热灼津,痰热互结所致,证见咳嗽、痰黄,黏稠难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为癫狂,瘰疬等。
常用药有瓜蒌、贝母、胆南星、礞石等。
代表方剂如清气化痰丸、滚痰丸、消瘰丸。
中成药:清气化痰丸、、清心滚痰丸、礞石滚痰丸、黛蛤散、清肺抑火丸、鲜竹沥液、复方鲜竹沥液。
3.温化寒痰适用于寒痰证的治法。
寒痰证多因阳虚阴盛,水饮内停所致,证见吐痰清稀,咳嗽胸满,苔白滑,脉沉迟等。
常用温化寒痰药有干姜、细辛、白芥子等。
代表方剂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紫苏子-主气喘咳嗽;白芥子-主痰;莱菔子-主食痞兼痰)。
中成药:小青龙胶囊、桂龙咳喘宁胶囊4.润燥化痰适用于燥痰证的治法。
燥痰证多因肺阴不足(肺阴虚),虚火烁津,或感受燥邪所致,证见咯痰不爽、痰稠而黏,咽喉干燥,舌红少苔等。
常用药有瓜蒌仁、杏仁、贝母、天花粉等。
痰饮病论治异同初探

是 那个时期则更偏重于对饮病 的论治 。如成书 于唐 代 的《 千 金方 》 在论述 痰饮 时依然 沿用 了张仲景 对痰 饮病 的分类及 ,
描 述。
2 2 至元代 .
在朱 丹溪 、 畦等名医 的论痰治 痰之后 , 王 痰病
概念泛化 了, 而没有注意到其二者之 间的区别 。痰 与饮的关
系历来都是合 中有 分 、 中有 合 , 中医临床 证 治中各 有其 分 在 独到之处 。本文从 以下几 个角 度说 明痰 与饮 有着 确实 的 区
别 , 与治的方面都应明确区分。 在论
1 病名及含义的分离
在对痰病 的症状 描述 上也 是发前人所未发 , 出痰病证候 他列
达 五十余种 之多 , 且将 其分 为两类 , 即一切 气 急喘嗽 咯吐痰
痰饮病病名最早见于张仲景所著 的《 匮要 略》 但 在 金 中,
《 匮要略》 金 中所论的痰饮就其含义来说 , 实是 只论 饮而未 其 及痰 的。痰饮含 义 的分离 最初 在 隋代 巢元 方 的《 病源 候 诸 论》 中已有论述 , 在书 中巢 氏将 痰饮病 总候分 为痰病 诸候 和
3 病 因病 机 的异 同
不同也。盖饮为水 液之属 ……此 皆水谷 之余 , 停积 不 行 , 是
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 , 饮清澈 而痰稠 浊。 痰 的 ” 含义 由最初的病理产物到致病 因素再 发展为一个病 证名称 ,
到现在成为了一种对临床病证的思维方式 J 。相对 来说 , 饮
的含 义 则 没 有 随 之 发据。 自朱丹 溪和王 硅论 痰之 后, 有关 痰的病因病证理论得到空前 的发展 , 如张子和 的“ 痰
痰-中医辨证

痰-中医辨证
2014-05-07
中医将痰分为寒痰、风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
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
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风痰: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10克。
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O克,银花12克。
热痰: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生石膏30克,黄芩1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湿痰: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
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15克,苍白术各10克。
燥痰: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的中医辨证诊治初探
一、中医对谈的认识
(一)痰的定义和概念
痰是气道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刺激气道所产生,并随咳嗽由气道排出的病理产物,也就是脏腑的病理产物。
痰是一种病态的现象,痰液中包含了粘液、异物、病原微生物,各种炎症细胞以及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等成分。
它可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咳嗽,并会加重感染。
但应该强调是因咳嗽由气道所排出的分泌物,而非鼻腔和咽喉部位,不伴有咳嗽所产生的分泌物。
这种分泌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痰。
(二)痰的成因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外邪侵袭人体时,肺失肃降,水道通调障碍,精气必渍肺成饮,聚而成痰,就会出现咳嗽、喘不能平卧等症;脾主运化水湿,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内伤及饮食不节等,也会损伤脾胃,使其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三)痰的范围和划分
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了“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就是指呼吸道分泌、咳吐而出的痰液。
此外,有些疾病如眩晕、高脂血症、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病证也可能由痰引起。
但这种看不见的痰,就称作无形之痰。
下面就有形之痰(也就是狭义上所指的具体的痰),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认识,加以论述。
大体上“有形之痰”可分为寒痰、热痰、风痰、湿痰及燥痰。
二、辨痰诊治
(一)传统辨痰诊治
寒痰
症见:咳痰色白清稀,口淡多涎,伴畏寒怕冷,或背冷肢凉,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而润,脉弦紧。
病机:寒邪犯肺肺失宣肃
治则: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选: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或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桂枝6克,半夏9克,干姜6克,细辛3克,杏仁10克,荆芥9克,白前9克。
兼气喘加炙麻黄12克。
调护:积极治疗风寒感冒的同时,多饮白开水,或自行选用些如陈皮、桔梗等化痰的中药泡水喝等。
热痰
症见:痰黄黏稠,怕热喜冷饮,便结溲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病机:热邪袭肺或先受风寒,日久不愈,入里化热,灼炼津液而为黄黏痰。
治则: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方选:泻白散或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12克,地骨皮15克,甘草6克,生石膏 30克,黄芩10克,杏仁9克,栀子9克。
调护:饮食宜清淡,不要吃煎炸、干炒等容易上火的食品,可以喝一些栀子、鲜竹沥水或者梨汁。
风痰
症见:开始痰白稀,或泡沫痰,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易患感冒,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脉浮。
病机:风邪袭肺肺失肃降
治则:疏风清热止咳化痰
方选:杏苏饮加减治疗:杏仁10克,苏叶9克,荆芥9克,前胡9克,桔梗9克,白前 10克。
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5克,银花15克。
湿痰
症见:痰为白色稀水样,面色晄白伴肢体困重,或容易疲劳或大便稀等,舌苔薄白或白腻。
病机:湿邪困脾脾失运化
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选: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加减:制半夏 9克,橘红12克,茯苓l5克,炙甘草6克,杏仁9克,苡仁 18克,苍白术各12克。
调护:可吃些健脾祛湿如薏米、山药等食品。
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减轻体重等。
燥痰
症见:痰黏不易咳出或痰带血丝,病人自觉口鼻咽干燥,皮肤干燥,舌红苔少或苔薄黄,脉细数。
病机:燥邪袭肺肺失清润
治则: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减: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0克,生石膏30克(先煎),炙杷叶12克,杏仁 9克,生地15克。
调护:多喝白开水,可适当用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多饮白开水,保持呼吸道湿润,或使用加湿器。
(二)特殊辩痰诊治
黄粘痰—属风热,多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不论新感或旧病新发作者均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
可用清金化痰汤或桑皮汤加减治疗。
中成药可选用金荞麦片、葶贝胶囊或肺力咳合剂等。
白粘痰—主脾虚,多见慢性支气管炎,如果痰量增多提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痰稠交结不易咳出者,可用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加瓜蒌仁、海浮石等治疗。
稀白痰—属寒湿,多见于风寒感冒和哮病之寒哮。
可用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泡沫痰—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可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痰粘胶着抽丝或结块或老痰不化—注意排除肺部癌性病变,辩证治疗的同时,可用涤痰汤加减加海浮石、远志、海蛤壳等治疗。
咸味痰—主肾虚,多属肾水不摄,津液上泛所致。
可采用补肾健脾之金水六君煎加减治疗,重用熟地30克。
腥臭浓痰—多见(肺痈)肺脓肿,一般来讲,当厌氧菌感染时,脓痰有恶臭。
抗感染的同时,早期可用银翘散治疗,中期可用千金苇茎汤加减治疗。
痰带甜味—主脾虚,乃脾经痰湿留恋所致。
痰甜而稀白者为寒湿之痰。
痰甜而稠黄为湿热之痰。
根据程门雪先生经验,无论寒湿或湿热之痰,凡是痰甜,均应适当加入陈皮、砂仁等芳香化湿之品,可以提高疗效。
砖红色痰—由肺炎克雷白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呈红棕色胶冻样痰或砖红色痰,多见于老年、营养不良、慢性酒精中毒、已有慢性支气管-肺疾病和全身衰竭的患者。
铁锈色痰—铁锈色痰一般考虑大叶性肺炎,为肺炎链球菌感染所致。
早期可在抗感染的同时配合桑菊饮或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能明显缓解症状和缩短疗程。
黑色或灰色痰—多为长期抽烟,烟尘吸入所致,也可见于尘肺(煤肺多见)。
可用矽肺宁等治疗。
黄绿色痰—多为绿脓杆菌感染,可见于支气管扩张等病。
可用桑白皮汤或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
粉红色痰—急性肺水肿时,往往咳粉红色稀薄泡沫痰。
可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芪苈强心胶囊等治疗。
果酱样痰—当肺吸虫病感染时多表现为棕红色果酱样痰。
可用硫双二氯酚,吡喹酮(疗效高、毒性低、疗程短)。
咖啡样痰—肺阿米巴病往往咳痰呈咖啡样痰或喀巧克力色痰。
多采用甲硝唑等药治疗。
三、辩证使用止咳化痰中成药
风热咳嗽—此类咳嗽的特点是频咳,气粗,咽痛,咳痰稠黄或黏稠不爽,常伴有畏风,身热,鼻流黄浊涕,口渴,头痛等症状。
可选择的中成药主要有急支糖浆、罗汉果止咳冲剂、蛇胆川贝露(液)、川贝枇杷露、镇咳宁糖浆、牛黄蛇胆川贝液、金荞麦片、葶贝胶囊、肺力咳胶囊、先声咳喘宁、鲜竹沥口服液、祛痰灵(复方鲜竹沥)口服液和痰热清、热毒宁、喘可治等针剂。
风寒咳嗽—此类咳嗽的特点是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发热怕冷,无汗,肢体酸楚等症状。
可选择的中成药主要有杏仁止咳糖浆、蛇胆陈皮口服液、桂龙咳喘宁、小青龙颗粒、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痰湿咳嗽—此类咳嗽的特点是咳声重浊,痰多,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进甘甜油腻食物可加重,有胸闷、食少、体倦、便溏等症状。
可选择中成药主要有:半夏露、橘红痰咳冲剂(口服液、膏剂)、二陈丸、橘红痰咳口服液、定喘止咳胶囊等。
燥热咳嗽—此类咳嗽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干,鼻唇干燥等。
可选择的中成药主要有:羚羊清肺丸、杏苏二陈丸、止嗽化痰颗粒、十味龙胆花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
阴虚咳嗽—此类咳嗽的特点是久咳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夹有血丝,常伴有午后颧红潮热、盗汗、神疲等。
可选择的中成药主要有:蜜炼川贝枇杷膏、百合固金丸、秋梨润肺膏、养阴清肺丸、二母宁丸、川贝雪梨膏等
肺气虚咳—此类咳嗽表现为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易患感冒,常由咳嗽日久不愈所致。
可选择的中成药主要有:玉屏风散、槐杞黄颗粒、固本咳喘片等。
四、分别痰的性质选用中药
用于寒痰和湿痰证的中药有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禹白附、桔梗、旋复花、白前、前胡、陈皮、款冬花等;
用于热痰证的中药有前胡、旋复花、白前、桔梗、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皮、冬瓜子、竹茹、竹沥、天竺黄、海蛤壳、海浮石、胖大海等;用于燥痰证的中药有川贝母、浙贝母等;
用于风痰证的中药有天南星、胆南星、禹白附、竹沥等;
用于顽痰或老痰证的中药有海蛤壳、海浮石、皂荚、礞石等。
五、饮食宜忌与痰
①咳嗽患者,无问新久,均应谆谆告诫饮食宜忌。
②饮食宜清淡,食用煎炸、香酥、肥甘如蔗糖之类最易产生热痰。
③水果类摄食过多,易困脾助湿生痰,如食柑橘生痰。
④忌食腌咸之品如酱油拌菜、咸菜、豆腐乳、腌肉之品,其寒尤烈,食之必应。
⑤忌食海鲜等辛发之品和辛辣之物,这也是治愈咳嗽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